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的受众](https://img.taocdn.com/s3/m/6d065aafe009581b6bd9eb82.png)
路漫漫其悠远
3、 隐蔽性
• 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 通过经常性的受众调查,把握受众总体特 征和相关要求。
路漫漫其悠远
第二节 受众的分类
• 1、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 众、电视观众。
• 2、接触新闻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 稳定受众。
路漫漫其悠远
• 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王韬创办《循环 日报》;孙中山等人的报刊活动;中国 共产党人的新闻实践,都侧重报刊的教 育启蒙功能。
• 教育启迪功能是附属功能,而不是第一 位的。
路漫漫其悠远
2、受众是靶子
• 代表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魔弹论” 、“靶子论”或“皮下注射论”。
• 认为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是无条件 地接受传媒提供的任何信息和宣传。
• 潜在受众: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 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
路漫漫其悠远
第三节 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 性影响
• 1、决定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 表面上,内容由媒介的负责人,记者、
编辑决定。 • 长远看,整体看,取决于受众,否则“
对牛弹琴”。
路漫漫其悠远
• 2、决定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 如:《北京晚报》:京派文化(典雅、庄
•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路漫漫其悠远
4、受众是公民
• 国有媒介的受众观。 •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益作为
媒介的责任和运营的基础。 • 理论上的表现是社会责任论的出现。 • 法律上的表现是知情权的确立。
路漫漫其悠远
二、受众的含义
• 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如报刊的读者、广播电视的听众和 观众、网络的“网民”等。
2018新闻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
![2018新闻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https://img.taocdn.com/s3/m/dee4d61c7375a417876f8f06.png)
2018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
小编整理了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供2018考研学子参考。
第一节受众是谁媒介受众观的衍变伴随着媒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又互为因果。
当代新闻媒介变革的每一步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媒介受众观的革新变化。
1、受众是学生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必须承认,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历史需要,媒介的这种受众观有其不可否认的内在合理性。
但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
因此,教育是其附属的功能,不是第一位的,更不是全部的功能。
这就决定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只有在特定时期,承担特殊使命的媒介方才适用。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报纸的内容是指示、命令,报纸是司令员,指导员。
法西斯,“四人帮”期间就是如此。
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3、受众是消费者这是一切商业性媒介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在这里,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满足受众需要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利润。
存在着二次消费和买卖。
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受众群的追逐。
热门最大的共通点是:娱乐。
因此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在西方媒介史上把受众当做公民,在理论上集中体现为社会责任论的出现。
在媒介运作模式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美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业,在法律上则突出表现为现代知情权(知晓权)在观念上的提出和在法律上的确认。
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早期对受众作用认识不足,“魔弹论”。
受众以各种形式的反馈向记者、编辑,向媒介的决策者们发出“指令”。
受众对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量、电台节目的收听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蔡雯《新闻编辑学》章节题库(新闻媒介定位与新闻产品设计)【圣才出品】
![蔡雯《新闻编辑学》章节题库(新闻媒介定位与新闻产品设计)【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19bb3b859eef8c75ebfb398.png)
第二章新闻媒介定位与新闻产品设计一、概念题1.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答: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是指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是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做出决策的活动。
它实际就是要发现那些信息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为某种媒介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的受众群体,以便针对这种需求进行产品决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媒介发展的速度极快,大众传播已经进入了由“大众”变为“小众”(或称“分众”)、由“广播”变为“窄播”的转型时期,一家媒介覆盖全体受众已经不再可能实现,每一媒介都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受众。
2.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答: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是指确定媒介所要担负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用的过程,是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
功能定位是媒介实现传播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指向性规定,媒介的功能定位要以受众需求和媒介主办者的主观愿望为基础。
3.编辑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7研)答: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介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制定的编辑工作准则。
每一家新闻媒介都有自己的编辑方针,这一方针是根据媒介定位与发展战略对编辑工作做出的决策,它规定了媒介的受众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水准和风格特色,是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媒介的编辑方针为媒介新闻产品设计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任何新闻媒介都要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确定媒介定位和发展战略。
编辑方针的具体内容包括:媒介的受众对象、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水准和媒介的风格特色。
4.媒介的风格特色答:媒介的风格特色是指媒介产品的整体结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外在形象等所综合表现出的格调和特点。
媒介的风格特色是由媒介的性质、宗旨、受众对象决定的。
新闻编辑方针对传播风格特色的规定为媒介产品设计指明了方向,要求媒介产品设计从媒介的规模、结构、内容、形式等多方面有意识地突出某种特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媒介形象。
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https://img.taocdn.com/s3/m/131118470b4c2e3f57276385.png)
2018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
小编整理了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供2018考研学子参考。
第一节受众是谁媒介受众观的衍变伴随着媒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又互为因果。
当代新闻媒介变革的每一步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媒介受众观的革新变化。
1、受众是学生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必须承认,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历史需要,媒介的这种受众观有其不可否认的内在合理性。
但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
因此,教育是其附属的功能,不是第一位的,更不是全部的功能。
这就决定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只有在特定时期,承担特殊使命的媒介方才适用。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报纸的内容是指示、命令,报纸是司令员,指导员。
法西斯,“四人帮”期间就是如此。
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3、受众是消费者这是一切商业性媒介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在这里,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满足受众需要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利润。
存在着二次消费和买卖。
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受众群的追逐。
热门最大的共通点是:娱乐。
因此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在西方媒介史上把受众当做公民,在理论上集中体现为社会责任论的出现。
在媒介运作模式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美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业,在法律上则突出表现为现代知情权(知晓权)在观念上的提出和在法律上的确认。
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早期对受众作用认识不足,“魔弹论”。
受众以各种形式的反馈向记者、编辑,向媒介的决策者们发出“指令”。
受众对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量、电台节目的收听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复旦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自用-拿A神器
![复旦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自用-拿A神器](https://img.taocdn.com/s3/m/7d2a8418ee06eff9aff8071e.png)
2、两种新闻的定义及两者间的关系: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发生变动的信息。关系:互为表里,在不同的场合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3、新闻的五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作用: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中迅速的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观点。二、有助于记者迅速的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亲身传播分为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信号传播。 优点:
传播信息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缺点:
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3、大众传播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除了网络媒体)
第三章新闻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1、新闻媒介的所有制的基本类型,并能够判断不同新闻媒体的性质。
1、私营媒介。一、董事会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媒介的财政预决算,任命媒介的负责人,确定媒介的基本方针。二、依托财团。三、以营利为目的。四、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五、迎合受众。六、监督政府有一定的力度。2、公营媒介。一、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二、半官方机构。三、以视听费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四、强调对公众负责。五、不播广告。3、国营媒介。一、完全依赖政府。二。政府的宣传机构。三、节目严肃但呆板。 2、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4
◎2、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
◎3、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
新闻学---受众
![新闻学---受众](https://img.taocdn.com/s3/m/bf65276148d7c1c708a1450c.png)
湖南卫视成功秘诀
一、以综艺娱乐节目为主打 • 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娱乐性见强的节目构 成强档节目
• (二)贯穿到节目中的游戏 方式新颖好看 • (三)娱乐与严肃话题相结 合
•
符合同类竞争中的错位 策略,是差异竞争的成功典 型。
二、受众定位清晰明确 • 只有明确的受众定位的媒体才可能拥有固定 的受众群,并逐渐使之形成收视习惯和传统,如 此也就有利于产生对频道的忠诚度。 • 受众对媒体忠诚度的高下对于一个媒体的成 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个成功的媒体只有在明确的受众定位的前 提基础上,方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精神产品。” 三、栏目板块清晰有序 • 基本上每一栏目都有细分的板块 • 有利于受众更好地领会和驾驭节目主题思想以及 更便利于受众对节目的收视。
各国,“一城一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主流报纸往往是该
城市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和支撑。
二、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 近年来,颇受媒体青睐的受众群体被称 为“新四有人群”,即“有点权,有点 钱,有点品位,有点闲(善于休闲)”。 这些受众由政府机关、教科文卫单位或 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专业人士或“白 领人士”组成,可称之为 “强力人 群”,或“强势群体”、“主流群体”、 “重量群体”等。 • 广告创利与“强力人群”的关系十分密 切。 ●个案一:中国的《计算机世界》 ●个案二:英国的《经济学家》
受众是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 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 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 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 读者、观众、听众。
二.受众的特点
(一)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 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 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 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 现代新闻传播的对象非常庞 杂 ——不同地区、不同阶层、 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水 平、不同职业身份 广泛性造成了混杂性。
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https://img.taocdn.com/s3/m/620112a1f121dd36a32d8241.png)
3.本能性
自卫的迫切需要,娱乐或者谋求私利的兴趣, 危机或紧张时期之后长久的存在的习惯,驱使人们 不由自主地关心新闻。每当新闻节目到来,他们本 能的、忠实的、执拗的收听或者观看新闻节目。
4.独立性
由于受众和传播媒介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互 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所以新闻传播对他们没有强 制性。受众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和意 志选择新闻媒介和信息内容。
新闻评价机制不只属于新闻工作者,全社会成员也能制定和 运作新闻评价标准及其评价行为。
六、受众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现在国内关于受众对媒介的权利的认知还没有 定型,讨论比较多,众说纷纭。但受众不是被动的 媒介信息的消费者,而是拥有一定的权利的。
1.知晓权 2.参与权和表达权 3.监督权 4.接近权:1967年美国学者J.巴隆提出“媒介接近权”的概
五、新闻与受众的互动
表面上看,受众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和服 务对象,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但从根本上看,他 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新闻传播效果 的检验者,是新闻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决定者。
( 1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主动参与者,对新闻 媒介有决定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介内 容的取舍;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决定着新 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 权力之源。
“一战”中针对国内的战争动员和针对敌人的心理 宣传战给了普通人和传播学者深刻的印象。同时, 由于战后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这期间人们对大众 媒介威力的评价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有限效果论:又称最低效果法则,是对早期“大众 传媒威力论”(枪弹论)的否定,由纽约大学教师 霍普·克拉伯提出。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 过程,媒介的不同要素 上看,可分为三种:
第十四章:新闻媒介的受
![第十四章:新闻媒介的受](https://img.taocdn.com/s3/m/b3e61d82a0116c175f0e484e.png)
附录6:视觉化
就是尽量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 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 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 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 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 剧性的故事。”如1964年普利策新闻奖《历史在我们眼前 爆炸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中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 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 穿过达拉斯布的繁华市区……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 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第一声像是爆竹声。但是,第二声 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 面的总统专车立即摇晃起来。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 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 作品全文6000余字,向读者讲述了肯尼迪总统被刺的全过 程,故事惊心动魄,悬念叠生,令人难忘。
第三节:受众的特点与新特点
一、受众的特点 1 、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 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 性。 2 、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 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 混杂性特征。 3 、隐蔽性。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 存在。
受众的新特点
第五节: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1
一、媒介的一般意义上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明确的传播对象,解 决向谁传播的问题。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各个版 面、频道、栏目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 是媒介经营策划的两大支点。功能定 位主要是着眼于媒介性质,受众定位是客观性的存在,是传 播活动的起始点和归宿,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性的制约。受众定位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成败得失。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在正确定位的总体指 导原则(宽窄适度,范围适中)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核心受众的确定主要要考虑的是以下四方面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地域是第一位的因素。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的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程度定位。
《新闻学概论》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dc72a795fbfc77da269b1ed.png)
第一章:绪论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2、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务、服从、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3、党报理论: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与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
第二章:新闻活动1、新闻活动: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传播和获取新闻的活动。
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第三章:新闻1、新闻:新闻有两种并行不悖的定义:新闻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表达了新闻的形式是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达了新闻的实质是信息。
2、新闻本源:新闻本源指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客观依据。
这一概念最早由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并对这一概念做了唯物主义论述,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
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事实的派生物,对事实进行能动的反映。
3、`4、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
一般包括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的经过,即5W1H。
5、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突然爆发的战争等。
突发性新闻通常有明确的发生时间6、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的受众](https://img.taocdn.com/s3/m/e987a71616fc700abb68fcd7.png)
新闻媒介中受众的权利
• [1] 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等,是指公民获取 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 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例如: 在我国,公民享有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知情权,公民就可以通过网络去 监督政府廉洁从政,从而行使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 6.按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
受众。
其实受众群体的细致划分还有很多方法,这不仅说明了 受众组合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这种为 媒介的受众定位提供了详细的参考体系。
受众在新闻媒介中的作用
• 1)决定着媒介内容的取舍
• 2)决定着新闻媒介定位风格 • 3)决定新闻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利
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
• 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
向全社会开放的。从广义上来讲,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 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 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
•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成员广泛的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
•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
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成 不同的次属群体。
• 3.按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
稳定受众。有固定习惯接触媒介的受众称为固定 受众,相反,偶尔接触媒介的受众称为不稳定受 众。
• 4按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可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 [3]批评建议权与监督权 • 批评建议权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作为一个公民有权向国家机关 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或一 些建议性意见。
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的受众](https://img.taocdn.com/s3/m/176546e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5.png)
•新闻媒介受众概述
•新闻媒介受众类型
•新闻媒介受众心理与行为分析目
•新闻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录
受众定义与特点
信息接收者
反馈提供者
市场决定者
03
02
01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提高传播效果
受众研究能够揭示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和趋势,推动新闻媒介在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
促进新闻创新
维护公众利益
受众研究的重要性
按照人口统计学特征分类
年龄
01
性别
02
教育水平
03
价值观
受众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对新闻的关注和态度。
例如,一些重视环境保护的受众可能更关注环保新闻,并对环保政策的变化产生
强烈反应。
政治立场
受众的政治立场会影响他们对新闻的选择和解读。
不同政治立场的受众可能关注不同的新闻来源,并对同一则新闻产生不同的观点
和反应。
情感需求
受众的情感需求也是影响他们选择新闻的重要因素。
一些人可能
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引发强烈情
感反应的新闻,如悲剧、冲突等。
按照心理特征分类
社交媒体用户
传统媒体受众
跨平台用户
按照媒介使用行为分类
求知心理娱乐心理认同心理
批判心理
受众心理特征
新闻选择行为
新闻参与行为
新闻反馈行为
新闻接收行为
受众行为分析
深度解读
客观公正
真实性保障
提高新闻品质
1 2 3跨平台传播多媒体呈现互动性增强
创新传播方式
03社群运营
01
个性化推荐
02深度报道
增强受众粘性。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介绍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0548b15f78a6529647d53cb.png)
第二节 受众的特征
●(一)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 2、混杂性 3、隐藏性
● (二)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
变化 1、求新,求变心理强烈,信息需求旺盛
2、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
第三节 受众的细分
1、按接触的媒介类别分:读者、 听众、观众,彼此交叉,并非截然 分开。 2、按性别,年龄,职业,地域, 教育水平等划分不同的层次群体。 3、按接触媒介的频率,可分为稳 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他们的基本条件为:
●1、年龄:25-45岁。 ●2、学历:大专以上。 ●3、身份:企业职员(含主管、经理 等经营管理人员及自由职业者)。
●4、职业取向:从事经营或管理(大 公司经理、小公司老板)。 ●5、读报需求:对经济形势和经营环 境的了解;对从业行业的认识;对经营
第五节 受众的权利
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
又称知晓权,知悉权,是指公民获取有 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 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 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 情权。 在新闻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 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2、表达权
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 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 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 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
“北青报”前社长崔恩卿提出,所谓
“地域影响力”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压 强原理”来解释,即在等量外力的作用 下,受力面越小,压力越大;受力面越 大,压力越小。 “小市场,大影响”。 “地域影响力”或称“新闻本土性”的 深层次要义还在于对本土文化的尊重, 对本地受众在长期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二、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新闻学重点
![新闻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9cb5713a2161479171128f3.png)
1、新闻学定义: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内容:理论、历史、应用2、奠定中国新闻学基本框架的三本书:徐宝璜《新闻学大纲》、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3、世界各国新民学主导性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a、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b、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c、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d、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5、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6、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7.两个新闻定义:a、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b、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8.新闻本源:事实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
在新闻报道中,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等。
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9.新闻五要素:who what when where why + how + meaning(与读者有何关系)10.新闻类别:以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以新闻地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点新闻以新闻的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以新闻与读者关系分:软新闻、硬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有及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尽量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虽然新闻媒介从总体上以传播硬新闻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说,任何新闻都应以硬新闻为主。
11.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事实是新闻的来源,信息包含新闻新闻与信息的不同之处:a、信息的包涵量比新闻大;b、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及新闻强;c、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d、信息提供的服务效果更直接新闻与宣传的区别P48:第一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宣传者自身的需要,而新闻是出于受众的需要;第二是归宿点不同;第三,传播方式不同;第四,传播的要求不同。
新闻学 第三讲 媒介、受众与新闻
![新闻学 第三讲 媒介、受众与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8a9469573c1ec5da50e2709a.png)
表达权与接近权
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做出的《决定》 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做出的《决定》中,我国就明 确提出了“公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 确提出了“公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 2007年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时, 明确要求,“ 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问 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 决策责任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监督权。” 监督权。” 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 报告中,胡锦涛提出,“ 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 报告中,胡锦涛提出,“要健全民 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 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知情权的权利属性 1、知情权是一项人权 2、知情权是一种宪法性基本权利 3、知情权是一种复合性权利(兼有公权利 和私权利属性的复合性权利 )
虽然我国已加入了两大国际人权公约,但知情权在我国的 法律保护仍处于缺位状态。 在公法领域,我国宪法、行政法未直接规定知情权,知情 权的宪法依据一般是从公民“言论、出版” 权的宪法依据一般是从公民“言论、出版”、“科学研究、 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等规定中引申出来 的,另外行政诉讼法中的被告举证责及公开审理,行政处 罚法所规定的“公开原则” 罚法所规定的“公开原则”、“告知制度”、“听证制度” 告知制度” 听证制度” 等也可以作为公法领域内知情权的反映。 2003年的SARS事件,催生了保障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 2003年的SARS事件,催生了保障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 情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情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在私法领域,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在私法领域,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就知情权 作了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 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但这种规定仍是零散的,不 系统的。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随着我国WTO的加入, 系统的。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随着我国WTO的加入, 其透明度原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确立和完 善对知情权的法律保护已中,表达权类乎枢纽:知情权是表 达权的必要前提,参与权是表达权的必由 途径,监督权是表达权的必然结果。 “四权”中少了表达权,它将会被悬空而 成为一种政治摆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受众是谁
学生——教育对象大众——受指挥、接收者
消费者——迎合、争取消费者,以获得利益公民——突出表现公民知情权、监督权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受众的地位:
①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②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③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④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定义: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
如何定位核心受众?
1、区域定位:“新闻本土化”现象
2、职业和身份定位 3.年龄定位 4.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地位新变化
一、受众即是时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
二、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按需主动搜索信息
三、受众被传媒指导→传媒被受众指导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主要理论:
魔弹论: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已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
议题设置理论: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
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沉默螺旋理论:强势一方愈加强大,弱势一方更加沉默,以致最后一切反对意见销声匿迹。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通过公开报道或意见呈现,造成“意见环境”,从而影响人们的意见选择,或造成沉默的螺旋,或加速沉默的螺旋,从而显示大众传媒在形成舆论过程中的重大影响力。
文化霸权理论:智慧与道德的领导权,其本质是具有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以此形成社会公示、消除被统治阶级的抗争,构建并维护着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