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五运六气的周期性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与新思考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与新思考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的观察和研究,阐释了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五运六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阐述其在中医养生和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五运六气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
五运六气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要内容包括五运和六气两个部分。
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动和变化,用以解释自然气候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六气则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用以说明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养生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五运六气理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会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易发病症,因此需要根据个人的五行属性和体质特点进行养生和调理。
例如,根据个人的五行属性,可以指导其选择适合的食物和药物,避免五行相克的食材或药物,从而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同时,五运六气理论也可以指导中医治疗。
根据患者病症的特点和五行属性,医生可以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来分析病因和病机,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肝属木、与酸味、绿色等相应的事物相应的人,治疗时宜采用酸味、绿色等食材或药物来调理肝脏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理论发展和药物研发方面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五运六气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开始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进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创新。
五运六气理论在健康养生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们通过了解自身五行属性和体质特点,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例如,根据五运六气理论,春属木,与酸味、绿色等相应,因此春季养生宜多吃酸味食品和绿色蔬菜,同时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以调和阴阳平衡。
五运六气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养生和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新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五运六气理论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
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导读在《黄帝内经》中,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在讲五运六气,足见五运六气的重要性。
也难怪古人有“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感慨的。
所以,说五运六气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可并非虚言啊!早年在重庆跟师学医,听老师跟同辈聊天,说中医的好处就是讲究气化。
但是,气怎么化,并没有听清楚。
后来看医书,有“气不化水”“水不化气”的提法,以为气化就是讲水液和气的关系。
人活一口气,气的推动力量能消化水液,排出汗和尿,并且将水液中的营养物资输送到五脏六腑及全身,供给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
而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又能资生气的推动能力。
这是否对呢?后来看到中医学院的《中医基础理论》讲: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
哦!原来气化并不专讲水液和气的关系,还有气与其他物质的转换。
但总觉得这一概念落不到实处,这好像是西医的讲法。
直到读了方药中的《运气七篇讲解》,才悟出气化是讲气候物候和病候的关系,也就是五运六气的主要内容。
气化与病机的关系气化正常,能化生万物,人难生病,气化失常,能灾害万物,人易生病。
气化分类为六种:风、热、湿、火、燥、寒。
正常时称为“六气”,失常时称为“六淫”。
六淫加临于人体脏位,即病因加病位,组合为病机。
所谓“以所临脏位,而命其病者也”。
气化与阴阳辩证的关系《内经》的阴阳有两种。
一种是一分为二的阴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称之为“人中之阴阳”,即客观事物的属性反映于人脑中的阴阳,属于哲学的认识论。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以此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相对变化。
而气化的阴阳是以子甲相合六十年为定数;阴阳分为三阴三阳,到三就止,不再往下分,也是定数。
有定数的阴阳称之为“天地之阴阳”。
天地阴阳的气化现象,一方面可以参考子甲定数顺序进行推算,但最主要的还是对实际气象进行观察,从而辨别证候归属于何种气化失常,确定病机。
所谓“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引言部分用于介绍本篇文章的主题——中医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五运六气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首先,文章将从概念入手,介绍五运和六气的基本含义。
五运指的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们互相制约、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而六气则是指天地之间的能量流动,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它们在不同季节交替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五运的概述。
具体包括五运相克、相生的关系,以及五运与人体脏腑、经络、病症的联系。
五运的运行规律不仅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还能够用于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五运的研究,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进而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后,文章将详细介绍六气的概述。
具体包括六气的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的六气会产生不同的病理反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了解六气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节自身的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与六气相关的常见病。
最后,文章将总结中医五运六气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五运六气理论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读者将对中医五运六气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实践中,从而提升医疗效果,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本文中,为了全面介绍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问题。
2020庚子年五运六气
2020庚子年五运六气【引言】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种观测和推算方法,以揭示某一年的气候、气象和自然变化。
庚子年是中国农历中的一年,也是五运六气的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将介绍2020年庚子年的五运六气情况,并探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20年庚子年五运六气】1. 太阳五运太阳五运是以地心观察太阳在天体运行中的规律为基础,将太阳运行轨迹划分为五个周期。
按照五运的观察方法,2020年庚子年的太阳五运情况如下:(1)旺季:1月5日至2月18日,阳气逐渐升发,春意渐浓。
(2)中旺季:2月19日至4月2日,阳气进一步充盈,大地回春。
(3)黄曜季:4月3日至5月17日,阳气达到顶点,大地生机勃勃。
(4)中平季:5月18日至6月30日,阳气开始退去,温暖宜人。
(5)闲罢季:7月1日至8月14日,阳气渐渐消散,大地渐入秋意。
太阳五运的变化和周期性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 月亮六气月亮六气是以月亮的盈亏、明晦和位置变化为基础,揭示月亮对自然界、气象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2020年庚子年的月亮六气如下:(1)盈月:1月10日至1月23日,月亮逐渐圆满,天气较暖。
(2)望月:1月24日至2月6日,月亮到达最圆满的状态,气温渐渐回暖。
(3)亏月:2月7日至2月20日,月亮开始变小,气温逐渐回升。
(4)下弦:2月21日至3月5日,月亮半圆状态,气温略有回升。
(5)残月:3月6日至3月20日,月亮逐渐变小,气温回升较快。
(6)久晦:3月21日至4月3日,月亮消失一片,气温持续回升。
月亮六气的变化与潮汐变化、气象变化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有一定关联。
【五运六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农作物生长太阳五运和月亮六气的变化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太阳能提供光照和热量,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而月亮的盈亏和明晦则与农作物的生长节律、花果成熟等有关。
通过对五运六气的观察和推算,农民可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五运六气推算方法
司天和在泉之气对一年的气候和疾病亦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司天主要影响上半年, 在泉主要影响下半年。 3.客主加临
客气加临于固定不变的主气之上,按其五行生克关系判断其常变顺逆。客主相同或相生 为常为顺,相克则为逆。君相二火则以"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 (三)运气合治的周期变化
四之气:燥湿同化,凉乃至;腹满身重。 五之气:寒乃来,雨乃降;寒邪为病。 终之气:多风气雾露;心痛,咳嗽。中
医
解釋自然界天時氣候變化,對人體影響的一種學說。 五運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上各配以天干,來推算每年的歲運。 六氣是指風、熱、火、濕、燥、寒六種氣,各配以地支,來推算每年的歲氣。
运气特点:岁土太过,雨湿流行。少阳相火司天,气候炎热(湿热)。 运气合参:气生运顺化。 客主加临:客主相得 气候:先天,比较平和。
病况:疫病流行可能性小(初之气温病乃起)。 初之气:风温;温病乃起。
二之气:火受郁,潮湿温暖;头痛身热,咳逆,呕吐,疮疡。 三之气:暑热盛;热中,疮疡,咳呕,喉痹目赤,善暴死。
运气特点:火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 运气合参:运生气--小逆。 客主加临:客主相得。
精彩文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用标准文案
气候:上半年寒湿流行,下半年偏寒燥。 病况:二之气温疠大行,证兼寒湿。 (2000 年庚辰"三年化(金)疫")
初之气:风湿相薄;血溢,关节痛。 二之气:湿热蒸薄;温疠大行。
三之气:应热不热,多雨湿;身重浮肿,胸腹满。 四之气:湿热;腠理热,血暴溢,浮肿。 五之气:干燥寒冷;皮肤病,寒性外感。 终之气:寒冷;关节痛,腰背痛。
理论资料整理:五运六气的交接时间
理论资料整理:五运六气的交接时间五运六气的交接时间作为五运六气理论推演的始点,其正确起点可能对理论推导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运的更替,内经里面说的比较模糊。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求其至也,皆归始春。
”这个春从什么时刻开始没有明确说明。
导致后世有多种说法。
主要争论点在大寒、立春、正月朔日这几个点上面。
六气的起点与五运相同,但是六气在《黄帝内经》当中讨论的比较多,我们可以从内经原文当中寻找一定的根据。
对于六气的起点主要三种。
一是大寒说。
大寒说起源于唐·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解《素问·六微旨大论》“天之六气”一段:“初之气,起于立春前十五日,余二、三、四、五、终气次至,而分为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
”立春前十五日即大寒,意为初之气起于大寒。
后人研究内经多宗王冰,故大寒说现今认同者较多。
现行中医学教材也以大寒日为初之气的起始时间:“初之气交自上一年大寒日,二之气交当年春分日……。
”二是立春说。
立春说在王冰注经中也有体现,但未引起重视,在注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岁半之前”一段注:“岁半,谓立秋之日也。
”以立秋日推算,则立春为岁首。
三是正月朔日说。
仍有学者从内经原文出发,提出年首为“正月朔日”。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
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
”。
“正月朔日”的“朔”是指月地关系中朔望月的初一,实为太阴历的体现,而“正月朔日”体现了阴阳合历的记时方法。
阴阳合历即是传世农历,它调和了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运转周期。
而正因如此,年份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354~355 d,闰年13个月,383~384 d。
若以正月朔日为年首,便与《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每年、每气时长相等的规定相矛盾。
可见正月朔日说也不是十分完备。
立春日合于正月朔日说。
近年有学者提出第四种观点,立春日与正月朔日恰逢同一日的历元年为年首[1]。
五运六气的问题
五运六气的问题
最近研究了下五运六气,做了一些图表,发现了很多联系,也觉察了不少问题。
首先,现在流行的五运六气都以大寒为起点,然根据内经,应以立春或者正月初一为起点才对。
《六元正纪大论》: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
《六节藏象论》:求其至也,皆归始春。
王冰注还是立春,现在大寒起点的说法是来源于宋代的一本《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其次,现今的五运都是均分一年,六气也是均分一年,实际上,气候哪有这样均匀的。
比如寒气,有的时候会来得早一些,有的时候会来得晚一些,这在内经里都有说法的,某气来得早称之为“太过”,某气来得晚称之为“不及”;有的时候又会迟迟不退,前面的气不退后面的气就无法上来,内经对此则指为“不退”和“不迁正”。
因此,一气正常情况下是60天有余,但也可能是90天,也可能是30天,可能提前半月到,也可能推迟半月到。
这个五运六气不均分的说法在现代未见任何人提起。
五运六气不均分,那么,运气学就不是市面上理解的60年的机械循环。
实际上,内经中对于运气也要观察五大行星的运动,而五星之运动并不是每年位置一样,所以对于运气有提前推迟的作用。
其三,主气和客气的顺序竟然不一致。
主气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客气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其中,少阳与太阴的次序不同,这点,似乎也没见任何人谈出理由。
此为一大悬案,我虽然对主气之实际对应和客气之实际对应有些理解,但仍没有找出主客不同的理由。
尤其关键的是,五运的主运和客运次序却又是一致的。
为什么呢?
还有一些问题和发现,就不一一谈了。
古中医天文学说中医——五运六气
古中医天文学说中医——五运六气导读之前有位读者朋友留言,说中医和国学也有关系,玄之又玄,知道的人不多懂的人也很少。
这话说得没错,甚至现代的中医也未必都熟悉都会用《黄帝内经》的所有精髓。
实际上,各大中医院校教授的中医基础真的是非常基础的部分。
想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努力向国医大师的水平靠拢的,无一不自行研读了更多中医经典。
要读懂中医经典,需要相当的古文水平,深厚的文学功底,远超常人的古籍阅读量,坚韧不拔的性格与丰富的人生阅历。
大概也因是条件苛刻,如今深研国学的人也越来越少。
以往我们的推送多为科普向的中医养生内容,今天则介绍一下,深研古中医文化的路辉老师,其对古中医“五运六气”的理解。
(编辑/三木)五运六气运气学说中心内容五运六气在《黄帝内经》中所占篇幅不短,古人亦有“治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感叹。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
五运,即日月五星七衡图的古十月太阳历法十天干之化,属性为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物理效应。
六气,即日地月地平坐标系的十二地支的六经之化,属性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物理气候变化。
中医运用五运六气以推断患者体质,分析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
五运六气理论是子学九式之一,其理论渊薮是古盖天论之天文历数,及其演绎之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系统。
所以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五运六气归入“象数”类,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将五运六气归入“历数”类,清·李自明在《太乙数统宗大全》中也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四库全书》将《玄珠密语》归入“数术” 类,这些都说明了五运六气与其他子学八式同源,所谓“医易相通”之论,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古中医特色。
如同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但在子学九式之中,与人体科学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五运六气了。
《易纬·河图数》中明确谈到五运六气:“五运皆起于月初,天气之先至,乾知大始也;六气皆起于月中,地气之后应,坤作成物也。
五运六气运转机制探讨
五运六气运转机制探讨文中可以研讨确定的两点:一、关于五运五运以纪年的天干作为推演标识工具,推算出该年的岁运、主运、客运。
每年分为五时,五时各有木火土金水五运统管,十年一个周期。
岁运,亦称大运、中运。
主全年岁气变化。
主运是一年中的五运之气,是日月星辰五大行星而造成的气候变化规律,每年的循环往复规律如同四季,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坐标标识。
二、关于六气古文献中有以五音与六律纳入五运六气学说并参与推演,实为古物候与古候气本义,应引以高度重视。
五运对应五音,因此表示五运和五运的太过和不及,古人又引用了五音,也就是角,徵,宫,商,羽,来配木,火,土,金,水。
五运有阴阳之分,五音虽然不称阴阳,但也有太和少的区别。
太表示太过,少表示不及。
六气对应六律,六律是打开六气奥秘的钥匙,弄清古人的候气法,六气问题会迎刃而解。
三、关于运气同化运气同化是指五运和六气加临后的同类化合,用五个概念标识,分别是: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
60年中约有26年存在天地同化,无所克侮,是气象较为正常的年辰;但并不能把它们认为是平气,相反,正因为其同化的纯一之气,须防其亢害为灾。
1、天符:凡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即为天符年。
60年中有12 年,即己丑、己未、戊寅、戊申、戊子、戊午、乙卯、乙酉、丁巳、丁亥、丙辰、丙戍年。
天符之年发病剧。
2、岁会:凡中运之气与岁支之气相同即为岁会年。
60年中有8年,即甲辰、甲戍、己丑、己未、乙酉、丁卯、戊午、丙子年。
岁会之年发病慢。
3、同天符:凡太过之中运之气与在泉之气相合即为同天符。
60年中有6年,即甲辰、甲戍、庚子、庚午、壬寅、壬申年。
同天符之年发病剧(快)。
4、同岁会:凡中运不及之气与在泉之气相同即为同岁会年。
60年中有6年,即辛未、辛丑、癸卯、癸酉、癸巳、癸亥年。
同岁会之年发病慢。
5、太乙天符:既是天符年,又是岁会年,称太乙天符年。
60年中有4年,即己丑、己未、乙酉、戊午年。
太乙天符年发病暴。
五运六气时间周期析微——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的一纪与一周
五运六气时间周期析微——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的一纪与
一周
黄玉燕;翟双庆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09(022)012
【摘要】<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运气的时间周期以30年为一纪,60年为一周.而根据干支与运气配属情况,一周中两纪的运气情况基本重复.若进一步挖掘地支在运气计算中的意义,有可能能够更好地区分开两种运气时间周期.
【总页数】3页(P2-4)
【作者】黄玉燕;翟双庆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1
【相关文献】
1.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六)——素问七篇大论治则治法 [J], 邹勇
2.《浙商》杂志一周年大事纪 [J],
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郁”治则探微 [J], 魏景景;张立平;赵凯维
4.从《素问·天元纪大论》探讨五运六气理论模型的构建 [J], 李晓凤; 张少强; 朱林
平; 杜武勋
5.《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资化源”刍议 [J], 欧阳利民;陈丽平;李吉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运六气——揭秘古中医的时空观
五运六气——揭秘古中医的时空观
运气学说是以阴阳五行为支架,用以说明气象、物候运动的基本规律——动态平衡,自然界客观呈现着大量的周期性循环现象,天象、气象、物候,无不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圆圈。
五运六气的重要性在《黄帝内经》中早已被指明,《六节藏象论》中“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六元正纪大论篇》中“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
其中,金木水火土是五运,寒暑燥湿风火就是六气。
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首先应该遵从天地的运行规律,顺应天时,则治疗可以事半功倍。
运气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内经》中养生、防治疾病的最高指导思想。
人之有生,一禀于父母之精,二禀于天地之气。
受于父母之精为有形之阴,是遗传之因素,是身体的先天;受于天地之气为无形之阳,是孕育的条件,是身体的后天。
而这个天地之气,就是指怀胎时当时的星体运行和气候环境,它奠定了身体的根基。
出生时间,就是天地对生命最精准的记号,人体的健康密码就隐藏在这里。
第五节五运六气在每一年的不同状态
第五节五运六气在每一年的不同状态主题:上一节讲了五运六气在年周期中的常态。
依次运行。
这是每的都相同的,是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气候现象。
与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关系最大。
这一节谈年干和年支所表示的特殊的天体运动状态,对于五运六气这种正常气候的影响。
内经中创立了一个名词叫中运。
讲的是年干中隐含的五行之气。
本来,年干甲乙中自有木气,丙丁中自有火气,戊己中自有土气,庚辛中自有金气,壬癸中自有水气。
然而古哲发现,每当到了甲年和己年,气候中出现的土湿土化之气的现象就特别明显,甲年土运增强太过,己年土运减弱,不及。
古人认为可能是土星对于地球气候影响的缘故。
所以内经中有甲己之岁,土运统之。
每当到了乙庚年,气候中出现的金凉金收金燥之气的变化特别明显。
乙年加强得特别明显,金气太过,庚年金气不及、降低了许多。
古人认为可能与金星对于地球气候影响有关。
所以内经中有乙庚之岁,金运统之。
每当到了丙辛之年,气候中出现的水寒之气的变化现象就特别会明显。
丙年水寒增加的程度大,辛年水寒会不及。
古人认为可能与水星对于地球气候的影响有关。
所以内经中有乙庚之岁,水运统之。
每当到了丁壬之年,气候中出现的木温木生之气就会变化明显。
丁年木温之气更强些,壬年木温之气更弱。
古人认为可能与木星对于地球气候的影响有关。
所以内经中有丁知之岁,木运统之。
每当到了戊癸之年,气候中出现的火热之气的变化就特别明显。
戊年火热之气增大,癸年火热之气减弱。
古人认为可能与火星对于地球气候的影响有关。
所以内经中有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明确了中运的内容之后,我们再看司天的内容。
年支中是什么气,就是什么气发布天的命令。
年支是子或者午,就是太阳寒水司天,影响着全年、特别是上半年的气候状态。
年支中是丑未,就是太阴湿土司天,影响着全年、特别是上半年的气候状态。
年支中是寅申,就是少阳相火司天,影响着全年、特别是上半年的气候状态。
年支中是卯酉,就是阳明燥金司天,影响着全年、特别是上半年的气候状态。
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学术原理与推算方法
五运六气学说研究资料--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学术原理与推算方法吴弥漫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学术的奇葩,既是医学气象学理论的嚆矢,又是独具特色的疾病预测学,闪烁着中医学术的思想光芒。
然而自宋代至今一千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一学说见仁见智,毁誉互参,未能得到发扬光大。
前年“非典”肆虐寰宇,该学说再次受到关注,一些学者运用其方法对非典的发生及流行趋势作了预测,引起人们兴趣和重视。
本讲座简单介绍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学术原理及其推算方法。
一、五运六气的基本学术原理判断五运六气学说究竟是科学理论还是五行术数的衍绎,必须首先了解其基本学术原理。
五运六气学说的学术原理是什么?它是在中医“人与天地相参应”这一整体观念指导下,着眼于天地自然的运动变化,特别是气候的变化对人以及发生于人身上的疾病的影响,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物候、音律等科学知识,并以带有浓厚数理哲学内涵的阴阳、五行、干支甲子等为工具,通过独特的运算方法以总结一定周期内气候变化规律,再从气候与疾病相关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及发展变化。
其基本原理用数学方式加以表述,就是:y=f(x) ┄┄(1)疾病(y)是以气候(x)为变量的函数[f(x)]x=z{φ(t),θ(t),ξ[φ(t),θ(t)]} ┄┄(2)气候(x)是以五运[φ(t)]、六气[θ(t)]、运气合参{ξ[φ(t),θ(t)]}为变量的函数;其中五运和六气又是以时间为变量的函数φ(t)和θ(t)。
(2)代入(1),可得:y=f{ z[φ(t),θ(t),ξ〔φ(t),θ(t)〕]} 即:y=F(t)由上可见,以时间为变量,通过一系列既定的运算法则,可以推衍出未来某一时段的气候和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这就是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原理。
人生活于天地自然之中,天地气交所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气候环境,既是人类的生存条件,又是引起疾病,影响其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疾病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是中医在“人与天地相参应”整体观念指导下形成的基本认识,亦是疾病本质的客观反映。
第四节五运六气在年周期中的常态
第四节五运六气在年周期中的常态中医将五行在气象气候中的具体表现称之为五运。
也就是十天干所表示的水木土金火五气在年周期中的运动过程。
甲乙木时期,体现出来的是木运的气候状态。
以木为代表的生命开始迎接新一年的生发,在地下伸根,又向地面开始萌芽。
古人发现容易有肝风一类的病变发生。
丙丁火时期,体现出来的是火运的气候状态。
以烈日炎炎的高温气候状态为特点,万物得到充足的阳光而茂盛生长。
古人发现容易有心火血脉一类的病变发生。
戊己土时期,体现出来的是土运的气候状态。
以土壤的温度升高、地上水下渗和地下水上升共同形成土壤湿润状态为特点。
有利于万物生长。
古人发现容易有脾胃肌肉一类的病变发生。
庚辛金时期,体现出来的是金运的气候状态。
以金属在此时期容易在表面因气候转凉而形成露水为特点。
万物在此时也开始显示出收藏的本能。
古人发现容易有肺大肠皮肤一类的病变发生。
壬癸水时期,体现出来的是水运的气候状态。
以水在这一时期变化成冰雪为特点。
万物在此时期都进入了收藏状态。
古人发现,容易有肾膀胱骨胳一类的病变发生。
以上这是每一个太阳年都固定不变的五运趋势和状态。
六气就是由十二地支所表示的年周期中气候土壤生命的变化状态中归纳出来的六种阶段性的气候流动状态。
从大寒到春分为厥阴风木时期。
是子丑二月的气候状态。
称为初气,古人发现,由冬转春,肝病居多。
从春分到小满为少阴君火时期,是寅卯二月的气候状态。
称为二气,古人发现,气候开始炎热,也是肝病和心病容易发生的时期。
从小满到大暑为少阳相火时期,是辰己月的气候状态。
称为三气。
古人发现,炎热气候导致的心病、暑病居多。
从大暑到秋分为太阴湿土时期,是午未月的气候状态。
称为四气。
古人发现,湿热的气候状态,导致的脾土病变居多。
从秋分到小雪为阳明燥金时期,是申酉月的气候状态。
称为五气。
古人发现,较为干燥的气候状态,导致的肺金病变居多。
从小雪到大寒为太阳寒水时期,是戌亥月的气候状态。
称为六气。
古人发现,寒冷的气候,导致的肾水病变居多。
五运六气
谁是大气变暖的罪魁祸首?许多人认为是人类自己,是人类无止境地开发、索取、享用的结果。人类真的该承担罪责吗?
前些时候,有新闻报道,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了一个经考证为汉代以前的码头,说明这沙漠曾有过广阔的水域。我们至今未见到人类曾在这里有过大规模开发的记载,那么这片土地何以变成了沙漠,码头何以埋在了沙丘之下?恐怕谁也无法将之归罪于人类。
在世界各地,几乎年年都有森林大火发生,20多年前的兴安岭大火、前年的希腊大火、这两年的美国加州大火,哪一场大火不是在增温?哪一场大火不是在排放二氧化碳?我们却没有见到周边地区气温升高的报道,如果说它们烤化了北冰洋的冰川,恐怕更不会有人相信。这些大火与几千个发电厂或数万辆汽车的排放相比,该得出什么结论呢?
与其现在花大力气去防止大气变暖,不如赶快为解决淡水而未雨绸缪。改变大气变暖不是人力可为,而解决淡水缺少却是人必当为,舍当为不为而取不可为强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气运的叠加
陆懋修依60年一个“甲子”的准周期,“扩而大之”,以6个60年,即360年为一大运;以6个600年即3600年为一大周。并“从厥阴风木运始”进行推算。
人类该怎么办?
面对大自然的变化,面对大自然的规律性变化,人类该怎么办?是改变地球的转速,还是调整与太阳的距离?是把大气层的暖被揭开几层,还是让海水的蒸发把热量散到大气层之外?是把海水注入地壳让岩浆冷却,还是把月亮上的冷气输送到地球?这恐怕都只能出现在神话或科幻故事里。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这么大的“道行”。
中医门派很多,但主要分为寒凉派和温热派,只有当它们疗效十分明显时,才有可能为人们所认可,成为当时的名医名派。而探究其内在原因,则是与当时的气运变化相应。中医历来主张因人、因时、因地施治,就是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五运、六气运行周期司天在泉间气的运行规律
五运、六气运行周期司天在泉间气的运行规律从以上“运”与“六气”的循环周期中,我们可以知道,“五行”与“天干”相配合应是循环不息的。
其“五行”所属的“岁运”,其周期应是每5年重复一周,同时自东向西右迁一步。
即:甲年“土”运过后,再到5年后的己年又会是“土”运;丙年“水”运过后,再到5年后的辛年又会是“水”运;“运”是以5年为一个重复(回归)周期重复出现的。
除此之外,还必须要知道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运”是如何相配合的。
如:子年时“少阴司天”,5年之后的第6年午年时,又会是“少阴司天”;辰年时“太阳司天”,5年之后的第6年戌年时,又会是“太阳司天”;“六气”是以6年为一个重复(回归)周期重复出现的。
由天地之间“运”与“气”的5、6相合,再加上动静、上下相应、阴阳交错互补等,就形成了以60年与其“干支”花甲“运气”相对应的基本变化规律。
于是各年运气变化的“太过”与“不及”,相继也就清楚了。
了解了以上的“气”“运”变化及其规律,我们还要知道天地、上下、左右等阴阳运行的规律。
所谓“上”,在这里指的是一年的“司天”之气;所谓“下”,在这里是指与“司天”之气相对应的“在泉”之气;所谓“左右”,在这里是指“司天”、“在泉”左右两侧的4个“间气”(如图1所示)。
这3种“气”都属于“客气”。
也是三“阴”三“阳”之气。
它们分为“六步”,即6个阶段。
每一步约对应于60天又87刻半时间。
其“客气”的6步次序是先“三阴”,后“三阳”。
“客气”是随各年纪年的“地支”变化而演变。
即知:“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三阴”“三阳”之气互为“司天”,互为“在泉”,互为左右“间气”。
(如图1所示):无论什么气“司天”都在6步中的第3步;可是“在泉”之气一定是在第6步;“司天”、“在泉”的左右两侧便是“间气”。
下面我们把其“客气”6步的具体分布列于以下:厥阴“司天”,“左间”是少阴,“右间”是太阳;少阴“司天”,“左间”是太阴,“右间”是厥阴;太阴“司天”,“左间”是少阳,“右间”是少阴;少阳“司天”,“左间”是阳明,“右间”是太阴;阳明“司天”,“左间”是太阳,“右间”是少阳;太阳“司天”,“左间”是厥阴,“右间”是阳明。
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
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
五运六气是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历法学、风水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以五行为基础,以太阳、月亮、五星、地球、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为标志,通过推算方法来预测未来的运势和气象。
五运指的是五行的轮转周期,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依次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长达十年。
六气则是在五行周期的基础上,以太阳赤纬、节气、干支纪年为标志,将五行的变化细分为六个时期,每个时期长达两年。
推算五运六气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和太阳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以干支为基础,将一周期分为十个年份,每个年份对应着五行中的一个。
太阳纪年法则是以太阳的赤纬为基础,将一周期分为十二个年份,每个年份对应着一个节气。
在推算五运六气时,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干支和五行的对应关系、太阳赤纬和节气的计算方法、五运六气的周期变化规律以及各种自然现象与五行、六气的关系等。
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以便准确推算出未来的运势和气象。
总之,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用范围涵盖了天文学、历法学、风水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
- 1 -。
五运六气与《伤寒论》相关研究
五运六气与《伤寒论》相关研究五运六气与《伤寒论》相关研究引言: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运六气相互作用的规律。
而《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是以阐述伤寒病理及治疗为主题的专著。
本文将探讨五运六气与《伤寒论》的相关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古代医学的独特智慧。
一、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五运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代表了不同的气质和性质。
金属代表干燥,木代表生长,水代表寒冷,火代表温热,土代表稳定。
六气指的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即寒热暑湿风。
根据五运与六气的相互作用,我国古代医学将一年分为五运,一个运为72天,共有365.25天。
文献记载,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上。
二、《伤寒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全书分为表病、里病和杂病三个部分,总共185篇。
其中,《伤寒论》在病因篇中提出了“病有时疫”的观点,即疾病与五运六气的力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伤寒论》的理论,五运六气的影响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五运六气为金水之际,人体易患湿寒病;在五运六气为水火之际,人体易患湿热病。
因此,《伤寒论》在治疗上强调了顺应五运六气的原则。
三、五运六气与疾病的发生关系的研究古代医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了五运六气与疾病的发生关系。
例如,在寒冷季节,外界寒气容易侵袭人体,导致寒病的发生;而在炎热季节,外界热气对人体的影响则更大,易引发热病。
此外,五运六气还与某些特定疾病的发生有着特殊关系,例如春天易患过敏性鼻炎,夏天易患中暑等。
四、五运六气对疾病治疗的影响《伤寒论》系统地阐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其中五运六气的观念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运六气的周期性的变化与人体脏腑功能的活动密切相关。
人体在不同的五运时期,比如太阳运行时期,阳气充盛,适合运动和劳动;而太阴运行时期,阴气充盛,适合休息和保养身体。
五运六气奥秘解读
五运六气奥秘解读六气是大地上的风云变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气候现象,六气虽然有各自的表现特征,形成各自独立的性质功能,但从本质上分析,六气共同由阴气阳气相互运动变化而制造出来,阴气阳气在相互消长的量变过程中,由量变引起质变,在不同的质变范畴内,形成六个各个特色的波段,这些波段分别以风、寒、暑、湿、燥、火为特征,在地球的近地大气层上显示出来。
六气有这样的特点,它主要确定在以一年时间为基础,对全年进行分段统管的六气变化,而出现在每月支、每日支、每时支周期上的变化,则不称为六气。
六气的具体统治方式,是在每一年当中,将四季划分为平均的六个时段,风、寒、暑、湿、燥、火各占有其中的一个时段,每个时段的时间为两个月。
古代人将统治这六个时段之气,按照排列顺序分别称之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初之气统管正月和二月,二之气统管三月和四月,三之气统管五月和六月,四之气统管七月和八月,五之气统管九月和十月,终之气统管十一月和十二月。
虽说阴气阳气的相互运动变化在制造出六气,但又是谁在制造这阴阳运动变化呢?追根寻底,是天上的五运在幕后策划,天上五运之气被地球吸收后,再经过转化,于是生成了六气,人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天地对应关系,在一年之中,五运之气制造出初运、二运、三运、四运、五运,按顺序统辖每一年中的相关时空,受到五运的影响,地上产生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与其遥呼相应,在天运和地气之间,金运和燥气有相同性质,木运和风气有相同性质,水运和寒气有相同性质,火运和火气有相同性质,土运和湿气有相同性质,暑气的本质为火,因此它也和火气一样,同火运相对应。
如果再从深一层次阐发六气的形成原因,发现地球在制造六气过程中的阴气阳气相互量变过程,同两个方面的身分有关,一是同天上的五运变化有关,二是同地球在地支轨道上的运转有关,天上统运五气的影响再加上大地的自行活动,共同制造出了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五运六气的周期性五运六气的推算准确吗?我们重视五运六气是从“非典”开始的。
通过这一特殊疾病的发生、蔓延、消失的全过程,我们领略了五运六气的神奇。
五运六气的推算竟然是惊人的与实际相符,使我们不得不叹服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不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而自豪。
五运六气是什么五运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简单来说,甲乙属木主风,丙丁属火主热,戊己属土主湿,庚辛属金主燥,壬癸属水主寒。
其间会有太过或不及,也会有平气之年。
年运与岁气的推算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六气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岁气,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气,即四个节气为一气。
从大寒算起,大寒至春分前为初之气,春分到小满前为二之气,小满至大暑前为三之气,大暑至秋分前为四之气,秋分至小雪前为五之气,小雪至大寒前为终之气。
依据每年气候常规,每一气的主气都是守常的,初之气的主气是厥阴风木,二之气的主气是少阴君火,三之气的主气是少阳相火,四之气的主气是太阴湿土,五之气的主气是阳明燥金,终之气的主气是太阳寒水。
六气的主气年年如此。
厥阴风木的概念是阴尽阳生,所以定为一年之始。
这时的气候特点是地气返暖,万物萌动,“木”表示生发,“风”除了显示多风,还表示多变化而不稳定,称为“善行而数(shùo)变”。
少阴君火的概念是阴气收敛,阳气始至。
气候特点是温而不热。
“君火”与“相火”相异,“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取类比象的表述。
“君火”时如君临天下,光明普照,热多在形而少在实;一到“相火”,就如同宰相治国,才是实热。
少阳相火的概念是阳气正当少壮。
气候特点是日渐炎热,而且火旺携风,所以常有风气相助。
太阴湿土的概念是至阴返阳,阳气在外,暑热夹湿,土育化万物。
气候特点是雨多湿盛。
阳明燥金的概念是阳藏秋窗,“明”字原为“朙”,是月照窗棂之意,喻阳气收敛,热随秋去,金为肃杀之气。
气候特点是天干气燥,寒霜渐临。
太阳寒水的概念是至阳返阴,阳气收内,水沉于下。
气候特点是天寒地冻。
除了以上随季节规律性变化而确定的主气,每一气还有客气相佐。
客气是依每年岁气的变化而推算出来的(见表一:岁气变化周期一览表)岁气的变化,是以“司天”和“在泉”来表述的,“司天”和“在泉”之气统辖全年,司天之气偏重上半年,在泉之气偏重下半年。
再加上司天之气与三之气的客气相同,在泉之气与终之气的客气相同,则更强化了客气的影响力。
有些时候,当季的气候特点更多的是反映客气的状态。
在主气和客气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每一气随岁气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性气候特点。
比如2009年是己丑年,司天之气是太阴湿土,在泉之气是太阳寒水,则气候特点是全年湿寒,上半年偏多雨,下半年偏寒冷。
已经过去的三之气(5月下旬至7月下旬),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太阴湿土,明显比往年雨水偏多。
尚未来临的终之气(11月下旬至2010年1月下旬)在泉之气、主气和客气都是太阳寒水,三寒叠加,尽管会因物极必反,出现短暂热象,但整体上一定会比往年冬天要寒冷,大家届时不妨验证一下。
表一:岁气变化周期一览表依据《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推演五运六气的周期从表一可见,气运变化每六年就出现一个相似的周期,比如在未年(羊年)的2003年出现的疫病“非典”,到丑年(牛年)的2009年又出现疫病“甲流”。
气候与发病特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见表二:岁气与温病相关表)。
我们暂称之为“似周期”。
这种“似周期”的推算,仅以年岁的地支为参数,若再加上天干,则60年为一个“准周期”,称之为一个“甲子”。
“甲子”不是单纯的纪年办法,它所包含的内在规律,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观测总结出来的。
西方民族的起源多是游牧为主,虽也受气候影响,但由于可以随时迁移,所以消弭灾害的能力比较强。
而我们东方则不同,我们是以农业为主,必须对气候变化规律有更深透的了解。
60年“甲子”这一规律被我们的祖先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疗等生活中,并扩展到军事、经济、政治等领域,成为涉及天文、历法、物候、气象、地理等综合性很强、应用面很宽的一门科学。
并在经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中,逐步渗透进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让时间验证一下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疫病。
虽然史书的记载不尽完整,但只要是比较严重的疫情,总会找到些蛛丝马迹。
在这次“甲流”发生后,李维贤先生(中医主任医师,原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基础所副所长)从大量史籍中,查找己丑年的疫情,居然被他抓住了规律性的现象,请看下表(表三: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表三: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从此表看,病毒病菌竟然如此听话,不是听我们人类的话,而是听从大自然的摆布。
疫病与年运竟然有这么强的相关性。
当时的记载太过粗略,没有发病月份的标注。
我们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依气运规律推算,发病应多在二之气。
中医常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当冬天不冷,阳气不能内收,藏而不能化精,则必成内热郁积,遇到二之气的少阴君火,使内热难以发散,内热遇外寒或内热夹湿,则很容易发生流感。
陆懋修的推算晚清有一位名医,叫陆懋修(公元1818-1886年),儒医兼通,精于临证,在当时极有影响。
他说“欲明前人治法之非偏,必先明六气司天之为病”。
依据此理,他将公元前2697年(黄帝八年)作为第一甲子的起始,推算至1864年,第76甲子。
以人们所熟悉的有影响的古来医家为例,探索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得出“湿寒、寒湿之运,则以温散温补为治者,非偏矣”,“风火、火风、燥火、火燥之运,则以凉泻清滋为治者,非偏矣”(见表四: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
中医门派很多,但主要分为寒凉派和温热派,只有当它们疗效十分明显时,才有可能为人们所认可,成为当时的名医名派。
而探究其内在原因,则是与当时的气运变化相应。
中医历来主张因人、因时、因地施治,就是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表四: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依据陆懋修《六气大司天上下篇》我们的再推算陆懋修的推算,揭示了气运变化与中医医家流派的相关性,“补泻温凉,各随其运”,进一步证实了中医的天人相应的理论。
对于《黄帝内经》所说“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陆懋修指出“此但就逐年之岁气言之,而六十年之岁气不可不讲也”。
按照这个规律,我们继续下推:表五:第78-81甲子气运表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正处在风火之第79甲子。
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天气很冷,都需要穿棉裤、棉鞋,戴棉帽,有不少人手、脚、耳朵屡犯冻疮。
而从1984年之后,据气象观测记载,至2008年之前,已经出现了16个暖冬,这又恰与我们推列的气运的变化规律相符(请看表六:1984-2013年30年气运表)。
未来的第80甲子是火上加燥,直到2104年才会回到与1984年相同的坐标横轴,重新开始变冷。
当今的中医,虽然真正有功底的已存世不多,但仍可见寒凉派与温热派两派并存。
正因我们这代人的年岁跨了两个不同的甲子,1984年以前为寒湿气运,则温热派多良效,之后为风火气运,与当年张仲景所处年代的气运相似,则又能以寒凉派胜出(见表四、表五)。
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辨证施治,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正是我们的老祖宗的高明之处。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不考虑年运的变化,不从大处着眼,抓不住气运变化的大参数,只去抠脚趾头,又怎么能看好病呢?表六:1984-2013年30年气运表以*标明的年份应是1984—2007年间出现暖冬的年份,之后的暖冬还会出现在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
大气变暖与淡水危机从1984年到2013年,30年中将出现20个暖冬(至2007年已经出现了16个)。
而且根据表五所推,这30年属于第79甲子的前30年,当以厥阴风木为主,气候虽会变热,但由于风具有“善行而数变”之性,其间还会出现偏冷的现象。
而其后30年,即从2014年到2043年,即第79甲子的后30年,则属于少阳相火当令,应该比前30年更热,现在人们所说的大气变暖将会更加突出。
就是说现在还没热到头呢,至少要到2044年以后才有可能开始降温。
在以温热为主的年运中,必然多发流感,大家应注意表2的提示。
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是,在第79甲子大气变暖之后的第80甲子,进入火燥当令,在热之上又加干燥少雨,恐怕将出现比较严重的淡水危机,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与其现在花大力气去防止大气变暖,不如赶快为解决淡水而未雨绸缪。
改变大气变暖不是人力可为,而解决淡水缺少却是人必当为,舍当为不为而取不可为强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气运的叠加陆懋修依60年一个“甲子”的准周期,“扩而大之”,以6个60年,即360年为一大运;以6个600年即3600年为一大周。
并“从厥阴风木运始”进行推算。
依此推算,从1984年起进入第14大运,至2343年前,这360年就是少阴君火和阳明燥金当令,属火燥大运。
从公元904年至4503年,这3600年为第2大周,亦属火燥大周。
可见,我们今天正是在火燥叠加的气运之中,气候变暖大势所趋。
只不过周期越长、越大,与某一年的相关性越小,影响力越弱。
但这类叠加的推算却可以作为长期趋势的参考,或许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意义,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探索大自然规律的新的启示。
综合归纳、推理演绎、取类比象是我们祖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西方的统计演算、数理分析、精密实验一道,共同诠释着人类面对的各种事物。
与西方相比,我们似乎少了一些精确性,但更多了系统性、完整性和变化性,从这个角度上评价,其科学性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