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摘要:继Grice的合作原则之后,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探究其差异之成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等多方面。
关键词:面子论;面子;中西方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的种种努力。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同,同样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沦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熟悉这些差异并深知其差异的原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面子理论
“面子”,亦称“礼貌原则”,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贾玉新,1997),“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2001)。Erving 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英文将“面子”一词译为“脸”(face),这种翻译在一般的“体面”意义上.应当说是很恰当的,因为西方人也有“丢面子”的说法(1ose face)。但问题是,这种表面上的相似,恰恰掩盖了中国面子文化的深层复杂构成。实际上,中国人的“面子”内涵,绝非西方的“体面”所能涵盖。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中西面子差异
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注意到了如何用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社交关系。他们于1987年出版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1987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Po.1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在此书中,Brown和Levinson系统阐述了礼貌体系,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见面时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如“You are 80 beautiful today!”或“Your clothes are beautiful”等,其实这维护了听者的正面面子。负面面子中的“负”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负面面子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个性,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2004)。例如,在餐厅点菜时,他们可能会说:“Do you like rice or noodles?”负面面子策略的关键在于不强加于人,让对方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
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关于荣耀的基本概念。那么“脸”和“面子”二词
哪个是对应西方国家中的“Face”?表面看来两者是等同的概念,但仔细分析来看,它们还是有细微的差异的。“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问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年)。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意义。成中英对把“脸”与“面子”的区别概括为:“脸”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五伦;“面”则比“脸”多样化,每个人都只有一张“脸”,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及位置j二,却可以有许多个“面”。“脸”与“面”的关系,正如儒家所讲的“实”和“名”,从一个“实”,可以衍生出许多个“名”。由此可见,相比较而言,面子的内涵深刻,外延宽泛,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
如何理解面子的内涵?黄光国和胡先缙先生在其所著的《面子》一书中,将面子定义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候自我都必须仰赖外在环境(黄光国、胡先缙,2004)。总之,面子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认同及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
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面子观也体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人重在千方百计“保面子”,怕“丢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很多年轻人因为高考失败等原网自杀.很大程度上是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丢r面子,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中国面子是群体取向的个人从属于社会的面子观。相对而言,中国人的面子并不包含Brown和Levinson所定义的“消极面子”的元素。
西方国家的面子强调的是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个人的需求、生活方式、隐私等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例如西方人就餐时,主人通常只说,“Help yourself!”他们注重的是尊重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吃或不吃,多吃或少吃。他们不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就是说西方人倾向于满足交际对方的消极面子。西方文化里的正面面子和我们的脸或面子有相似之处,因为两种文化中都不拒绝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和赞美。但是西方的负面面子和中国文化里的脸或面子却有些不同。对此Brown及Levison(1978)也曾指出:在西方社会可能威胁对方负面面子的行为在中国也许不构成威胁之力。再比如餐桌上的劝餐行为,若西方人在就餐时不停地说“Eat more!”。并给对方夹菜,肯定被对方视为对自己就餐自由的侵犯,认为自己的负面面子受到威胁。而在中国,劝食和夹菜非但不是对自由的侵犯,它还被视为对客人的尊重。
三、中西面子差异的成因
作为礼貌体系的面子观,是民族价值观的表现。由于各个不同语言社群的长期历史传统的影响,各民族的价值观也表现出很大差异。
以负面面子为主的西方面子观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西方社会对“面子”的理解受到印象机制(impression management)影响,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自基督教产生之后,宗教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基督教《旧约圣经》里,上帝为以色列国王设立君主制度,定下礼仪法典。一旦以色列用君主代替上帝,用礼仪法典代替上帝的话,就会招致上帝的责备,甚至被上帝摈弃,所以没有人可以成为上帝,可以凌驾于别人头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萧丽艳,2004)。所以,宗教教义也鼓励或要求人们突出自我,重视自我。从历史上看,西方这种文化源于公元前的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她的“民主精神”,因此可以说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比较自由的传统。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很难形成稳定的群体关系。因此,人人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个人隐私,突出个人,以个人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