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说课)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认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

2. 搜集中国建筑的图片资料,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直观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 搜集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分析其结构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学生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024年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教案

2024年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教案

2024年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建筑工程管理》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中国建筑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鉴赏能力,激发对建筑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难点: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古建筑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建筑史。

2. 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1)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谐、稳重。

(2)近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始出现多元化。

(3)现代建筑:融合传统元素,注重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的应用,如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建筑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围建筑中的传统元素。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2. 各个时期建筑特点3.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现代建筑,探讨其中所融入的传统元素。

2. 答案:根据学生分析的现代建筑,给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是否激发学生对建筑文化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当地古建筑,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建筑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现代建筑的发展动态,了解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案例选择;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一、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其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2)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3)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2.1 建筑材料(1)木材: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因其易于加工、施工方便和可持续利用等特点而受到青睐。

(2)砖石:在砖石结构建筑中,砖主要用于砌筑墙体,石主要用于柱子、梁、基石等承重构件。

2.2 建筑结构(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包括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等结构类型。

(2)砖石结构:主要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如佛塔、城墙等。

2.3 建筑风格(1)对称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2)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如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成就3.1 宫殿建筑如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古代建筑的豪华与辉煌。

3.2 宗教建筑如佛教塔、道教宫观等,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宗教影响力。

3.3 民居建筑如福建土楼、四川民居等,体现了民间建筑的特色和智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4 园林建筑如苏州园林,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传承与演变4.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出现庭院式布局。

4.2 秦汉时期:统一天下,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大型宫殿和城市。

4.3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建筑风格受到影响,出现佛教建筑。

4.4 隋唐时期:国家繁荣,建筑技术不断创新,出现木结构建筑的高峰。

4.5 宋元时期:城市商业繁荣,建筑风格趋向多元化。

4.6 明清时期: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出现故宫等代表性建筑。

中国建筑史(说课)

中国建筑史(说课)

• 谢谢!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绪论
课型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佛光寺
作业
《中国建筑史》第1章
《中国建筑史》第2章 《中国建筑史》第2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概况及特征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案例
3
11-12 4 13-16 17-18 5 19-20 6 21-24
《中国建筑史》第3章
北魏洛阳——城郭严谨
南朝建康——秦淮纡余 隋大兴 ——规模宏大
唐长安
宋东京
——里坊中正
——繁华拥挤
元大都、明清北京 ——横平坚直、中轴对称、皇权至上 地方城市的建设
引言 第 三 讲 住 宅 与 聚 落 ( 4 学 时 )
聚落
乡村 城市
中国民居发展简述 一、徽州明代住宅 实例 三、江南水乡民居 四、福建客家土楼 五、湘西吊角楼 八、蒙古包 九、藏族碉楼 二、北京四合院 六、云南民居 七、窑洞民居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筑
都城的选址
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概况 城市的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之始 第 二 讲 城 市 建 设 ( 4 学 时 ) 秦至明清的 都城建设 浪漫咸阳——离宫别馆 西汉长安——七星伴月
都城的设置 筑城的方法 都城的布局 城市布局的特点 城市道路系统 都城绿化 城市防火 城市排水系统
伊斯兰礼拜寺
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
泉州清净寺—保存较多外来建筑形象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唯一的木塔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山东济南神通寺朴素简洁的四门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北京大真觉寺塔(五塔寺)
4
塔幢
单层塔 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
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美丽雄伟的造型艺术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建筑类型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探讨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的特色与风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其分类。

教学重点: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的风格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建筑模型、图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介绍木构架、斗拱、屋顶、彩画等建筑元素。

(2)官式建筑:以故宫为例,讲解其布局、建筑风格及象征意义。

(3)宗教建筑:以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为例,分析其建筑特色及宗教内涵。

(4)园林建筑:以颐和园为例,阐述园林建筑的布局、意境及美学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身边的中国古代建筑,分享观察心得。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2. 官式建筑:故宫3.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道教宫观4. 园林建筑:颐和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分析故宫的建筑风格及象征意义。

(3)比较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的建筑特点。

2. 答案:(1)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木构架、斗拱、屋顶、彩画等。

(2)故宫的建筑风格:严谨对称、宏伟壮观;象征意义:皇权至上、国家统一。

(3)佛教寺庙:以塔为中心,注重宗教氛围;道教宫观:以殿堂为主,强调仙境意境。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3. 认识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3. 中国建筑的特点;4. 中国建筑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建筑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发展脉络和特点;3. 分析:分析典型建筑案例,如故宫、长城等;4. 总结:强调中国建筑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中国建筑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2.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宫殿、寺庙、住宅等;2.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秦汉风格、唐宋风格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2. 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3. 展示: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4. 总结:强调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脉络;2. 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3. 认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风格变化。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教案的稿纸上,笔尖轻轻触碰着纸面,思绪如潮水般涌来。

作为中国建筑史的十年磨砺,让我对这个课题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理解。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建筑殿堂。

一、课程概述我们要明确,《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变迁,掌握各个时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课程分为十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时期的建筑风貌。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把握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2.分析建筑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美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测绘、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我会结合实物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建筑的美;课后,组织学生参观实地建筑,进行测绘实践。

2.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分析其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等。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建筑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问题。

4.课堂互动:设置问答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内容1.先秦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重点介绍宫殿、宗庙等建筑。

2.秦汉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讲述长城、阿房宫等著名建筑。

3.魏晋南北朝建筑:佛教建筑兴起,介绍寺庙、塔等建筑。

4.隋唐建筑:盛世气象,讲述宫殿、园林、桥梁等建筑。

5.宋辽金建筑:建筑技艺成熟,介绍城市布局、园林景观等。

6.元明清建筑:以皇家建筑为主,讲述故宫、颐和园等。

7.民居建筑:介绍各地民居特色,如福建土楼、安徽徽派建筑等。

8.近现代建筑:讲述外来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如洋楼、别墅等。

9.当代建筑:分析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如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

10.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建筑创新。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实践成绩:包括测绘实践、设计作业等。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建筑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2. 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3.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时期和代表性建筑;2.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构造和装饰;3. 中国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2. 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特殊构造;3. 分析中国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图片和视频资源;3.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4. 建筑模型和样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幅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2. 提问:你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什么了解?你喜欢哪些建筑风格?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时期和代表性建筑,包括古代、中古和近现代;2. 解释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构造和装饰,如屋顶、柱子、门窗等;3.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特殊构造,如对称性、木结构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建筑案例,分析其特点和设计原则;2. 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讨论不同建筑案例的差异和共同点;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现代建筑案例,分析其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2. 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思考中国建筑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解答疑惑;3.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教学延伸:1. 参观当地的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亲身感受其特点和魅力;2. 组织学生进行建筑模型制作或设计比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中国建筑史的更多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

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认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分析,展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建筑史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涵盖中国建筑史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的课件。

3. 案例图片:准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图片,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分析: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分析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影响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我国建筑史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建筑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

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3.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4.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主要类型和结构体系。

2. 参观法: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直观了解建筑材料和构造。

3.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期的建筑,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中国美术作品鉴赏”中的第5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建筑的分类及特点,重点分析宫殿、陵墓、园林、宗教建筑等典型建筑样式,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特点及其发展历程,学会欣赏和分析古代建筑艺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古代建筑的分类、发展历程及典型样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概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分类介绍宫殿、陵墓、园林、宗教建筑等典型建筑样式。

(3)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3. 实践活动4. 例题讲解以故宫为例,分析其建筑特点及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代建筑,分析其特点并绘制平面图。

七、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分类:宫殿、陵墓、园林、宗教建筑特点:木构架、斗拱、飞檐、彩绘、对称布局2. 文化内涵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风水学说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分析其特点及文化内涵。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包括建筑名称、时代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古代建筑,实地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程度和逻辑性;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与应用;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6.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7.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条理性;8.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9.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概述发展脉络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方式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方式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结构和构造方式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建筑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建筑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背景和特点掌握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认识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2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背景和特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背景和特点,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建筑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第四章:中国当代建筑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掌握中国当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认识中国当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2 教学内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中国当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中国当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当代建筑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建筑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第五章:中国建筑史的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史的重要案例及其特点掌握中国建筑史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认识中国建筑史案例在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史的重要案例及其特点中国建筑史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中国建筑史案例在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性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重要案例及其特点,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建筑史案例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案例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建筑史案例在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性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第六章:中国建筑的材料与工艺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其特性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工艺和技术理解材料与工艺对中国建筑风格和结构的影响6.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如木材、砖石、瓦等)及其特性中国建筑的主要工艺和技术(如榫卯结构、砖雕、木雕等)材料与工艺对中国建筑风格和结构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及其特性,主要工艺和技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实践操作法:安排实地考察或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建筑的工艺和技术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或动手实践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第七章:中国建筑的布局与规划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布局原则和规划理念掌握中国建筑的典型布局形式(如庭院式、轴线式等)理解布局与规划对中国建筑艺术和功能的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布局原则和规划理念中国建筑的典型布局形式及其特点布局与规划对中国建筑艺术和功能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布局原则和规划理念,典型布局形式及其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让学生理解布局与规划的实际应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布局与规划对中国建筑艺术和功能的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具体建筑案例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第八章:中国建筑的装饰与细部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装饰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中国建筑细部装饰的设计和施工方法理解装饰与细部对提升建筑美感和文化价值的作用8.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装饰的种类(如彩画、雕刻、金砖等)及其特点中国建筑细部装饰的设计和施工方法装饰与细部对提升建筑美感和文化价值的作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装饰的种类及其特点,细部装饰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建筑的装饰和细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实践操作法:安排实地考察或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建筑的装饰和细部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或动手实践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第九章:中国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中国建筑的生态设计理念和技巧理解中国建筑如何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9.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建筑的生态设计理念和技巧中国建筑如何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设计理念和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让学生理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具体建筑案例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第十章: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在历史传承中的演变掌握中国建筑在当代创新中的发展趋势认识中国建筑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保持活力10.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在历史传承中的演变中国建筑在当代创新中的发展趋势中国建筑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保持活力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在历史传承中的演变,当代创新中的发展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让学生理解传承与创新的应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建筑史概述1.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中国建筑史 - 课件-第一讲

中国建筑史 - 课件-第一讲
2.陈 薇: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中的前导性突破——近年来中国建筑 研究评述,《华中建筑》1989(4)。
3.王贵祥:方兴未艾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世界建筑》1997.2。 4.张十庆:日本之建筑史研究概观,《建筑师》64期。 5. 陈 之 华 : 关 于 建 筑 史 的 研 究 和 教 学 的 随 想 , 《 建 筑 师 》69 期 ,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
• 作为建筑研究和发展的需要
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 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 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 史的最大意义。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为什么研究中国 建筑史》(代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学习目的:掌握人文信息在建筑中的积存、表达 方式以及实现这些意义的古代技术。
弗莱彻 《建筑史》 一书中的 建筑之树
在中 世国 界建 建筑 筑 史 中 的 地 位
西方人眼中的历史传统建筑 与非历史传统建筑
晚清中国大臣对西方高楼的一个有趣观点
参考阅读文献
0.郭湖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 集》,1986。
1.余 健:从中国建筑史研究引文分析的初步结果看其学科的发展趋 势,《建筑师》37期。
世画作有《雪溪图》、《孟浩然 马上吟诗图》、《雪山图》等。 著有《王右丞集》。
清溪渔隐图 李 唐
全卷描绘钱塘一带山区雨后景色,绿树浓覆,坡泥湿翠,溪水湍流,前端有一村 翁垂钓江苇间。此图用阔笔湿墨画树、坡地、石块,用劲细流畅的线条写水流、 芦苇,用重笔焦刻画人物、板桥、渔舟和木屋。画面粗中有细,纵中有涩,重中 有轻,使人感到力的运行的节奏美。
理念逐渐风行,并出现于许多其它类型的园渠
韩 国 庆 州 鲍 石 亭 流 觞 渠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结构特点、装饰风格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古代建筑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装饰风格及建筑技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故宫、颐和园等著名古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建筑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介绍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各时期的建筑特点。

(2)详细讲解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装饰风格及建筑技艺,结合建筑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古代建筑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古代建筑发展历程2. 古代建筑结构特点3. 古代建筑装饰风格4. 古代建筑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故宫的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答案要点:故宫的建筑特点包括:对称布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等;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皇权至上、儒家思想等方面。

2. 作业题目:论述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答案要点:古代建筑在设计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如选址、布局、材料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深入了解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优质教案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优质教案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中国建筑史展开,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以及第二节《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与特点》。

详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古建筑的结构体系、古建筑的特点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掌握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2. 学习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体系,理解古建筑在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的建筑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建筑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主要类型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建筑模型、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建筑图片,引发学生对古建筑的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古建筑的历史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内容学习:(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如秦砖汉瓦、唐风宋韵等。

(3)古建筑的结构体系:讲解木构架结构、砖石结构等,分析其优缺点。

(4)古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古建筑类型,分析其特点并设计一座具有古建筑元素的现代建筑。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古建筑结构题目,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座古建筑。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历史演变主要类型结构体系特点2. 古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包括古建筑的历史、类型、结构、特点以及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建筑的了解程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观当地古建筑,深入了解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提高建筑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与启发性;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与实用性;6. 作业设计的评估性与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入性与连贯性。

中国建筑史精品教案文客久久资料库

中国建筑史精品教案文客久久资料库

中国建筑史精品教案文客久久资料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建筑史》这本教材第三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建筑演变、建筑风格分类以及代表性建筑特点。

我们将着重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建筑风格,并探讨这些建筑背后所蕴含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建筑特点。

2. 掌握建筑风格分类及代表性建筑。

3. 提高学生历史审美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建筑风格分类及代表性建筑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建筑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短视频,让学生解中国古代建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展示秦始皇兵马俑、故宫、苏州园林等图片和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建筑美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第三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建筑演变、建筑风格分类及代表性建筑。

过程细节:结合多媒体课件,以时间轴为主线,逐一介绍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建筑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时期建筑风格。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解中国古代建筑。

过程细节: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强调各个时期建筑风格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建筑选择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过程细节:教师逐步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简答题。

过程细节: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掌握课堂内容。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演变2. 建筑风格分类及代表性建筑3. 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建筑特点七、作业设计答案要点:(1)长城:秦汉时期建筑,具有防御功能,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2)颐和园:明清时期建筑,皇家园林,融合江南园林造景手法,体现皇家气派。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著名建筑实例分析。

重点讲解木构架结构、斗拱、屋顶造型等元素,并以故宫、颐和园等为例进行详细解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掌握木构架结构、斗拱、屋顶造型等建筑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分析著名建筑实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木构架结构、斗拱等建筑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著名建筑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建筑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风格的演变,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建筑的特点和美感。

4. 例题讲解:以故宫为例,讲解木构架结构、斗拱等建筑元素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木构架结构斗拱屋顶造型2. 建筑风格演变古代宋代明清3. 著名建筑实例故宫颐和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自己家乡的一座古建筑,描述其特点并阐述其历史价值。

2. 答案:学生需结合课堂所学,从建筑元素、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描述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开展古建筑保护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践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身的结构和风格,还应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中国建筑史说课稿

中国建筑史说课稿

关于中国建筑史——封建社会的宫殿建筑的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封建社会的宫殿建筑——故宫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中国建筑史》课程中第四章宫殿、庙坛、陵墓——第一节宫殿建筑。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古代建筑发展的概况、中国城市建设、住宅与聚落等章节,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中国古建筑体系中,占据重要作用的一种建筑类型。

2. 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以故宫为代表的宫殿建筑群得空间布局特点,了解紫禁城中轴线各宫殿的建筑特点及功能。

(2)能力目标:掌握故宫建筑群得布局与中国都城规划的关系,分析故宫建筑群空间组成与中国住宅建筑空间组合的关系。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紫禁城中轴线的组成通过视频资料突出重点难点:太和殿的建筑形制通过建筑剖视图突破难点二、教学策略(说教法)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

1. 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学习。

在教师的讲授下,学生理解紫禁城的空间结构,体会中国古建筑的辉煌成就。

3、图示法。

利用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配合相关景物图象,引导学生了解故宫轴线。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1)知识掌握上,讲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组织串联;教学中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中国城市建设与宫殿建设的关系、中国住宅建筑布局与宫殿建筑布局的关系。

(2)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四、说程序(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讨论,教师讲授,课堂学习,布置作业。

(二)、简要过程:(共两节课90分钟)1、导入:由北京平面图复习中国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谢谢!
伊斯兰礼拜寺
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
泉州清净寺—保存较多外来建筑形象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唯一的木塔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山东济南神通寺朴素简洁的四门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北京大真觉寺塔(五塔寺)
4
塔幢
单层塔 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
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美丽雄伟的造型艺术
其他宗教建筑欣赏
中国园林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第4章 《中国建筑史》第4章 《中国建筑史》第5章 《中国建筑史》第6章 《中国建筑史》第6章
住宅与聚落
宫殿 坛庙、陵墓、 宗教建筑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中国古代木构架
北京四合院、 客家土楼
太和殿、天坛
25-26
7 27-38 8 29-30 31-32
理论
理论 拙政园
《中国建筑史》第7章
特 点 与 学 习 方 法
《 中 外 建 筑 史 》 课 程 的
建筑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与历史、政治、经济、宗 教、文化等方面紧密关联
具有科学及审美的双重性
了解时代背景
了解建筑发展在各个时期的特殊性
了解各个时期建筑发展的主流
四、授课计划
周次 1 1-2
课时顺 序 1-2 3-8 9-10
章节 《中国建筑史》绪论
八、能力目标
• 通过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 发展和变化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与其它建筑专业基础理论课 所学习的知识能够相互承接和融会贯通,并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 1、人文素养与分析能力:对制约与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国 传统人文思想有所了解。对古代建筑实例能在建筑技术、建筑 艺术等方面做出分析及评价,并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及不足之处, 并借鉴到当前的建筑设计中来。 • 2、形象思维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掌握并记忆不同历史时 期各类建筑的优秀典范、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丰实建筑语言, 为今后设计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并获得必要的鉴赏能力。 • 3、绘图能力:用图纸表达出各类典型古建筑的形象。 • 4、应试能力:通过学习,为今后的职称考试、注册建筑师考 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打下基础。
• 为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的一些教学手段: • 1:观看百家讲坛《梁思成的生平、事业与情操》 (楼庆西)。课后完成不小于600字的观后感。有 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2、完成著名案例抄绘,在学习、表达传统建筑形 象的同时,巩固和提高手绘能力。
学 生 作 业 : 抄 绘 练 习 拙 政 园
——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绪论
课型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佛光寺
作业
《中国建筑史》第1章
《中国建筑史》第2章 《中国建筑史》第2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概况及特征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案例
3
11-12 4 13-16 17-18 5 19-20 6 21-24
《中国建筑史》第3章
中国建筑史——说课
2009.3
• • • • • • • •
一、课程性质 二、教学目的 三、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 四、授课计划 五、教学内容 六、教学方法 七、考核标准 八、能力目标
一、课程性质
建筑历史是建筑设计技术专 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学 习建筑历史对于提高艺术修养、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设计能力 有着重要作用。
建筑意匠
五、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
绪 论 ( 2 学 时 )
三、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
四、中国建筑的大致分类
五、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六、中国古典建筑文化 七、中西古典建筑的区别 八、学习中国建筑史应知道什么?
穴居-寻找遮雨避寒的住所
原始社会建筑
巢居-架构远离暑潮的乐园
小节
十、维吾尔族“阿以旺”民 居 学习掌握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灵活适应、朴 素实用的设计手法,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建筑。
最古老的宫殿-殷商宫殿遗址 春秋高台建筑-帝王至尊的突出体现 渭水之滨疑仙境-秦阿房宫
第 四 讲 宫 殿 、 坛 庙 、 陵 墓 ( 学 时 )
宫殿
最强盛期的宫殿-气魄雄伟的大明宫 御街千步廊和工字殿-宋代宫殿的改进 最大的建筑群-末代王宫 天坛-皇帝冬至祭天之所
一、对人类命运关注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 八 讲 建 筑 意 匠 ( 2 学 时 ) 二、物我一体,人天同构的“天人合一”精神 三、“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精神 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三大特色 二、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 三、“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一、 实践理性精神 天人合一 物我一体 阴阳有序 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二、选址与布局:风水——形势、理气 三、审美与建筑设计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筑
都城的选址
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概况 城市的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之始 第 二 讲 城 市 建 设 ( 4 学 时 ) 秦至明清的 都城建设 浪漫咸阳——离宫别馆 西汉长安——七星伴月
都城的设置 筑城的方法 都城的布局 城市布局的特点 城市道路系统 都城绿化 城市防火 城市排水系统
民族特色
1,重视自然美。 2,追求曲折多变。 3,崇尚意境。
第 六 讲 园 林 与 风 景 建 设 ( 4 课 时 )
颐和园 明清皇家苑囿 承德避暑山庄 圆明园 私家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设计原则与手法 花木 私家园林实例 拙政园 留园 风景建设
通过实例鉴赏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在布局、理水、堆山、建筑、植物等方 面辉煌成就和高度艺术水平,从中掌握成功的经验和优秀设计方法。
北魏洛阳——城郭严谨
南朝建康——秦淮纡余 隋大兴 ——规模宏大
唐长安
宋东京
——里坊中正
——繁华拥挤
元大都、明清北京 ——横平坚直、中轴对称、皇权至上 地方城市的建设
引言 第 三 讲 住 宅 与 聚 落 ( 4 学 时 )
聚落
乡村 城市
中国民居发展简述 一、徽州明代住宅 实例 三、江南水乡民居 四、福建客家土楼 五、湘西吊角楼 八、蒙古包 九、藏族碉楼 二、北京四合院 六、云南民居 七、窑洞民居
秦陵汉墓-砖石遗址至今犹存
塔窟苑囿-魏晋南北朝建筑崇尚佛教 隋:统一后的城市建设
6
封 建 社 会 建 筑
唐:庄重宏伟的唐风建筑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宋:纤巧秀丽的商业都市 辽、金、西夏:汉风犹存的异域特色 元:简化粗糙的寺庙建筑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因袭与进步——明清建材、装修、设计渐趋成熟 包容与吸收—— 清末民国时期外来文化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 古建筑的演进 古代建筑体系
了解通过 空间序列 关系烘托 主体建筑 的设计方 法
坛庙
太庙-帝王祭祀祖先之宗庙 社稷坛-社者,五土之神;稷者,农业之神 孔庙-儒学治国之明证 惊世墓葬-秦骊山陵与兵马俑 陵邑--西汉帝陵带动的富庶繁华
了解纪 念性建 筑氛围 的塑造 方法
4
陵墓
唐乾陵-凿山为穴﹑柏树森森
五音姓利-宋墓南高北低的原因 明十三陵-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二、教学目的
了解建筑发展的源流与变迁
《 中 外 建 筑 史 》 课 教 程 学 目 的
把握历代建筑类型、创作思想和一般设计手法
培养学生以历史观看待建筑的演化
提高学生的建筑认知和审美能力
指导学生在建筑创作中运用民族传 统建筑语言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 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视野。
专业拓 展能力
三、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
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寺庙祠观
冀北宝刹正定名阁-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
佛教建筑 木构楼阁精品-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拉萨布达拉宫
第 五 讲 宗 教 建 筑 ( 学 时 )
道教祠观
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 藏传佛教博物馆-雍和宫 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太原晋祠圣母殿 保存完整的元代建中 国 古 代 木 构 架 ( 2 学 时 )
中国建筑基本特征
单体建筑平面
单体建筑平面的构成要素-间 单体建筑的基本形式
庭院式组群布局 庭院式的构成形制和组合方式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木构架形式 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斗拱 对木构架的评析
作用
组成
出跳 类别
结合上章园 林造园手法 的内容,引 导学生如何 在建筑创造 中的内庭设 计中应用中 国传统庭院 的设计手法。
六、教学方法
建筑史是空间科学史、是技术科学史、 造型艺术史;历史中的建筑形象随着时代而 不断的变化,为提高对各时代建筑形象的识 别能力,要利用大量图象来补充实地考察之 不足。 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大量的视频、 图片及文字信息,在理论的课堂教学中穿插 一些历史小故事,同时加入一些小的作业, 让大家对建筑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母渡的干阑木构 氏族公社生活复原-黄河仰韶文化 青铜发明-商代建筑技术显著提高
古建筑起源
真正建筑诞生
第 一 讲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论 ( 学 时 )
奴隶社会建筑
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高台美榭-春秋宫室极奢尽华 斧锯锥凿-战国铁器风流渐现 古建筑的发展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学 生 作 业 : 抄 绘 练 习 —— 民 居
学生作业:抄绘练习——天坛、太和殿
学生作业:抄绘练习——拙政园
• 3、针对当代中国具有争议性的建筑进行专题讨 论,培养学生的认知及鉴赏能力。
七、考核标准
• 《中国建筑史》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 考试综合形成,比例各占50%,最终以百 分制计算。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完成作业 两个方面,主要考察纪律学习态度和自我 学习态度;期末考试侧重考察学生对基本 知识的记忆、熟悉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