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概念定义与发展历史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城环学院以“培养能够出色适应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优秀地理教师”为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
具体地说,未来教育硕士应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有明显飞跃,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有自己的特色;有捕捉基础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有效的研究,推动实际工作;使所有学生均能享受一流的教学效果,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硕士中的少数人应能够成为国家级的优秀教师,大多数人应是省、市的学科带头人,整体上教育硕士应是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优秀人才。
二、学制基本学制为2.5-3年。
可提前到2年或延期至4年毕业。
三、培养方式根据教育硕士的生源特点,实行脱产、半脱产(只限于长春市)、寒暑假集中学习三种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公共课(18学分)1.学位课(12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学时 3学分基础外国语课 90学时 3学分教育学原理 60学时 3学分教育心理学 60学时 3学分2.非学位课(6学分)现代教育技术 60学时 3学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60学时 3学分(二)专业课(不少于16学分)1.专业基础课(12学分)地理教学论 60学时 3 学分新课程标准解读 60学时 3 学分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60学时 3 学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60学时 3 学分2.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区域规划与管理 40学时 2 学分环境演变与防灾减灾 40学时 2 学分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演变 40学时 2 学分地理信息系统 40学时 2 学分(三)必修环节(2学分)1.开题报告 20学时 1 学分2.文献阅读 20学时 1 学分五、考核要求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
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
六、学位论文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主讲教师:韩淑梅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导论教学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区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政治学:行政区域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十大经济区域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四、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十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现代农业
• 主要形式:机械化集约农业(mechanized intensive agriculture)和石油农业。 • 主要特点: –运用发达的工业能力,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 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 –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及商品生产率都大大提高。 • 消耗能源;用人工过程代替自然过程,用工业办法解决 农业问题 效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商品率高 问题:环境破坏、作物品种基因单一化、资源危机、环 境污染
二、石油农业的问题
• 正是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在人类历 史上首次解决了温饱难题。 • 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世界人口增长了2倍, 而同时世界谷物总产增长了2.3倍,农业总 产值增加了2.4倍。
二、石油农业的问题
化石能源的大量的消耗 –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 石油当量。 –石油储量的不断下降,价格不断上涨,依靠化 石能源的现代农业根本无法长期维持。 –据估计,若世界60亿人均采用美国的食物生产 技术和膳食水平,则目前世界全部的化石能源 只能维持30年。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 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 发展。 2.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自然属性: 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 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2)社会属性: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 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 类的生活品质。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十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 发展思潮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1.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我国 2200多年 前,“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定期封山育 林的法令。 2.西方: 19世纪对林业和20世纪对渔业 的研究,提出了可再生资源“可持续产 量”问题。 3.近代和现在: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农业生态学7.农业可持续发展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后不久,中国政府就组 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阐明了70多个行动 方案领域。是世界上首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用 实际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改善,资 源利用效率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 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 目标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
一、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
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 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 量的输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农业发展的 方向和模式,它是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坚强后 盾。
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是实施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 际上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
二、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农业的思想是产生于人类对“石油农业”、 “绿色革命”沉重代价的反思与“替代农业”的实践 之上的。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农 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潮,人们开始将农业功能的思考从 单纯的经济方面扩大到生态和社会,各国纷纷根据各 自的国情开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此后, 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与发展不断有高潮兴起
5、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1)各国的共同行动
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183个国家。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与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 性文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反 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1997年,《京都议定书》,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 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作出了具体规定。
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环境与发展大会成了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 式和开拓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取自《我们 共同的未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 危害的发展”。
在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 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 展作为两项基本战略。
提出了“实施这两大战略,对于今后十五年的发展乃 至整个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科技进 步,优先发展教育,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 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鼓励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 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 面进步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鼓励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必要的,必须通过经济的增长来提高 人类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停止发展是消极的,是没有出路的,它不能解决 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根 源是贫困,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 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 态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绝对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 力。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伤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重要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技术进步,但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导致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的加剧。
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将无法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全球环境峰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此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推广。
1987年,联合国成立了一个名为“世界委员会环境与发展”的专门机构,也被称为布兰特兰特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任务是研究全球环境和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987年,布兰特兰特委员会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这是第一份系统阐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文件。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平衡。
经济发展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但不能无限制地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应该关注人的福祉和公平正义,但不能忽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但不能彻底限制经济和社会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了地球高峰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议程21》,进一步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议程21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包括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随后,联合国还在2000年召开了千年发展峰会,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其中包括减贫、教育、健康等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
这些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施。
2022年,联合国召开了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
DUV:直接使用价值;
IUV:间接使用价值;
OV:选择价值;
第四节 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在身产 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 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 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响应指标
主要包括人口出生率、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率、再生能源的消费量与非再生能源消 费量的比率、环保投资占GDP的比率、污染 处理范围、垃圾处理的支出、科学研究费用 占GDP的比率等。
第二节 有关改进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
一、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
人造资本
国
家 财
自然资本
富
人力资本
人造资本
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
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
展。
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一)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 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 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全球、国家、 地区以及社会四个层次,他们分别涵盖以下几个 方面: 社会系统,主要有科学、文化、人群福利水平 或生活质量等社会发展指标,包括食物、住房、 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就业、卫生、教育、培训、 社会安全等; 经济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规 模、效益等;
人力资本不仅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系,而且与
人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营养水平有直接关
系。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需求而不伤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旨在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该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全球发展的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1972年,联合国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的环境峰会——斯德哥尔摩会议。
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全球议程。
随后,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2. 协调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在这个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得到了更多国家和组织的认同和支持。
1987年,联合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委员会——布兰特兰特委员会。
该委员会发布了《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这个报告对后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全球行动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这个阶段,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并得到了全球各国的广泛支持。
2000年,联合国在纽约召开了千年峰会,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宣言》。
这份宣言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减贫、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随后,2022年,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包含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
例如,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实施,加强教育和意识提升等。
同时,国际社会也加强了合作,通过国际组织和跨国合作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环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7课程名称:环境管理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anagement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是系统地介绍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环境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树立大系统观念—大环境管理思想;介绍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不同领域环境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环境管理在解决环境问题和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不同领域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环境管理的行政、法律、技术、经济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正确地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研究环境管理的原理、制度和实施。
通过《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思想、原则和方法,熟悉本专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对中国的环境保护战略思想、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环境管理对策与措施有较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清和掌握宏观与微观两种环境管理的区别;2.了解环境管理的内容和特点;3.明确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涵义1.主要内容环境管理的含义;环境管理的发展过程;环境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发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环境管理的微观和宏观含义;了解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第二节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论1.主要内容环境管理的手段;环境管理的方法论。
可持续发展理念概述
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概念内涵十分 丰富,首先是对传统的发展概念的改 变,涵盖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等许 多方面。为什么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 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 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 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 困难,如庞大的人口基数,资源相对短 缺,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变化态势 令人担忧,经济发展水平低等,这对今 后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压力。
3、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可持续发 展就是追求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系 统基础之上的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要与生态保护相统一;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与生态效益相 统一。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4、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而言,主张公平 分配地球资源的原则;
即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 长远发展的需要;
4、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是:
(1)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 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2)资源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 济体系; (3)环境战略: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 环境保护体制; (4)稳定战略:坚持国民经济稳定、持 续、协调发展方针。
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 体目标是:
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如庞大的人口基数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经济发展水平低等这对今后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3章 可持续发展理念概述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由来
1784年,以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标志, 迎来了英国产业的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传 统的手工劳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随之在全球形成了“高生产、高消耗、高污 染”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人口暴涨、粮食短 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资源环境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相继发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 境污染事故,不但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工业革命 以来出现的种种环境与资源问题,使传统的 发展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环境资源法(第一章)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大方面的内 容: 一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否定 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工业应高产低耗,能源应被清洁利用,粮 食应保证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保持相 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本章概要]:正确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 之间的关系规律。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 因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当今环境问题的严 峻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
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概述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 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大战略思想。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其一,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大, 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其二,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着边建设边破 坏的局面,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 其三,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 境问题接踵而至。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 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 ± 内涵是当代人在创造今世发展和消费的同 时,不能自私地剥夺后代人应当享有的同 等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也就是当代人的发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伤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起全球关注,并逐渐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实践和成果。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环境保护运动。
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并开始呼吁保护环境资源。
然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关注。
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举办了首次环境峰会,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呼吁采取行动保护地球。
这次峰会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意识觉醒、政策制定和实践推广。
在乎识觉醒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开始研究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
在政策制定阶段,各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例如,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我们的未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这一报告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实践推广阶段,各国开始采取具体的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些国家开始推行可再生能源政策,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一些企业开始实施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3.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成果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各国和组织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在环境保护方面,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
例如,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在经济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思想促使各国采取了更加环保和资源节约的经济模式。
农业生态学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
示范园区
丹麦:Kalunborg 生态工业园区
• 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 板厂4个厂为核心企业,把一家企业的废弃物 或副产品作为另一家企业的投入或原料,通 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 建立“纸浆—造纸”、“肥料—水泥”和 “炼钢—肥料—水泥”等工业联合体。
• 主张:低投入、不施化肥、农药、小型 农业。
3、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
• 农业现代化思潮 • 绿色革命思潮 • 自然农业思潮 • 可持续农业思潮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增加粮食生产,妥善解决粮食问题 (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消除农村贫困
状况 (3)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
沼气
加工厂
沼制泥污
制取
液沼
经 济 产 品
水废
乡镇 工业
灌污 水废 预处理
水产养殖 氧化塘 水生生物
沼 气 沼液 气
产 出
渣 畜禽饲养
用生 能活
用回水污
农田
蚯
林地 草地
蚓
菜地
太阳能
(5)多功能农工联合生产系统
植被恢复及 水土保持生
态工程
生态工业与生态工业园区
• 生态工业: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 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
• 产量:减产 5-10% ,干旱年代则相等或高于, 投入工业辅助能大大降低,收入下降。
(3)生态农业
• 1971年 Acres 杂志提出生态农业思想
• 1981年英国科学家定义为“生态上能自 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 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 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小型农业。这与 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有明显区别的。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发展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形成。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引言概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平衡发展的理念,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下面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正文内容:1. 早期环境保护运动1.1 20世纪初的环境问题意识觉醒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环境保护运动1.3 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高潮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2.1 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2.2 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2.3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探索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3.1 1987年《布鲁特兰特报告》3.2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和环境3.3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原则4.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推广4.1 国际组织的推动与倡议4.2 国际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4.3 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5.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与挑战5.1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5.2 资源枯竭与可持续发展5.3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总结: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环境保护运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
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然而,面临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挑战,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未来,科技创新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环境教育01第一章国际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概念。如:
原则一:人类处在关注持续发展的中心。他们有 权同大自然协调一致从事健康的、创造财富的生活.
原则三:必须履行发展的权利,以便公正合理
地满足当代和世世代代的发展与环境需要。
原则二十一:应调动全世界青年人的创造性、理 想和勇气,形成一种全球的伙伴关系,以便取得持 续发展和保证人人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3学时)
第一节 国际环境教育的产生
产生的标志:为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 的联合国环境会议发表的《人类宣言》
一、 国际环境教育的孕育
1.《寂静的春天》与美国的《环境教育法》 1962年,美国的海洋生物学雷彻尔.卡逊(Rechel
casson)女士著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该书关 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惊世骇俗的预言强烈地震撼了广 大民众。 此后在美国,一些限制杀虫剂使用的立法和各种环保 组织应运而生,同时导致了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成 立 及1970年国际第一部《环境教育法》的产生。
(3)一切国家的环境政策都应增进发展中国 家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潜能,鼓励各国向发展中 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以补充这些国家自 己的努力。
(4)各国在从事发展设计时要统筹兼顾,务 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
(5)由于人口增加过快或人口过分集中而 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区域,或由人口密度过 低而妨害发展的区域,有关政府应采取适当的 人口政策。
会议上建议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开幕日6 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第27届联合 国大会接受通过这项建议。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提醒全世界环境状况和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 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 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学概论总论
环境学概论总论第⼀章总论结构第⼀节环境及其组成1.环境的定义2.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3.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4.环境分类5.环境的功能和特性第⼆节环境科学1.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2.环境科学的分科第三节环境问题和保护1.环境问题2.当代的环境问题3.环境保护第四节可持续发展1.概述1).什么是发展2).发展的含义3).发展应解决的问题4).限制发展的因素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3.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4.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第五节清洁⽣产1.概述2.清洁⽣产定义3.清洁⽣产与可持续性发展4.实施清洁⽣产主要途径5.产品的⽣命周期第⼀节环境的定义⼀、环境的定义:指影响⼈类社会⽣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然因素总体,包括⼤⽓、⽔、海洋、⼟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物、⾃然古迹、⼈⽂遗迹、⾃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是指由于⼈类的活动⽽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与⼈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地球环境由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组成。
⼆、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环境要素:⼜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和⼈⼯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种本质属性,并能⽤定性和定量的⽅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环境质量是由环境中已有的和进⼊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环境质量包括⾃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
⾃然环境质量包括物理环境质量、化学环境质量和⽣物环境质量。
社会环境质量包括社会中的经济、⽂化、美学等状况等。
环境结构: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三、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环境结构的特点: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和变异性。
环境系统的特性:1)最差(⼩)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四、环境分类分类原则:即按照环境范围的⼤⼩、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类对环境的作⽤、以及环境的功能来分类。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思想,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19世纪末,一些先驱者开始反思工业化进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关的理念。
其中,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是早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幸福原则”,主张经济发展应该追求最大化社会福利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他认为,只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才能持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得到了更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由于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担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开始被广泛讨论。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全球环境峰会,将环境问题放在了全球议程上。
这次峰会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里程碑之一。
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指出,经济增长必须与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随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被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所接受,并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地球峰会,制定了《可持续发展议程21》(Agenda 21),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了行动计划。
此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学者皮尔斯、爱得华等的观点
➢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 代人的福利减少。 ➢ 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 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 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 发展。 ➢ 以上是从______角度的理解观点
• 工业革命改变世界: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 1798: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提出地球上的有限资 源是否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 ➢ 人口有几何增长的趋势,而食物供应只有算术增长的趋 势。任何技术进展也不能改变这种趋势,因为食品供应增 加必然要受到限制。 ➢ 大多数人注定要在贫困中和在饥饿的边缘上生活。表现 了对人口无限制增长的忧虑。
自然属性、伦理道德、技术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学
世界资源研究所等机构的定义
➢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即可 能接近“零排放”、“密闭循环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 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 ➢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工艺或 技术系统。认为污染并非是工业生产不可避免的结果,而 是技术差、效益低的表现。 ➢ 以上是从______角度的理解观点
第一章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历程
第一章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9月22日) 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有什么具体的表现(9月25日)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9月27日)
总结:根据捕鱼游戏,什么样是可持续发展?
➢ 如何给一个事物下定义?
自然属性、伦理道德、技术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学
《保护地球》(1991年)的观点
➢ 我们有义务关心现在和将来的其他人,和其它生命。 发展不应当以损害其他团体或后代的利益为代价。 ➢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收益和支付的代价应该 在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利益集团之间,在穷人和富人之间 ,在我们这一代和后代之间共同分享。 ➢ 以上是从______角度的理解观点
自然属性、伦理道德、技术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学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
➢ 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情况下,提 高人类生活质量。 ➢ 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 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或环境。 ➢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获得必需 的资源途径,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环境。 ➢ 以上是从______角度的理解观点
《生存之路》
➢ 20世纪中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开始凸现 ,耕地减少、环境公害等问题日趋加重,环境问题频频 困扰人类。 ➢ 1949年,英国学者福格特(W·voget)出版了《生存 之路》。 ➢ 从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等问题,提出世界人口增长已超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承 载力,人类正面临灭顶之灾,生存之路在于控制人口增 长,恢复并保持人口、土地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是对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集体反思
• 炊烟袅袅,树木依依,水车在轻轻翻转,牛羊在草地撒欢。 这幕田园牧歌,让人不由梦回童年。然而,这种前工业时代 的节奏缓慢、恬静朴素的生活,是不可复制的,已成为今天 后工业时代遥远的回响。
• 工业革命的狂飙突进,让英国从孤悬海外的岛国崛起为“日 不落帝国”。然而,那矗立在田园上的高耸烟囱,不单单代 表改变全世界生活方式的工业革命,更是过度、过快的工业 化带来的“黑色撒旦”,人类心灵失去了滋养的田园,蜕化 成干涸的荒漠,无以慰藉。奥运会开幕式,国际化都市伦敦 向世界展示的,不是英国人引以为豪的现代化进程,而是他 们对田园的眷恋,对人类非理性工业化的反思。
定义=性质+外延
讨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 性质可以通过不同维度去阐述。可持续发展可以 分为什么维度理解? ➢ 以下概念是从哪个角度来对可持续发展下定义的? (自然、社会、经济、技术、伦理道德)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学联合会”
➢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与更新能力”,即可 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的再生能力的发展。 ➢ 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 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延续。 ➢ 以上是从炸
游戏规则:
• 绿色奥运,健康生活,心灵归宿,成为英国人对田园风光的 那份眷念,重燃地球人对未来的渴望。
黑暗的撒旦磨坊
•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英 国人用独特的方式,向曾经的世界工厂致敬,并对这一改 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时代进行了反思。
• 工业革命中机器首次取代人成为生产线上的主角。人类从 社会生活到社会结构自此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自然属性、伦理道德、技术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学
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理解
➢ 概念: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 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1987布伦特兰 ) ➢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 、社会公正和人民的积极参与之基础上。 ➢ 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 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与 发展构成威胁。
• 而战火也随之成为时代的主题。场地中的一块红色罂粟花 盛开的地方,几名士兵肃穆而立,与众人一起悼念在一战 中的亡灵。
• 最后,工业革命的另一标志冶炼钢铁再度重现。在工人的 忙碌中,钢水流淌,火花飞溅,五个巨大炽热的铁环在空 中交织,金色钢水在一瞬间倾泻而下,引发现场一阵惊呼 ,给工业革命的章节画上了壮观的句号。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
➢ 观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视频,思考英国人对工业革 命历史的看法?
观看伦敦奥运会视频
场景场1景:英1:伦田三岛园—牧—歌田的园英牧伦歌 三岛 你看到一幅怎样的景象?
问题场3景:怎2:样工解决业资革源命短改缺变问世题?界 坚持可持续发展。(如休渔期) 问题的出现——解决措施 是什么催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