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5的认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5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5的认识》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5的认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5的认识》1一、教学目标1、会数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用l~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

能认读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数含义。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王奶奶家看看吧。

(课件出示课本第14、15页的彩图)王奶奶家的院子里都有些什么呢?快来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并用相同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学生观察图画,数数,并动手摆圆片) (1)与组内的小朋友交流。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的数量是多少。

你是用几个圆片表示它的数量的?(2)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看到的事物的数量是多少?(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数量,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评价)(3)小结。

同学们摆出的圆片的数量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1~5。

(板书课题:1~5的认识)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师:你们能根据老师摆出圆片的'个数,从你们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操作情况)组内同学相互评价谁找得正确,请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感知数的顺序。

①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在哪个数字后面?再摆1个是几个?依次感知3、4、5的顺序。

②整体感知1~5的顺序。

a.出示点子图,你们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动手自己摆。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比大小的实际意义;
2.能够用大、小符号比较物体的大小;
3.能够根据题意和实际情景,进行大小比较。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比大小的概念;
2.训练学生使用大、小符号进行比较;
3.帮助学生将比大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内容
1.比大小的实际意义;
2.大、小符号的运用;
3.有关比大小的实际题目。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展示设备;
2.大、小物体模型;
3.比大小的实际题目。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大小的概念。

2. 学习比大小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种物体的大小,并开始认识大小之间的关系。

3. 训练使用大、小符号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使用“大于”、“小于”符号进行物体大小的比较。

4. 进行实际练习
设计一些实际题目,让学生进行比大小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
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比大小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从实际中认识到比大小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使用大、小符号进行比较的方法。

七、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比较大小,并记录下来。

八、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找出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比大小的基础上,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三单元教学计划1.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2.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 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 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 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 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3.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 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 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 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4. 单元重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 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 比较大小, 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 要发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5. 单元课时安排:共9课时。

(1)1――5的认识…………………………4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4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 1课时课题( 1 课时)课题( 2 课时)课题( 3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4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5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6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7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8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9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第三单元认识立体图形3.1立体图形的认识单元说明:“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为了分散难点,这一单元只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二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

建议如下: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利用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对“成长小档案”中内容的研讨,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题名称】第1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7页--69页。

【教学目标】1.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搭一搭等活动,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这些图形,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

2.经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般形状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和图片教学课件:《》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玩一个猜谜语游戏(课件出示谜语)小小一个长方体,肚里装着尺和笔,小朋友们来上学,把它放进书包里。

打一学习用品,猜一猜是什么?学生:文具盒。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正确书写数字1至5。

2.能够掌握1至5的数字大小关系。

3.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1至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1.1至5的数字书写和认识。

2.1至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三、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1至5的数字卡片。

2.小贝壳:用于辅助加法和减法运算。

3.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自我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1至5的数字。

2. 认识1至5•教师展示1至5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并正确书写数字1至5。

3. 数字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比较1至5的数字大小关系,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的大小顺序。

4. 数字游戏•教师设计数字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字1至5的认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前一课内容•教师简要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1至5的数字有基本认识。

2. 1至5的加法•通过小贝壳等实物辅助,教学生1至5的加法运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

3. 1至5的减法•继续通过小贝壳等实物辅助,教学生1至5的减法运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减法的基本原理。

4. 练习•针对加法和减法分别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1至5的数字认识、大小关系,以及1至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回家继续练习1至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加深印象。

通过以上教学,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1至5的数字认识和加减法运算,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1~5的认识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1~5的认识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 1~5的认识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数出1到5的数字,并理解数字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熟练地数出1到5的数字。

2. 让学生理解数字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到5的数字卡片。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1到5的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的名称。

2. 学生跟读数字,并尝试自己数出1到5的数字。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卡片,让学生发现数字的特点,如大小、形状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尝试将数字进行分类,如将1和2分为一组,3和4分为一组,5单独一组。

3.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他们的分类结果,如“1和2是一组,3和4是一组,5是单独的一组”。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苹果、铅笔、书本等,让学生用数字1到5进行计数。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一个物品,用数字1到5进行计数,并相互交流结果。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用数字1到5进行排序。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一些数字卡片,用数字1到5进行排序,并相互交流结果。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说出他们学到了什么。

2. 学生回答问题,如“我们学习了数字1到5的认识,我们能够熟练地数出1到5的数字,并且理解了数字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的活动,让学生熟练地数出1到5的数字,并理解了数字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分组练习,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第2课时 比大小》教案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第2课时 比大小》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第2课时比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够在1-5的数字中比大小。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比较大小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综合能力:通过活动和游戏,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掌握1-5的数字比较大小的方法。

难点:学生掌握数字大小的概念,能够准确比较大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学用具和活动游戏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应提前复习1-5的数字。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1-5的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回忆数字。

2.教师与学生一起用手指比划1-5的个数,引出今天的主题:“比大小”。

第二步:学习任务(15分钟)1.展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大小。

2.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比大小游戏,比较1-5的数字大小。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比较过程中的策略和经验。

第三步:课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和黑板上的比大小题目。

2.学生个别练习,巩固比大小的概念。

第四步:活动游戏(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大小的游戏,例如“数字大对大”、“数字小对小”等。

2.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比大小,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步:小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比大小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比大小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1.数字1-5的表示方式。

2.比大小符号“>”和“<”。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初步掌握1-5的数字比大小的方法。

在后续教学中,要注重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比较大小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续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数字比大小的方法,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0课时《0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0课时《0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0课时《0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数字0,并能灵活运用0进行数学运算。

2.学生能够掌握用0表示没有的数量,培养对数字0的概念。

3.练习学生用0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字0,理解0的意义。

2. 教授学生用0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数字0的概念,并在实际计算中正确运用0。

2. 解决学生在0的概念上出现的困惑和误解。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课件PPT、黑板、彩色粉笔等辅助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好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教师出示一幅图,上面有一只小熊吃了0个苹果,引导学生认识图中的情境,问学生小熊吃了多少个苹果。

强调0表示没有。

2. 认识数字0通过多种情境,例如小动物园里有0只猴子、0只大象等,引导学生理解0的概念,说明0表示没有。

3. 练习0的加减法1.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法运算,如2 + 0 = 2、3 + 0 = 3,帮助学生掌握0的加法规律。

2.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如5 - 0 = 5、4 - 0 = 4,让学生感受0在减法中的作用。

4. 拓展知识让学生举一些实际生活中0的例子,如没有牛奶、没有书包等,帮助学生将0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正确认识了数字0,掌握了用0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老师强调0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更多0的例子。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本上关于0的练习题。

2.回家后找出生活中一些0的例子写在作业本上。

以上就是本节课《0的认识》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数字0的理解和运用。

最新改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最新改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生2:我也把方形的放在了一起。不过,像篮球、足球和这个小玻璃球它们都是球,都圆圆的,鼓鼓的;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剩下的这些罐头盒、保温杯和笔筒,上面是圆形的、平平的,下面是直直的,像柱子一样的,放在一起。
生3:我同意小明的分法。我还把下边这些也分开了。这些是方方正正的;这些是长长的。
教师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将这些物品分成四类(除漏斗外)。
第一次摸:
师:我摸到了弯弯的、滑滑的面
生:是球吧。
生:也可能是圆柱。
生:反正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你们猜得都有些道理,继续听:还是这个图形,我又摸到了两个平平的面。快猜猜是什么?
生:这是圆柱。
第二次摸:
师:我摸到了平平的面
生:这回又是圆柱吧?
师:不不不,这次可没有弯弯的面了。这次摸到了尖尖的扎手的部位。
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在你能从生活中找到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吗?
4.辨识特殊长方体。
师(出示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进行辨析):想一想,它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正着看它是方方正正的,翻过来看它又变得扁扁的了。所以它是——长方体。
5.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课上认识的四种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你记住它们的样子了吗?
三.游戏活动,建立立体图形表象
师:接下来,让我们玩儿个小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做:我摸你猜。这个箱子里放着咱们今天学的立体图形。游戏的规则是:我从箱子里摸图形,描述出它的样子,请你来猜它的名称。准备好了吗?
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到生活中寻找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朋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减法》教案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减法》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减法》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减法的概念,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应用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减法的本质,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

2.学会使用减法运算符号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减法的概念。

2.解决减法问题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并正确运算。

四、教学准备
1.板书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2.准备足够的练习题和情境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入减法的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减法的含义和应
用场景。

2. 概念讲解
1.板书减法的定义:“减法是一种运算,用来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2.示范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如何输入减法运算符号。

3. 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并汇报给全班分享。

4. 情境练习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情境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减法知识进行解决。

5. 拓展练习
让学生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减法计算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减法运算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七、课后作业
布置一定量的减法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运用减法解决问题。

本文档仅为教案,详细课程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和教师讲解。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5 以内各数的认识、5 以内各数的大小比较、第几、5 以内各数的分解和组成、5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0 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数 10 以内各数,以及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

在此阶段,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 5 以内数的口算,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它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是学生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表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相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安排教学建议1.把写数字作为教学重点,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书写范例,弄懂起点、笔顺、终点的标志;按照范例书写,一写一对照,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2.在数概念的建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3.加强对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在加减法含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情境图、直观图(点子图等)以及学生自己喜欢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4.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计算方法多样化,是学生思维处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视作学生思维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的表现之一。

第1课时1~5的认识课时内容教材第14~6、18~9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正确描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2.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加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1.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3.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

2.教具:数字卡片、计数棒等。

3.课件:准备相关的数字图表和实例方便讲解。

4.小组练习题:准备小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的加减法运算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数字卡片或实际物品,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字和基本计数。

2. 学习加法(20分钟)1.介绍加法的概念和符号,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2.展示一些简单的加法例子,带领学生一起计算并理解加法的运算过程。

3.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法练习,并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3. 学习减法(20分钟)1.介绍减法的概念和符号,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2.展示一些简单的减法例子,带领学生一起计算并理解减法的运算过程。

3.分发减法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减法练习,并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4. 综合练习(15分钟)设计综合的加减法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5. 温故知新(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法的基本规律和运算技巧。

五、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加减法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后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计算能力有何提高?针对学生的表现,如何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2)按颜色分类。

想一想如果按颜色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每种气球又各有多少个呢,请小组内分一分,数一数。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

【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七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七的第2题。

【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类的方法,知道了可以按物体的形状、颜色、用途等来分类。

在生活中,我们给物体分类时常根据不同的标准,比如:物体的大小、用途、种类……只要大家能说出适当的理由,我们都可以对物体进行分类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1)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题:分类与整理(2)学习目标:1.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2.能用表格的形式把分类的结果表示出来。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1.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2.能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分类的结果。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盒子,一大一小的两个杯子,一大一小的两个球。

这些东西可以怎样分类呢?2.揭示课题:同学们按照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用途等不同的标准给这些物体进行了分类。

那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分类的结果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呢?这些结果可以怎样清楚地表示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出示课题)【新课讲授】1.按不同标准分类。

出示例2情景图。

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2.用表格表示分类的结果。

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办法。

老师要告诉你们,用表格表示分类的结果最清楚。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用表格来表示分类的结果。

(2)出示表格。

数师:请同学们先按年龄把这些人分组,看怎么分?每组有多少人?把结果填在表(一)中。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展示。

请同学们再按性别把这些人分组,把分组的结果填在表(二)中。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1 1~5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5的认、读、写及顺序教材第14页至第16页的内容及练习三的第1、第2、第4、第5题。

教学目标1.会数数量在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3.利用“农家小院”图,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难点:1~5的书写。

教具学具1. “农家小院”的电脑课件或挂图,1~5各数写法的课件,计数器。

2.学生准备15根等长的小棒,1~5的数字卡片各一张,计数器每人一个,点子图及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了解数数情况。

你会数数吗?请你数一数。

(同桌互数,从1~10)2.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二探究新知1.创设动画情境。

老师将“农家小院”图制成电脑课件、投影或挂图:农家小院里,一位老奶奶站在房门前,旁边一只可爱的小狗跟着老奶奶;房顶上有几只小鸟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你们数一数有几只小鸟;再数一数老奶奶身旁有几个大南瓜;小院中的向日葵迎着太阳展开笑脸,几只蝴蝶飞来飞去;还有几只鸭子和小鸡。

2.数数。

请你仔细观察这幅画,画中有哪些人和物,分别有多少?然后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交流。

最后集体交流。

老师引导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量少的,再数数量多的。

3.认、读数字1~5。

在集体交流时,当学生说“1位老奶奶、1只小狗”时,就将1位老奶奶、1只小狗图移到主题图下面(如教材所示)。

说明:像这样,1位老奶奶、1只小狗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在小狗图下面贴上数字“1”,同时让学生找出数字“1”的卡片,摆放在桌子上。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可能有许多答案,如有一座房子等。

2、3、4、5的教学过程可仿照1的教学。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移动5张数字卡片,学生看着这5个数字认一认,并说说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什么。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立体图形的拼搭》第3课时教案(2024秋)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立体图形的拼搭》第3课时教案(2024秋)

3.练一练【课题名称】第3课时练一练【课型、课时】复习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72页。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熟练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2.通过拼搭,使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重点单元知识归纳1.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教师]本单元知识学完了,说一说我们都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预设: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

[教师]想一想这些图形都有哪些特征?猜一猜它们是谁?(1)圆圆鼓鼓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

(2)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

(3)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

(4)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

小练笔:想一想,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回顾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的特征,并能够正确的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搭活动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教师]请你观察这些积木,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用这些图形的积木我们可以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数一数,这些图形都是用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学生完成后,集中交流评价。

预设:指导学生数的时候,可以数一个画掉一个,也可以先用学具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然后再数一数。

学生在数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困难,主要是忘了数隐藏在里面没有画出来的立体图形。

要先观察、想象,再得出结论。

二、基础练习1.课堂练习(1)教材第72页第1题。

说一说物体的特征,判断是什么图形,再练一练。

(2)教材第72页第2题。

引导学生用标记法按顺序数图形,不重复、不遗漏。

(3)教材第72页第3题。

先用学具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然后再数一数。

(4)教材第72页第4题。

先找物体和图形摆放的规律,再按规律找出正确答案。

2.变式练习。

(1)堆一堆,哪一个最难堆?(变式训练第1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特征,也可以用学具动手摆一摆,再得出结论。

第三单元《减法》(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减法》(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减法》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知道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

2. 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减法的概念2. 1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3. 减法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减法的概念,1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故事、图片等引入减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1)减法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知道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

(2)1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利用教具、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减法计算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3)减法的应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巩固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4. 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减法现象,与家长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减法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利用板书展示减法的应用过程。

七、教学反思1. 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减法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1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详细的补充和说明:在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1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是减法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初步接触减法的关键环节。

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掌握减法计算方法以及培养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1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1. 减法的引入在引入减法时,教师应该使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减法的实际意义。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数字1~5的认识和排序。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1~5的简单加减法运算。

3.培养学生对数字和运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包含数字1~5的图片、加减法示例等。

2.教学工具: 数字卡片、算盘等。

3.课前准备: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准备好课堂板书,并测试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教学内容1. 数字1~5的认识•让学生认识数字1~5,通过观察数字卡片和课件中的数字图片,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数字的写法和大小关系。

2. 数字1~5的排序•让学生参与数字1~5的排序活动,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

3. 加法和减法•通过实际例子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学会用数字1~5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准备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和朗读数字1~5。

2.通过数码图片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1.教师示范数字1~5的排序,让学生跟着操作。

2.介绍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举例并解答问题。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自行完成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

2.提供适当的挑战,让学生掌握更多技巧。

第四步: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数字1~5和加减法的记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课堂反馈1.简单测试学生对数字1~5的掌握程度。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六、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有关数字1~5的练习题。

2.和家长一起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优缺点,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数字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掌握。

如果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随时提出,谢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3单元《归纳总结》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3单元《归纳总结》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3单元《归纳总结》教案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一:复习巩固1~5的认识和加减法。

2.教学目标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一:总结1~5的基本数学概念和加减法运算规律。

2.教学重点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和总结知识。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2.教具:数学教具、板书、实物等。

3.课件:PPT或其它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4.其它:备课记录、教案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复习1~5的认识和基本加减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1~5的认识和基本加减法。

2.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加深对1~5的认识和加减法规律的理解。

第二步:导入归纳总结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总结1~5的认识和加减法规律。

2.找出1~5中的规律,引导学生探索和总结。

第三步:展示示范和引导学习1.展示范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5的认识和加减法规律。

2.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总结,激发学生思维和发散性思考。

第四步:巩固练习和作业布置1.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练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总结1~5的认识和加减法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自主设计1~5的加减法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学生可以扩展思考,探索更多与1~5相关的数学问题。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

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祝教学顺利!。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认识并写出1~5这几个数字。

2.掌握1~5的数字大小关系。

3.理解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够进行1~5的加减法计算。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字观念和数学思维。

2.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注重团体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1~5这几个数字,写出来并掌握它们的大小关系。

2.理解1~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1.理解数字1~5大小关系的抽象概念。

2.进行1~5的简单加减法运算时理解运算意义的抽象概念。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数字卡片、计数棒、玩具等。

3.课件:PPT演示(针对数字1~5的认识和加减法展开)。

4.图表:1~5的数量表、加法表、减法表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数字1~51.教师介绍数字1~5,通过数字卡片或展示图表让学生认识这几个数字。

2.学生跟读数字1~5,练习写出这几个数字。

3.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用计数棒表示数字1~5,互相观察、比较。

4.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巩固数字1~5的认识。

第二课时:认识数字1~5的大小关系1.利用游戏或实物,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数字1~5之间的大小关系。

2.教师演示辅助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住数字1~5的大小次序。

3.进行互动问答,加深学生对1~5大小关系的理解。

4.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等方式加深对数字1~5大小关系的印象。

第三课时:学习加法和减法1.介绍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讲解1~5的简单加减法规则。

2.利用图表或实物,让学生通过视觉化方式理解加减法运算过程。

3.进行加减法练习,让学生掌握1~5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4.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加减法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课题:1―――5的认识及书写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第16页,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教学目的: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观察主题画)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1、认识1(1)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师小结: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3)请你拿出1根小棒2、认识2(教学方法同上)3、认识3(1)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小结: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教学方法同上)(二)、出示计数器先拔一颗珠,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5)(全班齐读:正、反读)想一想: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三)、教师说,学生操作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2、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一、学写数字1――51、师教拿笔姿势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

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1)学生互评(2)集体评(3)教师评价课题:比大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完成第21页的第5、6题教学目的: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

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1、出示主题画: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梨桃香蕉)3 4 3 2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3=3 3>2 3<4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三、练一练1、第21页的第5题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2、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课题:第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的内容,完成第22页的第7、9、10题教学目的: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观察书中第18页的图画: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吗?二、探求新知1、初步感知(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标?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谁?(2)想一想: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军叔叔呢?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三、反馈练习:1、出示:5只小鸟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四:作业:第8页“做一做”的第2题课题:几和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和20页的内容,完成两个“做一做”和第22页的第8题。

教学目的: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计数器:老师拔数,学生观察1、(1)先拔二颗珠,问:这是几颗珠,可以用数字几表示?(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3(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4。

(4)请你比一比:4和3谁大,谁小?请你用符号连接。

二、学习新知:(一):主动探索:4 的组成1、请你拿出4个小棒,摆一摆,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2、你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请你试一试。

(学生自由活动,老师巡视)3、学生汇报操作结果,边板书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板书)4、读的组成(1)先领读:4可以分成1 和3,1和3 组成4………(2)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对口令(3)全班齐读。

5、观察上面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二)学生合作:学习5的组成刚才,你已经拿出了4根小棒,现在想一想,再增加几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了?请你赶快行动吧!1、你能刚才的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试一试。

2、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分的情况,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4、读一读(1)小老师带读(2)小组开展竞赛读(3)师生对口令(4)同桌对口令(5)试着背一背5、观察: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6、第19页的思考题先让学生独立的填一填,然后再集体进行评价。

7、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先摆一摆,然后再连线。

集体评价。

三、练一练:第5、6、8、10题课后反思:课题: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第24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27页的第1――4题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1、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4+1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板书5)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1、“做一做”第1题(1)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再请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2)学生汇报算式;3+2=5 ,2+3=5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观察上面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2、“做一做”第2题要求学生边摆边列算式。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1、游戏一:贴苹果2、红花配绿叶五、完成第27页的第1————4题课题:减法的认识教学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27页的第5————6题。

教学目的: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按顺序填数() 3 () 52、听算式,说得数(或写得数)2+3 1+3 1+4 2+2 4+1 3+13、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有还谁记得,加法表示什么?(把两部分合起来)二、探究新知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学生认真观察,同桌之间互相说交流说图意,然后全班交流。

(桌子上放着3只纸鹤,有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只)师小结:像这样,从3只里面去掉一只也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或减掉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2、学习减法算式3只纸鹤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拿走了一只,是从几只里面拿走的?拿走一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1像这样拿走了、去掉了、或者是吃了、坏了、死了等都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3-1=3-1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请你说一说。

(全班齐读算式)3、发散联想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其他能用3-1表示的事物来。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观察第25页的第2幅图和第26页上面的一幅图,分别让学生认真观察(1)请多个同学说图意(2)根据图意列算式2、先画一画,再说算式(第25页最下面的做一做)A:教师先分步骤讲解第1幅图(1)先画三朵花,问学生:这是几朵花,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2)再用虚线圈2朵花,问:谁知道是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

(3)用虚线圈表示去掉的意思。

那么,去掉了要用什么方法计算?(4)去掉的2朵是从几朵里面去掉的?去掉的2朵可以用数字几表示?(5)谁能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板书:3—2=1B:你们能够根据刚才所讲的,把后面的2幅图的图意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1)指名说图意(2)指名说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3、学生独立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然后集体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