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题解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学习方法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探究文本”。
预读文本
预读要求
《太史公自序》原文与译文对照排列,可指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对其中有些段落,可以在回顾《报任安书》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品德与人格,以及第5段忍辱著史的决心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太史公自序》原由五部分组成,课文节选了前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尾两段,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请根据下面的划分,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2页“感知文本”) 【分析】因为课文附有对照的译文,学生可以顺利理解文章大意,理清全文脉络并不困难;而理清全文思路脉络,是比较全面具体地了解和认识司马迁其人其事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1—3段):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第二部分(第4—6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第三部分(第7—10段):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第四部分(第11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部分(第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预读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徇.(xùn)朝歌爰.(yuán)及公刘
(chōu)史记石室金匮.(guì)
.
封禅.(shàn) 牝.(pìn)牡.(mǔ)雌雄
弑.(shì)君三十六泽流罔.(wǎng)极
幽于缧.(léi)绁.(xiè)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坏。
弗敢阙阙同缺,空缺。
其指数千指同旨,要旨。
故长于风风同讽,讽喻。
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继承。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罔同网,像网一样;失同佚,散失。
辅拂股肱之臣拂同弼,辅助。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潇洒,不拘于俗。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无泽为汉市长市长古义:管理市场的长官;今义:一个市的最高行政长官。
故发愤且卒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终于古义:最后落实到;今义:最后。
以为天下仪表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乐》乐所以立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结果。
《春秋》以道义道义古义:引导人们遵循道义;今义:道德和正义。
余所谓述故事故事古义:历史旧事;今义:一种以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
整齐其世传整齐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条理。
夫《诗》《书》隐约者隐约古义:隐晦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模模糊糊。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末流古义:遗风;今义:最低的等级。
4.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其在卫者,相中山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
事武安君白起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坑:名词用作动词,坑埋。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名词用作动词,封王。
于是迁仕为郎中仕: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
学者至今则之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
忠臣死义之士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正《易传》,继《春秋》正:形容词用作动词,辨正。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恶(前):形容词用作动词,奖励,贬斥。善、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人,坏人。贤(前)、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贱。贤(后)、不肖: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不肖(品行不好)之人。
存亡国,继绝世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存。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继续下去。
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用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写。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典:掌管。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徇:夺取,攻占。
耕牧河山之阳.阳:山之南、水之北。
宣周邵之风.风:教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次:按次序编排。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蒙受,遭受。
《尚书》载之,礼乐作.焉作:兴起。
海外殊俗,重译款.塞款:叩。
退而深惟.曰惟:思考。
6.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译文: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为将,攻打蜀国,随即攻下,(司马错)便做了蜀地郡守。
(2)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