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1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中图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1板块构造学说教案中图版

高中地理选修1板块构造学说教案中图版

高中地理选修1板块构造学说教案中图版
板块构造学说
一、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
1)能说出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六大板块名称并能在地图上填出;
3)能说出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张裂或碰撞形成的各种地表面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魏格纳的生平事迹,感受勇敢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2)通过大陆漂移学说的诞生史,初步懂得假设论证的科学思维方式;
3)通过海底扩张学说的建立依据,初步建立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
4)通过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分析板块运动形成的不同的地表面貌,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和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2)树立物质的运动观,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二、教学重点
六大板块的分布;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海沟—岛弧带、高大山系、大西洋的形成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由板块间碰撞或板块张裂处形成的地形。

四、教学技术运用
多媒体技术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探究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材分析
本专题围绕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展开,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与火山等必学教材以及“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唐山大地震”、“地热与日本温泉”、“李四光”等专栏。

高中地理中图版 选修1教案设计-4.2 主要地貌类型

高中地理中图版 选修1教案设计-4.2 主要地貌类型

主要地貌类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辨认出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图片,能说出每一种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能解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4.能解释黄土地貌的成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5.读等高线地形图,能读出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正确辨认出山峰、盆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以及陡坡和缓坡。

6.能解释地貌对经济建设(农业、工程、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继续抬高和长江三角洲变迁(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增加)的原因分析,明确地貌是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阅读“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发现各段地貌的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

3.阅读“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认识峰林、孤峰、溶蚀盆地、落水去洞、地下河、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并归入地表喀斯特或地下喀斯特;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4.结合“中国地形图”和黄土地貌的图片,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形态特点;探究黄土地貌区人与环境的关系。

5.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会分析地形图所表达的山峰、缓坡等地理信息,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各种地貌图片,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2.理解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活动的相互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出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图片,能说出每一种地貌的成因和特点【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图片)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印度板块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

其中的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增高1厘米。

请同学们归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抬升?(地壳内部的内力作用:板块运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地震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3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3

选修1 《板块构造学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投屏等多媒体手段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表主要地形的形成原因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板块运动的三个学说,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全球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

2020-2021年高中地理 板块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

2020-2021年高中地理 板块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板块运动教学设计中图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本专题是高中地理“岩石圈”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属于“增长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所谓“增长点”是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还可以充分挖掘本专题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内涵,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同学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百科知识基础, 爱好表现、敢说敢辩,所以教学上应多让学生发言,内容上要把握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思维碰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消极被动接收为积极主动思考,最终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重点掌握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地幔物质循环、海底扩张等原理,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表达和与人交往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大陆漂移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学会“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海底扩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领会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前人研究成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最高境界——科学哲学观。

精选教育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共36张)PPT课件

精选教育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共36张)PPT课件

8
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证据1: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可以拼凑起来。 证据2: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地质构造具有相似性。
9
10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论点 是什么?
在3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 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大概在两亿年 前这片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花岗岩类 组成的大陆在较重的由玄武岩组成的海底 上漂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21
三、板块构造学说
22
问题: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都认为大陆在移动,
移动的参照物是否相同?分别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在海底上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层上移动。
23
• (1)判断各板块的名称。 • (2)几乎全在大洋中的板块是哪个?
36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37

33
达标检测
意大利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其处于与亚欧 板块非洲 交界处,这两个板块在图中的字母代号分别是 A 和 C 该边界类型为 消亡 边界。
34
今年4月以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 发,火山熔岩不仅融化了部分冰川,导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 空而起的火山灰更使欧洲部分空域成为航空禁区。
1
珠峰出现海洋鱼类化石
2
3
4
珠峰出现鱼类化石; 南极洲发现煤层; 印度发现古代冰川;

新人教版选修1:3.2《板块构造学说》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3.2《板块构造学说》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3.2 板块构造学说(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地主要观点.2、知道板块学说地主要内容.3、学会用两个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地分布于板块运动地关系.学习重点难点:板块学说地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地影响.课堂活动:一、课前预习(填空)1、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部海岸与南美()部海岸轮廓线十分相似 .这一偶然发现,促使()提出了()假说 .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地 .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可分为()大板块,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b5E2RGbCAP3、世界最大地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位于()板块与()板块、()板块、()板块等地交界地带 .p1EanqFDPw4、六大板块地名称是 () 其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地板块是()澳大利亚位于地板块是()二、课堂助学1、引导学生观察图 2.14 和 2.15 大陆地漂移,明确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地.2、学生完成活动 1 和活动 2.( 39 页)3、学生阅读材料启发科学探究地精神.4、观察图 2.19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地分布.明确六大板块名称和主要火山、地震带地分布 .5、完成活动1(42页)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新地海洋和裂谷.活动 2(43 页)板块发生碰撞积压时,地表会产生新地山脉和海洋地消失.DXDiTa9E3d6、引导学生看图 2.23 和 2.24 了解喜马拉雅山地形成过程.三、课堂测试选择题1、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那个大洋仍在继续扩张之中()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D 北冰洋2、本初子午线穿过地地板块是()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3、阿拉伯半岛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4、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地板块是()A、亚欧板块B、美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5、喜马拉雅山脉地形成原因是()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碰撞形成地.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地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地D、南极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地6、下列现象,是由板块张裂运动产生地是()A、地中海正在缩小B、阿尔卑斯山地隆起C、喜马拉雅山脉地升高D红海地形成7、下列不属于六大板块地是()A、太平洋板块B、大西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8、红海位于下列哪两大板块地交界处()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B、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29.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写出下列板块地名称AB CDEF( 2)板块学说认为,板块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地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3)各板块中只包括大洋地是[]板块 .(4)日本、我国地台湾多地震,主要是因为它们位于[]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 .教(学)后记: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RTCrpUDGiT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 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5PCzVD7HxA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jLBHrnAILg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xHAQX74J0X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such as copyright.LDAYtRyKfE。

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1《板块构造学说》教案.doc

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1《板块构造学说》教案.doc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3.2 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素材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网站2007年11月21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

“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

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

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

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

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与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存在的联系。

这些应力值,部分是很慢的,慢慢地改变着地球的地幔。

应力值是板块变形和潜没(一个板块沉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的背后驱动力。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提高其对地球环境变化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哪些部分?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2. 地壳地壳的组成和特点地壳的板块构造学说3. 地幔地幔的组成和特点地幔的岩石圈和软流圈4. 外核和内核外核和内核的组成和特点地球的磁场与内核关系5. 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地幔对地壳的影响地核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地质事件为例,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其参与度和主动性。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和团队协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科学》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资源: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视频和案例。

3. 网络资源:地球科学相关网站和学术资料。

六、教学进程:1.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第1周)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2. 地壳(第2周)讲解地壳的组成和特点介绍地壳的板块构造学说3. 地幔(第3周)讲解地幔的组成和特点介绍地幔的岩石圈和软流圈4. 外核和内核(第4周)讲解外核和内核的组成和特点介绍地球的磁场与内核关系5. 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第5周)分析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探讨地幔对地壳的影响讨论地核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征。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地质事件,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课件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课件优秀课件
板块的运动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 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媒体组合教学、 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 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屿、海沟成因 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壳运动的三部曲,是 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运动的,人类认识是 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过程,板块构 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海底扩张过程。
地球的昨天与今天考古界的惊异 南极洲发现煤层!
地球的昨天与今天考古界的惊异
印度发现古代冰川!
大陆漂移说
活动与探究一: 魏格纳是根据什么提出大陆是漂移? 大陆漂移的动力是什么? 大陆是怎么样漂移的?
讨论:
1.东非大裂谷 (板块的相互张裂)
2.大西洋
(板块的相互张裂)
3.喜玛拉雅山脉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
请说出下列板块的名称 亚欧板块

美 洲 板 块
非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
板块
学以致用
• 1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而成的 ( B)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 D太平洋板块于印度洋板块
• 2 几乎全部的海洋的板块是( D )
•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 3 经常发生地震的台湾到处在哪些板块的 交界地带( A )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 B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
•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 4 下列说法不符合板块学说的是( D ) • A全球有六大板块 • B板块内部较稳定 • 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 D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1:3.2《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1:3.2《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3. 2板块构造学说(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弧、海沟成因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壳运动的三部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海底扩张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录像片:海底扩张过程、板块运动过程,投影片:大陆漂移证据的复合片、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海底扩张旋转片、六大板块空白图、练习题,教学挂图:两半球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模型:地球仪、吹塑纸、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是运动的,现在的地表状况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短暂的一瞬。

很久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地壳为何运动,如何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等提出了许多观点,建立了许多理论体系。

直到本世纪初,年青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一个全新的学说,打破了当时固定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拉开了全球构造理论的序幕。

【板书】第二节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在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图(停顿,指两半球图),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吹塑纸演示,将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轮廓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联想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的猜想,是否其它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呢?从此,他开始收集大量证据,请看投影片1。

【出示投影片1】鸵鸟、肺鱼、舌羊齿化石等古生物分布,大西洋两岸古地质构造连续性,赤道有冰川遗迹、南极有巨大煤层等古气候的复合片。

【启发讲解】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他的学说。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47页,读最后一段,并观察第148页的插图,思考:这个学说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学生读课文,回答。

这个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论点是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这片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课件(共26张PPT)


大陆漂移 学说
海底扩张 学说
板块构造 学说
板块的分布
C
2
A
D 1
洋脊
北 美 洲
南 美 洲
欧洲
亚洲
非 洲
大洋洲
南极洲
板块构造学说
总结成果、提升理论
摩根
勒皮雄
麦肯齐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软流层
岩石圈








软流层
板块的分布
洋脊
板块张裂
大陆板块 张裂
大洋板块 张裂
裂谷
海洋、 洋脊
板块碰撞
陆陆 碰撞
陆洋 碰撞
山脉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非洲之角——未来的“第八大洲”
大陆板块张裂 裂谷形成 海水侵入 海底扩张
还在“长高”的喜马拉雅山
请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地质地貌现象的成因: ①东非大裂谷 ②马里亚纳海沟 ③安第斯山脉 ④太平洋 ⑤日本群岛 ⑥大西洋
伦敦
纽约
地中海
红海
纽约与伦敦之间的距离在__增__加__。 亚洲与非洲之间的红海面积在不断的__扩__大___。 非洲与欧洲之间的地中海面积将不断的__缩__小___。
南极洲
海底扩张学说
• 海底扩张的动力是__地__幔__物_质__的__热__对__流__,洋壳从_洋__脊__ 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扩张,老的洋壳在__海__沟__处俯冲入 _地__幔__而消失,这样使整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海底扩张学说
科学探测、转变视角
专题 5 板块运动
—— 板块构造学说
提出假设 受到质疑 寻找证据 销声匿迹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4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4

3.2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弧、海沟成因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壳运动的三部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海底扩张过程。

教学媒体微课:海底扩张过程、板块运动过程,PPT:大陆漂移证据的图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是运动的,现在的地表状况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短暂的一瞬。

很久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地壳为何运动,如何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等提出了许多观点,建立了许多理论体系。

直到本世纪初,年青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一个全新的学说,打破了当时固定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拉开了全球构造理论的序幕。

【板书】第二节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在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图(停顿,指两半球图),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魏格纳联想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的猜想,是否其它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呢?从此,他开始收集大量证据,请看PPt1、PPt2。

【启发讲解】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他的学说。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最后一段,并观察的插图,思考:这个学说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学生读课文,回答】这个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论点是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这片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板书】一、大陆漂移学说【展示动画】PPT6【承转】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地球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收集了大量有关海底岩石年龄的资料,据此,形成了另一构造理论。

【板书】二、海底扩张学说【展示动画】PPT8【概括小结】地幔物质从海岭不断冒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新生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把早已形成的大洋地壳推向两侧,就像商场的滚动电梯;地球表面积是一定的,海底不断的扩张,必然会有物质消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课件2(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课件2(共26张PPT)
学说
海底扩张 学说
板块构造 学说









板块的分布
C
2
A
D
1
洋脊

美 洲
南 美 洲
欧洲
亚洲
非 洲
大洋洲
南极洲
请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地质地貌现象的成因: ①东非大裂谷 ②马里亚纳海沟 ③安第斯山脉 ④太平洋 ⑤日
本群岛 ⑥大西洋
伦敦
纽约
地中海
红海
纽约与伦敦之间的距离在____增_加_。 亚洲与非洲之间的红海面积在不断的___扩___大_。 非洲与欧洲之间的地中海面积将不断的_______缩。小
大陆漂移
大陆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
海底扩张的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洋壳从_____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扩张,老的洋壳在______处俯冲入_____而消失,这样使整个海
底不断自洋脊向两侧扩张。
勒皮雄
麦肯齐
①东非大裂谷 ②马里亚纳海沟 ③安第斯山脉 ④太平洋 ⑤日本群岛 ⑥大西洋
纽约与伦敦之间的距离在______。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软流层
岩石圈








软流层
板块的分布
洋脊
板块张裂
大陆板块 张裂
大洋板块
张裂
裂谷
海洋、 洋脊
板块碰撞
陆陆 碰撞
陆洋碰 撞
山脉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非洲之角——未来的“第八大洲”
大陆板块张裂 裂谷形成 海水侵入 海底扩张
还在“长高”的喜马拉雅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学说一、教学目标1、认知与技能1)能说出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六大板块名称并能在地图上填出;3)能说出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张裂或碰撞形成的各种地表面貌。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魏格纳的生平事迹,感受勇敢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2)通过大陆漂移学说的诞生史,初步懂得假设论证的科学思维方式;3)通过海底扩张学说的建立依据,初步建立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4)通过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分析板块运动形成的不同的地表面貌,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和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2)树立物质的运动观,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二、教学重点六大板块的分布;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海沟—岛弧带、高大山系、大西洋的形成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由板块间碰撞或板块张裂处形成的地形。

四、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探究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材分析本专题围绕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展开,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与火山等必学教材以及“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唐山大地震”、“地热与日本温泉”、“李四光”等专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材由地表经历的复杂变化引入,并配以“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图及目前的景观照片,进一步说明地表的变化是确实存在的,并引申出造成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

然后,教材主要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由于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所以教材穿插了专栏“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并配以“大陆漂移示意图”说明各大陆的漂移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结合了“全球板块分布”图说明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特征和板块的边界类型,还结合了“板块运动示意图”,说明板块的碰撞形成岛屿、海岸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海岭,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幔物质的对流作用等,最后阐述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研究意义。

七、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课件展示魏格纳的照片,提问“你认识这位科学家吗?谈谈他的生平和贡献”,引出“大陆漂移说”。

2、课件展示大陆漂移的动画,说明联合古陆的支解过程、各大陆的漂移路径。

提问“你对大陆漂移学说有何疑问”、“为什么大陆会发生漂移?”3、课件展示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图,提问“如果你是魏格纳,将如何证实你的猜想?”(假设论证法: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4、课件展示海底扩张学说的示意图,提问“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发现大洋中脊两侧存在着相间排列的磁异常条带,由此推断出什么问题?”(逻辑推理法:发现规律――逻辑推理――作出解释)5、(过渡)块构造学说是在接受了大陆漂移关于大陆运动的观点,吸收了海底扩张的基本理论,结合新的科学成果之后而提出的。

课件展示全球板块分布空白图,提问“请你在这幅图上填出各板块的名称”6、课件展示板块运动示意图,请同学读图并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板块内部情况是怎样?板块交界处的情况又是怎样?2)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何种地表形态?3)当大陆板块碰撞时,常形成何种地表形态?4)当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时,常形成何种地表形态?5 )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什么?6 )是海洋板块的年龄较为年轻还是大陆板块的年龄较为年轻?为什么?7、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请同学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科迪勒拉山系、大西洋、阿尔卑斯山、东非大裂谷、红海、喜马拉雅山、东亚岛弧链和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

8、(总结)现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测量板块移动的精确距离,使板块构造学说从假说走向科学。

板块构造学说对认识地球环境变迁和海平面变化,进行灾害预测和防治具有重大意义,使地球科学的革命性变革。

八、参考资料1.大陆漂移学说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此学说,该学说认为,二、三亿年前,只有一块完整古陆,周围是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以及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硅铝层在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假说毕竟是假说,如果没有根据,不能说服人,那就一文不值。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角度证明你的观点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出示主要证据)根据大陆轮廓的相吻合,地质构造以及古生物的相似性提出,在南非和南美地层中有中龙化石,中龙是一种淡水生活的爬行动物,它不可能越过浩瀚的海洋。

50年代后,古地磁研究的结果为这一学说提供了可靠的证明。

(图,SWF,构造与化石研究)假设论证法: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1930年11月2日,他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岁生日的第二天。

直到次年4月,搜索队才找到他的遗体。

在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人们至今还纪念他的不是他的生前冷遇和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2.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说对于驱动力以及大陆漂移发生的部位存在较多的问题。

5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岩石年龄,发现:P32 2-11,以海岭为中心,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轻,向大陆方向越来越老,呈对称分布。

P33 2-12,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巨大的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

这是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创立的学说,他是二战时美太平洋舰队的运输舰上一名军官,船上的雷达探测到海底有一连串的圆形山体,且有一个共同点,顶部异常平坦,他认为是海底的火山,经过长期考察与证实,才提出。

赫斯的经历下友邻屯胡适的治学诤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就是人类对于科学应有的态度。

逻辑推理法:发现规律――逻辑推理――作出解释3.板块构造学说当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理论,1968年由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提出1)板块概念和六大板块分布情况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块”,即岩石圈板块。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大的板块又可分若干个小的板块。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岩石圈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中,板块运动的方向取决于海底扩张的的方向。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板块运动有两种方式:即碰撞和张裂。

板块张裂——裂谷和海洋大陆板块碰撞----- 高山板块之间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岛弧、海岸山脉和海沟4、海岭、海沟和海底扩张海岭也称“大洋中脊”。

是指狭长绵延的洋底高地,是地壳厚度最小、岩石年龄最轻,岩石圈板块不断生长的地方。

是地壳上的活动带,是划分板块的边界之一。

海沟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底狭长形凹地,一般长达数千千米,宽约百千米左右。

两侧坡度陡急。

分布在大洋的边缘,紧依岛屿或大陆沿岸山脉的外侧。

板块学说认为海沟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并潜没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的,属板块划分的边界之一。

海沟是地壳的活动带,火山、地震频繁。

海底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对世界各大洋所进行的广泛且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家们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

其中,有两大发现给后来的地学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是在世界大洋底发现了一条纵贯大洋中部绵延80000km长的中央海岭,也叫洋中脊。

二是发现了在地质史上古地磁曾不断发一磁极迁移的轨迹,这种极移现象是由大陆漂移所引起的。

大洋中央海岭最早是在大西洋发现的,不过当时只在大西洋北部探测到大西洋中央海岭的一部分,人们对它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后来,随着水声探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相继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中部,以及太平洋东部的海底也发现了这条各大洋首尾相连的全球性的大洋中央海岭。

它犹如一条巨龙横卧于大洋底部。

中央海岭顶部的平均深度约为2500m,其两侧逐渐加深,其相对高度为2000~3000m,在洋底形成坡度平缓的长形隆起区。

在中央海岭的脊部,还发现有一条沿脊峰延伸的断裂谷,谷宽约25~50km,裂谷底部深度一般在海岭之下1000~3000m,呈“V”或“U”字形。

中央海岭一带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是地壳的最活跃地带之一。

有些洋脊露出海面,形成岛屿或岛链,例如冰岛就是大西洋洋中脊露出海面的部分。

近十几年的地球物理探测还发现,中央海岭一带存在着明显的重力、地磁和地热流异常。

50年代,有些科学家在研究东北太平洋的古地磁资料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即地球磁场在地质时代中曾多次发生倒转,地磁北极有时候变成了地磁南极,有时候又重新颠倒过来。

科学家发现岩石的化石磁性方向正好与现代地磁场的方向相反,从洋底地磁异常中可以看出,从现在起到69万年前的岩石磁性方向主要是正的,年龄为69~243万年的岩石磁性方向主要是负的,年龄为243~332万年的岩石磁性方向又主要是正的,年龄为332~450万年的岩石磁性方向又变成主要是负的。

而且,这种大洋磁异常的显著特点,是正负磁异常呈条带状相间排列,对称地分布在中央海岭的两侧。

后来,又在其他大洋中也观察到类似的带状磁异常(linear magnetic anomaly)现象。

据估计,古地磁的这种倒转在地质史上至少发生过几百次,每次变动大约几千年。

根据古地磁时间表确定的洋盆年龄在地质史上是很年轻的,所有的大洋地壳年龄最大不超过2亿年,故有“古老的地球,年轻的海洋”之说。

而且,洋底的年龄在中央海岭附近最年轻,离中央海岭越远,洋底年龄越古老。

但是我们知道,地球形成至今至少有45亿年了,那么那些2亿年前更老的洋底地壳到哪里去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早期艾·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即大陆是否能够移动?新海底能否出现?这样就延生了“海底扩张学说”(theory of sea floor spread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