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复分解反应来培养初中学生心智技能的教学设计研究_、
初中化学_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界的大门一探究竟吧!【提出问题】Na2CO3 与Ca(OH)2反应:两种溶液混合后从微观角度分析一下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提出问题】用语言描述微观过程看来也难不倒大家,那么你能否画出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呢?【归纳与总结】通过刚才的探究过程,能否总结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独立思考,交流回答独立完成,画出微观离子示意图讨论,回答,思考,评价锻炼学生分析处理图片获得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微观实质。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复分解反应,为微观实质奠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由浅入深设计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与总结,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加深理解。
【总结升华】在大家的帮助下碳酸钠安全的回到家中,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去帮助别人,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于我们的生产生活。
【任务三】复分解反应的应用今天我们学习的复分解反应,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完成学案,体会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医药上农业上:知道葡萄或苹果上往往带有蓝色斑点。
斑点中含有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铜,能和胃酸反应产生有毒的铜离子,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复分解反应去消除有害的物质,保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的环境,让学生体 会绿色化学对环境的巨大贡献,认识到合理的 利用物质的性质,可以 改造物质,也可以消灭 对环境有害的物质,感 受化学在环境保护方面 的重大贡献。
【小结反馈】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 从知识,方法,德育 等方面盘点收获回顾,思考,升华 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 ,学会学习的方法,并 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提升,真正获得心灵和 能力的成长。
我们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远没有结束,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可以进行许多的化学研究与应用,例如:鉴别、鉴定、制备物质、消除污染等..... 【布置作业】课后调查学习 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生成的问题,锻炼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通过讲解盐水软化、酸碱中和等生活中的复分解反应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条件、特点。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掌握所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使其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使其形成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明白化学知识在保护环境、服务社会中的价值。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使其在学术活动中体验到合作、共享的快乐。
9.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后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学科前沿,拓宽知识视野。
10.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学习化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复分解反应实例,如酸雨的形成、热碱水的制备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复分解反应的应用产生疑问。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条件、特点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反应过程,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练习题包括:
初中化学_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的盐第三课时复分解反应。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复习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2.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 3.会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4. 能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相关化学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特点,进而分析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2.通过对具体反应的分类探究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独立思考,总结得出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促进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讨论,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分享成功的喜悦。
⒉运用实验探究法,锻炼自己学习并自主获取知识能力,从中体验科学之美,科学之趣.四.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了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归纳,并写出了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对一些学习吃力的同学进行了个别辅导,使他们基本上都能掌握这类方程式的书写规律。
五.教学过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请同学们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他们的反应通式。
1.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2.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 4.稀盐酸出铁锈的反应设计目的: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既复习巩固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又能据此引入复分解反应。
这样方便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又消除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陌生感。
生: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纸上认真书写。
教师巡视并纠正学生书写中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所写的上述方程式,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2.上述反应方程式是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吗?3.从物质类别的角度看,它们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特点,反应物是怎样变成生成物的?变化的过程中化合价变了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这些化学方程式和以前学过的三种基本反应类型都不一样.它们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很显然它是一种全新的反应类型,比如NaOH和HCl反应生成的水就是NaOH中的OH-与HCl中的Cl-相互交换成分得来的,而Na2CO3与Ca(OH)2反应生成的CaCO3是由Na2CO3中的CO32-与Ca(OH)2中的OH-相互交换成分得来的,而且在交换的过程中化合价也没有发生改变。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及应用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复分解反应的基本概念、判断方法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学生在解决实际化学问题时,对复分解反应判断和应用的能力;
3.学生在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总结规律方面的能力;
4.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共同探究中的表现。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
3.认识到化学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是根据本章节内容制定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实质、判断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尤其是离子交换的过程;以及在复杂情境中判断并运用复分解反应。
2.重点: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并能解释计算过程中各步骤的含义。
九年级《复分解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2.结合生活实际,教师展示一些与复分解反应相关的现象,如酸碱中和、盐的溶解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化学反应原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来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秘密。”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从化学反应中总结复分解反应的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创设生活情境,将复分解反应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针对重点内容,通过以下教学策略进行强化:
a.采用类比法,将复分解反应与其他反应类型进行对比,突出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b.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复分解反应知识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c.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分类等,加深记忆。
九年级《复分解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学会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复分解反应;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并能解释反应发生的原因;
4.能够运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复分解反应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复分解反应 初中 教案
复分解反应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3. 能够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能够运用复分解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3. 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 复分解反应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相关化学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2. 提问: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2. 讲解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化合价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3. 阐述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反应物中至少有一种是可溶的,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气体或沉淀或水;4. 举例说明复分解反应的常见类型,如酸碱反应、盐的水解反应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练习;2. 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3.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复分解反应实例,如胃酸过多时的中和反应。
四、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一些复分解反应的实验,如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气体的产生、沉淀的形成等;3.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和发生条件;2. 提问:复分解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个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实验和总结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发生条件。
基于教学内容整体理解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复分解反应”为例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 . 7“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初中化学教学难点之一,理论性比较强,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75页实验4-3,学生通过对“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共同现象的观察,结合已经学习过的“碳酸钠、碳酸钙等与稀盐酸的反应”产物的共同点,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通过“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结合教材附录所提供的有关酸、碱、盐的溶解性信息,判断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硝酸钡溶液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整体看,这一部分教学关注了学生的先有概念,结合实验观察获得新的认知,得出结论,然后应用结论作出判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但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看,还远远不够,需要设置学习活动来补充,使这一部分教学更丰满,学生的认知得以巩固和发展。
最近,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教学案例,分析如下:案例:复分解反应及其拓展(一)复习提问1.阐述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2.哪几种类别的物质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哪些?(二)新授部分活动一:判断下列反应在溶液中能否发生,如能,请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不能,请说明理由(见表1)。
表1 活动一任务单教师精心设计了20个反应,每5个为一组,每次完成一组。
学生参与面很广,举手的人很多。
当教师提问到某一名学生时,学生能够迅速进行屏幕共享,讲解分析。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利用互动批注等功能帮助修改,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20个反应,练习量比较大,教师没有一个一个去提问,凸显教师的智慧,将枯燥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设计成5个活动任务,学生不会觉得多,也不会觉得难,完成的时间也更可控。
活动二:找到活动一中满足下列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1.同时生成蓝色沉淀和白色沉淀的反应。
2.产生白色沉淀的中和反应。
3.纯碱制成烧碱的反应。
4.生成不溶于酸的盐的反应。
初中化学 复分解反应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案续页教学内容(问题与情景)师生活动(过程与方法)【回顾旧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溶液的导电性、酸碱性、酸碱度和两酸两碱四盐的性质用途等知识,并学习了许多化学反应方程式,比如:(酸+碱)HCl+NaOH NaCl+H2O(酸+盐)Na2CO3+2HCl 2NaCl+H2O+CO2↑(碱+盐)Na2CO3+Ca(OH)2 CaCO3↓+2NaOH(盐+盐)NaCl+AgNO3 AgCl↓+NaNO3(酸+大多数金属氧化物)Fe2O3+6HCl 2FeCl3+3H2O(碱+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CO2+2NaOH Na2CO3+H2O再比如:CaCO3+2HCl CaCl2 +H2O+CO2↑那么这些反应方程式能否归类于之前学习的三种基本反应类型,即是否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或置换反应?那么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初中化学最后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讲授新课】[实验导入]实验1:向硫酸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步骤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稀硫酸,再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现象出现白色沉淀分析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一种难溶物原理H2SO4 + BaCl2 BaSO4↓+ 2HCl 实验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
步骤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氯化铁溶液,观察现象学生答:都不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或置换反应教师独立完成实验1,给学生做基本实验操作的演示,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请位同学独立完成实验2,并请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现象出现红褐色沉淀分析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一种难溶物原理3NaOH + FeCl3Fe(OH)3↓+3NaCl [提问]1.观察: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特点?2.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3.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板书]一、定义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板书]二、表达式AB + CD = AD + CB注意AB和CD在溶液中电离出能自由移动的四种离子,A离子和D离子结合生成AD这种新物质,C离子和B离子结合生成CB这种物质,因为正价前、负价后。
初中化学_探秘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逐步从微观的角度,即离子之间的互换反应角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并正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重难点分析】重点: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和反应的条件。
难点:利用实验探究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初高中衔接】复分解反应掌握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高一物质分离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离子方程式书写技能的学习。
培养学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在初中阶段是对酸、碱、盐相互反应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更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物质间反应的推理的能力,使学生能认识和体会到掌握化学规律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本节课通过视频,展示美丽的复分解反应。
提出问题:回忆什么是复分解反应?过渡:下面我们同四组药品来开启复分解反应的探究之旅2.设计探究,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请你给下列四组药品进行分类。
药品:稀硫酸、硝酸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仪器:试管、试管架、药匙、镊子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分类并回答自己的分类依据提出问题:根据所给药品,自己写出三个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通过组内药品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并找代表上黑板书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写出对应的现象。
师生共同讨论纠错,教师点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过渡:任何化学的研究都要从宏观现象回归到微观本质3.演示过程,认识本质提出问题:从微观角度看,复分解反应的微观本质到底是什么?师生活动:以稀硫酸和硝酸钡溶液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微观构成,通过微观构成,引导学生尝试说一说,该复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
然后教师使用ppt动画展示该反应离子间反应的微观过程,并引导学生规范表述。
构建“主题情境线”贯穿教学始终——中考微专题“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构建“主题情境线”贯穿教学始终——中考微专题“复分解反应及其应⽤”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思想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这本书中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1]”。
如何激发学⽣的思维,达到课堂的⾼效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直接经验的情境作为⼀节课的主题来设计教学。
教学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案例是教学主题的载体,因此,案例编选要有针对性、真实性和典型性[2],中考⼤题⽬中如⼯艺流程题、实验探究题等都需要⽤到复分解反应的相关知识,⽽复分解反应往往也是以⽣活、⽣产中的情境为背景来被命题,因此本节课选择以“⽪蛋”制作原理—“⽪蛋”浸出液的分析—“⽪蛋”的吃法为情境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度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其应⽤,提⾼学⽣的知识认知度和培养学⽣的关键能⼒。
⼆、学习⽬的1.复习巩固复分解反应,初步建⽴物质微粒观。
2.学会应⽤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解决:离⼦共存、物质鉴别、物质推断、除杂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1.第⼀部分:情境激学(利⽤⽪蛋制作为情境引⼊复分解反应)[课件展⽰]展⽰“⽪蛋”的三幅图⽚,带灰料的⽪蛋、⽪蛋⾖腐、凉拌⽪蛋。
让学⽣猜是什么蛋?设计意图:选择这三幅图⽚主要是考虑到有些学⽣光看带灰料的⽪蛋可能不认识,导致可能会在这⼉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展⽰灰料制作的配⽅:⽣⽯灰(CaO)50g、纯碱(Na2CO3)3g、草⽊灰(主要成分:K2CO3)1g、⾷盐(NaCl)2g、⽔(H2O)20g、茶叶微量。
[教师]你知道这些物质之间会发⽣哪些反应吗?[学⽣](1)CaO+H2O=Ca(OH)2[教师]上述反应分别是什么反应类型?[学⽣](1)是化合反应;(2)、(3)是复分解反应。
设计意图:这是⼀道中考题,学⽣在这些物质间发现原来⽪蛋制作发⽣了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还能写出来,⽽且还能知道反应类型,顿时感觉到成就感。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起从⽪蛋说开去,复习复分解反应的有关知识及其应⽤。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
4.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结合实例,讲解复分解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教学重难点,采取以下策略: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设计专项练习,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所学;
-及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通过此作业,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复分解反应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复分解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复分解反应在日常生活用品制作中的应用。
-此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
4.请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复分解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表达、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知识体系。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及分类,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基本原理。
2.能够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熟练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3.掌握利用复分解反应进行物质鉴别、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
“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作者:曾瑶来源:《中学化学》2019年第04期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构建和落实化学素养的方法。
“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知识的获得与活动联系了起来,学习者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
在化学学科中,这种活动就是实验探究,因此“从做中学”就是“从探究中学”,以实验探究的方式来构建和落实核心观念。
本课就是以“复分解反应”为载体,通过实验探究来重点构建和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和“证据推理”等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授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复分解反应”,共1课时,授课时间安排在学习完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之后。
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四大反应类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类型,贯穿、延伸于高中无机化学反应的始终。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开始引入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学生通过学习简单化学反应开始认识简单的复分解反应。
在必修1第二章的学习中,学习电解质的概念,建立溶液中离子的概念,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然而由于高一学生接触离子反应时间较短,还不能够从离子反应的本质来分析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课作为必修1第二章的新课,在学生已经了解电解质和离子反应的基础上,首先以“复分解反应”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手段,以问题为线索,围绕“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个不同角度推测验证归纳“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紧接着,以四个具体化学方程式为例让学生判断是否发生,进一步巩固“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最后针对工业制备硝酸钾实例进行分析,拓宽“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的范围,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证据推理的综合能力,发展和落实多维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分类;2.能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培养证据推理思维能力;3.从离子角度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特点,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4.通过探究学习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优化教育资源,培养团队合作的实验探究與创新意识。
如何利用复分解反应来培养初中学生心智技能的教学设计研究
如何利用复分解反应来培养初中学生心智技能的教学设计研究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题目:如何利用复分解反应来培养初中学生心智技能的教学设计研究内容提要:心智技能是学生使用化学语言和符号解决化学问题的内在经验,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是关系到能否发展学生能力、增长学生智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的《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一节进行教学设计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心智技能的一般规律。
主题词:心智技能复分解反应能力化学正文:一、心智技能的定义和特点中外各种学术论着中对于心智技能的定义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和角度。
例如《心理学大辞典》中心智技能的定义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3]《教育大辞典》中把心智技能定义为:“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联系而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
”[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对心智技能的定义是:“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5]在国外学者中研究心智技能的代表性人物是美国人加涅,他提出了学习层级的思想,认为心智技能(在他的着作《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被译成智慧技能,以作区别对待,下 文中一律称作心智技能)是指:“使个体通过符号或观念的使用同自身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有关加涅对心智技能的研究我们在后面的文章中还要详细的说明。
[1] 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3] 同[1] [4] 叶澜.中国教育新百科[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5] 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3-74虽然不同定义的阐述角度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通过对心智技能定义的研究,我们发现心智技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
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3)能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了解复分解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4)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通过生动的情境描述,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实验探究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特点。
三、知识讲解通过flash动画和图片展示复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来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并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条件、本质、类别等相关知识点。
四、练巩固教师提供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复分解反应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和练巩固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同时,教师也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介绍了化学中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首先,通过实验探究了不同化合物之间是否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并归纳总结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其次,通过flash动画展示了复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并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为例,说明了复分解反应是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换反应。
最后,通过构建特殊离子网络和记忆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条件、本质和类型。
其中,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这种反应的特点是化合物相互交换,但价不变。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
这种反应的本质是向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复分解反应实验教学设计
课例研究月的月底是固定的比赛时间,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像刘三姐对歌一样,双方都把自己最得意的诗句背诵出来,并向对方挑战,看谁背诵得又多又好,我在一旁做好记录。
最后,评选出“背诗小明星”和“背诗小能手”,并向家长颁发喜报。
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背诗热情,随着所记诗歌的增多,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大大增强。
③贴近生活学习古诗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于生活。
我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古诗让学生背诵。
比如初春时节,在让学生观察春天的同时,我选择了许多描写初春早春的诗,有《咏柳》、《村居》等,让学生背诵;清明节到了,我让学生背诵《清明》、《寒食》等有关清明节的几首诗,同时让学生了解古时候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并与现在的习俗相比较,让学生感觉古诗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与实际生活并不遥远。
④榜样示范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自己的示范作用,在要求学生背诵每一首诗之前,我都先面向全体学生熟练地把诗背诵出来,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背诗的兴趣。
⑤学以致用华盛顿说过:“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
”背诗也是如此。
所以,我注意引导学生把诵读的古诗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和言谈中,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写“春天来了”,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春回大地,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有什么变化,自己有什么感受,然后联系背诵的古诗,让学生适当引用“一岁一枯荣”、“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草长莺飞二月天”、“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
又如,节假日到了,我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去远足、去旅游,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并把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作文。
学生交上的作文丰富多彩,很多都能恰当地引用诗句,使自己的作文增色不少。
“腹有诗书气自华”,引领孩子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领略长江黄河的气魄与胸襟,感悟唐诗宋词元曲的柔媚与豪迈,品味端午的粽子中秋的圆月春节的鞭炮……让孩子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视诵读古诗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是每个语文教师应秉承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如何利用复分解反应来培养初中学生心智技能的教学设计研究内容提要: 心智技能是学生使用化学语言和符号解决化学问题的内在经验,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是关系到能否发展学生能力、增长学生智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的《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一节进行教学设计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心智技能的一般规律。
主题词:心智技能复分解反应能力化学正文:一、心智技能的定义和特点中外各种学术论著中对于心智技能的定义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和角度。
例如《心理学大辞典》中心智技能的定义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3]《教育大辞典》中把心智技能定义为:“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联系而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
”[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对心智技能的定义是:“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5]在国外学者中研究心智技能的代表性人物是美国人加涅,他提出了学习层级的思想,认为心智技能(在他的著作《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被译成智慧技能,以作区别对待,下 文中一律称作心智技能)是指:“使个体通过符号或观念的使用同自身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有关加涅对心智技能的研究我们在后面的文章中还要详细的说明。
虽然不同定义的阐述角度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通过对心智技能定义的研究,我们发现心智技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首先,加捏把心智技能看作是人脑使用符号或观念的能力,我国学者冯忠良、皮连生等人把心智技能看作是人脑中经验的内化。
无论是观念、符号的使用还 是经验的形成,都是人脑内部的活动方式,可见,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观念性。
其次,由于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这一工具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心智动作不像操作动作那样必须将每一个动作实际做出,也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动作一一说出。
鉴于内部言语是不完全的、片段的,因而心智动作成分可以合并、省略及简化。
由此,心智技能具有简缩性。
再次,由于心智活动是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它即不像操作活动那样,以外显的形式(在头脑外部)通过肢体运动来实现,也不像言语活动那样,可以借助言语器官或口腔肌肉的运动信号而察觉到活动的存在。
心智活动是借助于构造上与机能上不同于外部言语的内部言语进行的,只能通过起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活动的存在。
因而心智动作的执行,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具有内潜性。
最后,通过学习心智技能的定义,我们会发现都会出现“练习”这一词,可见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区别于本能。
二、通过化学教育培养学生心智技能的原则根据心智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以及化学学科知识的特征,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化学心智技能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主体性原则和顺序性原则、1.主体性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新课程中的学生观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而从传统的受体地位解放出来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辅相成。
这些观点都指导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尝试改变。
特别对于化学学科而言,每一个探究实验,都有机会让学生成为思维探究的主体,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我在教学中也发现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则或解决问[1] 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19[2] [3] 同[1] 2004.20-23[4] 叶澜. 中国教育新百科[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23[5] 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3-74题的办法,他们往往记忆深刻,久久不会忘怀。
例如:在讲述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时,我只讲到配平的原则是使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保持不变。
然后在黑板上写了五个需要配平的方程式,作为作业。
一天后,我发现同学们居然采用了不同的配平方法,有的用最小公倍数法,有的先配复杂的,有的采用定数法(把复杂的系数定为1),还有的把系数设为X、Y,列出了方程就解系数。
这些方法都是学生通过主体的探究尝试而获得的,虽然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我发现一但他们的方法尝试成功,就会指导他们应用于以后的配平问题中(具有较高的保持能力)而如果直接采用讲述使学生获得某一概念或规则,他们往往没有兴趣且不会灵活应用。
2.顺序性原则加涅关于心智技能的层次顺序说加涅所说的心智技能是指“使个体通过符号或观念的使用同自身的环境发生相互的作用”,通常包括可以从个体作业中推论出的是下述几种不同的能力: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和规则,以及高级规则。
(如下图)简单的学习形式);当个体掌握某一具体概念时,那么这是一种比辨别稍微复杂一些的能力,因为它的获得须以辨别为基础,并抽取出这类对象的共同特征;当个体获得某一定义性概念或某一规则时,由于定义性概念或规则通常以若干个概念来界定,或表示若干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们是比具体概念复杂一些的能力,它们的获得须以学生已经获得定义中的各个部分概念为前提;当个体面临解决第一次遇到的新问题时,必须回忆并使用过去已经获得的有关规则,才能着手解决问题。
而问题一旦解决,个体将获得某一高级规则(即对原先这些规则做出综合运用的产物)。
因此,作为问题解决的产物——高级规则,代表了心智技能的最高成就。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心智技能的顺序性原则。
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心智技能的顺序性原则,教师要做到,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所谓一步一个脚印,务必不要使错误的先前概念影响后续概念的学习。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时刻要从学生的切身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概念形成的难易程度由浅至深地形成正确的心智技能。
例如:化学计算技能的形成就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就化学方程式计算而言它包含了化学方程式书写技能、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判断技能(含过量问题)、数学比例计算技能等等;而单就化学方程式书写技能而言它的形成又必须具备:化学式的书写技能、配平技能;化学式的书写就又牵扯到元素化合价及书写规则等技能。
可见,一个较复杂心智技能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心智技能通过内化而形成的结果,而一个复杂心智技能往往又可追溯到一系列简单心智技能的学习。
正是由于心智技能形成的顺序性特点,所以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教育和概念教学。
作为老师要真实地了解学生情况,同时也要让学生自己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这样就可以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了。
三、根据心智技能的培养原则应用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果、监控教学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心智技能培养原则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上采用统一性策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式策略前苏联教 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6]”也就是说,探究的欲望是人类的本能。
现代认知心 理学认为: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不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接受、占有和重复,而是要面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能动地选择、批判、加工和改造的过程。
因而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可见,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是运用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就教师而言,其主导作用则体现在如何合理利用发现式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在设计发现式教学模式过程当中,我认为要有以下几个步骤:①引入设疑引入可以是复习回忆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或者为新技能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疑,就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需学生探索的核心问题或者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需要学生探索发现的化学知识是学生探索过程中注意的中心问题,适时、适当地提出探索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指明思维方向。
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一节时,可以预先让学生们总结燃烧的条件,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肯定会说到要有氧气,要引燃、可燃物等等,然后老师可以做“滴水着火”的实验,用水滴滴在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上,棉花着火的实验。
这时学生们已有的知识与看到的现象产生了矛盾,就激发了他们探究燃烧本质的欲望;然后老师还可以问学生,燃烧是不是一定需要氧气呢?绝大多数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一定会说是,接着老师可以把燃着的氢气通入到氯气中,学生可以看到氢气继续燃烧,这又是一次认知上的冲突,相信学生通过以上两次的意外,都会形成不要轻易下结论的观念。
然后老师可以进一步深问,只有氧气助燃吗?学生这时会总结出还有氯气也是助燃的,于是老师接着问:不助燃的气体就一定不能使可燃物燃烧吗?相信学生们现在都不会轻易地下结论,他们都期待着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于是老师做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老师进行科学的修订。
通过这[6]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上海:华化出版社,2000.35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头脑中除了清晰地记录下这几个他们从没有见过的实验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己的认知体系当中又有了新的内容被同化与顺应。
这种同化与顺应是通过不断的认知冲突实现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同学们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科学的严谨求实的精神。
②探索发现探索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运用比较、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或直觉思维及实验操作,探索获取新的知识。
探索是发现的前提,发现是探索的结果。
所谓发现就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对探究获取的成果进行分析,获取新的知识与新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由于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老师提出:如何能够观察到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呢?同学们集思广益,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于是让学生们实际操作,发现有的并不是可行或者很方便,想到指示剂的同学获得了实验的成功,于是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强化,同学们都对酚酞红色一瞬间的消失的现象感到惊叹,从而丰富了指示剂的作用,即还可以标定酸碱中和的进程。
然后老师又提出:如何检验氢氧化钙与碳酸钙呢?用酚酞最简单。
实际上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初步获得的结果无论多少,教师均要给学生提供宣布他们发现的机会。
③总结规范总结规范,就是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发现经过“过滤”讨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总结出较为科学的完整的结论。
此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提供化学术语,规范结论的给出,在讨论的基础上指导总结。
观察周期表,总结规律,填写表格从上往下看______________从左往右看______________然后老师给出规范性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族等有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