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二章-数字媒体艺术起源及美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时间剪辑”,由此更丰富了拼贴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The first public performance to a large audience of moving animated projected images at Reynaud's 'Theatre Optique' in Paris 1892.
Muybrigde的奔马摄影,拍摄于1870s,用12架电子控制快门的照相机拍摄 到了奔马的分解图。 并且用zoopraxiscope(魔术灯和Praxinoscope的组合 装置)进行了回放。
• “电影机”( Cinematographe),一种可移动的摄影机与放映机的组合体, 1895年
,卢米埃尔(Lois Lumiere 1862-1948)兄弟发明。一群人能在同一时间看到一组事先 拍好的活动影像。利用他们发明的,放映了著名的《火车进站》、《海水浴》等片, 将电影带入了新的纪元。
满魅力与幻想的世界。他的影片,特别是手工染色的影片,
在电影尚未成熟的时期里,代表着一个惊奇的孩子眼中所看 到的一个充满科学奇迹的世界。 他把荷蒙库卢斯和普罗迭,彼洛特和儒勒 · 凡尔纳,卡拉波斯 和芒戴 · 达盖尔结合在一起,把科学和魔术,把具有非常尖锐 现实感的幻想和机械师 那种准确的作风结合在一起。这位怪 人当他以为只创造了特技摄影时,却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东 西”。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 萨杜尔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第2章 美学-特征-创作手法
数字图像的重构美学
和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不同,数字媒体艺术往往采用现成的数字 媒材(照片、图片、绘画等)通过剪辑、结构、拼贴、重组的方 法,来产生荒诞的、梦幻的、具有独特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这种 创意思想可以界定为利用拼贴和同构等手法,将元素组合在一个 相互异质的空间中,并使编织进作品中的符号和图像,在互文中 自动产生意义。 数字重构美学特征是:通过对图像的解构、扭曲、重组或融合, 来产生一种充满荒诞、无理、黑色幽默和诙谐搞笑的超现实主义 艺术氛围。这类作品也反映了计算机在解构和重构传统摄影媒材 方面的强大处理手段。
Herbert Bayer. (19001985) 赫伯特· 拜尔:一位由包豪斯制造,又在包豪斯任教的现代平面 设计的先驱。
第3讲:拼贴与电影蒙太奇
电影与早期镜头视听语言
苏俄时期著名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谢尔盖· 爱森斯坦(Eisenstein, 1898~1948)和电影导演普多夫金(Pudovkin,1893~1953)通过对电影镜 头的分析,挖掘出电影艺术的蒙太奇(Montage)理论。 爱森斯坦不仅仅把蒙太奇看作是一种拼贴,而且看作是一个富有动力的新的 概念。所以,他认为蒙太奇不论在镜头内或各个镜头之间,都必须和冲突结 合起来。由此,拼贴艺术由基于静态画面的“图像拼贴”转化成了动态媒介
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学理论的基本 概念: 1: 潜意识、前意 识和意识的关系。 2.本我、自我和超 我的相互关系
血腥 恐怖 空灵 宗教
荒诞 怪诞 怪诞 视错 解构 主题表现 创作方法 夸张 共生 夸张 空间扭曲 对比
异域
商业价值
超现实主义
哲学思考
代表人物
运动历程 横向联系
第6讲:解构、拼贴与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艺术与数字化
鲍德里亚:虚拟和仿像的艺术 电脑虚拟空间 符号化社会 创造 拼贴 合成 解构 重构 设计
作者缺失
游戏化
数字复制
可编辑
大众流行文化
艺术媒体化 •作品真实性消失 •现实与虚拟融合
法国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哲学家让·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1929~2007 )
米勒《晚钟》
当代艺术,在新的文化境遇下,依据解构 主义哲学、符号学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显示出全新的创作倾向。在思想价值的取向 上,表现为对19世纪以来整个西方现代性叙 事即宏大叙事和英雄主义创作模式的反思; 在画面图像的处理上,摒弃了传统经典从写 生获取图像的方法,针对影像进行二度创作, 或者转用来自于现代传媒制造的各种流行图 像与符号,或者是转用卡通、电子游戏与网 络艺术中的图像。后现代艺术的主要创作方 法有挪用,反讽, 拼贴,戏仿、符号化和 异质同构等。
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蒙太奇是电影语言,或者说
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 手段。正是因为有了蒙太奇,电影才从机械的纪录(包括影
像、声音和色彩)转变为创造性的艺术。爱森斯坦关于蒙太
奇理论有一句名言:“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 和,而是二数之积。”
电影必须与其相似的另一种艺术,即戏剧的艺术来叙述故事。 乔治 · 梅里爱所做的就正是这一方面的工作。 梅丽爱采取的风格使他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史诗式的、充
俄国摄影家Alexander Rodchenko利用照片拼贴方法创作的 的《蒙太奇》,1923年(左)和《CE Ceci》1923年
亚历山大 罗钦可( AIexander Rdchenko,1891-1956 )
“绘画已死,艺术家应同时具备画家、设计家和工程师的三重任务。” “相机 是社会主义之社会与人民的理想眼睛。只有摄影能回应所有未来艺术的标准。”
派——超现实主义。 如萨尔瓦多 达利(S.Dali,1904~
1989)是超现实主义艺术最杰出的 代表人物。
精神分析与超பைடு நூலகம்实绘画
佛洛伊德认为,人们的真正思想,人的真面目是隠藏在潜
意识和梦里的.他以为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先了解 他的梦.因此超现实派的艺术家认为,艺术家的工作就是 要透过作品来呈显无意识的世界.用一种奇幻的宇宙来取 代现实,用一种梦般的非逻辑的程序来调剤现实,创造一 个超越的现实. 超现实主义绘画往往带有很深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同时, 形象的组合所产生的怪诞、奇异,对人的心理又具有极强 的刺激性。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了人类对主观世界的探索, 使绘画和视觉表现通过反理性、反常规艺术的思考中得到 了解放……
埃米尔·雷诺1892年在巴黎的葛莱蜡像馆开设了“光学剧场”并公开放 映动画片,现场伴有音乐与音效,曾造成相当大的轰动。
穆布里奇与电影的诞生
摄影师爱德华· 穆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1830~1904)拍摄的的奔马和人 体连续动作照片(1873).而这项技术被发明出来不久,便开始推动电影和动画产业急 速发展。
毕加索的拼贴风格的绘画、被载入绘画史册的杰作《格尔尼卡》1937
第2讲:摄影与图像重构
如何理解摄影、图片重构与数字拼贴?
数字媒体艺术和摄影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需 要借助机械设备或电子设备来创作艺术作品,即二者都先天带有 “技术的美学”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和摄影上比绘画或雕塑有 更紧密的联系。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如果将摄影比作“眼镜”的 话,数字媒体艺术则更接近“大脑”和“手”的功能。
案例:维尔托夫著名电影《带摄影机的人》
媒介的革命:绘画已死
亚历山大·罗钦可不仅是苏俄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摄影家,也是 苏俄十月革命中的重要艺术导师。还是构成主义的三位创始者 之一;是苏维埃“新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的馆 长,并且在应用艺术学校(School of Applied Art VKHUTEMAS)教了11年书(1921-31),且是该校技术学院的院 长,同时也是前卫杂志(LEF)的创办者。 罗钦可在一九二三年又发表了惊人的学说,声称“绘画已死, 艺术家应同时具备画家、设计家和工程师的三重任务。”然后 就从此搁下画笔、油彩,而拿起相机。他认为: “相机是社会 主义之社会与人民的理想眼睛。” “只有摄影能回应所有未来 艺术的标准。”罗钦可自觉以摄影为武器,抛弃传统绘画的视 角和审美,并以摄影剪辑、拼贴来形成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图像。 罗钦可对摄影媒材的处理与新媒体的美学如出一辙。
解析》,对人的梦境做了认真而科学的分析。弗洛伊德从
对梦的解释入手,开创了精神分析学理论。弗氏认为潜意 识能够控制人们的行动,而“性爱”和“精力冲动”则在 潜意识中起着无形的作用,至于艺术则要表现幻想的世界, 而这种幻想往往也同人们“性爱”得不到满足的表现有关, 同时他还把梦境的表现也看作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流露。 受弗洛伊德影响,在1922年前后,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
谢尔盖· 爱森斯坦(左)的《战舰波将金号》(1925)
第4讲:当代数字拼贴摄影
数字超现实主义摄影
数字超现实主义摄影
数字超现实主义摄影
数字超现实主义摄影
数字超现实主义摄影
数字超现实主义摄影
第5讲:超现实主义与数字艺术
意识、潜意识和超现实主义
佛洛依德与梦的解析
1900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心理学名著《梦的
《亚威农少女》是20世纪初艺术 转型的代表作品,它被普遍视为立 体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雏形之作。
从那时起,艺术的表达从二维的透
视转向平面化。作品描绘了巴塞 罗那妓院中五个裸体的妓女。毕 加索在工维平面内对艺术原有的 表达方式进行了改造。同时,放弃 了透视法,彻底告别了传统的欧洲 绘画模式。
《亚威农少女》 (布上油画) (西)巴勃罗・毕加索(1907)
森村泰昌《晚钟》
1、挪用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挪用就是指艺术家利用过去存在的图式、样式来进
行艺术创作。具体表现为将各类图像抽象化、符号化。从创作需要和图像的
梅里爱1902年拍摄的世界首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它取材于 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H.G..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 到达月球上的人》影片长达15分钟。
《月球旅行记》取材于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 H.G..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
蒙太奇语言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 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
“计算机是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延伸”—— 麦克卢汉
图像的媒体化:摄影与数字的相似之处
它们均可以被复制、印刷、广泛传播、修改、扭曲、变形;它们也都可以 存储、删除、重现(重新洗印或数据恢复)。
1905,摄影拼贴作品
意大利数字艺术家Alessandro Bavari的数 字拼贴艺术作品(2005)
1857年瑞典摄影家雷兰德(O.G. Rejlander)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重要美术作品展 览会”上展出了一幅由30多张底片合成的题名为《人生之路(Two Ways of Life)》的 照片。开创了“设计”集锦照片艺术的先河。
英国摄影家罗宾森(H.P.Robinson)于1858年在伦敦水晶宫展出了一 幅题为《弥留(Fading Away)》的摆拍合成照片
2016/3/11
17
2016/3/11
18
本世纪初在加拿大发行的“理想主义风格的合成照片”明信片
摄影: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的雏形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拉茨罗·摩荷利·纳吉1923年利用照片拼贴方法创作的《世 界的结构》(左)和达达派摄影师Hannah Hoch在1919年创作的拼贴画
•商业与艺术联姻
碎片化 解构与重组 网络…
后现代就是超越现代思维的局限,就是超越分析的、 线性的、机械的思维,走向整合的思维。这就是麦 克卢汉最重要的遗产,吾人当珍视之。
何道宽教授,《理解媒介》中译者
•从真实到虚拟 •从科幻到奇观 •从简单到丰富 •从技术到风格
•从再现到表现
•从观摩到交互
数字媒体发展艺术的历史进程……
第1讲:毕加索与现代艺术的诞生
立体主义出现的意义
立体主义用物体的各个侧面取代所有的单一视.点。舍弃 了画面特殊的三维视错觉绘画方式,而是通过图纹、光线、 质感,在画面上的相互影响阐释作者的视角,在传递信息中 激发观众的参与性。
―马歇尔・麦克卢汉评毕加索
立体主义绘画舍弃了远近法的视错觉,给予物体以全方位 的感知,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充分把握作品传达的信息,显示 了“媒体即信息”的理念。
《藤椅上的静物》(毕加索,1912)油画史上拼贴艺术的开篇之作, 也是现代西方艺术上第一个拼贴作品。画家将一块印有藤编坐垫 的漆布粘在画了静物的椭圆形画布上以表现椅子座面,然后又以 绳子做了整幅画的边框。
正如毕加索所言:“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 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