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与防治

合集下载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又称“水华”现象,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富集,导致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使水体透明度降低、溶解氧减少,水质恶化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详细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破坏水生态平衡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从而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

过多的藻类死亡后沉积在湖底,形成厚厚的淤泥层,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不仅对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还可能使某些物种灭绝。

2. 影响饮用水源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当藻类大量繁殖时,它们会消耗水中的氧气,使其他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同时,某些藻类会产生有毒物质,如微囊藻毒素等,这些物质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 破坏农业用水环境富营养化的水体会对农业用水环境造成破坏。

过多的营养物质会进入农田灌溉系统,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水中富集的氮、磷等元素还可能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三、防治对策1. 控制外源污染控制外源污染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措施。

应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水的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量。

同时,加强对湖泊、水库等水域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污染源。

2. 内部环境治理在湖泊、水库等水域中种植耐污染的植物,如凤眼莲等,这些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的生长。

此外,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生物修复也是一种有效的内部环境治理方法。

通过培养有益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3.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以恢复生态系统为目标的技术手段。

包括湿地修复、湖泊生态修复等。

通过恢复水域的生态环境,如建立湿地公园、种植植被、恢复湖滨带等措施,增加水域的生态功能,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与原因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尤其是氮和磷的富集,导致水中藻类和浮游植物过度繁殖的现象。

通常,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人类活动的影响所导致的,如农业污染、城市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等。

这些活动会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以及有机污染物流入水体,从而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和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形成大面积的藻华。

这些藻类和浮游植物会浮在水面上,阻碍光线的透过,影响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造成水生物养分不足,水生植物死亡。

2. 藻华的过度繁殖还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

缺氧环境对于水生生物的存活非常不利,鱼类等水生动物会因氧气不足而窒息死亡,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3.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引发其他水质问题,如水体PH值的变化、水体中有毒物质的积聚以及毒藻的繁殖等。

这些问题都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1. 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

农业活动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合理施肥、科学利用农药等,减少营养物质和农药流失入水体。

2.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污水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确保排放出的废水符合相关水质标准。

3. 提倡清洁生产。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应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水的产生。

4. 加大环境教育力度。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减少人类活动对水体的污染。

5. 定期监测和评估水体质量。

建立水体监测网络,定期对水体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6. 加强科研力量,推动技术创新。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防治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加强相关科研力量,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四、结语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生物生长过度的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对水质造成污染,还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1.1 农业活动排放的农业废水中的化肥、农药残留物质,以及养殖业排放的饲料残渣和排泄物,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2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重金属离子等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1.3 都市生活中排放的生活污水中的有机废物、磷和氮等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4 大气降水中的大气沉降物质,如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

二、危害2.1 富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细菌繁殖迅速,导致水体异常浑浊,影响水质,使得水中的透明度下降。

2.2 过多的藻类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中缺氧,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2.3 富营养化还会导致蓝藻等有毒藻类的产生,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2.4 富营养化还可能引发水华,大量藻类的逝去会导致水体富集有机质,使水体变得更浑浊,极大地影响水的净化和利用。

三、防治措施3.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和水体的生态修复。

3.2 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排放。

3.3 加强都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推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污水资源利用率。

3.4 优化城市规划,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水体的冲刷,增加湿地等生态设施,净化城市水体。

3.5 加强大气污染的控制,减少大气沉降对水体的影响,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6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人们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上文提到的防治措施外,还有一些其他有效的手段可以进一步减轻和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又称为“水华”现象,是一种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水体的自然生态平衡,还会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这些藻类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水中的溶解氧降低,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同时,藻类死亡后,其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更多的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藻类大量繁殖会使得水中的浑浊度增加,影响饮用水的质量。

此外,某些藻类(如蓝藻)会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如微囊藻毒素等,这些毒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消化道疾病、肝脏损伤等健康问题。

3.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农田土壤板结、养分失衡等问题,影响农作物生长。

同时,过多的营养物质通过雨水冲刷进入河流湖泊,降低水资源的质量,使得农田灌溉受到限制。

三、防治对策1. 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1)实施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确保企业排放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3)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2. 改善水体生态环境(1)增加水体的复氧能力,如通过曝气、水生植物种植等方式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2)控制水体的藻类数量,如采用物理方法(如蓝藻捞收)或生物方法(如利用生物抑制剂)控制藻类大量繁殖;(3)改善河流湖泊的水流条件,提高自净能力。

3. 强化法律法规和监管力度(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责任和措施;(2)加强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3)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加强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的统筹和协调。

四、结论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B、排除内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内源对富营养化的“贡献”
(3点)。
1、生物-生态性措施:通过放样控制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回复 高等水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水体恢复其功能。 2、物理工程性措施:底泥疏浚、深层曝气 3、化学方法:1)凝聚沉降:投加化学试剂使营养物质生成沉淀而沉 降;2)化学药剂杀藻:效果较好,但会受时效、大水域、水体流动 的局限,而且死藻分解后仍会释放磷。
A、控制外源,减少水体中的外来营养物质(8点)。
1、废水排放前必须达标,控制氮、磷含量不超标 2、尽量增加无机肥的有效使用效率,提高有机肥的使用量 3、制定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 4、根据水体的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5、合成洗涤剂禁磷和限磷 6、实施截污工程或引排污染源。 7、在农业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8、保护绿化带、集中收集饲养场的家禽粪便
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不容忽视。
8
3
2010
26
4
2015
61
10

劣Ⅴ
轻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 养
重度富营 养
5
12
6
10
11
2
1
4
4
12
2
0
数据引自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3.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原因
湖盆演化历史
自然湖泊有从贫营养、中营养、 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 养、沼泽发展的过程。
自然条件下湖泊的形成、发育、 衰老和消亡的自然演化过程是非常缓 慢的,但是人类活动加速了湖泊富营
养化的进程。
3.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机制
氮、磷的过量排放是造成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引起藻类的疯长。而浮游藻类的生命周期通常 很短,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又很快大量死亡,增加天然水体有机 物浓度。造成: (1)促使好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消耗大量水中的溶解氧, 形成厌氧环境,导致厌氧细菌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等恶臭气体。 (2)水华还形成很多有害物质使局部水域污染,破坏生态和水资 源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湖泊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质紫外透明度逐渐降低,蓝藻、水华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

2.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和动物受到影响,如湖泊中的鱼类数量减少,底栖生物数量也不断减少。

3.湖泊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如湖泊划分过密的农田导致化肥、农药等污染物流入湖泊,进一步加剧湖泊的富营养化。

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污染源控制。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从源头上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

2.加强水体治理。

通过引进高效、低成本的水处理技术,对湖泊水体进行治理,
减少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同时,加大对蓝藻、水华等有害藻类的控制力度,改善湖泊的水质。

3.保护湖泊周围的生态环境。

推广生态农业,控制湖泊周围的农业用地,逐步恢复湖泊周围的湿地和绿地生态系统,减少化肥、农药等对湖泊的污染。

4.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措施,健全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形成多部门合作的治理体系。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养殖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也给水体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尤其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因此,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成为保护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养殖业的重要任务。

一、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分析1. 过度投放养殖废料:许多养殖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过度投放饲料和养殖废料,导致废物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

2. 不合理的养殖密度:养殖场为了增加产量,普遍存在养殖密度超标的问题,养殖动物排泄的废物无法得到有效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 缺乏科学管理措施:许多养殖场缺乏科学的养殖管理措施,如不定期换水、不进行废水处理等,导致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无法得到合理处理。

二、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1. 水质恶化:养殖废水中的富营养物质使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氧透明度下降,严重影响水质。

2. 水生态系统破坏:富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造成浮游植物密度过高,降低水中溶解氧浓度,威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3. 捕捞资源减少: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中浮游动物过多,从而对鱼类捕捞资源造成威胁,严重影响渔业发展。

三、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计算投饲量:合理计算饲料投放量,避免过量饲养导致养殖废物过多。

养殖场应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科学制定饲养计划,避免浪费和过度投放。

2. 定期换水:养殖场应建立定期换水的制度,通过适量换水,减少养殖废水中的富营养物质浓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3. 养殖废水综合利用:将养殖废水进行合理处理,可以开展循环利用,如利用废水进行灌溉或者种植水草,有效降低养殖废水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4.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养殖场应加强科学管理,定期清理养殖池塘,控制养殖密度,合理使用饲料和药物,避免养殖过程中对水环境造成过度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01 Chapter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定义
成因分析
6. 生态系统失衡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3. 藻类大量繁殖
藻类在水体中迅速繁殖,形成藻类水华。

4. 藻类死亡分解
随着藻类大量繁殖,水中的溶解氧被消耗,导致藻类死亡并分解。

5. 水质恶化
藻类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可能导致水体中的鱼类等水生动物窒息死亡,同时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02 Chapter
缺氧环境
大量繁殖的藻类在死亡后分解消耗溶解氧,导致水底缺氧,影响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下降
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阻碍阳光进入水中,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导致水生植物死亡,破坏水生生物多样
性。

毒素积累
某些藻类在繁殖过程中会释放毒素,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毒性效
应,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
经济损失
饮用水安全威胁
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水质恶化
水体酸化
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03
02
01
对水体的危害
03 Chapter
现有的防治措施
控制污染源
人工曝气
防治效果评估
监测数据评估
01
生态响应评估
02
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03
04 Chapter
01020304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科研支持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010*******
THANKS。

防止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防止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防止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防止河流水体富营养化是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富营养化是指河流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积聚,导致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受损的现象。

下面是一些防止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一、加强农业管理1. 实施科学施肥:合理控制化肥的用量,避免过量施肥和施肥不当造成的营养物质流失。

2. 推广生态农业: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智能农业等生态友好的农业种植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二、改善城市排污1. 加强污水处理: 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确保城市生活污水经过充分处理后达标排放,避免富营养物质进入河流。

2. 建设雨水花园:在城市中设置雨水花园,将雨水进行过滤和沉淀,减少径流含有的营养物质进入河流。

三、加大工业治理力度1.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加强工业废水的监管,要求企业设置废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经过科学处理后达标排放。

2. 鼓励清洁生产:提倡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河流水体的影响。

四、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1.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加强对河流水质的监测,及时掌握河流富营养化的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2. 设立保护区和禁渔区:划定一定范围的保护区和禁渔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过度捕捞和破坏。

五、加强宣传教育1.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通过举办环保宣传活动、发布宣传材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防止河流水体富营养化重要性的认识。

2. 普及环保知识: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普及如何节水节能、减少废弃物等相关知识,推动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河流水体防护中来。

结语:防止河流水体富营养化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任务。

只有发挥各方的合力,加强管理和监管,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河流水质的持续改善,确保河流生态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成因及防治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成因及防治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成因及防治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某些营养物质过量积聚,导致水体生物过度生长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已成为全球水环境问题的主要之一,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就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活动: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尤其是氮、磷等营养元素经过灌溉水流入水体,成为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田径流和农业污水的排放使富营养物质直接进入水体,刺激藻类等富营养植物的过度繁殖。

2. 工业排放: 工业污水中的有机废水和含磷废水,通过排水系统进入水体,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别是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富含营养物质,如磷、氮和有机物,进入水体后,使水中的富营养植物过度生长,破坏了水生态平衡。

3. 城市排污: 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直接或通过排水系统进入水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排污有明显增加,给水体带来了严重威胁。

4. 水体基础环境变化: 水体污染、水体枯水期和枯水期过度开采等因素会导致水体环境的恶化,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

这种环境变化会加强富营养化现象,使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积聚。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我们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恢复和维持水体的健康状况。

1. 农业管理: 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建立农田防渗漏系统,阻止农田径流进入水体。

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作物和养殖业的有机循环。

2. 工业控制: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建立和完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使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使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得到有效去除。

对于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要进行合适的处理和处置,以防止其进入水体。

3. 城市污水处理: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研究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研究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研究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有机物、无机物和富含营养元素的现象。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大量废水排放和不当的农业生产等行为所导致的。

虽然水体富营养化在很多地方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但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其显著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研究进行探讨。

一. 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它会引起水中蓝细胞藻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变得浑浊、绿色,同时还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得水中的生物群落发生严重改变,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次,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体中的有毒物质浓度升高,从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此外,它还会增加植物生长的速度,从而导致水体淤积和污染。

二.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此处我们列出几个主要原因:1.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农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肥料和农药被喷洒到农田上,这些化学物质渗透到了土壤中,最终被冲入水体内。

这样,水体内的营养元素就源源不断地提供了。

2. 工业污染工业生产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另一大原因。

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更多的工业废水和化学物质被排放到水体中,很多废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3.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饮用水和生活用水,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废水被排放到了河流和湖泊中。

由于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因此它们成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从上文所述,水体富营养化所带来的问题十分严重。

正确地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在此我们列出一些主要的防治措施。

1. 降低农业生产的使用化肥为了减少农业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使用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应该通过改善土地利用、控制肥料用量、优化肥料结构、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等途径,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又称为“水华”现象,是一种因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度积累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其主要是由于过度排放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利用,进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

本文将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以及防治对策,旨在提高公众对这一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影响水质:水体富营养化会使得水质变差,透明度降低,水质变浊。

这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 生态失衡:富营养化导致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会使某些物种大量繁殖,形成藻华现象。

这些大量繁殖的藻类会消耗水中的氧气,使其他生物因缺氧而死亡,从而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3. 人类健康威胁: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导致某些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这些藻类可能会产生有毒物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同时,受到污染的水源可能影响饮用水质量,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4. 景观破坏:富营养化水体的藻类大量繁殖,可能会形成浮游藻类水华或底泥藻类水华,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三、防治对策1. 控制污染源:控制污染源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措施。

这包括减少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等。

对于农业污染源,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有机农业等环保农业模式。

2. 科学施肥:在农业生产中,应科学施肥,避免过量使用氮、磷等营养物质。

同时,应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等环保肥料。

3. 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养殖鱼类等生物措施,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

例如,种植一些能够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植物,或者养殖一些能够消耗藻类的鱼类等。

4. 强化监管:政府应加强对水体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定期对水体进行检测和评估。

同时,应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管理和处罚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

5.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认识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让公众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共同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与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与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与防治摘要: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及排放各类污水,已造成许多湖泊,河流水体氮磷严重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饮用水安全。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而有效的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当代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本文通过对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和原因分析表明,氮、磷是引起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指出预防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应对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入库污染物排放。

同时提出了对已经形成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有效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环境问题;防治对策1.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类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日益增多,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含量过剩的现象。

氮、磷是导致湖泊、水库、海湾等缓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2]。

磷是藻类等的细胞合成所必需的,也是构成核酸、脂肪、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在能量代谢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会导致以藻类为主体的水生植物大量的繁殖,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水中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

藻类的呼吸作用,和藻类死亡被需氧微生物分解都需要氧气,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大大降低,使水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中,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死亡,水质浑浊发臭等最终破坏湖泊生态系统[3]。

对人类工业,生活,灌溉用水都有不利影响。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4]。

富营养化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5],但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大量污水在未经处理的状况下直接排入水体,就加速了富营养化这一过程。

则这样的富营养化称为人为富营养化。

2.我国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现状第1页(共5页)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我国的河流、河段已有近四分之一因污染不能满足灌溉用水的应用要求(这是我国最低一类的水质要求);全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显著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淡水湖泊如滇池、巢湖、太湖等富营养化非常严重,有些水域已经丧失水体功能;我国近海海域受到严重陆源污染,赤潮的爆发频率不断增加;我国10%的城市地下水水质日趋恶化,在118座接受调查的大城市中,97%的城市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严重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导语: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聚集在水体中的过程,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丧失、藻类爆发性增长、水质恶化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针对这一问题的防治措施。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1. 农业活动:农业用肥过量、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等现象,导致农用化肥、农药等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2. 工业活动:某些工业生产活动排放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富营养物质,如工矿污水、废弃物的处理不当等都会促进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3. 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污水排放、建筑施工、道路建设等都会增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氧气含量减少,使得水质恶化,无法供给生物所需的氧气,一些水生动植物难以存活。

2. 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水体中富营养化会导致浮游植物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藻华,藻类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其他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3. 饮用水安全问题: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中富含大量的藻毒素和细菌,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饮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水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1.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行科学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制定种植绿色农产品的标准,采取科学的灌溉方式减少水肥固氮。

2.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建立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科学处理污水,减少污水对水体的污染。

3. 加强工业废水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4. 推广湿地保护和修复:湿地是自然的净水工厂,湿地能够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因此应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5.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通过开展水体富营养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水体保护和治理工作。

6. 加强监管和执法: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体污染的监管和追责,加大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环境执法的执行力度。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积累,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

这种现象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威胁,还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阐述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并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这些藻类在生长过程中消耗大量氧气,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同时,过量的藻类也会阻挡阳光,影响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和繁殖,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 饮用水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产生异味和有害物质,严重影响饮用水的质量。

这些有害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 生态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浑浊、透明度降低,影响景观美感。

同时,死亡的藻类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变得更加缺氧,进一步加剧水生生态系统的恶化。

三、防治对策1. 控制外源性污染源控制外源性污染源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措施。

通过合理规划工业、农业和城市布局,减少污染物排放。

对于工业排放,应加强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对于农业排放,应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于城市排放,应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2.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通过在水体中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藻类的生长。

同时,可以放养适量的食藻动物,如螺类、贝类等,通过生物链的调控来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3. 科学管理水资源科学管理水资源是预防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

应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体的监测和评估。

同时,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对于已经发生富营养化的水体,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定期换水、底泥疏浚等。

四、结论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物多样性、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特征是水体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的过度积累,导致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异常繁殖。

这不仅影响水体的自然生态平衡,还可能对人类健康及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和气候变化等都能影响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分布和富集。

然而,这些因素引起的富营养化变化较为缓慢。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当前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活动: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农田排水和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3)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危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过度繁殖的藻类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此外,某些藻类(如蓝藻)能产生有毒物质,危害人类健康。

同时,富营养化还会影响供水、渔业、旅游等行业,对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四、防治措施研究进展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防治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 控制外源污染(1)源头控制:减少农业活动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严格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2)截污工程:通过建设截流沟、沉淀池等工程设施,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量。

2. 内源污染治理(1)生态修复:利用生物(如水生植物、微生物等)或物理方法(如底泥疏浚)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2)水质改善技术:采用如人工湿地、稳定塘等生态工程技术,改善水体的自净能力。

3. 政策法规及管理措施(1)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提高违法成本。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介绍美国、欧洲等地区在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方面的实践经验,包括法律法规制定、政策措 施实施、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内容。
国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成效
分析国外在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方面的成效,包括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公众参与等方面的 成果和经验教训。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强调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包括技术转移、信息共享、政 策对话等方面的合作。
提高污水处理率,推广垃 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 少生活污水和垃圾对水体 的影响。
水质监测与评估
1 2
建立水质监测网络
定期对水体进行水质监测,掌握水质变化情况。
制定水质标准
根据水体功能和保护目标,制定相应的水质标准 。
3
开展水质评估
对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污染物含量等进行评估 ,为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汇报人: 2024-01-08
目录
•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述 • 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 • 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 国际合作与政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述
Hale Waihona Puke 定义与特征定义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 等营养物质过多,导致藻类等水 生生物过度繁殖的现象。
特征
水体颜色加深、水质恶化、溶解 氧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
形成原因
01
02
03
工业废水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 水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 如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农业污染
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和农药 使用,会通过地表径流和 地下渗透等方式进入水体 ,增加营养盐的含量。
生活污水排放
生活污水中含有洗涤剂、 粪便等,含有一定量的磷 等营养物质,处理不当也 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

(3)外源性磷和内源性磷综合作用
当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时,死亡 的生物残体也增加,若这些死亡 后的生物残体不能及时取走,由 于微生物分解、腐烂,消耗水中 的溶解氧,使水体更加缺氧,这 种缺氧的环境反过来加速了底质 磷的释放,形成恶性循环 恶性循环。 恶性循环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富营养化造成使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而水面植物 的光合作用则可能造成局部溶解氧的过饱和。溶解氧 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 鱼类大量死亡。 (2)富营养化水体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 解,会产生有害气体,以及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 毒素也会伤害水生动物。 (3)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人畜长期饮 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会中毒致病等。 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导致鱼类死亡
3、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
叶绿素(Ch la) 总磷(TP) 总氮(TN ) 高锰酸盐指数(CODMn) 透明度(SD)
春来江水绿如蓝
富营养化的水体
三、磷和水体富营养化
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 化的主要原因,但从实际 上来讲,磷是水体富营养 磷 化的关键因素。
一般认为水体中磷浓度在0.02mg/L时对水 时对水 一般认为水体中磷浓度在 体的富营养化就起明显地促进作用。 体的富营养化就起明显地促进作用。
成因
2、总磷、总氮等营养物质超标 总磷、
水体中总磷、总氮等营养物质较为充足, 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原因在于: (1)湖泊作为开放式系统,周围通常有大 量农田径流或河道径流汇入。汇入的径流 中不可避免地带入总磷、总氮等营养物质; (2)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增加了湖泊中的 营养盐的含量; (3)河道与湖泊营养盐控制标准差别很大, 也是湖泊营养物超标的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与防控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与防控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与防控随着近几十年来人类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排放物质的排放和农业生产的增加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问题的加剧和恶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过度输入和积累,导致水中藻类等生物繁殖过度,并最终导致水体中氧气供应的不足,引起水体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的严重破坏的现象。

在全球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水体中,富营养化的情况已经很普遍。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和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

从自然因素来说,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在不同季节,受气候因素变化,季节性的降雨和融雪等影响,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发生波动并形成季节性的变化。

然而,人类活动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垃圾填埋和焚烧、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市政府各种排放,造成了氮、磷等营养元素过量的输入,使得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对环境和人类都有极大的危害。

一方面,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使得水中的藻类等富营养化生物获得良好的生长和繁殖条件,并形成大面积的水华;水华会导致水体氧气供应不足,使得生物死亡,出现恶臭和腐烂的现象;另一方面,水体富营养化对人的健康有害,往往导致藻毒素等毒素的含量增加,从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同时富营养化水体中硝酸盐等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防治方法,包括控制废水排放、改善水体流动和水质、加强水生态修复和维护等。

具体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 减少农村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在农村地区,可以加强分离厕所、改用节水性好的灌溉和养殖等方式,减少废水的排放。

其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废水的处理和利用;在工业企业方面,可以采用先进的处理工艺将废水处理后直接回收、利用。

2. 改善水质和流动。

推行河湖流域综合治理、打造协调发展的新城市、新农村等全方位的水资源管理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与防治
摘要: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及排放各类污水,已造成许多湖泊,河流水体氮磷严重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饮用水安全。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而有效的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当代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本文通过对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和原因分析表明,氮、磷是引起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指出预防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应对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入库污染物排放。

同时提出了对已经形成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有效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环境问题;防治对策
1.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类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日益增多,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含量过剩的现象。

氮、磷是导致湖泊、水库、海湾等缓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2]。

磷是藻类等的细胞合成所必需的,也是构成核酸、脂肪、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在能量代谢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会导致以藻类为主体的水生植物大量的繁殖,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水中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

藻类的呼吸作用,和藻类死亡被需氧微生物分解都需要氧气,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大大降低,使水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中,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死亡,水质浑浊发臭等最终破坏湖泊生态系统[3]。

对人类工业,生活,灌溉用水都有不利影响。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4]。

富营养化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5],但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大量污水在未经处理的状况下直接排入水体,就加速了富营养化这一过程。

则这样的富营养化称为人为富营养化。

2.我国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现状
第1页(共5页)
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我国的河流、河段已有近四分之一因污染不能满足灌溉用水的应用要求(这是我国最低一类的水质要求);全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显著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淡水湖泊如滇池、巢湖、太湖等富营养化非常严重,有些水域已经丧失水体功能;我国近海海域受到严重陆源污染,赤潮的爆发频率不断增加;我国10%的城市地下水水质日趋恶化,在118座接受调查的大城市中,97%的城市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严重污染。

根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200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对全国九大流域片的700多条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评价。

在评价的11.4万km河长中,I类水占4.9%,II类水占24.0%,Ill类水占29.8%,1V类水占16.1%,V类水占8.1%,劣V类水占17.1%。

枯、丰水期水质变化不大。

3.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来源
工业废水的排放,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氮和磷,它们首先来自于工业废水。

钢铁,化工,制药,造纸等行业的废水中氮和磷的含量相当高。

据报道,2001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达201亿t。

由于技术与资源的原因,大部分工业废水只经简单处理甚至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等水体中,许多废水中所含的氮,磷物质也就不断地在水体中累积下来。

生活污水排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2001年全国生活污水排放达227亿t,超过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的有机物,其中的磷主要来自洗涤剂。

据统计,2001年全年排放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1406.5万t,较2000年减少2.7%,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607.5万t。

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799万t,各增长了13.8%和8.0%。

可见生活污水逐渐取代工业废水而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最大污染源。

化肥、农药的使用,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环境。

农药、化肥在土壤中残留,同时不断地被淋溶到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体中,其中所含的氮、磷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第2页(共5页)
4.富营养化防治对策[6]
富营养化的防治可分别根据外源性营养物质和内源性营养物质来控制[7]:
4.1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的控制
确定某一水体的主要功能过后,制定相应的营养物质(如N、P等)的允许排放浓度,限制排入水体的物质种类及数量,重点对水体周围的电源进行控制。

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尤其是那些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又不高的企业,该关闭的关闭,该整顿的进行整顿,对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把关。

在水环境P容量测算的基础上制订总量控制办法:P排放量的逐年削减和排放P量的分配。

必须执行严格的行政管理措施:就目前普遍使用的洗涤剂而言,除少数几个国家洗涤剂中的P含量低于2%,一般洗涤剂都含有5%-12%的磷酸盐成分,洗涤排水成为湖泊P外源的重要部分,因此,需采用严格的行政措施控制洗涤剂中的P含量,推广使用无P洗衣粉网[8]。

合理的规划土地,进行科学的施肥,最大限度的防止水土流失及肥料的流失,对于养殖业中的动物排泄物,应统一管理,不要随意堆放,可以进行堆肥,发酵等,避免流失。

在水体周围的环境对设置监测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

采用多级的处理工艺,处理水中的营养物质。

工业污水采用多级的处理工艺,普通的二级处理工艺过后,N和P的含量还是偏高,再采用人工湿地工艺、生物处理方法和物化处理方法等进行处理。

农业污水较为分散,可采用人工湿地技术[9]、土壤净化槽等技术加以处理。

修建防污工程,成本较高,彻底截断水体中的外源。

恢复湖滨地带植物的多样性,使湖滨地带有效的拦截水体中的污染物,避免污水直接人湖。

4.2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
湖泊,河流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水体分布中是十分复杂的。

营养物质在进入水体以后,大致被分为三种状态:被水中的藻类吸收,成为水生植物的一部分:也可能被湖泊河流等的底泥积聚[10],被水生植物的根部固定,或由不溶性铁盐的保护层固
第3页(共5页)
定,在缺氧的条件下又被重新释放至水中;或者氮磷营养物质直接进入水体溶解与水中。

由上述可知,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以上三种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大致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修复三种。

物理方法 (1)将含营养物质较少的水注入湖泊,稀释其浓度,有利于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2)经常对富含营养物质的底泥进行挖掘,应先调查清楚底泥中营养物质的纵向分布,应避免挖掘的过程中释放更多的N和P。

(3)人工的进行收藻行动,利用船只直接把藻类从湖中带出水体。

化学方法 (1)对溶解性营养物如正磷酸盐等,采用钝化技术[11],即往湖中投加化学物质使其生成沉淀而沉降。

(2)对富营养化严重的水体,施用杀藻剂,杀死藻类,并及时的打捞被杀的藻类,避免藻类腐烂的污染。

生物性措施 (1)种植莲藕,芦苇等高等植物,这些植物能将水体中的N和P吸收,使营养元素脱离水体,同时能与藻类共同竞争生态资源,恢复生态平衡,并且具有客观的经济价值。

(2)放养以浮游藻类为食的鱼种,间接的去除N和P,并投放田螺,贝壳等小动物,同时喂养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5.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从当前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方法能够彻底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实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从长远来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研发以生物技术为主体,并联合物理、化学、物化、环境因子调控等多种技术复合而成的技术体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Carpenter S R.Eutrophic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Biostability and Soil phosphorus[J].Proceeding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5,102(29):
10002_10005.
第4页(共5页)
[2]张自杰,林荣忱,金儒霖.排水:[程下册(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3]赵不凋,刘柏朱,卢晓芳,等.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叨.安徽农业学报,2007,13(17):51_53.
[4]潘红波.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及其防治浅议环境科技,2011,24(1):123_126.
[5]胡耐根.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叨.科技信息,2009,33:726_727.
[6]廖晶新,施泽明,黄鹄飞,杨伟和. 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四川有色金属 1006—4079 (2012)03—0046—03.
[7]闫然,冯雨顺,岑澎.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企业导报,2013,2:266_267.
[8]宋志伟,何绪文,李发生,等.上海市水体富营养化及洗涤剂中磷的影响研究叨.中国环境监测,2003,19(5):12_15.
[9]卢少勇,张彭义,余刚,等.人工湿地处理农业径流的研究进展町生态学报,2007.
[10]BONA F,CECCONI G,MAFFIOTII A.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ssess
The benthic quality after sediment capping in Venice lagoon [J].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and Management,2000,3(3):379_386.
[11]卢少勇,金相灿,胡小贞,等.扰动对水/沉积物系统中磷释放及磷形态的影响研究阴.中国环境科学,2007,27(4).
第5页(共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