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病毒的基本性状(2)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

(1)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2)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3) 病毒感染的类型。
3.难点:
(1)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2) 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3)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教学媒体选用、板书、互动设计等):
讲授内容和时间分配
南华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22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2)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
授课时间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习(践)课□ 其它□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传播途径;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种类,潜伏感染和慢 发病毒感染的特点。
(2) 熟悉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及病毒与肿瘤的关系;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3)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1. 主要知识点
(1)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3) 病毒的分类。 (4)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5)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6) 病毒感染的类型。 (7)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抑制作用。 (7)病毒与肿瘤的关系(5min)。 (8) 病毒感染的类型(5min):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媒体选用
采用具体的举例和多媒体、彩色投影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
板书设计
(1)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3)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 (4)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5) 病毒感染的类型。 (6) 抗病毒免疫。 (7)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与有无病毒血症、病毒血清型别的多少及病毒表面抗原是否易发生变异有关。
微生物学第5章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感染来源
外源性感染:病原菌
病人 带菌者 动物
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病原菌+条件致病菌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少数细菌有致病性
许多细菌有条件致病性
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
在人体各部位正 常寄居而对人无 害的细菌
人体各部位正常细菌数量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细胞毒素 外毒素 细菌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疾病
白喉
作用机制
抑制蛋白质合成
症状和体征
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 周神经麻痹
肠毒素 细菌
霍乱弧菌
产毒型大肠 埃希菌
外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疾病
霍乱 腹泻 食物中毒
作用机制
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 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
症状和体征
腹泻、呕吐 呕吐、腹泻
金葡菌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细菌的感染类型
不感染 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 显性感染 带菌状态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毒血症、 菌血症、败血 症 脓毒血症、内 毒素血症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疱疹病毒概述 • 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 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与预防 • 疱疹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疱疹病毒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疱疹病毒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疱疹病毒是一类具有包膜的DNA 病毒,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
分类
疱疹病毒可分为α、β、γ三个亚科, 其中α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人类的致 病性较强。
THANK YOU
感谢聆听
100%
局部治疗
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外用收敛 、抗病毒药膏涂抹。
80%
全身治疗
口服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泛昔洛韦等,同时进行对症治疗 。
预防措施
02
01
03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与患者接触,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毛巾等生活 用品。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免疫力,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疫苗研究进展
疫苗种类
目前有带状疱疹疫苗和单纯疱疹疫苗。
研究进展
不断有新的疫苗品种在研发中,以提高预防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04
疱疹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与细菌的相互作用
协同感染
疱疹病毒与某些细菌可以同时 感染同一细胞,并在细胞内相 互促进对方的复制和扩散。
细菌性感染的恶化
某些细菌感染可以增加疱疹病 毒感染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如 性传播疾病中的淋病和衣原体 感染。
抗生素治疗的影响
抗生素治疗可以改变口腔和生 殖道微环境,从而影响疱疹病 毒的复制和传播。
与病毒的相互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总结性重点:1.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哪些3.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总结4.重要的细菌,按照革兰氏染色分类,并列明细菌需要记忆的重点。
6.与口腔相关的厌氧菌:【1】脆弱类【2】放线菌1. 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见,而需要借助光学乃至电子显微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有益,少数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病害。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1.营养作用:产生人类必须的一些营养物质,如VitK2.生物拮抗:人体正常菌群占据人类表皮和黏膜,使得致病菌难以粘附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人类免疫力的基础4.抗衰老作用:乳酸杆菌等在胃肠道的大量存在与长寿有明显对应性。
**科赫法则:1. 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健康人中不存在2. 该特殊致病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3.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4.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中能重新分离出该致病菌纯培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定义: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对细菌的形态观察时机: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原因:细菌在不利不环境或者衰老时产生形状多形性,亦称衰退型。
1.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组成的差异分为几大类?各有何特点?三类,分别是球菌、杆菌、螺形菌。
补充:【1】肽聚糖组成区别4.L型细菌的特点及医学意义。
【1】由来:当某些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等)破坏或抑制了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发生部分或完全缺损,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因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2】分类: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仅剩一层细胞膜原生质球:G-菌因有外膜保护,且胞内渗透压较低,对低渗环境仍有一定抵抗力【2】特性:1.产生因素:青霉素、溶菌酶、胆汁、抗体、补体等2.形态:大小不一,高度多形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3.培养特性:高渗低琼脂培养基,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荷包蛋样菌落4.致病性:引发慢性感染【3】医学意义:1.L型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尤其在使用于细胞壁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力,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2.在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时,L型细菌往往被漏检而造成病原菌感染的漏诊。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精品PPT课件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主要感染途径
包涵体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 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 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 生。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 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Ⅱ超敏反应、 Ⅲ超敏反应(肾损伤)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CD4+Th1
分的改变,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 成分。
包涵体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 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 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位于胞质内(痘病毒),有的 位于胞核中(疱疹病毒);或两者都有(麻疹 病毒);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因病毒种 类而异。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
急性病毒感染 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 组
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
免疫逃逸机制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影响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因素
1. 病毒因素: 病毒出现免疫逃逸现象:病毒潜伏、隐匿和抗原位
点变异。病毒及其成分抑制MHC分子和细胞因子作用。 病毒变异产生DIP颗粒:干扰并抑制相应完整病毒的
复制,以维系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状态。
影响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因素
2. 宿主因素: 体液免疫功能低下:B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体液中游离病毒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细胞内病毒 免疫耐受:病毒抗原成为耐受原不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 答和介导释放细胞因子 病毒经宫内感染和围产期感染 病毒感染免疫器官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病毒感染后,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并经常或间歇性
向体外排放。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 (carrier)”,或表现为 长期不愈的脏器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HBV)。 隐伏感染(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病毒初次感染时可表现为急性感染,原发感染后,病 毒长时间以一种隐伏形式存在于机体内,可间歇性引起急 性发作,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VZV、HSV1 、HSV2)。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on
• 局部播散:病毒侵入机体,在局部组织细胞内 增殖,如肠道V在咽部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 ;呼吸道V在上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细胞。
• 体内播散——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及神经系统播散 ,定位于特定的组织或靶器官,常引起多组织 和多器官的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播散方式 Spread types of viruses within the infected host
先天性感染:rubella virus,HBV,HIV
后天获得性感染:HIV HBV等
隐性感染(亚临床型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PPT课件

03
肠道感染病毒的致病机制
肠道感染病毒对肠道黏膜的损伤
肠道黏膜损伤机制
肠道感染病毒通过吸附和侵入肠道上 皮细胞,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导致肠 道通透性增加,使肠道内的细菌和毒 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感染。
细胞病变效应
肠道感染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过程中, 可引起细胞病变效应,导致细胞死亡 和组织损伤。
肠道感染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
免疫抑制
肠道感染病毒可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 ,使机体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炎症反应
肠道感染病毒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道外并发 症的发生。
肠道感染病毒与其他病原体的协同作用
细菌协同感染
肠道感染病毒可与肠道内的细菌共同作用,导致更严重的肠道感染和全身性感 染。
混合感染
肠道感染病毒与其他病原体如细菌、寄生虫等的混合感染,可相互促进,加重 病情。
04
肠道感染病毒的诊断与检测
临床诊断方法
80%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有腹泻、腹痛、发 热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和持续时间。
100%
体征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 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腹部是否 有压痛、反跳痛等症状。
80%
粪便检查
通过收集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 显微镜检查和培养,以确定是否 存在肠道感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 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肠道感染病毒概述 • 肠道感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肠道感染病毒的致病机制 • 肠道感染病毒的诊断与检测 • 肠道感染病毒的治疗与预防 • 肠道感染病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肠道感染病毒概述
肠道感染病毒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的致病性

•菌体表面结构
荚膜:细菌的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溶菌酶及补 体等杀菌物质的作用,因而有助于在体内迅速繁殖和扩散。
菌毛等粘附因子:细菌首先通过粘附因子宿主呼吸道、消 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上皮细胞上,才能在局部定居、繁殖 并引起疾病。 其它表面物质:其它表面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 链球菌的M蛋白、大肠杆菌的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和正常体液 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无临床症状,病毒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对 机体有保护作用。 显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致使细胞 被破坏、死亡,组织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症状。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先天感染与后天感染
先天感染:病毒由母体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 分娩
过程中经产道感染胎儿的方式,又称垂直感染。如 孕妇于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 儿而致胎儿先天畸形。 后天感染:出生后,病毒在不同个体之间传播所导
致的感染,又称水平感染。
三、病毒的致病机理
1.病毒对细胞的直接致病作用 病毒对细胞的直接致
病作用主要是指由于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干扰和破
坏了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造成细胞死亡即所谓杀 细胞效应。
2.机体的免疫应答引起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感染细
胞后,细胞表面可产生新的病毒抗原,可诱发宿主 产生免疫应答,也能造成病理损伤。 3.病毒感染与肿瘤
斥、干扰后进入的病毒,数量多的、增殖快的病毒干扰数量
少的、增殖慢的病毒,这多见于异种病毒之间。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二)干扰素:
A.干扰素是由大多数脊椎动物细胞受病毒或其他因子 诱导产生的低分子蛋白质。 B.干扰素的种类:根据干扰素的来源,人细胞诱生的干 扰素有α 、β 和γ 三种类型。
C.干扰素的性质:干扰素性质比较见表。
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菌: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 小孢子菌属等
部位:皮肤、毛发、指(趾)甲,引 起发炎和细胞病变。
治疗: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
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
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
主细胞反应 13.10.2020
33
真菌的致病性
浅部感染性真菌
代表:秕糠马拉癣菌 症状: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
3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
毒力 侵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途径 机体免疫力 环境因素
13.10.2020
4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毒力-病原菌致病的强弱程度。
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 量(ID50)表示。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 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
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
42
思考题
1. 细菌的致病性与
、
和
有关。
2. 毒力包括
和
、 。
13.10.2020
43
3. 毒素分为
和
。其中毒性
强的是
;耐热性强的是
;
有特异性的是
;由细菌裂解释放的
是
;能制成类毒素的是
;
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的是
。
13.10.2020
44
1.下列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的结构是 ( )。
A.细胞壁
B.荚膜
C.普通菌毛
D.以上均是
2.病毒的致病因素是(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力
D.以上都不是
13.10.2020
45
3.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称为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而生病。
这些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病原菌,它们是一种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或体外并对其产生危害的微生物。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致病性,在医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病原菌的分类和特征病原菌在分类上是属于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而在其特征上,病原菌首先表现在其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特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1. 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病原菌在其形态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弯曲菌、芽孢杆菌、分枝杆菌等等。
不同形态的病原菌在其病原性、致病机制、致病部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2. 营养和生长特性上的差异:病原菌在其营养和生长特性上也存在差异。
有的病原菌需要特定的营养和环境才能生长、繁殖;有的菌种对于酸碱性、温度、氧气含量等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而有的菌种则能在一系列环境中适应生长。
二、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是指病原菌在机体中的作用,包括如何进入、侵入和定植机体以及引起病变的过程。
不同的病原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机制,最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 细菌外毒素:例如,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会破坏神经系统导致痉挛、抽搐等症状;百日咳杆菌产生的外毒素会引起剧烈的咳嗽。
2. 细菌内毒素:例如,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葡萄球菌等产生内毒素会导致中毒和腹泻。
3. 细菌侵入机体细胞:例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菌种可以侵入机体细胞并破坏细胞功能。
4. 细菌滞留在细胞表面:例如,链球菌等菌种可以滞留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并引起球菌性心内膜炎。
有趣的是,某些病原菌(如霍乱弧菌)未必都是通过细菌自身的致病因素来引起疾病,实际上,其致病性误导了人类的免疫系统,使得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去攻击细胞,进而产生霍乱的症状。
三、常见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性表现不同的病原菌在其致病性上也存在差异,本节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性表现。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致病性真菌

2、包括申克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
10
(1)申克孢子丝菌
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木材及植 物表面等,为双相性真菌,在组织中呈酵母型 ,在沙保培养基中呈菌丝型
• 伤口接触 淋巴管的慢性炎症 慢性肉芽肿 深部感染
11
着色真菌
• 一般经外伤侵入人体,感 染多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 感染多发生于颜面、下肢、 臀部等暴露部位,病损皮 肤呈境界鲜明的暗红色或 黑色区,故称着色真菌病 (chromomycosis) 。
12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是指可引起机体深部
组织和内脏疾病的一群真菌
致病性真菌、条件致病性真菌
13
1、白假丝酵母 (白色念珠菌)
多为人体正常菌群
沙保培养基形成:假菌丝
玉米粉培养基形成:厚膜孢子 条件致病(AIDs、肿瘤等) 念珠菌致病性真菌
1
真菌侵入途径
2
真菌感染类型
3
真菌的致病性
致病性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如皮肤丝状菌引起的各种癣症; 深部真菌感染: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内 源性感染。如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念珠菌病; 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某些真菌污染粮食作物后产 生真菌毒素,动物或人误食后可引起急慢性真菌中 毒症;有些真菌毒素还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引起哮喘、 荨麻疹等。
4
第二节 主要的致病性真菌
一、浅部感染真菌 (一)皮肤癣菌
(1)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引起 的浅部真菌病简称为癣,包括体癣、股癣、手癣、 足癣、甲癣、头癣等。 (2)包括表皮癣菌属、毛癣菌属、小孢子癣菌 属。是世界范围内感染最广泛的一类真菌。通过 接触患者或外伤引起。
微生物的致病性

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是引起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繁殖,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致病性,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指它们进入人体并在其中导致疾病的能力。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有些微生物通常是无害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变得致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微生物的类型、毒力、数量、传播途径以及宿主体状况等。
例如,病毒和细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病毒往往通过宿主细胞的弱点侵入,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组织损伤。
而细菌则可能通过表面受体与宿主细胞结合,进入细胞并复制,最终导致感染。
空气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微生物传播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食物和水源: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可能导致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的传播。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等可能导致感染。
生物媒介传播:如蚊虫叮咬可将微生物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
预防和治疗是减少微生物致病性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建议:加强卫生教育:教育公众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卫生意识。
改善环境卫生:包括改善居住条件、加强水质管理、提供安全的食品和饮水等。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隔离措施:对于某些传染病,采取隔离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将患者隔离在医疗机构或家庭中,以减少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预防和治疗。
通过加强卫生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接种疫苗等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防控疾病的传播,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
近年来,纳米磁性免疫层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病毒学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病毒特性
丙型肝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 毒。
传染性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注射 、共用注射器等。
危害性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 癌等,且病程较长,容易慢性化。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病毒特性
01
人乳头瘤病毒属于乳头瘤病毒科,为无包膜的圆形或卵圆形
针对新发病毒的防控措施与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共 同应对新发病毒感染的挑战。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公众对新发病毒感染的认 识,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
能力。
展望未来
对新发病毒感染的防控,需要 加强病毒监测和预警,深入研 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提高防控能力和水平。
06
病毒感染研究的前沿技术与方法
疫苗研究
针对不同病毒,研究制备高效、安全、廉价的疫苗,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接种 质量。
04
常见病毒感染及其危害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病毒特性
流行性感冒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 ,呈球形或丝状,具有血凝素和 神经氨酸酶。
传染性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 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
危害性
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高热、头痛 、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乏 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肺炎、 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病毒颗粒进入细胞后,衣壳释放病 毒核酸并进入细胞质。
病毒基因表达
病毒核酸在细胞内表达病毒蛋白质 和复制病毒核酸。
病毒装配和释放
病毒蛋白质和核酸在细胞内装配成 完整的病毒颗粒,并通过细胞膜或 胞吐作用释放。
宿主的抗病毒防御机制
先天性免疫应答
医学微生物学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复制,以维系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状态。
影响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因素
2. 宿主因素: 体液免疫功能低下:B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体液中游离病毒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细胞内病毒 免疫耐受:病毒抗原成为耐受原不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 答和介导释放细胞因子 病毒经宫内感染和围产期感染 病毒感染免疫器官
皮肤和粘膜屏障等
抗 非特异性 病 免疫 毒
干扰素等细胞因子 NK细胞
感
染
的
免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介导
疫
特异性 免疫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介导
抗病毒感染免疫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病毒等诱生剂刺激细胞 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调节 免疫功能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的糖蛋白(只能抑制 病毒的增殖,但不能直接杀灭病毒)。
仅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
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 病毒经血液、淋巴液和神经组织播
散,引起多器官和多系统的感染。
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感染的时间 根据感染的症状
先天性感染:rubella virus,HBV,HIV
后天获得性感染:HIV HBV等
隐性感染(亚临床型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不能直接清除细胞内的病毒消灭细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不能直接清除细胞内的病毒消灭细胞内的病毒主要靠细胞免疫胞内的病毒主要靠细胞免疫t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细胞毒性细胞毒性t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ctlcytotoxiclymphocytectlcytotoxiclymphocytectlctl接触到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被激活并释放穿孔素及细接触到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被激活并释放穿孔素及细胞毒素导致细胞死亡裂解胞毒素导致细胞死亡裂解辅助性辅助性t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helperlymphocytehelperlymphocyte促进促进bb细胞生长与分化活化杀伤性细胞生长与分化活化杀伤性tt细胞及巨噬细胞细胞及巨噬细胞immunepathogenicdamage游离的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随血流沉积在关节腔或肾小球基底膜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
微生物学:第25章 流感病毒

★主要的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病毒科 病毒种类
所致疾病
正粘V 流感V
流行性感冒
副流感V 1~5型
副粘V 呼吸道合胞V
普通感冒 支气管炎等
婴儿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麻疹V
麻疹
腮腺炎V
流行性腮腺炎
披膜V 风疹V
小儿风疹,胎儿畸形 或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病毒科 病毒种类
所致疾病
小RNA V 鼻V
普通感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M1是IFV的主要结构成分,与V包装、 出芽释放有关
M2是嵌膜蛋白,参与V复制 LP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包膜上有两种刺突(HA和NA)
HA和NA是IFV划分亚型的依据; (HA:NA=4~5:1)
(1)血凝素(HA):必须在细胞蛋白酶水解 作用下裂为HA1和HA2后才有感染性
①与V吸附、穿入有关; ②能与多种动物RBC凝集(血凝试验); ③可诱生中和抗体,能抑制血凝现象并可 中和V(血凝抑制实验)
单链RNA
(核心)
核蛋白(NP)
NP
1.核心 核酸为-ssRNA,分为7-8段(易发生基因 重组而变异,是IFV发生变异的最根本原 因)
2.衣壳 核蛋白(NP)是结构蛋白,呈螺旋对称 NP与基质蛋白(MP)同为IFV分型的依 据核酸+多聚酶+衣壳=核糖核蛋白(RNP)
RNP无感染性
3.包膜
由MP(M1/M2)和LP组成
C25~C34 常见病毒的学习重点
各章节常见的病毒有哪些?分别导 致何种疾病?
各章节代表(或重点)病毒的生物学 特性和致病特点
各种病毒感染疾病的预防措施
第20章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
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 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局 部 感染或呼吸道以外 组织器官病变。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diagnosis of viral infection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 采急性期标本 2. 抗生素处理易污染标本 3. 低温保存,尽快送检 4. 血清学诊断采双份血清(发病初期、病后 2~3 周)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二)病毒的鉴定
3. 病毒的感染性及数量测定 (3)空斑形成试验 (plaque forming test):
原理:将适量病毒接种单层细胞,病毒增殖使感染的细胞脱落,形成肉眼可见的空斑, 一个空斑即一个空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PFU):每个空斑是由一个感染 性病毒颗粒形成的。可测定活病毒数量(感染性病毒量的滴度可用 PFU/ml 表示)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形态学检查
1. 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病毒形态和大小
(李凡主编的第 8 版医学微生物学 图 27-1,258 页)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2. 鸡胚培养 (1)孵化 9~14 天的鸡胚 (2)优点:对多种病毒敏感,条件易控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3)缺点:无病毒增殖指标;有些病毒可致鸡胚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综述重点归纳整理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Only G+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胞壁的肽聚糖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在高渗环境仍可存活的细菌。
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G-的L型肽聚糖少,渗透压也低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简答题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2.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脂多糖:脂质A。
无种属特异性。
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核心多糖。
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种特异性。
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3.细胞壁的功能1、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2、G-菌: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3、G+菌:重要抗原,稳定和加强细胞壁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的感染过程
Infectious process of viruses
病毒在宿主体内播散 Spread of viruses within the infected host
• 局部播散:病毒侵入机体,在局部组织细胞内 增殖,如肠道V在咽部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 ;呼吸道V在上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细胞。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成熟后,短时间 内大量释放子代病毒,造成宿主细胞破坏 而死亡,出现细胞融合和致细胞病变效应
(cytopathic effect,CPE)。
*裸露病毒多以溶细胞型释放 *宿主细胞大量破坏、裂解、死亡 *细胞生理功能紊乱、细胞器受损
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 Different types of virus-host interaction
溶细胞性感染 cytolysis infection 非溶细胞性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病毒的整合感染 viral integration infection
溶细胞型感染 Cytolytic infection
整合感染 Integration
某些DNA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核酸,某些RNA病 毒基因经逆转录后形成的cDNA,插入到宿主细胞 染色体中的感染状态。有失常式整合(HPV, HSV2)和逆转录整合(HIV,HBV)。
肿瘤发生、癌变 脱离细胞DNA,重新复制增殖(HIV)
细胞凋亡 Cell apoptosis
宿主细胞基因控制着细胞的程序化死亡,是正常 的生物学现象。 病毒感染可非正常启动细胞凋亡 基因,加速细胞死亡。如 HIV感染导致免疫细胞凋 亡,引起免疫细胞破坏,出现免疫病理损伤。
病毒与宿主细胞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between viruses and host cell during biosynthesis
病毒血症 viremia: 病毒侵入血流,并随血流播散的状态。
经神经系统播散:
狂犬病毒 rabies virus和原发感染后定位于神经节的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潜伏在脊髓后根感觉神经节或脑神经节 HSV1:潜伏在面部三叉神经节和颈上迷走神经节, HSV2:潜伏在骶神经节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of viral infection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 2.病毒对细胞调亡的影响 3.病毒与宿主细胞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4.病毒所致的免疫病理损伤
体外细胞培养时,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形 态改变(变圆、聚集、融合、裂解或脱落) 的现象(CPE)。
Normal cells
SARS CoV infected cells
非溶细胞型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但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 的感染状态。
宿主细胞结构未见明显改变,但合成代谢被抑 制(HCV所致的慢性感染) 细胞膜表面出现新抗原 包涵体形成
• 体内播散——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及神经系统播散 ,定位于特定的组织或靶器官,常引起多组织 和多器官的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播散方式 Spread types of viruses within the infected host
局部播散: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鼻病毒 经血液播散: 病毒经血液播散可引起病毒血症。
病毒与细胞转录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细胞RNA加工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细胞翻译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细胞DNA合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细胞的蛋白合成系统间相互作用
免疫病理损伤 Immune pathogenic damage
• 宿主胞膜表面的V新抗原引起的自身免疫 • 游离的V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
呼吸道传播: 空气、飞沫、气溶胶 消化道传播: 污染的水源或食品 经血液传播: 献血、输血、污染的针头等 经接触传播: 皮肤、黏膜接触 经性接触传播:HIV、HBV、 HCV、HPV 、HSV2
(经性接触传播的病毒引起的疾病不都是性病)
病毒的传播途径
Transmition route of virus
合物,随血流沉积在关节腔或肾小球基 底膜,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 • 细胞免疫引起的病理损伤 • 体液免疫引起的病理损伤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免疫病 理损伤
抑制免疫 系统功能
吞噬细胞 抗体
病毒抗原 感染细胞
北京大学医学部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Viral infection and pathogenesis
授课对象:基础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 授课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
医学微生物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 1
病毒的传播途径
Transmition route of virus
包涵体
Inclusion body 病毒在宿主细胞质或核内
复制,其复制中间体和核
衣壳等成分堆积而成的不
规则的斑块状结构,可改
变细胞组成并有CPE效应。
具其位置、形状和染色, 具有病原学诊断价值。
狂犬病病毒在脑神经细胞胞浆内 形成嗜酸性包涵体-Negri body
朱万孚,庄辉. 医学微生物学, 第1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年.
经昆虫媒介传播:经节肢动物叮咬(蚊、螨、 跳蚤及 啮齿类动物) 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和哺乳传播( HIV、HBV、 HCV ) 垂直传播:经母-婴和父-婴传播 一种病毒可有多种传播途径:HIV、HBV、 HCV
病毒在宿主间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原体在人群中
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
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由
亲代传播给子Leabharlann 的传播方式空气传播、粪-口传播、经血传播、 虫媒传播、接触传播
新加坡5名“超级传播者”传播SARS示意图
35
6 1
130 127
共传染了172人
/46/95/news209629546.sht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