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煤田地质学课件(1)
合集下载
煤矿地质知识 ppt课件

18
2.岩石:矿物的集合体 按生成原因岩石可分为: (1)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辉绿岩 (2)变质岩:大理岩
ppt课件
19
2.岩石:矿物的集合体 按生成原因岩石可分为: (1)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辉绿岩 (2)变质岩:大理岩 (3)沉积岩:砾岩、砂岩、泥岩、页岩、 石灰岩、煤 沉积岩分布最广,地表约75%的面积都覆盖 有沉积岩。
ppt课件 33
ppt课件
34
3、煤层结构 简单结构煤层:煤层中没有呈层状出现的比 较稳定的夹石层,但仍可能夹一些矿物质 透镜体或结核。 复杂结构煤层:煤层中常含有较稳定的夹石 层。
长焰煤
气煤 烟 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沥青光泽
强沥青光泽 弱玻璃光泽 玻璃光泽 强玻璃光泽
褐黑色
2.8 2.6 2.6 2.5
最大 黑色 黑灰色 灰黑色 钢灰色 3.5~4.0 最小 1.35~ 1.8 良好
金刚光泽 无烟煤 似金属光泽
ppt课件
31
七、常用煤的指标
(1)水分(W) 内在水分:吸附或凝聚在煤内部毛细孔中的水分 外在水分:在煤的开采储运、洗选过程中存留在煤表面的水分 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总和称为全水分 (2)灰分(A):煤完全燃烧后的固体残渣 (3)挥发分(V):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煤在高温下有机 质分解出来的气态物质 (4)发热量(Q):单位重量的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单位:J/G (5)胶质层厚度(Y):具有粘结性的煤在密闭条件下加热 到一定温度,形成胶质体。 (6)含矸率:指矿井开采出来的煤炭中大于50mm的矸石量占 全部煤量的百分率。
ppt课件
11
地震作用
ppt课件
12
地震作用
ppt课件
煤田地质第章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一、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1、沼泽的概念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一、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2、沼泽的形成条件 ➢ 沼泽既不属于水域,又不是真正的陆地,而是 地表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形态。 ➢ 沼泽的形成和发育是地质、地貌、水文、土壤、 植物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二、植物的有机组成
2、木质素 木质素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 解。当植物死亡后较易氧化为 芳香酸和脂肪酸。在泥炭沼泽 水中,由于水和微生物的作用, 木质素发生分解,并和其他化 合物生成与腐植酸相似的物质。 它是煤的原始物质中重要的有 机组分。
草本沼泽:在潮湿气候区,沼泽中生长有芦苇、 香蒲、禾草本植物。
木本沼泽:湿暖气候条件下,生长有松、杉、 柏等木本植物。其中比较特殊的是生长在热 带海岸的红树林沼泽。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三、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 泥炭沼泽的形成有两种泥炭沼泽化的方式: ➢ 由水域转化为泥炭沼泽,称为水域泥炭沼泽化; ➢ 由陆地演化为泥炭沼泽,称为陆地泥炭沼泽化;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一、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2、沼泽的形成条件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主要是指湿度和温度。 ➢ 湿度是形成沼泽的必要条件,形成沼泽的湿度条件是年降雨 量大于年蒸发量。 ➢ 温度对泥炭堆积增厚的影响体现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影 响植物的种群和生长速度,也影响植物遗体的分解速度。 ➢ 尽管从现代世界泥炭的分布来看,热带,温带和寒带都可 形成泥炭,但最有利于泥炭堆积的显然是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一、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1、沼泽的概念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一、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2、沼泽的形成条件 ➢ 沼泽既不属于水域,又不是真正的陆地,而是 地表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形态。 ➢ 沼泽的形成和发育是地质、地貌、水文、土壤、 植物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二、植物的有机组成
2、木质素 木质素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 解。当植物死亡后较易氧化为 芳香酸和脂肪酸。在泥炭沼泽 水中,由于水和微生物的作用, 木质素发生分解,并和其他化 合物生成与腐植酸相似的物质。 它是煤的原始物质中重要的有 机组分。
草本沼泽:在潮湿气候区,沼泽中生长有芦苇、 香蒲、禾草本植物。
木本沼泽:湿暖气候条件下,生长有松、杉、 柏等木本植物。其中比较特殊的是生长在热 带海岸的红树林沼泽。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三、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 泥炭沼泽的形成有两种泥炭沼泽化的方式: ➢ 由水域转化为泥炭沼泽,称为水域泥炭沼泽化; ➢ 由陆地演化为泥炭沼泽,称为陆地泥炭沼泽化;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一、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2、沼泽的形成条件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主要是指湿度和温度。 ➢ 湿度是形成沼泽的必要条件,形成沼泽的湿度条件是年降雨 量大于年蒸发量。 ➢ 温度对泥炭堆积增厚的影响体现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影 响植物的种群和生长速度,也影响植物遗体的分解速度。 ➢ 尽管从现代世界泥炭的分布来看,热带,温带和寒带都可 形成泥炭,但最有利于泥炭堆积的显然是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
煤田地质及矿图知识PPT课件

根据当前开采技术,我国将煤层按厚度分为三
类:
薄煤层
<1.3m
中厚煤层
1.3~3.5m
厚煤层
>3.5m
42
四、煤层赋存特征
• 3. 按煤层稳定性分类
• 煤层稳定性是煤层形态、厚度、结构及可采性的变化程 度。按煤层稳定性,可分为:
•
稳定煤层
•
较稳定煤层
•
不稳定煤层
•
极不稳定煤层
43
第二节 煤质及煤的工业分类
煤田地质及矿图知识
1
第一节 煤田地质概述 第二节 煤质及煤的工业分类 第三节 煤田地质勘探及煤炭储量 第四节 矿图基本知识
2
第一节 煤田地质概述
一、成煤作用 二、聚煤时期 三、含煤岩系 四、煤层特征
3
一、成煤作用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经成煤作用后转变成的 固体可燃矿产。
(一)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的演
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熔融状态的岩浆,沿地壳的裂
隙等薄弱地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 石。
7
二、聚煤期
沉积岩是地壳表层环境中常温常压条件下形成的岩石。主 要由风化和剥蚀岩石的碎屑及可溶物质等,经搬运、沉积、 压紧、胶结而形成的岩石。
由于风化、剥蚀、搬运作用形成的岩石。特点: 成层状态;存在古生物化石。如:砾石、砂岩、页 岩、石灰岩、煤。
(一)煤层的结构和顶、底板
1. 煤层的结构
煤层通常是层状的。根据煤层中有 无较稳定的夹矸层,将煤层分为两类。
(1)简单结构煤层 (2)复杂结构煤层
24
四、煤层赋存特征
• 2. 煤层的顶、底板
• 顶板:赋存在煤层之上的邻近岩层。 • 底板:赋存在煤层之下的邻近岩层。
煤矿地质学全套课件

根据莫霍面和古滕堡面将地球内部 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内圈的主要特征 1.地壳:上地壳叫硅铝层,下地壳叫硅镁层。
2.地幔: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构造层为地幔。
有一低速带可能是岩浆发源地。
3.地核:自古滕堡面以下至地心部分为地核。
外核是液态物质、过渡层、内核是固体。
播放
暂停
停止
二、地球外圈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由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与围岩发生
交代,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
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4)动力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是岩石在构造应力作
用下发生破裂变形及一定程度重结晶的
1.变质作用的概念
变质作用是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 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影响,使其结构、构 造和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一种新 的岩石的过程。大量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都与变质作用有关并赋存于变质中,如 铁矿、磷矿、石墨矿、滑石矿等。
2.变质作用的因素
(1)温度
(2)压力:静压力、定向压力。
(3)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
本章重点:
1.地球的物理性质。 2.内力地质作用及外力地质作用的 形式及特征。
第一节 地球概况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地质作用概述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宇宙和地球
(一)宇宙中的天体 宇宙空间包罗万象,大至地球,太 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小至分子,原 子,基本的粒子,举凡一切客观存在, 皆包含于宇宙之中,它们处在不断的运 动和变化之中。
线状隆起地带,中央部位常有一条巨大
的裂谷。
3.海沟:海沟紧靠大陆海岸山脉组成海沟山 弧系;若海沟靠近大陆一侧为海时,组成
海沟——岛弧系。
4.深海盆地(大洋盆地):介于大陆边缘及
(二)地球内圈的主要特征 1.地壳:上地壳叫硅铝层,下地壳叫硅镁层。
2.地幔: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构造层为地幔。
有一低速带可能是岩浆发源地。
3.地核:自古滕堡面以下至地心部分为地核。
外核是液态物质、过渡层、内核是固体。
播放
暂停
停止
二、地球外圈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由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与围岩发生
交代,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
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4)动力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是岩石在构造应力作
用下发生破裂变形及一定程度重结晶的
1.变质作用的概念
变质作用是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 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影响,使其结构、构 造和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一种新 的岩石的过程。大量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都与变质作用有关并赋存于变质中,如 铁矿、磷矿、石墨矿、滑石矿等。
2.变质作用的因素
(1)温度
(2)压力:静压力、定向压力。
(3)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
本章重点:
1.地球的物理性质。 2.内力地质作用及外力地质作用的 形式及特征。
第一节 地球概况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地质作用概述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宇宙和地球
(一)宇宙中的天体 宇宙空间包罗万象,大至地球,太 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小至分子,原 子,基本的粒子,举凡一切客观存在, 皆包含于宇宙之中,它们处在不断的运 动和变化之中。
线状隆起地带,中央部位常有一条巨大
的裂谷。
3.海沟:海沟紧靠大陆海岸山脉组成海沟山 弧系;若海沟靠近大陆一侧为海时,组成
海沟——岛弧系。
4.深海盆地(大洋盆地):介于大陆边缘及
【采矿课件】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

第三节 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
• 1.煤的物理性质
– 光泽、颜色、条痕、硬度、脆度、比重和容重、导电 性等。
• 2.煤的化学组成:有机质和无机质,主要元素有:碳、
氢、氧、氮、硫、磷。
变质程度
褐煤
长焰煤
气煤
肥煤
烟
焦煤
煤
瘦煤
光泽 无光泽暗淡 沥青光泽 沥青光泽 强沥青光泽 弱玻璃光泽 玻璃光泽
强玻璃光泽
颜色 褐色 黑褐色 褐黑色
– 3)煤层的倾角 • 缓斜煤层 0°~25° • 倾斜煤层 25°~45° • 急斜煤层 45°~90° • 通常又把8°以下的煤层称为近水平煤层。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0/31
【采矿课件】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
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
• 二、煤层顶底板岩石
– 煤层顶底板岩石是指煤系中位于煤层上下一定距离内 的岩层。按照沉积的次序,在正常情况下,先于煤生 成的岩石是煤层的底板,较煤后生成的岩层叫做顶板。
– 我国最主要的三个聚煤时期为:石炭二迭纪、侏罗纪 和第三纪。
– 古植物从死亡、堆积到转化为煤的演化过程,称为成 煤作用。分为泥炭化阶段 和煤化阶段 。
• 二、煤系的概念
– 煤系是指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它们彼此间大致连续 沉积,并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0/31
【采矿课件】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
【采矿课件】第一章煤 矿地质知识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0/31
【采矿课件】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
本章主要内容
Ú 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 第一节 地质作用、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地史 的概念
– 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 – 第三节 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 – 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 – 第五节 煤田地质勘探及矿井资源/储量
第一节煤矿地质基本知识ppt课件

(二)、顶底板
是指煤层中位于煤 层上下一定距离内的岩 层。
赋存在煤层之上、 在煤层之后形成的岩层 叫顶板;
赋存在煤层之下、 在煤层之前形成的岩层 叫底板
精品课件
顶板分类
顶板
伪顶
直接顶
精品课件
老顶
顶
板
伪顶:直接覆盖于煤层之上(下)的极易随煤 炭的采出而同时垮落,厚度在0.5米以下,岩 层多为炭质页岩;
平推断层:岩层断裂后,上、下两盘作 水平移动。
精品课件
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关系的断层 分类
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完全一致或近 于一致。
倾向断层: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或近于一 致。
斜交断层:断层走向与岩石走向斜交。
精品课件
一、煤的埋藏特征
实践证明,断层大小对井田设计、煤矿生产的 影响不相同。因此,断层可分为:
精品课件
一、煤的埋藏特征
若等高线凸出方向是标高降低方向,则为背斜 2、断层
断层在煤层底板等高线上表现为等高线中断。 断层交面线:因断层有上下两盘,所以一条断层 一般有2条交面线,上盘交面线用点划线( —•—) 表示,下盘交面线用横叉线(—x—)表示。 a、一般情况下,正断层表示为煤层底板等高线中 断缺失,在交面线之呈白区;逆断层表示为煤层底板 等高线在交面之间为重叠区,即为下盘重复区。
大型向斜轴部顶板压力常有增大现象,岩石 破碎容易发生垮落,必须加强支护,否则容易发 生冒顶、切面等事故,给顶板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往往容易发生瓦斯突出。
精品课件
一、煤的埋藏特征
(2)中型褶曲。中型褶曲往往是大型褶曲构 造的次一级构造,是采区布置考虑的主要依据。 (3)小型褶曲。在矿井中的一些小褶曲,一 般来说对瓦斯影响不大,但使煤厚度产生变化, 有的煤层突然增厚,使原采煤方法不能继续, 需改变采高或分层开采;有的地方突然变薄甚 至不可采,使工作面无法继续采煤,需要重新 掘开切眼。
是指煤层中位于煤 层上下一定距离内的岩 层。
赋存在煤层之上、 在煤层之后形成的岩层 叫顶板;
赋存在煤层之下、 在煤层之前形成的岩层 叫底板
精品课件
顶板分类
顶板
伪顶
直接顶
精品课件
老顶
顶
板
伪顶:直接覆盖于煤层之上(下)的极易随煤 炭的采出而同时垮落,厚度在0.5米以下,岩 层多为炭质页岩;
平推断层:岩层断裂后,上、下两盘作 水平移动。
精品课件
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关系的断层 分类
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完全一致或近 于一致。
倾向断层: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或近于一 致。
斜交断层:断层走向与岩石走向斜交。
精品课件
一、煤的埋藏特征
实践证明,断层大小对井田设计、煤矿生产的 影响不相同。因此,断层可分为:
精品课件
一、煤的埋藏特征
若等高线凸出方向是标高降低方向,则为背斜 2、断层
断层在煤层底板等高线上表现为等高线中断。 断层交面线:因断层有上下两盘,所以一条断层 一般有2条交面线,上盘交面线用点划线( —•—) 表示,下盘交面线用横叉线(—x—)表示。 a、一般情况下,正断层表示为煤层底板等高线中 断缺失,在交面线之呈白区;逆断层表示为煤层底板 等高线在交面之间为重叠区,即为下盘重复区。
大型向斜轴部顶板压力常有增大现象,岩石 破碎容易发生垮落,必须加强支护,否则容易发 生冒顶、切面等事故,给顶板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往往容易发生瓦斯突出。
精品课件
一、煤的埋藏特征
(2)中型褶曲。中型褶曲往往是大型褶曲构 造的次一级构造,是采区布置考虑的主要依据。 (3)小型褶曲。在矿井中的一些小褶曲,一 般来说对瓦斯影响不大,但使煤厚度产生变化, 有的煤层突然增厚,使原采煤方法不能继续, 需改变采高或分层开采;有的地方突然变薄甚 至不可采,使工作面无法继续采煤,需要重新 掘开切眼。
2022煤田地质第章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二、植物的有机组成 3、蛋白质
蛋白质是由如果干氨基酸按一定键结合而成的复杂结构的高 分子化合物,含羧基〔—COOH〕和羟基(如—CH3甲基、 —C6H5苯基等),具有酸性和碱性,为一种具强烈亲水性的胶 体。植物死亡后,如果氧化条件充分,蛋白质可全局部解为气 态产物而逸散掉;在泥炭沼泽和湖沼水中,蛋白质可分解并转 变为氨基酸、叶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成煤作用。
煤田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第三节 植物遗体堆积方式 ➢第四节 植物演化与成煤作用的关系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 低等植物:有菌类和藻类,是单细胞或多细胞构 成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 的分化,全都是柔软的组织,构造比较简单,多数 生活在水中。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二、植物的有机组成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二、植物的有机组成 植物各有机组成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在成煤过 程中,容易分解的不稳定成分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 质等常大局部被破坏,而比较稳定的木质素和脂类 化合物那么成为参与成煤的主要物质。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二、植物的有机组成 4、脂类化合物
4〕角质与木栓质 角质与木栓质都是植物保 护组织产生的物质。 角质和木栓质的化学性质 稳定,因而由它们形成的 植物组织常保存于煤中。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二、植物的有机组成 3、蛋白质
蛋白质是由如果干氨基酸按一定键结合而成的复杂结构的高 分子化合物,含羧基〔—COOH〕和羟基(如—CH3甲基、 —C6H5苯基等),具有酸性和碱性,为一种具强烈亲水性的胶 体。植物死亡后,如果氧化条件充分,蛋白质可全局部解为气 态产物而逸散掉;在泥炭沼泽和湖沼水中,蛋白质可分解并转 变为氨基酸、叶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成煤作用。
煤田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第三节 植物遗体堆积方式 ➢第四节 植物演化与成煤作用的关系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 低等植物:有菌类和藻类,是单细胞或多细胞构 成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 的分化,全都是柔软的组织,构造比较简单,多数 生活在水中。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二、植物的有机组成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二、植物的有机组成 植物各有机组成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在成煤过 程中,容易分解的不稳定成分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 质等常大局部被破坏,而比较稳定的木质素和脂类 化合物那么成为参与成煤的主要物质。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二、植物的有机组成 4、脂类化合物
4〕角质与木栓质 角质与木栓质都是植物保 护组织产生的物质。 角质和木栓质的化学性质 稳定,因而由它们形成的 植物组织常保存于煤中。
《煤矿地质学》课件

Leabharlann ● 06第六章 煤矿环境保护
煤矿环境问题分 析
煤矿开采和生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水资源污染、 土壤退化、大气污染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的 整体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01 环境影响评价
评估煤矿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02 矿山生态恢复
恢复煤矿开采后的生态环境
03 环保税收政策
对煤矿企业实行环境税收政策
煤矿掘进机是用于在井下或露 天进行煤炭掘进作业的机械设 备 具有快速、高效、安全等特点
煤矿输送带
煤矿输送带是将采煤机采到的 煤炭运输到地面或其他区域的 重要设备 可实现自动化运输,提高生产 效率
煤矿提升设备
煤矿提升设备主要用于将煤炭 等物料从井下提升至地面或不 同层级 需具备稳定、可靠的提升能力
煤矿安全生产
03 提高矿工安全意识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 防护意识
总结
煤矿开采工程是煤矿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合理采用不同的 开采方法和设备,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措施,是确保煤矿生产 安全、高效的重要保障。矿山管理者和矿工们要时刻牢记安 全第一,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共同营造安全、和 谐的工作环境。
远古植物残体逐渐压实、变质
02 地质作用影响
地质过程加速植物残体转化成煤
03 煤的形成
需要时间积累和地质作用的影响
● 03
第3章 煤矿勘探技术
煤矿勘察的方法
地质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
钻探
煤矿勘察的方法
煤矿勘察是为了获取煤矿的地质信息,主要通过地质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矿工了 解地下煤矿蕴藏的煤炭资源和地质构造。
● 04
煤矿环境问题分 析
煤矿开采和生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水资源污染、 土壤退化、大气污染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的 整体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01 环境影响评价
评估煤矿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02 矿山生态恢复
恢复煤矿开采后的生态环境
03 环保税收政策
对煤矿企业实行环境税收政策
煤矿掘进机是用于在井下或露 天进行煤炭掘进作业的机械设 备 具有快速、高效、安全等特点
煤矿输送带
煤矿输送带是将采煤机采到的 煤炭运输到地面或其他区域的 重要设备 可实现自动化运输,提高生产 效率
煤矿提升设备
煤矿提升设备主要用于将煤炭 等物料从井下提升至地面或不 同层级 需具备稳定、可靠的提升能力
煤矿安全生产
03 提高矿工安全意识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 防护意识
总结
煤矿开采工程是煤矿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合理采用不同的 开采方法和设备,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措施,是确保煤矿生产 安全、高效的重要保障。矿山管理者和矿工们要时刻牢记安 全第一,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共同营造安全、和 谐的工作环境。
远古植物残体逐渐压实、变质
02 地质作用影响
地质过程加速植物残体转化成煤
03 煤的形成
需要时间积累和地质作用的影响
● 03
第3章 煤矿勘探技术
煤矿勘察的方法
地质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
钻探
煤矿勘察的方法
煤矿勘察是为了获取煤矿的地质信息,主要通过地质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矿工了 解地下煤矿蕴藏的煤炭资源和地质构造。
● 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 田 地 质 学源自 煤田地质学绪论绪论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 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 好。 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 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 河南、山东等省区 。
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三省区约占70%。
绪论
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 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煤83%、 无烟煤9%、褐煤8%,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 的1/5。 煤炭资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5%以上,探明煤炭 资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的潜在 价值是石油和天然气潜在价值总和的60倍。几十年 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70%以上的比 重。即使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 仍占50%以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 消费构成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绪论
二、煤地质学的研究领域
(1)煤的物理组成和性质的研究 (2)成煤作用的研究 (3)煤层及煤系沉积学研究-成煤沉积体系 (4)聚煤盆地的研究 (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绪论
三、地学新理论新方法对煤地质学的促进与影响
沉积体系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等新概念、新学科 的提出和发展给煤地质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代地球科学的发展明显地表现出全球性和综合性 的特点。它要求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并使各门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层序地层学在煤田 地质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就是当代煤地质沉积学、 地层学及相近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层序地 层学给煤地质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煤田地质领域的层序地 层研究出现勃勃生机。
绪论
一、煤田地质学简史 煤地质学是研究煤炭资源地质的基础科学。 它是在18世纪以后,伴随着工业化的变革及能 源利用的第一次变革才发展起来的。 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煤炭资源作为 主要能源的演变,随着地球科学进入现代科学 的发展时期,煤田地质学进入了系统发展和成 熟的阶段。
绪论
两次编写《中国煤田地质学》 1979年由武汉地质学院编写出版《煤田地质学》 (上下册) 1993年中国矿业大学编写出版《煤田地质学》 杨起院士著《煤地质学进展》 2005年山东科大编写《煤地质学》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 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 好。 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 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 河南、山东等省区 。
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三省区约占70%。
绪论
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 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煤83%、 无烟煤9%、褐煤8%,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 的1/5。 煤炭资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5%以上,探明煤炭 资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的潜在 价值是石油和天然气潜在价值总和的60倍。几十年 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70%以上的比 重。即使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 仍占50%以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 消费构成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绪论
二、煤地质学的研究领域
(1)煤的物理组成和性质的研究 (2)成煤作用的研究 (3)煤层及煤系沉积学研究-成煤沉积体系 (4)聚煤盆地的研究 (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绪论
三、地学新理论新方法对煤地质学的促进与影响
沉积体系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等新概念、新学科 的提出和发展给煤地质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代地球科学的发展明显地表现出全球性和综合性 的特点。它要求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并使各门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层序地层学在煤田 地质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就是当代煤地质沉积学、 地层学及相近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层序地 层学给煤地质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煤田地质领域的层序地 层研究出现勃勃生机。
绪论
一、煤田地质学简史 煤地质学是研究煤炭资源地质的基础科学。 它是在18世纪以后,伴随着工业化的变革及能 源利用的第一次变革才发展起来的。 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煤炭资源作为 主要能源的演变,随着地球科学进入现代科学 的发展时期,煤田地质学进入了系统发展和成 熟的阶段。
绪论
两次编写《中国煤田地质学》 1979年由武汉地质学院编写出版《煤田地质学》 (上下册) 1993年中国矿业大学编写出版《煤田地质学》 杨起院士著《煤地质学进展》 2005年山东科大编写《煤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