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harmaco15.pdf

合集下载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课件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课件

根据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可将 血药浓度划分为三个范围:无效范围、 治疗范围与中毒范围
C
中毒范围
最大耐受浓度(MTC)
治疗范围
最小有效浓度(MEC)
无效范围
血浆药物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治疗范围——又称有效血药浓度
范围,是指最小有效浓度

minimum
effect
concentration, MEC)与最大耐
• 苯妥英钠抗癫痫与抗心律失常的有效 血药浓度为10~20g/ml。
• 当血药浓度增至20~30g/ml时出现眼 球震颤,至30~40g/ml时出现运动失 调,超过40g/ml可出现精神异常。
• 地高辛的血浓度在1~2ng/ml时出现强 心作用,当其血药浓度在3ng/ml时可 出现中毒症状。
t
静脉滴注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参数计算
稳态血药浓度 C s s
C
k01>k02
Css1
当 t ,达稳态
Css2
Css

k0 KV
k0 Cls
0
t
稳态血药浓度与静滴速度K0成正比
静脉恒速滴注给药
达稳态某一分数所需时间:
达坪浓度以前的血药浓度C一直小于CSS,任 何时间的C值都可用CSS的某一分数fss表示
模型的建立
X 0X K iv
X0为静脉注射的给药剂量 X为时间t时体内药物量 K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特点:药物体内过程只有消除没有吸收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
dX KX dt
体内药量某个 时刻的变化率源自X X0eKtCX0 eKt V
C0eKt
指数形式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共206页文档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共206页文档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4.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 血脑屏障:
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能力称为血脑屏 障,是为了保证脑组织有稳定的化学环境。
脂溶性小分子药物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如麝香酮 形成原因:
(1)脑和脊髓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被一层神经胶质 细胞包围:致密,间隙极少; (2)富含脑磷脂,形成较厚脂质屏障,对于被动扩散 的外来物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蓄积作用(意义): (1)蓄积在靶器管,疗效高; (2)蓄积在脂肪组织,贮存,延长疗效; (3)蓄积于其它组织,产生毒付反应。 机理: (1)药物在组织内转化成极性的代谢 (2)进入组织的药物生成解离型物质; (3)与组织成分结合,或者被摄入组织成分中等,
使药物较难透过脂质膜而蓄积。
中药药剂学
2.给药剂量与剂型 1)剂量的影响:酶代谢饱和
低剂量代谢速度和药量成正比,高剂量代谢饱和, 速度不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2)剂型的影响
药难透过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3.组织结合与蓄积 • 组织结合:指组织(蛋白、脂肪、粘多糖等)与
药物亲和力大,组织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游离药物 浓度。也存在可逆平衡,但少数有特殊亲和性 • 蓄积:分布过程中,当药物与组织有特殊亲和性 时,药物从组织中解脱进入血液的速度低于药物 自血液进入组织的速度,如果连续给药,组织中 药物浓度逐渐上升的现象。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小肠吸收机制:被动扩散、主动转运 具有肝脏首过作用 3)大肠:无绒毛结构,不是吸收主要场所,对少数药
物(肠溶制剂、缓控制剂)重要。 吸收机制:被动扩散,少数载体转运,胞饮作用 2、直肠吸收(栓剂) 吸收部位:直肠肛门端 吸收机制:被动扩散 PH值:中性、微碱性 基本无肝首过作用(70%以上药物不经肝脏代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759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759页)

5、基因给药
6、药物对映体的生物药剂学研究
对映体理化性质相同,旋光方向不同,生理生化作用也不 同
药物对映体往往只有一种对映体有显著药理活性,而另一 对映体没有活性或活性较弱,加上在体内的立体选择性结合, 导致其体内过程发生改变
✓ 对映体之间的空间构型不同,造成口服吸收上的差别 ✓ 对映体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代谢作用不同
1.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是指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 差限制过程。单纯扩散属于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s扩散 定律:
dC/dt = -DAk(CGI - C)/h
当药物口服后,胃肠道中的浓度大于血中的药物浓度,
P=DAk/h 。
则上式可简化为:
dC/dt = PCGI
2.膜孔转运 (pore transport):药物通过含水小孔转运的过 程。
态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 流动性、不对称性、糖脂和糖蛋白 3)晶格镶嵌模型 由Wallach提出晶格镶嵌模型 脂质运动呈小片的点状分布→解释了稳定性
上皮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示意图
(二)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构成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
具有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的蛋白质、脂类
返回
5、转运(transport) 吸收+分布+排泄
6、处置(disposition) 分布+代谢+排泄
7、 消除(elimination) 代谢+排泄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7/302021/7/30F riday, July 30,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7/302021/7/302021/7/307/30/2021 12:26:35 AM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 体外溶出度、释放度与体内吸收过程相关 性考察
五、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2) 微粒靶向制剂的粒径及其分布
➢ 微粒的粒径大小直接影响靶向制剂的体内分布。 如微球粒径<7μm时浓集于肝、脾,>7-10μm
时浓集于肺脏。 ➢ 测定方法:显微镜法;激光衍射法;库尔特计数
法;Stock沉降法;吸附法。
3) 手性药物的限量控制
结构改造后制成主动靶向:热敏脂质体、磁导 向脂质体和抗体导向脂质体等
三、研究内容
1. 根据药物剂型因素进行剂型设计
1)药物的理化学性质 — 体内转运 溶解度、分配系数 — 渗透速率 粒径、晶型、晶癖 — 溶出、释放 稳定性 — 代谢 2)药物的剂型、处方和工艺 — 体内转运 剂型—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 处方、工艺—溶出速率、稳定性—生物利用度
根据小肠的生理特征,即小肠的pH和转运 时间设计pH敏感型定位释药系统
利用胃肠转运时间、胃肠道的pH变化、结 肠内细菌产生的酶等设计结肠定位释药系 统
三、研究内容
3.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 为靶向给药系统奠定基础
微粒—调理素—RES吞噬系统
如:以聚乙二醇类脂复合物结合于脂质体表面, 形成长循环脂质体或隐形脂质体
定性鉴别;定量纯度检查;定量检测异构体杂质 的含量。
五、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2.. 建立模拟体内过程的研究方法 1)药物吸收试验方法 ➢ 体外法:离体试验模型,细胞培养模型 ➢ 在体法:原位实验模型 ➢ 体内法:服药后定时测定体内药量 2)血浆蛋白结合试验方法 3)药物代谢试验方法
体内法和体外法
五、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不好
溶解度


溶出速率

不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88
➢辅料
稀释剂
分散、吸附
粘合剂
延缓崩解
崩解剂
溶出
润滑剂
疏水性 崩解、溶出
表面活性剂 促进、延缓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99
➢工艺
提取精制:有效成分的质量、数量 制备工艺:有效成分的分散状态 成型工艺:有效成分的释放、溶出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3300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小肠表面积极大,即使是弱酸药物,吸收仍然较好
酸酸碱碱促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020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2.溶出速度
--固体制剂 崩解(分散) 溶出 吸 收
--溶出是难溶性药物的限速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11
溶出方程(Noyes- Whitney方程)
ddct S•K•Cs
影响因素:减小粒径 升高温度 振摇或搅拌 改变pH 成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22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3.粒径
粒径↓,比表面积↑,溶出速度↑,吸 收↑
使难溶性药物吸收增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33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4.多晶型
熔点 溶解度 溶出速度 吸收 稳定性
稳定 高


亚稳 定型
• 胞饮、吞噬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9
三、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因素 剂型因素
机体生物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100
影响因素(一)
生理因素
1.胃肠液pH值 2.胃排空 3.胃肠蠕动 4.食物 5.循环系统 6.胃肠分泌物及粘膜内的代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绪论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绪论

四、研究内容与发展
研究药物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 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根据生理功能或节律设计新型给药系统 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 研究中西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药物吸收预测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非注射途径给药研究 分子生物药剂学
P-gp efflux Caco-2 细胞
(三)、膜动转运(mambrane mobile transport) ❖ 细胞膜通过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 入胞 endocytosis)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出胞 exocytosis)这个过程称为膜动转运。 ❖ 粘附----凹陷----断裂----修复 ❖ 胞饮(pinocytosis)、吞噬(phagocytosis) ❖ 转运蛋白质、多肽类、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
C 膜孔转运:0.4~0.8 nm微孔,水性孔道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借助载体或酶促系
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 特点:逆浓度梯度 、载体、消耗能量 、竞争抑制 性 、饱和现象、结构和吸收部位特异性、受代谢抑制 剂影响。 ❖ 转运物质:内源性物质 ❖ 米氏方程: - dC/dt = VmC/(Km+ C)
(二)胃排空与胃空速率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运动方式:全胃性的慢紧张性收缩
以波形向前推进的蠕动 胃空速率: gastric emptying rate
与胃内容物的体积成正比(-dV/dt=KemV) 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5点
❖ 食物的理化性质:流体食物较固体食物胃排空快 ❖ 粘度和渗透压:粘度小、渗透压低时,胃排空快 ❖ 食物的组成:糖类>蛋白质>脂肪 ❖ 药物: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吗叮啉)

15第十五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5第十五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节 生物药剂学概述
定义
代谢(Metabolism) 一种化学物质在 代谢 机体内转变为另一种物质,是在酶参与 机体内转变为另一种物质 是在酶参与 之下的生物转化过程(胃肠道粘膜 胃肠道粘膜,肝脏 之下的生物转化过程 胃肠道粘膜 肝脏 等)。 。 排泄(Excretion) 药物或代谢物排出 排泄 体外的过程。如尿(肾脏 胆汁(小肠 肾脏), 小肠, 体外的过程。如尿 肾脏 ,胆汁 小肠 大便),呼吸(肺 等 大便 ,呼吸 肺)等
型因素与吸收—注射 第三节 剂型因素与吸收 注射
影响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血液与淋巴的流量与流速 注射部位的血管分布:三角肌>外侧肌> 注射部位的血管分布:三角肌>外侧肌> 臀大肌 结缔组织中间质及水分的多少 年龄、 年龄、疾病等因素
型因素与吸收—注射 第三节 剂型因素与吸收 注射
影响吸收的因素
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
以口服药物为例(胃肠道吸收最复杂) 以口服药物为例(胃肠道吸收最复杂) 生理基础与吸收机理 生理因素与吸收 影响吸收的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与吸收
生理因素与吸收
药物的吸收--生理因素 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 生理因素
生理基础与吸收机理 1.胃肠道的解剖与生理 胃肠道的解剖与生理 胃肠道:胃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 胃肠道 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 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大肠 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小肠: 小肠:5--6米,环状皱襞、绒毛等, 米 环状皱襞、绒毛等, 有效吸收面积70m2,被动吸收、主动 被动吸收、 有效吸收面积 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屏障: 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屏障:消化管 上皮细胞膜。 上皮细胞膜。
第四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与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ppt-第15章-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精选全文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ppt-第15章-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精选全文

上式可进一步表示为:
CL Q( Cin - Cout ) QE C in
(E表示组织对药物的萃取率)
考虑到游离药物浓度: CL·Cin = Q (Cin - Cout) =CLint·fCout
(f为药物的游离分数,CLint为组织的内在清除率)
根据上2式可得:
CL
CL int • f •
C out C in
(三)特殊病人群体分析
• 特殊群体包括老年人、新生儿、儿童、妇女以及肝肾功 能障碍者。
• 这些群体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对某些药物最适给药方案 的设计与修订至关重要。
• NONMEM法仅需采血2~4次,适用于开展这类群体的药代 动力学研究。
(四)生物利用度研究
• 生物利用度研究可用经典的药代动力学方法,但用 NONMEM法可出能处理稀疏数据的优点,并可提取较多信 息。
(二)治疗药物监测
• NONMEM法已用于治疗药物监测并估算其群体参数值。如 抗癫痫药、茶碱、地高辛、利多卡因、华法林、环孢素、 氨基苷类抗生素等。
• Grevel等考察134例成年肾移植病人环孢素的群体 药代动力学参数,收集1033对给药速率和平均稳 态数据,用NONMEM法分析表明,米-曼氏动力学模 型更适合环孢素的消除特点,而且肾移植后的前4 个月中Km值逐渐增加,Vmax则不变,且显示有较 大的个体间变异,这些群体参数已用于口服环孢 素的剂量调整。
…………….
(四)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参数
1. 生理解剖学参数
• 血液灌注的流量Q • 组织、器官的容积V
2.生化学参数
① 药物的游离分数(f)
游离浓度 f 总浓度
② 内在清除率(CLint)
CL int
QE • Q f(Q-QE)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体内药物量或血药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t1/2 = 0.693 / k (一级速度过程) 是药物从机体清除快慢的标志 是药物调节剂量、调节给药间隔的依据 与药物结构性质及机体消除器官功能有关
49
基本概念-7
药-时曲线(C-t)与半对数药-时曲线 (logC-t) - C—t曲线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 考察血液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 - logC-t曲线可用于药物隔室模型的分 析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第二十一章
生物药剂学 与药物动力学
学习要求
掌握:1.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研究的基本内容,
药物的体内过程
2.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和研究的基本内容
3.生物利用度的含义及测定方法,溶出度
测定的意义及方法
1
熟悉:1. 影响制剂疗效的剂型因素 2.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和求算
3. 药物动力学 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33
剂型与给药途径
- 剂型的差异可以影响药物的释放、溶出、吸收 和疗效 - 不同给药途径中药物吸收的一般顺序是:静脉> 吸入>肌内>皮下>直肠或舌下>口服>皮肤 - 常用口服剂型吸收的一般顺序是:溶液剂>混悬 剂、乳剂>散剂>胶囊剂>片剂>丸剂>包衣片剂
34
不同剂型中药物的吸收
注射液体剂型:溶液型、混悬剂型、乳 剂型 口服液体剂型:溶液剂、混悬剂、乳剂 口服固体剂型:散剂、胶囊剂、片剂、 丸剂
了解: 1. 影响制剂疗效的生物因素 2. 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和药物 动力学的研究进 展
2
第一节 概 述
1. 生物药剂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 2. 药物动力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 3.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 4. 中药制剂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 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体的表观清除率趋近于恒定值-血流量)
当已知药物游离分数f和某特定组织的血流量Q时, 可根据机体的表观清除率来计算该特定组织的内在 清除率:
CL • Q CL int = f (Q - CL )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方程
假设: (1) 药物的分布受到血流速率限制 (2) 各房室内的药物分布是均匀的 (3) 肾排泄和肝代谢服从一级速率过程 (4) 药物在组织血液中的分配系数与时间无关
• 采血时间超过3个半衰期 (Experimental time course covers more
than 3 t1/2 )
一、基本概念
• 所谓群体(population)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 研究对象的全体。由于群体中各受试对象的遗传、环 境、营养以及个体特征的不同,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 很大的个体间变异及个体自身变异。
Kp
=
C t (Q t + CL int • f ) Q t C B + βVt C t
� 根据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游离分数计算Kp值
C t , f + C t ,uf
Kp
=
Ct CB
=
Ct, f C B , f + C B ,uf
=
fB ft
CB, f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数据处理软件
• NONMEM法具有经典法不具有的一些特点:可以比较单次 及多次给药的个体变异;比较速释及控释制剂间的变 异;直接根据血药浓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 在同时或序贯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种或几种 药物影响了另一种或几种药物的体内过程,定量地研究 这种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对在临床上合理用药是很有 意义的。NONMEM法可对药物相互作用进行定量性研究。
• 因此采用NONMEM法开展上述群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对设计与修正给药方案是很有意义的。美国FDA已同意 对婴儿及肿瘤病人等群体可采用NONMEM法进行新药临 床药代动力学评价。
n
∑ O ( θ , y ) = ( y i − f (θ , x i )) 2 / z i
i =1
∑[ ] n
O(θ, y) = (yi − f (θ, xi))2 /σ2zi +ln(σ2zi)
若用组织浓度代替血药浓度 设Kp = C组/C血,则有
∑ ∑ dCi
dt
⎧ = ⎪⎨K p,i
⎪⎩

ni j=1
Q (
ji

C
K p, ji
ji
)

Qi

Ci
j≠i

fi
•(
mi

CLiint
)

Ci
⎪ ⎬
/
Vi
i=1
⎪⎭
这时式中的Ci和Cji称已代表组织药物浓度 Kp表示组织/血液药物浓度分配系数(表观分配系数)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群体药代动力学
随着药代动力学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 发展,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已广泛地用于 临床治疗,成为优化个体化给药方案、 治疗药物监测以及新药临床评价中一个 非常有用的方法。
传统的临床药动学方法
• 多点采血 (Multiple points for getting blood sample)
(一)优化个体化给药方案
• 根据NONMEM法估算的药代动力学群体参数以及新 病例的临床常规数据如身高、体重、肾功能等, 利用计算机初步推算个体化给药方案,并预测可 能达到的血药浓度。然后根据实测血药浓度,对 比修正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
• 如此反馈修正,可快速,准确地获得个体药代动力学参 数,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群体药代动力学(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
研究来自各受试者参数的变异情况,确定药代动 力学参数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以便能计算某一病人的 药代动力学参数。
• 群体药代动力学即药代动力学群体分析法。它是应用 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结合统计学方法研究某一群体药 代动力学参数的分布特征,即群体典型病人的药代动 力学参数和群体中存在的变异性。
稳态时,组织中药量基本维持不变,则有:
dX dX dX dt = ( dt )in − ( dt )out
用清除率来表示: 因为: dX = CL• C = Q • C
dt
所以:
CL·Cin = QCin – QCout
Q为流经该组织的血流量
Cin 为药物进入组织的动脉血药浓度 Cout为药物离开组织的静脉血药浓度 CL为药物在该特定组织中的表观清除率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
• 确定性变异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估算,随机性变异由统计 学模型确定,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统一考察,即为混 合效应模型。由Sheiner等编制成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NONMEM)软件,已成为药代动力学群体分析中重要工 具。
1. 建立模型:房室数目的确定应恰当 血流限速模型 膜限速模型
2. 收集参数 � 生理模型参数:
器官容积、血流速率等可从有关文献查得
� 生化模型参数:
表观分配系数(Kp) 药物的游离分数(f) 内在清除率(CLint)
——需要通过实验求算
3. 方程求解 选择合适的程序
(二)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种间外推和种属内推
• 在临床上只要在一个给药间隔内,采集血样1~2次, 总共2~4次,就能利用NONMEM程序进行群体药代动力 学研究。
• 但如此少量血样的稀疏数据(sparse data)很难用经 典方法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
二、群体药代动力学在临床的应用
• 优化个体化给药方案 • 治疗药物监测 • 特殊病人群体分析 • 生物利用度研究 •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 新药的临床评价
1. 生理类比法
假定: 药物的表观分配系数和组织摄取率在动物间是不变的,则
可将人体的生理、生化参数代入在动物体内中建立的相应 的方程中,求解就可得到人体的药物动力学方程。
2. 体形变异法 解剖、生理参数是体重的指数函数 X = aWb
X:解剖或生理参数;W:体重;a:体形变异系数;b: 体形变异指数
③ 表观分配系数(Kp)
�根据稳态血药浓度数据计算Kp值 无代谢和排泄的组织: 有代谢或排泄的组织:
� 根据药物消除相数据计算Kp值 无代谢和排泄的组织:
有代谢或排泄的组织:
Kp
=
Css,t Css,B
Kp
=
C ss , t C ss ,B
• (1 +
CL int • f ) Qt
Kp
=
Q tC t Q tC B + βVtC t
(六)新药的临床评价
在新药I期临床试验中,目前所采用的药代动力学 经典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受试对象是健康志愿者,或病情较稳定的病人; (2)受试人数较少; (3)受试对象即使为病人,一般也少有并发症,且很少
合并用药。
• 这种基本上属匀质群体的Ⅰ期临床试验受试对象, 与 Ⅲ 、Ⅳ期中大量试验群体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别。 例如某些病理生理状态,常可改变药物剂量对血药浓 度的关系,某些特殊群体又具有某些特殊的药代动力 学特征。
3. 等价时间法
(二)组织和器官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 单个具体房室中药物的清除转运过程,同样根 据物质 = ( dt )in − ( dt )out − ( dt )CL
dX
( dt )in 为药物进入组织的速度
dX
( dt)out 为药物离开组织的速度
dX ( dt)CL
为药物在组织内被清除的速度
则有:
∑ ∑ Vi
dCi dt
=
ni
(Q ji • Cji ) − Qi •Ci
j=1

mi
fi • ( CLiint ) • Ci
i=1
j≠i
Qi和Ci为该室的血流量和流出血中的药物浓度, Qji和Cji为有血流流入i室的j室的血流量和从j室流出血中药物浓度 Vi为第i个生理室的容积 fi为第i室内药物的游离分数,
i=1
第二节 生理模型药物动力学
一、概 述
� 定义: 一种在药物的体内过程、机体的解剖学
特性、生理生化参数三者之间建立一定数学关 系的模型,简称生理学模型(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PBPK )。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特点
• 生理学室具有明确的生理、生化意义 • 模型参数:生理、生化参数和药动学参数结合 • 可预测动物的种属差异 • 可按比例放大,用于不同种属的动物 • 动物参数可过渡到人体,具有参考意义 • 不足之处:模拟和求解困难,需大型计算机人体数据
X为进入体内的药物总量;CL为机体的总清除率
全身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根据机体的解剖、生理、生化、药物的脂溶性、 分布特性等将机体划分成一定的房室数
• 再根据各房室的器官容积、血流速率、组织/ 血浆药物浓度比、蛋白结合率等参数建立模型
• 有一个房室就建立一个微分方程,可得到微分 方程组,求解可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
C out C in
= CLint • f • Q (Q+ CLint • f)
上式反应了表观清除率和组织的内在清除率的关系
� 当组织的内在清除率很小时,即:Q >> CLint
CL
=
CLint
•f Q

Q
=
CLint

f
(机体的表观清除率和内在清除率成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