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第十章(讲义)

合集下载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word版含答案22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word版含答案22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来指导学习。

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重难点)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重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1.(教材第4页《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该图孔子及其弟子可能讨论哪些问题?孔子的这些活动有何意义?提示“仁”与“礼”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意义:标志着儒家学派的创立。

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提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

二、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神话传说(讲义+笔记)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神话传说(讲义+笔记)

传统文化之神话传说(讲义)二、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羲和浴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共工触山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真题回顾1.中国古代典籍中,保留了许多神话传说,其中记述了一位追逐太阳的人物,他是()。

A.盘古B.共工C.夸父D.后羿2.下列图片表现的是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表现牛郎织女的是()。

A.B.C.D.(一)盘古开天地(二)女娲造人(三)羲和浴日(羲和生日)(四)后羿射日(五)嫦娥奔月(六)共工触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七)女娲补天(八)大禹治水(九)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十)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十一)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连连看女娲开天地后羿造人盘古浴日嫦娥射日羲和奔月精卫触山夸父追日共工补天大禹治水女娲填海连连看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神话传说·知识梳理传统文化之神话传说(笔记)【说在课前】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到粉笔直播课堂,今天会继续讲解传统文化部分的神话传说,有书的同学可以看书,对应的讲义上的页码是不一样的,大家的真题也不一样,这个问题不用担心,文化素养这一部分内容是一样的,翻到对应页码即可。

二、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羲和浴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共工触山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解析】今天的内容书上只有两段话,在这两段话中有一些神话传说,有一些故事,很明显看这些名字没什么用,所以今天就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家讲一讲这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义。品德修养——人文,文德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化: 1)“教行也” 《说文解字》 (“教行于上,则化成天下。”) 2)“变也” (《庄子・逍遥游》:“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吕氏春秋・顺民》:“则 汤达乎鬼神之化。”); 3)“习也”(风俗习惯),《人物志》:“国有习 也。”) 。
• 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认为:“文化只是人生, 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 活而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贺麟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中指出: “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讨论、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代社会,没文化 是不行的。
(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浓的文 化氛围。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
文学艺术、科学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2.文化的定义
• 西方学者的观点: • 文艺复兴时期孕育了“文化”的科学概念。 • 到了18世纪,在人文传统深厚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康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文化”概念使用的泛化 • 考古发现某一处古代遗址,通过这一遗址的研讨,揭示
其历史内蕴,就称某某文化,如“玛雅文化”、“仰韶文化” 等。 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涵养: “某某人很有文化。” 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理 念、价值追求。 其它还有“社区文化”、“商业 文化”、“校园文化”、“寝室 文化”、“厕所文化”、“课桌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中国学者的观点: • 受康德影响,我国学者辜鸿铭在20世纪初出版的
《春秋大义》(又译作《中国人的精神》,《原 华》)中指出: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 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 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唐君毅在上世纪中出版的 巨著《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以“道德自我”或 “道德理性”为中心,论述“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 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 其分殊表现”,并建立了道德的理想主义的文化哲 学体系。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笔记)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笔记)

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中、小、幼三个学段都适用!一、天文历法1.四时2.二十四节气3.十二时辰4.五更5.天干地支(一)四时(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农历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农历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分别称作孟冬、仲冬、季冬。

(二)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秋处清谷天,夏满寒霜降,冬露秋雪芒夏雪冬暑相连;小大寒。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三)十二时辰子(zǐ)时23时至01时夜半丑(chǒu)时01时至03时鸡鸣寅(yín)时03时至05时平旦卯(mǎo)时05时至07时日出辰(chén)时07时至09时食时巳(sì)时09时至11时午(wǔ)时隅中日11时至13时中未(wèi)时13时至15时日昳申(shēn)时15时至17时晡时酉(yǒu)时17时至19时日入戌(xū)时19时至21时黄昏亥(hài)时21时至23时人定(四)五夜(五更)(五)天干地支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干支纪年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以甲子为首,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真题回顾1.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第07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义)(原卷版)

第07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义)(原卷版)

第07课继承进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选择题:辽宁卷 合国力的关系,考查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为背景,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优秀传统文化的制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进展。

以领导人的讲话为材料,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以中国先进人物的事迹,或引文、成语、名言警句为载体,设置体现类选择题,考查同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内涵的推断区分。

以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等为情境,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及其作用。

正确生疏中华传统文化2023 选择题:全国卷、海南卷、广东卷2022 选择题:江苏卷、湖北卷、广东卷 主观题:北京卷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2024选择题:浙江卷 主观题:湖北卷 2023 选择题:浙江卷、海南卷 2022 选择题:湖南卷 复习目标: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2.领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制造性转化、创新性进展的重要意义3.弘扬民族精神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学问点1 什么是文化(1)主体判定:文化是人的活动,纯粹动物的活动不属于文化,如蜜蜂筑巢。

(2)领域判定: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纯经济的东西不是文化,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

(3)范围判定: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没有精神附着的纯粹物质的东西不属于文化,如大气、太阳。

①政治、经济打算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肯定的文化由肯定的经济、政治所打算。

①文化反作用于肯定的经济、政治,赐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先进、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进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进展。

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经济进展是文化进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进展始终与经济进展完全同步。

文化并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1)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优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

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进展的功能。

(2)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影响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展,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同,只有乐观向上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才能起到这些作用。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唐朝以后的诗歌,主要指 律诗和绝句。 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的 规定,文人称之为调平仄。按规定近 体诗只能押平声韵。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 多年广泛的社会生活, 共选录305首诗,主要是 四言诗。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有 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 颂”,有诗四十篇。 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具体指出,但从形式和内容 的特点来看,可以大体确定:“周颂”全部和“大 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 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雅”主要是贵族宫廷宴乐的乐歌。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1、“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决不是偶然的。 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 等都有其特点。 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 原文化,也发展了固有的文化,这一南北合流的文 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楚辞 是先秦时期另一部著名的诗集。•楚辞‣的作者主 要是屈原,还有宋玉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2、屈原——是“楚辞”的最主要代表人物。约生于公 元前340年——277年间,名平,是楚国的贵族。他 “博闻强记”善于外交辞令,洞察政治风云。屈原曾 身居要职,参与楚国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政治活动, 但后来被搀失宠,遭到放逐,满怀悲愤,自投汨罗江 而死。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 章‣、•远游‣等,据汉书记载共二十五篇,有的已 失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长达373行,共有两千四百九 十个字的•离骚‣。离骚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笔记)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笔记)

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古代传统节日01-有哪些传统节日?02-有什么节日习俗?03-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节日?(一)春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二)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三)寒食节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卢象《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日即事》(四)清明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五)端午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六)乞巧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七)中元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八)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九)重阳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腊八节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十一)除夕(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真题回顾(幼儿、中学 2012 下)1.下列节日中,“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所描写的是()。

A.清明节B.端午节C.中秋节D.重阳节(中学2012 上)2.在下列传统节日中,有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是()。

A.清明节B.重阳节C.端午节D.元宵节(小学2016 上)3.古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元夜”所指的传统节日是()。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五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五行学说

•水
•生 •火
资生、助长和促进的
关系。
•金
(2)次序:木→•生火→
土→金→水→木
(3)关系: “生我”者为母
母子关系 “我生”者为子
(4)举例:
•木
•生
•火
•“母” •“生我”
•(我)
•(我)
•“子” •“我生”
(我 )
•火
•生•生•木•源自母”•“生我”•“子”
•“我生”
2、五行相克
(1)概念:是指木、 火、土、金、水之间存 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 制约的关系。
•木 (我克) •(我)
(生我)
土 (所胜)
水 (母)
(二)特殊状态下的关系
1、五行相乘
(1)概念:是指五行中某
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
约或克制。又称为“倍克”。 (2)次序:同相克
即木→•乘土→水→火→金→木 (3)与相克的关系:二者次序相 同,但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 )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 理)变化。
•火
(2)次序:反相克,即
••侮克
木→•侮金→火→水→土→
木。
•金
所不胜一方太弱 (3)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4)举例:
•木 •克
•10
•10
g
g
•木 •侮
•10
•20
•g木 •侮 g
•5g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 ,将自然界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 构的五脏进行了五行属性的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 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 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 境的统一(表1-3)。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衢州市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目录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1)第二章儒家文化概述 (02)第三章墨家文化 (05)第四章道家文化 (06)第五章法家文化 (07)第六章佛学文化 (09)第七章其他中国传统文化 (11)第八章法的基本原理 (13)第九章法治主要思想 (16)第十章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 (19)第十一章中国与西方的法治实践 (22)第十二章立法 (26)第十三章执法 (30)第十四章司法 (32)第十五章宪法 (35)第十六章行政法 (38)第十七章民法 (42)第十八章刑法 (46)第十九章经济法 (51)第二十章程序法 (55)第二十一章社会法 (58)第二十二章军事法 (61)第二十三章国际法 (64)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一、文化目前为止文化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中国文化二字首次使用于商代,二者结合运用始于春秋时期,“文化”一词首见于西汉。

作为一种与武力对应的概念,中国关于文化的界定强调人类的教化与治理,侧重于精神领域。

文化有地域性、民族性、发展性、传承性、共享性等特性。

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类。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国土地上由华夏先民创造并由历代中化民族继承发展并得以广泛传播的文化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字符号、思维方式;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中庸之道。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环境文化的产生与衍进,与一定的地理环境适应协调,中华大地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现实基础,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影响。

一是多元文化并存融合。

地理气候的变化决定了东南农耕西北畜牧的格局:秦岭以南以水稻为主,至此以北至汉长城以粟为主,长城之外以畜牧为重。

二是自给封闭。

一面环海三面高山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优越中华文明,使得明清以前的中国成为最先进的国家,产生了不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观念。

高中统编版历史备课教案讲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高中统编版历史备课教案讲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文化源源不息的生命力与多元一体的内涵,也为第二课介绍其世界意义奠定了基础。

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这三个有着递进关系的子目。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目是结合和学生已有的学习与知识积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个回顾(编者在介绍发展历程中,把思想发展作为主线,对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作为辅线进行了高度概括),旨在为后面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等提供历史依据,无需过多展开。

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的重点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和介绍,随后结合教材的“学习拓展”部分的习近平讲话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突破难点,并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知道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基本概况。

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尚有一定的难度,不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特别是当代价值仍需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从萌发到繁荣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理解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

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通过价值观念、精神思想、典章制度、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诸多层面的史料研读和分析,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通过史料以及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讲义课件(最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讲义课件(最新)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个圆圈,它包括关于经
济基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个圆圈,它包括物 质生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类型 理性价值观 ,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 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美的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 他们把美和协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 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从自然状态的理想化这一基本前提出发,道
家对人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文明”)往往 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认为人化的过程不仅 无益于自然之美,而且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 态 从技艺到道德规范等各种人文现象,带来的 并不是进步,而往往是祸乱和灾难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
是谓人。故无以人灭天。 ——《庄子· 秋水》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老子》
儒、墨将自然(“天”)视为前文明的状态,
强调自然应当人文化
道家则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
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知北游》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庄子· 马蹄》
(二)对于人化过程的态度

② 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 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 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 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 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价值观反映 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主体实现自己 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 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 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 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 分。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 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第四节文心雕心?神思(附录)
第五节诗品序(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唐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附录)
第三节戏为六绝句(附录)
第四节与元九书
第五节答李翊书(附录)
第六节与李生论诗书(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宋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答吴充秀才书(附录)
第三节仲兄字文甫说(附录)
第四节书黄子思诗集后(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近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书汤海秋诗集后
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
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
思考与练习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本课程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联。古代文论以学习、研究历代文论家的文学批评作品为主;中国文学批评史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理论范围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理论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以随笔、漫谈、偶感、评点为主。虽说也有专著专书出现,象南北朝齐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但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类理论专著不太多。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以书信、题跋,序记的形式为多,发展到宋代以后又有诗话、词话的形式。这些著作,不以系统理论为主,但是却保留了大量的文论资料,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测试01)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测试01)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测试01 中国古代史(上册)(试题分值:50分测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1分)如图是某同学筹备的“北京人遗址”专刊的部分素材,以下还能放到专刊里的是()A.打制的石锤B.磨制的骨针C.碳化稻粒D.彩绘陶盘2.(1分)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客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白、石杵和圆形肉碗等。

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A.处于旧石器时代B.处于新石器时代C.已经出现驯养的牲畜D.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3.(1分)我们华夏儿女有一个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那便是“炎黄子孙”,其主要原因是()A.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B.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发明创造C.炎、黄部落联合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族D.炎帝和黄帝共同打败了蚩尤4.(1分)一组同学追溯三晋历史,在襄汾县人民政府网站浏览到网页内容:距今约4300~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遗存内容丰富,主要遗存类型包括:城墙、夯土建筑基址、墓葬及出土约5000件文物。

其中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

据此推断当时山西()A.是华夏文明的源头B.出现社会贫富分化C.原始手工业的兴盛D.建立了奴隶制国家5.(1分)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6.(1分)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A.龟甲或兽骨上B.竹简或木牍上C.丝帛或麻布上D.宣纸上7.(1分,新考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物传承历史)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 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 是”。
• 孟子在<公孙丑>篇里把大商人呼作 “贱丈夫”。 • 秦汉时期,实行市籍制。工商业者另立 户籍,被打入另册。凡在籍者,身份低 于一般编户齐民。一代有市籍,三代失 去自由。 • 晋朝时,将羞辱商人的方法抬到极至, 商人必需头上缠巾,将自己的姓名题写 在额头上,穿鞋不能一色,一脚穿白, 另一脚着黑。
• 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 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 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 第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 君重民 •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 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 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 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 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 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 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 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特点是中国传统 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生长点 • A、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发展缓慢性 • B、具有自大性和封闭性 • C、农业性和宗法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 • • • 一、文化概念界说 二、文化的要素、分类与基本特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文化概念界说
•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 理。
• 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 系辞下》中 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 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义资料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义资料

鸦片战争
危机
契机
近代前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 化转变的几个典型人物
魏源
主要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要著作
《海国图志》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最详实的专著,开阔人们的 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 势。
林则徐 民族英雄
上书、广东禁烟、抵抗 英军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 周人所确立的“礼” ,为后世儒家所继承、 发展。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 化” ,即创制于周。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 制、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 理道德精神。周初统治者提出了“天命靡常, 惟德是辅” 、“以德配天” 、“敬德保民” 等重要思想。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需要不断 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成 长,要求创造和发展为它服务的新文化
总结:
新思潮:观念转变 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洋务运动:器物变革 客观上冲击传统文化,推动西学的传播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变革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促进近代思想解放Βιβλιοθήκη (4)新文化运动 ——思想改造
阅读材料: “……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
立宪政治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 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三、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动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带来的文化的冲击
内因: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本动力
1、政治目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深远影响

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2024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统编版)

第07讲:万世师表——《论语》-2024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统编版)

第柒讲【古文理解】万世师表——《论语》1、了解《论语》相关知识,识记《论语》十二章;2、积累相关实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3、熟悉《论文》十二章解析及主题思想,并熟练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温故.而知新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饭疏食,饮水.2、下列文言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孔子极力赞赏颜回的哪一种品质?颜回的“不改其乐”包含了什么道理?5、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对于学习,你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

思考:你知道他们在拜谁,为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前祭拜是一种美好寄托和祈愿。

孔子作为智慧和学问的象征,代表着考生们对考试成功的向往和期待。

考生们希望能够得到孔子的庇佑和指引,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因此,考生们在考试前给孔子送吃的,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寄托和祈愿。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意思是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而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还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中国古代教育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它往往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节实现。

第一节中国古代教育政策1.我国在夏商周时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和学校教育。

2.商周时期的教育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学校和教育为官府所垄断,不仅地点设在官府,而且教师也就是官员,教育对象仅局限于奴隶主贵族子弟。

3.秦朝作为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封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上采纳商鞅、韩非等法家的治国之道,并实施专制统治。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即“书同文”。

秦朝还“颁挟书令”,禁止民间私藏诗书和诸子的著作;“禁私学”,禁止民间办学。

4.汉代在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表现在教育上就是: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儒学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注重儒家倡导的礼乐之教,以“明人伦”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选派名师大儒为官学的老师。

5.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设立了国子学、太小,但有名无实,官学、私学时办时停。

6.唐太宗未即位时就开设了文学馆;即位后又在“揠武修文”的治国方针下,积极推行崇儒学的文教政策。

7.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等改革派认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内容空洞无物、流于形式主义,主张在变法政治的同时改革教育。

主张德才并重,以“经世应物”为原则,培养有政治才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并且提倡凡“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内容。

8.明朝确立了“治天下以人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第二节古代的学习教育体制一、官学所谓“官学”,就是古代由各级官府兴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1.西周学习均为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在王都或诸侯国的都城,而乡学则属于地方学校。

国学依据程度的深浅,又有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乡学根据其规模的不同,被冠以庠、序、校、孰不同的名称。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术。

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件创办了一所规模很大的官立学校,叫“稷下学宫”。

2.汉代学校中规模最大、社会影响最大的是中央官学——太学。

汉代首次设立太学,也是中国教育史第一次出现以传授知识、研究学术为职能的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的学生叫博士弟子或太学生,学习内容主要是儒家五经。

考试方法有“口试、策试和设科射策”等。

还出现了专科学院——鸿都门学。

3.隋朝起,国子监开始成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它本身又是最高学府。

唐朝的国子监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数学、律学、算学等六学,其中前三学都是学习儒学。

四门学招收部分贫民子弟、国子监设祭酒为最高教育长官,设司业两名负责帮助祭酒掌管儒学训导的政令。

4.北宋时曾经先后三次兴学。

王安石变法时期,还在太学创立了“三舍法”,就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部分,外舍学生品德学业兼优者可以升至内舍,内舍优异者升至上舍,上舍中的优秀人才经推荐可以免乡试,省试而直接补官。

5.元代的中央官学有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和国子学。

6.明清的中央官学只有国子监一种形式,学生叫作监生。

监生有四种来源:一是由地方各级学校推荐学生,二是官员或功臣子弟,三是举人会试落榜者,四是缴纳钱财获得监生身份者。

明代国子学主要学习“四书”和“五经”。

7.中国古代官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各级各类封建统治人才,多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他在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都体现了强烈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汉以后历代封建朝廷都比较注重发展官学,使官学具备了中央官学好地方官学两级体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学校制度,在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弘扬文化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私学1.孔子是早期卓越的私学创办者。

私学的兴起结束了“学在官府”的垄断,使教育扩大到民间。

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的教师。

2.宋元明三代时期的私学有蒙学和经馆两类。

蒙学又称乡校、小学、冬学和村塾等,是一种针对蒙童的基础教育,包括有钱人家的家塾和宗族设立的义学等,主要教授识字和基本知识,所用教材包括基础知识读本。

经馆是是供年长的、具备了一定知识的学生研究学问和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

3.清代的私学称作学塾,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有钱人家聘请教师来家里教育自己的子弟,称为教馆或坐馆;二是老师在自己家里设馆收徒,称为家塾或私塾;三是由地方乡绅聘请老师,在某个公共场所教育当地贫困子弟,称为义学或义孰。

教学内容主要有识字、习字、读四书、五经和作诗文。

4.私学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民间办学形式,是对官学的一种有效补充。

他一方面使许多不为当朝统治者接受的思想、学术得以保存、流传,另一方面也为贫民子弟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三、书院书院本是藏书之处,唐代集贤殿书院就是宫廷图书馆。

民间学者也将自己的藏书和读书场所称为书院。

书院逐渐发展成以藏书为基础、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机构,成为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

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太室山麓的嵩阳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等。

1.两宋有四大书院之说: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如果笼统地看,可将白鹿洞、岳麓、石鼓、应天府、嵩阳和茅山视作宋代的六大书院。

2.元太宗八年设立了太极书院,这是元代的第一所书院。

3.明朝初期由于官方大力提倡官学和科举,文士也热衷于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因此在将近百年的时间内书院不兴。

成化之后,逐渐兴盛起来,此时的书院大体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近乎官学,围绕科举展开考课式教学;另一种便是王守仁、湛若水等提倡的讲会型书院,更注重于学术自由,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讲会,师生间展开问难、论辩。

其中以无锡的东林书院最为著名。

4.从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上看,清代书院大致有四类:“性理学派”学者主持的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如东林书院、紫阳书院等。

由经学大师主持的以博习经史辞章为主的学院,如钟山书院、学海堂等,清代著名的古文学派“桐城派”多由钟山书院弟子组成。

5.1901年,清廷下诏,将各省省城的书院改设为大学堂,格府厅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设立蒙养学堂。

这标志着伴随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书院制度,在经历了近千年的兴衰后,随着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的瓦解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6.书院教育一般采取问难论辩式的启发型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修、自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读书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思辨能力。

7.我国古代第一个系统、完整的书院学规是南宋朱熹制定的《白鹿洞规》,他确立了以“五教”为书院教育的基本方针,以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为要目。

第三节古代教育家及教育思想一、孔子1.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目的上孔子将教育与政治生活及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提出要培养“君子”。

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所讲授的教材主要经他整理后的“诗书礼易春秋”,即后来所谓的六经。

2.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启发、点拨式教学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3.在学习方法上,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要求学生发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掌握知识的方法上,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注重学生课下复习的作用;在学习态度上,要求学生具备“学而不厌”的上进心,保持“不耻下问”的谦虚品德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墨子1.墨子学说的核心的“兼爱”,倡导人们的博爱之心,希望以此“爱利万民”实现社会和谐。

在于培养“兼士”。

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那就是“厚乎其德,辨乎言谈,博乎道术”。

2.墨子主张道德教育应通过言传身教、人格感化的方式来实现。

3.墨子主张教育既要符合“国家百姓之利”,又要符合“百姓人民耳目之实”,因此以“兼爱”为教的同时,还要加强文史知识的传授、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用技巧的传习。

在教学内容上,他除了诗书教育之外,还传授生产劳动、军事活动的知识与技能。

三、朱熹1.朱熹明确地将人一生所接受的教育分为了小学、大学两个阶段,认为十五岁前为“小学阶段”,学习重点应在“事”,也就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基本知识和孝悌忠信等基本人伦修养,培养“圣贤坯模”,然后再学习“四书”和诗书礼乐。

2.而“大学”阶段则应在此基础上学习“理”,通过格物致知,认识宇宙万物之道,达到知天理的境界。

3.朱熹主张学习应“循序而渐渐,熟读而深思”,特别强调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的作用。

4.提出教师的作用是“指引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发现问题。

主张趣味教学。

四、王守仁1.王守仁日出“致良知之外,无学矣”,也就是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致良知”、“明人伦”。

2.王守仁还特别注意蒙童教育,对当时禁锢儿童的教育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他主张儿童教育应符合儿童的心智特点。

3.将儿童的日常教育分成了五种形式:考德、背书、习礼、复诵书、诗歌,具体制定了儿童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

第四节古代的科举取仕制度一、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是由中央政府或皇帝亲自考试以录取人才、委以官职的取士制度。

1.隋炀帝大业元年开设进士科,文人不论门第、家世,也无须官员举荐,均可应试,这是我国古代科举取士的开端。

2.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就是每年定期举行的分科考试,而制科属于皇帝临时下昭举行的特科。

3.参加常科的主要是两类文士:生徒和乡贡。

生徒就是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修业期满后通过考核,挑选其中成绩优秀者,送到礼部参加科考;乡贡是自学或在私塾中学习的学生,他们需要向所在州府递交申请,叫作“求解”或“取解”,得到批准并通过地方上的考核后,方能被贡送至中央应举。

4.唐代常科科目众多,常科中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其中参加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

进士的第一名叫进士及第,又称状元;第二名叫进士出身;第三名叫同进士出身。

5.制科是朝廷临时需要某方面的人才时,由皇帝不定期下昭举行的考试。

6.科技是在中国封建制度鼎盛时期出现的新的用人制度、教育考试制度,他原则上向一切学有所成的士人开放,有公开的、固定的,以个人才智为核心的标准要求,不仅在政治上动摇了豪门士族的特权地位,给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供了走上政治舞台的机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提高了广大文士的学习积极性,是学校教育有目标和规范可依,推动了当时封建教育的振兴。

二、科技制度的发展1.宋代考试采取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解试在各州府举行,考试一般在定在秋天,考生考试通过被贡举参加省试。

省试在礼部举行,考试通过即成为进士。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