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药物: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物质。
3.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影响。
4.药物的作用:是研究药物接触或进入有机体后,促进有机体的组织细胞生理机能、生化过程或形态学上的变化,或抑制和杀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补充机体的维生素、激素等的不足,以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都属于药物的作用。
5.药物作用的基本形式:1)、兴奋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增强和提高2)、抑制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减弱或降低。
6.药物作用的形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7.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剂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蓄积过多导致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加重而产生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
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指极少数动物个体在应用某药致敏后,再次用该药时发生的一种特殊反应。
4)、继发反应:是指在应用药物治疗后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后果。
(二重感染)8.剂量:即药物的用量,是决定药物效应的关键因素。
9.无效量:药物的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量。
10.最小有效量:达到开始出现疗效的量。
11.极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治疗作用也逐渐增加达到最大治疗量12.最小中毒量:极量在增加,即可引起中毒,最低的中毒量称最小中毒量。
13.致死量:剂量在增加,中毒严重以引起死亡的剂量14.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15.给药方法:遍洒法、悬挂法、浸洗法、浸沤法、涂抹法、口服法、口灌法、注射法。
16.渔药的选择原则: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廉价性。
17.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广谱的金属络合剂。
18.疾病产生的三大因素:宿主、病原、环境。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疾病学7月01日14:30-16:30(19周五)水新综2绪论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水产动物生病的特点:①发现难②用药麻烦③治疗难3、疾病产生的三大因素:病原、宿主和坏境。
(10分大题,自己看书)第一章病理学基本原理1、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和宿主反应特性这两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充分发展期疾病的结局: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死亡2、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P7图1-13、基本病理过程:(1)细胞和组织损伤:①萎缩:已经发育到正常大小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发生物质代谢障碍,使分解代谢超过了合成代谢,因而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的过程叫萎缩。
②变性:机体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的情况下,细胞或组织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在生理状态下见不到,并具有各种各样特殊物质和化学特性质的物质,或在虽生理情况下,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③坏死:生活机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2)循环障碍:①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称为充血。
②贫血:机体含血量减少或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少于正常称为贫血。
③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内或身体外面,称为出血。
④梗死形成: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缺血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⑤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⑥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碍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⑦水肿与积水:细胞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称为水肿,组织间液在胸腔、心包腔、腹腔、脑室等浆膜内蓄积过多,称为积水。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6 学分:2 适用专业:本科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一、课程教学目标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水产动物疾病学特点;学会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方法。
2 理解病理学,药理学及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
3 理解水产动物各种常见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水产动物养殖中病害的发生。
4 理解水体及生态调控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水产动物疾病学的性质和任务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是一门比较系统的水产动物医学,包括疾病概论,寄生虫学,药理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引起水产动物各种疾病的详细阐释。
在水产养殖上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学科。
随着水产养殖的日益发展,其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常规养殖鱼类疾病的研究,也包括其它特种水产品疾病的控制。
水产动物疾病学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加深研究内容,提高诊断和防治水平,从而使其更完善地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服务。
水产动物疾病学运用动物学知识,流行病学原理,微生物技术系统地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流行和控制的科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水产养殖和病害控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
具有应用性学科自身的教学特色。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翔实的材料,丰富的图片和具体的示范,向学生传输病害控制的理论。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四年制本科水产养殖专业必修课,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
本课程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
理论课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寄生虫学基本原理、病理学基本原理、药理学基本原理、疾病的预防、病毒引起的疾病、细菌引起的疾病、真菌及藻类引起的疾病、原虫引起的疾病、蠕虫引起的疾病、甲壳、软体动物引起的疾病、病因不明疾病。
水产动物疾病学
71.生石灰带水清塘的用量为120-150kg/亩;干法清塘 的用量为50-75 kg/亩。 72.漂白粉挂篓法,主要是预防细菌性疾病。 73.水霉的繁殖方式有无性和有性两种。 74.病毒由核酸外包蛋白质构成。
75.草鱼出病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的不同,可将它分为红 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和肠炎型三种类型。
66.水产动物的给药方法:挂篓(袋)法、药浴法、遍洒法、 浸 沤法、)涂抹法、口服法、注射法。 67. 寄生虫寄生的部位分为体内寄生、体外寄生两大部分。 68.寄生在终寄主体上的寄生虫是成虫期或有性生殖期。
69.机能活动从低于正常的水平增加至正常称强壮,超过正 常称兴奋;从过高的水平降低至正常称镇静,降低至正 常以下称抑制;活动全部停止而不易恢复者称麻痹。 70.鱼池用生石灰清塘约7-10天后才可投放鱼种。
40. 局部作用:是当药物尚停留在用药部位时所发生的药 效。 41. 吸收作用:是当药物吸收到体液循环后所发生的药效。 42. 直接作用:是指药物所接触的部位对药物所发生的反 应。 43. 间接作用:是指由直接作用所引起而发生在其他部位 的反应。 44. 选择作用:是指由于机体各部位对于药物反应的敏感 性不同,因此药物对机体的直接作用可以选择地发生在 某些部位。
45. 一般原生质毒作用:是指有一些药物能够干涉任何原 生质中最基本的生化过程,因而作用于一切生活组织。 46. 协同作用:当两种以上药物合并应用时,其作用可因 相互协助而加强。 47. 遍洒法:全池遍洒药液,使池水达到一定浓度,杀灭 体外及池水中的病原体的方法。
二、 填空题 1.传染性疾病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单细胞藻类 四大类疾病。 2.酚中毒症状,大致分为潜伏期、兴奋期、抑制期、 致死期四个阶段。 3.水深1米的3亩鱼池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泼洒,其用 量分别为1kg和0.4kg。 4.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白鲢的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5.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是由于鱼脑中的胆碱脂酶活 性被抑制所致。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件 第1章 水生动物疾病学绪论
舌状绦虫病第二节
嗜子宫线虫病
第二节
崇明长棘吻虫病第二节
鱼蛭第二节
锚头鳋第二节
鱼鲺
第二节
鱼怪病第二节
第三节 水产动物疾病的控制
一、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
(一)水产动物疾病预防的意义 在水产养殖中,“防重于治”是预防水产
动物疾病的重要方针。其理由有: 1.早期诊断困难 2.不能采取隔离措施,疾病容易蔓延; 3.有效给药途径有限 4.对于一些病毒病、寄生虫病等,目前
生物
寄生虫病
蠕虫
(侵袭性疾病)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吸虫、绦虫 线虫、棘头虫 蛭类
疾病
甲壳动物
植物性敌害 软体动物 非寄生性
动物性敌害
机械损伤
非生物
水体理化性质变化 食物缺乏
桡足类、鳃尾类、 等足类、蔓足类
(二)根据感染情况划分
1.单纯感染 3.原发性 5.再感染
2.混合感染 4.继发性感染
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 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A 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 水源充沛,无污染 B 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 (2)清整池塘,调节水质
物理方法:机械增氧、换水、除污泥等 化学方法:使用水质和底质改良剂 生物方法:种养结合、使用微生态制剂
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所 引起;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经济价值降低是患病标志之一。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原因 1.致病性刺激幻灯片 2.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幻灯片 3.机体本身的改变
(二)、条件 1.内因:种类、个体、性别、年龄、健
(三)根据症状划分
水产类动物疾病学重点(精)
水产类动物疾病学重点1.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专著是范蠡著的《养鱼经》3. 水产动物发病的原因:a. 病原的侵害;b.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如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气或氨根离子余氯;c. 营养不良;d. 动物先天或遗传的缺陷;e. 机械损伤4.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a. 机械损伤,b. 夺取营养,c. 分泌有害物质,d. 压迫和阻塞,e. 其他疾病的媒介5. 包涵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细胞质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6. 为什么水产病害要实施综合预防?1. 发现难;生长于水中,不易发现2. 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3. 治疗难;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d. 许多药物同时使用,影响浮游生物;e. 药物影响养殖生物;f. 药物残留影响养殖生物品质7.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a. 彻底清池,b.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c. 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d. 饵料应质优量适;e. 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f. 操作要细心,g. 经常进行检查,h. 在日常管理中防止病原的传播,l. 制定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j. 定期药物预防,j. 人工免疫,k. 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8. 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1. 合理放养:a. 放养密度要合理,b. 混养的种类搭配要合适,2. 保证充足的溶解氧,3. 不滥用药物,4. 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1. 培育和放养健壮种苗,2. 免疫接种,3. 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4. 降低应激反应;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1. 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2. 池塘彻底清淤消毒,3. 强化疾病检疫,4. 建立隔离制度,5. 实施消毒措施四,加强饲料管理,保证优质饲料9. 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或器官,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器官内的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而引起的充血,又称作减压后充血。
水产动物疾病学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学及其发展的简史一、水产动物疾病学定义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科学。
二、发展简史我国主要在解放后,相继成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国内外在水产动物疾病上的研究主要时期(大体时间):◇国外:◇国内:第二节 疾病和病原、宿主、环境的关系一.疾病和病原、宿主、环境的关系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互相影响的结果。
仅仅病毒存在(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但由于鱼类或其他经济动物强壮健康,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而且环境条件(水体)中 寄生虫19世纪末 60年代 20年代 细菌 病毒 40年代 免疫 病理 50年代 寄生虫 细菌病毒、病理免疫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各种因素有利于鱼类对病原的清除,即使在水体中大量存在病原,鱼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而不发生疾病。
相反,鱼类抵抗力很弱,环境条件也不利于鱼类生长,而有利于病原生长繁殖,使得疾病的发生发展。
疾病的发生:鱼体健壮,但病原侵袭力强(如数量多)环境条件又有利于病原的繁殖,而不利于鱼的生活。
鱼体本身抵抗力差,环境因素影响,无病原体鱼体体质较弱,尽管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不高,但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最终使鱼得病。
疾病的不发生:鱼体健壮,不容易感染病原,即使病原侵袭力强,但是环境条件不利于病原体得生活,鱼体不发病。
鱼体抵抗力较差,但病原体数量少或没有,不容易发病。
鱼体体质较差,尽管病原体数量多,但是外界环境不利于病原体而有利于鱼体生长,使得鱼体体质逐渐增强,也不容易发病。
二.疾病发生的主要常见因素:病原:就是致病的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原生动物、单殖动物、复殖动物、绦虫、线虫、棘头虫、甲壳类。
病原的种类很多,鱼对病原的敏感性不同。
在同一个池塘中,在发生疾病过程中,有些种类的鱼发病,而其他一些种类的鱼能抵制病原的侵袭而生存。
(1)许多种病原对宿主具有严格的选择性或者专有性。
水产动物疾病学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此时机体正常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以及一系列的症状。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原因致病性刺激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机体本身:种类、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外界环境:气候、水质、饲养管理、生物区系等。
疾病的种类根据病原分:生物性:微生物、寄生虫、生物中毒。
非生物性: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物质与条件缺乏。
根据感染情况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根据症状分;根据病程分一:根据症状分局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二:根据病程性质分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根据病原分一: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微生物引起的: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原生动物、蠕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引起的疾病由生物引起的中毒二:非生物引起的疾病机械刺激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缺乏机体必须的物质和条件疾病的经过和结局一: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趋期充分发展期二:疾病的结局: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死亡第二节基本病理过程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细胞和组织的损伤萎缩变性坏死萎缩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变性颗粒变性水样变性脂肪变性纤维素样变透明变性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坏死原因和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最主要标志(1)核浓缩: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核计减少,核膜皱缩。
(2)核碎裂:核染色质先在核膜处聚集,后崩解成碎粒,以后核膜破坏,染色质碎粒就散在胞浆中。
这种染色质的凝聚及碎裂,实际上就是核酸的凝聚及崩解所造成的形态表现。
(3)核溶解:核染色质嗜碱性逐渐消退、淡染。
1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2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溶解吸收分离脱落机化包裹和钙化适应与修复代偿代偿的形式代谢性、机能性、结构性代偿。
代偿的意义修复再生创伤愈合机化钙化组织改建与化生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组织间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局部贫血梗死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充血动脉性充血①原因和类型②发生机理③病理变化④意义和对机体的影响静脉性充血①原因②病理变化③对机体的影响局部贫血原因①动脉痉挛性②动脉性阻塞③动脉压迫性病理变化与对机体的影响①动脉的阻塞程度②动脉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的速度持续时间③受动脉能否迅速、充分地建立起侧枝循环④受累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梗死梗死: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水产动物疾病学总结
细菌性疾病1、黏球菌(G+):细菌性烂腮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2、假单胞菌(G-:赤皮病、竖鳞病(北方地区常见)、鲤白云病(主要在网箱中发生,为冷水性疾病)3、气单胞菌(G- 主要是淡水性鱼类患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打印病、鲤科鱼类痔疮病4、弧菌病5、链球菌病(G+),是唯一的球菌病,属于条件致病菌,多发于海水中,可以进入脑中。
(1)、细菌性烂鳃病(柱状屈挠杆菌)生长适温:28℃,37℃可生长,5℃以下不生长;培养基中含Nacl 0.6%以上不生长;A、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鱼,污染的水及塘泥;(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在鳃受损后特别易感;(3)危害对象:所有淡水养殖鱼类,草鱼、青鱼、鲤等尤其敏感,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传播途径:水平传播;B、病程:致死时间与水温有关,致死时间的对数与水温呈直线关系(15-30℃);(1)发病季节、水温:5-9月份流行,通常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最适温度28-30℃;(2)发病范围:世界性流行,近年在网箱养殖中危害严重;在病原菌浓度大,鱼的密度高、水质差、鱼的抵抗力低下时更易暴发流行C、临床症状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外观症状:“乌头瘟”;“开天窗”;“镶边”剖解变化:鳃丝肿胀,末端发白,或淤血、出血;鳃丝残缺不全、粘液增多,有污物附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鳃组织的炎症反应:(1)急性:炎性水肿、坏死,增生不明显;(2)慢性:炎性水肿、增生、坏死;D、诊断初步诊断:肉眼观察临床症状,结合镜检鳃丝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取鳃丝或粘液做水浸片观察到特定的病原可进一步诊断E、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加强苗种的选择和下塘前消毒;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保证饵料质量;4、定期泼洒生石灰,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定期消毒食场;5、发病季节,用中草药浸泡或内服预防;6、定期检查,及时杀灭鳃寄生虫;7、必要时用治疗用药全池遍洒一次。
水产动物疾病学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综合性,实践性的科学。
混合感染:同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入侵引起的鱼病。
最小有效量:能产生作用的最小药物剂量。
萎缩:安全范围:最大有效量与最大耐受量之间,在此范围内,剂量增加,作用增强。
疾病:指当病因作用于机制后,引起机体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表现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能力降低以及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下降。
渗出性出血: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这一段时间。
组织损伤:不完全痊愈;完全痊愈:稚疾病的症状全部消除。
单纯感染:仅由一种病原体入侵而引起的鱼病。
垂直传播:亲代通过卵将病原体直接传给子代。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代谢的规律,尤其是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规律的学科。
破裂性出血:保虫寄生:变性:细胞和组织损伤引起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增多的现象。
水流传播:鱼药:是为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促进养殖对象健康成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
贫血:组织或器官动脉血输入减少或停止,或血液中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的现象。
简答题:1.液体渗出液的生理作用?Answer;1,带走病灶的毒素(稀释毒物)2,由于共含抗体、补体等物质,有消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3,渗出液的纤维蛋白原聚合形成的网架,有利于阻止细胞液的渗出。
2.鱼药选择应遵循的原则?Answer;1,有效性:根据鱼病诊断结果,选择对疾病有效的药物2,安全性:不能使用对养殖水环境或食品质量安全或人类健康有潜在危害而被禁止的药物3,方便性:全池泼洒法与投喂药饵法是鱼病防治最简捷和有效的方法4,廉价性;:药物本身的价值不能太高,不能超过养殖产品的价值或渔民承受能力;施用过程不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降低治疗成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材料
常见病多发病一、病毒性疾病1、草鱼出血病1)病原体是草鱼出血病病毒2)流行情况: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草鱼、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有发病3)症状:病鱼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4)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3.免疫学诊断。
5)防治方法:1.清除池底。
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碘剂(PVP一I)60ppm药浴25分钟左右。
3.加强饲养管理4.人工免疫预防。
5.药物防治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鱼病。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部及鳍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胰腺广泛坏死,病鱼作垂直回转游动后不久即死,死亡率高。
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和鱼种,3、鳗狂游病:P1434、腮腺炎病(螺旋病):传染性高,致死率也高5、淋巴囊肿病6、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7、桃拉病毒病二、细菌性疾病1、烂鳃病1)【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淡水鱼类,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最宜流行的水温为28~35℃2)【病原】:柱状屈桡杆菌3)【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在显微镜下观察,草鱼鳃瓣感染了该菌以后,病变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侵蚀性”出血。
4)【预防】:(1)彻底清塘。
(2)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
(3)选择优质健壮鱼种(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
(5)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6)发病季节,每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7)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柏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l 次。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精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总学时:30 学分:1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一、课程教学目标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通过实验,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学会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方法。
2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懂得有效控制水产动物养殖中的病虫害。
3理解和掌握水产动物疫苗的制作和使用;理解和掌握水体生态调控的方法。
二、课程简介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动物疾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水产养殖疾病学理论课的基础上,与水产养殖实践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
本大纲内容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和自行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水产动物疾病及用药的理解;综合应用性试验,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行动手设计和操作,以探讨和解决某一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结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规范。
四、使用教材由于目前还没有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学相关的实验指导,该实验课程采用本教学组自编的实验指导用书:《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指导》。
五、考核方式实验课成绩包括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30%)和平时表现(20%)。
实验课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
六、实验课内容实验一实验编号:B0430361301实验性质:必开实验名称:漂白粉有效氯含量测定实验学时:4实验目的:1掌握有效氯杀菌类鱼药的机理及有效氯含量的测定。
2学会有效氯杀菌类药物用药量计算实验内容:学习漂白粉有效含氯量的不同测定方法,用蓝黑墨水滴定法,碘量法,试纸法等测定漂白粉有效氯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宿主的营养状况有关
与宿主的免疫能力有关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三)环境因素
鱼要生活,一方面要求有好的环境 ,另一方 面则一定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生活环境 发生了不利于鱼的变化或者鱼体机能因其他原 因引起变化而不能适应环境条件时,就会引起 鱼类发生疾病。因此,鱼类患病是机体和外界 因素双方作用的结果。前者时致病的内因,后 者是外因。
预防:及时捞出或隔离患病的个体
2) 次(继)发性来源:疾病来自于带有病原的水体、饵料和工具 等 预防:四消 — 鱼种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和工具消毒
病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3.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夺取营养
2)机械损伤
3) 分泌有害物质
有些病原有严格的“专一性”,如鰤本尼登虫, 就专门寄生在鰤鱼的皮肤;也有对宿主非专一性, 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数十种海水鱼,小瓜 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3. 溶解氧(DO)
DO过高:气泡病 DO过低:缺氧 浮头
泛池
4.二氧化碳: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碳源,但是,对水生动物有 害。超过80毫克/升时,引起呼吸困难;超过100毫克/升时, 昏迷仰卧和麻痹;超过200毫克/升时,大量死亡。 5. 人为因素: 1) 种苗放养密度不当; 2) 种苗搭配比例不适; 3) 饵料管理不当; 4) 药物使用不当。
如仍未检查出患什么病,就应进一步检查肝、脾、 肾、胆、鳔、心脏、脑、肌肉、骨骼等。由细菌、病 毒引起的鱼病,目前一般采用肉眼观察诊断,而准确 的诊断方法(尤其是有些疾病的症状较近似时)应 采用荧光抗体法、酶抗体法、中和试验法、血清凝集 试验、病原分离培养及病理诊断等。对于鱼类中毒或 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诊断时还要对食物、池水、鱼 体进行分析,才能确定。肿瘤须做组织切片来诊断。
寄 生 虫
棘头虫:如真鲷的长吻棘头虫 寄生蛭类:如鱼蛭 寄生甲壳类:如鱼虱、锚头蚤等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非正常的环境因素
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
H2S、NHHale Waihona Puke -N、余氯等(三) 营养不良
(四) 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
(五) 机械损伤
发病原因( 小结)
微生物性病原
生物性病因 (病原侵害)
3)余氯:氯气是很好的水体消毒剂,但过量会 引起生物死亡 4)水质污染: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 5)pH、盐度变化 水产养殖动物适应性:弱碱性(pH6.8-8.2), 过高or过低均不利生长,过低(pH值低于 5),海淡水动物都难于生存,用生石灰、 沸石粉调节;过高(pH值9.0),水中分子 氨氮升高数倍,有毒成分也相应增加,换水, 降碱灵。
1.
水温:
水温与病害发生直接相关: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 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水温的急剧升降,鱼体不易 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影响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 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 要求。
1) T水过低:生物体抵抗力下降; 2) T水过高:易发生缺氧; 3) T水的骤变:引起休克、痉挛乃至死亡
(二)疾病的诊断流程
宏观观察诊断:
1. 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鳃、鳍、皮肤)、肌肉、
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 眼检查有无异物(寄生虫)。
2. 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投饵种类、数量和
质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3. 调查水体环境因子 4. 调查发病史及以往采取的措施
NH3-N:
NH3 (游离态):毒性大; NH4 +(离子态):毒性小。水产养殖 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饵料、水产动 物排泄物、肥料及动植物尸体的分 解,一般鱼类的含氮排泄物80%-90 %为氨氮。
水体有害气体的消除方法: a. 升高水体的pH b. 曝气氧化法:使含S物质氧化成氧化物, (充氧),水体DO升高后H2S的溶解度降低 c. 底质耕耘法:使底质含S有机质氧化分解, 鱼收获后晒池,氧化底泥中的有机质,增强硝 化作用去除氨,还可应用水底质改良剂的吸附 作用来降低。 d. 化学固定法:使H2S生成无毒的沉淀,如: 加入含Fe2+的底质改良剂:Fe2+ + S2- = FeS (沉淀) e. 生物处理法:加光合细菌等。
就海水养殖动物而言,养殖水体的盐度是制约 其生存与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如:石斑鱼的 生存盐度为11-41;斑节对虾的最适繁殖盐度 为28-33;最适养成盐度为10-20;生存盐度为 2-45。水体盐度改变受潮汐和海流的影响,也 受暴雨和洪水的影响。虽然水生动物会本能地 调节和回避,但若超过其适应能力,也会导致 其机体细胞渗透压调节失控而死亡。南美白对 虾,中国对虾可以淡化养殖,但有一个淡化过 醒、时间和幅度,在盐度下降至0.25‰时,对 虾体表也会发白而慢慢死亡。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 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毒:如WSSV、LCDV 细菌:如 鳗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 真菌:如 水霉、绵霉等
单细胞藻类 :如 赤潮藻类
致病微生物
病原
原生动物:包括鞭毛虫、纤毛虫、孢子虫 等 吸虫:包括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 绦虫:如日本四吻绦虫 线虫:如鰤 鱼的嗜子宫线虫
《农政全书》科学总结分析池塘水质肥瘦与池鱼健 康和寄生虫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池瘦伤鱼,令 生虱”,最早记录了鱼虱形态和检治方法:“鱼虱 如小豆大,似团鱼,凡取鱼见鱼瘦,宜细检视之, 有,则以松毛遍池中浮之则除”徐光启有“鱼食杨 花则病”的记述,倪达书推测肠炎病。江浙一带鱼 农至今还有“草鱼吃了杨花就生病”的说法,经解 剖镜检,实际上是肠炎病。杨花无致病的毒素,也 没有带病原体,据当地春季是草鱼肠炎病流行季节, 称“桑尖瘟”,正是杨花凋谢脱落的时候,所以有 “鱼食杨花则病”的说法是很自然的。
国外:
1. 在20世纪初已有海水病害研究报告发表; 2. 在20世纪60年代:有大量的海水病害研究文献发表; 3. 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开始出现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综述和专著。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病因的类别
(一)病原的侵害
1.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 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
寄生虫的统称。
内脏检查
将鱼的腹部剪开,检查腹腔内是否有腹水,然 后剪去一侧体壁,用肉眼观察体腔内有无大型 寄生虫(如舌状绦虫等)及胞囊,腹膜、肠系 膜、脂肪组织等是否充血,各内脏有无异状, 如肠某一段特别膨大,肝脏肿大、淤血、有坏 死病灶等,然后将各内脏分开。一般作为鱼病 诊断,如肉眼看不出有异状,就主要检查肠。 将肠剖开,先用肉眼检查肠内有无食物,粘液 多否,肠壁是否充血、发炎,有无白色小点, 有无大型寄生虫等;
4. 我国近代的鱼病研究: 1)20世纪初至50年代:着重寄生虫病研究; 2)20世纪60年代:并强调细菌性疾病研究; 3)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病毒性鱼病和暴 发性鱼病的研究; 4)20世纪90年代至今:逐渐强调疾病与水 域环境的综合作用。
第一节 水产动物病害学及其发展简史
(二)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发展概况 我国:
鱼体检查
体表检查 先用肉眼仔细检查病鱼的头部、嘴、眼睛、 鳃盖、鳞片、皮肤、鳍有无充血、发炎、颜色 变白或变黑、粘液增多、皮肤粗糙、肿胀、溃 烂、小点、增生物、眼睛浑浊、眼睛突出、鳞 片竖立、腹部膨大、鳍条破碎、残缺不全、畸 形、肛门红肿等异状,及肉眼可见的大型寄生 虫和水霉。对病变部位及可疑部分必须进一步 用显微镜检查。
气 泡 病 :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四) 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宿主
病原 宿主
病原
环境 环境
第三节 疾病的控制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和治疗
一、疾病的诊断
(一)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
1. 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 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第三节 疾病的控制
1. 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海水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 2. 20世纪70年代:初步开展海水鱼类细菌性病的研究; 3. 20世纪90年代: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立我国首个“海水养殖动物病 害与防治研究中心”,开始系统进行海水病害研究; 4. 20世纪90年代至今:海水病害研究发展迅速,为水产病害研究的热点。
3. 公元1073年:宋朝苏轼著《物类相感志》首
次对鱼病进行了记载:
“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以枫树皮投入水 中则愈”根据倪达书论证,认为这是我国发现 小瓜虫的论载。记录了劳动人民的治疗经验。
4.明代1628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 载:“凡凿池养鱼必以二,有三善焉, 可以蓄水,鬻时可去大而存小,可以解 讯”。“不可以沤麻,一日即汛”, “池中不可着碱水石灰”,“凡鱼遭毒 反白,急疏去毒水,别引新水”,“鱼 之自粪多而返复食之则汛,亦以圊粪解 之”,这里所讲的“汛”就是池鱼浮头 或泛池。说明当时养鱼业己很兴盛,放 养密度大,一到夏季,常因池水缺氧而 发生浮头,以致死亡,遭受损失。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上篇:水产动物病害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水产动物病原学 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第四章 药物学基础 第五章 病理学基础 第六章 水产动物病原的检测技术 下篇:水产动物病害各论 第七章 鱼类的病害 第八章 虾蟹类的病害 第九章 贝类的病害 第十章 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害 第十一章 水产动物病害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水质变化:
1) 透明度:浮游生物、泥沙、其他悬浮物质 2) H2S、NH3-N等物质超标:易发生中毒;
H2S:使神经系统中毒,抑制某些生理功能。硫化 氢为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水体中硫化 氢主要来源于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包括动、植 物残骸和其他蛋白质的分解,有的则是通过硫酸盐 还原作用,还有工业废水的硫化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