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管理)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合集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全文如下: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克服多种困难挑战,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

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

农业农村形势好,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

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和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解读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解读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了,这是中央在新春到来之际送给广大农民的一份大礼包。

一号文件的主题是科技创新,目标是保障农产品供给。

《意见》共分六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对保障主要农产品(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给进行部署,侧重于从投入、补贴、金融、土地政策等制度角度强化农产品供给的制度建设。

第二部分部署了2012年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工作。

第三部分部署了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目的在于把科技创新成果尽可能地扩散给技术的接受者--农业企业和农户。

第四、第五部分从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为技术创新和推广创造条件。

第六部分从市场流通角度完善农产品供给的外部环境。

一、农产品供给偏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我国的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只有半公顷左右;同时,水资源严重短缺,是世界上13个最贫水国之一。

因此,尽管自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八连增”,连续五年超过了一万亿斤,但总得看来,粮食的供求矛盾仍然日益尖锐,并且自给率已经从上个世纪的95%以上下降到90%以下。

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基本处于净进口状态,大豆进口量从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480万吨,玉米进口量从2000年的0.03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57.24万吨。

尽管稻谷、小麦供大于求,但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已经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

目前能够保证完全自给的主要是小麦和稻谷两种产品,其他产品的自给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大豆,基本上整个产业链条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我们自己的发言权很低。

大豆产业当然很重要,但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作为主粮的稻谷和小麦领域,则后果不堪设想,必须未雨绸缪。

部分农产品结构性短缺凸显。

在棉花供给方面,我国自2002年入世后,棉纺制品出口量剧增,国内棉花生产供不应求,棉花进口量大幅增加。

2001年我国成为棉花净进口国,200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棉花进口国,2004年以后,棉花进口量更是大幅度增长,2010年达到了284万吨。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从拓展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调整农业科研方向等4个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2012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已更加突出。

1 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1.1 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农业科技研发缺乏政策支持、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等。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小不仅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上,还反映在农业科研人员的人均科研经费上。

例如,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

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1],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万~0.97万元。

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2]。

此外,仅有的科研经费在不同行业间、不同的科技活动中、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也不合理。

由此,一些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缺少资金而无法实现。

2014中央一号文件

2014中央一号文件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文)2014年01月19日18:17 新华社我有话说(15,367人参与)新华社北京 1月19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全文如下: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

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升

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升

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升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日益受到重视,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提升成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聚焦于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升的意义、现状以及相关政策举措。

首先,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农产品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因此,保障农产品供给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提升既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加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还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其次,当前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数量波动较大,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环节,如种植、养殖、加工、储运等,需要解决技术、设施、流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气候变化、土地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等也对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提升带来压力。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作物和养殖品种的改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设施和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农药、兽药、肥料和饲料等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标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此外,引导农民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供应链效率。

尽管目前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有所提升,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素质。

其次,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改善农产品市场供应不均衡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益。

综上所述,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提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15•【字号】内党发[2012]1号•【施行日期】2012.0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12〕1号2012年2月15日)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强力推动“三农三牧”工作,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农牧民增收步伐加快,水利建设明显提速,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牧区民生持续改善,扶贫攻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我区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做好2012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稳定发展农牧业生产,确保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效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快富民强区进程至关重要。

实现我区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为此,自治区决定将2012年确定为农牧业科技创新年。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坚持科教兴农兴牧战略,把农牧业科技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牧业科技投入,推动农牧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繁荣注入强大动力,力争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2012年全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牧惠农牧富农牧政策实施力度,继续保持农牧业稳定增产、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牧区面貌不断改善,确保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 、 定 性和定向。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 , 文件
的成就 ,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 摆 上 更加 突 出 的位 置 。 在农 业 科技 的定 用。 但是 , 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 , 耕地 、 性 上 , 文件 明确强调 , 农业科技 具有显
淡水 等资源 的刚性 约束进 一步加 剧 , 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依靠 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 业发展 已难 以为继 ;农 业劳动力 的素 质呈结构性下降 , 用工成 本迅速 上涨 , 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 业发展 的空 间逐渐减小。在粮食产量 “ 八连
24
著的公共性 、 基础性 、 社会性 , 要大幅度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 保证财政农业科技 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 幅, 逐 步提高农业研发投 入占农业增 加值的 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 ,文件明确强调 , 面 向产业 需 求 , 力 突破 农 业重 大 关 键 着
农 业技术 推广 、 动植 物疫病 防控 、 产 的农产 品流通 网络 ;鼓励有条 件的地 农
品 质 量 监 管 等公 共 服 务 机 构 ,明 确 公 方 通过投 资入股 、产权 置换 、公建配 益 性定 位 ,根 据 产 业 发 展 实 际设 立 公 套 、 回购回租等方式 , 建设一批 非营利 共 服 务 岗 位 ;要 进 一 步 完善 乡镇 农 业 性 农 产 品业科 技 创 新意 义 重大 农业的根本 出路在科技 。新 巾同 明确指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 长 成 立 6 多 年 来 特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3 多 年 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 0 0 根本出路在科 来 ,我 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 目 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 把农业科技

形势与政策考题及参考答案

形势与政策考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形势与政策考试题库选择题:1.第(C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分别于2012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A.九B.十C.十一D.十二2.五四运动是由(A )发起的一场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

A.学生B. 教师C. 商人D.工人3.“向雷锋同志学习”是(B )(国家领导人)为提倡雷锋精神的题词。

A.邓小平B.毛泽东C.刘少奇D.周恩来4. (A )月()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谐音即为“我爱我”。

A.5 25B. 5 26C. 5 20D. 2 255. 2012年3月26日,是第(C )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A.十五B.十六C.十七D.十八6.2012年5月,泉州师范学院迎来了第(B )次团、学代表大会。

A.二B.三C.四D.五7.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是指(C )年-()年。

A.2009 2013B.2010 2014C.2011 2015D.2012 20168.在“168”党建工作机制中,“1”指的是要建立一个党支部领导下的组织“目标管理”和个人(C )的创先争优平台。

(1)设岗定责(2)亮岗履职A. (1)B. (2)C. (1)(2)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9.雷锋精神内涵包括(D ):(1)奉献精神(2)“钉子”精神(3)“螺丝钉”精神(4)艰苦奋斗精神A. (1)(2)(3)B. (1)(3)C. (1)(2)D. (1)(2)(3)(4)10.“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B )运动。

(1)爱国主义(2)反帝反封建(3)思想解放(4)资产阶级(5)新文化A. (1)(2)(3)B. (1)(2)(3)(5)C. (1)(2)D. (1)(2)(3)(4)11.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B )周年。

A. 89B. 90C. 91D. 9212. 今年(A )月()日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

时政热点高中政治推进科技创新助力科学发展

时政热点高中政治推进科技创新助力科学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助力科学发展【热点解读】1.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2.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 年9 月29 日21 时16 分 3 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 米,最大直径 3.35 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难点突破】:意义科技创新对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

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④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经济意义①发展航天事业可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占领高科技阵地,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航天事业、开发太空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③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政治意义①促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

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 符合 文件要求

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 符合 文件要求

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符合文件要求
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符合多个文件的要求:
1.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文件中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巩固提升优质食用菌生产,将食用菌生产向适宜区集中,在资源禀赋优势地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基地)。

培育食用菌产业链长、生产环节紧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

3. 《关于支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食用菌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文件中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综上所述,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符合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符合对食用菌产业的专门要求。

如需更多信息,可查阅相关文件或咨询政府工作人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增速 高 于全部 贷款 平均 增速 。 完善 涉农贷 款税 收激 励政 策 , 共性 技术 ,切 实解 决科 技 与经济脱 节 问题 。立足 我 国基本 国 健 全 金 融机 构 县 域 金 融 服 务 考核 评 价 办 法 ,引 导 县域 银 行 情 ,遵循农 业科技规律 ,把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作 为首要任 业 金 融机 构强 化 农 村 信 贷 服 务 。大 力推 进 农 村信 用体 系建 务 ,把提 高土 地产 出 率、资 源利 用率 、劳 动生产 率作 为主 要 设 ,完善 农户 信 用评价 机制 。深化 农村 信 用社 改革 ,稳定 县 目标 ,把 增产 增效 并重 、 良种 良法配套 、农 机农 艺结 合 、生
4 提 升 农村 金 融服 务 水 平 。加 大 农村 金 融政 策支 持 力 . 农 业前 沿技 术和 基础 研究 ,力争 在世 界农 业科 技前 沿领 域 占
度 ,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 有重 要位 置 。面 向产 业需求 ,着 力突 破农 业重 大关键 技 术和
7. 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 突
融 机构 和业 务特 点 的差别 化监 管政 策 ,适 当提 高 涉农 贷款风 沿 性 、公益 性科 技研 究。 大 力加 强 农业基 础研 究 ,在 农业生 险容忍 度 ,实行 适度 宽松 的市 场准 入 、弹性 存贷 比政 策。 继 物 基 因调控 及分 子育 种 、农林 动植 物抗 逆机理 、农 田资源高
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围绕强科技 强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保 发展 、强 生产 保供给 、强 民生保稳 定 ,进一 步加 大强 农惠 大 力推 广高 效安 全肥 料 、低 毒低 残 留农 药 ,严格规 范使 用食 菜篮 子 ”市长 负责 制 ,充分 发挥 都 农富农政策 力度 ,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 ,合力促进农民较快 品和饲 料添 加 剂。落 实 “ 市农 业应急 保 障功 能 ,大 中城 市要 坚持保 有 一定 的蔬 菜等 生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提出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

业内人士认为,一号文件的出台将推动种业、农机等行业大发展。

农业科技成为龙年关键词农业科技已成为近期农业发展领域的关键词。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多个场合强调,目前依靠增加物化投入推动粮食增产难度很大,必须立足于现有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而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的前一天,2011年12月26日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我国农业发展急需科技支撑。

近几年,随着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日益增强,以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农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从中长期来说,国家将面临可用耕地减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步入高成本时代等难题,农业加快科技化建设就变得极为重要。

有专家认为,农业科技创新目标在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目的在于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指导方向在于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技术体系。

科技创新的突破点在于面向前沿技术,更重要的是面向产业需求,通过推动产学研相结合,让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户家”,来解决科技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

在资源约束下,发展农业科技出路在于提高单产,可以预见种子和农机相关行业将最受益。

以玉米为例,目前美国一亩地种植6000株玉米,而我国最好的地方一亩地才种植4200株,平均水平为3600株,仅为美国平均水平的60%。

农产品市场中的政府支持政策与扶持措施

农产品市场中的政府支持政策与扶持措施

农产品市场中的政府支持政策与扶持措施农产品市场中的政府支持政策与扶持措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政府支持政策的内容、扶持措施的具体形式,以及政策实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支持政策的内容政府支持农产品市场的政策主要包括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流通与质量监管政策等。

1. 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粮食是农产品市场中的主要商品之一,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对于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政府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农业补贴政策: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对农业提供一系列的补贴政策。

补贴主要包括土地使用补贴、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促进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3. 农产品流通与质量监管政策:政府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推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

同时,对质量符合标准的农产品给予相应的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扶持。

二、扶持措施的具体形式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扶持措施主要包括农业保险、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技术、农村金融服务等。

1. 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农业保险可以减轻农民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损失,提高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2. 农业机械化:政府鼓励农民采用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扶持农机具购置和租赁、农机维修等方式,降低农机成本,促进农民积极投入农机化生产。

3. 农产品加工技术:政府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培训农民农产品加工技术、引导农民组织合作社等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 农村金融服务:政府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农民贷款、信用担保等金融支持,为农民提供融资服务,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

三、政策实施的效果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支持政策与扶持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公共服务 岗位 。 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 , 全 严格上岗条件 , 落实 岗位责任 , 行县主管部 门 、 推 乡镇政府 、 民三方考评 办法 。 农
对扎根 乡村 、 服务农民 、 艰苦奉献 的农技推广人员 , 要切实提 高待遇水平 , 落实工资倾斜 和绩效工 资政策 , 实现在 岗人 员
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 网络资源 , 搭建三网融合
科技创业行动 , 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
1 培育和 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 织 通过政府订购 、 3
定 向委托 、 投标等方 式 , 持农 民专业 合作社 、 招 扶 供销 合作 社、 专业技 术协 会 、 民用水合作组织 、 农 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 广泛参与农业产前 、 中、 产 产后服务 。 充分发挥农 民专业合作 社 组织农 民进入市场 、 用先进技术 、 展现代农业 的积极 应 发 作用, 加大支持力度 , 加强辅导 服务 , 推进示 范社建设行 动 , 促 进农 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 支持农 民专业合作社 兴办农
农业 标准化服务体 系。扩大农业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 ,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
1 引导科研 教育机 构积极 开展 农技服务 2
引导 高等学校 、
科研院所 成为公益性农 技推广的重要力量 , 强化 服务 “ 三农 ” 职责 , 完善激励机制 , 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 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 、 科研 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 目, 把农技 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 教授 、 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高等学校 、 科研院所建立农业 试验示范基地 , 推行专家 大院、 校市联建 、 院县共建等服务模
工 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 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 进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这份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0500字,共分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文件指出,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文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合 农村 银 行业 金 融机构 和业 务特 点 的差别 快 修 改完 善相 关法 律 ,落 实现 有土 地承 包
叠 固
I I 特别报道
H p / . d's t : e - i t/ 。r c n
关系 保持 稳 定并长 久不 变 的政 策 。按 照依 术集 成化 、劳 动过 程机 械化 、生 产经 营信 法 自愿有 偿 原则 ,引导土地 承包 经 营权 流 息 化 , 构 建 适 应 高 产 、 优 质 、 高 效 、 生 转 ,发展 多种 形 式 的适 度规 模经 营 ,促进 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 的技术体系 。 农业 生产 经营 模式 创新 。加 快推 进农 村地
农 村信 用社 改 革 ,稳定 县 ( )农 村信 用 施 农业 保 费补 贴试 点 ,扩 大 森林 保 险保 费 市 社 法人 地位 。发展 多元 化农 村 金融 机构 , 补 贴试 点 范 围 ,扶 持发 展渔 业互 助保 险 , 鼓 励 民间资本 进入 农村 金 融服 务领 域 ,支 鼓 励地 方 开展 优势 农产 品生产保 险 。健 全 持 商业 银行 到 中西 部地 区县 域 设立 村镇 银 农 业再 保 险体 系 ,逐步 建立 中央财政 支 持 行 。有 序 发展 农村 资金 互助 组 织 , 引导农 下 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 民专 业合 作社 规 范开展 信用 合 作 。完 善符 5. 稳 定 和 完 善 农 村 土 地 政 策 。加
权 确 权登 记颁 证 工作 ,稳步扩 大 农村 土地 理 、农 田资源 高 效利 用 、农林 生态 修 复 、 承包 经营 权 登记试 点 ,财政 适 当补助 工作 有害 生物 控制 、生物 安全 和农产 品安全 等
经 费 。加 强 土地承 包 经营权 流转 管 理和服 方面 突破 一批 重 大基 础理 论和 方法 。加快 务 ,健 全 土 地 承 包 经 营 纠 纷 调 解 仲 裁 制 推进 前沿 技 术研 究 ,在农 业生 物技 术 、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07.12.31•【文号】中发[2008]1号•【施行日期】2007.12.3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7年12月31日中发[2008]1号)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

粮食连续4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迈出重大步伐。

农村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农业和农村形势好,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实践证明,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共分5部分,约11000字。

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12、2010年1月31日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

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

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

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13、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的指导意见

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的指导意见

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的指导意见在全球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正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本篇文章围绕这一核心目标,系统阐述了从划定“两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国际合作、完善政策体系以及防范农业风险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指导意见。

通过这些措施,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农业产能、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农民收入,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同时,落实严格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外市场的互动中,我国将不断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实现农产品贸易平衡,为国内市场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将有助于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但是,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还不牢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生产用地矛盾不断凸显,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任务仍然艰巨。

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聚焦主要品种和优势产区,实行精准化管理,现就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统称“两区”)提出如下意见。

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的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聚焦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五类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2.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聚焦主要品种和优势产区,实行精准化管理。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相关意见(doc 8页)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相关意见(doc 8页)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相关意见(doc 8页)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克服多种困难挑战,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

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

农业农村形势好,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

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管理)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克服多种困难挑战,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

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

农业农村形势好,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

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于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于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壹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壹、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1.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首先要稳住粮食生产,确保不出现滑坡。

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紧缺品种生产,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

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提升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生产能力。

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

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进壹步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

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积极扩大规模,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县乡大力开展整建制创建。

大力支持于关键农时、重点区域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2.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

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

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水产示范场创建,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

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优势区域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

稳定发展生猪生产,扶持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标准化养殖和原良种场建设,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生猪和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

制定和实施动物疫病防控二期规划,及时处置重大疫情。

开展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试点,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于“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范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均市农业应急保障功能,大中城市要坚持保有壹定的蔬菜等生鲜食品自给能力。

3.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

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发挥政府于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

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

加大良种补贴力度。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进壹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

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

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

研究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壹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

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对牧业、牧区、牧民的支持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牧区半牧区县(市、旗)。

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壹事壹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有效整合国家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切实加强财政“三农”投入和补贴资金使用监管,坚决制止、严厉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4.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完善涉农贷款税收激励政策,健全金融机构县域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

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定县(市)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

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支持商业银行到中西部地区县域设立村镇银行。

有序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

完善符合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

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

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贷款力度。

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

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

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5.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加快修改完善关联法律,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且长久不变的政策。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运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运营,促进农业生产运营模式创新。

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于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运营权登记试点,财政适当补助工作经费。

加强土地承包运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承包运营纠纷调解仲裁制度。

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有关条款,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2012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完善关联配套政策。

搞好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二、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6.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于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和经济脱节问题。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且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运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7.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于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壹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

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于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壹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于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壹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8.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

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情况。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

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

9.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

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和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

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增加涉农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量,支持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市地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

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和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