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大纲

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大纲
掌握水蒸汽的热力过程计算。 难点内容:饱和状态;水蒸汽图表应用。 第七章 工程热力学应用(支撑学习目标 1(毕业要求 1.2)、支撑学习目标 3(毕业要
求 2.2),支撑学习目标 3(毕业要求 4.1)) 主要内容: 1、气体的流动 了解稳态稳流气体的基本方程、喷管流动基本特性;了解气体的流速与临界流速计 算、气体流量与喷管尺寸计算;了解喷管效率、绝热滞止、绝热节流。 2、压气机的压气过程 了解压气机的压气过程;了解活塞式压气机的压气过程;了解掌握单级压缩和多级 压缩的耗功量计算;理解压气机效率。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二部分:传热学(20 学时) 第一章 绪论(支撑学习目标 1(毕业要求 1.1)、学习目标 4(毕业要求 12.1)) 主要内容: 1、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3、传热过程 基本要求:了解热力学与传热学的联系;掌握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和热阻。 第二章 导热(支撑学习目标 1(毕业要求 1.1)、支撑学习目标 2(毕业要求 1.2)) 主要内容: 1、傅里叶定律和导热系数 2、导热微分方程式 3、通过平壁、圆筒壁、肋片等的导热
Junior
Transfer Theory
学时/学分: 48/3
授课语言:
中文
Credit
48/3
Language of
Chinese
Hours/Credits
Instruction
Mandarin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 开课院系:
机械工程系
流体力学
Prerequisite: Calculus,University Physics,
3、能够对冷、热机提出热能工程的解决方案,并运用相关理论在热力学和传热学方面 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解决实际工程热问题;

1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大纲模板

1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大纲模板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平台课(选修课)课程代码:B080840408007课程名称: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流体力学适用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开课部门:安全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一、课程的地位、目标和任务《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选修课)。

通过学习和研究热能与其它形式能量间的转换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探讨能量有效利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了解常用工质的热力性质,了解制冷原理和化学热力学的基本常识。

掌握导热、对流和辐射基本传热方式所遵循的规律,传热过程及换热器的计算方法,了解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规律。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今后从事热工学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流体力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工程力学》、《机械设备安全》等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绪论热工学的任务、主要内容及所采用的单位制2. 热工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的概念;状态及状态参数(压力、比容、温度、内能、焓、熵)的概念;平衡;状态方程和状态参数坐标图;过程和循环;功和热量;三种基本热量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系简单能量方程式;内能、焓的计算;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功和热量的计算及其在P-V图和T-S图中的表示。

4. 气体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理想气体和理想混合气体的热力性质;热力过程的分析。

5.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及卡诺定理;熵;不可逆过程中熵的变化;孤立系熵增原理。

6. 压气机工作原理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机械耗功;容积效率;两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过程。

2024版《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解理想气体混合物的性质,掌握分压力、分体积等概念,能够分 析计算理想气体混合与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
13
实际气体性质及过程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了解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形式和特点,理解其 物理意义。
实际气体性质
掌握实际气体的压缩性、膨胀性、热传导性等 性质,了解其与理想气体的差异。
2024/1/29
介绍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热发电等太阳能 热利用技术中的热力学原理和应用。
地热能利用技术
阐述地热能提取、地热发电等地热能利用技 术中的热力学原理和应用。
生物质能转化技术
探讨生物质气化、生物质燃烧等生物质能转 化技术中的热力学问题。
2024/1/29
热电联产与冷热电联供技术
介绍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供等高效能源利用 技术中的热力学原理和应用。
实际气体过程分析
能够分析计算实际气体在各种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了解实际气体过程中 的不可逆性。
14
蒸汽性质及过程
蒸汽状态参数
了解蒸汽的状态参数,如温度、 压力、比容等,理解其物理意
义。
2024/1/29
蒸汽性质
掌握蒸汽的饱和性、过热性、 过冷性等性质,了解其与理想
气体的差异。
蒸汽过程分析
能够分析计算蒸汽在发生、凝 结、过热、过冷等过程中的热 力学参数变化,了解蒸汽动力
5
教材及参考书目
2024/1/29
01
教材
《工程热力学》(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 社。
02
参考书目
《热力学基础》、《传热学》、《流体力学》等 相关教材,以及工程热力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专
著。
6
02
热力学基本概念与定律

《传热学》教学大纲【可修改文字】

《传热学》教学大纲【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传热学/ Heat Transfer二、课程编号:0300302三、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四、使用教材:《传热学》(第4版)杨世铭、陶文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五、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必修六、教学对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七、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九、教学目标:1、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2、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工程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

十、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综合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规律提出增强传热、提高热经济性和削弱传热减少热损失的途径,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并基本掌握换热设备的两种基本计算方法;结合热工实验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热实验的技能。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理论教学48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要点: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过程及热阻重点难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二章稳态热传导(6学时)知识要点: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温度梯度及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各向同性、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及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确定;通过单层、多层和复合平壁的稳态导热,通过单层和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通过肋壁的稳态导热,具有变导热系数的单层平壁导热问题的处理方法,肋效率、等截面直肋和环肋的工程计算,接触热阻及形状系数。

重点难点:傅立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单值性条件;能够依据直角坐标系下导热微分方程和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对常物性、无内热源、简单几何形状的物体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三章非稳态导热(4学时)知识要点:非稳态导热过程特点,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分析解及其讨论,诺模图,简单几何形状一维、二维和三维非稳态导热的计算,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和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半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大纲.doc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大纲.doc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2、课程类别:技术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64 ,实验学时64、学分:4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6、适用专业:油气储运工程7、大纲执笔:油气储运教研室叶峰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6. 11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研究热能传递与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储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热能与机械能的转化规律, 热能的合理利用,热能的传递原理与规律、换热设备的热工计算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导问题简化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宏观研究方法及特点,掌握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工程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能正确分析能量转换与守恒关系,对热能的可用性有基本的认识,了解合理用能的原则;3.能依据热能过程的特征,分析计算过程的功量与热量。

掌握理想气体和常用工质(水蒸汽或湿空气)的基本热力性质与计算方法;4.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的原理与工程常见条件下的简化、计算;5.理解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能计算传热量,并能指出增大或减小传热量的基本方法6.了解常用换热器类型,并能进行换热器的一般热力计算。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1.基本概念及定义(3学时)理解以下相关概念:热力学系统、热力学的状态及基本状态参数、平衡状态、热力过程、准静态过程、准静态过程的功、热量、热力循环。

掌握状态方程、功和热量的计算。

重点: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定义难点:准静态过程的功;热量:热量和功的类比。

2.热力学的第一定律(5学时)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和内容;掌握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式、稳定状态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培、轴功的相关公式及计算;掌握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应用。

(完整word)《传热学》教学大纲

(完整word)《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应用范围,在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2.获得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

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和课程考试成绩(70%)三部分构成。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组成.课程考试采取闭卷笔试。

实验成绩不及格者,不允许参加课程考试.。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学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课程编码:CJX0120课程学时:56学分:3.5适用对象:机械系能动和建环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流体力学使用教材:戴锅生编,《传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主要参考书:[1]杨世铭、陶文铨主编,《传热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傅秦生主编,《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以提高热能利用经济性的一门学科。

传热学是我院机械系能动和建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为学生以后从事热能的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和开发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 应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和巩固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2. 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相应的计算(包括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物理概念、特点和基本规律,并能综合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工程实际中的传热问题。

掌握计算各类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能对典型的工程传热问题进行计算,能对间壁式换热器进行热设计。

掌握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过程的方法,并能提出工程实际中切实可行的强化或削弱传热的措施。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掌握传热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作为一门研究热量传递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基础课,学习目的在于掌握一般工程技术中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处理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热能直接利用的经济性;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学习有关的工程技术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概念和所传递热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三管轮“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案教材

三管轮“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案教材
1 热功转换的方向:根本性的问题 2 热变功的条件 3 热变功的限度
第一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 循环
1 热机循环:正循环(顺时针) 目的 热效率
2 制冷循环:逆循环(逆时针) 目的 制冷系数
3 热泵循环:逆循环
目的 供热系数
二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 1 开尔文说法 阐明了热功转换的方向性。 热功转换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热源 热功转换的限度:热效率低于100% 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成的
二 系统的类型:
1 系统与外界的作用方式: 1)有物质的交换 2)有功的交换 3)有热量的交换 2 系统的分类: 1) 封闭系统:无物质交换 2) 开口系统:有物质交换 3) 绝热系统:无热量交换 4) 孤立系统:无物质、功、热量交换
三 外界的分类 1 热源:与系统只进行热交换的外界。
特点:热容量无限大,其温度不变。 分类:1)高温热源
1)单位:Pa 或 Mpa 2)大气压力:pb 与纬度、高度、温度、
湿度有关。标准大气压定义,符号atm
3)表压力、真空度、绝对压力 绝对压力:p 是状态参数 表压力:pg=p- pb 真空度:pv= pb-p
2 温度 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热平衡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 2)温标:温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种方式: (1)摄氏温标:0度—100度 (2)华氏温标:32度—212度 (3)热力学温标:从摄氏零下273.15度起 三者间的换算。 3 比容和密度
第三节 封闭系统的热力学 第一定律
一定质量工质,吸热为Q,对外作功为W, 内能变化量为ΔU,则 Q=△U+W
对单位质量的工质 q= Δu+w
对微元过程
dq=du+dw
以上方程适用于任何工质的任何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课程名称: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编号:130106009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学时:32(含4学时实验学时)学分:2.0适用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核电装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与成型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负责人:肖佩林大纲执笔人:肖佩林审核人:罗金良一、课程目标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可以支撑毕业要求1、2的达成。

在阐述热力学普遍原理、热量传递机理的基础上,从工程观点来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间的转换规律、热量传递规律,研究热力学原理、传热学原理在技术上的各种具体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遵循能量传递和转换技术的客观规律来合理组织和优化各种热力系统的工程方法;能有效地使用增强或削弱传热的措施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一篇工程热力学第一章基本概念1.基本内容:热力系统;平衡状态及状态参数;状态方程与状态参数坐标图;准平衡过程与可逆过程;功量与热量。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热功转换关系;热力循环及其性能指标。

掌握:热力系统及其分类;平衡状态及状态参数;状态参数的数学特征;准平衡过程和可逆过程的定义及区分;可逆过程功和热量的计算。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系统及其分类;平衡状态及状态参数;可逆过程与准平衡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准平衡过程和可逆过程。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提问法、课堂讨论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学生能正确理解热能转换中常用的一些术语,基本概念;掌握热力系及其分类,平衡状态和状态参数,状态参数的数学特征;了解实际热力循环的类型及其性能指标。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基本内容:热力系统的储存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开口系统的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应用。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热力系统储存能的组成;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于闭口系统、稳定流动开口系的能量表达式;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在实际热工设备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学能、焓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推导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于闭口系统、稳定流动开口系的能量表达式;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在实际热工设备中的应用难点:稳定流动开口系能量表达式的推导及其在实际热工设备中的应用。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公式推导、案例教学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通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是学生掌握能量传递和转换时在数量上遵循的规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学会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判定第一类永动机不能实现;学会分析实际热工设备中能量转换关系。

第三章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1.基本内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理想气体的热容、热力学能、焓和熵;理想混合气体;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的区别;理想混合气体的成分表达;掌握:克拉贝隆方程的不同形式并进行相关计算;理想气体热容、热力学能、焓和熵的概念及其计算;理想气体热力过程分析及计算。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想气体热容、热力学能、焓和熵的概念及其计算;理想气体热力过程分析及计算。

难点: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克拉贝隆方程分析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中状态参数的变化及过程能量转换关系。

绘制热力过程p-v图和T-s图。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通过学习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中状态参数变化及过程中功量、热量计算,进而了解能量转换关系,为分析实际热力过程打好理论基础。

第四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基本内容:自发过程的方向性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熵。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自发过程的方向性;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熵流、熵产的概念。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应用卡诺定理分析各类循环;不可逆过程熵变化的特点;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描述和数学表达式;卡诺定理;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难点: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定理、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分析各类循环的特点(能否进行、可逆还是不可逆)。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通过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相关知识,学会分析热力循环的特性,并会解析第二类永动机不能实现。

第五章水蒸气与湿空气1.基本内容:水蒸气的产生过程;水蒸气的状态参数;水蒸气的基本热力过程;湿空气的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水蒸气的产生过程及T-s图分析;湿空气的性质。

掌握:水蒸气的状态参数,水蒸气的一点两线三区五态;利用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进行水蒸气状态参数的查算。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蒸气的产生过程及状态参数;利用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对水蒸气热力过程状态参数的查算。

难点:利用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对水蒸气热力过程状态参数的查算。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案例教学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学会利用图表及相关软件查算水蒸气状态参数,根据给定水蒸气参数确定水蒸气所处状态。

第六章动力装置循环1.基本内容:蒸汽动力装置循环;活塞式内燃机循环。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热机循环的种类;分析理想循环对实际循环分析的意义。

掌握:朗肯循环的过程组成及其热力计算;回热循环和再热循环的过程组成。

分析影响朗肯循环热效率的因素;活塞式内燃机理想循环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朗肯循环的过程组成及其热力计算;影响朗肯循环热效率的因素;活塞式内燃机理想循环分析。

难点:活塞式内燃机理想循环分析及计算。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案例教学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掌握以蒸汽为工质的动力循环热力学分析方法,并探讨提高各种循环经济性能指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掌握内燃机理想循环的种类及应用。

第七章制冷装置循环1.基本内容:空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制冷循环的种类;理想制冷循环对实际制冷循环分析的意义。

掌握:评价制冷循环的经济性指标;空气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组成、制冷系数的计算及提高制冷系数的方法和途径。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空气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组成、制冷系数的计算及提高制冷系数的方法和途径。

难点:制冷系数的计算;提高制冷系数的方法和途径。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案例教学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结合工程对空气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描述,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热力计算。

第二篇传热学第八章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1.基本内容: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传热过程简介。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热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掌握:传热的基本方式;传热过程。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传热基本方式的特点;传热过程;热阻的定义。

难点:传热基本方式的界定及其特点。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案例教学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掌握热传递的基本方式;传热过程;能够将热传递的基本方式、传热过程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第九章导热1.基本内容:导热理论基础;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导热基本概念;各相物质的导热系数大小。

掌握:傅里叶导热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导热求解单值性条件。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傅里叶导热定律;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及应用;单值性条件。

难点: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及求解。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学生掌握傅里叶定律;了解二维无内热源导热微分方程;重点掌握平壁和圆筒壁稳态导热温度场的求解;能够将傅里叶定律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第十章对流换热1.基本内容:概述;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方法;单相流体强迫对流换热特征数关联式;自然对流换热。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

掌握:影响对流换热的一般因素;流动边界层的基本概念;普朗特数物理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流换热概述、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流动边界层基本概念。

难点: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普朗特数。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掌握对流换热的基本方法;理解并能选用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的实验关联式,能够将对流换热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对流换热知识设计(开发)解决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

第十一章辐射换热1.基本内容:热辐射的基本概念;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遮热板原理。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热辐射基本概念;黑体辐射基本定律。

掌握:基尔霍夫定律;辐射换热计算方法;遮热板原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流换热概述、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流动边界层基本概念。

难点:遮热板原理。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掌握遮热板削弱辐射传热的原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辐射传热知识解决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第十二章传热过程与换热器1.基本内容:传热过程;换热器;传热的强化与削弱。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热过程,换热器的分类。

掌握:换热器的传热计算;传热的强化技术与削弱传热技术。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换热器的传热计算;传热的强化与削弱。

难点: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5.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掌握传热计算的方法;能够应用换热器知识设计解决工程设计的问题,能有效地使用增强或削弱传热的措施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总学时其中课外辅导/课外实践备注讲课实验上机其他1 第一章基本概念2 22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3 33 第三章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4 44 第四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3 35 第五章水蒸气与湿空气 5 3 26 第六章动力装置循环第七章制冷装置循环2 278 第八章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2 29 第九章导热 5 3 210 第十章对流换热 2 211 第十一章辐射换热 2 212 第十二章传热过程 2 2小计32 28 4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见《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考试大纲.五、实验/实践内容实验教学4学时,具体见《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教学大纲。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选用教材:《热工基础》张学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年;2. 主要参考书:《工程热力学》,沈维道,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工程热力学》,施明恒、李鹤立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工程传热学》,许国良、王晓墨、邬田华、陈维汉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