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估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估算
作者:田发杨楠
来源:《商业研究》2011年第10期
摘要:以1995-2010年全国31个省级财政数据为样本,本文运用泰尔指数来估算区域财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均等化水平。研究发现区域总体财力不均衡在区域财力初次分配中没有明显收敛,且区域间财力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中央转移支付在区域财力再分配中改善了区域总体财力非均衡状态,但不能有效缩小区域内财力差异,东部、西部地区的财力差异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既要改革现行转移支付结构及模式,构建横向均衡转移支付制度,又要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区域财力;均等化;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区域财力分配是否均等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内学者刘溶沧、焦国华(2002)运用差异系数测算省际间财政能力,认为区域间财政能力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各地区接受中央财政补贴后,区域间财政能力差异没有明显变化[1];曹俊文、罗良清(2006)采用标准差系数测算1996-2003年省级财政收入和支出,认为转移支付制度对均衡地区间的财力水平差异起到一定的作用[2];刘亮(2007)采用差异系数度量地区间的财力差异程度,认为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和东中西部地带间差异构成地区间财力差异的主要因素[3];马恩涛(2007)采用差异系数方法衡量政府间横向财政能力,结论是省际间财政能力横向配置的差距已十分明显,各省份在接受中央补助后,省际间财政能力差异有所减少[4];王小朋(2009)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对各地区间财力差异变迁进行衡量,继而认为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应改革现行的财政分配体制和财政均衡转移支付制度[5];江庆(2010)以1997-2005年全国31省级财政数据为样本,对省级财力差异进行分解分析,认为省际间财力差距没有明显收敛迹象[6]。
从现有研究结果看,衡量区域财力差距的技术手段多采用基尼系数和标准差系数,运用泰尔指数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区域财力均等化估算对象多限于纵向政府间,或是省际间的比较,而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区域间、区域内部的分解度量较少;区域财力均等化调节的方法均以改进纵向转移支付为主,而对构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关注不够。有鉴于此,本文拟采用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31个省级财政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方法来估算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试图探究以下问题:其一,分税制以来区域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差异的时间变化趋势;其二,区域财力分配的非均等化多大程度是由区域内财力差异、或区域间
财力差异引起的;其三,转移支付政策是否达到了区域财力横向均等化的预定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二、估算方法选择
泰尔指数可以用来衡量一组经济指标在不同时间、区域和层次范围内的差异。泰尔指数最早是由经济学家H.Theil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近年来也被部分学者用于分析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财力不均等的问题。本文选择以人口比重为权重,采用泰尔指数来估算1995-2010年间区域财力分配均等化水平。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1)较之基尼系数,以及变异系数作为衡量指标,泰尔指数在估算区域财力非均等性时,可以将区域财力总体差异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两部分,并且测算各自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解析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以人口为比重可以更公平的衡量各区域在接受中央财政补助后的财力均等化程度。
泰尔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L=∑ni=1niN×logniN/PiP
L为泰尔指数,i为选取的样本单位,ni、Pi为样本单位的数值,N、P为总体数值。泰尔指数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测度区域间的财力差异;另一部分用以测度区域内的财力差异。其分解结果是:L总体=L区域间+L区域内。其中:
区域间财力差异=L区域间
=∑ni=1niN×lo gniN/PiP
区域内财力差异=L区域内
=∑ni=1∑nj=1niNnijni×lognijni/PijPi
Pij表示各省的财政收入(或财政支出)的总额,Pi表示各区域的财政收入(或财政支出)的总额,P表示全国总财政收入(或财政支出);nij表示各省的总人口数,ni表示各区域的总人口数,N表示全国总人口数。为进一步分析区域财力分配的差异多大程度由区域间差异因素引起,又有多大程度是由区域内差异因素引起,将对泰尔指数的差异贡献率进行解析。
L总体=L区域间+L区域内=L区域间+n东部×L东部+n中部×L中部+n西部×L西部+n东北部×L东北部
方程两边同除以L,得到公式:
1=L区域间L+n东部×L东部L+n中部×L中部L+n西部×L西部L+n东北部×L东北部L
其中L区域间L为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n东部×L东部L为东部地区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n中部×L中部L为中部地区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n西部×L西部L 为西部地区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n东北部×L东北部L为东北部地区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三、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估算
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估算分为区域财力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均衡程度两个层面,前者表现为各区域基于自身要素禀赋而获得的财力差异状况,可用区域人均财政收入泰尔指数来表示;后者反映各区域接受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后形成的可支配财力差异状况,可用区域人均财政支出泰尔指数来衡量。两者都可分解为区域财力总体差异 = 区域间财力差异 + 区域内财力差异,并测算区域间财力差异、区域内财力差异对总体财力差异的贡献率。
(一)区域人均财政收入泰尔指数
由图1看出,1995年至2010年间区域人均财政收入总体泰尔指数的均值为0.08209,区域财力总体非均等化水平较高。所统计的16年间总体差异系数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995年至2003年财力初次分配差异逐渐扩大;1995年泰尔系数为0.06710;2003年达到最高值0.09850,之后差异逐年缩小;2010年下降到0.07525。从总体时间序列来看,区域初次财力分配差异没有明显收敛。区域间泰尔指数的走势与总体泰尔指数的走势相同,而区域内泰尔指数变化幅度则较小,仅在0.031-0.038之间波动,图形近乎于水平直线,初步可以判断区域人均财政收入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引起。
从总体差异指数的变化上看,分税制改革后至2003年间的区域财政收入差异呈扩大化趋势,且区域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四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配合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分税制税收结构,税基基本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区域借助税收结构安排的优势,继而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2003年后,总体和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区域人均财政收入的差异有所收敛,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区域平衡发展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自身努力。1999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底和2004年初相继提出的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使得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2008年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均超过东部的增长水平;2009年和2010年,国家继续出台有关区域发展规划,助推中、西部和东北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区域内部竞争与外部竞争并行的局势,将有助于区域财力初次分配上差距不断减小。
(二)区域人均财政支出泰尔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