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过精炼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考试重点

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考试重点

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考试重点《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考试重点,我来告诉你!》嗨,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考试的重点,这可都是我自己学习和总结出来的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呢!咱们先来说说先秦文学吧。

先秦文学那可是古代文学的源头啊,就像一条大河最开始的涓涓细流一样重要。

《诗经》必须得重视起来呀!《诗经》里有好多风、雅、颂呢。

风就像是从民间吹来的清新的风,里面写了好多老百姓的生活,有劳动的场景,像“采采芣苄,薄言采之”,感觉那些采芣苄的妇女就在眼前似的。

雅呢,就比较高雅啦,是贵族宴会上唱的歌或者是一些政治讽喻诗。

颂就像是专门用来歌颂祖先和神灵的庄重的乐章。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也超级重要。

赋就是平铺直叙,把事情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比呢,就好比是拿一个东西去比喻另一个东西,就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把女子的手和皮肤比喻得那么美;兴呢,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时候读着感觉很奇妙呢。

还有先秦的诸子散文也很关键。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的思想和著作都是重点中的重点。

孔子的《论语》,那里面都是他和弟子们的对话,感觉就像我们在课堂上和老师聊天一样。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多么谦虚又智慧的话呀。

孟子呢,他说话可厉害啦,雄辩滔滔的。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当时可真是很先进的思想呢。

老子的《道德经》充满了哲理,“道可道,非常道”,就像在和我们玩猜谜游戏,让我们不断地去思考什么是道。

庄子就更有趣啦,他的文章里有好多神奇的寓言故事。

像鲲鹏的故事,那鲲鹏大得不得了,“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感觉他的想象力都要冲破天际了呢。

再说说楚辞吧。

楚辞的代表人物当然是屈原啦。

屈原的《离骚》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离骚》里面充满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还有他被奸臣陷害后的痛苦。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是多么关心老百姓啊。

他把自己比作香草美人,这就是一种隐喻啦,用香草的美好来代表自己美好的品德。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作品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风格,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为自考课程,主要涉及到了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文学史的基本概念1.文学史的定义:文学史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文学作品的产生、流派的形成、作者的传世与影响等。

2.文学史的分类方法:按时间分期、按流派分类、按地域分区等。

二、古代文学的三纵三横1.三纵:时间纵,即古代文学历史沿袭的时间轴;主题纵,即古代文学作品所追求的主题内容;情感纵,即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

三、古代文学的流派与代表作品1.古文流派代表作:《左传》、《国语》、《史记》2.诗歌流派代表作:《诗经》、《楚辞》、《陆机集》3.散文流派代表作:《庄子》、《文心雕龙》、《傅雷家书》4.戏剧流派代表作:《诸子百家戏》、《汉赋》、《元杂剧》5.文言小说流派代表作:《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6.白话小说流派代表作:《红岩》、《家》、《孽子》四、古代文学史的发展阶段1.原始阶段:包括《诗经》等早期文献的创作和保存。

2.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以《楚辞》和《古文观止》为代表,出现了大量的散文和乐府诗。

3.古代文学的兴盛阶段:以唐代为代表,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4.古代文学的衰退与复兴阶段: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和文化传统的断绝,古代文学走向了衰落,但在近现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如白话小说。

五、古代文学史的评价与思考1.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一些与现代价值观念不符的内容,这需要我们进行审视和思考。

3.古代文学的时代特点:古代文学作品以婉约、豪放、诗性等特点为主,反映出古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4.古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考前老师点题总结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考前老师点题总结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考前老师点题总结笔记一、知识要点:1、所谓"先秦",即秦朝统一之前,包括"三皇""五帝"时代,夏、商、西周时代,春秋时代、战国时代。

商朝的文献保留到今天篇幅最长的是《尚书》里的《盘庚》三篇。

西周初期的文献资料保留到今天的较多,如《诗经》中的一部分《周颂》和《大雅》,《尚书》中的《牧誓》、《大诰》、《无逸》等,及《周易》中。

战国时期的"士"人,大都思想积极,勇于建功立业,他们敢想敢说,也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于不同学派的主张敢于争辩,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百家争鸣"。

所谓"纵横家",其实就是政治活动家,是另一类相当活跃的"士"人,他们在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穿梭往来,到处兜售他们的政治主张,如张仪、陈轸、苏秦、苏代等。

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有《国语》《左传》《战国策》;哲理散文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战国文章的特点,一是"重民"思想大大增强,在《孟子》里达到了高峰;二是作品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不断下移。

2.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诗歌是最早发生的一种。

现存比较成熟的原始诗歌大都与巫术信仰有关。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出自《吴越春秋》。

《周易》是专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和《穆天子传》、《庄子》等。

《淮南子》中对后羿射日的神话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他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重点知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重点知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重点知识汇总
章节/主题重点知识上 Nhomakorabea歌谣- 古籍中的原始歌舞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中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歌谣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甲骨卜辞中表现了初民的心态和愿望,可视为原始古歌的风貌。- 原始歌谣的存留,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上古神话传说
《诗经》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分类: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收集方式:采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孔子删诗(司马迁提出)。- 流传:秦以前用于祭祀、宴享、外交辞令、教育;汉代四家诗(鲁、齐、韩、毛);东汉末年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独行于世。- 艺术特色: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鲜明,音律谐洽,有天然音乐美感。- 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恋爱的曲折和苦恼、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揭露宫闱丑行、描写繁重劳役、颂美统治者、对分配不平等现象的不满等。- 史诗篇章:《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歌颂先祖功勋,提出治国思想。
- 神话的基本特性:想象或幻想;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反映征服自然的愿望;产生于史前时代。- 神话类型:创世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自然灾害神话(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特征:围绕人的生存;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题材源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史,可谓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盘点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点知识点,让你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到后来的《史记》、《红楼梦》等小说,古代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断发展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传颂不衰。

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比如《诗经》中的《关雎》、《蒹葭》,描绘了古代的爱情故事;《楚辞》中的《离骚》、《九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史记》中的《陈涉世家》、《项羽本纪》,讲述了一个个英勇善战的故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情。

我们要探讨的是古代文学的创作手法。

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独特的创作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

这些手法使得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很强的共鸣。

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我们还要关注古代文学的评论家。

在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评论家,如司马迁、苏轼、辛弃疾等。

他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和解读,使得这些作品得以流传后世,也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对古代历史的一次全面总结;苏轼的《东坡志林》,则是对当时社会风俗的一次生动描绘。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文学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古代文学也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现代作家都从古代文学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

2020年8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及答案解析(精编)

2020年8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及答案解析(精编)

2020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及答案解析(精编)《天问》(2020年8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答案:(1)《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

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2)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精神。

(3)保留了许多神话传说和远古史料,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洛神赋》(2020年8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答案:(1)《洛神赋》是曹植的赋作。

(2)《洛神赋》叙写眷恋之情,辞采绚烂清泠而又臻于极致。

(3)这篇赋里所创造的许多美丽的意象,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4)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补充点)“文章四友”(2020年8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答案:(1)指初唐诗人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2)文章四友作诗以五律居多。

元和体(2020年8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考点:元白诗派1答案:元稹、白居易在相识之初,即有酬唱作品,两人在遭贬谪后仍酬唱不已,成为影响较大的文学现象。

在元、白的酬唱中,元稹所呈露出来的诗人性格和感受要更亲切一些,如《闻乐天授江中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声极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的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这些诗从内容到形式突破了诗歌的传统规范和传统模式,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白居易诗歌分类。

(2020年8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考点:元白诗派答案: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注重前两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1)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1)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熟记版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熟记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1第一章 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 初民的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 上古神话传说 识记:神话的性质(基本特性)。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我国神话系统创世神话:主要包括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三五历纪》、女娲造人《楚辞.天问》《山海经.大荒西经》)。

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淮南子.览冥训》《列子.汤问》、羿的神话、鲧禹治水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古代的神话、传说文学到明清时期的文学。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1. 古代神话文学古代神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是从世界的创世、人的起源开始展开的,它吸取了古代先民的观念和思想。

最重要的作品是《山海经》和《尚书》。

2. 文言文的形成文言文是汉语史上最早的书面语言,其形成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时代。

文言文在中国文学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 唐诗唐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高峰,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唐代的诗人们广泛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技巧与意象,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也勾勒出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民族性格。

4. 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是一次辉煌时期,是唐诗后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宋词以情感表达为主,以小调形式行文。

同时,宋词也更加注重音乐性和韵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5.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元曲采用白描小说写作手法,并融入了大量音乐元素和舞蹈形式,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风貌和民族特性。

6. 明清小说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最后一期,体现了明清时期时代背景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其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道德、宗教、文化和风俗,并呈现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7. 诗词散文的融合明清时期的文学,特别是清代,诗词和散文的融合趋势明显。

诗词散文交融,风格也更加多样化,从而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发展出了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这些文学形式不仅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中国古代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气息,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具有灵魂和思想的内在价值。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

一、艺术价值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韵味,其作品不仅展现了美的形式和艺术技巧,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情感和感受。

自考《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过精炼总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过精炼总结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闻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 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 乐, 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说明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说明折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实力符合实际的说明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及传闻的区分:神话产生比传闻早,是传闻的故事原型,传闻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调,传闻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 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 羿, 鲧, 禹, 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 实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主动进取, 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显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 形象, 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 献诗, 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 雅, 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 雅, 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分类根据:以音乐不同来解释风、雅、颂。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小雅。

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的流传1.秦以前,《诗经》作用:祭祀、宴享时奏唱、外交辞令、教育课本。

2.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鲁、齐、韩、毛四家诗3.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遂独行于世,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诗经》: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农事诗及其他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赞美或讥讽抨击。

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揭露宫闱丑行,表达人民爱憎:《邶风新台》《墙有茨》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相鼠》反映徭役给人民的苦难,师法愤怨:《邶风击鼓》《君子于役》直接描述征夫徭役痛苦:《东山》《采薇》《鸨羽》不满剥削现象:《魏风伐檀》《硕鼠》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抱怨劳逸不均:《邶风北门》《小雅北山》忧国忧民,直斥高层统治者昏庸无道:《小雅正月》《节南山》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人生感慨和郁结情怀:《隰有苌楚》士人的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悲叹西周沦亡:《王风黍离》称颂执政者的诗:《召南甘棠》情爱诗——歌咏美丽爱情。

直率、大胆而浪漫表白男女的爱慕:《召南摽有梅》焦急待嫁《郑风褰裳》温文典雅:《邶风静女》《关雎》《陈风月出》表现相思《秦风蒹葭》,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

抒写婚姻生活:《周南桃夭》《整风女曰鸡鸣》歌唱爱情同时也反映社会问题:《将仲子》《柏舟》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

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弃妇诗”:《谷风》《氓》史诗——周人5篇史诗最为著名《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

对先祖神化的记述,总结教训,提出治国思想。

农事诗及其他——《国风》的《七月》《芣苢》《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甫田》等《七月》最为著名的农事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

依照时间顺序按月歌唱,平铺直叙。

闻一多说《七月》是“一篇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艺术水平较高的农事诗:《芣苢》《十亩之间》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引人联想,情韵悠长。

《芣苢》妇女采集车前子时的歌唱。

《十亩之间》劳动者呼唤同伴踏歌归去的情景。

《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

情感真实,抒情方式坦率,叙事性作品中也饱含作者情感。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六诗或者六义就是赋、比、兴与风、雅、颂。

赋、比、兴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赋:《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直接叙事、直接刻画描写,叙物以言情。

比:比喻,《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有的整首诗用比,塑造完整艺术形象。

兴: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位置。

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

如《关雎》《桃夭》等。

3.形式和语言特点: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音乐美感。

语言词汇丰富,大量运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

第三章先秦散文先秦散文繁荣的原因:生产工具进步,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达。

文化方面私学的兴起。

百家争鸣的文化化境。

先秦历史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以记言为主。

今文《尚书》经师伏生所传,用隶书写定。

古文《尚书》用古文字写定。

《逸周书》想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春秋》——鲁国编年史,经过孔子修订。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以严谨的书法、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尊王攘夷、维护正统等思想,语言准确简明。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相传作者是左丘明。

《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1.文学性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场面生动、细节传神。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战国策》——国别史,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说辞。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气势丰沛。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摹绘人物,形貌毕肖。

以人物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

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策》中的比喻: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

《战国策》中的寓言: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老子》《论语》《墨子》,辞约义富。

2.战国中期:《孟子》《庄子》,长篇大论,说理畅达。

3.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逻辑严密,说理透辟。

《老子》——道家学派开山理论著作。

《老子》特点:形象化说理;韵散结合。

《论语》——记录孔子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孔子,丘仲尼,春秋鲁国人。

《论语》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表现形象性格。

以简练语言活画人物形象。

《墨子》——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兼爱、非攻文章特点:由小及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质朴无华,造句口语化。

《非攻》反对侵凌性不义战争。

《孟子》——孟子,名轲。

主张行王道,施仁政。

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

孔子——圣人;孟子——亚圣,孔孟并称。

艺术特色:雄辩色彩,理直气壮;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气势丰沛,是非鲜明。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庄子》——庄子,名周。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合称“老庄”。

现在通行的《庄子》,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借重之言。

卮言: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束,心想笔随,变幻写意。

《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其实都是寓言。

艺术特色:奇幻诡谲的想象,夸张、出人意表;人物形象出神刻画;细腻逼真描写;谐趣和讥刺横生。

《荀子》——荀子,名况,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荀子和孟子都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艺术特点: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长于比喻少用寓言。

《韩非子》——韩非,荀子弟子,“喜刑名法术之学”。

特点:明切犀利,冷峻峭拔,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

明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

犀利:虽似无情,却切中要害。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

《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新诗体。

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出现。

这里所谓楚辞,是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刘向校理古籍,编屈原、宋玉等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命名《楚辞》。

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楚辞与赋的区别:体式上,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少用虚字,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性质上,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色彩浓重;赋以客观咏物为主,少主观情感。

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关系。

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楚辞使用楚地方言。

楚辞的文体:1.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天问》《橘颂》2.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一般说楚辞、骚体,指的是后一种。

特点:1.诗风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2.体式比《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多用楚语楚声,楚地方言大量涌现。

屈原及其创作屈原——名平,楚国贵族。

生活在战国后期斗争最为激烈的时代。

秦楚争霸是斗争焦点。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九章》9、《招魂》,共23篇。

《离骚》——整个《楚辞》的最杰出代表。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题意: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

司马迁认为是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

创作时间: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顷襄王初年。

主题:《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

1.“美政”理想和深沉爱国感情。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艺术特点:1.激情浓烈、想象奇幻。

.根源现实生活,想象自由驰骋。

前半回顾往事,基本实写。

后半探索未来道路,激情喷发。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及其浓烈的情感构成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3.比兴手法的拓展。

博比广譬。

把《诗经》片段比兴发展成为连续使用。

拓展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手法,形成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

4.结构、语言特点。

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的主题。

跌宕起伏。

语言上采用民歌形式,汲取散文笔法。

双声叠韵,吸收方言入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