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

合集下载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本方是为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其病机由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故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等症。

故设此散邪温经之剂,俾外邪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少阴太阳俱兼顾矣。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方义:方中麻黄发汗散寒,以祛表邪。

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

细辛温通于少阴,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合而用之,散邪温经,成为少阴病兼太阳病之要方。

临床中凡属少阴太阳两感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治之,举案如下:林某某,男,30,成都丝绸印染厂1975 年3月2日,腰背骨节痛,头面潮热,肢冷,坐骨神经痛,有腰扭伤史,脉沉苔白辨症:素体阳虚,感受寒邪,阻滞经络。

治宜:温经散邪。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1日,上方共服六剂,坐骨神经痛愈。

头面潮热愈,肢体转温,腰痛背痛好多半,只集中一点痛。

原方再加桃仁10g、红花6g,二付[分析]患者脉沉属于三阴范畴,太阴症手足自温,肢体不温,头面潮热症属少阴。

由于阴寒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以温阳散寒之剂,以温通经络。

加之过去有扭伤史,有瘀血阻滞也令气血循环受阻,故加桃仁、红花,活血通瘀,加强血液循环,诸痛自愈。

徐某某,女,成,成都纺织厂1975年3月12日,尾(骨底)骨痛,面目浮肿,四肢冷,脉沉,舌淡苔白辨症:阳虚寒凝气滞。

治宜:温阳散寒行气。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4日,疼痛好转,手足转温面目仍肿,脘腹胀满。

原方加厚朴20g、法夏20g、党参10g、甘草6g、生姜15g,二付1975年3月18日,诸症好转。

原方二付[分析]本案二诊时所加的方药,即《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主之,加此方的目的是因患者腹满,其所以腹满是因汗后脾胃之气受伤,或素体脾胃虚弱,转运失职,气滞不通,壅而作胀。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扶正解表、温经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属阳虚外感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有哪些吧!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用量】麻黄、细辛各60克,附子(炮)一枚,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温经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
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2、曝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义
1、本证由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所致。

治疗方法以温经解表为主。

素体阳虚,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恶寒剧甚,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象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

此阳气外感,表里俱寒证。

2、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

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

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

细辛归肺肾二经,方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助附子温里,为佐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亲身治验录

麻黄附子细辛汤亲身治验录

麻黄附子细辛汤亲身治验录
冬季感冒若有恶寒、怕冷、周身痛、咽痛、咳嗽、发热或不发热都可以一到三剂搞定,现在大多感冒进院打针、输液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不愈,而用该方服用,却一剂知二剂明的效果。

剂量每样15-30克方才见效,我用的是黑顺片30克、麻黄15克、细辛15克。

黑顺片最小剂量30克,惭加至90克。

先煎两个小时再入其它二味药继续煮30分钟即可。

本人还用于治疗一位70多岁老人久坐突然腰及右下肢痛不能动、晚上痛至不能卧,坐到天亮。

平时有下肢冰冷感。

六剂而愈,且多年下肢冷感消失。

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它由麻黄、附子和细辛三味药物组成,具有很高的疗效。

在这个方剂中,药物之间的配伍和组成是非常重要的,君臣佐使药的运用也是关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麻黄、附子和细辛这三味药物的性味和归经。

麻黄性温味辛,归肺经;附子性热味辛甘,归心、脾、肾经;细辛性温味辛,归脾、肺经。

从药性上来看,麻黄和细辛都具有温散风寒的作用,而附子则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因此,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和细辛起到了温散寒邪的作用,而附子则起到了温阳散寒的作用。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

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辛温散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外袭,表里寒凝,兼夹风寒之症。

常见的病症包括感冒、发热、头痛、身痛、恶寒、无汗等。

这些症状都是由于风寒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通过温散寒邪,疏通经络,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可以分为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适用于表里寒凝的病症,属于寒邪外袭的证候。

此外,根据六经辩证医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适用于太阳、少阳经寒邪的病症,即头痛、身痛、恶寒等症状。

最后,我们来重点阐述一下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

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被称为“君药”,起到了主导作用,负责散寒发表;附子和细辛被称为“臣药”,起到了辅助作用,增强麻黄的散寒作用。

这种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和组成,使得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更强的疗效和更广泛的适应症。

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中药方剂,通过麻黄的温散寒邪、附子的温阳散寒和细辛的温散寒邪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寒邪外袭的病症。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和组成非常重要,可以增强方剂的疗效和适应症。

因此,对于中医临床实践来说,研究和理解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寒冷性多形红斑、原发性痛经、心律失常、荨麻疹等病中的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寒冷性多形红斑、原发性痛经、心律失常、荨麻疹等病中的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寒冷性多形红斑、原发性痛经、头痛、咳喘症、肩周炎、高血压病、急性咽喉炎、心律失常、荨麻疹等病中的运用【组成】麻黄(去节)二两(6g) 附子(炮,破八片)1枚(9g) 细辛二两(3g)【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临床应用】1.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张某,女,65岁,1997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

近3年来,入冬发作频繁,咳嗽痰多且出现喘息症状。

本月初气温骤降,冒受风寒,喘咳加剧。

已用青霉素、丁胺卡那、氨茶碱等静滴5天,症仍不见缓解。

症见:喘咳气急,动则加剧,甚则不能平卧,痰多稀白,胸闷如窒,倦怠乏力,手足不温,鼻流清涕,恶寒头痛,舌淡,苔白,脉沉细。

听诊:两中下肺可闻中等量的哮鸣音及少量的湿罗音。

西医诊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为:喘证,系阴虚痰盛之体,复感风寒而成。

治拟温阳宣肺,化痰平喘。

处方:生麻黄、炙麻黄、细辛各5g,制附子、炙苏子各12g,姜半夏、杏仁各10g,生姜3g,红枣5枚。

每日1剂,水煎温服。

3剂后喘咳明显减轻,头痛、恶寒及流涕已解。

原方加党参15g,五味子、炒白芍各10g,续服10剂,喘咳缓解,听诊双肺罗音消失。

后将上方药量减半调理月余,随访1年,病情稳定。

2.寒冷性多形红斑王某,女,38岁,1995年11月15日初诊。

主诉:双手虹膜样红斑反复发作20年。

每年的Il 月至次年的4月份,双手频发紫红色斑、丘疹,部分疹中央有紫暗色水疱,破后糜烂。

虽经中西药、针灸、按摩、理疗等多方治疗,病情如故。

此次手见皮疹已有12天,遇寒加重,伴手足不温,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患者自幼形寒怕冷,好发冻疮。

西医诊为:寒冷性多形红斑。

中医诊为:寒疮,系阳虚寒凝,气血郁滞而成。

治拟温阳补虚,散寒通滞。

处方:麻黄、细辛各5g,制附子、桂枝、鹿角胶、当归各10g。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些人不喜欢药方,由于感觉有股涩味,实际上大部分的药方的味儿的确不太好通道。

但中医药方却能非常好的痊愈病症。

麻黄细辛附子汤便是一种很好的药方。

牙龈别称特异
禄特科技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牙龈药方特异
麻黄6克(去节)细辛3克禄特科技3克(炮)
牙龈功效与作用特异
温补肾阳补虚。

治素体阳虚,风寒,无汗畏寒,发热倦卧,苔白,脉反沉者。

牙龈使用方法使用量特异
上三味,自来水1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ml,去滓,分二次温服。

牙龈备注名称特异
聚瑞,麻黄出汗补虚,禄特科技舒经温补肾阳,细辛通彻表中,助麻黄出汗补虚,协禄特科技内散阴翳。

故适用素体阳虚,复感
寒症之证。

牙龈摘抄特异
《伤寒论》
了解了这么多有关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专业知识,大伙儿应当大概都清晰了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

中医药方对人体基本上没什么副作用,因此大伙儿何不试一试,坚信会有惊喜。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 细辛3克;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主治:阳虚外感证;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较多用于心血管和关节系统的疾病属于寒凝痹阻之痛证的治疗;临证运用经验: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川芎;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苓皮、生姜皮、车前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黄量,加熟地、菟丝子、怀牛膝、泽泻;阳痿属肾虚寒滞见小腹不温、神疲脉弱,加苁蓉、巴戟天、仙灵脾、炒乌药;④关节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肝肾虚寒见腰脊冷痛,加熟地、巴戟天、肉桂;胯膝疼痛,加杜仲、牛膝、威灵仙;肩肘疼痛加姜黄、当归、羌活;肿瘤骨转移属寒痰瘀结见骨痛剧烈,或伴麻木,加制南星、露蜂房、威灵仙、白芥子;⑤头面口齿病:急性咽炎属于寒客少阴见喉痛失音、舌苔白润,加射干、制半夏、桔梗;慢性咽炎属于寒痰内阻见咯痰不爽,舌苔白腻,加半夏、陈皮、苏叶;过敏性鼻炎属寒阻肺窍见鼻塞不通、清涕量多,加辛夷、制苍耳子、鱼脑石;血管或神经性头痛属寒客经脉见头痛剧烈,遇冷加重,加白芷、川芎、制地龙;面神经麻痹属风寒滞络见局部麻木、畏风怕冷,减麻黄量,加全虫、乌梢蛇、天麻;牙痛或口腔溃疡属于寒凝郁火加石膏、栀子、肉桂,或黄连、丹皮、木蝴蝶;总之,本方运用当以“阳虚寒滞”见畏寒形冷、舌淡或胖、苔白润、脉迟缓为辨证要点;阴虚内热者本方禁用,亡阳危急之候也不宜使用;使用中注意方中炮附子须先煎半小时,细辛用量3~10克,治疗痛证时可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用治平素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1、过敏性鼻炎李某,男,7岁,1998年5月17日初诊;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经常遇冷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近日着凉症状加重;诊见:形瘦,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询知患儿平素怕冷,手足发凉,纳差,时常腹痛,大便不成形;证属阳虚外感,肺窍失和,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炙甘草、细辛各5g,熟附子3g,黄芪15g,蝉蜕6g,茯苓12g,防风、大枣各10g;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5月20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鼻炎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续进5剂,症状消失,且面色转红润,怕冷感减轻,胃纳好转,大便成形,舌质转红润,苔薄;嘱间断服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月余;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按: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点;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可见阳虚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本例为阳虚之体,复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故3年之疾获愈;2、喉源性咳嗽谭某,男,12岁,1999年12月5日初诊;喉痒干咳5天,稍受凉或异味刺激则加重,时发出清咽样干咳声;曾服头抱氨苄、牛黄益金片、咳必清等药3天未愈;诊见:阵发性喉痒作咳,无痰,遇凉风或大声说话则呛咳不止,咽部不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淡黄、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舌淡略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浮;听诊心肺无异常,血常规及×线胸透亦无异常;诊为喉源性咳嗽,证属阳虚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橘红各5g,熟附子、细辛、甘草各3g,百部、桔梗各10g,蝉蜕6g;3剂,每天1剂,水煎少量多次温服;12月8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咽部明显舒适,药毕咳止,畏风怕冷感减,又以桂技人参汤加减温里和表,行气健脾以善其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按:本例患儿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复感外寒,直中少阴,循经上窜于咽喉,寒邪客于肺系而成;方用麻黄、细辛温散其寒,附子振奋阳气,增强散寒之功,酌加百部、桔梗、橘红、蝉蜕以治其标,切合病机,故收效迅捷;3、支气管哮喘王某,男,8岁,1999年12月18日初诊;患儿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年余,咳嗽气喘反复发作,每因受凉、进食寒凉生冷及吸入异味粉尘而诱发;面色少华,毛发细软,形体瘦弱,食欲不振,小便频且常有遗尿;近日感寒诱发,咳嗽频频,气喘,喉中痰鸣,时而咯出少量夹有泡沫稀痰,伴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查:两肺满布喘鸣音,心率92次/分,律齐,无杂音;血常规示:WBC8.2×109/L,Hb110g/L,N0.54,L0.37,E0.08,M0.01,RBC4.0×1012/L,X线胸透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未见片状阴影;诊为哮喘发作寒喘型,治以温肺化饮,止咳定喘;处方:射干、地龙、麻黄各5g,熟附子6g,大黄、蝉蜕、细辛各3g,黄芪10g;3剂,每天1剂,水煎服;12月20日二诊:服上药1剂,喘憋咳嗽缓解,呼吸平稳,肺部听诊呼吸音粗,仍可闻及哮鸣音,深呼吸时明显;活动及稍劳累则出现喘憋;守方去大黄加丹参10g,桃仁5g,续服3剂;12月24日三诊:喘咳缓解,听诊肺部哮鸣音消失,呼吸音稍粗,X线胸透示肺纹理稍紊乱;血常规示:E0;03,余指标基本同前;后用柴胡桂枝汤加减,以和解表里,调和营卫,温肾健脾活血,调治半年停药;随访1年,未再复发;按:本例哮喘反复发作,遇寒凉及食生冷而易发,且平素小便频时有遗尿、面色少华等,均为阳虚之征;又伴鼻塞,流清涕,为寒邪束肺,肺窍失和所致;综析脉证,为阳虚外感,内伏寒痰随气而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所致;方中麻黄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气得宣;熟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阳气之不足;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大阳之表,且温肺化饮,止咳平喘;黄芪补益脾肺之气,扶正祛邪;蝉蜕、地龙解痉平喘;射干开结消痰,善治痰鸣气喘;大黄苦寒,通腑降浊,以利肺气肃降;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气顺,气道畅通,咳喘得解;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湖北中医学院王悟川老师认为:“少阴表证,所以脉沉者,因少阴阳虚,无力鼓动气血达表抗邪,故用温经扶阳达表散邪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山西已故名老中医门纯德先生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少阴表证;”他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1例感冒重症及1例小儿病毒性肺炎危症患儿;从以上医家的精辟论述及临证心得,可以得知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属少阴病无疑;笔者在冯世伦老师的指导下,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1例额窦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患额窦炎3年,曾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近日感冒后额窦炎复发,头痛欲裂前额部明显,恶风寒,经常鼻流清涕,手足冷,不欲饮,脉沉细,辨证为少阴夹饮表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之:麻黄8g,炮附子10g,辽细辛6g,苍术15g,生苡仁15g,败酱草15g;服3剂后症状大减,又继服6剂,感冒及额窦炎复发次数明显减少;随后又根据症状不定期服用汤药数剂,现病情稳定;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的作用,可灵活用于过敏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脊髓空洞病,过敏性鼻炎、百日咳、无汗征、低血压、重症肌无力、疲劳综合征、心动过缓、坐骨神经痛、压痛等病,但须注意,辨证属外寒里饮者,凡证见发热或不发热、恶寒倦怠、脉沉细或浮紧等均有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机会;伤寒论第128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主要是辨清为少阴病夹饮之外寒里饮证;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不胜枚举,要想正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认真学习研究伤寒论的同时,要在临床当中仔细去体验,方能使本方发挥应有的治疗效果;。

性功能低下,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很多人不...

性功能低下,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很多人不...

性功能低下,我⽤⿇黄附⼦细⾟汤,很多⼈不...性功能低下,我⽤⿇黄附⼦细⾟汤,很多⼈不理解,我给⼤家讲讲⿇黄细附⼦细⾟汤的妙⽤。

⿇黄附⼦细⾟汤(⿇黄、附⼦、细⾟)在《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临床上根据此条条⽂⽤本⽅的情况很少,其实实际运⽤要远远超出《伤寒论》中太少两感的范畴。

我在临床上主要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运⽤⿇黄附⼦细⾟汤。

⼀是:以⼼动过缓为表现的⼼脏病,如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此类疾病多见于病毒性⼼肌炎,病⼈除了⼼跳慢,往往还伴有乏⼒、怕冷、疲倦感、思睡、没有精神等症状,脉搏也很沉弱⽆⼒。

此时可以考虑使⽤⿇黄附⼦细⾟汤。

⿇黄附⼦细⾟汤有较明显地提⾼⼼率的作⽤。

附⼦有强⼼作⽤。

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曾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该⽅⾯的研究,⽤本⽅加红参、仙灵脾等取效。

因此,可以认为⿇黄附⼦细⾟汤是天然的⼼脏起搏器。

不过,临床应⽤时,常配合⾁桂、黄芪、⽢草、⼲姜、红枣等。

⼆是:治疗性功能低下。

⿇黄附⼦细⾟汤对性功能也有⼀定的兴奋作⽤。

⿇黄可以兴奋盆底肌⾁。

我曾治疗⼀位中年阳痿患者,久治⽆效,其因感冒服⽤⿇黄附⼦细⾟汤,10剂后感冒解,阳痿也随之好转,后⽤补肾养阴药,反⽆效,再⽤⿇黄附⼦细⾟汤,果⼜见效。

可以认为,⿇黄附⼦细⾟汤即为中医的“伟哥”。

这⼀发现对我治疗性功能低下⼜拓宽了思路。

不过,这些性功能障碍患者⼤多是壮实的中年男⼦,如果是体格瘦弱的⽩⾯书⽜,就要慎⽤了。

三是:⽤于感冒、⿐炎、哮喘、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闭经、嗜睡、遗尿等。

其患者的共同特征是⾯⾊黄黯,⽪肤⼲燥,体格壮实,唇⾆不红,⽆⾎压⾼、糖尿病,⼼肺肾等重要脏器⽆损害。

临床上结合具体的疾病,可作以下加减:感冒合葛根汤;⿐炎合⽟屏风散、桂枝汤;哮喘合⼩青龙汤;急性腰扭伤合芍药⽢草汤;腰椎间盘突出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闭经合阳和汤、温经汤;嗜睡合葛根汤;遗尿合五苓散。

各位同⾏谁还有好的⽤法,欢迎指导。

[谢谢][谢谢][谢谢]。

中医方剂 麻黄细辛附子汤

中医方剂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鉴别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均用附子、细辛,皆能助阳解表,用治阳虚外感 风寒表证。但麻黄细辛附子汤药仅三味,主治阳虚感寒、太少两感之证:再 造散不用麻黄,取羌、防、桂、辛及参、芪、附等助阳益气之品相合,散 寒解表与助阳益气兼顾,兼具调和营卫之功,故用治阻虚弱、复感风寒之 证。
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但是,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 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
中医方剂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第一部分 组成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第三部分 病机分析 第四部分 方解及临证加减 第五部分 中医经典相关条文

第一部分 组成
麻黄6g 附子9g 细辛3g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 症见:发热,恶寒甚剧,其寒不解,神疲欲寐 ,脉沉微。
臣 附子 温阳扶正;
佐 细辛 祛风散寒,助阳化气;
辨证要点:方以散寒解表与温里助阳合法,辛温并 用,散不伤正,助阳解表。本方为治疗阳虚外感风 寒表证之代表方,亦是助阳解表之基础方。以恶寒 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
第五部分 中医经典相关条文
《伤寒论少阴篇》云:“少阴病 ,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 子汤主之”。
------- 顾仪卿《医中一得》
谢谢大家
[解析]本条 论述太阳少阴两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少阴病,本为阳虚 之证,应以无然恶寒为主。今反见发热,而脉反沉,则发热为太阳受邪, 脉沉则为少阴阳虚,这种表里同病,则叫做“两感”为病。治太阳应发汗 ,治少阴应温阳,所以后世称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经发汗之法。此条应和 第96条对比,以见“两感”的提法有从太阳和从少阴的不同。

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

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寒中之发热耳。

是以其脉不浮而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

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细辛二两,折为今之六钱,复三分之一剂中仍有二钱,而后世对于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张隐庵曾明辩其非。

二钱非不可用,而欲免病家之疑,用一钱亦可奏效。

盖凡宜发汗之病,其脉皆浮,此独脉沉,而欲发其汗,故宜用细辛辅之,至谓用一钱亦可奏效者,因细辛之性原甚猛烈,一钱亦不为少矣。

此方若少阴病初得之,但恶寒不发热者,亦可用。

曾治一少年,时当夏季,午间恣食西瓜,因夜间失眠,遂于食余当窗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先,又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隐隐作疼,须臾觉疼浸加剧。

急迎为延医,其脉微细若无,为疏方,用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山药、净萸肉各五钱,干姜三钱,公丁香十粒,共煎汤服之,服后温复,周身得微汗,抖战与腹疼皆愈。

此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外而复加药数味者,为其少阴暴虚腹中疼痛也。

李××,夏日得少阴伤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山药、大熟地二味治愈。

------------------------------------------------------------------- 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二则案1 面神经炎蒋某,男,18岁。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萎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萎

麻黄所含有的麻黄碱有兴奋膀胱内括约肌的作用,可能盆腔内器官及其肌肉均有兴奋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痿、嗜睡、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较好的兴奋作用。

日本用本方治疗感冒以后的疲倦感和思睡。

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较明显的提高心律的作用。

麻黄在10g左右可使每分钟心律提高5~10次。

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曾于80年代开展该方面的研究,用本方加红参、仙灵脾等有效。

本人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性功能低下。

曾治疗一阳痿患者,久治无效,因感冒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后感冒解,阳痿也好转,后用补肾养阴药,反无效,再用前服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果又见效。

可以认为,麻黄阴子细辛汤即为中医的“伟哥”。

温经汤是天然的雌激素
清代名医舒驰远治疗1例难产,发动6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灵符俱无效。

后视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认为是太阳寒伤营,用麻黄汤一大剂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舒驰远《女科要诀》)。

陈沫金介绍一3度子宫脱垂的中年妇女,回感冒服用麻黄汤后,子宫脱垂亦愈。

后对所有子宫脱垂以及遗尿患者,单用麻黄汤或加党参、黄芪、当归、熟地,均有效。

共治疗子宫脱垂80例,显效66例,有效14例,但劳累后容易复发,但用上方依然有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心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心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心法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见脉沉,系肾阳虚馁之本象;反发热者,乃风寒郁遏太阳经脉所致。

表里同病,故取麻黄发越太阳之风寒;附子温养少阴之真阳;细辛温经达表,有助于阳气的振奋。

药仅三味,使里温而阳气不脱,表透而寒邪得散,笔者用于杂病,其效如期。

今举其三则,与同道交流。

鼻鼽张某,男,32岁。

自幼患气管炎,近年患鼻炎,犹以阴雨天甚。

刻诊:鼻流清涕,鼻塞,鼻腔有酸楚感,由此引起嗅觉亦不敏感,耳鼻喉科诊为过敏性鼻炎,曾用抗菌消炎及抗过敏药物治疗,初期有效,渐至无效。

舌苔薄白而滑,脉象弦细,带有紧象。

病为中医鼻鼽,谓鼻塞不通之义。

属自幼体质虚弱,肺肾气虚,卫外失护,风寒反复外袭,故卫外之门户鼻腔通气功能失常。

法当扶阳护卫,驱散表寒。

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生麻黄5g,细辛5g,炮附子6g,蜜炙黄芪15g,防风10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

二诊:鼻腔通气改善,仍流清涕,恶风畏寒,脉舌同上。

炮附子加至15g(另先煎40分钟),加炮干姜10g,7剂。

三诊:鼻流清涕明显减少,肌肤和鼻腔有温热感,炮附子减为10g(仍先煎),10剂。

四诊:症状基本消失。

嘱用金匮肾气丸,小剂量服之,以扶肾气。

是年春节得知,一冬未发。

鼻鼽之名,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但无症状;至金代《刘河间医书六种》则云:鼽者,鼻出清涕也。

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云: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

肺肾虚寒乃是鼻鼽的主要因素,扶肾阳而护肺卫为当务之急。

附子是扶阳之要药,肾阳充足,卫气有源,则卫外功能自然增强。

另取玉屏风散健脾益肺,以激发中焦生发卫气的作用。

脾肾之气充沛,肺系的生理机能就会得到改善,而属于肺系的鼻腔也会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导语: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中药汤药,在中医汤药中起阳性,可以调理阴性病症。

对于人体体质表现出阴虚或者阳气虚衰的症状时,就可以通过麻黄附子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中药汤药,在中医汤药中起阳性,可以调理阴性病症。

对于人体体质表现出阴虚或者阳气虚衰的症状时,就可以通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调补,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用法很多样,按照不同的症状表现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法不同。

一、治疗冻疮
药物与用法: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20g,桂枝10g,60%酒精500ml。

将上药研碎后兑入酒精内密闭浸泡10天,去渣取液备用。

治疗时用棉签蘸药液,破溃者涂在患部周围,溃疡面按外科溃疡处理,涂擦患处,每天2次,每次擦药5分钟。

经此法治疗50例,治愈48例,好转2例。

二、心动过缓、心悸
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脉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脉络迁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丹参、淫羊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心动过缓总因阳虚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补火助阳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补肾壮阳,同补心肾之阳,活血祛瘀通络。

本方加减还可治疗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风心病、过敏性休克等。

三、治疗寒湿腰痛
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药组成:生麻黄先煎6~10g 制附子10 ~12g 细辛3 ~6g 天花粉20g 生黄芪20g 防风10g 生甘草6g 病人每每活动汗出后觉腰部症状减轻,故自思:活动汗出则阳气流速而达于。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

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

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

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

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

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

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

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

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

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

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

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

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

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

麻黄细辛附子汤功效与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功效与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功效与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是中医学经典方剂之一,它由麻黄、细辛、附子等药物组成,具有很强的药效和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感、肺炎等寒邪入侵所引起的疾病。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麻黄细辛附子汤具有发汗解表、散寒、祛邪作用。

麻黄汤中的麻黄草有发汗作用,可以通过扩张毛孔、促进汗腺分泌,使全身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增加汗液的排泄,促进体内寒邪的排除。

而细辛具有温通经络、散寒解表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阳气的运行,从而帮助体温升高,抵御寒邪的侵袭。

附子则具有温阳祛寒作用,能够温经散寒,疏通经脉,促进体内阴阳平衡,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其次,麻黄细辛附子汤还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可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增强脏腑运动,从而能够使痰液排出。

麻黄、细辛中含有辛温的成分,能够温通气管,扩张支气管,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从而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同时,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附子有温中散寒、祛痰的作用,能够帮助消化系统正常运作,促进痰液的消化和排除。

麻黄细辛附子汤还具有解毒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麻黄、细辛都具有辛温的性质,能够发汗解毒,促进毒素的排除。

特别是当人体受到外界寒邪的侵袭时,会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而麻黄细辛附子汤则能够通过发汗作用,加快寒邪的排出,从而起到解毒的作用。

此外,麻黄细辛附子汤还具有扩张血管、解痉作用。

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血管扩张,从而改善局部循环,增加氧供,缓解疼痛。

细辛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能够舒缓痉挛的肌肉,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麻黄细辛附子汤具有发汗解表、散寒、祛邪、止咳化痰、解毒、扩张血管、解痉等多个功效与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治疗感冒、流感、肺炎等寒邪入侵所引起的疾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药物辛热,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使用时需遵医嘱,尤其是孕妇和儿童慎用。

另外,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治要点是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使用时注意若是阳气浮越,要回阳救逆,先温其里,阳虚兼见气虚,加黄耆、人参;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兼湿滞经络,加苍�X、独活。

恶寒重,发热轻,因为表里俱寒,神疲欲寐,脉沉。

这里写神疲欲寐,当然和典型的像四逆汤证神衰欲寐,但欲寐,程度有不同。

典型的四逆汤证那种心肾阳虚,一般来说,用这个方的时候,心肾阳虚来相比四逆汤证轻一点。

使用注意:如果少阴心肾阳虚比较突出,既使感有一些表寒,表里俱寒,那还是要照顾到温里,避免阳气浮越,所以这一条就补充这个了。

如果它加重,心肾阳虚重了,标志是四肢厥冷,很冷,下利清谷,脾肾阳虚。

而且脉不仅仅是沉,脉微欲绝。

这个时候要回阳救逆,先温其里,后攻其表。

一般情况先治表,但遇到像阳气浮越要脱,那你先要回阳救逆,如果再行散的话,加重阳虚欲脱,阴盛格阳的这种可能性。

这是使用注意。

随证加减: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耆、人参;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兼湿滞经络,加苍�X、独活。

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耆、人参。

这个是多见的情况。

在《伤寒论》时代,气候很冷,非常强调阳,温阳气,化津液。

益气的运用,宋以后用的更多,既然内在阳虚,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

虽然有外来之寒,麻黄、附子相配,外来之寒,温必兼散,但是心肾阳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寒要温补结合。

所以多加黄耆、人参。

这类证兼咳嗽,肺气不宣,可以结合化痰降逆,半夏、杏仁一类的。

湿阻经络,那就是说,既有阳虚,又感受外寒,外寒风寒又夹湿,反应出外来风寒湿,一般来说,会引发痹证,要注意除湿止痛。

既要散风寒,又要除湿止痛。

王庆国巧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

王庆国巧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

王庆国巧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
一、病例介绍
病例:张某,男,30岁,患有过敏性鼻炎。

病情:反复发作,鼻炎发作时出现鼻塞、流清涕,鼻痒、咳嗽等症状,有时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病程持续3个月,曾就诊于局部医院,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症状未得到改善,最终就诊于我院,治疗后痊愈。

二、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王庆国巧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治疗方法:将麻黄、附子、细辛、苍术、炙甘草、黄芩、白芍、茯苓、白术、桔梗、黄连各10克,用清水煎服,一日2次,每次100ml。

三、疗效分析
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鼻炎症状明显改善,鼻塞、流清涕、鼻痒、咳嗽等症状减轻,发热、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

分析原因:麻黄具有清热解表、解毒止痒的作用,附子具有清热解表、消肿止痛的作用,细辛具有清热解表、消肿止痛、解毒止痒的作用,其余药物均具有清热解表、消肿止痛的作用,因此,王庆国巧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达到疗效。

四、结论
本病例表明,王庆国巧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达到疗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实战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实战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实战经验
麻黄丶细辛各十克,制附子十五克。

药汤熬到剩下一半时起锅喝的。

先有舌麻丶嘴唇麻,不过一会即觉散了,轻了。

喝后约有二十分钟后身体开始发热,暖暖的那种,起始于心肺部位,暖意慢慢向周身发散,肚腹开始有咕噜声响,但很舒服。

接着是四肢手脚暖和起来,接着开始发汗,汗涔涔发潮的那种,心感觉很是舒服。

还有就是膝盖两侧内外(阴陵泉丶阳陵泉)的地方尤其暖和,超舒服。

再接下来感觉左侧肋间肝经的地方丶脾经的大包穴开始些痛,按揉之,发现沿心经的走向痛到胳肢窝极泉的地方。

右耳鸣严重。

我想这可能是我的宿疾所在。

混身汗涔涔的,暖暖的,咽喉部凉凉的如饮清泉般舒服。

夜无眠,我想这可能是阳不入阴的原因吧。

自己把脉,平常脉细小,今晚脉很宏大,笫一次分清了寸关尺丶阴阳脉。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此外本方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无汗症、少阴咽痛、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阳萎、血管神经性头痛、骨髓炎等疾病也取得了很好效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涕泪不止 本病是指鼻涕及眼泪时出不止的一种病症。据报道有人以本方加苍术、五味子治疗本病获效。患者涕泪不止3月多,有按风寒,按炎症,也有按过敏治疗者,均不效。其按五液辨之,认为水寒之症与肾关系密切,病始风寒,阴盛阳弱,病及少阴,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太少两治,药尽3剂而愈。
腓肠肌综合证腓肠肌综合症民间俗称吊脚筋或转筋,是以肢体筋脉牵掣拘挛,或扭转急痛,常发生于小腿腓肠肌,甚至牵连腹部拘急。据报道有人认为本病是由于阳气不足筋脉失于温煦,遂至拘急挛痛,屈伸不利。故以本方温经散寒,暖络通脉为法,加木瓜、白芍、甘草和胃通络,缓急筋挛,一般5~10剂可效。
视瞻昏渺(球后视神经炎) 本病外眼无异常,而出现视力减退以致视物模糊不清的效果。如李某严冬坐车闷热头痛难忍,下车后用水洗脸,洗头,顿感清爽。3日后视力急剧下降,双眼视物昏朦,当地县医院诊为急性视神经炎,经中西治疗2个月视力未改善。证属冷热相激,寒凝内闭玄府,眼络闭郁,失于宣畅。方以麻黄15克,附子10克,细辛10克,苍术30克,葛根60~90克,桂枝30克,柴胡、黄芩各10克,经加减连服20余剂,视物如初。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为常见病,多以鼻塞、流鼻涕、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头痛、头晕、咽干、咽痛,甚或耳鸣、耳闭塞感,均为常见症状。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良好宣肺通窍,温阳助盖、益肺摄涕之效。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味治疗本病取效满意,清涕多遇寒加剧者加黄芪30~60克,鼻塞不通、头痛、头晕加苍耳子、辛夷各10克,黄涕加黄芩20克,桑白皮10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张仲景方,原方由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组成。有温经助阳,解表散寒之效,适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见无汗恶寒较甚,发热较轻,脉不浮反沉者。随着近年应用的进展,扩展用于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导读:今天学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两个经方。

方源: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伤寒论》301条;大黄附子汤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药物组成:这两张方子均以三味药物组成,都用附子、细辛,所差别的是一用麻黄,一用大黄,而所治疗的病证截然不同。

前者为寒邪内侵于里、太阳少阴同病,故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表里同治;后者为寒实内结,大便不通,故取大黄附子汤温下并施。

01爰从脉证方药综合比研分析,阐发其义,如《伤寒论》所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的脉证分析,此乃病者正气素虚,外感寒邪出太阳而入少阴,人体本能起而抵抗,故发热。

太阳为表,少阴为里,如属纯里证则不发热,此乃兼太阳表证而见发热,故曰反。

既有表证,其脉当浮,今脉沉知为病邪入里而正虚无力鼓动驱邪外出,然仍竭尽其本能以冀抗邪外出故发热,当属邪正交争之际。

太阳证犹存,应发汗,故取麻黄。

《伤寒论》少阴病证的提纲是“脉微细,但欲寐也”(据山田氏考研,认为“但”字下脱“恶寒”二字)。

根据少阴病不得以“但欲寐”三字尽之,比勘麻黄附子细辛汤条,必见恶寒,对发热则下一“反”字,是证无热恶寒乃少阴之本证,发热恶寒体现太阳少阴同病之证,特别体现病者正气素虚之禀质,而努力抗邪产生发热之机理,可以恍然。

当邪正交争之时,藉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助,得汗而脉起,表里双解矣。

再从药物性能分析:麻黄为表药,附子为里药;麻黄散,附子守,而细辛能表能里,治汗不出,伍麻黄则发散之力强,伍附子则振阳驱寒之力增,达到彻表彻里,泄邪外出,益显配伍细辛之妙用,故见全功。

02大黄附子汤,一名大黄附子细辛汤(见皇汉医学《漫游杂记》)。

《金匮要略》载病证脉象治则颇详,谓“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此为寒实内结之病,从脉测知,弦是有力之脉,紧脉主寒主痛,紧有紧束之征,弦紧相加,则为紧束有力之脉,故云“此寒也”。

既为寒实内结,治当温药下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

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

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

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

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

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

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

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

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

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

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

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

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

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

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

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较多用于心血管和关节系统的疾病属于寒凝痹阻之痛证的治疗。

临证运用经验: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

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川芎。

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

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苓皮、生姜皮、车前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黄量,加熟地、菟丝子、怀牛膝、泽泻;阳痿属肾虚寒滞见小腹不温、神疲脉弱,加苁蓉、巴戟天、仙灵脾、炒乌药。

④关节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肝肾虚寒见腰脊冷痛,加熟地、巴戟天、肉桂;胯膝疼痛,加杜仲、牛膝、威灵仙;肩肘疼痛加姜黄、当归、羌活;肿瘤骨转移属寒痰瘀结见骨痛剧烈,或伴麻木,加制南星、露蜂房、威灵仙、白芥子。

⑤头面口齿病:急性咽炎属于寒客少阴见喉痛失音、舌苔白润,加射干、制半夏、桔梗;慢性咽炎属于寒痰内阻见咯痰不爽,舌苔白腻,加半夏、陈皮、苏叶;过敏性鼻炎属寒阻肺窍见鼻塞不通、清涕量多,加辛夷、制苍耳子、鱼脑石;血管或神经性头痛属寒客经脉见头痛剧烈,遇冷加重,加白芷、川芎、制地龙;面神经麻痹属风寒滞络见局部麻木、畏风怕冷,减麻黄量,加全虫、乌梢蛇、天麻;牙痛或口腔溃疡属于寒凝郁火加石膏、栀子、肉桂,或黄连、丹皮、木蝴蝶。

总之,本方运用当以“阳虚寒滞”见畏寒形冷、舌淡或胖、苔白润、脉迟缓为辨证要点。

阴虚内热者本方禁用,亡阳危急之候也不宜使用。

使用中注意方中炮附子须先煎半小时,细辛用量3~10克,治疗痛证时可重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

用治平素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

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

1、过敏性鼻炎李某,男,7岁,1998年5月17日初诊。

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经常遇冷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近日着凉症状加重。

诊见:形瘦,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询知患儿平素怕冷,手足发凉,纳差,时常腹痛,大便不成形。

证属阳虚外感,肺窍失和,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炙甘草、细辛各5g,熟附子3g,黄芪15g,蝉蜕6g,茯苓12g,防风、大枣各10g。

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

5月20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鼻炎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续进5剂,症状消失,且面色转红润,怕冷感减轻,胃纳好转,大便成形,舌质转红润,苔薄。

嘱间断服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月余。

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点。

《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

可见阳虚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

本例为阳虚之体,复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故3年之疾获愈。

2、喉源性咳嗽谭某,男,12岁,1999年12月5日初诊。

喉痒干咳5天,稍受凉或异味刺激则加重,时发出清咽样干咳声。

曾服头抱氨苄、牛黄益金片、咳必清等药3天未愈。

诊见:阵发性喉痒作咳,无痰,遇凉风或大声说话则呛咳不止,咽部不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淡黄、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舌淡略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浮。

听诊心肺无异常,血常规及×线胸透亦无异常。

诊为喉源性咳嗽,证属阳虚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橘红各5g,熟附子、细辛、甘草各3g,百部、桔梗各10g,蝉蜕6g。

3剂,每天1剂,水煎少量多次温服。

12月8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咽部明显舒适,药毕咳止,畏风怕冷感减,又以桂技人参汤加减温里和表,行气健脾以善其后。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儿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复感外寒,直中少阴,循经上窜于咽喉,寒邪客于肺系而成。

方用麻黄、细辛温散其寒,附子振奋阳气,增强散寒之功,酌加百部、桔梗、橘红、蝉蜕以治其标,切合病机,故收效迅捷。

3、支气管哮喘王某,男,8岁,1999年12月18日初诊。

患儿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年余,咳嗽气喘反复发作,每因受凉、进食寒凉生冷及吸入异味粉尘而诱发。

面色少华,毛发细软,形体瘦弱,食欲不振,小便频且常有遗尿。

近日感寒诱发,咳嗽频频,气喘,喉中痰鸣,时而咯出少量夹有泡沫稀痰,伴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查:两肺满布喘鸣音,心率92次/分,律齐,无杂音。

血常规示:WBC8.2×109/L,Hb110g/L,N0.54,L0.37,E0.08,M0.01,RBC4.0×1012/L,X线胸透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未见片状阴影。

诊为哮喘发作(寒喘型),治以温肺化饮,止咳定喘。

处方:射干、地龙、麻黄各5g,熟附子6g,大黄、蝉蜕、细辛各3g,黄芪10g。

3剂,每天1剂,水煎服。

12月20日二诊:服上药1剂,喘憋咳嗽缓解,呼吸平稳,肺部听诊呼吸音粗,仍可闻及哮鸣音,深呼吸时明显。

活动及稍劳累则出现喘憋。

守方去大黄加丹参10g,桃仁5g,续服3剂。

12月24日三诊:喘咳缓解,听诊肺部哮鸣音消失,呼吸音稍粗,X线胸透示肺纹理稍紊乱。

血常规示:E0。

03,余指标基本同前。

后用柴胡桂枝汤加减,以和解表里,调和营卫,温肾健脾活血,调治半年停药。

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本例哮喘反复发作,遇寒凉及食生冷而易发,且平素小便频时有遗尿、面色少华等,均为阳虚之征。

又伴鼻塞,流清涕,为寒邪束肺,肺窍失和所致。

综析脉证,为阳虚外感,内伏寒痰随气而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所致。

方中麻黄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气得宣;熟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阳气之不足;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大阳之表,且温肺化饮,止咳平喘;黄芪补益脾肺之气,扶正祛邪;蝉蜕、地龙解痉平喘;射干开结消痰,善治痰鸣气喘;大黄苦寒,通腑降浊,以利肺气肃降。

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气顺,气道畅通,咳喘得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湖北中医学院王悟川老师认为:“少阴表证,所以脉沉者,因少阴阳虚,无力鼓动气血达表抗邪,故用温经扶阳达表散邪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山西已故名老中医门纯德先生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少阴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