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与财政投入政策的选择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

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

的 比较优势理论 对我国确 定发展路径有 重 ( 4 ) 比较优势 理论利 于提 高我 国工业 要而积极的影响 。 可持续发展 。一个 国家工业只有遵循 比较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的 形 成 及 动 态 化 ( 1 ) 比较优 势理 论强调 充分发 挥政 府 优势 , 才可 能 提 高该 国 工业 总体 竞 争 力 。 发 展 作用和社会 主义制 度契合 。二 战后 , 受 凯 中国劳动力丰 富、 资本相对稀缺 , 劳动密集 斯密认为 国与 国之间的贸易前提是两 恩斯的影响 , 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有好处 , 被 型产 业 是 中 国工 业 比较 优 势 所 在 。改 革 外 个国家交易产 品存在 绝对优 势才 可进行 , 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认识 到。我 国由 放以来的 3 O余年中 , 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 两种产 品都具有优势的 国家和两种产 品都 于实行社会 主义制度 , 本来 就 比较重视 发 业的增长 率反 映 出 中国 有制 造 业 比较优 处在劣势 的国家 间不可 能发生 国际 贸易。 挥政府 的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政府的 势 。未来 较长一个 时期仍将继续保持这 一 李嘉 图继 承了斯密 经济学 理论 , 把 比较优 作用 以取得 比较 优势 , 容 易被政 府认 同和 比较 优 势 。 势理论建立 在劳 动价值论 基础 上 , 发展 了 支持 。 2 .比较 优势理 论在 我 国逐渐 出现 应 斯密 的国际贸易“ 地 域分工论 ” , 提 出 比较 ( 2 ) 比较 优势 理论利 于我 国产业 结构 用 瓶 颈 成本学说 。李嘉 图认为 只要两 国的两种产 优化 。建 国初期 , 我国经济 实力不济 , 生产 首先 , 国际 贸易方 面呈现 出 的福 利 恶 品间存在 相对优 势国 际贸易就 可能 发生 , 技术水平较低 , 但 拥有 丰富的劳动力 资源 。 化型经济增长 趋势 , 导致 出 口产 品价格 不 个 国家不论 其经济发展水 平高低都 可以 改革开放 以来 , 依 据李 嘉图 比较优势 理论 振 , 侵蚀 出 口利润 , 最终影响厂商的研 发投 按 照比较优 势理 论参 与国际分 工和 贸易 , 制定我 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政策 入和产品质量优 化 , 影响 中国 的长期竞 争 获取 利润, 提 高消 费水平 和福利 水平 。这 符合 国情是实事求是之举 。确立遵循 比较 力, 引发西方 国家对 中国倾销 的担忧 。 理论证 明了世界各国都有机会参与国际 优 势 的 发展 战 略 , 国 民 经 济 从 资 本 密 集 型 其次 , 中国对外 贸易对外依存度高 ; 出 分工和国际贸易 , 虽 然 当时 是为英 国资 产 的、 以重工业为导 向的发展 战略转 向劳动 口大于进 口, 严重 依赖 国际市场 , 危机时, 阶级世界 自由贸易主 张提供论 据 , 但很快 密集 型 的 、 以 比较 优 势 为 导 向 的 发展 战 略 , 外 贸厂家容易受到冲击 , 倒闭破产 。 为世界众多 国家所接 受 , 位 居 自由贸 易理 这一转变使得中国能够更 好地利用 自身的 再次 , 比较优势 是会 随着本 国和 其他 论的核心 。 比较优势 , 并在过去 3 O多年 中极大地刺 激 国家 比较优势 的动态变化而变化 。 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理论 比亚当 ・ 斯密 了贸易和经济 的增 长 , 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 的绝对成本理论 有较 大的 进步 , 比较 优势 经济发展奇迹 。毋庸 讳言 , 即便是 当前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对 我 国 确 定 发 展 路 都可能危及 其生存 。因此 , 关键 词 : 比较 优 势 理 论 ; 适 用性 与 困 境 ; 经 必须把重心放 在减少农 村 劳动力上 , 使留 径 的影 响以及未来走 向 济 发 展 战略 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 1 .李嘉 图的 比较优 势 理论 对我 国确 源 , 中图分类号 : F 1 2 3 . 1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增加农村 劳动力的稀缺性 和价值 , 收入 定 发展 路 径 有 重 要 影 响 文章 编 号 : C N 4 3 一l o 2 7 / F ( 2 0 1 3 ) 0 4 —0 0 8 提高 。同时 , 为妥善 解决 流出劳 动力 在城 改革开 发初 期 , 因为李 嘉 图 比较 优势 市 的就业 问题 , 01 政 府应该 优先 发展具 有 比 理论与我国的国情有 重要 契合 点。李嘉 图 较优势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 作 者: 安 阳工 学院经 济管理 学 院; 河 南,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政策学》教案

《农业政策学》教案
3.农产品流通政策的主要目标,农产品流通政策手段,我国现行农产品购销制度和政策,提高市场透明度措施。
教学难点




本章主要阐述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手段,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产品补贴政策,农产品数量管理,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农产品市场结构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作 业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案12
3.农业财政政策的作用,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农业金融政策的作用,农业金融政策的目标,农业金融政策的内容。
4.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政策规定。
教学难点




本章主要介绍农业财政金融政策的目标、手段,农业投入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金融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作 业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案13
教学难点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目标,农村人力资源基本状况,农村就业政策及其目标,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作 业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案10
项 目
内 容

第十章 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学 时
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目标、内容,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掌握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具体内容。
4.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具体对策。
教学难点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农村人口政策,农村教育政策,农村扶贫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比较优势与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比较优势与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既是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也越来越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许多农产品的进出口都对世界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全世界的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上,中国的份额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约是2.4%,2003年达到了3.2%,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的出口国。

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近几年发展也较快,1992年进口额为96.6亿美元,到2002年则达到124.15亿美元,10年进口增加27.2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5%,到2003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加入WTO已快5年时间,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中国的农业经济而言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如今,在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为寻求农业发展和增加贸易收益,因此,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贸易。

二、理论回顾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比较优势理论有外生与内生之分。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以国家间先天赋予的生产条件差别为贸易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一直是贸易理论的主流,为大多数经济学家信奉。

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学说。

认为各国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贸易各方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这一学说亦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仍然可以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获取比较利益,正好弥补了亚当·斯密绝对优势学说的理论缺陷。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导论导论不仅起到开篇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统领全书的功能。

在导论中,首先阐述了农业的概念,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根本特性。

其次分析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的基本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以及现代人们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

然后概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的农业经济思想与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本书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农业?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2.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3.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4.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5.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主要农业经济思想6.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第一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本章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它们可以分别用表格、图形和函数式来表示;分析了影响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及其变动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在分别讲解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应用,即农产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农产品供给、需求的循环变动导致的蛛网类型以及最高价格限制和最低价格限制政策问题。

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2.农产品供给有哪些特殊性?3.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4.何谓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要具备哪两个条件?5.何谓农产品需求规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有何区别?7.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8.何谓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9.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0.何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有哪些种类?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11.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实证分析

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实证分析
期稳规模 ;实证 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3 .9 8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7 X( 0 6 0 - 6 -5 0 016 2 0 ) 50 80 0


引 言
效率有下降的趋势, 也可理解为农业投入并未达到 最优规模 ,有待进一步增加投入和进行支出结构优 化;侯石安 分析了我国财政农业投入 目标选择和 政策优化问题,结论是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
维普资讯
第5期 ( 总第 20期) 7 2O O6年5月
财 经 问 题 研 究
Re e r h o i a ca n o o c I s e s a c n F n n i la d Ec n mi s u s
N m e5 ( ee l eaN .7 ) u br G nr r o20 a Si l
财政投入最优规模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
题 ,国内外很多文献都有相关论证 ,并且得出了 不同结论 。具体到农业 ,很多文献也说明了财政
投入对农业经济的重要影响,并分析 了最优投入 规模 。C ag 出财政农业投入对经济增长来 hn ¨指 说有双重影响,既有可能通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
规模,使未来财政投入 占农业生产总值由4 %上升
于是 最终 回归模 型 为 :

令 = Y d,……k= K d,i= L d,g d/t d/t J d/t =d/ t gd,并 且 ( )式 两 边 都 除 以 Y,我 们 1
6 9
次 司微 ,偏 导 数 F (。) >0,F (・) <0,
并且满足稻 田条件 (nd ,16 ) i. F = I a 9 4 :l a m ∞,l i F = ,i K,L / i 0 = m ,G N,以保证经济

课题研究论文:加快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建议

课题研究论文:加快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建议

102764 投资决策论文加快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建议20xx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是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只有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国家才能长远稳定发展。

中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农业,也是最复杂的产业。

一方面源于我们的土地基本制度,一方面源于我们庞大的人口。

我们的土地制度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私有制度,也不同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度。

我们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农业规模发展存在障碍,因为制度限制,很难有大的土地并购发生,也就很难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人口决定了我们必须保障我们的农业只能依靠自己,因为世界不能承受中国的农业出现问题。

农业对外投资是我国提高世界经济参与度、扩大世界影响力、提升世界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的农产品由于资源缺乏,规模小,劳动上产率低以及科技水平所限,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但出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我们既要利用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大力发展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我们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全力确保农业不出现问题,结合世贸组织对农业的特殊政策,制定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政策。

一、中国农业的生产现状根据联农组织的农业产量统计资料,20xx年我国粗粮总产量达到2.25亿吨、玉米产量达到2.16亿吨、稻米产量达到2.08亿吨、大豆产量达到0.13亿吨、小麦产量达到0.90亿吨。

我国20xx年粗粮和玉米达到最高产量,分别为2.27亿吨和2.19亿吨,在粗粮中玉米占主要份额,所以粗粮总产量和玉米产量的趋势图基本一致。

我国小麦在20xx年有一个显著提升,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大幅增加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同时,由于种子等技术的改良,也是造成小麦的产量出现了较大的增长。

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到2011年,连续下发了 8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确立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三农”实际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对这些“三农”政策措施,我从十一个方面做一个简单梳理,不到指出,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两减免政策所谓两减免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对农业征税的制度,这对于过去一段时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政权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税收的作用逐步消退,反而制约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而且征收的成本高,与国际通行的政策不相符合,目前国际上除越南等少数国家征收农业税以外,其他国家都不征收农业税。

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传统农业将受到以孟山都、先锋等为代表的西方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巨大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力度,基本目标是彻底免征农业税,建立城乡一体化税收体制。

从2000年开始,国家首先在安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开始全国推开,逐步降低农业税,同时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到2006年,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两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了我国广大农民的负担,带来了我国的农村体制和政策的重大变化,为逐步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第一个政策,就是两减免的政策,是中央出台的发展“三农”政策措施的开端,也标志着我国几千年来交皇粮国税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一直以来,我国的粮食补贴,主要是补在粮食的流通环节,也就是补贴在粮食的收购环节,补在国有粮食企业(包括粮食近出口企业),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好。

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就是把粮食补贴和流通环节脱钩,彻底改变多年来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城市消费者,补贴企业的做法。

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必要性、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必要性、问题以及对策

调研报告题目:专业:年级:姓名:学号:二O一二年十一月四日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必要性、问题以及对策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基础保证。

同时,农业也是一个具有先天弱质性的特殊产业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和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与保护。

而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是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9亿多,占总人口约70%。

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了对农业投资的力度。

但是, 长期以来农业投资与其他产业投资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已成为农业基础脆弱、发展滞后的关键性因素。

在农业投资中, 财政投资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 因此研究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 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 财政农业投资投资结构一、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不考虑价格因素,除改革开放之初的少数年份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绝对规模在逐年增长,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量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并在此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2008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总量达到了4502·8亿元,分别是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29·9倍和农村税费改革启动前1999年的4·2倍。

尽管我国财政农业总支出的绝对规模在持续增长但相对规模变化不大。

财政农业支出相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1978—2008年,除少数年份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在7% ~8%,这与中央提出的“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大不相符。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且目前尚无出现趋于合理的迹象。

主要表现在,一是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支出比重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年份的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都超过了50%,大多数年份的该项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超过了70%;尤其是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过高,超过了40% (韩林,2009)。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论文农业是我国最古老的产业,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发展趋势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发展趋势的论文篇一《我国农业土地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要]我国有三大产业,第一大产业就是农业,据统计我国有85%的农民,也就是说我们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和基石,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所以对农业土地问题的研究,对农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农业;土地;发展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农业是属于原料产业,它是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社会生产的发展始于农业,有了农业的发展才有了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甚至才有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土地,狭义的来讲指的就是地球上的陆地,它是人们生活、发展以及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虽然土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活动中所共同需要的条件,但是对于不用的生产部门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比如,在工业和其他的非农业部门中,土地并不直接投入到生产过程当,但在农业部门中,土地则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因而,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没有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无从谈起。

二、现行农业土地使用现状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

而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业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它包括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等等。

(一)我国农业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首先,土地开发不合理现象严重。

我国虽然拥有世界第三位的土地资源,但我国土地使用现实则是山区面积大,山高谷深,高坡等地带耕地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则土地使用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因而在这些地方的人们为了生存就采取了一些不负责任的“开发”方式。

中国农业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农业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农业政策调整思路一、农业政策调整的基本背景2004年农业形势好是相对前几年粮食减产和农民增收缓慢来讲的;2004年农业政策针对性强是针对前几年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来讲的。

对2004年的农业政策调整要有深入的理解,必须先对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所处的宏观环境有所了解。

(一)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这几年,虽然农产品供给充裕,但农民增收非常困难。

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

1997―2003年的7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速度为4%,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一半左右。

虽然国家“九五”和“十五”规划目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均为5%,但这7年中没有1年达到规划目标。

从收入增长的绝对数来看,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比1996年的1926元增加了696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4838元增加到8472元,增加了3634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值1996年为2.51:1,2003年扩大为3.23:1。

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扩大是农业政策调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粮食产量下降,供求关系趋紧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4.9亿亩,是历史上最少的年份;总产量4307亿公斤,减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人均粮食产量334•4公斤,降到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1996―1999年,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从2000―2003年,粮食连续4年减产,后4年平均产量与前4年相比,粮食产量下降500亿公斤以上。

同时,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需平衡的年度缺口逐年扩大。

弥补粮食产需缺口主要靠挖库存。

在粮食总量关系趋紧的同时,品种结构矛盾逐步暴露,特别是大米短缺的问题较为严重。

粮食供求关系由供大于求向供求趋紧转变,主要标志是2003年10月份和2004年3月份粮食价格出现两次较大幅度上涨。

农业发展辩论辩题

农业发展辩论辩题

农业发展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该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首先,农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通过农业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对进口粮食的依赖。

其次,农业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农业发展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另外,农业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外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此,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反方辩手观点:农业发展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基础。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小,工业和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

其次,农业发展受到自然条件、资源限制等因素的制约,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技术支持,成本较高。

另外,农业发展还存在着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需要加大环保和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因此,应该在农业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不应该过分强调农业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粮食是第一大事”——毛泽东。

“农业是国家的脊梁”——李克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习近平。

经典案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4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发布

2024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发布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过去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也是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

本报告回顾了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并对2024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过去的一年,各级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领域成绩显著,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的势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农业经济稳中有增,农民增收速度不减。

农业经济继续呈现稳中有增态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基础牢固。

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期增长4.1%,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的7.12%。

2023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974.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3685.5亿元,牧业总产值26818.6亿元,渔业总产值10442.8亿元。

农业基本盘扎实稳固。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7%,实际增长7.6%,较GDP增速快2.4个百分点,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6个和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9,比上年同期减少0.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第二,粮食再获丰收,大豆油料扩种成果显著。

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

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

全国31个省(区、市)中,27个实现增产。

其中,新疆粮食增产61.1亿斤,山东、吉林、四川、辽宁、内蒙古、安徽、湖南等粮食增产达到或超过10亿斤。

大豆油料扩种行动稳步推进。

2023年,实现大豆播种面积1.57亿亩,比上年增加345.1万亩,增长2.2%,连续2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支持力度,示范面积达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左右。

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与财政投入政策选择

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与财政投入政策选择
际 化 、 产 国 际 化 和 市 场 国 际化 。 生
1农 业 管 理 规 则 国 际 化 。 关 贸 协 定 ( . 在 GATT) 制 下 , 业 问题 常 成 为 国 际 贸 易 纠 纷 的 焦 体 农
点 , 关 贸 总 协 定 管 理 规 则 不 明 确 , 理 体 系 不 健 全 , 行 规 定 不 严 格 , 致 各 国 或 地 区 撇 开 有 因 管 执 导 关 规 定 , 据 本 国 的 需 要 建 立 有 利 于 本 国 农 业 发 展 的 生 产 与 贸 易 政 策 措 施 , 农 业 保 护 主 义 盛 根 使 行 。 关 贸 总 协 定 乌 拉 圭 回合 农 业 协 议 的 达 成 , 一 次 把 农 业 问 题 纳 入 多 边 管 理 体 制 框 架 内 , 第 世 界 农 业 生 产 与 贸 易 有 了 多 边 共 同 遵 守 的 规 则 和 纪 律 。1 9 9 5年 在 关 贸 总 协 定 基 础 上 成 立 的 世 界 贸 易 组 织 ( TO) 继 承 和 发 扬 了 GAT 的 国 际 规 则 和 纪 律 , 定 了 农 业 国 际 化 的 法 律 和 组 织 W , T 奠
收 稿 日期 : 0 2 0 — 20—31 7
作 者 简 介 : 石 安 ( 9 2 ) 男 , 北 红 安 人 。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副 教 授 , 中 农 业 大 学 经 侯 1 6一 , 湖 中 华 贸学 院博 士生 。
3 5
维普资讯
基础 , 农 业 国 际化 的 发 展 提 供 了 国 际 规 则 保 障 。 为
2 农 业 生 产 国 际化 。 品专 业 化 和 国 际 间 分 工 日益 深 入 发 展 , 界 范 围 内新 的 农 业 生 产 体 . 产 世

农业发展辩论辩题

农业发展辩论辩题

农业发展辩论辩题正方辩手:农业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加大农业发展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农业发展也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

此外,农业发展还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丰富人民的饮食结构,促进人民健康。

因此,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必须得到重视和支持。

名人名句,毛泽东曾说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经典案例,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反方辩手:农业发展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唯一基础。

首先,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小,农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并不如工业和服务业那么显著。

其次,农业发展所需的投入和成本较高,而且受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因此,过分强调农业发展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低下。

最后,农业发展也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等问题。

名人名句,李光耀曾说过,“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但不是国家的未来。

”这句话表明了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典案例,一些国家过分强调农业发展,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农业发展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并不是唯一的基础,需要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平衡。

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题目: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以中国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学号:************年级专业:11级农经1班指导老师:庄丽娟教授题目: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以中国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摘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持续的顺利开展以及加入WTO进一步加强以及深化国际贸易,中国借助着国际贸易这一模式,经济以及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种基于国际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种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结合当今国际经济形式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陷阱适用性产业发展正文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中国的国际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从资本密集型、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转向劳动密集型、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转变使中国能够更好的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并且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极大地刺激了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接下来,我以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分别论证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

一、农业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了解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不同农业政策的不同效果,而且有助于把握中国农业应该遵循的发展模式。

从资源禀赋来看,中国国土面积巨大,但可耕地面积稀缺,人均耕地占有量更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另外,中国也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据估计,每年因农业灌溉用水不足,导致的粮食产量损失到达了25亿千克。

归结起来,我国农业的资源特点是耕地稀缺,人均占有量小劳动力丰富。

因此从农业资源禀赋来看,中国的农业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

而劳动量属于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

因此,在资源禀赋不能作为优势而劳动力是一种优势的情况下:1、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选择适合于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技术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农业技术的创新;2、选择适合于人均资源稀缺的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导论导论不仅起到开篇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统领全书的功能。

在导论中,首先阐述了农业的概念,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根本特性。

其次分析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的基本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以及现代人们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

然后概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的农业经济思想与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本书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农业?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2.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3.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4.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5.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主要农业经济思想6.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第一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本章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它们可以分别用表格、图形和函数式来表示;分析了影响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及其变动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在分别讲解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应用,即农产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农产品供给、需求的循环变动导致的蛛网类型以及最高价格限制和最低价格限制政策问题。

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2.农产品供给有哪些特殊性?3.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4.何谓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要具备哪两个条件?5.何谓农产品需求规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有何区别?7.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8.何谓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9.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0.何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有哪些种类?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11.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8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8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8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1998.01.24•【文号】中发[1998]2号•【施行日期】1998.01.2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8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中发〔1998〕2号)去年,我国农业在遭受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再次获得好收成。

粮食总产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主要经济作物和“菜篮子”产品全面增产,乡镇企业平衡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扶贫攻坚取得新进展。

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的方针政策,加大了抓农业的力度,国家采取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等正确措施,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形势好,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我国农业虽然连续三年获得丰收,但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还不稳定。

特别是连续丰收后出现的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回落等新情况,使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遇到了新的困难。

因此,不可因农业形势稍有好转而放松农业,不可因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有所下降而否定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因其它方面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而忽视农业。

必须继续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村小康目标如期实现。

1998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农产品总量,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力求农村改革有新突破,产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有新提高,农民收入有新增长。

要千方百计争取农业有一个好收成,主要任务是:粮食总产量9800亿斤,棉花总产量8000万担;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人以上。

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结构调整

论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比较 优 势 理 论 。后 来 , 多 经 济 学 家 将 其 许 不 断发展 和完善 。 今 , 至 比较 优 势 的 内 涵仍 在 发 展 变 化 。 的 总 看 来 , 较 优 势 理 论 的 发 展 过 程 大 体 上 可 分 为 三 个 阶段 。 比 1 .李 嘉 图的 比较 优 势 学说 。 嘉 图 认 为 , 际 贸 易 的 基 李 国 础 并 不 限 于 生 产 技 术 上 的 绝 对 差 异 , 要 各 国之 间 存 在 着 生 只 产 技 术 上 的 相 对 差 异 , 会 出 现 生 产 成 本 和 产 品价 格 的 相 对 就 差 别 , 而 使 各 国在 不 同 的 产 品 上 具 有 比 较 优 势 , 国 际 分 从 使 工 和 国 际 贸 易 成 为 可 能 。 以 英 国 和 葡 萄 牙 生 产 毛 尼 和 葡 萄 他 酒 为例 , 明 对 外 贸 易 发 生 的 原 因 是 两 国 劳 动 生 产 率 差 异 造 证 成 的劳动成 本的不 同 。 由此 , 得 出 结 论 , 个 国家 都 集 中生 他 每
o iai a k yq e t n fCh n s e u s i . o
Ke r s Co a a ieAd a tg ywo d : mp r tv v n a e;Ag iut a tu t r ; js me t r l lS r cu e Ad u t n c ur
经 过改革 开放 2 O余 年 的 积 累 和 发 展 , 国 的 农 业 结 构 中 已经发 生 了重 大变 化 , 业 生 产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绩 , 农 也 促 进 了 国 民 经 济 的 迅 速 增 长 。 事 实 表 明 , 国 已 是 名 副 其 实 我 的 世 界 农 业 大 国 。 但 是 , 着 中 国 农 业 发 展 由过 去 的 资 源 性 随

农业发展辩论辩题

农业发展辩论辩题

农业发展辩论辩题正方辩手:农业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的重要支柱。

农业发展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

其次,农业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再次,农业发展可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提高国家的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因此,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名人名句,毛泽东曾说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另外,李克强总理也曾强调,“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要把农业搞好,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这也再次证明了农业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

反方辩手:虽然农业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土地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这些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其次,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再次,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经典案例,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努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农业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也需要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

只有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与财政投入政策的选择「内容提要」利用资源禀赋优势组织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根据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与资源耗费及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在WTO农业规则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灾害保障机制是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农业比较优势/WTO/财政政策「正文」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提高农业竞争力,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政策选择。

一、农业国际化促使世界各国政府重视农业比较优势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农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实现国际分工。

农业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世界农业多边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增加,产品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

1.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

在关贸协定(GATT)体制下,农业问题常成为国际贸易纠纷的焦点,因关贸总协定管理规则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健全,执行规定不严格,导致各国或地区撇开有关规定,根据本国的需要建立有利于本国农业发展的生产与贸易政策措施,使农业保护主义盛行。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达成,第一次把农业问题纳入多边管理体制框架内,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有了多边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纪律。

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继承和发扬了GATT的国际规则和纪律,奠定了农业国际化的法律和组织基础,为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规则保障。

2.农业生产国际化。

产品专业化和国际间分工日益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形成,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组织生产已成共识。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一些大型农业和涉农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国外办厂,充分利用大特有的生产、管理、营销络、商品和技术开发能力,与国外的劳动力与市场等优势相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持续稳健发展。

3.农业市场国际化。

市场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由于生产销售国际化的发展,任何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地在一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不断取长补短,趋于融合。

二、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选择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需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顺应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实现农业发展增长方式的根据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首先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调减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农产品生产,适度进口一些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

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宝贵性,加之财力的限制,中国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追求主要农产品的高度自给。

对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的少数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减其生产,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来调剂国内需求;同时,集中资源发展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将更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

再次,在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等)的支持与保护,使农业对外开放与农业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农业保护是世界各国的一项旨在支持与发展本国或地区农业的普遍政策,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开放本国农产品市场,减少对农业的支持,均持特别慎重的态度。

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并不是减少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相反,任何国家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均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政府的财政大量投入。

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调整国民经济资源分配格局,改变目前农业负保护状况;另一方面调整农业保护方向,集中财力重点扶持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

三、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的财政投入政策选择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主要围绕农产品数量增加为主要内容,投入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上,对改善农产品品质、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够,投入力度也不足。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改善农产品品质,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与投入结构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农业是高度依赖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产业,维系农业的稳定发展,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首要条件是农业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其内部环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的农业科技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税收制度的完善等。

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

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同时,农业科技水平、物质基础装备水平较低,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慢,农产品品种和品质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不多。

农业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与发达国家普遍形成的大农场经营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在中国现有财政对农业投入水平情况下,将使中国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使农业生产率、资源、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WTO农业协议虽然削减了国内农业支持和对农产品出口补贴,但由于许多国家基期的农业保护水平本来就很高,因此,削减后的农业支持和出口补贴水平仍十分可观。

如美国在减让基期的国内支持总量(AMS)高达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直接给予农民,按WTO农业协议规定削减20%,美国仍可使用191亿美元的“黄箱”支持措施;欧盟削减后的国内综合支持总量仍可高达796亿美元;日本削减后仍有283亿美元。

只要在完成承诺减让后,这些国家仍可以大量使用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保持其竞争力。

此外,发达国家均已完成了“黄箱”政策国内支持的减让承诺,但这些国家的“绿箱”政策国内支持大幅增加,存在着“黄箱”政策支持转向“绿箱”政策支持的倾向。

美国“绿箱”政策支持总量由1986~1988年基期的24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61亿美元;欧盟由基期的11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42亿美元;日本由基期的22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29亿美元。

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虽然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但农业所获得的政府投入却非常多,对农业的支持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有力地稳定了农业,真正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成为出口创汇及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甚至干预他国政治经济的重要手段。

以美国为例,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98个美国人和34个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

现在美国的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2%,而耕地面积达亿多公顷,人均按近公顷。

2.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

从“绿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平均每年补贴为亿元,其中“一般服务”补贴达亿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亿元,占25%;其他为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

相对WTO规则及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而言,中国“绿箱”政策补贴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农业补贴的对象错位,有许多农业补贴并没有补给农业生产者(WTO规定应补贴给农业生产者),而是补贴给了中间环节;二是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除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外,还未建立既符合WTO农业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从“黄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间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

对于粮棉产品,1996~1998年3年平均除对玉米补贴(AMS)是正值亿元外(占玉米产值的%),其他产品的AMS都是负值;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

中国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AMS)为亿元,1996~1998年每年“黄箱”补贴实际规模为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按中国承诺“黄箱”补贴%的规定,最高的“黄箱”补贴规模可达1741亿元,扣除已有的亿元,还有亿元的补贴空间。

3.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逐渐提高农业的积累水平,提升农业的竞争力。

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不仅不征任何税收,反而利用其雄厚的财力给予农业大量的投入,给予农业生产者以巨额的补贴。

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现有的农村税费政策,制约着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改革。

(1)改革和完善地方税收与财政分配制度,切实解决基层财政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专门面向农业生产者征税作为财政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

(2)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围,直至取消。

现行的农业特产税的功能与作用并非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仅仅在于地方财政的增收,弥补日益庞大的政府行政事业经费的不足。

从发展比较优势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目的出发,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征税范围、降低税率直至完全取消,将农业特产品视同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一样征收农业税,只是在计税依据上按略高于同等面积、同等条件下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为标准,已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浙江、江苏等省已停征农业特产税。

(3)规范收费管理。

地方政府部门无权设立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等项目,取消涉及农民的各种摊派和达标升级活动;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

(4)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农民负担的大幅度减轻,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行政经费将出现较大缺口,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补贴。

4.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

农业保险因赔付率过高,又不能获得政府补贴,中国各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基本处于停顿状况。

这与中国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与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不相适应。

作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中国需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法规制度,选择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以政府组建农业保险公司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中央政府统一组建专业性保险公司,公司宜隶属于农业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具体业务由县农业保险支公司组织办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