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书笔记8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美读书笔记800字

【篇一:《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心得

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感觉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

而更像是一部介绍美、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朱光潜

先生在这部书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讨自然美、艺术美、人生美,这些我们在生活中看

得见、摸得着的美

的事物。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正如书中提到的关于一棵古松的三种

态度的问题所展示出来的,画家认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学家与商

人眼中却只不过是一株客观实在的,实用的植物。按照朱光潜先生

在书中所说,正是因为植物学家与木商不能够跳出他们的专业的实

用范畴才不能发现古松自然的“盘屈如龙蛇的弦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可能也就是常说的“审美无

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说法。但是,等到后面又谈到创造美的部分时,

这种观点未免又有一点片面了。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

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品真正是不朽的。”的确,真正的艺术品自然

会永垂不朽,但如果脱离了孕育它的历史环境,再伟大的艺术品也

是无从产生,更别提什么永垂不朽了。朱光潜先生如此说,当然是

为了纠正人们对于审美无用的误解。说动人心魄的历史于我们无意

义而《短歌行》于我们亲切,其实是漫长的时间已经把厚重的历史

和我们的实用的范畴远远的疏离开来,让我们有机会以身处之外的

心理来享受历史的跌宕起伏。艺术品作为一种对历史的记录或演绎,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大概不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所

能感受到的。

当局者迷,旁边者清。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

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朱光潜先生

在书中也多次提到,虽然艺术来自于生活,但是艺术所用的情感却

并不是生糙而是经过反省的。书中说,“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

都不能同时站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

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也就是说,在艺术家亲身

经历人生的大起与大落之时是无法将这种情感客观的表现出来,而

非要等“痛定思痛”,心绪得以跳出之时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作为材

料进行加工和创作,产生艺术品。而这种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也

即是摆脱实用性的过程。

当然,除去艺术家的亲身经历,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基于虚

构的人生感受。既然没有实际的亲身经历可以跳出,就需要艺术家

能够将自己融入所要刻画人的心境与生活中去,去获得主观的情感

已获得可以客观刻画的材料。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而

物我不分,也不可绝对客观而令作品趣味索然。

此时说到底,发现美的过程即是脱离实用性、逐渐走向客观的过程。人事景物,脱离了我们的日常实用,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才有机会被

我们所发现。

既然发现了美,就要去欣赏美。我们常常感到,自然风景是不变的,可是人与人对它的感受却千差外别。这种对于事物的审美差异,正

如朱光潜先生书中所说,始于我们在欣赏时的“移情作用”的差异。

我们之所以对于同一审美对象有着不同的审美感受,首先是因为我

们由于不同的心境和经历,对于物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活动。一个简

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心情愉快时看秋风扫落叶或许会对自然的变化

赞叹不已,而当我们心灰意冷时恐怕再见此情此景只会徒增心中的

悲凉。根据书中的观点,我们的移情作用往往是带有无意的模仿。

我们听舒缓的音乐感觉舒缓;听雄壮的节拍会感觉心潮澎湃。我们

之所以会因为不同的音乐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不是因为音乐本身

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之分,而是因为我们在聆听舒缓的音乐

时心思不由自主的模仿曲调节拍进行舒缓的活动,进而勾起了我们

记忆里面某种舒缓的人生体验,从而让我们产生了所谓的“共鸣”。

因此,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反照。

我们虽在移情中模仿着外物,却也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体验,也在

进行着某种创作,而这种创作产生了我们千差

万别的审美体验。

然而,我们什么时候知道我们是在审美呢?审美的过程似乎就像在

做梦。我们在做梦时通常不会意识到梦境,只有等梦醒之后才隐约

对之前的梦境有所唏嘘。同样的,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欣赏越

入迷,我们就越难觉察到自己是在欣赏它,也难以察觉自己在审美

中所享受的快乐。这种感受似乎与上面的“审美脱离实用”以及“客观”

的原则相悖,因为既然我们已经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又如何断

言我们已经和作品脱离了实用的关系了呢?

朱光潜先生谈到美感有两个要素:一是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中也有

一种适当的距离,二是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

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

姿态移注于我。要说明这两点,就要分明“快感”与“美感”二者。正

如之前所说,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感到满足,喝水、饮食异能感到满足,这二者之满足究竟有什么不同,是区分“美感”与“快感”的关键

所在。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我们因为满足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

快感总是与体验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某种饭菜可口,这

种体验只是发生在我们品尝这种食物的过程之中。相反的,我们从

欣赏艺术作品所获得的满足却发生在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行为之后。“在聚精会神之中忘记自我”,也正是指在审美的过程中脱离了我们

的实际人生从而进入到一种拜托了物质实用的“物我两忘”境界了。

这样看来,我们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美的满足也的确是一种脱离了

主观与实用的感受。

那么在这里,我认为就有必要想一下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聚精会神

的欣赏”中究竟在想些什么。我们在阅读诗文时,常常有因为文章句

子打动内心而想入非非之时。这种联想的行为在书中并没有被算作

是审美的过程。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联想的时候已经脱离了艺

术品本身,而转入对于我们实际人生的某种回忆性质的思考中去,

因此无功利的欣赏也就中止了。当然,在我们从这种主观的联想中

重新转入对艺术本身的欣赏时,审美的过程也会延续。

美感既然是我们内心脱离了“物我”的活动,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创

造美呢?或者说,我们创造出什么样的艺术才算美呢?这里朱光潜

先生用了七个章节来谈规律与创新的关系。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艺

术家从模仿人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

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

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

言创造。我们在前面说过,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

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作者的观点认为,好的作品一方面来源于想象与情感的运用,另一

方面也得益于对格律、规则的因袭。我们在诵读诗文的时候常常一

方面折服于作品或雄浑或细腻的构思,另一方面也感叹于作品流畅

的音律与和谐的结构。构思固然出自艺术家之手,而音律与体例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