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它承担着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处境尴尬,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制约着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发展,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必须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科学的设计导读程序,才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运用国家语言文字的能力。实践证明“四读法”:音读、意读、情读、悟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它符合文言文教学的特有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文言文音读意读情读悟读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它承担着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际中,高中文言文教学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尴尬的局面:

一、从教材衔接方面来说,初中、高中文言文选材难度迥异,缺少由浅到深的过渡;文言文学习目标和考试要求也相去甚远,造成学生知识积累欠缺,文言文阅读能力出现了断层现象,学生不适应高中文言文的学习。

二、从学情来说,文言文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再加上教辅资料的泛滥造成学生畏惧、懒惰的心理,在阅读上存在心理障碍。

三、从教学来看,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单调,基本上用读、译、讲、背来实现文言文的教学,一篇课文,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翻

译,教学任务也就大功告成,至于学生是否读得好,是否形成了语感,是否具有了一定的悟性,则很少顾及。整节课没有互动,没有激情,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倦怠的情绪。

四、从应试来看,高中文言文考试不考课内,只考课外,很多老师急功近利,一切行动看高考,一篇课文,归纳完高考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就忙于题海战术,至于哪些句子、哪些语段内涵丰富,表现力又强,是否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品赏的基础上背记,都很少关注。

这种种的不良现象严重地制约着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发展,教学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那么,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让教学更有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文言文教学,对文言文教学重新定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2】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以

“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语感,积累字词,读懂文章,还要学生领会思想情感,学会感悟评价。这充分说明高中文言文教学只有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科学的设计导读程序,才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运用国家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把这”读”的程序归纳为四个环节:音读、意读、情读、悟读。这“四读”各有侧重,各有所指,在效用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一、音读

音读就是读准字音、明确句读。心理学告诉我们:朗读是眼、耳、口、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学生在反复诵读的时候,他的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的思维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起作用,是直接的实践作用,它能使学生从听觉上体验到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美学专家朱光潜也说:“朗读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可见,朗读实际上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开始,也是突破口。

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还有通假异读、破音异读和古音异读(例如:①、或师焉,或否焉(读fǒu)②、句读(dòu)之不知。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读yuè)。),以及句中停顿等现象(例如: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李氏子/蟠。),给学生阅读带来了困难。课本一打开,教师就范读一遍或听录音朗读的做法我个人觉得是不可取的。学生缺少了自己搭桥梁过河,跳一跳摘桃子的这一环节,就压抑了其求知欲望。被动的接受的,往往

记不长久,容易遗忘。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读,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在上《滕王阁序》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先朗读,结果学生把一篇美文“糟践”得体无完肤。然后我辅之以教师范读、录音朗读,比较优劣。这种通过“碰壁”的收获,特别的真切、实在,往往记得最牢。不过要谨记无论学生读得多“蹩脚”,我们都不能批评或者嘲笑他们,否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二、意读

“意读”就是疏字词,通文意。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文章的重点的字词,进而理解文章的意思。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它是探究的基础。试想如果连篇章的意思还未读懂,其他的一切探究都是空话。解词句的关键是学生的自读,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否则又会陷入“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窠臼。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的大量出现,给学生进一步的阅读课文带来了困难。教师不可能不讲,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环节尤其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学生自己投入了,才能学得有趣,探索有意义。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借助于注释、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和工具书,扫清障碍;或者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共同释疑;或者由老师适当地启发诱导,择其要点释疑。形式不拘,方式灵活,给学生较自由的选择空间,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否则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没有任何收获的。如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

这样的一个问题:州郡长官推举时李密用“辞不赴命”,后面用“辞不就职”有何不一样?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吗?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火花,原来“孝廉”和“秀才”只是古代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不是官职名。而“郎中”和“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因为这个问题学生还对古代官职的任免制度产生了兴趣,甚至有几个同学还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了解古代文化。这样的课堂就如一池活水,时时泛起涟漪,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养成了习惯,增强了活力。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大有成效。

三、情读

“情读”就是抓主旨、悟其情。完成以上两个步骤之后,学生一般能读得准确、流畅,并形成了一定的语感,这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所谓抓主旨、悟其情,就是要通过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抓住重点,抓住特色,或悟其旨趣,或感其情怀,或学其辞章。切不可重“言”而轻“文”,把活的文章教成死的语法知识。释词译句不是目的,而是深入理解文章的手段,不能只顾“言”而把文言文搞得支离破碎,文言文教学最后一定要回到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上来。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视为可有可无。例如在《鸿门宴》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在用人、性格、处事等方面将两人进行对比。首先,用人方面,刘邦任人唯贤,贤士谋臣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