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之二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高适部分)课堂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盛唐诗坛之(二)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教材p209-214;边塞诗人群体为主)
边塞诗派
唐代的诗歌流派,在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成熟、高潮。
以高适、岑参为主要代表,亦称“高参”诗派
成员主要有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陶翰、崔颢等。(划横线诗人见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注意:唐代不少诗人有边塞题材的作品,但不一定称为边塞诗人,如唐太宗有《饮马长城窟行》、卢纶有边塞绝句。
而边塞诗人也可能有大量非边塞题材的作品,如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⑴战事频繁。(卫国、拓边;主要西北——东北一线,南昭、吐蕃)
⑵统治者重视边功,尚武之风盛行,士人关心边塞战争。
⑶从军入幕风气盛行。(如高适、岑参)
⑷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古乐府:曹丕《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等)
盛唐边塞诗概况
主要内容:边塞风光、军事生活、征人思妇的情感、议论战争的得失等。
体裁:多七言古体、绝句(山水诗多五言古、近体)。
时代色彩:总体风貌:气势雄浑、豪迈遒劲、慷慨而悲壮。表现了士人昂扬向上的豪迈激情,以及对建立军功的渴望,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
从边塞诗看盛唐诗人典型心态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
极强的用世之心,强烈向往功名富贵、狂想近于天真
1、高适
字达夫,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一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中年落拓沉郁。
天宝八年,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后弃官入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从玄宗入蜀,拜谏议大夫。代宗朝入为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本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唯一高官而封侯者)
作品多作于早年不遇之时。七言歌行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体制,而且还吸取了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
《燕歌行》(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
背景(参见《作品选》P60“解题”)
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
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拜辅国大将军……(“天子非常赐颜色”)恃宠骄纵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
以古题写时事,讽喻边将恃宠骄纵,不惜士卒(朝廷用人失误);同情、赞美广大士卒……
第一层:出征历程(渐进,舒缓—紧张)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恃勇轻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临战前骄态)
校尉羽书飞(军情危急)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横行:《史记·季布传》:樊哙言“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斥其欺君该斩。
有恃勇轻敌意。
残贼:唐汝询《唐诗解》:“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第二层:战败(过程、场面、原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肃杀气氛)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败因)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被困,凄凉)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照应)
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以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以将兵矛盾揭示必败之因,回应上文将军之“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第三层:被围,士卒之痛苦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征人思妇)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相思如梦)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永别之痛)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绝境,反思)
逐层深入、深化主题:征人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危急绝境,生死一线之间,令人推想——谁将其推向绝境?
士卒被围之痛,实为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第四层:死斗结局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对比,礼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含义深广)
死节,为国事献身。顾勋,为个人功勋。
李将军:飞将军李广,“宽缓不苛”,关爱士卒。或良将李牧,“厚遇战士”。(战术、为人)
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由汉至唐,悠悠千载,庸将无数、白骨成山,而李广只有一个。对比、深思。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杜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
《燕歌行》主旨
丰富、复杂、深刻:
A、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
B、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
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
C、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
刺,有歌颂,有同情。
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
艺术表现
1、多重对比,突出主题
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
士兵室家分的离与汉将的纵情声色;
士兵的为国死节与将军恃宠贪功;
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
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
2、七言歌行中大量地运用律句、对仗句,整饬合律;然气象雄浑,古律结合完美“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词义、词性相对(声律对应)
在形式上使诗整齐匀称、和谐美听,而且形式对比凸显了意义的对比、映照;有助于表达主题思想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3、韵脚平仄互押,或激昂、或缠绵,富于音乐美
前四句押入声韵,短促有力;再下四句改押平声韵“腓、稀、围”押“衣韵”;再下八句改押仄声韵“久、后、首、有、千”押“里韵”。最后四句改押平声韵“勋、军”押“东韵”
整首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押,一仄一平,轮转交替,使整首诗的情调、声韵,一起一伏,时高时低,富于变化。这变化也体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