对联趣谈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趣谈作文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

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

象力。

“对联”无疑在中国文学里占有一定的位置。中国古代文人就是将对“对联”来显示自己水平的高低。民间也把“对联”广泛地用在生活中:春节贴“春联”;喜事有“喜联”;丧事有“丧联”;有的就连招聘女婿也要采用对“对联”的形式。在不少文学作品和戏剧里都有关于对“对联”的故事。“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的“举手推开窗前

月”,如果不是大舅子苏东波暗中提示,把石子投入井水中。秦少游就难以回答上“投石

冲破井中天”,也别想入洞房了。

要说对“对联”真正好的,我倒真佩服“诗圣”杜甫。你看他的诗绝对在“对仗”上

工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太绝妙了。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

容词对形容词,数字对数字,没有一点的含混。

为什么,古代的诗人们能对得这么好?原来,在读书时就有一“对课”。具体是什么

我也弄不太清楚,不过听说有一本书叫做“十三韵”,其中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

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据说这就是学会“对仗”的基础。

关于对“对联”的趣事,倒是听过一些:

有一个故事讲,王安石去考举人,路途上碰到一家员外家在招亲。只见门口挂一“走

马灯”,墙上有一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灭马停步”。告示上说,谁能对出下联就可

招为女婿。王安石看过,觉得很有意思,但因为着急赶考,就抄下来,继续赶路了。巧得是,在考场上卷子发下来,竟有一下联要求对“上联”。这下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

虎隐身”。王安石一看,大喜,马上把路上拣来的“上联”写上了。

考完试,归途中,王安石又用这幅“下联”去招了亲。正在大办喜事时,报子来报,

王安石中举。王安石大喜,挥笔写下了“双喜字”,据说现在广为流传的“双喜字”就是

王安石留下来的。

当然这都是杜撰来的,大概当初王安石变法得罪了人,用此来糟改他吧!

清朝“戊戌变法”,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得到光绪皇帝的赞赏,光绪帝要亲自召见

康有为。康有为也因此名声大振,但有不少人对他看不起。

话说这一日,康有为从家乡广东海南县一路风尘赶往北京,路过安徽某县,县里住着

一位退休在家的朝廷某大臣。康有为就特意去拜访并问计于他。不想这个老人对康有为很

不肖,认为康有为没什么真才实学,打算难上一难。康有为到后,老人站在房间的台阶上

张口出了一幅上联:

“四水江第一四方南第二先生来江南可是第一可是第二”。

老人将一幅刁钻的对联来考验康有为。这幅对联的第一句是“四水江第一”,“四水”就是“江河湖海”,“江”占在第一位。第二句“四方南第二”。“四方”就是“东南西北”,“南”占在第二位上。第三句“先生来江南”,尊你一声先生,你来自“江南”,

这“江南’二字又与第一、二句的“江”和“南”相对应,实在是妙。而最后是问话:

“可是第一

可是第二”。不但把问题提出来,而且又对应了前面的第一和第二。这幅上联可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