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文化语用原则

合集下载

浅析语用学三要素——语境,会话目的与语用原则

浅析语用学三要素——语境,会话目的与语用原则

浅析语用学三要素——语境,会话目的与语用原则
语用学从不同角度探讨语言的运用,比如说其中的三要素——语境、会话目的和语用原则。

语境可以说是语言表现力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影响着外在语言使用情况,而且也影响着双方之间思维行为的认知内容,从而形成一种内外互相联系的怪圈。

例如说,当A正在把箱子从楼上搬到楼下的时候,可以提一句“你需要帮忙吗?”。

但如果A只是准备搬一些轻松的东西,情况有可能就会变成“你搬不动这么多东西吗?”。

这就反映出了语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会话目的般扮演着选择和表达语言的重要角色,通过不同的会话目的,说话者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意思,这加强了话语之间的含义和凝聚力,使得说话者之间能够促成更有效的施用语言。

由于会话目的包含了传达信息的目的和对话双方的共同协议,因此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合交流的双方的目的,而采用更加恰当的表述方法也能让话语变得更加清晰。

最后,语用原则是语用学里面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说话者在运用语言时应该遵循有关语用原则以确保语言的精准、准确和有效使用,例如用对的话语表达对的信息以及。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关于量的准则 ——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 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 女强人”。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
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 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 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 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 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 接上这段距离。 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 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 1983 年莱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 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 研讨会, 1986 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 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 它的学术刊物。
判别以相关准则为基础,进而考察其他准则:
完全相关——遵循“质”(不需语用推理)
——违反“质” 合作 不愿
提供答案……
部分相关——违反“量”(过量或不足)


——违反“质”
——违反“方式” 不提供答案
施为性行为可分为五大类—— 1.表态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许诺、警告、恫吓、威胁等,即发话 人表示自己的态度,将要做什么或采取什么 样的行动。例如: “我保证一定把教室打扫干净。” “明天你要是迟到,以后我就不让你参 加了。” 前一句是许诺,后一句是警告。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1.言而有信言而有信是语用学中的一项重要礼貌原则。

它意味着我们在交流中应保持诚信和可靠性。

言而有信要求我们遵守承诺,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言辞,并尽可能做到言行一致。

只有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关系,维护和增进彼此的信任。

2.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另一个重要的礼貌原则。

在交流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对方的观点、意见和感受。

尊重他人意味着我们要听取对方的意见,不轻易批评或贬低他人的观点,并尽量避免使用冒犯性或侮辱性的语言。

尊重他人不仅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还能增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3.温和而友好在语用学中,温和而友好是礼貌的表现之一、我们在交流中应该使用温和而友好的语言,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温和而友好的语言能够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并使交流更加融洽和有效。

与此同时,温和而友好的语言能够缓解紧张和冲突,促进合作与理解。

4.倾听和回应在交流中,倾听和回应是非常重要的礼貌原则。

倾听意味着我们应该给对方足够的注意力和关注,不打断对方的发言,不中途中断或转移话题。

回应则是指我们对对方的发言做出积极的反馈,表达理解、认同或回答问题。

倾听和回应能够表明我们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提高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5.避免偏见和歧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还包括避免偏见和歧视。

在交流中,我们应该摒弃对他人的有偏见或歧视,并尽量避免以国家、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因素为基础的歧视性言语。

避免偏见和歧视能够维护公平和尊严,促进平等和友好的交流环境。

6.真诚和坦率真诚和坦率是礼貌中的重要元素。

在交流中,我们应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隐瞒或伪装自己的真实意图。

同时,我们也要对他人的真诚和坦率做出回应,不以欺骗或虚伪的方式回应对方。

真诚和坦率能够增进交流的透明度和信任度,助于建立真实而深入的沟通关系。

7.尊重个人空间在交流中,尊重个人空间也是一项重要的礼貌原则。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私人领域和边界,不过于侵犯或侵害对方的个人空间。

语用学语用规则regularity

语用学语用规则regularity

美国人说话显得比较有礼貌的原因之一就是他 们一般与他人交流的时候较多的使用情态动词 (model verbs)如can, would, may, might, would等。
• please reply to me by Monday. Thank you. • Could you please reply to me by Monday? Thank you. ★
• 什么是语用规则: 指根据一定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 目的等,对言语形式进行正确选择的规则, 是语言的外部规则。 • 语用原则运用的类型: 会话合作原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 联准则;方式准则;会话礼貌原则;慷慨 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
• 语用规则包括社交语用和语用语言规则。如对于 礼貌,中西就有不同的语用规则。 • 语言规则的使用通俗的来讲就是“到什么山,唱 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 在对赞赏的话作答复时,中国人趋向于否定它, 采取一种自谦的态度;西方人则趋向于接受它, 承认自我的努力。但这都是趋于礼貌原则。下面 让我们看两个例子。
(圆形思维模式
线性思维模式)
语言规则,就其本身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语 言现象,是语言学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
其次,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 断扩大,跨文化交际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跨 文化交际包括诸多方面,就其本质而言,话语 的得体性(Words in appropriate terms)应是其最高原则, 而实现话语的得体也就一定需要语用规则的参 与。 要进行跨文化交际,就一定需要语用规则!
ity
Aspects
★Introduction: What is regularity? Regularity =Pragmatics rules ★Body: Set some examples ★Conclusion: A brief summary to the examples The significance to learn pragmatics rules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在人文学科领域中,语用学、文体学和文学研究分别语言的使用、文本的形式以及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

尽管它们的研究重心各有不同,但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这三个领域之间的交叉互动日益显著。

本文旨在探讨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的关系,以及在跨学科背景下,它们如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科,其的是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语用学通过分析话语、社会语境等因素,揭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文体学则文本的形式和特征,探索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文体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对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意图和认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研究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涵盖了作品的价值、意义、创作技巧以及读者接受等多个方面,目的是揭示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生产的内在规律。

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语用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作品语境的分析上。

通过运用语用学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运用语言的意图和效果。

语用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解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

文体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通过对不同文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从而揭示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情感魅力。

文体学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征。

文学研究对语用学和文体学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语言使用规则和文体特征,为语用学和文体学提供新的实证材料和理论依据。

文学研究还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进了语用学、文体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起来,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虽然在研究重点上各有所侧重,但在跨学科的背景下,它们之间的交叉互动为彼此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语用与文化

语用与文化

2)说话的内容、话题也受到各自文化的规定 和制约。
如:西方文化通常允许人们随意谈论天气、工 作、业余爱好、地方和全国性事件;而较少谈 论各自的年龄、收入、政治态度、宗教信仰、 婚姻状况等。(节选自:Thomas, 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4(2): 91-112.) 又如:英语国家的人可以比较自由地、公开地 谈论女性的身孕,甚至怀孕女性也会向异性直 言其事;在中国人看来,这样做就不太合适了, 不可随便和人(尤其是异性)议论此类事情。 (节选自:顾曰国,1992. “礼貌、语用与文 化”,《外语教学与研究》4:10-17
2、语用规约的内容: Hymes (1972)指出:为了正确而恰当的运用语 言去进行交际,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该 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说的时候说什么, 对谁说,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 说。” (节选自:Hymes, D.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J. Pride &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m, 269-293.
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交际者总是根据各自 文化的规约采用一定的说话方式(means of speaking),也就是说起言语行为要受到规约 的支配与制约。 因此,我们在比较文化在言语交际中的差异 的时候,不仅仅是从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 来比较,更重要的是要从语言的使用方式来 进行区分。
一、语用规约上的差异 1、语用规约的定义
Grice,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 In P. Cole and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C]. New York: AP, 1975. 41-58.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86.

语用、文化、合作原则与广告翻译

语用、文化、合作原则与广告翻译
sition of having easy access to a special
benefit. • “近水楼台”和“月亮”两个意象在译文
里失
2、用译语形象代替原语形象传达语用意义 原文:挂羊头,卖狗肉。
译文: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 从译语读者接受角度,用译语形象
三、广告语言的语用等效翻译 • 语用意义与语境密切相连。社会文化 不同,产生的语用差异和语用失误,也会 体现在广告翻译中。
1、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强调最切近目的
语信息的自然对等(Nida),即不拘泥原文形 式,只求得保留原作内容,用译文中最切 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其内容表达出来 以求等效。
1、广告的特点 E. S. Lewis对合格成功的广告提出的
四项基本要求,即AIDA原则: Attention 引起注意 Interest 发生兴趣 Desire 产生欲望 Action 付诸行动
• 一则成功的广告可以通过语言文字 (Verbal)和非语言文字(Non-verbal)来实现 AIDA原则,但最基本的手段还是语言。
• 在现代社会,要引起大众的注意,广 告语言必须具有很高的注意价值(Attention Value)和记忆价值(Memory Value),就需 特别注意语言的感召力和风韵。
2、广告翻译的原则—语用等效原则 以目的语大众消费者为中心,要语言
新奇,易引起消费者注意;要照顾普通消 费者的语言水平,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 记忆;还要能反映产品质量可靠的形象。 原文:随身携带,有备无患,
• 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雅”、“柔”、 “娇”、
“碧”、“丝”、“娜”、“莲”、“露” 和“梦”等词都

汉语语用文化

汉语语用文化

浅谈“汉语语用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早已习惯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或与他人进行沟通,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便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交际用语和谈话方式。

我想正是由于这种“习惯成自然”,很少有人思考过语言运用的原理及其所引申出的一系列内容。

很多学者在对人的语言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许多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却又确实存在的理论,进而形成了语用学这门学科。

那么,什么是语言的运用呢?简单的说,语言运用就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着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由于语言运用是一种交际双方的互动行为,同时又有多种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比如社会观念、文化背景等,所以,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语用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因此它离不开语言使用的语境因素,比如说话人、听话人、时间、地点或空间、场景等。

人们常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也即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这是一种典型的语用思想,也是人们交际能力的具体表现。

如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又有许多个民族,而不同的民族一般都会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的民族性”特征就导致了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用意义的差别,简单说就是同样的一个词语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就有不同的“语用意义”,这个就是所谓的语言的“社会意义”。

正是这种语言的社会意义,造成了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所传递的意义的差异性,进而在一定范围上形成了文化的冲突和交流的障碍。

比如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其静态意义基本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时候汉语中的这个“狗”往往用来表示一些反面的意象,比如“走狗”、“狗腿子”等;而在英语中,像“A lucky dog”、“Love me love my dog”等就分别是“幸运儿”、“爱屋及乌”的意思,显然并不是什么反面形象,而是美好形象的代表。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有些词语的本意或许在各种语言中大体一样,但是由于受语言本身所在的文化氛围的制约,其“语用意义”就会有类似天壤之别的差异,在现实交际中,这样的情况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从而避免我们因为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便。

语言学-语用原则

语言学-语用原则
▪ 关玉玲的答话是违反相关准则的,她要表达的真实意义是拒绝严明浩的求爱。
▪ 方式准则要求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具体而言就是:要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 避免歧义;要简洁,避免哕嗦;要有条理,避免杂乱。例如:
▪ 我(吴士宏)被指定加考RPG,是比较新的计算机语言,准备了两个星期,觉得能考 及格。考完后像盼亲人似的盼着助理来报分。终于她姗姗地来了,见了我两手摊开说 “真为你遗憾”,皱着眉满脸都是“遗憾”,大约是见我面无人色,她赶快又笑着解释: “我意思是你没考到100分只考了89。”天哪,她幽的这一默可是能要人命的!
▪ 老夫妻的对骂都是违反损益准则的,而对门老头儿的劝架则是表面上违反而实际上 遵守损益准则的。下例表现的是典型的“文人相轻”,交际双方都是违反损益准则的。
▪ 对别人少贬低多褒扬,对自己多贬低少褒扬,例如下面的例子就是尽量褒扬别人: ▪ “你说这齐大妈呵,”冯小刚走过来,“每回见她每回我就纳闷,身子骨怎么就这么硬 朗?精神头儿怎么就这么健旺?风吹雨打全不怕--我羡慕您!” ▪ “喀,还不是打小吃苦,摔打的。”齐大妈笑得皱纹模糊了眉眼。 ▪ “要说人有活一百八十岁的一我信。”冯小刚还说。 ▪ “可不,搁咱们国家这叫寿星,搁港台齐大妈就是人瑞了。”于观也帮腔。 ▪ “得了小哥儿几个,留点好话文明日街上说去,大妈这巳经没少听蹭了。”齐大妈美颠 颠地拎了篮颤巍巍往外走。
▪利奇将礼貌原则细分为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 赞誉准则、谦虛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这六条准 则可概括为三条准则: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可概括为损益 准则,赞誉准则和谦虛准则可概括为褒贬准则,一致准则 和同情准则可合并为一致准则。
▪ 使别人少受损多受益,使自己多受损少受益,例如:
▪ 有一次也是没话找话说,说是他早晨出来碰到一对老夫妻在门口吵架,男的骂女的 是尼秃子,女的骂男的是老滑头。对门的老头儿劝架了:“别骂啦,你们的水平比我 差得远哩!”老头儿把帽子一脱,头上连一根毛都没有,油光光的。

第六章 语用学6-1

第六章 语用学6-1

三、语用学
(一)什么语用学

语用学(Pragmatics)是研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何得体地、有效地运用 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包括如何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准确地
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如何产生最好的交际效果。
(二)语用学的兴起

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在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语用学概念。 20世纪6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和美国哲学家塞尔(J. R. Searle)先后提出“言语行为”的理论。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 Paul 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的理论。随后,英国语言 哲学家杰弗里· 利奇又提出“礼貌原则”理论。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创刊发行,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 科的确立。 1986年在比利时成立国际语用学学会。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语用学理论方法逐渐引入国内并日益受到重视。 2003年成立“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



交际目的指说话人通过说话要达到的目的,如告知、询问、请求、感谢、道歉、问
候等。说话都是有目的的,即使是寒暄,也是为了修好。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 思” 。

交际方式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交际形式和交际模式,如口头/书面交际,对话/独 白模式等,另一种含义是指表达方式,如是采用直接了当的方式还是含蓄委婉的方
(三)语境的功能


语境的功能指语境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语境制约着话语表达 。 根据交际的目的来确定说话的大致内容。 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和交际场合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根据交际的条件确定交际形式。

《语用学的原则》介绍

《语用学的原则》介绍

《语用学的原则》介绍
《语用学的原则》是由语用学家保罗·格啦依汀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原则,用于分析和解释语言使用中的意义和交际规则。

这些原则包括:
1. 听话人(Hearer)原则:说话人应该以听话人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语言使用,以便让听话人更容易理解。

2.合作性原则:说话人应该尽可能地与听话人合作,以达到通信的目的。

3.量原则:说话人应该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听话人理解,但不要提供冗余的信息。

4.质原则:说话人应该说真话,不要说谎话或没有证据的话。

5.修辞原则:说话人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简单、直接、清晰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含糊或误导性的语言。

6.上下文原则:语言使用的意义和效果取决于所处的上下文语境。

这些原则为语用学家分析和解释语言使用提供了有效的框架,并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语用学的三大基本原则

语用学的三大基本原则

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使用的学科,主要关注人类如何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使用语言来表达意图、传达信息和沟通情感。

语用学的三大基本原则包括:
1.实用原则:指语言使用者在实际交际中应该注重语言的
实用性,即能够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2.合理原则:指语言使用者应该遵守社会公认的语言使用
规则,并尽可能使自己的语言使用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3.文化原则:指语言使用者应该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语言使用习惯,并尽量避免在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这三大原则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是人类在实际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参考标准。

精讲-第六章_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精讲-第六章_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二、语境和语句意义
(二)言外语境的作用 1.用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 例如:今天他又迟到了。(上班、上学、约会?) 2.用来解释特殊词义和句义 例如: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 3.用来解释不但超出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而且需要揣 摩才能理解的背后意义。 例如:现在是21世纪了。(陈述事实、回答问题、应该与时俱进)
三、语境和词语所指
3.根据指示词语的类别,指示意义主要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 点指示。有的学者还提出了“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例如对话—— A :订书机在你那儿吗?我这儿有东西要订。 B :你来拿吧。订书机不在桌上,在我左边的抽屉了。 这里的“你、我、那儿、这儿、桌上、左边”都表示了明确的人称 、地点指示意义,说话双方都有赖语境才可理解。 《围城》中孙柔嘉对方鸿渐的称呼:方先生、您、你、你这个人
有指:名词有指称性; 无指:名词没有指称性(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指称); 任指:有指名词与任意的一些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 全指:有指名词与某类对象的全体联系的指称; 定指: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 系的指称; 不定指:至少是听话人不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 系的指称。
重难点和考点
• 本章的重、难点和常考知识点 – 语用的性质(常考单选题、多选题) – 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 指的关系(常考多选题、简答题) – 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 产生的会话含义(常考单选题、术语解释题、简答题) – 蕴含义和预设义(常考单选题、简答题、分析题)
知识点测评题
【简单题】简述什么是语言的运用以及如何认识语用的性质。 【答案】 语用即语言的运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要想有效地使用语言,不仅要掌握好语言的结构规则,还要了解语 言的使用规律,这中规律就是“语用”。 语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性质: (1)情境性。语言离不开具体使用的环境。语言使用的环境既包括由 交际双方的言辞构成的上下文语境,也包括言辞之外的各种主客观因 素构成的言语环境。

语用学 第五讲 语用原则3

语用学 第五讲 语用原则3
1)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给听话 人一定压力,让其干或不干某事:
命令和请求 建议、劝告 提醒 威胁、警告
2)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对 听话人的积极面子持否定态度:
否认、批评、蔑视、取笑、抱怨、谴责、指 控、侮辱等;
反驳、不同意、挑战;
3)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表达谢意; 接受感谢或道歉; 托辞; 接受提供; 对听话人行动失控的反应;
尊职
我的工作、你的工作
意见 愚见、拙见
高见、尊意
我的意见、你的意见
作品 拙著、拙作 大作、佳作、杰作
我的论文、你的论文
家 寒舍、舍下
贵府、府上
我家、你家
处所 陋室敝处
贵处
我那儿、你那儿
探望 拜访 拜见 拜会 赏光、光临
看看、玩玩
单位 敝校、敝厂
贵校、贵厂、贵国
我们厂、你们厂
读书 拜读
斧正、惠正、过目、审阅
不情愿的许诺和提供。
4)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道歉; 接受恭维; 身体失控; 自我出丑,推诿责任,表现懦弱,举止愚蠢, 自相矛盾; 供认、承认咎误或失职 ; 感情失控。
命令和请求;建议、劝告; 消极面子 提醒;威胁、警告。
听话人
否认、批评、指控、侮辱…
积极面子 反驳、挑战…
表达谢意;接受感谢或道歉;托辞;
礼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子路问政于孔子,孔子指出:“名不正则 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措手足”
(《论语·子路》)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 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礼记·曲礼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 曰不禄,庶人曰死。”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相关名词解释1.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2.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3.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

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4.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8.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10.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3.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5.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6.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7.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8.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9.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0.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2.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2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语际语用学的文化解读

语际语用学的文化解读
华 中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 , 华 中师范大学外语 学院
摘 要 语际语用学是一门涵盖二语习得理论和和跨文化语用学发展的交叉学科 ,探讨在特定语境 中人们 实 施 目的语的言语行为及其机制 。语 际语言话语 、语际言语行为等语用范畴都体现 出较 大的文化差异 性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语用的干优源 ,是产生跨文化语用失误 的根源 。本文通过分析语 用策略 的文化 差异性 ,提 出减 少或避免跨 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对加强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人所崇尚的“真 、善 、美 ”在莎士 比亚十四行诗中有对应
的表达 ,但顺序为“ ,
美 、善 、真 ”,如果在
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能深人剖析西方文化中这种对于美孜
孜不倦的追求 以及欧洲大陆文艺复兴的写实美 ,浪漫主义
呈现的抽象美以及现代主义的狂野之美 。这种全景的文化
观点将语言学习置身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整体提升个 体的人文素养 。
语际语用学 的两大理 沦支柱是语用学理论和二语 习得
理论 。其主要依赖的语用学理论有 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 含
义理论 、礼貌理论等 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 ,语用能力是怎
样用 目标语做事和交际的能力 。其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主要
有 文化移人模式理论
·,
,认 知理 论
。· ,社会文化理 沦 ‘卜
。卜
斗 和语 言社会 化理 论 邵 ‘〔沮
面对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在全球的主导地位虽然说文化无优劣高低贵贱之分有的领域还需要全球化资源共享但是有的领域特别是文化范畴保持多样性和独特性更有意义特别是当我们的视角落在中国古代文明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年第 期 总第 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语用学》备考

《语用学》备考

语用学A填空:1、“语用学”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首先提出,并在他的《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符号学包括: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2、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的新学科的标志:1977《语用学杂志》3、80年代语用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主要表现为1983年两本优秀语用学教材:列文森《语用学》(第一本系统的)和利奇《语用学原则》。

4、语用学研究方法的三种类型:纯语用学(形式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5、“语境”由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意义的意义》提出,他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6、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是由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创立的。

他把语境分为:上下文(由语言因素构成)、情景上下文(由非语言因素构成)7、韩礼德从弗斯的“情景语境”得到启示,1964提出“语域”,并分为三个方面: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话语的风格。

8、我国传统与文学注意到的语境和语境的重要作用:唐孔颖达《正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9、20C30S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提出情境理论,即““题旨”与“情境”相适应理论”,从修辞学的角度促进了语境研究的发展。

该书还提出了“六何说”,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事何如。

10、指示词语是语用学最早选定的研究对象,因为它直接涉及到语言结构和语境的关系。

(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提出)11、会话含义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的,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

12、格赖斯《逻辑与会话》提出: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

13、格赖斯把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其中非自然意义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交际理论。

14、话语含义中以会话含义最为重要。

15、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列文森三原则16、列文森提出的会话含义三原则是:量原则(Q-原则),信息原则(1-原则),方式原则(M-原则)17、语义预设理论遭受失败的因素是预设的两个基本特性——可取消性和投射的特殊性质。

18、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开创,由塞尔补正、完善的,从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

浅谈在文化因素影响下的语用原则

浅谈在文化因素影响下的语用原则

浅谈在文化因素影响下的语用原则伊宸廷对语言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是语用学的范畴。

在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过程中,体现着多种语用原则,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交谈双方都要有相互合作的愿望,交流才能成功,其含义在于交谈双方都要遵守合作原则,这一原则是其“会话含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3年利奇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不能当作是在合作原则上附加的另一个原则,而是为弥补合作原则处理系统性问题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进一步完善了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

本文主要分析汉语的使用和交际过程中遵守语用原则方面的相关特点。

一、语用原则和文化的关系语用原则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都有不同的条件和特征,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才会对这种文化条件下的言语行为有着相对正确的理解并给予回应。

如对话双方在某一个特定情境下交流,其中一方邀请另一方到家中坐坐,这可能是出于一种礼节,而非是一定要去的;对方收到邀请,应该也会明白,如果应邀答应,显然有悖于中国人的处事原则,在一般情况下受邀方会婉拒,其实在这种情境下的邀请和婉拒都是试探性的。

因为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的行为准则。

这里显然与语用原则并不完全对应。

因此,了解语用原则与文化的关系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交际活动。

(一)特有的文化内涵对语用原则的影响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语言的应用和交际要依靠这个特定语言环境下的文化要素才能做出相对正确的理解,因为长期生活在一个相近环境下的群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主观社会的认识、对人与人的认识、对行为的认识等文化因素都有一个相似的认知,包括对言语行为认识的统一,即如何对话,怎么理解提问,怎么回答,哪些是应该避讳的等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契合这一个群体的主流文化意识。

中国人在初次见面时,互相打招呼会说“您好,您贵姓”,大部分中国人回答时会说“您好,免贵姓X”。

可能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深的人对这样的交流感到不理解,为什么不直接回答姓甚名谁,非要加一个“免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化语用原则来源于特定的文化共同体。
首先,它是文化共同体长久共享的一套信念、
价值观、态度等的衍生物。长期生活在同一共同 体的人们,共享着一套关于周围世界、彼此关系、 个体行为等的信念。比如,太阳是什么?月亮是 什么?地球是什么?中国人认为,太阳是男性的 (太阳公公、阳刚),月亮是女性的(月亮婆婆、 阴柔);雷是雄性的(雷公),闪电是雌性的 (电母),这种信念显然和中国人对自然世界的 朴素的观念有关,因为,太阳、雷击被认为是主 动的、原发的、进攻性的;而月亮和闪电则分别 是被动反映的、引发的、接受和包容性的。因此, 在汉语对联文化中,太阳必须对月亮(日—月)、 雷公对电母,才算工对。
➢ 比如,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带 有极其鲜明的彼此矛盾、冲突、容忍、竞 争等特点,为了在一起生活、相安无事、 社会积极进步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 强调平等、个性、规则与合作。没有平等 就会出现歧视、持强凌弱;没有个性就不 会有特色、创新力和竞争力;没有规则就 会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无序;没有给予规 则的合作,就没有文化凝聚力的产生。
➢ G.N. Leech (2005)举了一个汉语例子, 说的是:邀请—婉拒—再次邀请—再次婉 拒—三请……最后接受。这是汉语文化的 典型互动方式,其中第一回合的邀请和婉 拒于双方都具有试探性,在特定情境中, 请人吃饭为情境所至,而非一定是真诚的; 对方收到邀请,自然也明白,如果一口答 应,显然违反了‘谨言慎行’的原则,给 人以随便的负面印象。谨慎原则是一个做 人的普遍原则,中国人相信少说多做,口 是一个危险的通道(病从口入、祸从口 出),只有谨慎小心,才能驶得“万年 船”。
谈到文化,人们常常把它与民族/种族联系在 一起。虽然这样做不无道理,但文化、尤其是基 于语言类型的文化和种族是不一样的。一种文化 可能是一个种族的,也可能为多民族/多种族的人 民所共享,比如汉语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英 语文化等,因此,当人们谈到某一文化的特征时, 总是想当然地以该文化的主流信念系统、价值观、 态度等为参照系,而并不去顾及该文化的那些微 观的构成成分。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因此,凡 是建构一种文化的语用原则,离开了主流文化所 优选的核心信念、价值体系和典型态度,是不可 能产生可操作的一套基本原则和推导规则的。
文化语用原则
——语用原则的文化特性
➢ 语用原则
是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遵循的、言 语共同体共享的、指导言语行为建构和话 语理解的、具有相当强的心理认同度的信 念总和。
➢ 在话语建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真实情 景中的人们是否遵循的是一套普遍的语用 原则,还是遵循不同的语用原则?主流的 语用学者们更多的关心哲学语用学的‘合 作原则’、‘礼貌原则’、‘新格莱斯主 义的三原则’、以及认知主义‘关联原则’ 和泛交际主义的‘交际原则’等同一脉络 激发的原则,而不太关心真实互动中的情 况。那么,究竟是一种普遍的语用原则在 引导着交际中的说听双方的推理活动,还 是多种原则在同时或分别起作用呢?
➢ 通俗地说,它要能指引说话者说出最能影 响听话者的话语,同时,它也要能指引听 话者在接受话语的一瞬间就能深刻地感悟、 把握话语作为特定文化情境中的特定行为 (而不是别的行为)的信息,并做出最大 相关度的反应。因此,这里必然涉及到文 化的一般原则以何种形式实现与具体情境 的信息对接的问题,也就是文化原则适应 语用或语境需要的问题。
➢ 因此,“合作”既是一种文化信念,也是 个人的一种文化理性,更是人际交往的原 则和言语行为的原则。“合作”的基本设 定可以使人们把彼此交往中那些看似不合 作的话语当作特殊的‘合作’行为,来推 导其特殊意向。这就是“合作原则”的文 化心理基础。
➢ 文化语用原则是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信念、 态度的高度浓缩和体现,但并非一一对应。
➢ 文化语用原则是主流文化观念(设定)的语用化 或语境化。
文化语用原则的根本使命:对于具体语境中 的互动者而言,它是要指引或调节话语建构中的 意向信息表面化/符号化的形式,使之不仅要合理 (情境理性)、合适(可以接受),而且更要有 效地传递意向;对于话语接受者,它要提供有效 的参照,使话语在最相关的情境中获得最相关的 解释,即使说话者所表达的言语行为(直接的或 是间接的)以最省力的推导方式就能得到所期望 的识别和领会(经济地、关联地解释)。
➢ 跨文化语用学者Kesckes (2005) 教授举了 一个例子:一个日本学生到他(Kesckes) 办公室,进去以后,教授自己坐下了,学 生却一直站着,教授感到很奇怪,按西方 人的想法,学生可以自己找个位子坐下来, 可是在东亚文化圈内,‘师道尊严’‘尊 师重道’,老师不让学生坐,学生是不敢 坐的,所以,不仅仅是个学生懂不懂间接 言语行为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设定的原 则是否在起作用的问题。
➢ 至于文化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亚文化差异 (地域、阶层、行业、族裔、性别等), 可以概括为情境特定的、与总的文化原则 基本一致、或至少不相冲突语用原则。比 如说,“和”是汉语文化的一条基本原则, 因为‘和’是中国人多民族大融合、大一 统、大团结的表现,是文化‘亲和力’的 重要体现方式。“和为贵”、“和气生 财”、“家和万事兴”等重要文化信念的 浓缩。因此,许多具体的情景原则都可以 与“和”的原则联系起来,或为“和”做 出贡献。
➢ 这里显然和西方人讲的‘礼貌原则’、甚 至是‘面子’理论并不完全吻合。因此, 许多学者指出,语用原则的文化限制---文 化特定的语用原则作为普遍原则的来源和 对立体, 是需要研究、却又没有得到很好研 究的课题。
➢ 一、文化语用原则及其渊源
文化语用原则是和普遍语用原则不尽相 同的、带有特殊的文化语境适应能力和指 派的原则,它是具体文化语境中的人对一 般的‘正常的理性人’的进一步定义和诠 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文化信念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共同生活经 历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周围世界、社会活动、 人际交往、彼此行为、个人行为等的设定 (cultural assumptions), 这自然包括言语 行为的设定:该说什么,不该说说什么 (quality and content); 该怎么说,不该怎 么说(manner –how); 怎样理解他人话语、 哪些话语是文化优选的,哪些是避选的, 以及说话和行动的关系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