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民俗文化的心理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民俗文化的心理结构
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不同,它是靠集
体创造,流传的,加之流传中不断传播和变异,不易形成个性化的
符号系统。这就决定了民俗文化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即民俗
文化是反映群体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宗法性农业社会,它以小农业为基础,以皇权专制的大统一为根本。作为民俗文化的心理结构必然受
到这两个前提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讨论中国民俗文化的心理结构时,往往把它界定在这个特定的时代阶段。以及中国民俗在这个民
族的主要情感,道德观念,习惯风尚,信仰理想,审美取向等方面、。
中国民俗文化的思维方式,从认知的角度看,是直觉型思维方式,从实践角度看,是实用理性型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原始思
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
直觉思维方式讲究“直觉顿悟”、“情感体验”、即我们常说的意会性,如在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仪中,新房的便桶在婚礼那
天要让一男童溺尿,新床上遍撒桂圆、莲心、花生、枣子等、利
用这些果品的名字的谐音祝愿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永结同心”。还有“跨火盆”“传麻袋”意为传宗接代等民俗,这里的一些实物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些含义在约定俗成中
无需推理便会传达一种意义,使人意会其中。人们对待死亡,采
取不同的下葬形式,这里包含着人们对于灵魂的认识,如“让死
者回归自然”的下葬形式,其中包括:土葬,水葬、天葬、树葬等。意会的是人的肉体和灵魂均来自自然,只有让肉体回归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才能使灵魂获得永生。
正是由于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直觉体悟、实用理性与缺少西方近代科学的缜密逻辑归纳和严格的推理演绎,才失去了向近代科学
转变的内在机制,而要达到缜密的逻辑归纳和严格的推理演绎,
则要求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怀疑”的功能,对于现实,可以怀
疑其合理性和正当性,对于过去的传统,可以怀疑其权威性和继
承性。中国民俗文化正是缺少这种怀疑功能,即使在发展过程中
产生过一些,但不是被归于“异端”就是被跻于偏狭之地。认识
上淡化了这种怀疑功能,在实践上也就无法论及向“本真”的归
化
由上可见,中国民俗文化的思维方式,不论在认识的层面上
还是实践上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和片面的表达,从而形成了
整个思维方式的两大显著特征:一是逻辑和认识观念不发达,二
是偏重直觉讲究实用,依据经验,即意会与综合实验的片面发达。这些对于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心理结构等其他方面必然产生一定的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