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合集下载

第6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第6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cg =
1 c 2 =c =
σ − σ '
k − k '

dσ dk
① 深水波: 深水波: ② 浅水波: 浅水波:
c c
g
正是能量向前 传播的速率: p = cg E

g
25
26
(二)驻波
⒈ 形成——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正弦波叠加。 形成——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正弦波叠加 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正弦波叠加。
34
崩碎波
卷碎波
激碎波
35
§6.4 海洋内波
一、分类 1、界面内波:在密度不同的两层海水 界面内波: 界面处发生的波动。 界面处发生的波动。 2、密度连续变化海洋中的内波: 密度连续变化海洋中的内波:
36
海洋内波在 海表的表现
37
二、复杂而特殊的性质 波速:同波长,内波波速仅为表面波速的1/20 ⒈ 波速:同波长,内波波速仅为表面波速的1/20 振幅与能量:同样能量激发,振幅为表面波的30倍 ⒉ 振幅与能量:同样能量激发,振幅为表面波的30倍。 传播方向: 界面内波; ⒊ 传播方向: ① 界面内波; ②连续变化内波 ⒋ 内波能量的输送方向 三、环境效应 ⒈ 对海水混合影响大 ⒉ 派生的辐聚、辐散 派生的辐聚、 ⒊ 军事活动影响 ⒋ 对水产业的影响
⒉ Stokes波流 Stokes波流
u' = k a c exp(2kz0 )
2 2
-
⒊ 波流体积运输
V
=k a c ∫
2 2 0 −∞
ex p ( 2 k z )d z =
1 2 ka c 2
33
⒋ 环境效应 对海流、波浪成长有影响。 ① 对海流、波浪成长有影响。 对泥沙运移、入海污染物扩散有影响。 ② 对泥沙运移、入海污染物扩散有影响。 对近岸的裂流和沿岸流的影响。 ③ 对近岸的裂流和沿岸流的影响。 四、波动的能量和波面破碎 能量:动能大于势能, (一)能量:动能大于势能,Ek>Ep 破碎: ≥1/7时 (二)破碎:理论上可证明δ≥1/7时,波面将破碎 实际观测当δ>1/10,波峰就会破碎 。 >1/10,

六章节海洋中波动现象

六章节海洋中波动现象
中,有逐渐与等深线平行的趋势(图6-16) ——海岬角处,波向线辐聚,波能辐聚;海湾处产 生辐散,波能降低(图6-17) (3)波高的变化主要受波能的影响,在海岬角、海湾 处受波向转折的影响 (4)波浪破碎,离岸流,沿岸流 (5)反射:当遇到陡峭的海岸时会反射,出现于码头、 港湾
绕射:当波浪遇到障碍物时,可以绕到障碍物遮 挡的后面水域去,成为绕射。绕射后波高明显减小, 沉积物易于沉积
如今,海洋学家终于解开了挪威海岸的“死水”之迷。原来是 “密度跃层”和“内波”在作怪。
挪威海岸的峡湾大都与河流甚至冰川连接,有大量的淡水汇 入海水。这就在海面上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小的淡水层。淡水层的 下面则是密度较大的咸水层,两层之间便有了一个密度跃变,这 就是“密度跃层”。前文提到的异状,究其根源,就出在两层海 水之间的界面上。
不封闭,有位移。 (4)动能大于势能;铅直方向上动能大于水平方向
上动能 (5)当振幅/波长超过一定限度时,波面将破碎
3 海洋内波
3.1 概念:发生在海洋内部的波动现象 3.2 存在意义: (1)将大、中尺度运动过程的能量传递给小尺度
的过程 (2)引起海水内部混合 (3)能将深层较冷的海水连同其中的营养盐输送
5.2 特点:
风浪:波峰尖削,分布不规律,波峰线短,周期小, 风大师出现破碎,形成浪花
涌浪:波面较平坦、光滑,波峰线长,周期、波长 都较大,传播较规则。
5.3 成长与消衰
(1)涌浪——取决于内摩擦作用、拍岸能量的损失、弥散和角长、不同周期和振幅的分波组 成,这些组成部分在传播过程中,波长大的速度快,波长短的速度 慢,于是,使原来叠加在一起的波动分散开来,这种现象称为弥散。
影响因素:风力、风区、风时、海洋水深、海底地形、岸线形 状

6海洋学——海洋中的波动2014

6海洋学——海洋中的波动2014
iii 海啸(数分钟); iv潮波(12或24h)。
8
海 洋 学(Oceanography)
⑤ 动力机制 i 开尔文波(Kelvin wave)——长周期重力波(gravitywave) ,同时受重力(gravity)和科氏力(coriolisforce)作用。是右界 波振幅为a的自由长波,通过一无限长,具有侧向铅直边界 ,水深为h的水道时波动。波动振幅是y的函数,波峰处波 面右高左低,波谷处左高右低。即右岸波高大于左岸。 ii 罗斯贝波(Rossby wave)——亦称行星波,是一种远小 于惯性频率f的低频波,恢复力(restoringforce)是科氏力随 纬度的变化率。
§6.2 小振幅重力波 (gravity wave of small amplitude)
1. 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wave form propagation and the motion of water particles)
波剖面方程(equation of wave profile)
asin(kx t)
9
海 洋 学(Oceanography)
⑥ 波浪分级——1~12
10
海 洋 学(Oceanography)
11
海 洋 学(Oceanography)
根据国际波级表规定,海浪级别按照有效波高进行划分。
引自:2013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将某一时段连续测得的所有波高按大小排列,取总个数中的前 1/3个大波波高的平均值,称为有效波高。有效波高大于等于4米 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绿潮、海平 面变化、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以及咸潮入侵灾害。
5
海 洋 学(Oceanography)

第六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汇总

第六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汇总

• 三、界面内波的振幅 • 若以相同的能量激发表面波与界面波,界面波的振幅则 约为表面波的30倍。这是由于在密度层结稳定的海洋中, 密度铅直方向的变化很小,即使在强跃层处其相对变化也 不很大。因此,即使海水微团受到某种能量不大的扰动, 也会偏离其平衡位置并在恢复力的作用下发生振幅相当大 的振动。在海洋调查中常常可以记录到波高为几米乃至几 十米的内波。 • 四、界面内波中的水质点运动 • 界面内波引起上下两层海水方向相反的水平运动,从而 在界面处形成强烈的流速剪切。由于在同一层中波峰与波 谷处流向相反,导致了水质点运动的辐聚与辐散,在峰前 谷后形成辐散区,在谷前峰后形成辐聚区。此时若上层海 水较薄,在海面处则会呈现出由它们引起的条状分布图案。 当天气晴朗,微风吹拂海面时,抑或海面上漂浮着油斑或 碎物时,辐散区呈光滑明亮条带,而辐聚区则呈现粗糙暗 淡状态的条纹。
• 6.1.2海洋中的波浪 • 海洋中的波浪有很多种类,引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 海面上的风应力,海底及海岸附近的火山、地震,大气压 力的变化,日、月引潮力等。被激发的周期可从零点几秒 到数十小时以上,波高从几毫米到几十米,波长可以从几 毫米到几千千米。 • 波动的周期和相对能量的关系如图6-2所示。 • 从1~30s的波浪所占能量最大:风引起 • 长周期重力波:从30s至5min,多以长涌或先行涌的形式 存在,由风暴系统引起的。从5min到数小时的长周期波主 要由地震、风暴等产生。 • 周期12~24h的波动,主要是由日、月引潮力产生的潮波。
• •
五、内波的叠加 在比较陡峭的海底,入射内波与反射内波可能在铅直方 向上构成驻波(但在水平方向上仍为进行波)。驻波可能会 有不同数目的波腹,含有几个波腹就称为内波的第几模态。 基于海洋中不同层化的情况和反射条件,内波可能呈现出 明显的能束(称为射线)形式或模态形式。 • 目前对内波生成机制的研究尚处于不断探讨之中。有很 多因素都能激发内波,它们可来自海面、海底和海水内部。 例如海面风应力、海面气压场、上混合层中海水密度水平 分布不均匀、潮流或海流流经凸凹不平的海底、海水内部 流速剪切的存在等等。对其能量的耗散机制的研究远未达 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已揭示,内波破碎将能量传递给海 洋内部小尺度湍流,平均剪切流可能吸收内波的能量,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部与边界的摩擦作用都会消耗内波之能量。 •

第6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第6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温岭市石塘镇沿海海 浪高达十几米,巨浪 扑打大桥
东海18号浮标记录到的“桑美”台风浪过程(2006年8月8日~10)及其造成福建沙埕港重大损失
新能源的海浪- 海浪动能转换成电能
1964年,日本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浪发电装置—航标灯(电能只 有60瓦),开创了人类利用海浪电能的新纪元。 1985年,挪威在托夫特斯塔林建造了500千瓦的海浪电站。 1992年,英国建成了一座发电能力为75千瓦的海浪发电站。 联合国在1992年把海浪发电列在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首位 2008年,葡萄牙投入运转的“海蛇”海浪发电厂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
(6―3)
自由表面(z=0)上,水质点的速度分量为:
u ack sin(kx t ) w ack cos(kx t )
小振幅重力波的运动速度分量为:
u ack exp(kz0 ) sin(kx0 t ) w ack exp(kz0 ) cos(kx0 t )

T
相速为:

k
对于深水波(h/λ ≥0.5)而言,水质点
在x轴和y轴方向的速度分别为: 分析式(6—3): 水质点在水平方向和 铅直方向的速度分量 都是周期变化的。并 随深度-z的增加而呈 指数减小。
u ack exp(kz) sin(kx t ) w ack exp(kz) cos(kx t )
k k' ' k k' ' x t ] sin[ x t] 2 2 2 2
振幅: A 2a cos[ k k ' x ' t ]
2 波速: c ' k k' k
2
结论:

《海洋科学导论》---第六章--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第六章--波动现象

第六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海洋中的波动是海水的重要运动形式之一。

从海面到海洋内部处处都可能出现波动。

波动的基本特点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水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作周期性或准周期性的运动。

由于流体的连续性,必然带动其邻近质点,导致其运动状态在空间的传播,因此运动随时间与空间的周期性变化为波动的主要特征。

实际海洋中的波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严格说,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周期性变化。

但是,作为最低近似可以把实际的海洋波动看作是简单波动(正弦波)或简单波动的叠加,从研究简单波动入手来研究海洋中的波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而且简单波动的许多特性可以直接应用于解释海洋波动的性质[13]-。

§6.1 概述6.1.1 波浪要素一个简单波动的剖面可用一条正弦曲线加以描述。

如图6-1所示,曲线的最高点称为波峰,曲线的最低点称为波谷,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波长(λ)相邻两波峰(或者波谷)通过某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周期(T )。

显然,波形传播的速度/c T λ=。

从波峰到波谷之间的铅直距离潮位波高(H ),波高的一半2a=H/称为振幅,是指水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向上(或向下)的最大铅直距离。

波高与波长之比称为波陡,以(/)H δλ=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取海面为x y -平面,设波动沿x 方向传播,波峰在y 方向将形成一条线,该线称为波峰线,与波峰线垂直指向波浪传播方向的线称为波向线。

图6-1 波浪要素6.1.2 海洋中的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有很多种类,引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例如海面上的风应力,海底及海岸附近的火山、地震,大气压力的变化,日、月引潮力等。

被激发的各种波动的周期可从零点几秒到数小时以上,波高从几毫米到几十米,波长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千千米。

海洋中波动的周期和相对能量的关系如图6-2所示。

由风引起的周期从1~30s 的波浪所占能量最大;周期从30s 至5min ,为长周期重力波,多以长涌或先行涌的形式存在;一般是由风暴系统引起的。

海洋学导论6(波动)

海洋学导论6(波动)
由上可知,波形并不向外传播,故称为驻波 两列振幅、波长、 周期相等,但传播 方向相反的正弦波
2、波群 两列振幅相等,波长与周期相近,传播方向相同的正 弦波叠加后,波动振幅由小到大(0→2a)又由大到 小(2a→0)形成群集分布,称为波群。
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
第三节:有限振幅波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第一节:概述
一、波浪要素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海洋中的波浪
深水波、浅水波
前进波、驻波
波浪的分类
表面波、内波 风浪、涌浪、地震波
第二节:小振幅重力波
小振幅重力波,亦称正弦波,是一种简单波动。指 波动振幅相对波长为无限小,重力是其唯一外力的 简单海面波动。 一、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 频散 关系
波动具有动能和势能 在一个波长内,总能量为 其中,动能与势能相等
(三)正弦波的叠加 1、驻波:
(1)随着时间的变化,在 这些点称为波腹
时,波面具有最大的
铅直升降,其值为2a,即合成前振幅的2倍,
在 处,波面始终无升降,这些点称为波节 在波节与波腹之间的波面升降幅度均在0~2a之间
随着时间的变化,波节两侧的波面一侧上升,另一侧 下降,在 时,波面ζ ≡0 波面水平
一、风浪成长与风时、风区的关系 1、风时:指状态相同的风持续作用在海面上的时间 2、风区:指状态相同的风作用海域的范围
习惯上把从风区的上沿,沿风吹方向到某一点的距离 称为风区长度,简称风区
最小风时:在定长风的作用下,对应于风区内某点,风 最小风区:当实际风时一定时,对应于某一风区长度 浪达到定常状态所用的时间是一定的,这段时间称为最 内的波浪达到定常状态,此一风区长度称为最小风区。 小风时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分解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分解

北赤道 赤道逆流
南赤道流
北赤道流
赤道逆流
南赤道流
东澳流
秘鲁海流
南太平洋流
南极绕极流
巴西流 本格拉流 南大西洋流
赤道流系 西边界流 西风漂流
组成
特征
南、北赤道 a) 南北不对称

b) 赤道流主要水文特征:高温、高盐、高水色及
赤道逆流
透明度大赤道逆流:高温、低盐(大量降水)
赤道潜流 c) 存在赤道潜流(克伦威尔流)
所有的生物“沙漠”都在扩大。其增 大的面积达到660万平方公里,即比原 有面积增加了15%。
Polovina J.J., GRL, 2008.
4. Undersurface circulation (大洋表层以下的环流)
(1) Move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ubsurface water (次表层水) 介于表层水(Surface water)与大洋主温跃层(Main Thermocline)之间;副热带海域表层水下沉而成;高 温高盐;大部分水体流向低纬一侧,沿主温跃层散布, 少部分流向高纬一侧
两大洋北半球的西边界流都非常强大,而南半球则较弱
b.印度洋
南部环流特征与南太、南大西洋环流型相似,北部为季风 型环流,冬夏半年环流方向相反
c.南半球高纬海区,与西风带相对应为强大的自西向东的绕 极流,而在靠近南极大陆尚存在一支自东向西的绕极风生流
亲潮 黑潮
阿拉斯加流
北大平洋流 加利福尼亚流
湾流
加那利流
(4) Movement of deep water(深层水)
介于中层水与底层水之间,约在2000-4000m,由 北大西洋格陵兰南部的上层海洋形成。贫氧是深 层水主要特征。

海洋环流及波动现象

海洋环流及波动现象

春分点 秋分点 升交点 降交点
天球上的圆和点
7.2 与潮汐有关的天文学知识
1、某些天文学的基本概念
一、天球 二、 天赤道、黄道与白道 三、春分点、秋分点、升交点及降交点 四、 赤纬、时角和天顶距
1. 赤纬:从天赤道沿 着天体的时圈至天体所 张的角度称为该天体的 赤纬,常用δ表示。 2. 时角:观测者所在 的天子午圈与天体时圈 在天赤道上所张的角度 称为时角。
海洋科学导论
第五章 海洋环流
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 1、海流的成因(1、2)及表示方法 2、分类:地转流、风海流、世界大洋环流
第六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波动的基本特点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水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作周期 性或准周期性的运动。海洋中的波浪有很多种类,引起的原因也各不
相同。例如海面上的风应力,海底及海岸附近的火山、地震,大气压
7.1 潮汐现象
2、 潮汐不等与潮汐类型 二、 潮汐的不等现象 凡是一天之中两个潮的潮差不等, 涨潮时和落潮时也不等,这种不规则 现象称为潮汐的日不等现象。 高潮中比较高的一个叫高高潮, 比较低的叫低高潮;低潮中比较低的 叫低低潮,比较高的叫高低潮。 在一个朔望月中,“朔”、 “望”之后二、三天潮差最大,这时 的潮差叫大潮潮差;反之在上、下弦 之后,潮差最小,这时的潮差叫小潮 潮差。
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可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在赤道上永远出 现正规半日潮;(2)当月赤纬δ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度地区(纬度 |φ|>90°-|δ|)出现正规日潮;(3)当δ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 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 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如果同时考虑月球和太阳对潮汐的效应,在半个朔望月内,将出 现一次大潮和一次小潮,即潮汐具有半月的变化周期。朔望之时,月 球和太阳的引潮力所引起的潮汐椭球,其长轴方向比较靠近,两潮相 互叠加,形成朔望大潮;上、下弦之时,月球和太阳所引起的潮汐椭 球,其长轴相互正交,两潮相互抵消,形成方照小潮。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课件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课件
的生理和行为。
底层水体通风
内波能导致底层水体的上升和通 风,影响底层水体的生物化学过
程。
海洋波动现象的应用与研究
05
前沿
海洋波动现象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船舶设计
了解海洋波动现象的ຫໍສະໝຸດ 性,有助于优化船舶的设计,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通过分析 波动现象的频率和幅度,可以预测船舶在特定海况下的运动响应,从而指导船舶的结构设计和 性能优化。
海洋波动现象的研究方法
01 现场观测
通过布置浮标、测波仪等设备进行现场观测,获 取波浪的实时数据。
02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面积海域的波浪进行观 测和监测。
03 数值模拟
基于物理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揭示 波浪生成、传播和演变的规律。
02
海洋中的重力波
重力波的形成与传播
形成原因
波动在海洋中的重要性
01 能量传输
波动在海洋中是实现能量传输的重要机制,通过 波动能够传递并分散大量的能量。
02 混合过程
波动能够导致海洋水体的混合,对于海洋中的生 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03 岸线侵蚀与保护
大浪能够对岸线进行侵蚀,同时,波浪也是海岸 线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对于海岸线的保护具有 双重作用。
海洋中的水体由于温度、盐度等 因素形成密度分层,这是内波形
成的重要条件。
扰动源
如风、地震、潮汐等,它们可以打 破密度分层的平衡,激发内波的产 生。
地形效应
海底地形如海底山脉、海沟等,也 能对内波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内波的传播特性
传播方向与等深线平 行 内波的传播方向通常与等
深线平行,这是内波的一 个重要特征。
重力波是由重力与流体惯性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波动现象。在海洋中,重力波主要由风、潮汐、 地震等驱动力引发。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海浪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海浪

6.2.1波浪运动的形式 Progressive wave
进行波 Progressive wave
进行波:波形会向外传播 (e.g., 风浪).
驻波:波形不向外传播,但是 会在某一节点上上下运动. 波节 :不产生运动的 点,无垂直位移. 波腹 :具有最大垂直 位移的点
驻波 Standing wave
6.2.2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
6.2.2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
每个水质点都在 做同样的圆周运 动,那么每个水 质点的运动情况 有何不同?
沿波向,相邻水质点的运动半径和角速度都相同,只是后一个水质点 比前一个启动要慢一段时间。这样,在同一时刻,水质点位于不同的 位相上,这些水质点的连线就构成一定的波形,经过某一时刻后,每 个水质点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移动相等的一段弧。把这些不同位相的水 质点再连接起来,仍保持一定波形。
6.3.3.1 涌浪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① 波高H逐渐降低
能量是与H2成正比的
涌浪传递传递过程能 量是衰减的
弥散 角散
Deep-water wave transformations
6.3.3.1 涌浪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② 波长、周期逐渐变大,波速变快-P185
由于弥散, 波速快、波长大的跑在前面, 因此, 传播距离越远, 波长大、周期长的涌 浪越占优势地位。波高变得更小, 在海上 难以看到它。
波浪成因:
风 火山、地震 大气压力的变化 日、月引潮力
毛细波
成因 风
风暴 地震、风暴 日、月引潮力
波浪类型 碎浪 涌
荡漾、海啸 潮汐
周期
1~30 s 30s ~ 5 min
min ~hr 12 ~24 h
三、波浪的分类 3

海洋科学导论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通常在海面上难直接 观测到,每当有船只经过 时,船会受其影响,甚至 不能前进。
海水运动形成的内浪
Internal waves forming as seawater moves through the Strait of Gibraltar into the
Mediterranean Sea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6.3 .6 孤立波
浅海中存在的波形在传播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非周期性波动 的波,称为孤立波。
其波面全部位于静水面以上(或以下)。如近海潮波侵入 河口后具有类似孤立波的性质。
海洋科学导论 6.3 .6 孤立波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 6.3 有限振幅波动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
§ 6.4 海洋内波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
§ 6.4 海洋内波
海洋内波存在的前提
是发生在密度稳定层化的海水内部的 一种波动
最大振幅出现在海洋内部
波动频率介于惯性频率和浮性频率之间 1752年
其恢复力在频率较高时主要是重力与浮力的合力(称为约 化重力或弱化重力),当频率低至接近惯性频率时主要是 地转科 氏惯性力,所有内波也称为内重力波或内惯性—重 力波。
海洋科学导论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主 要 内 容 : 2学时
1 . 概述 2 . 小振幅重力波 3 . 有限振幅波动 4 . 海洋内波 5 . 开尔文波与罗斯贝波 6 . 风浪和涌浪
海浪怎么产生?
无风不起浪----风浪:一直处在风作用下的海浪 无风三尺浪----涌浪:风停止、减弱、转向时的海浪
海浪是由风引起的表面重力波
内波的发现——“死水现象”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判断深水波、浅水波 深水波 h≥0.5 λ
c g 2
浅水波 h≤0.05 λ c gh
• 大洋视为深水波 4m视为浅水波
2. 波动的能量(wave energy)
动能(kinetic energy) 势能(potential energy):相对静止海面
假设:二维前进波动沿正x方向传播,取相距一个波长的两 个铅直平面AA和BB,两平面间的流体上界为自由表面,下 界为海底。假设水深无限深,沿y方向的宽度为1
(1) 深水波 P 1 ec 2
1)深水波中,能量的一半以波速传播
2)能量的传播速度
c*
1c 2
(2) 浅水波
1)浅水波中,能量的全部以波速传播 2)
P ec
c* c gh
(3) 波动所具有的能量相当可观
例:波高为3m,周期为7s的一个波动,跨过10km宽的 海面。求它的功率(波动功率指单位时间内跨过单位 截面的能量)
x0、z0为水质点运动的 平衡位置 z为水质点所处的深度
深水波的几点规律: (1) 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圆,半径为aekz (2) 轨迹的半径随深度的增大而指数减小
r aekz 当z 0时,r a
当z 时,r ae2 1 a
535
所以又称为表面波
look at surface “rotary” motion (Deep Water Wave)
c g tanh(2h )
2
说明:1)无论是深水波或浅水波,T、λ、c均不随深度 变化
2)只要深度为z的某一层有波浪,那么它们的T、 λ、c与海表面的情况一样
3)浅水波的波速c与水深h有关
Wave Speed
深水波
c c
2 g 2

海洋学第六章

海洋学第六章
(2)正压力:与风速(U)和波速(C)差的平方成正比。
1Hale Waihona Puke 2U >c:
波浪受正压力和切应力两个分力作用
c ≈U :
波浪受切应力的作用
B、消耗能量
摩擦消耗
波峰翻倒释放能量
C、能量输入=消耗
风浪稳定 形成该风速条件下的最大风浪
3、风浪的消亡 空气阻力
海底摩擦
内部运动
能量消耗
向四周传播
U=0,能量不输入
0-5級
非常高波,出现拖长的倒悬浪峰;大片泡沬随风吹成浓厚白色条 纹,海面白 茫茫一片,波涛互相冲击,能见度受到影响。 波涛澎湃,浪高足以遮掩中型船只;长片白沬随风摆布,遍罩海 面,能见度受到影响。 海面空气充满浪花白沬,巨浪如江河倒泻,遍海皆白,能见度受 到影响。
暴风
飓风
11级
12级
56-63 海里/小时
Hs =
N
H
i 1
N
2 i
3、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
波浪的显著部分或特别显著部分 最大1/3 、 1/10、 1/100波高
H1/3 H1/3波高 H1/3=
H1/10 H1/100
N/3
i 1
有效波高
H N
3
i
国际和国内船舶通报以及海浪和预报图中最常用的波高
波级表
波级 波高范围〈m〉 海浪名称
波峰
波高 波谷
波长 波高(H)——相邻波顶到波底间垂直距离 波陡(δ)——H/λ,理论极限:1/7 周期(T)——一个波通过一固定点的时间。单位:秒 波长(λ)——相邻波顶(或波底)间水平距离。单位:m 振幅(a)——波高的一半 波速(C)——波形向前移动的速度。C=λ/T 单位:米/秒

(完整版)第6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完整版)第6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第六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引言
海洋波动是海水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海面到海洋内部,无处不在, 表面波、天文潮波、海啸、海洋内波等
波动的主要特点:在外力的作用下,水质点离 开其平衡位置,作周期性和准周期 性运动。
波动的主要特征:运动随时间与空间的周期 性变化。
研究方法:近似地把实际的海洋波动看作是 简单波动(正弦波)或简单波动的 叠加。
理论上的解决方法:根据流体力学的连续方程、运 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在假定流体无粘滞性,运动是 无旋的,波面上的压力为常数的条件下求解。
波浪要素
一个简单波动的剖面可以用一条正弦曲线加以描述。
波峰 波谷 波长λ 周期T
波陡δ=H/ λ 波峰线 波向线
波速C=λ/T
波高H
u ack exp(kz)sin(kxt) w ack exp(kz)cos(kxt)
(6―3)
分析式(6—3): 水质点在水平方向和 铅直方向的速度分量 都是周期变化的。并 随深度-z的增加而呈 指数减小。
➢自由表面(z=0)上,水质点的速度分量为:
u ack sin(kx t) w ack cos(kx t) ➢小振幅重力波的运动速度分量为:
运动 运动形态(机械能)的传播
二、波动尺度
毛细波
风 浪 涌 浪 长周期波 潮波
海洋中的波动按周期长短分类:
周期: 1-30s 30s-5min 5min-数h 12-24h
名称:
长周期重力波 长周期波
潮波
产生原因:风
风暴系统 地震、风暴 日月引潮力
恢复力:
科氏力、重力
存在形式:
长涌、先行涌
三、波浪类型
6.2.2 波动公式和波动能量

经典:海洋科学导论-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经典:海洋科学导论-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1)深水波(Deep Water Wave):当水深大于波长的二分 之一时(d>1/2λ),此波浪称为深水波。
2)浅水波(Shallow Water Wave):当水深小于波长的 二分之一时(d<1/2λ),称为浅水波,这类波要影响到海底。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
§ 6.2 小振幅重力波
海洋科学导论 6.1 .3 波浪分类
§ 6.1 概 述
风浪的波面不 对称,在强风下浪 花翻滚。
海上风成的重力波 Wind-generated gravity waves at sea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
§ 6.1 概 述
6.1 .3 波浪分类
4)涌浪(Swell)属长波,风浪离开起浪区,或起浪区风已 平息,受低气压影响,原风浪向四周传播,可达很远。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
§ 6.2 小振幅重力波
6.2 .1 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 破浪(Breaking Wave)
由于底摩擦作用,随着水深不断变浅,波峰处水质点的前进 速度将大于波谷处水质点向后运动速度,这样水质点运动的椭圆 轨迹将受到破坏,当水深等于波高1.3倍时;波浪将发生倾倒, 形成破浪。
海啸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 6.1 .3 波浪分类
§ 6.1 概 述
潮波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 6.1 .3 波浪分类
§ 6.1 概 述
在大浪顶面风成的波纹 Wind-generated capillary waves at top of larger waves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在海面时,z = 0,则水质点的速度分量为: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一、波浪的分类:1、按相对水深(水深与波长之比,即h/λ):深水波(短波)、浅水波(长波)2、按波形的传播与否:前进波、驻波3、按波动发生的位置:表面波、内波(边缘波)4、按成因:风浪、涌浪、地震波二、小振幅重力波小振幅重力波,亦称正弦波,是一种简单波动。

波动振幅相对波长为无限小,重力是其唯一外力的简单海面波动。

(一)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波形向前传播完全是由水质点的运动产生的,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只是波形向前传播,水质点并不随着波形前进。

1、若水深大于波长的一半时(h/λ≥0.5)----深水波、短波对于短波,水质点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半径为,轨迹半径随深度的增加迅速减小,在表面,其半径为a;水质点在波峰处具有正的最大水平速度,在波谷处具有负的最大水平速度,在水面上水平速度为0;水面以上水平速度为正,水面以下水平速度为负。

波峰波谷处铅直速度为0,水面上铅直速度最大;而且波峰前部为正(向上),波峰后部为负(向下)。

2、水深h相对于波长λ很小时(h<λ/20)的波动称为浅水波或长波长波中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椭圆;水质点的运动半径(振幅)a 随深度而减小。

无论长波还是短波,尽管它们的水质点运动轨迹不同,但是随深度(-z)的增大,它们的波长λ是不变的,即在自由水面的波长多大,随深度增大直至波动消失处的波长仍然不变。

(二)波动公式与波动能量1、波速与波长的关系:小振幅重力波的一般关系式对于深水波而言,h/λ≥1/2可见波速与水深无关,只与波长有关对于浅水波而言可见波速与波长无关,只与水深有关2、波动能量在一个波长内,总能量为,其中,动能与势能相等(三)弦波的叠加1、驻波:两列振幅、波长、周期相等,但传播方向相反的正弦波。

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时,波面具有最大的铅直升降,其值为2a,即合成前振幅的2倍,这些点称为波腹。

在处,波面始终无升降,这些点称为波节。

在波节与波腹之间的波面升降幅度均在0~2a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波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发生在两层密度不同的海水 界面处的波动,称为界面内波。实际海洋中密度是连续变 化的,但可近似地把海洋中强跃层处的波动视为界面内波, 它能解释很多内波现象。 • 一、界面短波 • 二、界面长波 • 表面波和界面内波公式之区别仅为后者含有系数[(ρ2ρ1)/(ρ2+ρ1)]1/2。在海洋中两层流体的密度相差是很小的, 因此该系数也很小,即使在温跃层处也不大,约为1/20。 可见具有相同波长的界面波与表面波之速度比约为1/20, 即界面波的传播速度比表面波慢得多。 •
6.4 海洋内波
除了海面的波动而外,在海洋内部也会发生波动现象, 称为海洋内波。它是发生在海水密度层结稳定的海洋中的 一种波动,它的最大振幅出现在海面以下。 • 内波也是海水运动的重要形式。它能将大、中尺度运动 过程的能量传递给小尺度过程。它是引起海水内部混合、 形成温、盐细微结构的重要原因。它能将深层较冷的海水 连同其中的营养盐输送到海洋上层,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 长。由内波引起的等密面的波动会影响海洋中声速的大小 与传播方向,从而影响声呐的效能,对潜艇的隐蔽与监测 起着有利或有害的作用。海水等密面的起伏,会使水下潜 艇的航行和停留产生上下颠簸。由此可见,对海洋内波的 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
• •
五、内波的叠加 在比较陡峭的海底,入射内波与反射内波可能在铅直方 向上构成驻波(但在水平方向上仍为进行波)。驻波可能会 有不同数目的波腹,含有几个波腹就称为内波的第几模态。 基于海洋中不同层化的情况和反射条件,内波可能呈现出 明显的能束(称为射线)形式或模态形式。 • 目前对内波生成机制的研究尚处于不断探讨之中。有很 多因素都能激发内波,它们可来自海面、海底和海水内部。 例如海面风应力、海面气压场、上混合层中海水密度水平 分布不均匀、潮流或海流流经凸凹不平的海底、海水内部 流速剪切的存在等等。对其能量的耗散机制的研究远未达 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已揭示,内波破碎将能量传递给海 洋内部小尺度湍流,平均剪切流可能吸收内波的能量,海 水内部与边界的摩擦作用都会消耗内波之能量。 •
• 波浪分类可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称谓。 例如,按相对水深(水深与波长之比,即h/λ) 可将波浪分为深水波(短波)和浅水波(长波); 按波形的传播与否又有前进波与驻波之分; 按波动发生的位置又有表面波、内波和边 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分;按成因分又有风浪、涌浪、地 震波之分等等
6.2 小振幅重力波
• 小振幅重力波:亦称正弦波,是一种简单波动, 波动振幅相对波长为无限小,重力是其唯一外力 的简单海面波动。 • 理论上解决办法是:根据流体力学的连续方程、 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在假定流体无粘滞性,运 动是无旋的,波面上的压力为常数的条件下求解。 本章只引用已有理论的结论,着重于一些基本概 念的论述。以下就小振幅波动的波形传播与水质 点的运动、波速、周期与波长的关系,波动能量, 波动的叠加等问题加以讨论。
• 6.2.1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 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 • • 取右手直角坐标系,z轴向上为正,将x—y平面放在海面上,设波 动是二维的,只在x方向上传播,则波剖面方程可用下列正弦曲线表 示,即: • ζ=αsin(kx-σt) (6-1) • 式中α为波动的振幅,ζ为波面相对平均水面的铅直位移。显然它是 地点x与时间t的函数,式中 • 分别称为波数和频率。当水深为h时,可证明它们的关系为 • σ2=kgtanh(kh)=kgtanh(2πh/λ)① (6-2) • 称为频散关系。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 • 由式(6-1)可见,当(kx-σt)=π/2时,ζ=a,即为波峰。相速为 • 亦即 • 波形向前传播完全是由水质点的运动而产生的,但是它们二者却绝 非一回事。正如麦田中麦浪滚滚向前,而麦株并不向前运动的道理一 样。 • 若水深h大于波长的一半(h/λ≥0.5),此时的波动称为深水波或者短 波。可以证明水质点在x与z方向上的速度分量u,w分别为
• • • • • • • •
可见,在水平方向与铅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都是周期性变化的,且 随深度增加(-z)而指数减小。在自由表面,水质点的速度分量为 由于小振幅波中假定其振幅相对波长无限小,因此水质点的运动路 程极短,故式(6-3)中水质点的实际坐标(x,z)可近似地以其平衡位置 (x0,z0)代替。从而得到 对以上两式积分后,两边平方相加,消去t得 (x-x0)2+(z-z0)2=a2exp(2kZ0) (6-6) 说明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圆,半径为aexp(kZ0),轨迹半径随深度 的增大(z<0)迅速减小。在自由表面z0=0,其半径为其振幅a,当深 度增大至 已可忽略不计。 比较(6-1)与(6-3),不难看出,水质点在波峰处(kx-σ 最大水平速度,且其铅直速度分量w皆为零。处在平均水面上的 水质点,水平速度分量皆为零。铅直速度分量最大。而且波峰前部为 正(向上),波峰后部为负(向下)。因此,波峰前部为水质点的辐聚区, 波面未来上升,而波峰后部则为辐散区,未来波面下降,从而使波形 不断向前传播,而水质点却只围绕自己的平衡位置作圆周运动,见图 6-3。
• •
二、波动的能量 波动具有巨大的能量。波动中水质点的 运动产生动能,而波面相对平均水面的铅 直位移则使其具有势能。
它与波高的平方成正比,即波动的能量以波高的平方增长。在讨论波动的能量 时,常以波高的平方作为能量的相对尺度。以上指的是波动的总能量,至于能量 的时空分布,在海水内部却是不断变化的。事实上,由于波动随深度的迅速减小, 因此总能量主要集中在水面附近。在这种意义上称这种波动为表面波。
第六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 本章3学时 • 重点:
• 海洋波动:海水的重要运动形式之一。从海面到 海洋内部处处都可能出现波动。 • 波动的基本特点:在外力作用下,水质点离开其 平衡位置作周期性或准周期性的运动。由于流体 的连续性,必然带动其邻近质点,导致其运动状 态在空间的传播,因此运动随时间与空间的周期 性变化为波动的主要特征。 • 海洋波动十分复杂现象,作为最低近似可以把实 际的海洋波动看作是简单波动(正弦波)或简单波 动的叠加,从研究简单波动入手来研究实际海洋 中的波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6.2.2波动公式与波动能量 波动公式与波动能量 • 一、波速、波长与周期公式 • 可见对深水波而言,其波速与水深无关, 仅与波长有关,对长波而言则与波长无关 而只与水深h有关。 • 当相对水深h/λ界于1/2与1/20之间时,则 必须考虑浅水订正项tanh(kh)。图6—4给出 了不同波长的波速随水深h的变化情况。
§6.1概述 概述
• • 6.1.1波浪要素 波浪要素 一个简单波动的剖面可用一条正弦曲线加以描述。如 图6—1所示,曲线的最高点称为波峰,曲线的最低点称为 波谷,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波长(λ), 相邻两波峰(或者波谷)通过某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周 期(T)。显然,波形传播的速度c=λ/T。从波峰到波谷之间 的铅直距离称为波高(H),波高的一半a=H/2称为振幅, 是指水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向上(或向下)的最大铅直位 移。波高与波长之比称为波陡,以δ=(H/λ)表示。在直角 坐标系中取海面为x-y平面,设波动沿x方向传播,波峰在 y方向将形成一条线,该线称为波峰线,与波峰线垂直指 向波浪传播方向的线称为波向线。
• 6.1.2海洋中的波浪 海洋中的波浪 • 海洋中的波浪有很多种类,引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 海面上的风应力,海底及海岸附近的火山、地震,大气压 力的变化,日、月引潮力等。被激发的周期可从零点几秒 到数十小时以上,波高从几毫米到几十米,波长可以从几 毫米到几千千米。 • 波动的周期和相对能量的关系如图6-2所示。 • 从1~30s的波浪所占能量最大:风引起 • 长周期重力波:从30s至5min,多以长涌或先行涌的形式 存在,由风暴系统引起的。从5min到数小时的长周期波主 要由地震、风暴等产生。 • 周期12~24h的波动,主要是由日、月引潮力产生的潮波。
• •
• 三、内波的传播方向 • 内波的传播方向不是像界面内波仅在水平方向上传播, 而一般是沿与水平方向成一α角度传播,α角为内波频率σ 的函数,即 • 由上式看出,当内波频率较高时,α角变小,传播接近 水平方向;反之,当频率较低时传播方向较陡。因此不同 频率的内波,其传播方向是不同的。 • 四、内波能量的输送 • 由于能量以群速输送,但内波的群速不但在量值上与波 速不等,而且其方向与波速垂直,两者在同一个铅直平面 上,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难以置信的情况:当波形向斜上 (下)方传播时,波动能量则向斜下(上)方输送。这一性质 已被实验室和海上观测资料所证明。
• • •
6.3.4波动的能量 波动的能量 小振幅波中,波动的动能与势能相等,但对斯 托克斯波而言并不相等,而是Ek>Ep,即动能大 于势能;还可证明,在铅直方向上波动的动能大 于水平方向上的动能。 6.3.5波动的振幅与波高 波动的振幅与波高
• • • •
当波动的振幅(从而波高)相对波长之比超过一 定限度时,波面将破碎, • 就会破碎。小振幅波理论尚不能解释实际海 浪的破碎现象
• • •
6.4.2密度连续变化海洋中的内波 密度连续变化海洋中的内波 实际海洋中的密度变化是连续的,因此 内波不仅能在强跃层那种准界面上产生, 而且在海洋内部处处都可能产生。
一、内波的恢复力 表面波的恢复力主要为重力,故有表面重力波 之称,而内波的恢复力则为科氏力与弱化重力(即 重力与浮力之差),正因为其恢复力很弱,从而使 其运动比表面波慢得多,无论是它的传播速度还 是由它引起水质点的运动都很慢。 • 二、内波的频率 • 在密度层结稳定的海洋中,海水微团受到某种 力的干扰后,在铅直方向上自由振荡的频率。 •
• • •
6.4.1界面内波 界面内波
• 三、界面内波的振幅 • 若以相同的能量激发表面波与界面波,界面波的振幅则 约为表面波的30倍。这是由于在密度层结稳定的海洋中, 密度铅直方向的变化很小,即使在强跃层处其相对变化也 不很大。因此,即使海水微团受到某种能量不大的扰动, 也会偏离其平衡位置并在恢复力的作用下发生振幅相当大 的振动。在海洋调查中常常可以记录到波高为几米乃至几 十米的内波。 • 四、界面内波中的水质点运动 • 界面内波引起上下两层海水方向相反的水平运动,从而 在界面处形成强烈的流速剪切。由于在同一层中波峰与波 谷处流向相反,导致了水质点运动的辐聚与辐散,在峰前 谷后形成辐散区,在谷前峰后形成辐聚区。此时若上层海 水较薄,在海面处则会呈现出由它们引起的条状分布图案。 当天气晴朗,微风吹拂海面时,抑或海面上漂浮着油斑或 碎物时,辐散区呈光滑明亮条带,而辐聚区则呈现粗糙暗 淡状态的条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