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59《高级财务会计》考纲2第二章 所得税会计
高级财务会计_所得税会计

2014-6-2
26
与所得税有关概念
资产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14-6-2
27
*资产的计税基础
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 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 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计税基础一般为取得成本,即企业为 取得某项资产支付的成本在未来期间准予税前扣除。在资产 持续持有的过程中,其计税基础是指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 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后的余额。
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关于收入确认原则的差异: 会计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出发,侧 重于收入的实质性的实现。 税法从组织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收入的 社会价值的实现,税法是实质与形式两者兼顾, 更注重于形式,只要应税行为发生,不论企业是 否作销售处理,都应按计量标准计征税款。
税前扣除的基本结构
4
背景资料
1、企业所得税申报时限 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 起五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企业在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附送 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 2、年度申报表的设计思路 间接法—会计利润基础上纳税调整 A 尊从会计核算,方便会计人员填报 B 体现管理基础,便于核实税基 C 会计与税法结合,便于纳税企业申报信息化
所得税会计的一般程序
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 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 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 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 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 销的金额,作为递延所得税。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补记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冲回
(完整word版)00159高级财务会计复习要点

高级财务会计复习要点导论:从高财核算的内容来区分高财和传统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区别P9-14第一章外币会计(一)记几本位币的选择P23,特别提醒的是人民币既可能是记帐本位币也可能是外币(二)即期汇率的概念P28(三)我国外币交易会计的科目设置P34(四)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有哪些,我国采用的是什么方法P46、P49第二章所得税会计一、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P69二、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有哪些P75三、不属于暂进性差异的情况有哪些P114第三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一、上市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P124二、哪些属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P123三、定期报告有哪些内容P131四、分部的75%的标准P145五、分部会计信息的披露P148(哪些披露哪些不披露)六、中期财务报告的概念、基本构成及编制意义P156七、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段P168八、关联方交易的内容有哪些P181-182第四章租赁会计一、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收入和风险是否转移来判断)P189二、租赁资产按投资来源来分有哪些,掌握什么是杠杆租赁和转租赁的概念P189三、或有租金、履约成本与担保余值(关键是看有没有第三方担保)P194五、经营租赁中由谁提取折旧和谁管理资产六、融资租赁的条件(入账价值的标准)P204倒数第二行七、摊销履约成本计入什么科目P211八、售后回租应计入什么科目P227第五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一、金融工具包括哪些P229二、衍生工具的特征P231三、衍生工具的核算内容P239四、什么是权宜工具及核算内容第六章企业合并的财务处理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特点及方法二、掌握合并差额的处理第七章并购日的合并账务报表一、财务报表的合并理论(少数股东权益体现了什么理论)P306二、应纳入合并的范围及不纳入的范围P313三、合并报表的编制程序P318第八章并购日后的财务报表一、集团内部交易事项的分类P352二、要搞清楚哪些是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等产生的现金流量三、计算母子公司净资产的抵消、累计折旧与营业成本的计算、合并商誉的计算、存货抵消后要区分已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及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往来款的抵消中要注意应收账款的抵消要冲销坏账准备(见书上例题P356-376)第九章通货膨胀会计一、传统会计中有哪些方法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P412-413二、名义货币是什么P422三、通货膨胀会计有哪些模式P418?四、实物资本维护P424五、持产损益P425第十章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概念及特征P435-436二、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P439)预收预付不是货币项目三、要搞清楚用什么物价指数算四、评价P463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会计(三)—现时成本会计-、现时成本会计概念及特征 p469(一)以名义货币为计价单位(二)以资产的现时成本和个别物价水平变动为计价基准(三)建立现时成本会计账户体系或特有专门账户进行日常核算(最突出的特点)二、持产损益科目的核算内容P477(一)在财务资本维护观念下的内容(二)在实物资本维护观念下的内容一、清算方法的种类P503(一)账面价值法(二)重置估价法(三)变现收入法(四)拍卖作价法(五)收益现值法(概念要掌握)二、清算费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三、在哪些情况下发发生清算损益P514。
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章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 暂时性差异 ×
16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的 具体计算程序
⑴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暂时性差异×预计 税率 ⑵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资 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 ⑶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现行税率 ⑷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
27
例19—4】A公司于20×7年1月2日以6 000万元取得B公司30%的有 表决权股份,拟长期持有并能够对B公司施加重大影响,该项长 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 值总额为18 000万元(假定取得投资时B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 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B公司20×7年实现净利润2 300万元,为发生影响权益变动的其他交易或事项。A公司及B公 司均为居民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双方采用的会计 政策及会计期间相同。税法规定,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免税。 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 6 000 贷:银行存款 6 000 • 因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6 000万元)大于按照持股 比例计算应享有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5 400万 元),其初始投资成本无须调整。 确认投资损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90 贷:投资收益 690 • 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如下: • (1)取得时成本为6 000万元; 28 • (2)期末因税法中没有权益法的概念,对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 净损益不影响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其于20×7年12月31日
19
例2.固定资产
会计:实际成本-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税收:实际成本-累计折旧 例:某项环保设备,原价为1000万元,使用年限为20年,会计处理时 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收处理允许加速折旧,企业在计税时对该 项资产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0。计提了2年的折旧 后,会计期末,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了8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 准备,则该时点上其账面价值为1000-50-50-80=820万元 计税基础为1000-100-90=810万元,
自考-高级财务会计-(打印版)第二章企业所得税

第二章所得税会计第一节所得税会计概述所得税的性质: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
收益分配观和费用观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由企业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构成。
一、所得税会计的概念所得税会计是指研究处理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所谓会计收益,是指按照会计准则计算出来的税前会计利润。
应税收益,则是指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来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看)概括起来,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3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合二为一的共同发展时期。
税法和会计走过了一段相互承认、相互修正,共同发展,会计所得和纳税所得彼此一致的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税法借鉴于会计的可行方法和合理的思想内容,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同时,税法的改进也加速了优良的会计实务的推广和使用,从而导致了对会计程序和概念的修正与发展。
(二)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逐步分离时期(税法与会计的差异) 税法和会计两者密切联系,但由于各自的服务宗旨,工作目标和研究对象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二者停止相互仿效的不适用的方法,朝着各自的学科方向发展。
二者最主要的差异是:1.目标不同。
所得税会计依据公平税负,方便经营的要求,根据国家政治权力的需要确立纳税所得范畴,对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法必须有所约束和控制,在所计算的企业利润中超过税法扣减成本、费用范围规定的支出要依法纳税。
而财务会计按照会计的收入和成本的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客观性原则和资产所有者的要求,着重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反映某一时期收支相抵后的利润总额。
因而二者在确认会计收益上存在差异。
2.计量所得的标准不同。
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最大差异在于确认收益的实现时间和费用的可扣减性不同。
税法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混合计量所得,对某些依照会计原则而确认的收益允许在纳税时予以扣减。
而财务会计计算收益的原则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不管当期是否客观实现了现金的流进或流出。
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章:所得税会计

★资产的计税基础的理解
(3)一项存货的原值为100,已经计提跌价准备40, 账面价值为60,在未来销售过程中可以抵扣应税经济 利益的成本是100,存货的计税基础是100,产生可抵 扣暂时性差异40; (4)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收益的账面金额为100,相 关的收益按收付实现制征税,假设被投资单位所得税 率为0,该投资收益收回时都不得从应税经济利益中 抵扣,资产的计税基础是0,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100。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一般原则(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一般原则(续)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 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 间内,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减可 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使得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关 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该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应 确认;企业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 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则应以可能取得的应纳税 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考虑到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期间内可能取得 应纳税所得额的限制,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 额而末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在附注中进 行披露。
总结
其实计税基础这个概念并不是很实用,一般情况让我们计算当期暂 时性差异发生额的情况比较多,那么只要分析一下会计上和税法上当期 在费用或者收入确认等方面的差异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通过计税基础和 账面价值和差异来确认一个暂时性差异的累计金额,然后通过和期初余 额的比较金额确定本期的发生额,这样的计算方法其实和会计上的实际 处理也是不一致的,会计上都是按照变化量来确定资产负债表,而不是 所谓的零基预算一样来编制报表。那么决定了计税基础这个概念其实用 处并不是很大。 而且计税基础的概念实际上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光是这个概念就 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理解,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也把会计和税法的处理差异 给掩盖了。对于考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掌握会计和税法的处理差异,那么 暂时性差异的问题就是很简单的问题,而计税基础的分析实际上把考生 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所谓的概念上,那么这个概念的学术意义实际上远大 于它的实际意义。 关于计税基础的问题仅仅需要掌握一下概念和计算,实际分析暂时 性差异的时候尽量从会计和税法的处理差异入手。对于一些求暂时性差 异余额的计算可以采用计税基础的方法,不宜作为做题时候的常态考虑 思路。
高级财务会计(所得税会计)

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3)属性:未来将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属所
得税负债。
第一节 概述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定义: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 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 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2)产生原因:资产的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00年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0
贷:所得税费用
40
01年 借:所得税费用 16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602年 借:所得税费用 14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4
03年 借:所得税费用 16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0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
第二节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一)确认原则 2、企业合并中,按照会计规定确定的合并中 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 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第一节 概述
(2)无形资产 ①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及开发阶段不符合资本化条
件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作 为无形资产的成本; 税法规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 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 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第一节 概述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2、举例
(1)固定资产 ①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不同产生的差异 例:甲公司2000年12月31日购入价值为50000元的设备,
预计可以使用5年,净残值为0,甲公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税法允许企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计算2001年、 2002年年末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高级财务会计第2章企业所得税

2005年8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 会计准则---所 得税(征求意见稿)》,在文中借鉴了《国际会计 准则》的部分内容,规定企业采用债务法中的资产 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18所得 税》,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12:所得税》的趋同。
11
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 的一个标志性变化,也是所得税会计一次重大改革。
第三层次: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应当如何进行会计确 认、计量和报告。
9
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 制定背景
1994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 理的暂行规定》,
2000年12月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核算 所得税时,允许企业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 会计法两种方法中任意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 又进一步划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而债务法主 要是指利润表债务法。
导论
一、高级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 (一)各类企业均可能发生的特殊会计业务
• 1、外币交易与折算的会计业务 • 2、企业所得税的会计业务 • 3、股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会计业务
(二)特殊经营行业的特殊会计业务
• 1、期货交易与经营的会计业务。 • 2、现代租赁经营的会计业务 • 3、房地产经营的会计业务
该准则废止了应付税款法等我国现行会计实务所采用 的方法,要求统一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我国所得税会计的 理论与实务将产生重大影响。
12
第一节 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有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1、(1)应纳税所得额(应税利润、应税所得):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计算确定的纳税人应纳企业所得税的依据。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章所得税会计

《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章所得税会计本章学习思路,把握一条主线: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比较——临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所得税费用本章依据«企业会计准那么第18号——所得税»编写,该准那么是一项新的企业会计准那么,专门是我国首次采纳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本教材中最难的内容之一,要紧涉及运算分析题。
因此,本章内容专门重要。
学习框架:第一节所得税会计概述一、所得税的性质二、所得税会计师的产生与进展〔一〕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合二为一的共同进展时期〔二〕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逐步分离时期〔三〕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进展时期在1992年会计改革前,我国会计以服务于政府为目标,强调会计要满足国家宏观治理的需求,会计制度缺乏自身的独立性,要服从于税法等法规。
依据所得税准那么,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动身,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依据会计准那么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关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临时性差异与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三、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沿革〔一〕应对税款法〔二〕以利润表为基础的纳税阻碍会计法〔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四、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样程序为:〔一〕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二〕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三〕确定临时性差异〔四〕运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额或转回额〔五〕运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六〕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临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第二节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与临时性差异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严格遵循税收法规中关于资产的税务处理以及可税前扣除的费用等规定,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高级财务会计_第2章 所得税会计

第二章 所得税
南京审计大学
学习目标
所得税会计
1 理解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
2 理解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和程序
3 理解和掌握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及其确定
4 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处理
5 掌握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的确定及会计处理
6 掌握所得税费用的确定及其会计处理
如 :企业确认交易 性金融资产的公允 价值变动收益等
会计:应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万元 税收:不确认,处置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所得税处理: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相应的差异
南京审计大学
时间性差异的类型
(2)会计在当期确认为费用或损失, 但税法规定应在以后期间确认
例:2017年甲公司计提产品质量保证费用200万元 2018年实际发生产品质量保证费用200万元
确定费所用得税
资产负债表 债务法
确定递延所得 税资产和负债
确定暂时性 差异
南京审计大学
1.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资产、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是指企业按相关企业会计 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如应收 账款。
2.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 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 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南京审计大学
(二)应付税款法下会计处理
按所得税税法规定,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 额,按应纳税所得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的本期应交所得税 , 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
〔会计利润+(或-)永久性差异 +(或-)时间性差异〕×税率
=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会计分录如下: 借: 所得税费用
00159高级财务会计-10页

高级财务会计复习名词解释1.会计准则——又称“会计原则”。
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基础观念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概念和规则。
2.会计报表目标——又称“会计目标”。
是指会计是为哪些人提供哪些会计信息,以及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那些需要。
会计目标是建立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基础,是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的最高层次。
3.外币交易——是指企业以非记账本位币进行收付、结算等业务。
4.即期汇率——是外汇买卖成交后第二个工作日应交割的外汇汇率。
5.汇兑损益——是指企业发生的外币业务在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记账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和不同于外币兑换发生的收付差额,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6.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企业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7.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企业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8.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包括可抵扣亏损和税款递减)计算的未来期间可收回(可抵减)的所得税金额。
9.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付的所得税金额。
10.上市公告书——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获准在证券交易所交易后,其管理当局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股票上市情况信息的书面报告。
11.分部报告——是指对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企业,按其确定的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业务分部或地区分布)编报的有关组成部分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等信息的财务报告。
12.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13.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14.融资租赁——是指出租方和承租方在资产租赁合同中约定租金总额后,承租方定期支付租金,同时对租入固定资产未付租金部分给付利息。
高级财务会计 第二章 所得税会计

第一年年末,会计核算结果如下: 固定资产原值 = 105万元 累计折旧 = (105 - 5) / 4 = 25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 105 - 25 = 80万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 80万元 第一年年末,税务处理结果如下: 固定资产原值 = 105万元 累计折旧 = (105 - 5) / 5 = 20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 105 - 20 = 85万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 8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或: ?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 (3)利润表中列报的所得税费用 ? =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资产负债表日,以资产负债表及其附注为依据,结合相 关账簿资料,分析计算各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通过比 较资产、负债等项目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根据这 些暂时性差异计算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以及与其对应的“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资产(负债)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资产或负债的帐面 价值与其计税基础 之间的差额
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暂时性差异
1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思路
(1)企业根据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计算得出企业当期应交所得税金额,并以此确认为“所得税 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 ?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三、资产负债表法的基本核算程序
自考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章所得税会计

对所采用的所得税政策、政策变化及其对递延所 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进行披露。
05 所得税会计信息的分析利 用
所得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投资者
投资者利用所得税会计信息评 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风险
,从而做出投资决策。
债权人
债权人通过所得税会计信息了 解企业的偿债能力,评估贷款 风险和债权保障程度。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 税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确认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特点
确认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与递延所得税之和。
适用范围
纳税影响会计法适用于企业所得税税率不稳定、税法与会计差异较大的情况。
。
03 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
所得税的确认
01
02
03
所得税的确认原则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 定应纳税所得额,即以收 入和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确认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的确认时间
所得税应在每一会计期末 进行确认,通常为每年的 12月31日。
所得税的确认方法
根据税法规定,采用适当 的方法对所得税进行确认, 如递延法或债务法。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变化而产生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根据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的金额,计算出实际的所得 税费用。
所得税的列报与披露
1 2 3
所得税费用在利润表中的列报
将所得税费用作为利润表中的一个单独项目列示, 以反映其对净利润的影响。
递延所得税的披露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 得税负债的金额、产生原因和变化情况进行详细 披露。
高级会计复习大纲 高级财务会计重点

《高级财务会计学》期末考试复习大纲第一章外币业务一、记账本位币与外币概念二、外币折算与汇兑差额的计算三、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重点是现行汇率法)第二章所得税会计一、基本概念(一)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掌握主要资产、负债项目等暂时性差异识别: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内部研发)、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账款、预计负债(保修等业务引起)、可抵扣亏损等。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包括业务处理)三、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包括业务处理)补充章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一、能够区别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主要掌握两种变更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二、前期差错及其更正(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方法及账户适用)补充章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一、区分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二、熟练掌握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第三章企业合并一、企业合并的方式二、掌握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及合并日报表编制要点权益结合法、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确定以及子公司留存收益的转出三、掌握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及购买日合并报表的编制要点购买法,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合并成本的确定第四章合并财务报表(上)一、合并理论二、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第五章合并财务报表(下)一、掌握同一控制下合并日后合并报表的编制原理(1)调整长期股权投资(2)编制相关抵消分录二、掌握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日后合并报表的编制原理(1)以购买日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子公司净利润;(2)调整长期股权投资(3)编制相关抵消分录三、重点掌握以下内部抵消业务(不考虑递延所得税):⏹长期股权投资与所有者权益的合并处理(同一控制下/非同一控制下)⏹内部商品交易的合并处理⏹内部债权债务的合并处理⏹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合并处理⏹内部无形资产交易的合并处理⏹其他内部业务第六章租赁一、概念识别与指标计算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或有租金、履约成本、最低租赁付款额、最低租赁收款额、租赁资产入账价值二、融资租赁的相关处理(承租方)区分租赁类型、把握未确认融资费用(结合租金支付方式)的确定第七章分部报告和中期报告一、报告分部的确定(重要性标准)二、中期财务报告比较财务报表的类型特殊业务会计——股份支付一、股份支付的环节二、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特殊业务会计——政府补助一、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二、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方法。
《高级财务会计》考纲

《高级财务会计》考纲第一章绪论一、高级财务会计的概念二、高级财务会计产生的基础第二章所得税一、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的类别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基本核算要求(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四)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所得税会计(税率不变与税率变动)第三章企业合并第一节企业合并概述一、企业合并的概念二、合并形式第二节企业合并基本会计处理方法一、权益结合法二、购买法三、购买法、权益结合法的比较第三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一)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第四章)(二)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第四节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一、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一)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二)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第四章合并财务报表第一节合并财务报表概述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二、合并财务报表的特点三、合并财务报表的构成四、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比较与选择第二节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与编制程序一、控制的定义二、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定义三、控制的具体应用(合并范围)四、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第三节股权取得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一、同一控制下控制权取得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二、非同一控制下控制权取得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第四节股权取得日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编制首期及连续各期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并利润表)一、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二、对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调整三、按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四、内部交易事项的处理(一)消除母子公司之间反映投资与被投资关系的相应而相反项目(二)消除母子公司之间的债权与债务关系(三)消除公司间交易的相应而相反项目1.公司间存货交易2.公司间固定资产转让交易第五章外币会计第一节外币会计概述一、基本概念外币、外汇记账本位币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即期汇率、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二、外币业务及其类型第二节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一、单项交易观和两项交易观(了解)二、外币兑换业务三、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一)交易日对外币交易的初始确认:购销货物、资本投入(二)资产负债表日(或结算日)对相关项目的折算1.外币货币性项目━━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2.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处理(1)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项目(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股票、基金等非货性项目第三节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一、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动机二、外币报表折算的四种方法(了解)三、折算方法的比较和选择(了解)四、我国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规定第六章租赁一、租赁业务的分类租赁、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概念二、与租赁相关的几个概念租赁开始日、租赁期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资产余值、或有租金、履约成本最低租赁收款额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三、融资租赁的认定标准四、融资租赁(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五、融资租赁(出租人)的会计处理第七章物价变动会计一、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对会计模式的影响二、物价变动会计的主要模式三、不变币值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1.基本原理2.基本程序(1)划分货币性和非货币性项目(2)用不变币值重新表述财务报表的各项目金额(3)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净损益(4)重编不变币值财务报表题型:单选、多选、判断、业务题。
00159高级财务会计

第一章外币会计记账本位币的含义:作为会计计量基本尺度的货币即“记账本位币”选择记账本位币的一般原则:【201404单选1 P23】1、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通常以该货币进行商品和劳务的计价和结算。
2、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所需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通常以该货币进行计价和结算。
3、融资活动获得的货币以及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所使用的货币。
即确定记账本位币应考虑融资活动获得的货币,同时还应考虑“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所使用的货币。
记账本位币的变更规定:依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除非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确需变更记账本位币的,应当采用变更当日的即期汇率将所有项目折算为变更后的记账本位币计价的金额。
【201404单选2 P50】汇兑损益的含义:【201414单选1 201310 单选1 201210 简答31 P28】汇兑损益是指企业发生的外币业务在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记账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和不同于外币兑换发生的收付差额,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在外币兑换业务中,将外币兑换成记账本位币时所产生的汇兑损益是交易日市场汇率与银行买入价不同产生的折算差额。
汇兑损益的性质:汇兑损益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和损失,它是反映企业外汇风险的一个指标,企业外汇风险的大小直接表现为汇兑收益和损失程度。
汇兑损益的类型包括【201301多选21】1.交易汇兑损益2兑换汇兑损益3.调整外币汇兑损益4、外币折算汇兑损益在两项交易观点下,汇总损益作为己实现的损益,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两项交易观点,是指企业发生的购货或者销货业务,以及以后的账款结算视为两笔交易,外币业务按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采购成本或者销售收入,取决于交易日的汇率。
【201404核算33 201310核算33 P30】2012年9月1日,甲公司向W公司出口商品一批,售价共计100000美元,货款尚未收到,当日即期汇率为USD1=RMB6.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所得税会计第一节所得税会计概述⒈识记:⑴会计利润答:会计利润又称为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等于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⑵纳税所得答:纳税所得又称应税利润,是自然人或法人在一定期间内,由于劳动、经营或投资而获得的继续性收入,扣除按税法规定准予扣除的项目后的余额。
⑶所得税会计发展的三个阶段答:所得税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其产生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①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合二为一的共同发展时期。
②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逐步分离时期。
③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⑷所得税会计答: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中专门处理会计收益与应纳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程序。
⑸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基于资产负债观,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依据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确定两者之间的差额。
两者之间的差额可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程序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为:①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②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③确定暂时性差异。
④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额或转回额。
⑤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⑥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⒉领会:⑴所得税的性质答: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
关于所得税的性质,主要存在两种观点:①收益分配观。
其认为:企业向政府交纳的各种税金,在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现金股利一样,具有利润分配的性质,是企业的一项利润分配。
其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区别在于国家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利润分配的所得。
②费用观。
其认为:企业向国家交纳的各种税金与企业其他支出一样,均属于费用性质。
⑵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原因答: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之所以分离,主要是税法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会计的反作用日益明显。
在对相关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上,税法与会计产生了差异。
主要表现在:①目标不同。
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企业真实、完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以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合理决策;而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
②依据不同。
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而税法的处理依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
③核算基础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而税法则按照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混合计量所得,许多情况下以现金的实际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为标准。
⑶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意义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基于资产负债观。
一方面,按资产负债观确认的收益既考虑交易因素的影响,也考虑非交易因素的影响,因而,比按照收入费用观确认的收益更为全面,对使用者也更为有用,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在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的评价,提高预测价值;另一方面,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确认和计量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对未来所得税流入或流出的影响,即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能较为完整地体现资产负债观念,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
第二节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⒈识记:⑴资产的计税基础答: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在收回资产的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项资产在未来期间使用或最终处置时,依据税法规定,可以作为成本或费用税前列支而不需要缴税的总金额。
即: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某一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该项资产成本—该项资产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资产所代表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时,有可能需要纳税,产生应税收益。
而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收益时可以抵扣的部分,即不需纳税的金额。
⑵负债的计税基础答: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其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
亦即某项负债在未来支付时不能抵扣的税额。
即: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扣除的金额负债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时,有可能需要抵扣应税所得,产生可抵扣费用。
而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收益时不可抵扣的部分。
⑶暂时性差异答: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⑷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答: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企业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⑸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答: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企业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⒉领会:⑴暂时性差异的分类答:暂时性差异按照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的不同影响,可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其中,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应增加企业未来期间的经济利益流出即应交所得税额,因此,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当期,将其对所得税的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应减少企业未来期间的经济利益流出即应交所得税额,因此,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当期,应将其对所得税的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⑵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情况答: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通常产生于以下两种情况:①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表明资产在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少,依据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多,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在未来期间可以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并相应减少应交所得税。
②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表明企业在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与该负债相关的全部或部分支出可以从未来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从而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
⑶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情况答: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通常产生于以下两种情况:①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表明该项资产在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全部税前扣除,两者之间的差额要交税,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②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表明该项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为负数,意味着其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差额,应调增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额。
因此,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⒊应用:⑴资产计税基础的计算答:资产的计税基础通常可以按以下情况计算:①在初始确认时,其计税基础一般为取得成本,即企业为取得某项资产支付的成本在未来期间准许税前扣除。
②在持有期间,其计税基础则为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金额后的余额,此余额表示依据税法规定,该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仍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⑵负债计税基础的计算答:①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不影响损益时,其计税基础就是账面价值。
②负债的确认与偿还影响损益时(如预计负债),其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扣除未来可税前扣除的金额。
⑶资产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的计算答:资产负债表中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可能存在差异的资产项目及其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主要有: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期末的账面价值为该时点的公允价值,其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金额不计入应纳税所得,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或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确定的处置成本后,其差额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故该类金融资产在某一会计期间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其公允价值变动金额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其账面价值为该时点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与其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税法上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故某一会计期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为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③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时,投资企业要做出相应调整,同时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变动;而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成本计量且在持有期间保持不变。
故在某一会计期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的差异为暂时性差异。
④投资性房地产的暂时性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待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可以采取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模式。
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确定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相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计税基础的确定类似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⑤固定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固定资产在初始取得时,会计准则确定的入账价值与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通常情况下相同。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会计和税法在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等方面处理规定不同,可能导致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暂性差异。
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计算用公式表示如下: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取得成本—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取得成本—依据税法规定已在以前期间扣除的折旧额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主要包括折旧方法及折旧年限不同导致的差异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导致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可供选择的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税法规定,固定资产一般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此外,会计准则规定,折旧年限由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自行合理确定,而税法则对每一类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作出了明确规定。
如果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采用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与税法规定不同,将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产生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持有固定资产期间,如果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根据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发生实际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即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不会随减值准备的提取发生变化,由此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