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 案例分析91556

合集下载

海内外优秀海绵城市实践案例研究

海内外优秀海绵城市实践案例研究

绿道 小径 社区花园 宠物公园 极限公园 大草地 网球场 篮球场 种植花园 雨水花园 大运动场
社区集会 公园
生态多样性
一项新奥尔良景观类型学的深入分析显示,不同的群落交错区展现了拉菲特走廊和绿廊的景观特
色。植物群落随地貌而发生的细微变化,表明了植物不同的适意性与景观特性。
社区支持与参予式规划 社区参与的方法涵盖了新奥尔良市的所有社区,重点关注拉菲特走廊附近的社区和组织。整体策 略包括3个公开会议,8个公共展示和至少75场利益相关人会议,通过13583名走廊群众对公园规 划的建议,整理出的结果可以为顾问团队提供参考,从而制定出一个符合当地风格的公园规划标 准,将来也可以作为其他公园规划的范例。
人与自然动植物的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动植物的协同发展河滩两侧雨洪管理规划河滩生态护坡地河滩两侧雨洪管理规划剖面示意图生物过滤雨水草沟屋顶雨水收集雨水管理主要路径雨水收集吸引水生动植物制造生态多样性河滩生态缓冲带改善计划河滩生态缓冲带改善计划剖面图河滩生态缓冲带与多样性野生动物栖息地改善计划水生植物水深小于03m水生植物水深0306m可淹没的水生植物吸引水生动植物制造生态多样性利用枯木与水体结合形成自然的生态浮岛与生物栖息地材料的再利用与场地挖填平衡利用原有的水泥防洪堤材料作为场地的行人布道铺面利用场地的土方工程尽量形成挖填平衡项目小结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本项目代表的是寻找城市扩张平衡的生态新方法本项目结合建设宁波东部新城区的计划以一条绿色线型网络为主轴线且包括155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多功能用地共同组成供人类和野生动植物和谐相的生态组团扩大生态走廊的环境影响力
最终将曾经的老工业 轨道打造成了遐迩闻 名的绿荫走廊。
地理位置 拉菲特绿廊占地面积达 21.85公顷,这里曾经是航 运和铁路优先通道,将历 史上有名的法语区和圣约 翰岛海湾、庞恰特雷恩湖 连接起来。拉菲特走廊全 区面积151.75公顷,其中 包括拉菲特绿廊和住宅、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编辑:
海绵城市指的是一种以“海绵”(吸水释放水的结构)为基础,
集成灌溉、水污染控制、洪水改道及湿地保护等功能的智慧型环境,
目的是控制和缓解城市洪水。

海绵城市的建设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市环境可持续进步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建设思路。

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以南京市为例,为应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
洪涝灾害,2015年7月,南京市发布了《南京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从城市立体结构和水系构建两个方面,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等,推动南
京市结合本地特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海绵城市服务社区、基
础设施和洪水管理体系三个体系,形成洪水控制治理和资源保护的综
合措施,帮助改善南京的社会、经济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南京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建立了城市林网体系、绿地系统、生态
控水系统、排水系统、涵洞和渗滤地等一系列控制洪涝的技术设施,
既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也可以抑制洪水的涌动,缩短洪水的应急时间,促进南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为保护城市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以全面、
有效地减轻洪水的扰动,实现城市绿色发展。

借由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希望南京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宜居
程度的提高,使人们居住在安和宁静的环境中。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研究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分析PPT文档103页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研究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分析PPT文档103页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研究海绵城市设计案例
分析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03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导读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而这样的描述也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所力求最终达到的生态本质。

如何妥善解决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规划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把低影响开发措施(LID)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中,本期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进行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一、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规划所面临的问题1传统城市道路雨水规划带来的问题快速城市化导致道路面积不断增大,道路在建成区占比高,极大改变径流特征,同时成为面源污染重要影响因素。

传统“边沟-雨水口-市政管线”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有三个不足:1、雨水直接经过排水管道排水,汇流速度快,无法蓄存;2、雨水冲刷速度快,导致雨水污染;2、道路绿化带耗水严重。

道路雨水口不足或不畅造成的路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我国道路排水设计规定较为简单,未规定具体的计算方法,但排水口的具体距离应根据计算确定,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根据实际需要、距离等布置雨水口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由于地势较低或城市不同地区存在明显高差造成道路排水倒灌当城市降水量大于道路总体排水能力时,必会造成地势较低地区积水水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在沿海城市或者河流众多的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城市道路要从雨水问题的重要“诱发地”转变为雨水问题的首要“解决地”是非常重要的。

“海绵化”道路改造能使道路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排放等环节有机地统一并协调运用,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二、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具体方式1道路两侧改造1丨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从“滞”和“蓄”两个方面控制雨水,由于部分道路人行道外侧绿化带高于人行道,因此把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2丨下沉式树池带改变以往单个树坑的方式,把4~5个树坑连成一个树池带,以增大蓄水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案例详解——市政排水工程的海绵化改造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案例详解——市政排水工程的海绵化改造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案例详解——市政排水工程的海绵化改造导读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给排水系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针对海绵城市致力于解决的诸如内涝、水资源短缺以及径流污染等问题,需要将市政排水工程需要与海绵城市的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使雨水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有效提升。

一、市政排水工程进行“海绵化”改造的必要性市政排水系统是处理和排放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因为有着实现雨污水的排放、转移和治理的功能,被俗称为灰色基础设施(Grey Infrastructure)。

传统的市政排水系统的核心理念是快干快排,这种方式虽然在城市暴雨强度大的时候排放效率较高,但是对城市紧缺水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毫无益处,所以,海绵城市需要从传统的管道集中速排模式,转向了生态化和可持续的雨洪管理,这也是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且,市政工程“海绵化”改造并不是要将灰色设施推倒重来、也不是用“绿色设施”代替“灰色设施”,而是致力于结合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将雨污水的收集、输送、净化、利用、排放等环节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协调运作,最大程度发挥城市自身的排水和用水功能。

二、市政排水工程详解1市政排水工程工作机制城市排水系统通常由排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组成:在实行污水、雨水分流制的情况下,污水由排水管道收集,送至污水处理后,排入水体或回收利用;而雨水径流由排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

2传统市政排水工程常见问题这些传统的市政排水工程存在的常见问题有:◆为满足瞬间排水要求,过分依赖管道工程;◆工程浩大、维护成本高且可持续性差;◆雨水被排掉、地下水得不补充、雨水资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管网老化,排水坡度小,水流不畅、淤积严重;◆泵房设备老化、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小;◆缺乏统一管理,管道私接、乱接现象严重,污水收集率低。

三、市政排水工程“海绵化”改造措施正如前文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排水防涝管道这种灰色建筑的建设,要解决城市看海问题,建设海绵城市仍需要“灰色”和“绿色”相结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到底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实现市政排水工程的海绵化改造。

《2024年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范文

《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北京作为我国的重要城市之一,也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然而,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碳排放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以北京某片区为例,对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北京某片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试点区域,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具有代表性。

通过对该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碳排放现状和问题,为优化海绵城市规划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进行深入研究。

数据来源包括政府报告、企业报告、公开资料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了解该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模、运行情况以及碳排放情况。

四、海绵城市建设与碳排放现状1. 海绵城市建设概况:该片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包括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旨在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和提高雨水利用效率。

2. 碳排放现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材料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的能耗和排放,以及后期运行维护中的能耗和排放,导致一定程度的碳排放。

其中,建设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生产和运输,运行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耗。

五、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 建设阶段影响因素: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

2. 运行阶段影响因素:能源消耗、设备老化、管理不善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和优化建议。

六、减排措施与优化建议1. 建设阶段减排措施:推广使用环保建筑材料、优化施工工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

海绵城市道路改造设计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道路改造设计案例分析

周湾路设计案例
2. 雨洪管理
LID组件 快车道路面径流通过开口路牙进入侧分带 植草沟系统;慢车道和人行道路面径流通 过立篦式路牙进入雨水花园或通过人行道 暗涵进入道路两侧 15米绿化带内设置的生 态化雨水沟(采用植草沟或多塘形式) 在植草沟系统和雨水花园系统内,雨水通 过入渗,输送、溢流的方式得到净化、调 蓄和蒸发。同时,生态沟防山洪能力按 20 年一遇设计,排水系统按 50年一遇进行灾 害性评估。 雨水花园 植草沟 人行道暗涵
3.1 自然排水系统替换原有绿化带
金山湖大道的自然排水系统为两侧布置的截面是 3.5米宽、0.2~0.3米深的生态草沟。单侧自然排 水系统的长度约590米,坡度沿道路纵向坡度设 置,有两处高点和两处低点,形成三处雨水花园 和出水口。 生态草沟混合土壤采用透水性土壤、水洗砂、水 洗碎石由上至下配置而成,并在草沟内种植本地 的常绿乔木和灌木。通过道路横坡设置和路牙开 口,使路面雨水自然收集进入生态草沟。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金山湖大道设计案例
1. 简介

金山湖大道区域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规 划以休闲旅游、低密度居住和高档商务为主。

在这个案例研究中,我们利用金山湖大道的道路绿化 侧分带建立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利用渗透、滞留、 传输相结合的方式对道路和周围汇水区径流进行管理, 沿着道路没有布置纵向排水管道,径流通过植草沟和
每个雨水花园面积约10平米。雨水花园的基础建 设方法类似于以上所描述的自然排水系统,但其 表面不种植植物,以一层厚粒径河卵石铺面代替, 目的是沉积并阻拦来自植草沟径流的泥水和悬浮 垃圾,减少溢流雨水对下游水系的污染。雨水花 园表面河卵石需要定期清洁维护,以保证它的使 用功效。

雨水花园

南京市某保障房住区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南京市某保障房住区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南京市某保障房住区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引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各种负担往往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和烦恼,例如,城市的水资源极度浪费、水灾、水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改善这些问题,国家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城市以更优美的形式进行建设,同时也要能够满足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这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南京市某保障房住区海绵城市设计案例来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以及对未来城市规划的影响。

第一章:南京市某保障房住区的背景1.1 城市背景南京市是我国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是全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一座历史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南京的城市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等问题。

1.2 住区背景南京市某保障房住区的建设是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该住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梅山镇,总占地面积为1500亩,是由政府配套建设的一座大型保障房住区。

第二章: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2.1 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思维,是指通过对城市建设中的吸水、蓄水、渗水等水资源的运用来构建一个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实现水资源的环保使用,以及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

2.2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所引导的水资源的浪费和水污染等问题也不断加剧,如果不进行相关的措施,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规划思维,对实现城市建设的环保和可持续性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三章:南京市某保障房住区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案3.1 设计思路针对南京市某保障房住区的实际情况,海绵城市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从雨水的收集、蓄存、利用、净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来设计,旨在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精神和目的。

3.2 设计方案(1)雨水收集与利用该保障房住区采用“路面浸润板+绿化带+雨水池”的方式进行人工降雨响应,将雨水收集后进行初级与中级过滤,经过处理后可用于绿化用水、地下水补给、地表水补给等多个方面,实现了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海绵城市及风场分析及案例 共16页

海绵城市及风场分析及案例 共16页

2. 雨水花园案例
2.1.5唐纳德溪水公园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water conservancy
specialised
关键词:
现代技术 再现过去 湿地营造
纳德溪水公园位于波特兰的一个繁华街区,基地在被开发为工业用途之前原本是一块湿地,公园设计者以此为目标:设想用 “现代的新技术来再现过去”,试图在这块工业废弃地上重现其湿地的渊源,并以水和湿地栖息地作为新公园的特色。 公园设计充分利用了基地地形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特点,收集来自周边街道和铺地的雨水。种植的植物种类,从坡地的高处到低处 的水池分布的变化,反应的是基地土壤含水量从干到湿的变化过程。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坡地上植物过滤带的层层吸收、过滤和净化, 最终多余的雨水被释放到坡地下方的水池中。
2.雨水质量的控制:在“风车花园”,32m高的风车提供了动力,将最初收集的雨水提升到建筑屋顶上,通过屋顶的雨水花园 进行曝氧处理,直至跌落到地面的水池,实现初级净化;然后,雨水将流经地面上的植物净化系列水池,组织了参观、维护的通道和 功能;得到再次净化的水,将通过一个检测阀,达到净化标准的水可以进入一个镜面水池,成为儿童嬉戏活动的场所,未达到标准的 水,将会重新回到水循环系统,再次进行净化。以风能为动力,让雨季储存的雨水流动循环,不断净化,直至下一个雨季的到来。 这个雨水花园尊重地域特点,以节能为根本,同时提供了教育、欣赏、娱乐的可能。
6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water conservancy
2. 雨水花园案例( specialised 成都天府生物产业孵化园利用建筑和地表径流手机雨水,设计成海绵城市中的雨水
花园,与场地的湿地公园和永安湖水体景观形成整个场地的蓝带生态系统,建立一套有机循环和承载生物多样性的 景观生态体系,建设方式参考一下案例。

已建小区海绵改造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

已建小区海绵改造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

已建小区海绵改造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摘要: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已建小区的海绵改造也是海绵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对某已建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经验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已建小区;海绵改造;雨水调蓄0 引言南宁市是第一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区占地面积54.73km2,其中大型居住区海绵工程示范区面积为1.81 km2 。

已建小区海绵改造通常受地上、地下空间的制约,设计时应统筹考虑场地竖向及其与周边场地衔接关系、建筑屋面的类型和排水形式、是否有景观水体、是否有车库以及车库顶板排水方式等相关因素。

本文对已建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经验提出相关措施。

1 已建小区海绵改造存在问题1.1 建筑密度高,地下管线复杂已建小区总体面积较小,地下空间基本被各种市政管线占满,可利用空间有限,如何规避现有管线,实施低影响开发措施,成为海绵改造的一大难点。

1.2重新组织雨水排向难度高传统的竖向规划中绿地普遍高于道路,道路基本坡向两侧雨水口,确保雨水汇流快速进入雨水管道。

海绵改造时,为减少土方,竖向只可微调,确保雨水优先汇入低影响开发措施。

1.3 海绵设施的维护保养存在问题通过调研得知,社区管理部门比较容易接受施工和后期维护均较简单的海绵设施。

海绵改造成果的维护将成为小区面临的最大问题。

2 已建小区海绵改造策略(1)查阅建筑小区竣工图、补充地勘等资料,熟悉建筑及室外排水系统的空间布局。

(2)结合下垫面现状,合理确定可透水铺装改造区域和可绿化改造区域。

(3)屋面雨水可根据现场情况通过断接雨水立管引入周围绿地。

(4)对于有地下车库的小区,应根据车库顶板的覆土厚度、排水方式,合理确定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的形式并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

(5)有景观水体的小区,应优先考虑雨水作为景观水体的补水水源,并发挥景观水体的雨水调蓄功能。

在实施难易程度方面,下沉绿地、透水铺装相对较容易,调蓄池实施难度较大。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一种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的城市。

它通过各种手段,如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面,我们将以国内某海绵城市为例,进行分析。

该城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城市内涝问题一直困扰着市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城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首先,他们对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了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合理布局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海绵设施。

其次,他们大力推广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大面积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增加了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减少了雨水径流,提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马路、浇灌绿化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该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专家支持的良好局面。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市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各种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城市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重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有效的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科学施工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该城市的经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水污染”
雨水冲刷了建筑、道路表面的 大量污染物,导致径流污染成 为城市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 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资源紧缺”
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地 下水量却得不到补充,引起地 下水位持续下降,
Part
2
国外雨洪管理策略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适合本国技 术法规体系的现代城市雨洪生态管理模式体系,并 将其很好地结合与应用于城市景观和基础设施的规 划设计与建设中。 例如: 美国创立了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3
Part
“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 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 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 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 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 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 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 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成 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因此,
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
英国推行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模式 (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SUDS)、
新西兰制定了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策略 (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LIUDD); 德国的洼地一渗渠系统模式(Mulden Rigolen System, MR)等。
2.3
Part
洼地一渗渠系统理念
Mulden Rigolen System, MR
德国是欧洲开展城市雨水管理实践的典范,也 是最早提出“径流零增长”暴雨管理理念的国
家之一。 而MR是该理念的良好体现,其核心

《2024年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范文

《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北京作为我国的大都市之一,近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以北京某片区为例,对其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案例研究,旨在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选取了北京某片区作为研究对象,该片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密集度。

该片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实现了对雨水的有效利用和排放控制。

三、海绵城市建设与碳排放情况1.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该片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建设了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地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

其次,通过建设绿色屋顶,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还建立了雨水管网和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放,避免城市内涝等问题。

2. 碳排放情况分析该片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

首先,通过绿色建筑的建设和改造,减少了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

其次,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的建设,减少了因雨水排放不当而产生的碳排放。

此外,该片区还注重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进一步减少了碳排放。

四、案例分析该片区在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实现了碳排放的显著降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雨水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利用,减少了因雨水排放不当而产生的碳排放。

2. 绿色建筑:该片区大量采用绿色建筑,减少了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

同时,绿色建筑还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了空调等设备的能耗。

3. 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该片区注重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了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

同时,回收利用的资源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进一步降低了碳排放。

海绵城市 案例分析 (3)ppt课件

海绵城市 案例分析 (3)ppt课件
14
经过设计,整个的雨水花园每年将吸收16,000公 斤的固体悬浮颗粒,同时通过植物生长吸收160公斤 的营养盐、氮等一些元素,减少垃圾产量。同时地 下存水的过滤水将达200千升,提供每年公园所需灌 溉水的60%。
15
雨水资源利用措施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 水、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 工湿地等。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 渗滤池、梯田、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 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21
22
道路渗滤沟: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 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 绿地标,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 内,再渗透到地下。而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 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 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23
24
25
雨水净化系统
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 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 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 “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 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 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 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 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 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5
7பைடு நூலகம்
传统城市
改造自然 利用土地为主 改变原有生态 粗放式建设 地表径流量大增
海绵城市
顺应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 保护原有生态 低影响开发 地表径流量不变
8
目录
01
海绵城市介绍
02
经典案例
9
澳大利亚:爱丁堡雨水花园

海绵城市及风场分析及案例

海绵城市及风场分析及案例
关键词: 现代技术 再现过去 湿地营造
2. 雨水花园案例 案例总结
对建筑屋面等汇集的雨水通过搜集装置再进入雨水花园系统。对外环境系统采用植被、微地形、凹凸材料等方式减缓雨水流速。在材料选择方面尽可能地选择渗透能力强的材料以减少雨水向排水管网的排放。应设置雨水搜集装置,对雨水进行搜集以便对净化后的雨水进行再利用。
根据风速矢量云图可知,场地内无强涡流区,风环境平和。
1.1 风场模拟 1.1.2 风速及压力云图叠加图
场地内风速偏小,正负压差值偏小,建议在夏季采用适当措施增大正负压差值(如在正压区设置喷泉、喷雾等景观装置通过降温的方式增大正压区风压),从而增大风速。
2. 雨水花园案例(成都天府生物产业孵化园利用建筑和地表径流手机雨水,设计成海绵城市中的雨水花园,与场地的湿地公园和永安湖水体景观形成整个场地的蓝带生态系统,建立一套有机循环和承载生物多样性的景观生态体系,建设方式参考一下案例。 海绵城市细胞体——阿普贝思雨水花园
关键词: 就地净化 就地利用 生态与景观相结合
2. 雨水花园案例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
water conservancy specialised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雨水流失量的控制:两个小三角形的场地被设计成“波纹花园”。与低矮的灌木和草坪相比较,乔木因为可以延长雨水落地的时间,是雨洪管理中最有效的元素。采用了波浪形的草坪,不仅从形式上提供了不一样的空间感受,在功能上也增加雨水下渗的时间。草坪的坡度及波浪的坡度可以调整,从而实现最佳的渗透效果,而不会引起积水亦或流速过快。 2.雨水质量的控制:在“风车花园”,32m高的风车提供了动力,将最初收集的雨水提升到建筑屋顶上,通过屋顶的雨水花园进行曝氧处理,直至跌落到地面的水池,实现初级净化;然后,雨水将流经地面上的植物净化系列水池,组织了参观、维护的通道和功能;得到再次净化的水,将通过一个检测阀,达到净化标准的水可以进入一个镜面水池,成为儿童嬉戏活动的场所,未达到标准的水,将会重新回到水循环系统,再次进行净化。以风能为动力,让雨季储存的雨水流动循环,不断净化,直至下一个雨季的到来。这个雨水花园尊重地域特点,以节能为根本,同时提供了教育、欣赏、娱乐的可能。

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及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及案例分析
天然下垫面,对降雨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海绵”效应,即故有的吞吐功 能:雨季时,发挥其吸纳、入渗、滞蓄、净化、存储等效应;旱季时,发挥其 缓释排放等效应。
传承中华传统治水理念
早在秦代(公元前200年)中华先贤就发明了梯田,很好地解决了人、地、水 的关系,中国古人也将此理念引入到城邑和村镇建设之中。
末端治理: “快排”
以柏子园区域为例,场次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均以达 到21mm以上。
2017年9月9日-9月10日降雨量38mm,历时1.2h
2018年4月5日降雨量34.5mm,历时6.5h
泵站 柏子园 船码头 建设桥 楠竹山 尼姑桥 邵家垱 粟家垱 夏家垱 杨武档 余家垱
雨水泵运行时间(h) 功率 流量(m³/h) 水量(m³) 泵站 雨水泵运行时间(h) 功率 流量(m³/h) 水量(m³)
消落带
水系蓝线
消落带 滨水区
洪水位 常水位
生态水位
生态缓坡:耐淹植物 (梯级过滤、自然净化)
27
湖南常德穿紫河黑臭水体整治案例
28
28
生态水处理示意图
33.700
调蓄池
泵房
配水渠
配水井
生态滤池
排水渠
30
30
31
生态滤池雨水 进水口
雨水经生物处理后入穿紫河
建成后穿紫河实景
33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实施
5
220kw
5800
29000 柏子园
传统开发方式
靠雨水管道速排 绿地高于道路
海绵建设方式
有组织地表径流、溢流排放 景观与功能结合
12
12
14
过程控制:
灰绿耦合:充分发挥绿色设施滞峰、错峰,削峰的作用,延缓和降低径流峰值 (排水强度),减轻灰色设施负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渗滤沟:因景观和功能要求 ,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 砖。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 ,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 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而园内 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 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 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
雨水净化系统
土地渗滤净化 人工湿地净化 生物处理
生物处理: 参考中水处理 流程,结合人工湿地设计生物 处理系统,处理冲厕、盥洗排 水的净化系统。
各国海绵城市案例
金斯敦市水敏性城市设计 布里斯托尔海滨公共空间 德国弗莱堡市扎哈伦广场 法国佩尔勒Perreux河岸
Thank You!
土壤渗滤净化:大部分雨水在 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 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 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 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 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 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分为2个处理过程, 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 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 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 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 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山地 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
传统城市 城市
改造自然
利用土地为主
改变原有生态
粗放式建设
地表径流量大增
海绵
顺应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 保护原有生态 低影响开发 地表径流量不变
目录
0
海绵城市介绍
1
0
经典案例
2
澳大利亚:爱丁堡雨水花园
雨水公园位于爱丁堡公园内,能为 周围的树木等植被和运动场提供经过 处理的灌溉雨水,即为美丽的公园增 加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又提高了游客 兴趣,还具有非凡的深刻意义。雨水 公园的建设解决了当地饮用水和灌溉 水的双重危机。公园里有各种水景景 观和相应的设施,能收集储藏雨水, 进行水体净化并通过分流管分流给需 要的区域。水源经过过滤介质和各种
渗滤池:结合池塘、洼地设置 渗滤池,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 水位。除了有集水功能外还可 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开放的水域还能提供亲水及视 觉美化效果。
花畦:池底覆以土 壤并种植吸附污染 物的湿生植物,具 有调节与改善水质
植草沟:用植被覆 盖的集水、排水渠 ,主要用于疏散暴 雨径流以及移除污 染物,提升水质, 保留乡土植物被维 护景观品质,提供 生物栖息的空间, 且植草沟设置及维
Log o
海绵城市
丁景宜
201414020126
目录
0
海绵城市介绍
1
0
经典案例
2
海绵城市介绍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概


与传统城市
比较

设计理
概念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 城市。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 雨水。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 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 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 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 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 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 洪水。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
什么是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个术语,通常被用于描述 一个植被繁茂的区域,从雨水径流当中去 除污染物质(也称为生物滞留系统)。雨水流 入到花坛中,通过一层工程土进行过滤。 净水被收集在有沟槽的管道中并引到传统 的排水系统中。这个表面会留住雨水径流 中的垃圾、树叶和沉积物,同时土壤(和植 物根部系统结合)帮助过滤和分解微观污染 物例如营养物、重金属和碳氢化合物。设
经过设计,整个的雨水花园每年将 吸收16,000公斤的固体悬浮颗粒,同 时通过植物生长吸收160公斤的营养盐、 氮等一些元素,减少垃圾产量。同时 地下存水的过滤水将达200千升,提供 每年公园所需灌溉水的60%。
雨水资源利用措施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 有:屋面集水、滞留池、生 态调节池、植草、人工湿 地等。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 滤沟、渗滤池、梯田、花畦 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
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 “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 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 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 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 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
雨水收集系统
绿地生态水渠 道路渗滤沟
绿地生态水渠:根据现状地形及 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式:① 利用现状截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 、蓄、滤三个功能兼备的生态型水 渠;②在山坳处设置引水渠,将山 上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③ 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水渠, 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