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 八上 物质的构成 教学案(基础)上

合集下载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6章 物质的构成 3《物质的分类》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6章 物质的构成 3《物质的分类》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物质的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教学重、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讲练结合、自主学习方式等。

教学过程:[思考与交流]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思考与交流]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归纳与整理]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归纳与整理]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归纳与整理](2)树状分类法[实践与探究]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2)能够运用物质的构成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关注物质构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构成;(2)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1)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转化;(2)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

2. 探究物质的构成:(1)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2)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结构;(3)分析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3. 举例说明:结合日常生活和实例,解释物质的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的消化、药物的作用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物质的构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分享心得。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构成的概念、性质及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物质构成。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质构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1)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及其组成;(2)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及特点;(3)能够分析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2. 教学要求:(1)能够列举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2)能够解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区别;(3)能够运用化合物知识分析物质的性质。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6.1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1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6.1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通过科学史中科学家艰辛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珍惜现在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学情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的组成,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理解起来难度相对比较大。

【教学重难点】1.微观粒子的性质。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外形上迥然不同的房子,其实都是由砖头垒成。

放大苍蝇的复眼里面由许许多多相似的单眼构成,那么是不是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物质,它们也由一块块“小砖头”构成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物质的微粒构成。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今天的研究我们就从这包蔗糖开始,打开纸包我们能明确的看到一颗颗白色的蔗糖颗粒,现在老师把它变没。

老师操作。

问:蔗糖跑哪里去了?学生回答。

追问:那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了?学生猜想。

再追问:怎样可以把它变出来?生答。

师小结:是呀,蔗糖并没有消失,而是分散成了我们看不见的蔗糖的微粒,因为水是甜的。

这种微粒的性质与蔗糖是一样的,我们把这种微粒叫蔗糖分子。

那么这杯水呢?构成水的微粒又是什么呢?看一段视频。

请学生回答。

把水分子放大很多很多倍,再把它做成模型就是这样。

并板书: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问:水分子还能再分吗?如能分,那么分出来的微粒还能表现出水的性质吗?提出水电解实验。

师归纳小结:水分子还能再分,但分出来的微粒不再具有水的性质,变成了其他微粒。

同样蔗糖分子也能再分,但分开后不会再具有甜味了。

分子分出来的微粒叫原子。

原子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

八年级科学上册 6.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6.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建立探究物质构成的基本观点和意识(2)知道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3)知道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模拟水电解的动画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2)通过同组同学动手捏水分子的过程,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敢于质疑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难点:对三种微粒的认识及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3min教师活动: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副照片,图片展示,这个是?(边问边点击PPT)学生活动:星空、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海边教师活动:和学生一起来到海边欣赏,如果现在我们取一杯水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水会慢慢的减少,蒸发到空气中。

教师活动: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你看到这些水出去了吗?学生活动:没有教师活动:那么水究竟是怎么出去的呢?(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播放水分子一个个出去的动画,并追问:这些我们看不到的一个个出去的是什么,停止播放时出现一个放大的水分子。

学生活动:水分子(个别学生可能知道)。

教师活动:总结水就是由这么非常微小的水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慢慢的从宏观大千世界,一直到微观世界,形成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点。

【活动】【新课教学】32min教师活动:提问:除了老师刚才所举的例子外,还有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空气中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等图片展示。

提问:那么构成物质的分子有多大?学生活动:讨论,思考。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水分子的大小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非常小的这一事实。

教师活动:这么小的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对学生提出的看法给予肯定,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有道理都应给出肯定。

华师大版科学 八上 物质的构成 教学案(基础)上

华师大版科学 八上  物质的构成  教学案(基础)上

〔八上〕第六章物质的构成〔上〕构成物质的微粒1.引入:化学模型的构建模型可以是实物的模型,一可以是事件的模型,模型能表达出研究对象的根本的特征。

例:人们用水分子构造模型来理解水分子的构成:两个氢原子成104.5°角附在氧原子上;比例模型棍棒模型2.分子〔1〕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分子构成物质的举例:水〔水分子〕、蔗糖〔蔗糖分子〕、氧气〔氧气分子〕、蛋白质。

〔3〕分子由原子构成,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化学反响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4〕分子构成的描绘:以分子A m B n为例,1个A m B n分子由m个A原子和n个B原子构成。

如1个H2分子由2个H原子构成;1个O2分子由2个O原子构成;1个H2O 分子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

注:区分不同的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粒子,不同的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由原子构成分子时:① 一样的原子种类,不同的原子个数,可以成不同的分子。

如O2分子与O3分子、CO分子与CO2分子、SO2分子与SO3分子等。

① 一样的原子个数,不同的原子种类,也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如H2与O2、N2,H2O与CO2、SO2,CO与N2,SO3与NH3等。

第 1 页例题1以下关于分子、原子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C.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原子〔1〕原子是化学反响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响中不可再分。

〔2〕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金属〔金属原子〕,金刚石〔碳原子〕,石墨〔碳原子〕等。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和联络:〔3〕一样点:①分子原子的体积都很小,只能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

②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两者的关系如下图。

〔4〕不同点:①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②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构成。

〔5〕原子的构造:现代原子构造理论。

原子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科学:6.1《物质由微粒构成》教案(4)(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科学:6.1《物质由微粒构成》教案(4)(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物质由微粒构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探究物质构成的基本观点和意识。

2、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

3、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

重点:知道物质的构成微粒;原子的结构。

难点:对三种威力的认识几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备:多媒体,原子结构模型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水由________构成氧气由________构成氢气由________构成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板书)一、分子1、分子由原子构成例:H2分子——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O2分子——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H2O分子——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填空:C12H22O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20H14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幻灯图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子是物质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例:下列符号表示中,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H2B、O2C、HD、H2O二、原子1、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

2、不是所有的物质都由分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金刚石、石墨、稀有气体等。

铜由_______构成金刚石由________构成3、原子和分子的联系和区别分子原子区别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联系体积都很小,都要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都可以构成物质()构成物质构成构成()例: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C、分子可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由不种原子构成D、分子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微粒4、原子论a)道尔顿:近代科学原子论b)内容: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思考:分子可再分成原子,原子可再分吗?三、原子结构1、英国汤姆森发现电子电子是一种带负电荷、具有一定质量的微粒,从而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6章 物质的构成 4《化学式》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6章 物质的构成 4《化学式》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

《化学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要遵循的两个原则,能正确地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能够根据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3.通过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达化学的学习方法,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4.树立尊重客观事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的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第1课时新课导入:通过刚才的复习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相比较,有种种显而易见的优势,那么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板书)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规则。

(举例探究,分小组讨论)P+O2点燃生成PO2,P2+O5点燃生成P2O5,4P+5O2点燃生成2P2O5的不同与区别,并说出哪个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由上可得书写一个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也就是符合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理。

(练习)请同学们看下面几个例子,请说出这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说出错在哪里,违反了化学方程式的哪个原则。

2H 2+O 2=======2H 2O ,Cu+O 2====CuO ,Mg+O 2===MgO 2(过渡)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之后我们来探究下具体怎么去书写一个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活动)请正确写出Fe 在氧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请用符号正确表示你刚才写的文字表达式。

(写)请观察你的符号表达式是否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如果不是,请根据刚才讲的两个原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配)请观察你的化学方程式是否体现了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比如条件,如果不符合,请标出该反应的条件。

(标)请检查你的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确认无误后请你演示出你的成果。

6.3.2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6.3.2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情感升华:
结合物质分类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物质分类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物质分类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图书资源:推荐学生阅读与物质分类相关的科普图书,如《化学元素的故事》、《身边的化学》等,了解元素的发现、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实物资源: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如食盐、糖、矿泉水等,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这些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3)视频资源:观看与物质分类相关的科教视频,如《元素的故事》、《化学实验室》等,直观地了解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氧化物。
2.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1.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和联系。
2.元素、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理解及其相互转化。
解决办法:
1.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各类物质的区别和联系。
4.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的物质。例如,碳的同素异形体有石墨、金刚石和富勒烯等。
5.通过化学实验确定一种物质的分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方法一,进行燃烧实验,观察燃烧产物,如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则可能是碳氢化合物;方法二,进行溶解实验,观察物质在水或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如易溶于水可能是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可能是共价化合物;方法三,进行化学反应实验,观察物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如与酸反应产生气体可能是金属,与碱反应产生沉淀可能是酸等。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十分微小。

②通过探究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举例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2.技能目标:①进一步熟悉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三、教学难点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四、教学准备玻璃管、酒精、水、放大镜、方糖、烧杯、黄豆、大米、量筒、针筒、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生:可能会劈成许多小木屑生:可能会劈到手生:可能劈到没有了生:可能劈到只有一个个的细胞了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新课教学】观察方糖:用放大镜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生:它是由很多小方糖组成生:它是由亮闪闪的不颗粒组成的师:这些小颗粒可以再分吗?生:肯定可以再分的。

师:怎么分呢?生:用高科技的仪器把它切成更小生:把它对磨碎变成粉末生:把它溶于水中师: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器材,我们两个实验都要做,方糖只有一块怎么办?生:分两块做生:先磨后溶于水中学生实验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生:第一个实验我们组磨成了像精盐一样的小颗粒,粉末状的比原来方糖的小颗粒还要小。

师:你认为磨成的粉末还是方糖吗?生:是,因为它还是甜的生:是,它只是变小了,没有变成其它东西。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构成概念,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物质类型,如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构成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

2. 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分子、离子等。

3. 物质的分类: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构成概念、物质的微观结构、物质的分类。

2. 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物质类型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构成概念,介绍元素、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讲解物质的微观结构,阐述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组成和作用。

4. 分析物质的分类,让学生掌握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等类型的特点。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物质,并分析其微观结构。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口头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化学工厂,实地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生产过程。

3. 开展课外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质的构成》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用于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物质的构成1《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物质的构成1《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相对质量的计算;原子的构成;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

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共同点: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物质的构成2《元素》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物质的构成2《元素》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元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见元素,会书写它们的名称与符号;2.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3.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并且懂得如何查找、提炼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学习,并且懂得如何查找相关知识;2.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3.认识科学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讲究营养、穿着讲究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要喜欢问一句:它的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究竟有哪一些?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界千千万万种物质总共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师:请你来写出以“C”开头的元素符号,另一位同学写出以“A”开头的元素符号。

问:该符号有什么意义?(任意选中其中的一个符号)生:回答。

师:元素符号宏观上表示这种元素,微观上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果要表示这种元素的几个原子,只要在这种元素符号的左边写出具体的阿拉伯数字就可以了。

师:什么叫离子?那离子该如何表示呢?如果要表示离子,只要在这种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出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电性就可以了。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如:钠、银、汞等;非金属素:如:氢、碳、溴等;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

〖拓展视野〗1.门捷列夫;2.元素周期表;3.原子序数;4.元素用以表示物质的组成,物质都是由相应的元素组成的。

过渡:组成物质的元素总共只有一百多种,而同学们知道构成我们大千世界的物质的种类却有几千万种,元素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比如:氧元素不仅可以组成氧气,还可以组成臭氧,一种元素就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了,那不同种元素相互组合的情况可想而知。

谁愿意来写一下你知道的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师:想想看,如果让你来给这些物质分类,你怎么分类?①关物质类别的几个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含氧氧化物。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组成,认识微观粒子的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分子构成,形成微观思维的模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物质的样品,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2. 准备一些分子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结构。

3. 准备一些实验器械,如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等。

4.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图片和诠释观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分子、原子等。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并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物质的认识,如水、糖、盐、铁等物质,并请学生描述他们的特征。

2. 引出“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一观点,并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他们有什么特征?”(二)新课教学1. 展示水、糖、盐等常见物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外观,并请学生描述他们的特征。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糖、盐等物质在加热或溶解过程中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状态和形状会发生变化,但物质本身并没有消失或产生新的物质。

3. 介绍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并展示一些微观粒子模型,如水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等。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分子、原子等。

4. 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并诠释这些分类与物质构成的干系。

5.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吗?这些微观粒子的特征是什么?”(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常见的物质(如水、糖、盐等),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该物质的构成和特征。

2.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构成概念,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构成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与物质构成:介绍物质的概念,解释物质构成的意义。

2. 微观粒子: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3. 物质的组成:讲解不同物质由哪些微观粒子组成,以及它们的排列方式。

4.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将其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5. 物质的性质: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概念、微观粒子、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质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构成的意义。

2. 讲解物质与物质构成:阐述物质构成的概念,介绍微观粒子的性质。

3. 分析物质的组成:讲解不同物质由哪些微观粒子组成,举例说明。

4. 讲解物质的分类:根据微观结构,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5. 分析物质的性质:探讨微观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 巩固知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物质构成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3. 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4.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八、拓展活动1.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化学实验室,让他们亲身体验物质的微观结构研究。

化学初二上册第一章物质的组成教学方案

化学初二上册第一章物质的组成教学方案

化学初二上册第一章物质的组成教学方案第一节:引言本节目的在于向初二学生引入化学这门科学,并重点介绍物质的组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节: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区分和判断不同物质的性质;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实验的探索精神。

第三节: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2. 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3. 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4. 混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第四节: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PPT等多媒体工具,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物质的组成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2. 实验演示: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常见物质的性质,如铁与硫的反应等;3.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总结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合作能力。

第五节:教学重点1.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与特点;2. 理解化学反应与物质的组成之间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第六节: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元素的多样性,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2. 引入新知: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和图示,向学生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3. 基础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特点;4. 实验操作:安排几个小组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铁与硫的反应等,让学生亲眼观察不同物质的变化;5. 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总结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和区别,然后进行全班分享;6. 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更多元素和化合物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七节: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发散能力;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实验准备: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教学过程:情境一::从我们闻到芬芳的花香着手,但又看不到花的什么东西跑到我们的鼻子里引入。

设计意图:设计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情境二: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引入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步一步考虑,最后让学生从水变甜的事实,或蒸发后有糖晶体析出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只是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情境三: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四:根据学生们的提问质疑,引入分子体积大小与质量的大小。

事实:用扫描显微镜才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100000000000000000000个。

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八年级科学上册6.1构成物质的微粒(第1课时)学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6.1构成物质的微粒(第1课时)学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6.1构成物质的微粒(第1课时)第1课时:分子、原子一、要点梳理1.物质可以由构成;如水是由构成;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或唯一)微粒;3.分子由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和构成的;4.除了分子,也能构成物质;如,金属就是由构成的;碳是由构成的;5.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和核外电子构成的;6.原子核由和构成;其中带正电,不带负电而原子核外的电子带电。

二、温馨提示1.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由一种原子变成另外一种原子,即化学变化中原了的种类不变,原子不是最小粒子,只是在化学变化的范围内为“最小粒子”,它还可再分,如原子弹爆炸时的核裂变,就是原子发生了变化。

2.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绝大多数由质子和中构成 (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含有1个质子,无中子),体积极小,密度极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3. 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了的种类。

4.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干中子数,如钠原子中,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5. 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就没有中子。

6. 在原子中,由于质子(原子核)与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且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中虽然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原子在整体上不显电性。

三、解题指导[例题1] 1803年,道尔顿(英)提出原子学说,对化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其主要论点有:①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A.②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解析]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故错②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错.③一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同一类原子只能说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即原子的质量也不一定相同;故错。

[答案]D[例题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就在于分子大,原子小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C.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固体分子是不动的D.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解析]A、不同的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说法错误;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分子.说法错误;C、无论在固体还是液体中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说法错误;D、氮气是由氮分子直接构成的,说法正确。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6.1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6.1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探究物质构成的基本观点和意识。

2.知道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

3.知道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

4.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相互作用、有一定的空隙,微粒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5.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教学重难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定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1.一座座大厦由无数砖块构成联想到物质是否也是由许多“砖块”构成的。

2.观察书本的三幅不同放大倍数的苍蝇的眼的显微镜图,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放大倍数更高,能否观察到更细微的结构?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太小,肉眼是看不清的,人们在上个世纪建立了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而且这个理论预言了物质的许多性质,并且成功地应用于实际。

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蔗糖、水、等。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组成:金属铁、铜、稀有气体等。

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组成:食盐、尿素等。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原子。

由方糖的分割引出分子的概念,这种能保持糖的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方糖是由无数个蔗糖分子构成的。

同样,水也是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问:分子是不是最小的?还能不能分?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

任何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在化学反应中1个水分子可以分解为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在化学反应中:,这就是化学反应的实质。

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告诉学生不是所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都有分子这一层,如金属就是由金属原子直接构成的。

分子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一滴水有多少个水分子?(1.67×1021个)5g水有多少个水分子?(1.67×1023个)一个水分子质量是多少?(3×10-24kg)(分子小到用肉眼看不见。

)练习:下列物质由什么分子构成?(1)氧气,(2)氮气,(3)蒸馏水,(4)空气,(5)河水。

视窗:让学生看图了解原子的STM显微图,从而体会科技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

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构成教学案(基础)下

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构成教学案(基础)下

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构成教学案(基础)下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构成教学案(基础)下化学式与化合价及相对分子质量1.化学式〔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如:水的化学式是H2O氧气的化学式为O2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2〕化学式的写法、读法〔3〕单质化学式的写法①用元素符号表示②气态或液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右下角表示一个分子里含有原子的个数,如O2、N2、H2、Br2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①氧化物:一般氧元素写在右边,另一元素写在左边。

如: H2O , CO2 , HgO. 〔氧右, 非氧左〕②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一般金属元素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

如:NaCl , KCl , ZnS.〔金左, 非金右〕例题例题3.写出以下物质的化学式:硫氧气二氧化硫氯化钾氯化氢氧化铜三氧化二铁氖气〔3〕化学式的读法顺序:先写后读,后写先读.①单质读元素名称;气体单质读元素名称加〝气〞.②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向左读某化某.③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④有变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高价读某化某,低价读某化亚某.〔4〕化学式的意义宏观:①该种物质②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①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有哪几种原子构成,毎种原子各有几个.注意:物质、元素用〝组成〞原子、分子用〝构成〞宏观上: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H2O微观上:①表示一个水分子②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1〕nH2O n个水分子、2H2O 2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2〕化学式或者元素符号前带数字,只有微观意义化合价〔1〕定义: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例如H2O:a.H的化合价为+1价b.O的化合价为-2价c.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2〕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也叫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第六章物质的构成(上)
构成物质的微粒
1.引入:化学模型的构建
模型可以是实物的模型,一可以是事件的模型,模型能表达出研究对象的基本的特征。

例:人们用水分子结构模型来了解水分子的构成:两个氢原子成104.5°角附在氧原子上;
比例模型棍棒模型
2.分子
(1)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分子构成物质的举例:水(水分子)、蔗糖(蔗糖分子)、氧气(氧气分子)、蛋白质。

(3)分子由原子构成,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4)分子构成的描述:以分子A m B n为例,1个A m B n分子由m个A原子和n个B原子构成。

如1个H2分子由2个H原子构成;1个O2分子由2个O原子构成;1个H2O 分子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

注:区分不同的分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不同的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由原子构成分子时:
① 相同的原子种类,不同的原子个数,能够成不同的分子。

如O2分子与O3分子、CO
分子与CO2分子、SO2分子与SO3分子等。

① 相同的原子个数,不同的原子种类,也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如H2与O2、N2,H2O
与CO2、SO2,CO与N2,SO3与NH3等。

例题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C.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2)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金属(金属原子),金刚石(碳原子),石墨(碳原子)等。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和联系:
(3)相同点:①分子原子的体积都很小,只能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

②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两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4)不同点:①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②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构成。

(5)原子的结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原子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原子中心,集中了原子几乎全部的重量,带正电,质子与中子构成。

质子:原子核的组成部分,质子的数目决定了原子的性质和种类,带一个正电荷。

中子:质量约等于质子,不带电。

夸克: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

电子:质量几乎可以不计,带一个负电荷,围绕原子转动,一定情况下,原子可以
得到/失去电子成为离子。

原子符号(X A Z)中X——原子种类,Z——质子数,A——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注: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金刚石、石墨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原子排列不同,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

如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足球烯(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

金刚石石墨C60
(1)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又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2)结论: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解成原子,(3)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的十二分之一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值成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例题
例题1.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只能由分子、原子构成B.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C.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D.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4.离子
(1)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离子。

(2)离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3)离子种类: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总结: ⎪⎪⎪⎪⎩
⎪⎪⎪⎪⎨⎧⎩⎨⎧⎩⎨⎧离子构成分子的粒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粒子
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小粒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分子构成物质的粒子 5.微观粒子的运动
(1)分子、原子、离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越快,如蔗糖分子在热水中融化的比冷水中快。

(3)物质的扩散现象是微粒运动的宏观表现。

(4)各种微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微粒间隔较大,固体微粒间隙较小。

(5)各种微粒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使微粒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即空隙。

(6)物质三态的变化原因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定的空隙和相互作用,且微粒不断运动。

6.元素与同位素
元素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同位素概念: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元素、同位素的比较
特别提醒:
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包括:
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位素原子,如O 168、O 178、O 188。

② 质子数相同、化合价不同的元素,如0、+1、+3、+5、+7、-1价的氯元素。

③ 质子数相同的单核粒子,如Cl -与Cl 原子都属于氯元素。

④ 元素只论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是同位素原子的总称,同位素原子是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即原子的“孪生兄弟”。

同位素原子有“三相同三不同”,三相同是: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三不同是:中子数不同、原子质量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7.元素周期表
(1)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110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科 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的表叫做元素周期表。

(2)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

对于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

(3)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4)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例题
例题1.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电子构成D.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例题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
B.该元素中子数为40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0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1.2019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曝光部分药品胶囊重金属铬元素含量超标.图是元素周期表中关于铬元素的信息图,你认为从图中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A.元素符号B.相对原子质量
C.原子核外电子数D.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
中获取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8
B.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
C.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
3.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下列对于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A.查阅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确定元素的种类
C.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任意组合成我们希望得到的新物质
D.利用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题组
1.分子是的一种微粒。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3.分子由构成。

4. 是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

5. 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6.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都是微粒,(需要扫描隧道显微镜)。

都能构
成。

分子由构成,不能再分。

7.原子的构成:原子由,构成;原子核由,构成。

8.质子带,中子带,电子带。

9.离子是由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的。

10.微粒在不停地做。

温度越高,运动越。

11. 是微粒运动的宏观表现。

12.微粒之间有。

13.微粒间有,试解释三态变化。

14.汞由组成(宏观),汞由组成(微观)。

15.氯化钠由组成(宏观),汞由组成(微观)。

16.元素周期表按原子序数排列,每一横为一,每一纵行为。

17.A x B y的相对分子质量
A、B两元素的质量比:A元素的质量:
A元素的质量分数=
A元素的质量=
A x
B y的质量=
18.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