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的研究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的产物,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我们知道认知心理学是对人们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以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研究(比如,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社会认知就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我们人在认知过程中会受到那些社会学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怎样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1.1信息加工心理学
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其实就是个体对外来信息进行表象与加工的过程,即个体是如何处理自己所接受的外来信息的。怀威尔(Whewell)和斯库尔(Skule)在1986年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一直以来是众多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这一理论认为,对社会信息的早期理解方式会影响人的后期目标定向阶段的信息加工。也就是说,人在组织不同信息来形成一个表征时会受到早期理解方式的影响,而且在权衡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付诸实施时也会受其影响。
1.2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过程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是指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社会认知过程不等同与某一单一的过程,而是各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比如对他人的判断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感知的基础上的,而我们对他人的感知也会受到先前已作出评价的影响。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认知,因此不同于对物的认知,它是一个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可以互动、影响整个知觉的过程。
2.社会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说到社会认知研究的内容时,我们就会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图式。简单的说社会认知就是一个形成社会图式,并且已形成的社会认知又会对我们今后的认知产生影响的过程。其实社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陈俊
摘要:社会认知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和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丰富。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阐述了社会认知的起源,主要理论,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认知图式社会认知模型内隐社会认知
作者简介:陈俊,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会图式是根据认知心理学中图式的概念发展而来,我们知道图式就是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后在人脑中形成的认知系统。社会图式就是指经过对来自社会环境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后在人脑中组织起来的认知系统。
总结起来社会图式可以分为4种类型:
2.1自我图式
就是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自己个性、外表以及行为的信息。自我图式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对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自我图式概念的提出克服了行为论者不研究自我的倾向,也克服了只能对自我进行思辩论述的局限,明确地把“自我”或“自我概念”纳入了实验研究的范围,使人们对自我的本质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2.2他人的图式
该图式包括有关他人行为特征和人格类型的信息。我们经常会说“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她是个开朗的人”这就是我们在认知过程中人为的将他人按照不同的性格特征分为不同的类型。在对他人的认知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概念就是“印象”,印象的形成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态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知觉而实现的。在对他人形成初步印象时会受到一系列有趣效应的影响,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
对他人情绪情感认知的研究。在这一方面人们做了许多心理学的实验,比较著名的是埃克曼等人做的面部表情的比较文化研究,这个实验最终证明了面部表情反映情绪状态的超文化特点,也就是说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相同的情绪都会有相似的面部表情反映。从而说明了他人的面部表情能够成为我们判断他人情绪情感的重要线索。
2.3角色图式(或称群体图式)
就是对社会上的一类人或一群人的预期个性和行为的信息。比较经典的研究是“国民或种族刻板印象研究”,我们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不正确的社会刻板印象,对群体就会产生一种偏见和歧视。对偏见根源的产生也从文化、种族、社会地位等方面作了研究。应该说这类的研究对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很有意义的。
2.4事件图式
该图式包括人们在某种情境下所发生事件的有序组织的信息。即许多事情均涉及一系列典型的活动次序,犹如戏剧或电影的脚本中所列出的一个又一个场景。比如我们在餐厅吃饭,去医院看医生,都是属于一种事件图式,Schank与A-belson于1977年对事件图式进行了早期的研究。他们在实验研究中发现,被试的事件图式将影响他对事件的记忆,原有的事件图式影响了被试对新信息的加工。
3.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大致介绍一下社会认知理论大致的发展过程:
1947年,J.S.Bruner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纵观以往研究,首先提出了社会知觉概念,并且就此进行实验,从而开启了当代社会认知研究的大门。
1970年,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广泛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受到信息加工理论的深刻影响,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1978年,在WesternOntario大学召开的第一次人格社会心理学Ontario主题研讨会上,首次选择社会认知作为大会的议题,而且,这次会议的有
关论文被编成《社会认知专辑》。
1982年,由Guilford出版社在纽约出版发行,这标志着社会认知进入了心理学主流的视野。
从1990年开始,心理学家逐渐把研究的触角伸向社会认知的内隐层面,从而加深了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理解和把握。
应该说从J.S.Bruner开始,尤其是1970年以来,社会认知研究的范式不断调整变化,使社会认知的研究框架日益明确,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内容逐渐深化。但社会认知研究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它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由内容向过程的研究转换,并随着研究深入进行结构与过程的整合。
3.1社会认知的结构研究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心理是以一定的结构存贮于人的头脑中的,结构及其部分之间具有相互关系。有3种理论对社会认知信息的存在方式进行解释:
第一种可以称为特征理论,认为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当受到相关的刺激时,人就会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再与长时记忆中的特征及联系进行比较,从而对某些社会心理现象做出反应。
第二种观点是原型说,认为某一社会心理形成的认知可以看成是这一社会心理各种具体现象的概括的表征,它是这一社会心理的基本特征。
第三种观点是样例理论,它认为社会心理现象是以具体的例子贮存于人的头脑中的,它们与外部的现象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人受到相应的刺激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就会激活相应的样例,从而对某种社会心理现象产生相应的反应。
3.2社会认知的过程研究
在研究社会认知结构的同时,心理学家注意到社会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开始倾向于社会心理获得的认知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将上述这些变化总结为由内容向过程的研究转换。主要是受到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它的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明确社会信息加工的各阶段,即人面临刺激时经过几个加工阶段才能做出反应,以及各个阶段有哪些特点。Dodge及其同事提出的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信息加工模式较好体现了社会心理认知的过程思想。总结一下大致可以把社会心理认知过程分为5个阶段:
(1)编码。即对社会性信息给予充分地注意和感知,并选取有意义的信息。
(2)解释。将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图式、原型等)进行比较,解释该信息的意义。
(3)搜寻反应。在理解社会性刺激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反应计划,从中选择合适的行为反应。
(4)反应评估。在形成各种反应计划后,还要对其进行比较评价,预测各种反应的效果。对反应计划如何评价将决定采取何种行为反应。
(5)执行反应。执行所选择的行动计划,做出真正的行为反应。
但我们知道社会认知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认知要受到多种目标、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与动机倾向有关的一些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会由于动机、目标等因素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我们的社会认知并不是按照这样的信息加工流程进行的,而且由于情境、个性、文化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人们可能受到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作出一些不合规律的感知和判断。
3.3结构和过程的统一:社会认知模型的建构
近年来,研究者们将社会认知研究的结构和过程结合起来提出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1)范畴模型
社会认知研究一般比较关注关于社会群体的抽象的、概括化的观念。在这种观点看来,一旦获得有关某个群体的信息,便会发展出该群体的一种概括化概念、即范畴。范畴并不具有可以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