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有关群体的基本理论;掌握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与建设途径;初
步学会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本章重点:有关群体的理论、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本章难点:有效的课堂管理
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是与个体相对而言的,个体指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单独活动的有个性的主体,简言之即指具体个人。群体概念P260。
教材所言“一切人类的聚集体”不是正确,并非若干个体结合而合的人群就能称为群体。如中央台的观众等不能归为群体,因其成员间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互动。作为群体应具有以下特点:
1、由多个个体组成、至少为两个以上。
2、有共同的社会目标。成员存在共同的社会需要,目标或利益,并愿为此努力。
3、群体规范存在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可能是由群体领导人根据该群体的情况制定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如俗话所说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种规范与群体成员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是其行为准则,往往据此对其其成员的言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旦违反则会受到孤立或惩罚。
4、某种组织结构与形式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每一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往往存在占据领导地位的核心成员。
二、群体的分类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前者又称统计群体,指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如八十年代生人,年薪十万者等,后者指实际存在的群体,成员间有实在的联系或相互关系,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2、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是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和群体成员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分,松散群体成员间缺少联系,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如电影院里的观众、公交车上的乘客,有可能通过共同活动逐渐凝聚成为有结构的组织,建立起成员间的各种人际关系,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从而形成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级是集体,是为特定的目的联合起来,具有结性与整体性。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前者根据成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建立,成员的地位、角色、权利、义务明确、相互之间有从属关系或平行关系。如科室、车间、班级等。
后者指自发产生、无明确规章成员权利义务不确定的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
三、群体心理效应
(一)群体归属感认识到自己作为某个群体的一员,对群体有“我们”或我们的之感。当群体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时,成员有共同感受,(二)群体认同感各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都能保持共同认识与评价,相互间能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群体冒险性倾向当个体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时,群体会给予赞许与鼓励支持其行为并予以进一步强化,使个体感到信心更足,决心更大,更敢于表现、行动。推而广之,就使得群体比个体更容易走极端,更倾向于采取冒险行为原因P262 责任分散,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四)群体压力群体规范对其成员产生的天形的约束力,它使个体在心理上感到有压力。并进而左右成员的行为,使个体在心理上觉得很难违抗,感到不安、紧张、孤独、恐惧。
群体对其成员施加的压力包括:
1、理智压力即“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使成员从道理上明白是非,接受群体意见。
2、感情压力“动之以情”以深厚真挚的感情感动其成员,促其遵从群体。
3、舆论压力“群体难违,众怒难犯”,正面的群体舆论能促其成员坚持正确行为,惩戒性的舆论质成员不敢再坚持错误。
4、心理隔离断绝某成员与群体成员间心理上的沟通如和行为上的接触,使之形影孤单,陷入完全被动状态。
5、强制手段的压力群体对个别成员采取惩罚手段。
四、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从众含义 P263 阿希实验原因主要有:把大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成正确,对自己的判断乏自信,因而跟随别人以求心安;相信自己未错,但不敢“标新立异”或怕别人讽刺、嘲笑,因而表面采取从众行为,内心保留自己意见(服众)。
当规范被群体所接受后就会成为控制和影响群体成员的手段,群体会创造一种环境使其成员受到很大压力,当某一成员发现自己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不一致时,他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趋使他改为一致。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先进群体可通过群体规范促使后进者逐步改变其不良行为,起到教育转化的作用。
消极作用也很明显 1、易倾向于“舆论一致这种压力可能窆息成员的独创性;2、易被“表面一致”的假象所迷惑,强行通过或仓促做出不正确的结论。如持不同观点看为避免压力或表示对群体的忠诚而随声附和,易导致形成错误决定。
影响从众的因素 P264 1、群体方面因素2、情境方面因素 3、个人方面因素
(二)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社会促进的含义P265 Frilett的实验,后又发现观众效应,即如果有人在场观看某人从事某种活动,其会感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一起工作时即使互不沟通,但有他人在场也能消除单调激发工作动机,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
而 F.Allport 的一系列实验则表明:他人在场既可能对个体行动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干扰甚至抑制作用,后指出如果一个所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不假思索就可表现出来的动作,他人在场会使之动机水平提高,使活动更加出色,而若从事的是不熟练或需要脑筋的动活,他人在场反而会起干扰作用.
在场的他人是否真的在进行评价以及怎样评价,其实无关需要,关键在于活动者对在场他人评价的主观认知,对之评价是否重视P265
(三)去个性化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它常使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约束而表现出极端行为.由Festinger首先提出,后金巴尔多做了一系列实验,指出有两个主要特征。匿名性和责任分散。
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学位,是学校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的群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而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并非每个班级部能发展或班集体。它首先是一个正式群体,具有目的、角色、规范、执行着自己的社会职能;同时又是一个心理集体,学生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彼此产生紧密而稳定的心理关系,可以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需要。
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能产生很强的集体凝聚力。良好的班级集体,使它的成员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到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很自豪,因此能产生一种集体的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会有一种荣誉感和自尊心,由此能引发出集体主义精神。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造机会使学生增强这种精神,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保护这种精神。
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又能够形成一种健康的教育环境和氛围。集体教育很大一部分的力量来自集体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人际关系、文化气氛、集体的风气、集体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等。在集体环境中,如果这些因素都能积极的“存在”和形成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就会发挥出有力的教育作用。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与班级教育环境建设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班级教育环境建设就是良好班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建设班级教育环境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因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