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e826a4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f.png)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摘要: 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与核心价值不同,前者是迄今为止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的集合体,是各种社会主义原则的泛化抽象;后者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具有统领作用的价值因素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它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个人与类的发展的统一,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发展的有机统一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关系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Abstract:The basic values and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different. The former is by far one of the common values of mankind's pursuit of a collection of various socialist principles of the generalized abstraction; the latter is the basic socialist values in the value of the role of a command element, which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the provision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lies in achieving the full and free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 basic ele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and class unity, huma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development,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social ties the organic unit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nature,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ty.Keyword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scientific socialism; Marxism; code value1.前言任何一种政治理论都要明确它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即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b2f4bb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4.pn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引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组织参观纪念馆、革命纪念地等,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 开展爱国主题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伟大的爱国主义先辈和英雄人物的事迹。
- 举办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培养集体主义意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集体游戏、集体劳动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
- 开展班级团队建设活动,鼓励学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
- 通过班级会议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社区义务劳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公益事业。
- 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开展关爱行动,如走访孤寡老人、帮助残疾儿童等。
-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实施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施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d4df1eb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0.png)
实施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其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设置1. 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中。
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在历史课程中,通过学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育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 开设素质教育课程,专门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可以开设公民教育、思想品德、法律与社会等素质教育课程,通过讨论、互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1. 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
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有经验的教育家开展培训,提升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2. 加强教师队伍的构建与管理。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形成良好的教师培养与发展机制。
三、校园文化建设1. 建立校园核心价值观引领机制。
学校应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激发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组织引导,确保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与实践。
2.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比赛、德育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四、家校合作共育1. 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学校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组织家长会议,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 鼓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参加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评价机制改革1.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90452e5a32d7375a41780fc.png)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关于《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中国近代160多年的历史回顾,更是当代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其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功能;任课教师也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最终使高校学生能够学会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真正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和人民作出“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内在逻辑。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历史观1 “纲要”课程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尽管课程开设已有几年时间,但当前高校许多学生仍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历史课程,即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这160多年的时间里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的课程。
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并不是单纯的以它所讲述的内容或者这门课程的名称为依据,而是要看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开设的一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强化“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基本任务,并将“纲要”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等列为该学科的的研究范围。
历史观教育
![历史观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f660b691ed9ad51f01df265.png)
[摘要]近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分裂势力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分裂渗透仍有土壤,而分裂势力主要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渗透目标,他们进行分裂活动的重要手段是推行杜撰、歪曲、篡改历史的历史观。
因此,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历史观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新疆的发展史、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疆是祖国的西陲边疆,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和开发的地区。
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辉煌的新疆历史。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成员,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近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分裂势力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分裂渗透仍有土壤,而分裂势力主要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渗透目标,他们进行分裂活动的重要手段是推行杜撰、歪曲、篡改历史的历史观。
这使新疆的高等教育和安全稳定问题受到严峻挑战。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问题在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内涵( 一) 历史观的含义什么是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
围绕着谁决定谁的问题,哲学界产生两种历史观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前者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看做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后者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将社会发展看作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辩证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历史观占据主要地位。
而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唯物主义历史观变为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据此,学者多有论述,例如,李捷认为: “历史观绝不仅仅是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问题。
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四史教育的内容及意义
![四史教育的内容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62b163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c.png)
四史教育的内容及意义一、什么是四史教育1.1 四史的概念四史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重要时期,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新中国的国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队历史。
四史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向人们普及和传承这四个时期的历史知识,以及其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
1.2 四史教育的目的四史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及中国军队的历史,通过对这些历史的研究和学习,培养民族自豪感、爱国精神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
二、四史教育的内容2.1 党史教育党史教育是四史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通过党史教育,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党的先进性和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2.2 国史教育国史教育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
这段历史包括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通过国史教育,人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3 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这段历史包括了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通过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人们可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
2.4 军史教育军史教育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队的历史。
这段历史包括了中国军队从小打游击到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台斗争等重大战争和军事行动中的表现和贡献。
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4cf1f67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5.png)
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奋斗历程、文明成果和智慧传承,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历史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更是一种道德力量。
它可以教育人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理、尊重传统、包容多样。
在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引领。
它包括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公平正义、协调发展、民主法治、爱国奉献、诚信友善。
这些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
三、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契合。
历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历史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伦理道德和精神力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历史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使历史文化更富有生命力,更具现实意义。
四、人类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刻画,应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使文章富有情感,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真实的叙述。
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奋斗故事,展示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同时,适当运用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五、结语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深入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265bfbe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f.png)
马克思主义172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
新时代、新特征使得民族工作不仅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物质力量的运用强一些,精神力量的运用弱一些。
[1]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就是重视物质力量的同时也比以前更加重视精神力量的运用。
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对于物质,意识对于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基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关于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的观念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国家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我国的本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剥削阶级的消亡,统治阶级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仅强调国家的阶级性,同时也非常重视国家的社会性。
目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级段虽然它还具有阶级性,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的社会性,阶级性退却次要地位。
国家的社会性占主导地位,即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正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管是在本质上还是职能上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56 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和全体中国公民利益的代表。
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acfe7b30c22590103029d3a.png)
Part 2 辨析题1、卡夫丁峡谷能否跨越?(答1)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无法跨越卡夫丁峡谷,历史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在落后国家是不可能完全跨越的,虽然可以部分跨越,但是是有严格限制条件的。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落后国家不可能完全跨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落后国家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部分通过卡夫丁峡谷,同时在卡夫丁峡谷之旁开辟卡夫丁栈道,开创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答2)(1)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确切内涵: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2)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要理论有:(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三)俄国在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践。
(3)跨越卡夫丁峡谷所具备的内在条件落后的东方国家绕开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进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20世纪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至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其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
其三,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4)“跨越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即我国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跨越”与“不可跨越”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认为, 任何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30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讲)(含解析)(必修3)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30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讲)(含解析)(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aec5d05deefdc8d377ee324d.png)
专题30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讲)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理想信念教育。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知识点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核心价值观的作用(1)精神力量: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2)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文化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地位: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4)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3.如何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2)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拓展提升】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1)区别: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和实践追求。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30af9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9.png)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在将分析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学术氛围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并展望未来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领作用、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探索、学术氛围、综合素质培养、总结、展望、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当前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倡导,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引领着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高校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文化的建设不仅关乎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更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入和践行,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对于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逻辑关系析论-精品作文
![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逻辑关系析论-精品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9f253f14791711cc7917b3.png)
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逻辑关系析论[内容提要]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现和价值观即“三观”教育,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中心位置。
过去,由于不能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厘清“三观”在学理上的逻辑关系和“三观”教育在实践上的逻辑关系,一直存在教育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之后,又出现了不能把“三观”教育与实施这一战略任务有机统一起来的问题,一些人甚至因此而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科学分析、认识和把握“三观”教育中的诸多逻辑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在高校,“三观”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也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对此人们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毋庸讳言,在“三观”教育中却一直普遍存在着有效性不高的问题,人们把这一问题的产生归因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社会风气不良以及价值多元化的干扰等。
我们不能不说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必须同时指出的是,这些意见所触及的只是影响“三观”教育效果不良的环境因素,并没有揭示其中内在的根本原因。
任何教育,尤其是像“三观”这样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要想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和预期的教育目标,首先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厘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内在逻辑关系,按规律办事。
在笔者看来,大学生“三观”教育长期效果不好,根本的原因是对“三观”之间复杂的内在逻辑关系缺乏中肯的分析和科学的把握,又脱离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盲目性,不能把“三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认识和实践思路都不甚清晰。
因此,分析和说明“三观”及其教育中的各种逻辑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厘清“三观”的学理关系是进行“三观”教育的认识前提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理上的逻辑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至今依然多固守这样的看法:三者之间,世界观是根本,决定和支配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之间,人生观是根本,决定和支配价值观。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9efc6aeb856a561252d36fdb.png)
1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由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完整严密的价值观念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一,历史地看待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
以往的哲学家的最大缺点是不懂得哲学和认识对人类实践的依赖关系,企图寻找所谓的最终实体和永恒真理。
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历史地看待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认为任何时代的认识和实践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这就为建立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逻辑前提。
第二,以实践为检验一切理论的唯一标准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十分关注当代人类实践和科学发展中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要求和需要,实事求是地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并自觉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由此才创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实践的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本质和功能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9d6fc37376baf1ffc4fad2c.png)
文强 化国
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 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
在当代中国, 自由的根本要求: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 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 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 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保 障 人 身 权 基 本 政 治 权 利 保 障 财 产 权
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需要
软 实 力 制 胜 !
核 心 价 值 观 支 撑
软 实 力
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需要
把向全世界推行美国政 治价值观作为其施政的 三大战略目标之一 要在推行“民主”上加 大投入,对中东地区进 行“民主”改造
文化 外交 政策
对外输出
美国价值观 原 因
如果美国代表了其 他人想仿效的价值观, 那么美国领导世界就会 付出更小的代价。
确保美国国家安全,在 全球扩大美国的利益和 输出美式价值观
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需要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
2012年12月14日, 美国康州枪杀案
共计28人死亡, 其中20人为5-10岁的 儿童 ……
枪支是
自由,
还是噩梦„
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需要
本质 两种价值观 的较量
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七届 六中全会 党的十八大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值 体 系党 是中 一央 以对 贯建 之设 地社 高会 度主 重义 视核 。心 价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ebb9089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5.png)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以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导向,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本理念和观念。
本文将从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应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和层次。
在学校教育中,应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注重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引领。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还应渗透到社会各层面,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们主动接受和践行。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应积极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尊重社会主义的公共道德规范。
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追求共享和谐发展的目标。
其次,要注重家庭的培育教育。
家庭是价值观的重要传递者,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参与公益事业,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意义。
最后,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要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总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和践行,是当前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我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观念;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60d81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d.png)
(4)课后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课题研究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应用。
2.了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重大事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到实践的演变。
1.培养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尚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历史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历史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https://img.taocdn.com/s3/m/ffec270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3.png)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历史面试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描述:请你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有效地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答案:1.明确教学目标: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例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内容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如雷锋精神、抗美援朝战争等,通过这些内容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教学方法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讨论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抗战过程中的民族精神。
4.案例教学:结合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通过他的事迹传递忠诚、勇敢、坚韧等品质。
5.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身品质。
6.评价反馈: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答案中提到的六个方面,涵盖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案例、情感共鸣和评价反馈等方面,体现了考生对这一问题的全面思考。
考生在回答时,应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案例,以增强答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题: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并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答案:答案:1.案例选择:选取一个与学生生活或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分析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因素。
•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辛亥革命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0fc292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4.pn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导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撑,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历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置1.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历史课程高中历史课程应在内容安排上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通过教授革命英雄的事迹、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价值取向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1.3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通过讲述他们的品德和行为来引发学生对先进价值观的思考和认同。
二、教学方法2.1 让学生参与历史事件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充当历史人物,讨论历史事件,从而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中的价值观冲突的思考和分析。
2.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寻找和分析其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3 给予学生道德判断的空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道德判断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历史事件中的是非曲直,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评价体系3.1 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评价标准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校制定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设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评价标准,如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以此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 评价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历史教学的评价不仅应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注重评价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鼓励学生针对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见解。
四史宣传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史宣传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6b2360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0.png)
四史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1.1 四史宣传教育的内涵与目的在当代我国,四史宣传教育是指对中华文化传统和我国历史进行宣传教育。
其中的四史包括:我国古代史、我国近现代史、我国革命史、我国史。
这种宣传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强化国家认同,提升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
这种宣传教育也是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重要途径。
1.2 四史宣传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四史宣传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加强国民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中,四史宣传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四史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念,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提取和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本内容。
2.2 四史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承传四史,是为了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历史教育成为传递价值观念、培育社会主义精神、增强国家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四史宣传教育可以让人们了解我国的传统和革命历史,传承中华文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传播和实践。
三、四史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3.1 个人对四史宣传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作为我国公民,个人对四史宣传教育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
通过四史宣传教育,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灿烂的历史,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3.2 个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实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个人始终秉持着爱国、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作用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抓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我国的国情和当今世情,积极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
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唯物史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历史观教育;马克思主义
G4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
要求全体中国共产党员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坚持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党的十八大还要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不断提升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作用。
在现阶段,准确理解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功的前提,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研究现状
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中处于主导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建立起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教育体系,这对广泛和深入传播唯物史观,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社会的理性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思想和教育领域变革的日益活跃,导致了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坚持和强化唯物史观的教育,而在另一方面,唯物史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
马蓥伯在《唯物史观教育五十年回眸》中总结半个世纪以来唯物史观教育的经验有: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启蒙教育、要注意加强理论观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在批判唯心史观中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蔺淑英在其博士论文《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中认为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运用的基本经验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准确把握时代方位、求真务实、理论创新、思想交锋。
陈先达在《唯物史观在新中国的五十年》中认为本世纪上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接受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陈放在《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略》中指出,就中国而言,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其最主要的成果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李景源在《唯物史观是党的执政理论的哲学基础》中侧重于研究党的建设与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唯物史观在党的历史奋斗中的指导作用,对于端正党的执政理念、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陈永亮、张德才《论建国后我党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发展观》中侧重在党的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观问题的探索和研究。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以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建设为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1)制订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
建构科学历史观教育机制,并保持科学历史观教育机制的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持久性。
“建立长效机制必须着眼于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严格的制度,用制度说话、用制度评判、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能搞简单叠加、机械拼凑,更不能互相抵触,要研究如何从整体和发展上来看长效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坚持根本的制度与具体制度相一致,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相一致,各项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界限,在责任上有明确划分,各项制度相互配套、相互协调,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环环相扣、相互配合。
”这更进一步说明建立健全一套科合理有效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抓好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的贯彻落实。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与执行,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制定出来以后,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好制度的具体实施问题。
在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注意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觉遵守相关制度并按照制度办事。
二是要积极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人民群众是制度的贯彻者、执行者,同时也是获益者,只有人民群众积极自觉地遵守和践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系才能真正发挥其规范保证作用。
三是要做好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缺少了有力的监督,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有可能变形走样,如一部分人会按照制度行为处事,而另一些人则会对制度视而不见,这必然会制约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如果做好了制度贯彻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工作,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依照制度行事,就能够对制度的贯彻落实起
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具体的说就是要充分利用好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以及媒体监督的作用,以确保良好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得到严格贯彻落实,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对科学历史观教育机制系统建构的规范作用和保证作用。
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学术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工作无论是在基本范式的明确规范、理论渊源的挖掘探索,还是在社会功能的定位和时代建构的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总体框架已较为清晰。
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理论层面的话语,更是一项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重要的现实课题。
因此,若只是将学术研究的视野局限于理论框架的绘制,则会与现实脱节。
理论来源于现实,面对全球化大背景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的种种矛盾困惑,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必须给出掷地有声的回应。
理论更要超越于现实,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应该以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为指导,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线索,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完善健全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以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革新价值体系的目标。
而对唯物史观教育的再重视必然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引领到正确的轨道上。
笔者以为,这也是我国学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军,刘望洲.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变迁与创新[J].高教研究,2011,(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聂卫国.抓住构建长效机制的几个关键点[N].人民日报,200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