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9讲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教师用书目录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教师用书目录

第一章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课时1地球仪与地图课时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课时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课时4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真题专练第2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时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课时7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第3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时8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课时9时差课时10昼夜长短的变化课时1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真题专练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13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真题专练第2讲常见天气系统课时14锋与天气课时15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真题专练第3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16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时17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时1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时1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真题专练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时20水循环课时21海水的性质课时22海水的运动课时23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24海—气相互作用真题专练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25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真题专练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课时27板块运动与地貌课时28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真题专练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29河谷的演变课时30冲积平原的形成课时3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其他地貌的发育课时32喀斯特地貌课时33风沙地貌课时34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真题专练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35植被课时36土壤课时37整体性真题专练第2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38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时39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真题专练第七章自然灾害课时40气象灾害课时41地质灾害课时4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一章人口课时4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课时44人口迁移真题专练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5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47城镇化真题专练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课时49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2讲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0工业区位因素课时5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3讲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2服务业区位因素课时53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课时54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时55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56交通运输方式真题专练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57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时58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真题专练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时59区域与区域发展真题专练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60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6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真题专练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时63城市的辐射功能课时64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课时67产业转移课时68国际合作真题专练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时69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0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时71中国的能源安全课时72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时7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4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时75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时76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课时77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章世界地理第1讲世界主要分区课时78东南亚中亚课时79西亚非洲课时80欧洲西部两极地区第2讲世界主要国家课时81日本印度课时82俄罗斯澳大利亚课时83美国巴西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时84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课时85中国人文地理特征第2讲中国地理分区课时86北方地区课时87南方地区课时88西北地区课时89青藏地区。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1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石油与国家安全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1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石油与国家安全
影响能源安全
3.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1)生产地:分布 相对集中 。 ①从地区看: 中东 是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 ②从国家看: 沙特阿拉伯 、俄罗斯和美国等国是世界上石油产量较 多的国家。 (2)消费地: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 ①从地区看:亚太、北美和 欧洲 西部是世界石油消费数量最多的地区。 ②从国家看:美国、 中国 、印度、日本等国石油消费数量位居世界前 列。
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保障国家安全的措施,如“对应训练”1~3题
考点一
考点二
考题示例 (2021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我国2007—2017年石油消耗总量和对外依存度 (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一
考点二
(1)图示时段我国石油( )
A.净进口量逐年攀升
B.生产量大幅提升
考点一
考点二
归纳提升 1.自然资源的类型 (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类型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 并非绝对不可再生,只是因
相对性
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 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
为再生的周期太长,相对于 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
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考点一
考点二
1.推测丹麦大规模发展风电产业的原因是( )
①风力资源丰富
②风力发电稳定
③常规能源储量不足
④风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丹麦风电场场址分布规律是( )
A.随机分布
B.以半岛的东北—西南向分布为主
C.受电网分布主导
D.分布在海上

新高中地理高考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4部分 第2章 课时79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新高中地理高考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4部分 第2章 课时79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课时79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1.海洋空间资源开发(1)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①古代:人类最初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为海岸和近海的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其中滩涂是海洋空间资源中人类开发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滩涂可为人类提供盐田、耕地、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服务。

②现代: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范围逐步向深海及海底延伸,服务于工业、农业、军事、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2)海洋环境及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①海洋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②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分类开发应用举例优点面临的困难海岸和海岛用于运输、工农业、城镇、旅游、科技等空间范围广阔,降低用地成本,保证用地量;不与粮争地,无需移民搬迁;可以开展水面—水体—海底立体化综合利用;水下环境相对稳定,适于仓储等;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和影响;大容量、抗干扰、安全性较强;海洋气候适宜,旅游资源独特丰富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使得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海面可建设人工岛屿、海上机场、工厂和城市等水体水下交通工具运行空间、观光旅游、体育运动和人工渔场等海底海底隧道、海底居住、通信线缆、运输管道、倾废和储存场所(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及条件沿海地区的独特优势(1)多数沿海地区气候适宜,空气清新,适合人类居住。

(2)大多数沿海地区雨量充沛,适合发展农业。

(3)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便于进行区域间、国家间以及洲际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2.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1)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改善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

(2)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以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

(3)海底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可以节省日益紧缺的陆上土地资源,减少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2讲 课时29 地质构造与地貌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2讲 课时29 地质构造与地貌

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为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灰岩、页岩、粉砂岩→受到内力挤 压→岩层弯曲、断裂错位,产生褶皱、断层→地壳抬升→遭受侵蚀→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形成砂砾石层→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在地表形成玄武岩。据此①②③④按形成时间由早 到晚排序是:④①②③。
如图示意九嶷山地区断裂分布。据此完成3~4题。
4.a、b、c、d四处断裂构造,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A. a
B. b
C. c
D. d
1234
由材料可知,图中Z、E、D、K地层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而a、b断裂穿过E地层,a、b形成晚于E;d断 裂穿过K,d形成晚于K;而c断裂穿过b、d,可知c形成晚于b、d,所以形成最晚的应该是c断裂,故选C。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明显的相 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 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该地经 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 经历了水平挤压和垂直运动。
<图 形 判 读>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看沉积岩:
正常的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 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 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 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看断层:
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切断的岩层。 如图1中断层晚于图中所有岩层。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19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增长 人口的合理容量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19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增长 人口的合理容量

选择题读某地的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河流D.土壤2.四个区域中,有城市分布的最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由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与地形剖面的关系可以判断,地势越平坦,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越多,所以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

第2题,④地人口分布相对数最大,地势平坦,有河流经过,最可能有城市分布。

答案:1.A 2.D 目前,全球人口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

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A.10°S~20°S B.20°N~30°NC.30°N~40°N D.40°N~50°N4.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A.气候酷寒B.山地多,平原少C.陆地面积小D.干旱区面积大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在20°N~30°N,占全球人口比重的23.2%。

第4题,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是由于南半球该纬度地区陆地较少,几乎全都是海洋。

答案:3.B 4.C(2020·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劳动力供给量及其增长率(含预测)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我国劳动力供给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长率逐年下降B.2020-2030年劳动力供给量下降缓慢C.2035-2045年劳动力供给量加速下降D.我国劳动力供给量逐年下降6.我国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制约产业结构升级B.短期内国外劳动力大量输入C.劳动力由沿海流向内地D.劳动力工资水平持续上涨7.下列措施能够增加城市劳动力供给的是( )A.改善城市企业用工环境B.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C.提高工业产品市场价格D.扩大农副产品销售市场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并非逐年下降,A项错误;2020-2030年劳动力供给量加速下降,B项错误;2035-2045年劳动力供给量下降速度趋缓,C项错误;我国劳动力供给量逐年下降,D项正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1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1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件新人教版

从利用的角度看,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 整体性
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统筹兼顾,综合 利用
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某种 地域性
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 社会性
价值的物质财富
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
概念 生__产__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__量__ 分为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
类型 生__物__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__产__资源等 必备条 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
件 开__发__利__用__能力 属 自然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性 社会 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__会__发__展__水__平__不同
(2)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__节__能力,有毒、有害物质就 不能完全得到净化。❸
(3)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 稳__定__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影响供给和调 节服务功能。
2.综合权衡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三、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❹ 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
A.植被覆盖率提高
B.土层厚度增加
C.地质灾害增加
D.水循环趋于活跃
【获取信息】 ①材料信息:拆除大坝,恢复河流的原始生态。 ②图像信息:大坝拆除,水体减少,滩地增多。 【尝试解答】(1)A (2)A 解析:第(1)题,大坝拆除后,下游流 速变慢,泥沙淤积,河道变浅,水域面积变小,调节气温能力变差, 水温年较差扩大。第(2)题,大坝拆除后,原有部分水体变为滩地, 适合植物生长;大坝会拦蓄泥沙,拆坝后原有库区泥沙堆积减少;拆 除大坝后,原有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可减少地质灾害。

2021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十八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版含解析

2021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十八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版含解析

1.(2021·东营一模)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选D。

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使得裸露的陆地面积增大,比热容变大,气温的年变化随着增大,也就加速了风化。

随着温度的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升高。

(高考全国卷Ⅱ)以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2~3题。

2.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3.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解析:第2题,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

第3题,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分布喜热的动物,企鹅在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项正确。

答案:(2021·盐城一模)2021年8月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进入到拉尼娜状态(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据此完成4~5题。

4.以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5.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综合性D.开放性解析:第4题,拉尼娜现象出现在太平洋赤道中、东部,该海域形成的是上升流,排除C、D,再根据水温低气流下沉排除B。

第5题,拉尼娜现象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和信风的增强密切关联,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且其会对全球局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

因此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应选B。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资源跨区域调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资源跨区域调配

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自然资源禀赋:区域分布很不均匀。

②人类的需求: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①优化配置资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②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3)我国重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

思考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带来的影响。

答案①影响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个方面;②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有差别,并对全区域带来一定影响;③对不同区域都是利弊共存,只不过是程度各有差异。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工程组成线路气源地消费地一线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田上海二、三线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福州四线新疆伊宁宁夏中卫(2)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产生影响。

(1)有利影响区域西部地区(调出区) 东部地区(调入区)对社会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西部地区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环境保护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调出区及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对整个区域:有利于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不利影响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易造成破坏。

特别提醒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但并非没有污染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40%左右,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来说,具有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价格比较低等优势,属于低碳能源。

2021年人教版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梳理+真题回顾 31 自然资源

2021年人教版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梳理+真题回顾  31 自然资源

第31节自然资源知识梳理2.自然资源的特征(1)特征: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相当齐全,是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保障自然资源供给,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增殖使用、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

3.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增殖使用;(2)开发新材料,新能源(3)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4)培养节约资源的意识考点2 土地资源1.利用类型:农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2.土地资源特点或者遭受破坏,其生产力就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严重、耕地减少、草场退化严重、森林减少、土壤污染严重、城市快速扩长占用了大量耕地等。

5.保护解决措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在农耕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3)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

(4)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土地沙漠化、盐碱化。

(5)提高保护及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考点3水资源1.时空分布不均(1)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

河湖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3)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A.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B.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C.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2.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1)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修建水库(2)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A主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3)保护水资源真题回顾(2020孝感)1.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下列选项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阳光 B.磷虾 C.竹林 D.锡矿(2020绥化)2.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铁矿B.煤炭C.阳光D.石油(2020铁岭)3.针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基本国情,我们倡导“节约资源、减少能耗”的低碳生活,下列行为不可取的是A.坚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B.充电后及时拔掉充电器,减少对电的浪费C.在家使用一次性餐具,卫生、方便D.双面打印,节约张纸,减少对森林的砍伐(2020齐齐哈尔)4. 下列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 铁B. 煤C. 森林D. 石油(2020陕西)读“中国耕地源与水资源播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新教材人教版):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新教材人教版):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探究点二 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素养培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斯旺大坝位于开罗以南约900千
米处,水库总库容为1689亿立方米。枢纽建 筑物包括大坝、引水工程和电站。电站装机 容量为210万千瓦。一方面,纳赛尔水库具有 灌溉、水力发电和防洪等作用。另一方面, 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也给埃及带来了一系列负 面影响。
材料二:尼罗河和阿斯旺大坝图
素养培优 1. 水能是清洁能源,水电站建成后带来了哪些环境效益?
2. 对于下游地区而言,阿斯旺大坝的建设损害了河流的部分服务功能,请加以 解释说明。
(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3.图示法理解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及其可持续利用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规律
为人类寻找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
分布的空间差 ①影响区域经济生产方式(如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差异);②某种自然
异导致社会经 资源高度富集,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优势(如中东的石油、中
济发展产生区 国的稀土);③自然资源组合较好,区域会优先、较快地发展(如古
域差异
文明都发源于水土配合好的区域)
(四)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自然资源的质量
A

之分
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
B
一定的 来刻画
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
C
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三)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特征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质量有优劣 高低之分
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只有质量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
①质量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会造成局部或整体上供给不足;②质
俄罗斯的天然气多于西欧,这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哪种属性?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

第27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2)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多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剧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三、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微点1“荒漠化”并非等同于“荒漠”荒漠化是多种原因引起土地退化的过程,而荒漠是指植被稀疏的地表景观。

微点2荒漠化并不一定是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仅指土地沙漠化;而广义的荒漠化包含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多种形式。

微点3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微点4自然与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并不等同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

即人类活动是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微点5荒漠化的治理措施(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荒漠化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7讲 植被与土壤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7讲 植被与土壤 Word版含答案

★第17讲植被与土壤一、植被1.植被与环境(1)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2)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

(3)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森林(1)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可以通过观察森林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认识不同森林的差异,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

(3)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

(4)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且降水适宜。

(5)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

3.草原与荒漠(1)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2)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3)温带草原地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4)从热带到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

荒漠植物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二、土壤1.观察土壤(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2 第3章 第29讲 考点一 城市的辐射功能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2 第3章 第29讲 考点一 城市的辐射功能

第29讲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程标准] 1.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素养考查] 1.区域认知:结合某地区地理特征,分析该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2.综合思维:分析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功能,理解影响城市发展及辐射功能的因素;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升级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

3.地理实践力:探究大都市的形成、发展及辐射功能;探究某地区产业结构的弊端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

考点一城市的辐射功能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功能: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2.城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影响因素3.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关系举例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4.城市体系(1)概念:从空间组织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体系。

(2)城市体系中的城市地位二、纽约的发展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发展成为大都市吗?近年来,一些中小城市不顾自身实际,提出发展成为大城市甚至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建机场、五星级酒店等设施,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不同城市的等级不同,服务范围不同,功能也不同,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城市定位,大、中、小城市要“演”好各自的服务角色。

三、纽约的辐射功能1.“波士华城市带”的形成2.纽约的辐射功能影响地区具体表现周边地区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逐渐分散到周边地区,带动纽约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60多个具有竞争力的卫星城市城市带与其他城市之间通过便利的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紧密联系,各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美国通过便利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人才、商贸活动、信息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世界是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纽约的职能政治职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汇集了联合国主要机构,影响着诸多国际事务和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一、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1.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2.我国的粮食安全(1)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

(2)粮食增产难度较大。

(3)粮食种植收益较低。

(4)粮食总体质量偏低。

二、水资源与国家安全1.我国水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

(2)水污染问题严重。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2.我国水资源安全保障措施(1)兴修水利,优化水资源配置。

(2)节约用水,构建节约型社会。

(3)防治水污染。

三、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种类多,储量丰富。

(2)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

(3)区域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2.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安全措施(1)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开源”。

(2)健全政策法规,科学“节流”。

(3)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4)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

(5)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1.海洋空间资源: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地理区域,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和海岸四部分。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1)海域上空海域上空是指沿海国管辖海域上空的空域空间,是国际航空飞行的重要空间,影响着一国的空域管理,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海面及水体①海面及水体是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

②海上通道是大量物流船舶运输通过的海域,是连接世界主要经济资源中心的通道。

③海岛散布于海洋中,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

(3)海底空间①海底隧道不仅能够提高跨海交通速度,还能避免海面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

②海底光缆以大容量、抗干扰的优势,在国际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4)海岸带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海陆资源丰富,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微点1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三废污染;自然环境恶化等。

微点2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1)确保耕地数量。

(2)提高耕地质量。

(3)防止耕地污染。

(4)提高耕种积极性。

(5)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微点3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表现(1)供求问题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

(2)沿海发达地区用水缺口明显扩大。

(3)工农业和服务业用水量不断增加。

微点4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具有四多四少的特点,即“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夏秋多冬春少”。

这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相对应。

微点5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浪费严重(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等)、环境破坏严重。

微点6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因为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抵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

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2.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A 2.C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有()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③人口的不断膨胀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4.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有()①增加耕地面积②切实保护耕地③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毁林开荒⑤大力开垦草原⑥积极稳妥地开垦宜农荒地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⑥【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3.B 4.D1.淡水资源的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水资源总量较少,可利用的水资源有限;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人为原因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性缺水(2)解决措施(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措施农牧业措施在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虚拟水是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

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是实现虚拟水资源调配的重要方式,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虚拟水净输入量统计图(单位:10亿吨)。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描述正确的是()A.虚拟水净输入区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B.虚拟水净输入区均位于我国的东部经济地带C.虚拟水净输出区地跨地势第二、三级阶梯D.虚拟水净输出区多分布在西北及东北地区2.虚拟水资源调配()A .由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所决定B.能促进不同区域间水资源的均衡C.有利于输出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D.增加水资源输出地区的经济收入解析:第1题,由题意可知,图示负值为净输出、正值为净输入。

我国的新、内蒙古、桂及湘西地区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皖、冀、黑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则C正确。

注意净输入区都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豫位于中部经济带。

第2题,虚拟水资源调配体现的是农产品的贸易,输出地通过输出农产品可增加经济收入,则D正确。

图示我国不少干旱区成为输出地、而湿润区是输入地,这样会使水资源空间分布更不均衡,且不利于输出地自然环境的改善。

答案:1.C 2.D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国家能源局发布《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争取使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15%左右。

为此我国将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河西走廊近年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力度日益加大。

读下图,回答1~2题。

1.玉门地区被称为“世界风口”。

从该地卫星图信息可推知,玉门地区成为“世界风口”的重要原因是()A.位于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B.处于干旱地区,多大风天气C.地形狭长,形成狭管效应D.沙漠广布,风力受阻力小2.玉门是我国最老的石油产区,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玉门市转型的支柱产业。

当前新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利用技术不成熟B.产业转型起步晚C.生态环境限制大D.远离市场输电难【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C 2.D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及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如下表所示:过程环境问题成因环境保护措施开采对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大量占用土地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土地,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堆积场地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运输污染大气、水、土壤运输过程中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或受到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系,原油的泄漏及油船外排的洗舱水污染海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加工废水、废气、废渣在加工中会产生灰尘、氮氧化物等,热电厂排出洗煤水、废渣利用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和生态系统破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属于大型大陆裂谷盆地,在该地区地层中发现石灰岩等海相沉积物。

该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铁、有色金属、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有著名的秋明油田。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西西伯利亚盆地地质历史时期能源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2)简述该地区油气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

(3)说明自然资源的开发对该地区的有利影响。

解析:(1)由材料可知,该地在地质时期地壳下降,形成盆地,且发现有海相沉积物,说明有海洋沉积的发生;煤炭形成需要大量的植物残骸,因此该地在地质时期森林资源丰富、沼泽广布。

(2)读图可知,该地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对机械设备要求高,资源开采难度较大;由于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人口稀少,交通不便。

(3)资源的开发,可以吸引人口迁入,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工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当地经济水平。

答案:(1)地壳断裂下陷;海洋分布,有海洋生物沉积;森林资源丰富;沼泽广布。

(2)纬度高,气候寒冷;沼泽广布,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劳动力资源短缺;自然条件恶劣,对技术水平要求高;距离市场较远。

(3)加快该地区人口迁入,人口数量及密度增加,形成资源型城市;改善当地交通条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当地工业发展,提高经济水平。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见上图1),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A.船舶制造与维修B.海洋文化旅游C.水产养殖与捕捞D.远洋货物运输2.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上图2),其目的主要是()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B 2.A海洋空间资源与海洋权益划分相关权益领海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

其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主权及于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上空和底土。

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与陆地领土的地位相同,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毗连区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具有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大陆架大陆架包括沿海国以外依其领陆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沿海国家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其他国家享有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以及航行和飞越的自由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和建造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及从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管辖权。

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的权利,但必须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公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对所有国家开放,对于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国际海底区域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是一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岛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