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课用

合集下载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思想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学会关注社会,关心民生,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兵车行》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2)深入理解《兵车行》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车行》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其他杜甫的诗作,深入剖析《兵车行》的特点。

3.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验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兵车行》的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兵车行》,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提问:《兵车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对比其他杜甫的诗作,分析《兵车行》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体验诗中的情感。

(2)讨论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如忧国忧民的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诗歌内容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3. 重点词语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准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兵车行》与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准确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把握。

3. 诗歌的哲理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兵车行》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historical background。

(2)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

(2)深入剖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艺术魅力。

5. 课堂练习:(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7. 作业布置:(1)背诵《兵车行》。

(2)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下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8. 板书设计:《兵车行》意象:战场、兵车、士兵、父母情感:忧国忧民、同情士兵、感慨历史哲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平的可贵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意义。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1.1.3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1.3.2 体会诗歌中的人民苦难和家国情怀。

1.3.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2.1.3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2.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2.2.3 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兵车行》的背景。

3.1.2 学生齐声朗读《兵车行》。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3.2.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兵车行》。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3.4 课堂讲解3.4.1 教师详细讲解《兵车行》的意象、形象、情感等。

3.4.2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诗歌欣赏3.5.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兵车行》的韵律、节奏。

3.5.2 学生跟读、模仿。

3.6 课堂小结3.6.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兵车行》并背诵。

4.2 结合诗中的意象、形象,写一篇赏析文章。

4.3 调查了解有关战争的诗歌,下节课分享。

第五章: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困惑。

5.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兵车行》的背景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尊重。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2.2 教学重难点2.2.1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2 解读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兵车行》原文及注释。

5.2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5.3 图片或视频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5.4 网络资源有关《兵车行》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6.1 讲授法在讲解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采用讲授法,清晰、系统地传授知识。

6.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6.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及背景;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 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意;2.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战争主题;3. 实践诗歌创作,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 学会珍惜和平,追求和谐社会。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篇目。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3 教学重难点:诗意的理解、战争主题的分析、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在古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不堪回首。

今天,让我们通过杜甫的《兵车行》来感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探讨战争主题。

3.4 成果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文的主题思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4.3 实践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兵车行》;5.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1.1.2 掌握《兵车行》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特点。

1.1.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兵车行》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式特点和意象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引导学生回顾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1.2 简介《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

3.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诗歌欣赏3.4.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4.2 学生朗诵《兵车行》,教师点评并指导。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5.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兵车行》相关内容。

5.2 网络资源:有关《兵车行》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精美课件:《兵车行》ppt课件

精美课件:《兵车行》ppt课件

人物塑造手法探讨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士兵战前和战后的生活 状态,突出战争对士兵的巨大影
响。
细节描写
通过对士兵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活 动的细致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 体和生动。
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如“车辚辚,马萧 萧”等描绘战争场面的词语,既营 造了战争的氛围,也象征着士兵们 内心的纷乱与不安。
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
文本解读
详细解读《兵车行》 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拓展延伸
介绍与《兵车行》 相关的其他文学作 品和文化现象。
课程导入
简要介绍《兵车行》 的背景和作者。
主题思想
深入探讨《兵车行》 的主题思想和现实 意义。
课程总结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 内容和学生的学习 成果。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全文概述及主题思想
全文概述
《兵车行》是唐朝杜甫创作的长篇叙 事诗,通过描写唐朝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巨大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 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如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生活困
顿等。
战争对人民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 极大的摧残,如恐惧、焦虑、绝
望等情绪在人民心中蔓延。
战争还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混乱, 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
展。
当代社会现实意义思考
《兵车行》所揭示的战争残酷性和对人 民的苦难,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挖掘《兵车行》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表达方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加贴近时代和人民。

《兵车行》上课用课件

《兵车行》上课用课件

2、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 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 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 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 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 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 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三、名句赏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 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 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 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 “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 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 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 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 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兵车行》属于歌行体。 歌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 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 很多。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 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 长于 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古有“从军行” 的乐府旧题,本诗没有沿用古题,而是 缘事而发,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 形式,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 开边战争,使人民深受其害。
晚年漂泊
乾元二年(759)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 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后来,杜甫 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 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广德二年(764)春,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 工部员外郎, 后杜甫因受排挤辞去官职,返回草堂居 住。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 乘舟东下,又开始了他晚年漂泊的生活。大历五年冬死 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体裁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兵车行》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体会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和平的渴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兵车行》的诗意、诗句、诗境,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相关知识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战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兵车行》的诗意、诗句、诗境,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战争描写,理解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和平的渴望。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3 案例分析选取战争相关的诗句,分析战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堂导入以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战争的思考。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4 案例分析选取战争相关的诗句,分析战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重要性。

5.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6.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兵车行》教学课件(共38张PPT)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兵车行》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思想感情: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是杜甫转 向现实主义的标志性篇目。诗人以 满腔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露 了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 的苦难,寄寓着对苦难的强烈同情, 充满非战色彩。
理一理层次 第一层: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二层:“道旁过者问行人”直至结 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 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
兵车行
杜甫Leabharlann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 杜工部。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 •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 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 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 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 59岁。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总结:这首诗开篇就描写了征人出征, 家人送别凄惨场面,渲染了一种凄 惨的氛围,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 谈谈战争给人们带 来了哪些苦难?
思考切入点:
1、征人自身的戍边征战生活。 2、征人离家后的家庭生活。 3、思想观念。
总结:战争带来了什么?
①士兵:戍死边疆或战死疆场 ②家庭:支离破碎 ③农村:民生凋敝/租税不休 ④思想:重女轻男
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最能直 接表现战争的残酷?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兵车行》两课时优秀教案

杜甫《兵车行》两课时优秀教案

杜甫《兵车行》两课时优秀教案《兵车行》是杜甫新题乐府叙事诗的代表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兵车行》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兵车行》优秀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明确律诗和古体诗的不同提问: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明确:《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

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

(2)如何把握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战争场面和杜甫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特点。

(2)分析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兵车行》中战争场面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悲愤、忧虑、同情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

2.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杜甫的思想特点。

1.1.2 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1.1.3 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读、齐读、小组合作等形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1.3.2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2 诗歌的意象分析。

2.3 诗歌的情感把握。

第三章:教学难点3.1 诗歌中古代历史背景的理解。

3.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与和平的话题。

2. 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2. 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大意。

4.3 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4 品读赏析(10分钟)1.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分组朗读,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

4.5 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五章:课后作业1. 熟读诗歌,加强字词记忆。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6.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7.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7.3 单元测试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精美课件:《兵车行》课件

精美课件:《兵车行》课件

思考: 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主旨句)是 什么? ⑵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 征人带来的苦难?
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即唐玄 宗)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 表达 自己的悲愤之情。 ⑵戍边——无休止 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 青海——群鬼哭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1、“过者”“行人”是谁? “我”与战士 2.“点行频”包含哪些内容?表现什么? “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戌边。” 表现: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
变化: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 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 策的有力控诉。——悲痛欲绝、怨愤。
君不见, 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 的诗长于叙事, 且多含感叹之意。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 而是 缘事而发, 即事名篇, 自创新题, 运用乐府 民歌的形式, 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 活。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 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 害, 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 愤, 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 个基调, 才能读好这首诗。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 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 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 凄厉的鬼哭(悲凄)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 人不寒而栗!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 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 深思。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探讨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如“兵车”、“行”等。

2.2 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战争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战争和社会现实。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

3.3 讲解与分析:对诗歌进行逐句讲解,解释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探讨诗人的创作意图。

3.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尝试,模仿《兵车行》的风格和手法。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诗歌创作和表演,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包括诗句解读、意象分析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材,其中包括《兵车行》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作品和学术评论,供学生参考和拓展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听录音,悟情感
• 思考: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二、理清诗歌内容
• 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画面展现的?
三、赏析画面
• 思考:画面中哪些语句或字词表现力特 别强?请简要分析。
• 友情提醒:分析时,强调表达的效果; 有手法时分析手法。
哭牵 声衣 直顿 上足 干拦 云道 霄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 牵衣[不舍] 顿足[悲痛] 拦 道[焦急] 哭[无奈、愁苦]。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 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 有情境,有气氛,有声音,有动作。诗人笔下,灰尘弥漫, 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白居易<<长恨歌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闺中只独看。 未解忆长安。 清辉玉臂寒。 双照泪痕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shà )千万间,大庇(bì )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 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六万 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 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 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 者六万人。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 征兵。 《兵车行》这首诗,就是诗人41岁时写的。
杜 甫
兵 车 行
诗人郭沫若题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712—770), 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诗圣”。以古体、律诗 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 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 集》。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月夜》《羌村》、“三吏”、“三别” 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在漂泊的十一年间,写诗一千多首,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望岳
•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春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月夜》
• 今夜鄜州月, 遥怜小儿女, 香雾云鬟湿, 何时倚虚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 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 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战争的罪恶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