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世家训——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世家训》
前言
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是先辈留给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绵延数千年,精深弘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家训既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传世家训就是中国人思想道德能够维系数千年的一根绳索,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流传至今的家训都属于名人家训,均为历代的优秀之作。传统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其核心是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其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训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于形成了一种“家训文化”现象。从周公训诫子侄的《姬旦家训》萌芽,到先秦以众多君王家训、贵族家训和自由民家训的原点,再到直到孔子孟子打破教育界限,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招生授徒,建立儒家学派,形成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孟母,她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孟母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其创造性的家训方法为后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直到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之类的文本文献才开始陆续出现。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因为此时儒学逐渐占据独尊地位,封建礼教得到重视,家训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也产生了。此间所产生的大量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文体也是标准的家训文献。像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不大。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
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由朝代更迭而形成的:每次新朝建立时,开国之君都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家训教导子孙励精图治,勿要重蹈覆辙。这样一来,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首先是光彩夺目的帝王家训: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总结了自己的诸多经历之后,写出了流传至今仍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手敕太子文》;刘备从细节入手,给世人留下了谆谆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一代枭雄曹操虽未称帝,但其家训中呈现出的帝王风范令人仰慕,著有《诸儿令》、《内戒令》、《遗令》;到了唐代,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亲自撰写了论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内容涉及了君体、纳谏、求贤、赏罚等诸多方面,在古代家训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清圣祖康熙的《庭训格言》更是将中国帝王家训推向了顶峰。
古代仕宦涉世颇深,深知个人之功名和家庭之兴盛得来实在不易,怕子孙后代在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中招致倾巢之灾,因而对于家庭教育问题一般都看得很重。仕宦(贵族)家训体系也就随之形成了。“家训”一词,就是来源于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以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家训以此正式得名。
随着战乱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的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家训的涉及面开始变得十分宽泛,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人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宋代尤其是北宋的名臣都有家训传世,司马光
著有《家范》、《居家杂仪》和《训俭示康》,他自己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为了教育儿子俭朴、警惕,司马光常常列举因奢侈而招惹祸害的史事以为借鉴。范仲淹、包拯、苏轼等都留有家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在中国的传统家训史上更是可以与《颜氏家训》比肩而论的一部。陆游的诗训和《放翁家训》也比较有名。
及至明清两代,撰写家训的风气愈加浓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其中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有《朱子家训》(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由于其语言浅白易懂,朗朗上口,成了清代以后流传最广的家训。其余司马谈的《命子迁》,庞尚鹏的《庞氏家训》、袁黄的《训子言》、姚舜牧的《药言》、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集》,蒋伊的《蒋氏家训》等也比较有名。有人把《弟子规》也算作家训,按内容来看,无可厚非,但本书未作收录。《了凡四训》也很著名,但因其十分浓厚的佛学思想,此次也未收录。这是要特别说明的一点。
从清代后期家训文化开始盛极而衰,不过也出现过局部开新的情况。例如洋务派的曾国藩、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们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表现在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从而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带来一股“新风”。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百多年来,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有扬有抑,除却政治上的功过是非,作为一代大儒,曾国藩有一点却是被大家越来越认可的,这就是他的《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书》。
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完全把教育推给学校和社会是不对的。只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尤其,家庭教育是基础。只有在深厚、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建造起广厦万间和高楼万丈,这是人们的常识,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中国传统家训往往极富形象性和哲理性。大量比喻的运用使形象性完整而容易领会。言择友则有鲍鱼、芝兰,论表里则有春花、松柏。活泼有趣,鲜明易感。形象性还表现为现身说法,家长们常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感化子孙。
中国古代传世的各种家训文献,是老祖先们留给我们的一大笔珍贵的教育遗产。在当时它们虽然不具备社会法律的强制性,但却越来越具有道德舆论的约束力,能够解决的恰恰是法律无法延伸、难以解决的问题,熟读、学习、研究、筛选、汲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对于下一代人的人格塑造和精神陶冶;对于当今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本书为中华传世家训,是一本家训类典籍的合集,是本相对成体系的传统文化类书籍。但由于历史观念的原因和篇幅所限,个别家训只能择其精华去其糟粕,没有照原本全部译出,这应该是大家能理解的。再现传世家训经典,需要厚重有据的文化疏解及其呈现出的整体文化通观,并且使之融入时代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这恰恰是先前一些编译著作中所缺失的。此次编辑,为了区别于其他学者的风格和成果,我们挑选的角度是站在读者需求的角度出发的,不足之处,还望见谅,并能及时反馈到编辑部。
2013年9月《中华传世家训》编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