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复核管理办法

合集下载

11复核管理规程

11复核管理规程

复核管理规程一、目的:建立复核管理规程,防止差错和混药事故的发生。

二、范围:适用于原辅料、包装材料的领用发放和成品入库放行,各工序生产过程及其交接。

三、责任人:质量管理部部长、生产技术部部长、车间班组长、QA、仓库保管员、车间主任。

四、内容:1.接受物料的复核内容1.1原辅料:复核外包装标签与容器内合格证上的品名、规格、批号、数量是否相符,称量好的原辅料与指令单上原辅料的名称、规格、批号、数量是否相符。

1.2包装材料:复核品名、规格、数量、包装材料上所印刷的文字内容及尺寸大小与所要包装的药品是否相符。

1.3检查所领用物料的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等与物料卡上填写的内容是否相符合。

2.称量复核2.1按本制度第1条复核被称量物。

2.2对衡器的规格与砝码复核确认。

2.3对衡器零点的校正复核确认。

2.4对采用直接称量法称量的物料,在操作者称量结束后,复核者应对衡器归零后再次进行称量,操作者与复核者称量的数据应相符。

2.5对采用减重法或转移至另一容器的进行称量的物料,在操作者称量结束后,复核者应对衡器归零后,对剩余物料进行称量复核。

2.6若剩余物料不宜采用2.5项方法称量,复核者应当对衡器归零后,将盛有物料的容器进行称量,记下毛重,将物料投入配料罐后,对空容器进行称重,两数值之差即为投料量,操作者与复核者数据应相等。

2.7对不能采取上述方法进行复核的物料,宜采用其它方法进行复核,采用的方法原则上应科学、准确。

3.计算的复核3.1计算包括配制指令的计算,投料的计算,原辅料、包装材料用量的复核。

3.2各岗位物料平衡的计算必须经复核确认。

3.3所有的计算复核要以原始记录为依据进行复核、计算确认。

4.工作复核4.1包装标签、合格证、大中小盒所盖批号均要复核确认。

4.2对生产所使用的各种模具领用、收回均要复核。

4.3各工序清场清洁工作结束后由QA复核确认是否合格。

5.各工序的复核人由班组长指定。

6.责任6.1复核者所发现的错误由被复核人纠正,如已造成损失,责任由被复核人负责。

员工产能统计及复核管理制度

员工产能统计及复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确保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车间及辅助生产部门,旨在规范员工产能统计及复核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三条员工产能统计及复核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2. 及时准确,确保数据真实;3. 保密原则,保护员工隐私。

第二章统计内容及方法第四条员工产能统计内容:1. 员工个人产能:指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生产任务数量;2. 总产能:指车间或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生产任务总量;3. 每小时产能:指车间或部门每小时完成的生产任务数量。

第五条统计方法:1. 以工位为基准,计算实时产能;2. 人员工位安排在到岗前确认;3. 根据生产任务和员工实际工作情况,对产能数据进行统计。

第三章统计岗位及人员设置第六条各生产车间及辅助生产部门根据需要设置专职或兼职统计员。

第七条统计人员职责:1. 负责本部门员工产能的统计工作;2. 协助综合统计员完成公司生产统计工作;3. 完成本部门的统计填报;4. 定期对统计数据进行复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八条统计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调(变)工作时,事前必须征求财务部的意见,并要有适合的人员接替其工作。

第四章统计数据的复核与审核第九条统计数据的复核:1. 统计员对所统计的数据进行自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2. 综合统计员对各部门统计数据进行复核,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第十条统计数据的审核:1. 财务部对统计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2. 审核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第五章奖惩与监督第十一条对在员工产能统计及复核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对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弄虚作假、泄露数据等违反本制度的行为,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处分。

第十三条本制度由公司生产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特种设备复核管理制度(5篇)

特种设备复核管理制度(5篇)

特种设备复核管理制度为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加强对特种设备的复核管理,并使其步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依据____颁发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规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工程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要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其档案内容应包括:①特种设备的制作单位,出厂日期,合格证,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②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③日常使用状况记录;④日常维护保养记录;⑤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是为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的唯一可追溯的技术文件,其相关责任人均应高度重视和妥善保管,当需调阅特种设备技术档案时,档案管理责任人应严格按规章办事,履行借阅手续,保证资料不流失。

二、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复核审查。

特种作业人员进场后、上岗前施工单位应将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报总监办审核、审批,方可从事相应特种设备的作业工作。

特种人员包括:电工、金属焊接切割工、起重工、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人员、锅炉工、压力容器操作人员、爆破作业人员等。

特种作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考试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关作业或者管理工作,并按规定进行证书检审。

证书过期未检审的无证人员坚决不允许上岗,若发现,按相关条例予以处罚。

三、施工单位应当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使其具有必要的安全作业知识。

培训应做好记录备案。

同时特种作业人员要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严禁酒后操作,严禁违章违规作业。

在作业过程中如发现事故隐患或其他不安全因素,应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报告,并停止作业。

四、严格对特种设备的复核和检查。

特种设备进场后及安装前,要让具有安装、检验许可的单位安装和检测,出具合格证后方可使用。

同时向总监办上报特种设备台账,注明厂家、数量、性能或状态,并附检验合格证。

总监办按照台账逐台设备进行复核检查,看手续是否齐全;数量是否满足工作需要;检验是否有效,有无过期或未检验的设备在运行。

公司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处置和复查制度范文(二篇)

公司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处置和复查制度范文(二篇)

公司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处置和复查制度范文为了加强公司的安全管理,防范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公司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处置和复查制度》,并严格执行,以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整改责任1.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发现、整改及督查的责任制度,在本职工作中发现隐患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上报。

2. 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整改工作负责,确保隐患整改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记录和报告。

3. 项目负责人对所负责项目的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整改工作。

4. 隐患整改责任人应按照规定要求,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及时汇报整改情况。

二、整改程序1. 隐患排查: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各部门、项目进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并将排查结果记录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表中。

2. 隐患报告:各级管理人员在发现安全生产隐患后,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并上报隐患报告表。

上级应在接到报告后,对隐患进行评估,并作出相应的整改任务分配。

3. 整改方案制定:上级根据隐患的性质和程度,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并责成相关人员实施整改。

整改方案应包括整改措施、整改时限、责任人、资源需求等内容。

4. 整改落实:整改责任人应按照整改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整改措施,并及时上报整改进展情况。

其他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

5. 整改验收:整改责任人完成整改后,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并请求进行整改验收。

上级根据整改情况,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作出整改验收意见。

三、处置措施1.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发现后,应根据隐患的性质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不得因整改难度大、费用高或时间紧迫等理由而草率处置或不处置。

2. 根据不同性质的隐患,可以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组织措施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

gmp复核管理制度

gmp复核管理制度

gmp复核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加速发展,药品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其中包括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生产规范)。

GMP是一个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工艺、制造人员等方方面面都加以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

它的核心是确保药品的质量标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用药的有效性。

为了符合GMP的要求,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按照法规要求进行GMP复核,确保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性。

二、GMP复核的意义GMP复核是指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现场的检查和评估,旨在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推动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

通过GMP复核,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确保生产的药品符合GMP 的要求。

同时,还可以提供给监管机构、客户和患者一份可信赖的质量保证。

三、GMP复核管理制度的要求为了确保GMP复核的有效进行,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GMP复核管理制度。

这个制度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GMP复核的周期和方式:制定GMP复核的周期,根据企业的规模、产品类型和前期复核的结果,确定复核的频率和方式。

一般来说,大型生产企业可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复核,中小型企业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

此外,还需要规定GMP复核的方式,包括现场检查、文件审查等。

2. GMP复核的组织和管理:确定负责组织和管理GMP复核的部门和人员,制定相关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复核的程序和要求。

负责GMP复核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复核经验,确保复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 GMP复核计划的制定:制定GMP复核计划,明确每次复核的具体内容、范围和要求,制定详细的复核指导书和文件模板。

同时,根据复核的结果,及时修订和更新复核计划,确保复核的持续进行和完善。

4. GMP复核过程的实施:根据复核计划和要求,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检查和文件审查,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中药饮片出库复核管理制度

中药饮片出库复核管理制度

中药饮片出库复核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1.目的:2.依据:本制度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的相关制度,并结合中药饮片的生产特点而制定。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中药饮片库房的出库过程中,涉及到复核环节的调配员。

三、职责和权限1.库房管理员的责任:(1)负责出库的饮片进行复核;(2)确保出库的品种、数量与出库单一致;(3)核对出库药品的有效期和包装完好性;(4)对于问题药品及时报告上级主管人员。

2.调配员的责任:(1)按照出库单要求进行药品拣选;(2)接受库房管理员的复核,核对药品品种、数量;(3)确保药品包装完好并具备有效期。

四、操作程序1.出库复核前准备:(1)核对出库单上的药品品种、数量,与库存进行核对;(2)核对出库药品的有效期和包装完好性。

2.复核过程:(1)调配员把拣选好的药品交给库房管理员进行复核;(2)库房管理员核对药品的品种、数量与出库单一致;(3)核对药品的有效期和包装完好性,确保药品符合规定要求。

3.复核结果处理:(1)如复核无误,库房管理员在出库单上签字并确认,将药品移交给调配员;(2)如复核有误,应立即停止出库操作,与调配员协商解决问题并及时与上级主管人员进行沟通。

五、记录及文件1.出库单:记录出库药品的品种、数量和调配员与库房管理员的签字确认。

2.异常处理记录:记录出库复核中发生的问题,包括问题的性质、原因和解决措施等。

六、复核结果的监督和评估1.监督:上级主管人员对库房管理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查看,核对复核结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评估:根据复核结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库房管理员进行评估,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

七、其他要求1.库房管理员和调配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药品出库复核的技能和意识。

2.库房应保持整洁,药品存放要按照规定分类摆放,有效期短的药品要放在前面,便于管理和取出。

3.出库过程中要注意药品的防潮、防晒和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生产过程复核管理规定

生产过程复核管理规定

生产过程复核管理规定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生产过程复核管理制度?目的:为规范复核制度,降低人为差错。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生产全过程的复核。

职责:操作人、复核人、现场质保员人员负责实施本规程。

内容:复核应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由直接操作者以外的人独立复核,内容如下:1.领料复核:应检查包装完好、标识齐全,并核对所领物料品名、编码、规格、批号、数量、供应商、效期、物料质量状况(合格证、检验报告书)等,必要时双方称量(计数)复核确认数量。

2.称量复核:凡生产过程中所有称量操作都要复核,包括被称量物料的品名、编码、规格、批号、数量等;计量衡器称量范围,是否有校验合格证,是否在效期内;衡器校正、置零;称量好的物料及其重量,复核其皮重、毛重、净重、剩余物料净重等。

3.计算复核:所有计算复核要以原始记录为依据进行复核、计算确认。

包括批生产指令工艺处方及投料量计算,粒重计算,原辅料、印刷包装材料用量的复核;各岗位收率、物料平衡计算的复核。

4.交接复核:双方交接应复核标签内容与实物是否一致。

5.投料复核:各工序投料前,对原辅料、中间品品名、规格、数量、质量状况等逐一复核。

6.操作复核:对铝塑包装机、喷码机及标签、包装盒、大箱等打印、喷印的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至等信息要复核确认;对生产使用的各类模具的使用、收回要复核确认;关键操作及设备关键参数设置要复核确认。

7.清洁复核:生产前对生产操作现场及设备、用具、仪器是否清洁且在效期内复核。

8.生产记录复核:为保证生产记录正确性,必须对每批记录进行复核。

包括是否符合记录填写要求、内容是否完整、上下工序的批号、规格、数量是否保持一致、记录内容与工艺规程是否相符等。

9.清场复核:清场结束后,由现场质保员按清场标准复核确认是否合格。

10.入库复核:产品入库应复核品名、批号、数量、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

11.复核制度是避免人为差错的切实有效措施,必须严格执行,复核过程中发现差错,应及时报告现场质保员,找出原因,否则不得继续生产。

质量复核管理制度

质量复核管理制度

质量复核管理制度一、引言为了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客户要求,降低质量风险,保障客户满意度,制定本质量复核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各类产品的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的质量复核管理工作。

三、管理原则1. 质量第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必须把质量摆在首位。

2. 客户满意。

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要求和期望。

3. 持续改进。

通过复核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4. 法规合规。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四、质量复核管理职责1.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全面的质量复核计划,安排复核人员,并对复核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2. 各生产部门负责按照质量复核计划完成复核任务,并及时整改复核中发现的问题。

3. 销售部门负责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及时关注客户投诉和意见,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4. 质量复核人员负责质量复核工作,确保复核过程的客观和公正。

五、质量复核管理程序1. 制定质量复核计划。

根据产品类型和批次,确定质量复核的对象和范围,制定复核计划。

2. 执行质量复核。

复核人员按照计划进行复核,并记录复核结果。

3. 复核结果评价。

质量管理部门对复核结果进行评价,确定产品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4. 整改措施。

按照复核结果进行整改措施,并跟踪整改情况。

5. 质量复核报告。

编制质量复核报告,对复核结果和整改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六、质量复核管理信息化采用信息化系统对质量复核管理进行数据化和网络化,实现质量复核计划的自动排程和执行,实时监控和反馈质量复核结果,提高质量复核效率和准确度。

七、质量复核管理的持续改进1. 定期对质量复核流程和程序进行评价和审查,及时调整完善。

2. 根据客户反馈和市场变化,不断改进和提升质量复核标准和方法。

3. 建立质量复核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复核管理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分析。

八、质量复核管理的监督和检查1. 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当对质量复核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复核工作的严格执行和质量复核结果的真实可信。

浅谈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复核管理

浅谈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复核管理

浅谈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复核管理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复核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点进行的二次确认和检查,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合法性、规范性和质量稳定性。

复核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障临床安全。

药品生产过程中,复核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原药材的复核原药材是生产药品的基础,原药材的质量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制剂的质量稳定性。

因此,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原药材进行复核,包括原料的名称、规格、批号、产地等信息,以确保原药材的合法性,规范性和质量稳定性。

二、制剂生产过程的复核制剂生产过程包括制剂配制、灭菌、装瓶、包装等环节。

对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对相应的生产记录进行复核,以检查生产记录是否准确、完整,是否符合规定的生产工艺流程,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等要求。

三、质量控制人员的复核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人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质量控制人员需要对每一个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点进行二次确认和检查,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合法性、规范性和质量稳定性。

同时,质量控制人员还要对成品药品进行复核,确保药品的质量符合国家和企业的标准。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复核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质量手册、质量检验规范、生产标准操作程序、质量记录等。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复核,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总之,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复核管理是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通过严格的复核管理,才能保证药品生产的质量,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复核管理制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检查、自我纠错,不断提高质量管控和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药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工程本文件复核管理制度

工程本文件复核管理制度

工程本文件复核管理制度一、概念工程本文件复核管理制度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对工程本文件的编制、审批、修改等工作进行复核管理的一套规范操作流程和制度要求。

其目的是确保工程本文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目的1. 确保工程本文件的准确性。

通过复核管理制度,可以确保工程本文件中所包含的各项信息准确无误,避免因错误信息导致的工程施工延误和成本增加等问题。

2. 保证工程本文件的完整性。

在工程本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可能出现遗漏或疏漏的情况,复核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并弥补这些问题,确保工程本文件的完整性。

3. 确保工程本文件的合法性。

工程本文件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否则可能会引发法律纠纷或被责令停工,复核管理制度可以帮助确保工程本文件的合法性。

4. 提高工程质量。

通过工程本文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的保证,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减少施工风险,确保工程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三、程序工程本文件复核管理制度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1. 编制工程本文件。

工程本文件的编制是整个复核管理制度的起点,需要由专业人员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编写,并在相关部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

2. 提交复核。

编制完成的工程本文件需提交到复核单位进行复核,复核单位应当是具有相应资质和专业经验的机构或个人。

3. 复核审查。

复核单位对提交的工程本文件进行审查,核查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提出修改意见或要求修改的内容。

4. 修订修改。

编制单位根据复核单位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进行修订修改,并重新提交给复核单位进行审查。

5. 审批通过。

经过修订修改后的工程本文件需重新提交给相关部门或领导审批通过,确保工程本文件的最终合格。

6. 归档保存。

审批通过的工程本文件需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归档保存,以备日后查阅和备案。

四、责任工程本文件复核管理制度中涉及到的各方责任如下:1. 编制单位责任。

编制单位需按照规范要求和审批流程进行工程本文件的编制,并对编制的文件质量负责。

2023年复核管理制度

2023年复核管理制度

2023年复核管理制度2023年复核管理制度1一.为规范药品出库复核管理工作,确保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符合质量标准,杜绝不合格药品流出,特制定本制度。

二.在库药品应按先产先出、近期先出、按批号发货的原则出库。

如“先产先出”与“近期先出”出现矛盾时,应优先遵循“近期先出”的原则。

三.库管人员发货完毕后,在发货单上签字,将货交给复核员复核。

复核员应按发货清单逐一核对品种、批号,对实物及包装进行质量检查和数量、项目的核对。

复核项目应包括:品名、剂型、规格、数量、生产厂商、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发货日期等项目,核对完毕后应填写出库复核记录。

四、出库复核与检查中,复核员如发现以下问题应停止发货,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处理:1、药品包装内有异常响动和液体渗漏;2、外包装出现破损、封口不牢、衬垫不实、封条严重损坏等现象;3、包装标识模糊不清或脱落;4、药品已超出有效期。

五.下列药品不得入库:1、过期失效、霉烂变质、虫蛀、鼠咬及淘汰药品;2、内包装破损的药品;3、瓶签(标签)脱落、污染、模糊不清的品种;4、怀疑有质量变化,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明确质量状况的品种;5、有退货通知或药监部门通知暂停使用的品种。

2023年复核管理制度2为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复核流程,切实保障考生的合法权益,特制定以下规定:一、成绩复核期限考生个人网上报名考试成绩自公布日起60天内可登陆网报平台进行成绩查询。

需要复核成绩的考生,成绩公布十五个工作日内,申请复核。

超过期限不予受理成绩复核申请。

二、成绩复核程序(一)考生需到申报考试的报名点提出成绩复核申请,并填写《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复核申请表》(见附件)。

各报名点在收到考生成绩复核申请表后进行整理汇总,并于收到考生成绩复核申请表后5天内,提出意见上报省鉴定中心(可分批上报)。

(二)省鉴定中心在接到成绩复核申请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成绩复核并向各报名点下发《成绩复核回执》。

各报名点将成绩复核的结果通知考生本人,并将《成绩复核回执》下发至考生。

药品复核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药品复核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药品复核的流程及注意事项药品复核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相关资料在进行药品复核之前,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生产数据、记录和文档,包括原材料采购记录、生产过程记录、检验报告、清洁记录等。

这些资料将作为复核的依据,用于核查和评估药品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和质量控制情况。

2. 检查数据准确性在收集到相关资料之后,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核对,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比如,对原材料的采购记录进行核查,确认原材料的来源、质量和数量是否符合规定;对生产过程记录进行核查,确认是否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对检验报告进行核查,确认检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对清洁记录进行核查,确认生产设备的清洁情况是否符合要求等。

3. 评估数据合规性在核对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和记录进行评估,确认其合规性。

比如,对原材料的采购记录进行评估,确认原材料是否符合药品生产的要求;对生产过程记录进行评估,确认生产过程是否符合GMP要求;对检验报告进行评估,确认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对清洁记录进行评估,确认生产设备的清洁情况是否符合要求等。

4. 编制复核报告在完成数据核对和评估之后,需要将复核的结果整理成报告,报告中需要详细记录复核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的改进措施等。

5. 提出改进措施在复核报告中,除了记录发现的问题之外,还需要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便改善药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确保今后能够更好地控制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药品复核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在进行药品复核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复核工作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2. 细心认真药品复核是一项反复核查和审核的工作,需要细心认真,不能有丝毫马虎,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3. 注意保密药品复核涉及到生产过程的重要数据和记录,需要严格保密,避免信息泄露,确保相关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食品厂关键工序复核制度

食品厂关键工序复核制度

食品厂关键工序复核制度一、原材料进厂检验制度1、原材料进厂后,仓库保管人员应及时把取样通知单及质量证明书,一起送交化验室,通知取样检测。

2、理化室接到取样通知后,应立即进行取样检测,在付款期内得出检测结论。

3、原材料的检查标准,一律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产品执行标准,以本厂的工艺要求和签订的合同为依据。

4、原材料检测后,符合有关标准或合同条文,化验室要根据本厂制定的原材料使用要求,填写验收记录,并将检测结论通知仓库。

5、原材料经检查不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合同条文,化验室要及时上报,由品管部和技术部商定处理意见,同时书面通知财务部,拒绝付款。

如果经厂有关部门协商可以降级接收,必须办理相关手续,经使用车间同意并签写降级接收单,送交技术部,品管部研究,总经理批准,否则一律不准降级接收或入库。

6、原材料进厂,有些检验项目由于条件限制不能检查,可以委外检验。

二、关键工序复核制度关键工序复核是公司经营管理重点,是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关键工序复核包括物流管理、生产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生产安全管理以及生产资源管理等。

为合理利用公司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一步规范公司管理,使公司生产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特指定本制度。

本制度是公司关键工序复核的依据,是关键工序复核的最高准则。

1、生产过程管理是公司各级管理员、一线作业人员都必须遵守的管理制度。

公司各级管理员、操作员必须严格按照生产过程管理工作,时刻树立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2、生产过程管理要求公司各级管理员时刻树立持续改进意识,以思促管,防止管而不化;要求公司所有作业人员树立节能高效意识。

3、关键工序复核人员在接到客户订单后要仔细分析订单,看清客户的每一点要求,防止盲目生产。

4、关键工序复核人员明确客户要求后,应立即通知准备生产资源(包括原辅材料、工具、包材等)5、生产部门根据客户交期的急缓程度安排领料,暂时不急的产品先不领料,保证生产车间物流流畅,避免生产资源积压在车间影响车间生产,交期急迫的要马上组织人员立即投入生产。

生产过程复核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复核管理制度

目的:确保生产过程中各项技术数据的准确性。

适用范围:各生产车间生产过程的复核、检验数据的复核、仓库发料的复核。

责任:操作人及复核人执行该管理制度,质管部负责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内容:
1.物料领用的复核:
领料时,领料人根据质管部门检验合格证、报告单,核对物料的品名、规格、产品批号,按实发数量点收,并在领料单上签名。

2.投料工序物料称量的复核:
称料时,复核人应对各种物料称量进行复核,并在称料记录上签名。

3.各工序清场合格的复核:
各工序清场结束后,由车间质监员复查现场,合格后,发给“清场合格证”。

4.现场监控:
各工序现场监控时,车间质监员应核对生产记录,包装操作完成后,车间质监员应核对结果,并签名。

5.批生产记录的复核:
5.1车间质监员将批生产记录内容与工艺规程对照复核。

5.2 将每批生产记录串联复核。

5.3成品发放前,厂质量管理部门审核批生产记录并签字。

6.实验室检验报告单的复核。

实验室的每批产品检验报告单、每种物料的检验报告单,均应有实验室负责人复核并签字。

生产过程二人复核管理规程

生产过程二人复核管理规程

目的:建立生产过程二人复核管理规程,加强生产过程中双人复核制度,避免人为差错的发生,使生产受控。

范围:各生产岗位职责:生产部长起草;质量保证部审核;质量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共同批准;各生产岗位班长、操作人员执行。

内容:1 复核内容及管理要求1.1 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关键岗位都要施行二人复核制,以确保药品生产过程中无差错事故发生。

1.2 接受物料的复核内容1.2.1 原辅料应复核外包装上物料标签与领料单上的品名、规格、批号、数量是否相符,称量好的原辅料与批生产配料单上原辅料的名称、规格、批号、数量是否相符。

1.2.2 包装材料应复核品名、规格、数量、包装材料上所印刷的文字内容及尺寸大小与所要包装的药品是否相符。

1.2.3 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首先逐桶复核有无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标签,内容是否完整,并与批生产指令上的品名、规格、批号、数量一致。

1.2.4 检查和复核领取物料有合格证。

1.2.5 检查检验报告单,证明所接受的物料为合格品。

1.3 称量、复核(两人分别独立完成以下称量工作):1.3.1 核对被称量物料的品名、规格、批号、数量与批生产指令一致。

1.3.2 对磅秤、电子秤规格与砝码复核确认;1.3.3 对磅秤、电子秤或天平零点的校正复核确认;1.3.4 复核皮重、毛重、净重、剩余料的净重。

1.3.5 注意事项:1.3.5.1 称量物料时,不同品种、不同批号、不同规格的物料称量时,称量器具必须进行清洁处理,防止称量过程的污染和交叉污染。

1.3.5.2 称量物料应按品种、规格、批号分别进行,不得同时称量两种以上物料。

称量完毕,必须立即封存物料,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后才进行第二种物料的称量,以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1.3.5.3 计量工作必须认真、仔细、数据精确。

1.3.6 分别独立做好“车间物料称量记录’(SMP.SJ-SG-19-01)。

1.4 计算的复核1.4.1 计算包括配制指令的计算,投料(用料)的计算,片(粒)重的计算,原辅料、包装材料用量的复核;1.4.2 各岗位物料平衡的计算必须经复核确认;1.4.3 所有的计算复核要以原始记录为依据进行复核、计算确认。

GMP生产过程管理规程

GMP生产过程管理规程

页码:文件编号:生效日期: 再版日期:第1页/共4页SMP-PM-01010-1标准管理规程STANDARD MANAGEMENT PROCEDURESubject题目:生产过程管理规程Issued by颁发部门:质量部Written by起草人:Date日期:Dept. Head Approval 部门主管审核:Date日期:QA Director Approval QA 主管审核:Date日期:Approved by批准:Date日期:Dispense分发:质量部、生产部1.目的建立生产管理的标准,保证生产秩序良好,符合GMP要求。

2.适用范围任何品种的生产过程管理。

3.职责3.1生产部负责监督本规程的实施。

3.2生产部操作人员负责执行本规程。

4.程序4.1. 生产前准备阶段4.1.1.复核清场情况4.1.1.1.操作人员检查是否有上一批生产遗留的原辅料等物品。

4.1.1.2.操作人员检查门窗墙壁、地面、天棚、灯罩是否干净、无浮尘。

4.1.1.3.操作人员检查称量仪器、设备等是否干净,检查设备是否有正确的状态标识,设备是否可再版日期:标准管理规程STANDARD MANAGEMENT PROCEDURESubject题目:生产过程管理规程Issued by颁发部门:质量部4.1.1.4.操作人员检查进风口、回风口有无异常。

4.1.1.5.操作人员检查上一批的生产记录等文件是否已收回。

4.1.1.6. 操作人员检查门上是否有绿色的“清场合格证”状态标示牌,是否在有效期之内。

4.1.1.7.操作人员检查完成后请QA进行复核检查。

4.1.1.8.QA检查合格后,在原始记录上相应的位置签名,允许车间开始进行生产。

4.1.1.9.车间人员在门上状态标示牌上写好配料产品品名、批号、规格。

4.1.2.接收文件4.1.2.1.接收《工序生产指令单》《批生产记录》、《标准操作规程》文件。

4.1.2.2.仔细阅读《工序生产指令单》、《批生产记录》、《标准操作规程》文件。

安全生产二级复核

安全生产二级复核

安全生产二级复核安全生产二级复核是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进一步查缺补漏,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落实。

在进行二级复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全面审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二级复核要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标准和流程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其完备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要核实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否进行了相关的岗位培训和技术交底,是否存在缺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其次,要详细了解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

二级复核要对企业的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是否存在违规操作、设备损坏、安全隐患等问题,并对各类事故隐患进行排查。

要与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再次,要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切实的评估。

二级复核要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对其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估,评估结果要准确反映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评估结果要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最后,要制定详细的复核报告。

二级复核结束后,要及时制定详细的复核报告,对复核过程、结果和建议等进行全面记录。

复核报告应具备清晰、准确、严谨的特点,以便于企业进行改进和落实。

同时,要将复核报告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以便监管部门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了解和指导。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二级复核是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审查和评估,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二级复核时,应注意全面审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详细了解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切实评估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并制定详细的复核报告。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落实和提升。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复核制度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复核制度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复核制度一、背景介绍安全生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而事故的发生往往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了增强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建立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复核制度势在必行。

二、制度的目的和意义1. 目的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复核制度的目标是确保事故调查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事故的原因分析和责任追究提供依据,帮助企业在事故总结中吸取经验教训,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不断改进。

2. 意义(1)提高事故调查报告的质量:通过复核制度的建立,有效避免事故调查中的错误和疏漏,确保报告的真实、全面、客观和准确。

(2)强化事故调查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通过复核程序,防止事故调查报告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干扰,保障调查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3)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复核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企业对事故调查的重视程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三、复核程序1. 推选复核人员:由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从具备一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中选派,并确保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2. 确定复核范围:根据事故调查报告的具体情况,明确复核的内容和重点,确保复核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评估调查过程:复核人员对事故调查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调查方法、证据收集、结论推理等方面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4. 检查调查报告的完整性:复核人员对事故调查报告进行细致的检查,确保其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5. 验证事实依据:复核人员核实事故调查报告中所列举的事实依据,比对相关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6. 分析调查结论:复核人员对事故调查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进行评估,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7. 提出意见和建议:复核人员针对事故调查报告提出复核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企业完善事故调查工作和安全管理体系。

四、复核结果的运用1. 决策参考:复核结果作为企业内部决策的重要参考,帮助企业领导层了解事故的真实原因和整改需要,做出正确决策,提高安全管理效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建立生产过程复核管理办法,防止差错、混淆。

2范围
注射剂产品生产过程的复核管理。

3责任
生产车间、工艺员、质监员、岗位操作工。

4参考文件
GMP文件之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

5内容
5.1 生产过程中的复核应包括投料复核,计算复核和称量复核,物料重新启用复核,中间站进出复核以及上下工序交接复核等。

5.2 投料复核
5.2.1 领料时,开具领料单与工艺规程,处方对照复核,其重量是否与投料量一致。

5.3 计算复核
5.3.1 某些品种投料量应按实测含量进行折算。

在计算时,工艺员对其计算结果与规定的折算公式进行复核计算,计算人、复核人双方均应签字。

5.4 称量复核
投料时应有一人称量一人复核,操作人、复核人均应签名。

5.5 物料重新启用复核
使用后剩余的散装原辅料应及时密封由操作人注明启封日期、剩余数量,使用者、复核人签字后由专人办理退库手续。

再次启用时,应核对记录方可启封使用。

5.6 中间站进出复核见中间站制度。

5.7 上下工序交接复核应包括物料、中间产品以及交接班复核,具体可参照有关SOP执行。

6培训
6.1 培训对象:工艺员、质监员、洁净班长、配制操作工。

6.2 培训时间:二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