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生文化期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基本内容、特征
基本内容:
1、阴阳协调的辩证论
阴阳,原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这是说明自然界(包括人体)相互关联着的、相互对立着的事物和现象的相反属性。其内容主要有:1)阴阳对立(指相互对立制约,消弱对方之意)2)阴阳互根(指任何一方
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3)阴阳消长(指一方太过导致另一方不及、另
一方不及而导致对方太过) 4)阴阳转化(阴阳消长变化到极点时便各自
向对方转化,即阳转为阴或阴转为阳)
2、五行生克的系统论
五行的特性——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理性概念,是
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其五行特性如下:木、火、土、金、水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均归于“火”。
土的特性——“土曰稼穑”,“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引
申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变革。引申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注;“下”,即向下、下行。引申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
于“水”。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
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础,某种事物
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
如——自然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木;南方
炎热,与火特性相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西方,与金之沉降相似,故西
方属金;北方多寒冷,与水之特性相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似,故中央归于土。
3、精气神三宝的要素论
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精、气、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构成古
代朴素人体生命学说的基本要素。精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气是生命活动的
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表现。精、气、神在人体中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贯穿于生命活动过程的始终。气具有很强的活力,不停地运动,对人体的
生理功能起着推动作用。神是在精和气的基础上产生的。神是由先天之精
生成,并需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来充养。
3、以表知里的认知方法
即对活人进行整体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因素刺激的
反应情况,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以表知里”认识方法的产生,首先在于客观世界中许多事物的表里之间存在着某种确定性的内在联系。
注重人体组织的整体性
强调在不破坏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前提下,从整体上把握人体。以“藏象”
学说为例,它所阐释的有关各脏之间、以及脏腑与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之
间的生理、病理联系,都是人体作为系统整体才具有的功能。
注重人体组织的结构关系
无论是从“阴阳”角度,或是从“五行”角度来划分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
属性,其基本思路都是着眼于人体各部分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不是其
具体形态或物质构成。
5、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
即对活人进行整体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因素刺激的
反应情况,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天人相应指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宜依存、适应于天。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特征:
1、形神兼顾,重在养神。形,指形体,包括了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古代养生
家大多认为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
2、虚静养神,开发潜能。“虚静养神”这样一种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首先肇
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神)之道也”(《庄子•刻意》)。“虚静”不但是古人追求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传统哲学,特别是道、释和宋明理学观照外物、修身养性的主要方法。
3、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气”的产物,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
自然环境之中,只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
的关系,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
4、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从来就不局限于研究机体本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而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因地制宜,性命双修。
中国养生文化能够正视养生的客观因素
自我调养改造社会顺应自然
客观因素,实际上包括人的先天遗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中
国养生学认为上述条件与人的健康长短有着直接的关系。
自我调养
气功调摄正是这样一种改变人体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气功的定义尽管五花
八门,但总体上说,它不外乎是一种通过充分调动练功者的主观能动性,以综
合性地进行意识、呼吸、按摩和肢体运动等训练方式来调整、加强人体功能的
自我锻炼方法。
改造自然
我国古代养生家大多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选择和改造。
顺应社会
从养生文化的特点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则是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的,这就
是强调个体必须通过“养性立德”来主动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以便达到
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中国养生文化中这种主张通过“养性立德”来增强社会
环境适应能力的做法,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失之消极被动,但从
养生延年的观点来看,它无疑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养生方法:十二时辰、情志
十二时辰
一、子时养生,好好睡觉
夜里11点至凌晨1点为子时,此时胆经当令,重在养胆,阳气生发如鼠。睡觉是养心肾。子时养生重在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