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
医学专业大学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案例t反思/学科探索医学专业大学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内蒙古医科大学辛红梅马杰摘要: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测验(88题成人版EPQ)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内蒙古医科大学近 4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大学新生群体中存在多种人格类型分布,新生样本心理健康水平较高;(2)不同人格类型的心理健康与常模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启发性意义;(3)医学新生的神经质(N)与精神质(P)得分越高,相对SCL_9〇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内外倾(E)与掩饰性(L)得分越高,相对SCL-90因子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则越高,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测试时可以得 到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 (2018 ) 02B-0092-03_、问题提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影响。
关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是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大 学生茁壮成长才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蓬勃发展。
大学新生 是大学生群体中最需要被注意的,他们刚从中学时代过渡到 大学生活,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学习、情感等方面 的困扰。
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与他们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 系,这些困扰和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也许会演变成为 心理健康问题。
但是没有哪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适合所有 人的。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可知,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助于大学 生心理健康发展。
王建中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 理健康存在普遍相关性,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 性。
杨贵英指出,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 显著关系,应加强培养其积极的人格品质。
齐晓栋研究指出,整体上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有显著正相关,与心 理健康消极指标有显著负相关。
人格偏差或障碍影响大学生 健康心理的养成。
张嘉虹对大学生人格障碍与心理卫生状况 进行研究,指出人格障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广泛的影响,需关注其人格特征的偏离。
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研究引言: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在祖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变革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来临,一些大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格上的问题。
为了培养持久的发展壮大的大学生队伍,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研究。
第一部分: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现状分析1.1 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中坚力量,他们的人格建设关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发展。
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既是个人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1.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表现出的社交能力不足、自我意识不明确、责任心薄弱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缺乏适应和抵抗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1.3 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众多,包括家庭教育的不完善、社会环境的变动、网络与媒体的影响等。
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存在困境。
第二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策略与措施2.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因素。
家长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独立性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
2.2 学校教育的加强学校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阵地。
学校教育应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能力培养。
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激发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责任感。
2.3 社会环境的关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也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应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2.4 自我培养的重视大学生应自觉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生活和社交中注重自我修养,加强自我约束。
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认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能力。
结语: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尤为重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心理健康一直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而人格特征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问题;其次,上大学的阶段是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转折期,个体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再次,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竞争要求,导致大学生面临较高的压力。
二、人格特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外向性与心理健康:外向性的人善于沟通和社交,能够主动应对困难和压力,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2. 神经质与心理健康:神经质的人经常处于紧张和不安的状态,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和抑郁症状。
3. 开放性与心理健康:开放性的人心理适应能力较强,思维灵活,更能应对各种困境,拥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4. 宜人性与心理健康:宜人性的人具有较强的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他人关系良好,更容易获得支持和帮助,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5. 责任心与心理健康:责任心强的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高的要求,可能在追求完美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1. 外向性与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外向性较低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时,可能产生退缩、自卑等心理问题。
2. 神经质与心理健康问题:神经质较高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 开放性与心理健康问题:开放性较低的大学生可能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较低,面对新环境和挑战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4. 宜人性与心理健康问题:宜人性较低的大学生可能缺乏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5. 责任心与心理健康问题:责任心过高的大学生在追求完美时容易承受过大的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报告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报告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报告(精选7篇)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务必要去调查清楚情况,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报告篇1一、主题简介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问题,假期我利用网络、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院及其他院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
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着崭新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情感上,都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及心理障碍。
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报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总结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向在校大学生们宣传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帮助身边的同学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活动日程1. 8月3-6日: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并针对我院XX年上学期期末的《高职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表》进行数据统计,汇总。
2. 8月7-11日:调查阶段(一)校内调查:(1)网络咨询,在我院班级、同学之间进行访谈,作为初步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XX年上学期期末已发卷调查)校外调查:将问卷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其他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 8月15-21日:调查阶段(二)在爸妈在线心理网,对有心理困惑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4. 8月22-24日:总结汇报阶段整理材料,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以书面报告形式进行总结。
三、调查情况1.调查背景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结合到大学生的实际大学生活,他们也确实面临着学习压力、严峻的就业压力还有复杂的感情问题。
2.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从中寻找出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些比较普遍的心理困难,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大学生们提出一些适当有效的生活学习以及情感建议,帮助大学生克服那些出现在学习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困惑,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动力与信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格特质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格特质研究导言: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心理健康对个人的学业成就、社交互动和综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格特质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研究结论。
一、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对其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1.外向性(Extraversion)外向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积极程度。
研究表明,外向性较高的大学生通常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他们更乐观、自信,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
2.神经质(Neuroticism)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程度。
神经质较高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他们对压力的适应能力较差,情绪更易波动。
3.宜人性(Agreeableness)宜人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友好程度。
宜人性较高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4.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责任心是指个体对任务完成的认真程度。
责任心较高的大学生通常更能规划时间、管理压力,更具有良好的学习和工作表现。
5.开放性(Openness)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较高的大学生更善于应对挑战和变化,更具有创新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少。
三、心理干预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策略1.发展社交技巧针对内向、害羞的大学生,提供社交技巧培训,帮助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增强自信心和外向性。
这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
2.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帮助神经质较高的大学生提高情绪稳定性,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心理健康问题。
3.人际关系建设通过促进宜人性和开放性,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范文大全)
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范文大全)第一篇: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最近6年来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综述。
分别概述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机能正常基础上的良好状态”,从而为心理健康提出全面的要求,即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综合状态,而且还是一种良好的状态。
人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不仅与个体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并且与生理状态也有间接联系。
因此,无论是心理健康的界定,还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与个体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目前,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2,3]为了全面了解近6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主要通过中国全文期刊网(CNKI)“篇名/主题词/摘要”模糊匹配检索,收集了近6年内(1999-2005)的46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的主要研究方法(一)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在这些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主要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但也有少数使用其它量表,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I),加利福尼亚个性调查表(CPI-RC)等。
大多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主要使用“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还有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等等。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本文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心理测试等方法,以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旨在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
三、调查结果1.总体状况: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良好,但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等仍是主要困扰。
2.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大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其中新生和毕业生尤为明显。
3.应对方式: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应对心理困扰,如寻求朋友、家人的支持,进行心理咨询等。
4.影响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学业压力等。
四、分析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社会竞争压力、网络舆论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一定影响。
2.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作用:家庭支持与关爱、个人成长经历等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影响。
3.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较高,但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建议与对策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3.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4.家庭配合与沟通:家庭应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六、结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良好,但存在一定的问题。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家庭也应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研究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社会主力军,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方面,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学业压力过大的情况。
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使得大学生在追求优异成绩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另一方面,社交压力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大学期间,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社交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对某些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家庭问题、就业压力、自我认同等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当前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评估。
通过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可以帮助专业人员快速、准确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次,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的研究。
心理健康促进是预防和减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
研究人员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能力。
同时,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人员也研究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
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人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帮助了解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这些因素包括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政策和管理研究。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和学校也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尽管他们在知识、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心理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业压力过大。
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任务和高强度的学习竞争,很多人感到无法承受。
他们经常面临各种考试、论文和报告的压力,导致精神紧张和焦虑。
2. 情感困扰增加。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问题成为他们心理健康的一大难题。
失恋、人际关系紧张、孤独等问题频繁出现,使一些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
3. 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不足。
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人生目标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
他们常常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缺乏对未来的信心。
4. 社交压力增加。
大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环境,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社交圈和人际关系。
这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适应和紧张,不少学生出现社交焦虑症状。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2.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
学校应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应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解决,为他们提供精神支持。
3. 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健康活动,如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等,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增强身心健康。
同时,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消遣爱好,促进身心平衡。
4. 加强人际关系建设。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活动,提供学生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同时,加强导师制度,给学生提供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
5.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
针对一些特殊群体,如留学生、贫困生等,学校应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心理服务和帮助,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权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人格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的出发点是大学生人格教育与养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人格教育提出了严格要求,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良好推进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标签: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教育引言在世界性的疫情下,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不仅没能帮助政府疏散民众,降低感染风险,反而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不戴口罩,频繁开展群体性活动,成为了“病毒的帮凶”,这也警醒我们必须要重视大学生人格教育。
一、人格与人格教育的内涵1、人格的界定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的综合。
它当然跟一个人的天赋紧密相关,同时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也决定了它会受到后天环境如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2、人格教育的内涵教育是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是许多专家对人格教育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的认为人格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有人则认为人格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健全人格,这些看法在根本见解上其实是相似的,都看到了人格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健康、健全的心理、品格的重大影响。
总而言之,人格教育应当是以教育的形式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塑造更良好的品格。
高等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对象自然是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最终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走向社会也能更阳光积极地拥抱未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
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1、大学生人格發展不足目前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较多,较复杂,人格教育的发展也必须要观察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困境,了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足,以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活动。
下面分述几种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大学生人格发展问题。
(1)空虚无聊当代大学生最明显的人格问题就是空虚无聊、无所事事。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没有树立起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没有信仰与目标则会让人失去前进的动力,迷失奋斗的方向,最终导致大学生在进入全新的校园生活状态时迷失了自我,以致沉迷于怀疑、犹豫、幻想。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教育与辅导方法及研究方法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教育与辅导方法及研究方法一、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经历和环境的变化,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特质、行为模式和情感体验。
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格发展的过程和机制,为我们理解人格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大学生人格特质大学生是社会中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晚期,面临着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
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包括他们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之间,也表现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
三、人格形成影响因素人格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遗传因素对人格特质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环境、教育和文化等因素也会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和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模式、情感反应和认知风格产生影响。
四、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指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异常,影响了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发展。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和人际交往障碍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个体的经历、环境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例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和家庭矛盾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五、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对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学业上出现困难,如学习成绩下降、辍学等。
同时,学业成绩的好坏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方面,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自信和自尊心,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能会感到焦虑、抑郁和自卑等消极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至关重要。
六、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困难和压力时,能够积极应对并适应的一种心理特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性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性格特征的关系研究导语: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而心理健康与性格特征之间的联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不同性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过高的学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
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尤其是在考试季节,很多大学生会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
二、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类型。
研究者常用“五大人格特征”(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稳定性和开放性)来描述个体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
三、不同性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外向性与心理健康:外向性高的大学生更善于沟通和社交,他们通常表现出更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更积极的情绪状态,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
2. 宜人性与心理健康:宜人性高的人具备同理心、善解人意等特质,他们对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较强,相对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尽责性与心理健康:尽责性高的大学生更注重学业、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他们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成就动机和自律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但也容易过于紧张与焦虑。
4. 稳定性与心理健康:稳定性高的人更加平静、自信,情绪更稳定,他们相对更容易调节压力和情绪,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
5. 开放性与心理健康:开放性高的大学生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观念,他们更具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
四、心理健康与性格特征的相互影响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性格特征之间并不单向影响,而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性格特征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个体的性格特征。
例如,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焦虑和抑郁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外向性和稳定性。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解现阶段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报告从多个角度展开全面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全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00份。
问卷内容涵盖了个体基本信息、心理健康水平、压力源、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解决途径等方面。
三、心理健康现状分析1. 心理健康水平: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出现下降趋势。
其中,有高达6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失眠和自卑等。
2. 压力源: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源,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等等。
其中,学业压力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压力源,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
3. 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解决途径: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他们普遍采取的解决途径为寻求亲友支持、自己调节心情,或者忽略这些问题。
然而,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成为一个严重问题,这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四、心理健康改善的建议1. 心理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自我调节能力。
2. 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服务。
同时,应积极宣传心理咨询服务,并消除心理咨询服务的社会负面观念。
3. 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
4.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现阶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大学生能够获得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自然值得我们关注。
但随着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跳楼轻生、服毒自杀、恶意报复等校园恶性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更有一些恐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等心理障碍行为在大学生中蔓延,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本文从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调查研究开始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导致的恶果,并从建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三方面阐述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标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1 前言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下的最新定义中,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并列为健康的三要素。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发展不仅是个人的成长,还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展,因此对他们的关注不容忽视。
对于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如恐怖、抑郁、焦虑、精神等问题以及其产生的恶劣后果,我们必须要以予重视,认真分析成因并提出改善措施,正确引导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阴影、预防心理疾病,让这种干扰校园安全管理和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行为得到有效制止,促进高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未来需要的人才。
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国外早就大学生心理健康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得分高于全国正常人常模。
在我国,也有人为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情况及影响因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一90)对几百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群体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差异,如男女大学生之间、文理科学生之间、农村城市学生之间心理健康都有不同。
此外,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且有上升趋势,这些都表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独特性及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对大学生健康问题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乎。
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然而,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人际关系的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索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人格特征调查1.1 独立自主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
大学生开始逐渐独立生活,面对上课、学习、社交等种种困扰,需要自主解决问题。
同时,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大学生表现出积极的个人特质。
1.2 适应能力在大学生活中,逐渐远离家庭、面对新环境、新学习压力,大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和适应机制,这种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1.3 自信心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自信心特质。
这种自信心既来自于个人能力的自信,也来自于环境和社会的支持。
研究显示,自信心越高的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1 学习压力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常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当前高度竞争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巨大学习压力。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焦虑、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这对其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了负面影响。
2.2 情感问题从家庭到学校的转变,大学生可能经历一系列情感问题,例如与家人的离别、与室友的相处、与异性的交往等。
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情感问题的出现率较高,需要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2.3 时间管理大学生需要面对数量庞大的学业任务、社交活动、个人爱好等。
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困难,导致学业压力和焦虑加剧。
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
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
齐平;桂莉娜;蔡宝鸿
【期刊名称】《广东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23)4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最近6年来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综述.分别概述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437-438,444)
【作者】齐平;桂莉娜;蔡宝鸿
【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性研究 [J], 郝雁;李利利
2.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J], 仇建宁
3.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 [J], 仇建宁
4.女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研究——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 [J], 王晶
5.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J], 许金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分析大学生健全人格取向心理健康论文
研究分析大学生健全人格取向心理健康论文研究分析大学生健全人格取向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学上将人的能力、性格、情感等称为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要素,把基本要素以及人的整体的精神风貌的总和,称为人格。
而我们日常所称的健全人格则是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身能够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精神风貌。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建设的继承者,担负十分重大的责任,但是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要受到来自于社会、家庭、校园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若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精神方面的培养,会影响大学生的人格良好发展,本文就该问题提出自己有关意见。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内容与心理健康现状(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容在人格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划分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一般包括,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常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能否良好地疏导自己情绪的能力[1]。
大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健康地成长、适应社会的挑战等,因此大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自身人格的建设与维护,全面地发展自身的人格建设,使自身能够平稳健全地发展。
同时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初期,自我意识的形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更多时候需要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疏导与教育。
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是一个与人格健全相对的概念,我们一般将其定义为“能够将身体、思想、情绪等多方面合理地综合,适应周围环境,正常进行人际交往,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价值,过积极快乐的生活”[2]。
我国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状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拥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情绪乐观向上,思想丰富有内涵;行为意志健全;个性独立统一;心理成长符合当时的年龄与身份。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础与必要条件,也是他们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就当今调研的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将近三成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发生过自杀等事件,在校咨询相关问题的大学生也不断增多。
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在行为、情感和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点,而心理健康则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自我认知清晰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格特征是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点,不同的人格特征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外倾性和神经质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五大基本特质,这些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 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事物和新经验的接受程度,具有开放性的人更愿意接受挑战、尝试新事物,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种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 宜人性宜人性是指个体与他人相处时的友好、合作和善良程度。
具有高度宜人性的人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3. 尽责性尽责性是指个体的自律、责任感和目标导向程度。
具有高度尽责性的人更容易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他们更有执行力和毅力,能够有效地管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4. 外倾性外倾性是指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程度,外倾性高的人善于社交、喜欢与他人交往。
这种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5. 神经质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易紧张的程度。
具有较高神经质的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二、心理健康状况对人格特征的塑造除了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外,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对人格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大学生更容易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而心理健康问题较多的学生可能表现出消极的人格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优秀5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优秀5篇)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篇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的越来越快,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时,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加快,迫使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才不至于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淘汰。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有许多特殊的自身问题,如对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大学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对所学专业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学习与恋爱的矛盾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以及对就业与继续深造的选择问题等等。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避免由于以上各种问题而造成的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确保大学生以良好、阳光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学校和社会生�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1.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从高中进入大学,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有非常大的变化,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人际关系也比以前更加复杂。
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想法造成极大的冲击,容易使大学生感到迷惑和无所适从,如果调整不好心态,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交往并且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
2.学习、考试带来的焦虑心理。
目前高校实行的奖学金制度、淘汰制度、弹性学制等制度以及英语、计算机过级考试等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紧张感、压抑感长久得不到消解,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困惑。
3.社交障碍造成的忧虑心理。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大学生对爱以及尊重的需要非常强烈,这些需要突出表现在人际交往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齐 平,桂莉娜,蔡宝鸿(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最近6年来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综述。
分别概述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783(2007)04-0437-02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作者简介:齐平,女,心理学硕士,副教授。
从事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A Study of persona lity character isti cs and psycholog i ca l hea lth of Ch i n ese un i versity studen tsQ I Ping,G U IL i 2na,CA IBao 2hong (Guangdong College of Phar m ac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Abstract:This paper,by means of docu mentati on,su mmarizes the studies of the pers 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atus of p sychol ogical health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and es pecially,the p r ogress of the studies on their res pective relati onshi p in recent 6years,which may supp ly s ome reference f or its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pers onality characteristics p sychol ogical 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机能正常基础上的良好状态”,从而为心理健康提出全面的要求,即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综合状态,而且还是一种良好的状态。
人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不仅与个体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并且与生理状态也有间接联系。
因此,无论是心理健康的界定,还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与个体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目前,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2,3]为了全面了解近6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主要通过中国全文期刊网(CNKI )“篇名/主题词/摘要”模糊匹配检索,收集了近6年内(1999-2005)的46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的主要研究方法(一)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在这些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主要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 Q )”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 )”,但也有少数使用其它量表,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 I ),加利福尼亚个性调查表(CP I -RC )等。
大多采用SPSS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主要使用“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 -90)”,还有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 I )”和“自评抑郁量表(S DS )”等等。
二、研究现状(一)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有研究表明,人格特征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比男生更趋于外向和富有情感变化,更具依赖性。
而男生则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果断性。
他们往往更有魅力,更有维护团结的精神[4]。
在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中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合群,开朗,更加敢为,而世故性和紧张性的得分则更低[5,6]。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城市大学生偏外向,富有热情,而农村大学生偏内向,但更容易在专业上取得成就,更容易在新环境中成长。
这说明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在某些方面受到地域的影响[7]。
学生本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与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乐群,外向,但不如低年级学生思维敏捷。
高年级学生处世更为精明,冷静和理智,只是有时有些固执己见,低年级学生则更坦白,率真,具有更强创造力,只734第23卷第4期广 东 药 学 院 学 报Vol .23No .42007年8月JOURNAL OF G UANG DONG COLLEGE OF PHAR MACY Aug .2007是尚显幼稚,自我控制力有待加强[8]。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心理问题。
大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约占16-30%。
而大学生因失恋,学业压力,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而自杀的现象,更是让各大高校防不胜防[9]。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大学2年级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5年级再次升高。
对于1年级的新生来讲,大学生活要比高中生活丰富精彩,新鲜轻松,主要面临对新环境以及学习方法的适应,心理问题相对较少;2年级是大学生重新调整自我的时期,经历1年的大学生活的磨合,需要给自己重新定位,新的人生坐标的确定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巨大失落感,挫折感,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多;3年级是比较稳定的时期,是他们进入专业课学习时期。
进入高年级后,因面临就业,考研压力等,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有所回升[8]。
一些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优于男生;女生恐怖因子得分要高于男生;男生敌对性,强迫性和偏执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10,11]在对贫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非贫困生相比较,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和精神症状五个因子以及总均分和阳性症状均偏高。
而城乡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也显示,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有较多的不适应,加之自卑感和自身交往能力不足等因素,其中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敢交往,不善交往或容易发生冲突,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经历着更多的矛盾与困惑[7]。
在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非独生子女[5,6]。
还有研究表明,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他们可能存在更深程度的焦虑,敌对和恐怖情绪[12]。
(三)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从整体看来,我国大学生中有不良人格特征和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逐年上升[13,14]。
有研究发现,人格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不是一样的。
低兴奋,低实验,高怀疑,低有恒,高紧张,低自律,高忧虑者遇到精神刺激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表明不良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15,16]。
在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调查中发现,SCL-90和EP Q得分的相关分析表明,学生中情绪越不稳定和精神质越明显者,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越内向心理健康问题越突出。
SCL-90对学生个性特征E分,N分的影响都较大,且EP Q的N分与SCL-90各项指标呈正相关。
[17-19]在对同一样本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大学四年级与大学一年级刚入学时比较,54.5%的大学生人格特征发生变化。
同时人格特征的良性变化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者的比例从大一新生时的64.4%上升至毕业时的83.6%[20]。
三、研究不足在这次文献资料查阅中,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以本校学生为样本所进行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这些研究所提出的建议对所在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但是,样本的来源不同,也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
混杂的样本必然导致研究结果的多样化。
这些文献中有些常模还是建立于80年代,如今已是21世纪,不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都已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急需建立和应用新的常模,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比如,西方的人格结构模型以及相应的人格测量工具能否直接用于中国人。
最近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无论是因素的数量还是因素的内涵都与西方的理论存在显著差异。
为此,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专门编制了《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从而填补了这一空白。
四、结语总之,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
对于特殊专业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应该给予积极关注和高度重视。
而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对象是那些遭受了严重挫折和冷遇歧视的内向学生,以及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
同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内向和情绪不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他们遭受负性生活事件时要及时帮助他们,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下转第444页)5.表1结果表明,实习初期仅有31%的护士生专业思想牢固,中、末期有所增加,而初期48%的护士生对前途充满信心,中期下降到46%,而末期更是下降至38%。
初期57%的护士生认为:实习能达到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而到了中期,仅有43%的学生这样认为,因此,本人认为医院护理部应高度重视带教老师的选择,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带教班子。
选择思想品德高,专业思想牢固,责任心强,学历高,知识储备好,业务能力强,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开展工作,具有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作为临床带教老师,以确保带教质量,因为带教老师的各种素质及工作态度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护士生的实习计划通过带教老师得以实现和完成,带教老师是执行计划的保证,也是护士生解决各种问题的保证。
6.表1结果显示,毕业后希望从事护理工作的,初期只有55%,中期58%,末期67%,有所增加,因此,在实习中,尤其在实习的初期,应注意对护士生进行护理伦理及热爱护理工作的专业思想教育,因时、因地、因人灵活引导护士生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真正社会价值,热爱护理专业,并通过启发诱导,使入科前护士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导她们在临床工作中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明确任务,调整心态,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定了护理专业,就要脚踏实地工作立志做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