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

合集下载

《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读后感

《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读后感

《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读后感《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读后感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传承中可见一斑。

近读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服饰史学者高春明先生著的《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更加深了这一印象。

《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集作者逾三十年学问之积累,厚积薄发,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作为服饰文化特殊语言的中国传统织绣纹样的沿革、构成和特征。

1200余幅弥足珍贵的传世纹样精品编就了美轮美奂的锦绣文章,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所付出的努力真是艰辛。

中国传统织绣纹样源出古老的中华文化,与中国传统陶瓷纹样、铜器纹样、玉雕纹样、建筑纹样等异曲同工,折射了中华文明的别样风采。

作者认为,纹样孕育于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富于政治、经济、宗教、哲学及民俗学意义,意境深远。

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之于政治,乃社会人等身份品级不可僭越的礼制规定:万千纹样上下亲疏有别,维系着政治和伦理秩序;纹样之于经济,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经济模式、技术水准乃至生活水平:自远古时代茹毛饮血的渔猎,及至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耕稼,纹样的题材、风格、配色、造型莫不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的变迁;纹样之于宗教,集中表现了华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凝聚了人们对于自然神力的虔诚信仰;而龙图腾兼具恐鳄、惊蛇、爱豚、赞鹿、羡鹰之精神寄托,进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其纹样成为至尊之代表;崇尚生命繁衍的生殖图腾则以抓鸡娃娃、鲤鱼闹莲、凤戏牡丹、交颈鸳鸯、榴开百子、蝶恋花等谐趣无穷、浮想联翩的借代纹样广为流传……作者舒展了哲学思维,他写到,中国传统织绣纹样设计汲中华古代文明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之精华,在造型、布局及配色方面娴熟巧妙地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法则,营造出富于辩证变化且又和谐始终、回味无穷的绝妙意境,堪称中华文化风格的杰出体现。

在造型上,中国传统织绣纹样的形体构成无不依阴阳变化之律,或刚柔相济,如该书所举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之龙凤虎纹绣衣;或动静结合,如民间常见之飞蝶花卉纹、明清帝王龙袍及百官蟒袍下脚之海水疆牙纹;或曲直相间,如敦煌莫高窟出土之北魏忍冬团巢龟背纹刺绣花边、明清常见之冰梅纹;或屈伸交感,如唐代之卷草纹;或具象和抽象互现,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朝至唐墓出土之方格兽纹锦、隋唐之连珠纹锦、宋之八答晕和明之天华锦……其有机结合巧夺天工,浑然一体而又毫不做作。

锦绣天地 探索非遗刺绣的魅力

锦绣天地 探索非遗刺绣的魅力

锦绣天地探索非遗刺绣的魅力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是一种将线绳刺入织物,通过熟练的技艺在布面上形成精美图案的手工艺术。

刺绣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探索非遗刺绣的魅力,我们可以欣赏到其中的艺术之美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刺绣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它融合了绘画、雕刻和工艺品的元素。

刺绣作品以其精细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创意而闻名,通过不同的线种、针法和图案设计,刺绣艺术家可以表达出色彩斑斓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

刺绣作品既可以是自然景观、风物人情的描绘,也可以是故事、神话、传说的再现。

无论是从细微入微的线迹还是图案的整体结构来看,刺绣作品都展现了人类智慧和艺术天赋。

其次,刺绣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作为非遗项目的刺绣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刺绣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刺绣作品中所呈现的图案和元素往往与特定民族的文化传统、信仰习俗以及历史事件相关联,它们传递着祖辈们的智慧和情感。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刺绣就像是传递文化基因,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此外,刺绣还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无论是刺绣作品本身还是参与其中的过程,都能够让人们体验到独特的审美感受。

在现代社会中,压力和焦虑常常困扰着人们的生活。

而参与刺绣的过程可以让人们暂时抛开烦忧,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感受手工活动带来的平静和满足感。

因此,刺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既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又能够提升心灵的愉悦程度。

在探索非遗刺绣的魅力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刺绣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刺绣技艺也应该融合现代元素,与时俱进地发展。

例如,设计新颖的图案、使用新材料、运用创新技术等等,都是推动刺绣艺术发展的方式。

锦绣江南五花绑绳模

锦绣江南五花绑绳模

锦绣江南五花绑绳模锦绣江南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其特色文化和传统艺术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

其中,五花绑绳模是锦绣江南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1. 介绍锦绣江南五花绑绳模五花绑绳模,又称为绑五花、五花纽扣,是一种传统的纺织工艺技术。

它以江南地区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为基础,通过将五个花朵捆绑在一条绳子上创造出独特的装饰品。

五花纽扣的设计灵感来自江南地区的自然景观、传统工艺、动植物和人文风貌。

五花绑绳模通常由丝线或纱线制成,色彩鲜艳、图案独特。

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展现了江南人民勤劳、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2. 历史渊源五花绑绳模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在古代,五花绑绳模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常用于装点衣物、帽子和盒子等物品上。

它不仅美观,还带有一定的神话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花绑绳模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独有的一种传统纺织工艺。

在当地的市集和民间节日中,五花绑绳模被广泛用于装饰和表演,成为锦绣江南的一大特色。

3. 制作过程制作五花绑绳模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步骤一: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所需的丝线或纱线。

一般来说,使用丝线制作的五花绑绳模颜色较鲜艳,而纱线则更为柔和。

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材料。

步骤二:编织花朵将丝线或纱线分成五条相等的长度。

接着,根据所设计的花朵图案,用绳子编织出五个花朵。

步骤三:绑定花朵将编织好的五个花朵朝向同一个方向排列,然后使用一条较长的细绳子将它们绑在一起。

细绳子要紧密而坚固,以确保花朵不会松散。

步骤四:装饰和固定在绑定好的花朵上额外添加一些装饰,如珠子、小挂饰等。

这些装饰物可以提升五花绑绳模的美观程度。

步骤五:完成作品将五花绑绳模完成后,检查每个部分是否固定牢固,没有瑕疵。

确保作品完美后,可以用它来装饰衣物、包包、帽子或作为饰品佩戴。

4. 文化内涵五花绑绳模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代表了江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着独特的绚丽之美,通过古代建筑艺术、传统绘画、传统文学、传统舞蹈和传统戏曲等形式展现出来。

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绚丽之美体现在建筑的雕梁画栋、精美的雕刻和对称的构造上;传统绘画中的绚丽之美则表现在精妙的笔墨、细腻的用色和独特的构图中;传统文学中的绚丽之美体现在优美的文学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内涵中;传统舞蹈展现出的是优美的舞姿和华丽的服饰;传统戏曲则通过曲艺表演和传统音乐展现出其独特的绚丽之美。

这些绚丽之美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不朽的魅力影响着世代。

传统文化中的绚丽之美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散发着光芒。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绚丽之美、古代建筑艺术、传统绘画、传统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

1. 引言1.1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绚丽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下,我们可以发现各个领域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展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代建筑艺术到传统绘画,从传统文学到传统舞蹈,再到传统戏曲,每一个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承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绚丽之美体现在古建筑的精美雕刻和独特风格上,展现着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传统绘画中的绚丽之美则在于其独特的意境和细腻的笔墨,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传统文学中的绚丽之美则体现在其华丽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上,吸引着无数读者的目光。

传统舞蹈和传统戏曲中的绚丽之美则在于其独特的舞姿和表演形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传统文化中,绚丽之美传承着千年文化的智慧和精髓,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这种绚丽之美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迪,为我们打开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的新大门。

传统文化中绚丽之美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当下所应积极探索的方向,它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彩锦绣的装饰性艺术特征

彩锦绣的装饰性艺术特征

刺绣艺术是现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类别。我国传统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就其而言,从《诗经》上赞美周公、秦襄公的绣裳,荆州出土的龙游凤舞,猛虎瑞兽的战国刺绣纹样,到绚丽多彩的民间刺绣,无不体现一种“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装饰美感。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较早的刺绣残片,如1982年湖北江陵出土战国中期《对凤对纹绣浅黄绢衾》、《飞凤花卉纹绣》“……图案布局有序、变形的龙凤形态生动、规律中出变化,形成华丽而浪漫的装饰性图案。”(《中国造型艺术辞典》927页)1972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浅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茱萸绣绛色绢》“……纹样繁多而细密规则分布、装饰效果颇佳。”(同上735页)又如1965年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刺绣针势走向皆依人物花纹的运动生长方向灵活变化,满地施绣,工艺细腻,构图严谨,色彩浓艳辉煌。”(同上742页)足见早期中国刺绣艺术本体语言,装饰性是其重要特征。
刺绣艺术不同的针法在绣面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传统平绣是根据所绣物体的结构变化用针,经过艺人长期的归纳总结,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格式。彩锦绣是根据内容来选择或重新设计针法,抽象的形态要尽量与表现对象意象的契合,往往能较多的体现个人的情感喜好、审美理想的东西,有变化方便的自由,目的是将艺术的意匠之美与利用材质的工艺之巧尽量统一起来。
有趣的是外国人常把中国传统绘画看成是装饰画。就古代艺术而言,由于注重主观意象的表现性,给以线造型的东方艺术赋予了变化丰富的装饰元素,无论在主题内容、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具有这个特点。比如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中绚丽多彩的佛国场景,又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传世经典画面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特征。西方古典绘画除了光影表现,也有以线造型的,却较偏于客观的再现性。就摹仿传统绘画使其“殊无两样”、“以针代笔”的中国古代刺绣艺术而言,装饰性同样是其重要的艺术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织锦与刺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织锦与刺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织锦与刺绣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而其中,织锦与刺绣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细腻、华丽的表现手法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织锦与刺绣,并阐述其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织锦的历史渊源织锦,作为中国传统的织造工艺之一,源远流长。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织锦的迹象。

而在秦汉时期,织锦工艺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代的织锦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图案,在当时一度成为贵族社会的象征。

织锦的技艺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更加注重对细节的雕琢和色彩的应用。

现今,织锦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织锦的工艺特点织锦的工艺技法独特,大致分为“设计、染色、编制、提花、手工剪裁、整理”等环节。

其中,设计和染色作为织锦的核心,直接决定了织锦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织锦的图案多样,包括花卉、动物、人物等,以及象征吉祥和富贵的吉祥图案。

色彩的应用也非常丰富多样,灵活运用红、黄、蓝等颜色,使作品更加鲜艳夺目。

而织锦的编制则需要采用特殊的织布机,使用金银线或彩色棉线进行编织。

三、织锦的艺术价值织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在艺术创作中,织锦能够通过其丰富的色彩和形式,展示出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同时,织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图案和纹样,记录和传承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的智慧。

此外,织锦还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寄托了人们对吉祥和幸福的期盼。

四、刺绣的历史渊源刺绣,作为中国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刺绣最早起源于手工编织,将蓝色草、云雾纱等作为线材,以针为工具,刺绣出图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刺绣工艺逐渐演化,形成了独特的样式和技法。

刺绣曾被用于宫廷礼仪和服饰装饰等方面,凝聚了古代帝王的智慧和工匠的艺术才华。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布艺和民间刺绣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布艺和民间刺绣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布艺和民间刺绣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的传统布艺和民间刺绣更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富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布艺可以追溯到古代,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蜀锦和汉锦。

蜀锦是四川成都地区的传统织锦工艺,以其精湛的织造技艺和华丽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蜀锦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织造、染色等。

其图案多以花鸟、人物和山水为主题,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寓意深远。

而汉锦则是湖南长沙地区的传统织锦工艺,其特点是图案简洁大方,色彩鲜艳,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蜀锦和汉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除了织锦,中国的传统布艺还包括刺绣。

民间刺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刺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独具特色。

不同地区的刺绣风格各异,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比如苏绣是江苏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以精致细腻、色彩鲜艳而闻名;湘绣是湖南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以线条流畅、图案大方为特点;蜀绣是四川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以线条繁密、图案独特而著称。

这些刺绣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常常被用于装饰和礼品赠送。

传统布艺和民间刺绣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会用传统布艺和刺绣制作各种装饰品,如门神、福字、灯笼等,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这些装饰品不仅增添了喜庆的氛围,还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用彩绸和刺绣制作粽子,以纪念屈原。

这些精美的彩绸和刺绣粽子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用刺绣制作各种精美的月饼盒,以赠送亲友,表达思念和祝福。

这些刺绣月饼盒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代表了家人之间的情谊和团圆之意。

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

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

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内容提要】秦汉以降,大量有关丝织锦绣的术语范畴,被移用到文学批评领域,成为文学审美的“语言模子”和“思维模子”。

这是一种极为特殊而有趣的文学审美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还没有人作过专题研究。

本文将这个文学审美现象开发出来,并作了初步的探讨。

丝织锦绣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文明,对于古代文学审美观念、文学创作、文学话语和文学批评等活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锦绣到文学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审美历程。

采用锦绣美“模子”批评文学,这样的文学批评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可谓是“丝国”的杰作。

在当前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研究中,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

秦汉以降,大量有关丝织锦锈的术语范畴,被移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从而成为文学审美的“模子”。

这是一种极为特殊而有趣的文学审美现象。

那么,这种文学审美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其中的奥秘何在?据我所知,历来还没有人对此作过专题研究。

本文首次将这个文学审美现象开发出来,并进行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新石器时代有两大发明,一是彩陶,二是丝织。

前者缘于食,后者缘于衣。

彩陶是人类艺术第一大杰作。

陶器之形状,千奇百态;色彩之运用,简洁明快;彩绘之构图,稚拙神秘……,先民们将“食”的感性冲动和理性膜拜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彩陶技艺相比,丝织技艺的成熟却晚了许多。

新石器时代的丝织还处于发轫阶段,不染色,也没有图案。

彩丝织绣技艺出现于何时,现在人们还不大清楚。

但是,到了商周时期,彩丝织绣技艺已经很普遍了。

所以,彩绣是继彩陶之后人类艺术第二大杰作,其色彩之丰富,构图之精致,是远远超过了彩陶的。

但与彩陶所不同的是,丝织锦绣技艺更为全面深入地浸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之中。

诸如,原始宗教方面,有“蚕神”和“蚕王”崇拜;礼仪方面,有周代日、月、星、山、龙、虫、黼、黻等十二章纹祭服;政治方面,“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而一般布衣百姓只能“耋老而后衣丝”(《盐铁论》第二十九);外交方面,丝绸锦绣成为对外贸易和馈赠的珍品,开拓出了一条“丝绸之路”;民俗方面,锦绣也成为贵族男女婚嫁丧葬的必用物;文字方面,甲骨文中由“糸”(细丝)和“丝”衍生出的文字就有100多个。

传统服饰的绣花之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技艺

传统服饰的绣花之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技艺

传统服饰的绣花之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技艺传统服饰的绣花之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技艺绣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工艺艺术,被称为"绣艺之最"。

刺绣技艺在中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代代传承,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服饰中的绣花技艺独具一格,融合了中华民族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刺绣技艺的历史渊源中国的刺绣技艺起源于远古时期,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刺绣作品出土于中国陕西省的千年之前,被视为中国刺绣的起源之地。

古代中国的刺绣工艺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时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创新。

刺绣技艺在汉代达到巅峰,成为当时社会上层阶级以及皇室成员的专门服饰。

二、刺绣技艺的特点和分类中国的刺绣技艺以其精湛的刺绣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刺绣的主要特点包括线条优美细腻、色彩鲜艳饱满、形象逼真传神等。

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刺绣技艺还可分为苏绣、湘绣、顾绣等多种类型。

其中,苏绣以其精细绣工和独特的风格享誉全球,被誉为刺绣技艺的瑰宝。

三、传统服饰中的刺绣装饰刺绣在中国传统服饰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都可以看到刺绣图案的点缀。

例如,传统的汉服中常常绣有龙凤、吉祥图案,代表着中华民族中最尊贵和吉祥的象征。

而女性的旗袍也常常运用刺绣技艺,如精美的花鸟图案、纹饰等,增添了服饰的华丽感和独特韵味。

四、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刺绣技艺,中国政府从国家层面积极推动相关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刺绣技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已经建立了多个刺绣技艺传承的培训基地和学校,培养和传承了大量的刺绣技艺人才,确保了刺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刺绣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种传统工艺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锦绣恢弘的意思解释-定义说明解析

锦绣恢弘的意思解释-定义说明解析

锦绣恢弘的意思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是一篇文章的开头,旨在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并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锦绣恢弘"这个词组的意思。

"锦绣恢弘"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由"锦绣"和"恢弘"两个词组成。

我们将分别介绍"锦绣"和"恢弘"的含义,并展开探讨"锦绣恢弘"这个词组的深层含义。

"锦绣"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它通常用来形容美丽、华丽、绚丽多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锦绣被视为一种珍贵的织物,它由多种色彩丰富的丝线交织而成,展现出华美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

因此,"锦绣"一词不仅指代了物质上的华丽与繁盛,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繁荣富饶的向往。

而"恢弘"一词则表示宏大、壮丽、宏伟等含义。

它可以用来形容建筑物、景观或艺术作品的规模庞大和气势磅礴。

当我们谈到一座庄严肃穆的大教堂、一幅宏伟壮丽的山水画或者一场规模浩大的盛典时,"恢弘"这个词就能够准确地传达出那种庄严和壮美的感觉。

因此,"锦绣恢弘"这个词组的综合意思可以理解为一种既美丽华丽又宏大壮丽的景象或事物。

它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繁荣富饶的向往和追求,也表达了人们对规模庞大、壮丽宏伟的艺术、建筑和自然景观的敬仰和赞美。

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锦绣恢弘"这个词的深层含义,从不同角度探寻它在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它对于个人和社会意义的思考。

通过对"锦绣恢弘"这个词组的全面解释,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它所代表的丰富内涵,从而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享受生活中的"锦绣恢弘"之美。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的内容。

锦绣河山遍地画的意思

锦绣河山遍地画的意思

锦绣河山遍地画的意思
“锦绣河山遍地画”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用来形容山水风光
美丽如画,景色优美。

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常用来形容
自然风光的壮丽和美丽。

其中,“锦绣”指的是绚丽多彩、华丽美
丽的意思,“河山”代表着山川河流、自然景观,“遍地画”则比
喻如同画作一般美丽。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美丽的山水风景如同一
幅幅绚丽多彩的画作遍布大地。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个成语可以引申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
赞颂,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向往。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
个成语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山水风景的独特情怀和审美
情趣。

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各种美丽的自然景观,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美好事物,比如美丽的建筑、优美的诗句等等。

总的来说,“锦绣河山遍地画”这个成语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
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观和艺术的独特情感和审
美追求。

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绣出传统艺术之美

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绣出传统艺术之美

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绣出传统艺术之美中国传统刺绣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凭借其独特的技巧和精湛的刺绣工艺,呈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艺术之美。

一、刺绣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最早的刺绣作品可以在出土的古墓中找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刺绣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而精致的技艺,并且在汉代和唐代达到了巅峰。

在宋代,刺绣工艺更加精细,成为了一种绢花样式的刺绣,其特点是线条流畅,五彩斑斓,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二、传统刺绣的特色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具有独特的特色,可以从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来看。

1. 技术方面中国传统刺绣技艺融汇了刺绣技法的精华,包括平面绣、立体绣、工艺绣等多种技巧。

传统刺绣注重精细和精确,使用的针线选用上等丝线,针法灵活多变,能够绣出细腻而逼真的图案。

刺绣工艺需要刺绣师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奥秘。

2. 艺术方面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刺绣作品无论是在图案设计上还是在色彩运用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统的刺绣图案常常取材于自然界,如花卉、鸟兽、山水等,以及古代文人雅士的作品和传统神话故事等。

通过线条的细腻和颜色的渲染,刺绣作品能够呈现出生动而美丽的艺术形象。

三、刺绣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刺绣作为民间艺术,曾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

然而,近年来,传统刺绣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传承人的努力和创新,在设计、材料和工艺上不断追求新突破,使得传统刺绣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刺绣艺术的行列中,将刺绣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刺绣走向国际舞台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不仅在国内得到了重视和推崇,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越来越多的国际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传统刺绣作为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展示出来,吸引了众多观众和收藏家的目光。

中国刺绣的精细和独特性,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锦绣文章的意思解释

锦绣文章的意思解释

锦绣文章的意思解释
“锦绣文章”是一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文章写得优美、精彩,充满着美好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

它指的是用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理念,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美感和深度。

“锦绣文章”这个词组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其中的“锦”指的是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绣”指的是用针线在锦缎上绣出图案和花纹。

在古代,锦和绣都是宫廷和贵族中非常重要的装饰和生活用品,它们常常用来表达主人的情感和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锦绣文章”这个词组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文章写得好,语言优美,充满着思想和情感。

在现代,“锦绣文章”也常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各种形式的文章。

锦绣文章不仅要求文章的语言优美,还要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

这样的文章往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锦绣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它为人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视野,展现出了绚丽之美。

在这个视野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和文化遗产。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山水画。

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山水画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

中国的山水画通过精湛的笔墨和独特的构图,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

在这些画作中,山峦起伏,江河蜿蜒,树木苍翠,形成了一个宛如仙境般的美丽画面。

观赏这些画作,人们会被自然的壮丽之美所吸引,感受到宇宙的无穷魅力。

除了山水画,中国的丝绸也展现了绚丽之美。

丝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丝绸的精巧纹饰、鲜艳色彩和柔软质地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丝绸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从蚕茧中提取丝线,经过缫丝、织布、染色等过程,最终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织品。

丝绸不仅可以被用来制作衣物和家纺,还可以被用来制作艺术品和装饰品,如丝绸绣品和丝绸画等。

这些作品通过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纹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感。

另外,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是绚丽之美的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

从古代的寺庙和宫殿到现代的园林和别墅,中国的传统建筑都充满了艺术魅力。

传统建筑的设计注重空间布局和色彩搭配,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建筑内部的装饰和家具也充满了细致雕刻和华丽饰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豪华和华丽。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下,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诗词和音乐。

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文化的瑰宝,通过凝练的语言和意境深远的表达,展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中国的古代音乐则以其独特的音律和华丽的乐曲而著名。

传统的古琴、笛子和箫等乐器,以其婉转悠扬的音色,打动了世人的心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体现在众多方面,无论是山水画、丝绸、传统建筑、诗词还是音乐,都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这些绚丽之美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就要备战中考了,初中语文平时要怎样做练习呢?还很迷茫的话,那不妨和店铺一起来做份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

中国的陶瓷闻名xiá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zhāng。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róng合,更能xūn染出高品质的生活。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5月15日,宁启动车要开跑啦!开行首日,这么值得纪念的日子,想不想约起来去体验一番,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动车之旅?B.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创作的小说《白鹿原》发行逾200万册,被评论家认为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

”C.勇敢对于军人来说只是最低要求,国家观念、公民意识、宏观视野、协同精神,乃至对细节的关注,都是对军人的高标准要求。

D.梦想的阶梯,需要艰辛的奋斗步步攀登;伟大的航程,离不开思想的灯塔指引方向。

3.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持之以恒。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C.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需要改变国人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

D.危言耸听的上海踩踏事件的发生,再一次给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分,①-⑥每题1分,⑦题2分)①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见端以知末。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 。

④ 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⑤已是悬崖百丈冰,_______________ 。

⑥_______________ ,柳暗花明又一村。

收藏·品浅析南通彩锦绣的韵外之致

收藏·品浅析南通彩锦绣的韵外之致

COLLECT·SAVOUR收藏·品味文 郁宗翰浅析南通彩锦绣的韵外之致彩锦绣艺术发源于南通,是艺术美术研究所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研发出来的,在纳纱绣、点彩和纳锦针法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从中发展出了多种新的绣法,彩锦绣起源于传统民间刺绣,随后出现了新样式,被专业称作“传统和现代艺术的成功结合”。

南通彩锦绣具有较为丰富的刺绣针法语言,和传统平绣相比,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表现性。

一、南通彩锦绣当前的现代刺绣品,是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继承民间彩锦绣传统阵法而创造出来的。

彩锦绣富有装饰效果,在一些大型刺绣壁画、室内装饰壁挂、腰带绣衣等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这就证明彩锦绣具有较高的表现力。

彩锦绣艺术主要来源于传统民间的刺绣艺术,其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

而民间艺术属于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大动脉”,拥有着永恒的魅力。

民间艺术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充分抒发了我国劳动人民淳朴的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

民间艺术多采用装饰手法,充分体现人们的审美理想,南通彩锦绣经过长期的发展,流传至今,也拥有着其他民间艺术的特点。

彩锦绣艺术意象的表现性手法,对历史装饰性手法的典型艺术特征进行传承[1]。

此外,彩锦绣的装饰性特点,对传统艺术精神进行回归,同时也对刺绣艺术本体语言进行进一步强化。

其充分应用了现代艺术形式美、抽象美形式法则,体现了具体的画稿设计,对材料和针法的使用均比较讲究,产生较高的视觉美感。

二、 制作工艺彩锦绣主要是在方格底料上进行创作,其对点彩、纳锦针法和染、衬钉、盘等工艺手段进行科学选择和灵活应用。

从而组成了独特的点、线、面的刺绣画面。

作品较为简洁明快,同时具备较高的美化和装饰特色[2]。

和传统的平绣艺术不同 ,主要差别表现在艺术处理上,彩锦绣对材料、针法处理进行巧妙应用,重点关注设计。

彩锦绣在对材料进行使用方面,方格底纱底料选择的是半透明的材料,其能够促使绣出的画面产生一种朦胧美的虚幻效果。

绣锦舞蹈赏析

绣锦舞蹈赏析

绣锦舞蹈赏析标题:绣锦舞蹈赏析报告:绚丽多姿的锦绣画卷导语:绣锦舞蹈是一种源自我国民间的传统舞蹈,它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绚丽的服饰和充满活力的表演形式,给人带来视觉与心灵的享受。

本报告将对绣锦舞蹈进行赏析,从舞蹈动作、服饰道具、音乐节奏等方面,揭示其内涵与艺术魅力。

一、绣锦舞蹈的起源与发展绣锦舞蹈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宋时期。

它最初是民间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舞蹈。

绣锦舞蹈的名称来源于舞蹈中所使用的绣锦服饰,这种服饰色彩斑斓、图案丰富,如同精美的绣锦画卷,故得名“绣锦舞蹈”。

二、绣锦舞蹈的动作特点绣锦舞蹈的动作特点是优雅、柔美、充满弹性。

舞蹈中运用了许多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如手腕、手臂、脚步的灵活运动,表现出女性的柔美与婀娜。

同时,绣锦舞蹈还吸收了戏曲、杂技等艺术形式的元素,使得舞蹈动作更具表现力。

三、绣锦舞蹈的服饰道具绣锦舞蹈的服饰道具是舞蹈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使舞蹈更具观赏性。

舞蹈服饰以绣锦为主,色彩丰富、图案精美,充分展示了我国民间工艺的高超技艺。

此外,舞蹈中还运用了各种道具,如扇子、长袖、丝巾等,使舞蹈动作更加丰富多样。

四、绣锦舞蹈的音乐节奏绣锦舞蹈的音乐节奏明快、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舞蹈音乐多采用民乐乐器演奏,如二胡、笛子、琵琶等,旋律优美、悠扬动听。

舞蹈节奏以平稳、舒缓为主,中间穿插快速、激昂的节奏,使得舞蹈表演更具层次感。

五、绣锦舞蹈的表演形式绣锦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

独舞表现了舞者的个人技巧与情感表达,双人舞展现了舞者之间的默契与情感交流,群舞则表现出绣锦舞蹈的壮观场面与气势。

在各种表演形式中,舞者们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绚丽的服饰道具和充满活力的表演,将绣锦舞蹈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六、绣锦舞蹈的审美价值绣锦舞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融合了我国民族舞蹈、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

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

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

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丝绸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发明,并从东到西、从陆地到海洋铺设出了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和波澜壮阔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009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中华丝绸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丝绸薄如蝉翼,轻似云霓,美若彩霞。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丝绸作为“美物”来看待。

丝绸的种类较多,包括绢、缎、罗、纱、绡、纨、绨、缯、绮、绫、锦等,宛如百花盛开,各有其美。

其中织锦的出现,将丝绸审美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史上的奇葩。

所谓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花纹图案的丝绸。

它色彩斑斓,图案华丽,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高等丝绸。

譬如新疆出土的汉代著名的《红地韩仁绣锦》就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它是在红色地锦上,织绣着具有汉代特征的图案,即云气纹、动物纹和吉祥语的组合。

云气纹,也称为祥云纹,是汉代丝绸锦绣的标志图案,后来成为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图像符号。

动物纹从右至左依次为狮、辟邪、虎、羊、龙等,吉祥语从右至左依次为“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亟”10字穿插在花纹的空隙处。

韩仁是西汉著名的织绣艺人。

“右”与“佑”通用,“亟”与“极”通用,即永远保佑子孙。

这件作品色彩丰富,图案华美,是汉代织锦的代表作。

后来,织锦技艺,如花绽放,形成了蜀锦(成都)、宋锦(苏州)和云锦(南京)三大名锦。

蜀锦图案华美,精湛高贵;宋锦花纹精致,色彩典雅;云锦色泽光丽,灿若云霓。

各有特色,美不胜收。

所谓绣,又称为刺绣,民间也叫作“绣花”,是以穿针引线的方法,将某些花纹图案缝制在织物(布料、丝绸)上。

从《诗经》文献来看,诸如“素衣朱绣”(《唐风·扬之水》)、“衮衣绣裳”(《豳风·九罭》)和“黻衣绣裳”(《秦风·终南》)等,周代在丝绸衣服上绣花已比较普遍了。

这种“绣衣”的传统发展到宋代,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一是朝廷专门设立了“文绣院”,绣工巧手达到300多人,专为皇宫绣制御衣和装饰品;二是形成了以唐宋名家书画为范本的画绣。

锦绣风华 非遗刺绣的魅力

锦绣风华 非遗刺绣的魅力

锦绣风华非遗刺绣的魅力刺绣,作为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工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审美情趣。

它以针线为笔,以织物为纸,绣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的画卷,展现出了无尽的魅力。

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为了装饰衣物和生活用品,用骨针在兽皮上简单地缝制图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刺绣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最初的实用功能逐渐演变为兼具装饰和艺术价值的精湛技艺。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刺绣风格各具特色,如苏绣的细腻雅致、蜀绣的鲜艳明快、湘绣的豪放大气、粤绣的华丽精美等。

苏绣,以其精细的针法和典雅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苏绣艺人善于运用细腻的丝线,通过平针、套针、滚针等多种针法,将花鸟鱼虫、人物风景等题材绣得栩栩如生。

一幅优秀的苏绣作品,其线条流畅、色彩柔和,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例如,苏绣中的《猫》,绣猫的毛发纤细入微,仿佛能够感受到其柔软的质感,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与观者交流。

蜀绣则以其鲜明的色彩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独树一帜。

蜀绣常用红、绿、黄等鲜艳的丝线,绣出的图案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蜀绣中的《芙蓉鲤鱼》是其代表作之一,鲤鱼在水中游动,芙蓉花盛开,色彩鲜艳夺目,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湘绣以针法多变、表现力强而著称。

湘绣艺人擅长运用掺针、毛针等针法,使绣品具有很强的质感和表现力。

湘绣作品《狮虎》,绣出的狮子和老虎威风凛凛,毛发蓬松,尽显王者之气。

粤绣则以金碧辉煌、构图饱满为特色。

粤绣常使用金线、银线等材料,绣出的图案华丽夺目。

粤绣作品《百鸟朝凤》,凤凰高贵华丽,百鸟形态各异,整个画面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除了中国的四大名绣,还有许多其他地区的刺绣也各具魅力。

比如,苗绣以其独特的图案和丰富的寓意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侗绣以其朴素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刺绣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在过去,女子们通过刺绣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憧憬。

她们将自己的心血和情感融入到一针一线之中,绣出的作品不仅是美丽的装饰品,更是她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锦绣天地 探索非遗刺绣的魅力

锦绣天地 探索非遗刺绣的魅力

锦绣天地探索非遗刺绣的魅力刺绣,作为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工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与智慧结晶。

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从华丽的宫廷服饰到民间的日常用品,刺绣无处不在,以其细腻的针法、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寓意,展现着无尽的魅力。

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装饰衣物和表达对美的追求,开始用简单的针线在布料上进行缝缀。

随着时间的推移,刺绣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古代中国,刺绣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宫廷中的绣娘们精心制作出华丽无比的绣品,为皇室成员增添了尊贵的气质。

而在民间,女子们也以刺绣技艺的精湛程度来衡量其心灵手巧和贤惠程度。

中国的刺绣流派众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苏绣以其细腻、雅致而闻名,针法精巧,色彩柔和,所绣之物宛如栩栩如生的画卷。

湘绣则以豪放、粗犷为特色,线条粗中有细,针法多变,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蜀绣的针法严谨、平齐光亮,色彩明快,常常以花鸟虫鱼等自然元素为主题。

粤绣则注重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金银线的运用更是增添了其华丽的质感。

刺绣的针法繁多,每一种针法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力。

平针绣是最基本的针法,线条平整均匀,常用于表现大面积的图案。

套针绣则通过层层套叠的针法,使绣品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打籽绣则是在绣面上形成一粒粒凸起的小结,增加了绣品的质感和触感。

此外,还有滚针绣、盘金绣、乱针绣等多种针法,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刺绣效果。

在刺绣的图案设计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

龙凤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权力尊贵;牡丹代表着富贵繁荣;梅花寓意着坚韧不拔、高洁清雅。

这些图案不仅美观,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的表达。

同时,刺绣也常常与诗词、典故相结合,使绣品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刺绣工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机器刺绣的出现使得刺绣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手工刺绣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绣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演讲人:古风■演讲地点:扬州大学文学院■演讲时间:二○一六年三月作者:古风《光明日报》(2016年05月12日11版)古风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延安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文论和美学研究,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代表作有《意境探微》和《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

论文入选了第18届(北京)和第19届(波兰)世界美学大会。

图①:当代湘绣作品《东风》图②:绣品《龙荷包》图③:当代蜀绣作品《飞天》图④:当代沈绣作品《贵妃》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丝绸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发明,并从东到西、从陆地到海洋铺设出了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和波澜壮阔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009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中华丝绸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丝绸薄如蝉翼,轻似云霓,美若彩霞。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丝绸作为“美物”来看待。

丝绸的种类较多,包括绢、缎、罗、纱、绡、纨、绨、缯、绮、绫、锦等,宛如百花盛开,各有其美。

其中织锦的出现,将丝绸审美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史上的奇葩。

所谓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花纹图案的丝绸。

它色彩斑斓,图案华丽,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高等丝绸。

譬如新疆出土的汉代著名的《红地韩仁绣锦》就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它是在红色地锦上,织绣着具有汉代特征的图案,即云气纹、动物纹和吉祥语的组合。

云气纹,也称为祥云纹,是汉代丝绸锦绣的标志图案,后来成为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图像符号。

动物纹从右至左依次为狮、辟邪、虎、羊、龙等,吉祥语从右至左依次为“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亟”10字穿插在花纹的空隙处。

韩仁是西汉著名的织绣艺人。

“右”与“佑”通用,“亟”与“极”通用,即永远保佑子孙。

这件作品色彩丰富,图案华美,是汉代织锦的代表作。

后来,织锦技艺,如花绽放,形成了蜀锦(成都)、宋锦(苏州)和云锦(南京)三大名锦。

蜀锦图案华美,精湛高贵;宋锦花纹精致,色彩典雅;云锦色泽光丽,灿若云霓。

各有特色,美不胜收。

所谓绣,又称为刺绣,民间也叫作“绣花”,是以穿针引线的方法,将某些花纹图案缝制在织物(布料、丝绸)上。

从《诗经》文献来看,诸如“素衣朱绣”(《唐风·扬之水》)、“衮衣绣裳”(《豳(bīn)风·九罭(yù)》)和“黻(fú)衣绣裳”(《秦风·终南》)等,周代在丝绸衣服上绣花已比较普遍了。

这种“绣衣”的传统发展到宋代,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一是朝廷专门设立了“文绣院”,绣工巧手达到300多人,专为皇宫绣制御衣和装饰品;二是形成了以唐宋名家书画为范本的画绣。

因为,宋代之前刺绣以实用为主,从宋代开始除了实用绣品之外,也有了艺术绣品。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海棠双鸟》、《梅竹鹦鹉》和《瑶台跨鹤》便是南宋画绣精品。

后者以松枝、楼台、祥云、山石和松树构成一个半圆形画面,上方有一位仙人骑鹤翩翩而来,楼台上有二人说笑着迎接,形成构图上的照应关系,一方印章就嵌在下半圆的左尾。

人物传神,构图精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正如董其昌《筠清轩秘录》所说:“宋人之绣,……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

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噏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

”移用这段话评价《瑶台跨鹤》可谓恰当。

这种“画绣”技艺通过明代顾绣传承于后世。

清代以降,形成了苏绣、蜀绣、粤绣和湘绣四大名绣。

苏绣平齐细密,素雅柔美;蜀绣针法多样,疏朗明快;粤绣构图饱满,色彩鲜艳;湘绣丝绒结合,形神兼备。

绣花朵朵,各有其美。

虽然,从性质上看,“绣”不是丝绸,但在古代一般常用彩丝和丝绸作为刺绣的材料,因而“绣”与丝绸就有了密切的关系。

由于所用材料相同(如彩丝),表现对象相同(如花纹图案),因而古人常常以“锦”与“绣”并称(锦、绣)或者合称(锦绣)。

但是,“锦”与“绣”两者的工艺技术不同,前者是“织”成花纹图案,后者则是“绣”成花纹图案。

所以,“锦”是锦,“绣”是绣,前者是丝绸,后者只是丝绸的装饰技艺和装饰品。

但是,锦与绣有相同点,即两者工艺最复杂、色彩最丰富和图案最华丽,是最具有观赏性的丝绸。

因此,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

锦绣与中华色彩观念的形成色彩是人类视觉快感的第一种形式,因而色彩观念就是人类最初形成的审美观念。

所以,要考察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起源,就应当从考察这个民族的色彩观念开始。

那么,中华民族是如何从色彩的认识开始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呢?锦绣与中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认为,人类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基本上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观看阶段。

天上的日月星云,地上的山水草木,以及花鸟虫鱼等,都是有色彩的。

可以说,凡是太阳下面的事物都富有色彩。

所以,当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面前便是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

对于这样的彩色世界,人类最初能做的事情就是观看→认识→再观看,即被动地接受这些色彩信息。

二是创造阶段。

人类在对于色彩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制造和利用颜料,并利用人造色彩美化生活用品。

我们祖先创造的第一类染色生活用品是原始彩陶,可称为彩陶时代。

原始彩陶的发明缘于食,是餐饮器皿的审美化。

有人认为,原始彩陶只有赤、白、黑三种色彩。

我不同意这个看法,原始彩陶的最大成就是基本确立了赤、白、黑、黄、青(蓝)五色观念。

这与《尚书·益稷》对于“五色”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祖先的色彩观念还比较单纯,即没有对于色彩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

我们祖先创造的第二类染色生活用品是锦绣,可称为锦绣时代。

锦绣的发明缘于衣,是服饰用品的审美化。

他们不仅可以先织后染,创造印花丝绸;也可以先染后织,创造华丽锦绣。

因此,锦绣的出现是丝绸生产技艺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华色彩观念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能够认识、提炼和利用植物染料。

诸如从茜草中提炼红色颜料,从荩草中提炼黄绿色颜料,从蓝草(马蓝草、木蓝草、槐蓝草)中提炼蓝色颜料,从紫草中提炼紫色颜料等。

《诗经·小雅·采绿》就是抒写一位妇女采摘染料植物的诗歌。

朱熹注云:“蓝,染草也”。

植物染料的发现和利用是一大进步。

其二,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形成了利用人造颜料装饰和美化生活用品的审美意识。

其三,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形成了“五色”观念。

《考工记》云:“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fǔ),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

”彩陶时代形成了“五色”观念,锦绣时代“五色”观念得到了继续巩固。

东汉织锦常用红、蓝、黄、绿、白五种色彩,是五色观念的具体实践。

譬如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就是在蓝地上,织绣了红、黄、绿、白花纹,合为五色,是典型的东汉织锦的代表作。

这件织锦“总五色而极思,尽众化之为形”(张率《绣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四,随着染丝、染绸和印花技术的发展,这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以正色来配制间色的技术,大大丰富了色彩的种类。

譬如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不同色彩的丝织品就有35种之多。

这是古代的文献证据。

汉代墓葬出土的织锦有绛、白、黄、褐、宝蓝、淡蓝、油绿、绛紫、浅橙、浅驼等10多种色彩,其中大多是配制的间色。

这是古代的实物证据。

也有人对于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绸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大部分是间色。

这是古代的科学证据。

因此,我认为,丝绸锦绣的色彩是十分丰富的,此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间色配制技术,使色彩的种类增加到数十种之多。

所以,在色彩观念上,锦绣时代比彩陶时代又前进了一大步。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是在丝绸锦绣生产中丰富了对于色彩的认识,所以也就将色彩与丝绸锦绣联系在一起了。

尤其是在对于一些色彩的命名用字中,更可以看到丝绸锦绣对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譬如“红”、“绿”、“紫”、“绛”、“缃xiāng”、“绯fēi”、“缁zī”等表示色彩的文字皆与丝绸锦绣有关。

如《说文》云:“红,帛赤白色”;“绿,帛青黄色也”;“紫,帛青赤色”;“绛,大赤也”;“缃,帛浅黄色也”;“绯,帛赤色也”;“缁,帛黑色也”等。

虽然丝绸锦绣并不是提炼色彩的原料,但是人们对于色彩种类的发现和利用确实与丝绸锦绣的生产需求有关,所以就用各种色彩的丝绸锦绣作为标识色彩的文字。

这是人们为什么要用丝绸锦绣的名称(文字)标识色彩的真实原因。

因此,在这些标识色彩的文字里就永远积淀下了丝绸锦绣的痕迹。

这足以证明,丝绸锦绣与中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锦绣与中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锦绣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

由于色彩丰富,图案华丽,因而锦绣成为丝绸中最美丽的品种。

所以,从商周至战国时期的人们观念中,“锦绣”是美丽之物,而且是一切美丽事物中的最美者,因而被称为“美物之首”。

早在商周时期,锦绣除了用来制作贵族的衣服之外,还用于居室装饰。

据说商纣王生活十分奢侈,其宫殿“锦绣被堂”(墨子语)。

这是说用锦绣制作窗帘、帐幔、墙围、壁挂等,使居室华美多彩,富丽堂皇。

这种以锦绣美化生活的风气在战国时期更为流行。

例如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共出土46件丝织品,计有衾qīn、衣、袍、裙、绔、衿jīn、帽、鞋、镜衣、枕套等,涉及到绢、纱、罗、绨、组、绦、绮、锦等丝绸品种,被称为“战国丝绸宝库”。

当然,这种审美时尚还只是局限于贵族社会,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产业的发展,民间百姓也可以使用丝绸锦绣了。

大致说来,锦绣被作为审美元素,被广泛地使用于衣服、被面、枕套、鞋垫、腰带、披风、纱巾、手绢、纨扇、荷包、帐幔、壁挂、屏风、门帘、锦旗、幌子、书籍、字画等用品,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民间祥瑞文化的花纹图案,诸如龙凤、鸳鸯、喜鹊、仙鹤等飞禽,梅、兰、松、竹等花草,鹿、麒麟、马、虎等动物,都成为锦绣常用的题材。

正如李卓明的《丝绸之歌》所说:“中国丝绸,你珍宝般的光彩,美化了我们生活”。

锦绣还与生活风俗结合,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精彩的民俗审美文化景观。

譬如端午节有绣香包和送香包(南方人叫荷包)的风俗。

制作方法是:用丝绸包裹香草(如茱萸草,民间传说有驱邪功能)做成各种形状的小包,再在小包上绣各种图案,然后用彩绳作为香包的佩带。

小孩将香包带在脖项,大人则是佩带在衣服上。

送香包给小孩是保其平安,送给男孩或者女孩是传达爱情,送给老人是保其健康。

在全国各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些《绣荷包》民歌,其中大部分属于情歌。

福建的《十绣荷包》则介绍了“绣荷包”的内容,诸如“狮子龙摆尾”、“鲤鱼跳龙门”和“鸳鸯戏水”等花纹图案,也寄托着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的愿望。

正如著名学者张道一所说,“她几乎要把中国的人文都绣到荷包中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