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 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入手,解读文本,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灯下漫笔(节选)》2.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案例分析法:选取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与演示: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思维。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3. 选取一篇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进行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维开阔度。

3.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重复讲解重点难点。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写于1925年。

本文针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对民众的期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讽刺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思想特点。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合理性。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灯下漫笔》的文化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可以组织一次关于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的讲座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

通过拓展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鲁迅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课堂讨论1. 鲁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具体的例子来揭示社会现象?2. 鲁迅的讽刺手法有哪些特点?3. 学生认为鲁迅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八、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对《灯下漫笔》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鉴赏,分析鲁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能力培育目标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3.体味、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2.领会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重点、难点】《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味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照关系。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味其情理交融的特色。

【学生活动】预习,诵读。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

思考:作者从什么事情写起?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二、导入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诗。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

今天,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考。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思考并讨论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文本中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 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的分析与欣赏。

3. 文本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深刻思想的提炼和理解。

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灯下漫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节选)》,理解文本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交流心得体会。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来表达观点的。

5.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思考并讨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创意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和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7. 分享与评价: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自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9.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关于灯下漫笔的作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颜改河1、知识目标(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掌握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分析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

学会如何解读文言文,并能够运用到其他文本的分析中。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

培养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激发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介绍《灯下漫笔》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

分析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读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2.2 语言学习: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文的特殊用法和句式结构。

分析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入:通过展示与《灯下漫笔》相关的图片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并注意理解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与他人讨论来解决问题。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中的某些问题或观点,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帮助解决。

3.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和分析《灯下漫笔》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所学的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的分析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4.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回答问题或写一篇短文,评估学生对《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4.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问题解决和交流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材料:提供《灯下漫笔》的原文和注释版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灯下漫笔(节选)》的作者和出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学生进行讨论。

4. 论证结构分析: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 内容分析: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3. 论证结构分析: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批判性思维训练: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课本《灯下漫笔(节选)》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灯下漫笔(节选)》,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写作背景。

2. 文本内容:解析《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国民精神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灯下漫笔(节选)》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讽刺手法,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案例分析法:以《灯下漫笔(节选)》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节选)》,了解文本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 课堂讲解:解析《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讽刺手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灯下漫笔(节选)》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一本以散文形式呈现的散文集,由中国当代散文家贾平凹创作。

该书以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教授《灯下漫笔》这一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灯下漫笔》中的主题、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他们对于文字表达的技巧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1. 散文赏析指导学生读一篇《灯下漫笔》中的散文,并引导他们分析文中的主题、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

通过师生互动,共同理解和感悟文本中的意义。

2. 文本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散文的一段,让他们就该段的主题、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进行研究和讨论。

之后,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3. 写作训练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写作话题和思考题,让他们运用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写出自己对于生活、情感、人生等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研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写作训练:通过给予写作任务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训练。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灯下漫笔》的背景和作者贾平凹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散文赏析:教师指导学生读一篇《灯下漫笔》中的散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对于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3.文本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散文的一段。

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讨论,提取段落中的重点内容、文学要素和修辞手法。

之后,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4.讨论和互动: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和分享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漫画创作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掌握漫画创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漫画的基本概念、创作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漫画作品,引起学生对漫画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漫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漫画的概念与要素(15分钟)教师介绍漫画的定义和概念,包括画面、主题、对白、画风等要素,并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漫画。

3. 漫画创作步骤(20分钟)教师分步介绍漫画的创作步骤: - 第一步:确定故事情节和主题; - 第二步:设计角色形象和画面构图; - 第三步:填充细节和色彩; - 第四步:添加对白和气氛; - 第五步:修饰和润色。

4. 漫画创作技巧(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漫画创作技巧: - 简洁明快的线条表现; - 运用不同画风和色彩表达情感; - 合理运用对白和气氛营造; - 笑点的设置和节奏控制。

5. 练习与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漫画创作实践,每个小组根据教师要求创作一个简短的漫画故事,并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呈现给全班。

四、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漫画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技巧,并鼓励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漫画创作。

五、作业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的漫画创作步骤和技巧,完成一篇自己的漫画创作作品,并在下节课时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向学生介绍漫画的基本概念、创作步骤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实际创作时间较为有限,下节课可以增加创作时间,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同时,在分组展示环节中,应注意每个小组的漫画作品呈现时间控制,以避免超时影响教学进度。

人教版第三册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宣威市第五中学吕荣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并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味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情感。

2、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理解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

2、理解“人〞的价格。

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教学方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并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教学过程]一、导入没有伟大民族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怀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

就在安葬鲁迅的第三天,郁达夫带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

读了《灯下漫笔》一文,我们就更明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二、解题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既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还是散“漫〞无拘、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

鲁迅说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像断线的风筝收不回来〞〔《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所说的就是指写作时想象思维发散。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灯下漫笔(节选)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灯下漫笔(节选)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灯下漫笔(节选)教案名称:灯下漫笔(节选)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灯下漫笔》一文,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2. 分析作家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阅读《灯下漫笔》一文;2. 分析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动机;3. 分析作家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4. 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黑白插图,描绘一个人在灯下写字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写字的思考:写字的意义、写字的场景、写字的感受等。

步骤一:导入1. 教师展示作家简介和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篇文章的?b)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c) 你在平时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情况吗?步骤二:阅读1. 学生阅读《灯下漫笔》一文,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文章中的灯下是什么意象?b)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步骤三:分析1.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a)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b) 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步骤四:讨论1.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2. 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为什么作者使用了灯下这个意象?b) 文章中哪些地方你觉得特别有感触?步骤五:写作练习1. 学生以灯下为主题,写一篇自己的故事或感悟,并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2.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提出改进意见。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文学世界,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拓展活动:学生自行选择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分析作家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文本解读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感知文本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象征、讽刺等手法。

3.写作技巧分析教师以《灯下漫笔》为例,讲解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鲁迅先生作品中类似的写作手法。

4.写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社会现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写作。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6.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注意文本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力求创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写作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文本时,对象征、讽刺等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写作实践中,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创新性和深度。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一、课程背景本堂课是一堂语文课,旨在通过学习文言文《灯下漫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灯下漫笔》这篇古代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3.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灯下漫笔》的方式,培养学生用简洁、准确的句子表达思想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课文解读(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灯下漫笔》,并对课文进行解读,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段落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3. 阅读理解(25分钟)1.学生个人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阅读理解问题。

2.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并解答相关问题。

3.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和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仿写练习(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灯下漫笔》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常用表达结构。

2.学生个人或分组进行仿写练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用文言文的方式进行表达。

3.学生互相交流和评审,并进行修改和改进。

5. 总结和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重点和难点,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

三、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2.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现,包括对课文细节和主旨的理解;4.学生的写作能力表现,包括仿写的质量和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言文的作品,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学生还可以尝试写一篇自己的短文,用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1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1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灯下漫笔(节选)》的文学价值;2.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灯下漫笔(节选)》《灯下漫笔(节选)》是中国现代散文作家余秋雨的作品,通过文笔婉约而充满情感的叙述,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温馨画面。

学生们将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它以散发性、抒情性、多样性为特点。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情感表达、意象的运用以及节奏感的把控等。

同时,通过对《灯下漫笔(节选)》的分析,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散文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灯下漫笔(节选)》的背景和作者,唤起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灯下漫笔(节选)》,理解其中的情感描写、人物刻画以及意象运用等方面的技巧和特点。

教师可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Step 3:分析散文特点(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灯下漫笔(节选)》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逐步认识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的情感表达、自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的特点。

Step 4:撰写读后感(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份读后感。

教师指导学生在读后感中结合《灯下漫笔(节选)》的情感描写、人物刻画以及意象运用等方面,展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思考。

Step 5:分享与讨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读后感进行分享,并进行互相讨论和交流。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灯下漫笔〉节选》这篇文章,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风格。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景物和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文学特色。

2.运用文学常识,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文章中的意象和修辞方法。

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导入 (10 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音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人的兴趣。

Step 2 阅读理解 (30 分钟)1.让学生阅读《〈灯下漫笔〉节选》。

2.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文章中有哪些典故和比喻?它们有什么隐含的意义?-文章有哪些描述性的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意象?它们有什么作用?Step 3 文学鉴赏 (20 分钟)1.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中的典故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

2.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的重要性。

Step 4 创作活动 (30 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活动。

每个组选择一个段落或一个片段,仿照《〈灯下漫笔〉节选》的风格,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其中的景物和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选取的段落或片段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主要思想?-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来增强描写的效果?-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格?Step 5 展示和交流 (10 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Step 6 结束总结 (10 分钟)1.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回顾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接触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灯下漫笔》中的精彩片段;(2)能够分析鲁迅散文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朗读、默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鲁迅散文的特点;3. 文本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2. 鲁迅散文语言的把握;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态度;(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分析鲁迅散文的特点;(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默读和精读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结合现实生活,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鲁迅散文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文本中的精彩片段;3. 结合文本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灯下漫笔(节选)》。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

3. 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节选)》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解读课文深层含义。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灯下漫笔(节选)》。

2. 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情感态度。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文学特点。

掌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高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培养对现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2.2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等。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作品的时代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下这篇文章?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理解文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重点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中对文本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4.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料:提供《灯下漫笔》的文本和相关评论文章。

5.2 影像资料:播放关于鲁迅的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5.3 在线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灯下漫笔(节选) 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 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1925年前后(此间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问世),中国社会异常黑暗。

社会上章士钊的复古言论甚嚣尘上,胡适极力掀起“整理国故”的复古风潮,更有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杨荫榆、陈西滢等人便是御用吹鼓手)。

鲁迅先生冷峻、沉静地审视社会风云,虽有“彷徨”,但仍然不断地对“国民性”进行探讨,深刻揭示群众的思想上的愚弱、懒惰、巧滑等劣根性。

“议论文往往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上”,“遇到这些小事情,而偏有执滞于小事情的脾气”(《〈华盖集〉题记》),这种执着的精神在《灯下漫笔》中已经十分清楚。

为痛斥复古者的谰言,为痛击愚昧同胞一掌并使之猛醒,更为了激励青年开创未来而写下了本文。

第一部分发表于1925年5月1日《莽原》第2期,第二部分发表于5月22日《莽原》第五期。

二、内容分析课文只选了《灯下漫笔》的第一部分。

原文由两部分组成。

分别在1925年5月1日和22日《莽原》的二期和五期发表。

全文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全文两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部分侧重于谈古,第二部分侧重于论今。

两者既紧密贯通,又可以独立成文。

课文所选的第一部分,一共14段文字。

文章在准确剖析中国历史的基础上,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

由钞票贬值而引起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

写北京的钞票兑现难,写自己的真实感受,钞票跌价,自己赔钱,反而“非常高兴”。

为下文做铺垫。

第1段,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开端。

“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见好,因此执迷现银的乡下人,稍明事理的人都乐意收受钞票。

本段的第④句陡然一转“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引出了下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背景
1925年前后(此间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问世),中国社会异常黑暗。

社会上章士钊的复古言论甚嚣尘上,胡适极力掀起“整理国故”的复古风潮,更有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杨荫榆、陈西滢等人便是御用吹鼓手)。

鲁迅先生冷峻、沉静地审视社会风云,虽有“彷徨”,但仍然不断地对“国民性”进行探讨,深刻揭示群众的思想上的愚弱、懒惰、巧滑等劣根性。

“议论文往往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上”,“遇到这些小事情,而偏有执滞于小事情的脾气”(《〈华盖集〉题记》),这种执着的精神在《灯下漫笔》中已经十分清楚。

为痛斥复古者的谰言,为痛击愚昧同胞一掌并使之猛醒,更为了激励青年开创未来而写下了本文。

第一部分发表于1925年5月1日《莽原》第2期,第二部分发表于5月22日《莽原》第五期。

二、内容分析
课文只选了《灯下漫笔》的第一部分。

原文由两部分组成。

分别在1925年5月1日和22日《莽原》的二期和五期发表。

全文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全文两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部分侧重于谈古,第二部分侧重于论今。

两者既紧密贯通,又可以独立成文。

课文所选的第一部分,一共14段文字。

文章在准确剖析中国历史的基础上,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

由钞票贬值而引起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

写北京的钞票兑现难,写自己的真实感受,钞票跌价,自己赔钱,反而“非常高兴”。

为下文做铺垫。

第1段,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开端。

“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见好,因此执迷现银的乡下人,稍明事理的人都乐意收受钞票。

本段的第④句陡然一转“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引出了下文。

第2段,写蔡锷反袁起义,引起钞票行市骤变,银行停止兑现,购物贬值,换铜元、外钞不成,向朋友借现钱怎么会有?局面甚残酷。

第3段,写自己的实感,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六、七折就换了出去,自己还“非常高兴”。

第4段,写自己怀里揣着银元,高兴之余,突发“另一种思想: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这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部分先写钞票的信用好,因政局动乱骤然变了行市,贬了值。

到自己出手的庆幸,到触银深思,事情虽然不大,但却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但这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它只是作者引起下文的一个铺垫。

第二部分,5—11段。

考查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奴隶时代”的结论。

在纷乱至极的社会中,中国人在暴力的镇压下,不求人格,只求做上了轨道的奴隶,整个三千年的历史不过是想做而不得,或者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5段,紧承第4段回答原因之一。

假设有一种暴力使人不及牛马,当然打死奴隶赔一头牛马便要心悦诚服,因为他们本来牛马不如。

第6段,上面的“假如”绝不是凭空假拟,就来剖析历史。

从钦定正史,到“鉴编”史纲,历来不过记述的都是这些“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可新近教科书却说“向来就很好。


第7段,由第6段转折剖析中国人向来没争过人格,官与强盗的争杀,使百姓只希望有个主子让自己做牛马。

但只求做稳牛马的日子实际是不好碰到的。

第8段列举各个时代动荡使百姓求做牛马也不能,因此只求另外的人来做主子。

当个上轨道的奴隶。

第9段,承前面7、8段,百姓求之不得,而来者不是狡猾者,就是外族者,总之,他们教给百姓如何服役,秩序稳定了,百姓做稳了奴隶,因此欢呼“天下太平”!
第10段,上面的剖析令人信服,但偏有学者们不讲事实,而是美化历史为“发祥”、“发达”、“中兴”,作者直截了当地戳击“太绕弯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11段,进一步指出那些“作乱人物”不过成了“给主子清道辟路的”。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

一部统治者使人民做奴隶的历史,一部老百姓甘心做奴隶的历史。

第三部分,12—14段,现实情况下走哪条路呢?我们只有创造“第三样时代”,这是我们青年的使命。

如果说第二部分从假设开始,剖析历史,揭示历史规律;那么,第三部分则从古到今,中国现在无不是在两种时代的方式下生活,“想做而不得”,因此,唯求“暂时做稳”了。

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第12段,指出那些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虽“于现状不满”,但他们神往的是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而百姓不是迁进租界,就是避入教堂,因为那里可做稳了奴隶。

第13段,连用两个反问句,对提倡复古者进行批判。

第14段,我们也不满现在,但却不反顾,而是要创造第三样时代,是青年的使命。

全文从现实生活的兑现钞票起笔,谈行市,说心绪,陡然笔力一振,切入题旨,“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然后放开思路,说古道今,最后指出青年人的使命是创造“第三样时代”。

对比国学家崇奉国粹,文学家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热心复古,不难看出只有鲁迅先生“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不忌惮地加以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