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借《琵琶行》名句例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建构着我们的文化。在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中,如果我们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巧妙地选取音乐,让其与语文整合,加强应用的适度、力度和深度,就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音乐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课文朗读等环节恰当地插入音乐进行简要说明。
关键词:辅助手段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种具有无穷魅力的情感艺术,有着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特殊功效,它以它特有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它无处不在,是沟通万物的桥梁。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和门生谈教育时曾有如下精辟见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语文学科中的教材,与孔子讲的“诗”大致相当,是文学的代表;“礼”与语文课中的人文性相当,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体现;“乐”与语言的内在节奏及教学中的音乐因素相当。新的语文教育观念就是要改变中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促使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喜爱音乐、学唱歌曲是中学生休闲、娱乐等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能见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但很少见着不爱音乐的孩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运用音乐作为辅助手段,它那超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爱听歌爱唱歌的特点,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导入新课,为传授新课创下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前,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音乐作业——学唱凤凰传奇的流行歌曲《荷塘月色》,并宣布学完了课文要进行一次小组演唱PK赛。这下,同学们的兴致可高了,他们在课余挖掘课文,下歌曲,记歌词,设计演唱形式,忙得不亦乐乎。分析课文时,平日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都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分析景物特点和人物情感时细致具体,表现特别积极。课后,我们一起学唱了这首优美的歌曲。此时,课文和歌曲已经融为一体,优美的文字、轻灵的音乐、唯美的画面、动情的歌唱为文本的学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后来的元旦篝火晚会上,当他们轻轻唱起这首百唱不厌的歌时,我觉得,他们真的懂得了《荷塘月色》其文、其曲。
学生上文言文时会觉得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习兴趣,在学习《鸿门宴》时,可选用《霸王别姬》这首歌。当屠洪刚的“望长空,四方云动,剑在手,问世间谁是英雄”激起学生对西楚霸王的深深惋惜之情时,教师适
时道出“其实项羽对刘邦有一个很好的斩草除根的机会,只是项羽大意使刘邦逃脱,放虎归山,才有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这个机会出现在什么时候,项羽又怎样放虎归山的,让我们进入《鸿门宴》的学习”的导语,学生的兴趣马上被紧紧地吸引到追溯项羽失败的转折点上去了。
导入新课时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如和学生一起欣赏唐代白居易的著名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时,边播放一首与文本情感相映衬的琵琶曲,边插入一些风景图片或flash,效果就是不一样。学习《孔雀东南飞》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十八送别》、学习《春江花月夜》前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曲等等,他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篇目的学习都可用此法,均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有声”胜“无声”——分析课文内容时,再现场景,加深理解,提高课堂学习
效率。
分析《琵琶行》音乐描写的特点、手法和作用时,插播些音响,以帮助学生理解手法及其作用:“大弦嘈嘈如急雨”,放急雨骤下的图片和音响,来表现琵琶声的粗浊厚重;“小弦切切如私语”,让两位女生切切私语,边谈边笑,来体会琵琶声的轻细急促;“大珠小珠落玉盘”,放图片,想象大小珍珠参差错掉入玉盘时的声音;“间关莺语花底滑”,放黄莺在枝头花叶底下鸣唱的图片和声音,来理解琵琶声的婉转流畅……一堂活色生香的音乐欣赏课,写作手法赏析课就高效出炉了。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播放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歌词不禁让人联想到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济贫的豪爽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播放《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围绕此两句讲述王熙凤生平有关事迹,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核。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借助歌曲,寓学于唱,背诵诗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词的背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按照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量的名篇,每册必修课文有两个单元的古诗文教学,每个单元又有三、四篇文言文,五、六首古诗词;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更是集中,整本书都是古诗文。学生的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的全背可谓难矣。文学作品的情感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音乐歌曲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生动、深刻、丰富。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代背”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歌唱熟了,诗词自然也就背熟了。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歌
词语言清新优美,曲调悠扬哀婉,这些都能很好的起到诱发学生深层审美体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
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配乐朗读,陶冶情操,激发想象。
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家都熟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当年俞伯牙鼓琴,钟子期能根据琴声联想到高山流水,可见音乐具有激发人们的想像、沟通各个感官之间的审美功能。《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告别诗,这首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优美,配上钢琴曲《爱之梦》,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归去来兮辞》配以古筝《寒鸦戏水》,配乐朗诵,声情并茂,学生仿佛回到了当年陶潜诗人采菊隐身的南山之下。教学散文《故都的秋》,把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涵咏,想象“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的意境,进而感知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时代背景下有志之士的忧乐情怀悄然在空气中弥漫,在学生心中找到温柔的触碰点。
五、结束语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音乐是通往思维和记忆系统的高速公路,当高雅的音乐一旦被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时刻,语言就会通过音乐这个媒体开启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让他们愉快的步入课文所营造的那座无比神圣的殿堂。”在“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大语文观下,正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重视音乐的巨大作用,把音乐欣赏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音乐表现力、感染力强的特点,实现语文与音乐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们入情入景,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获得语文知识,获得审美愉悦,更容易把文学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需求,审美情感,我们便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奏响一曲与心灵共振的和谐之歌。
参考文献:
[1]欧小琪《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 保金丽《浅谈阅读教材中的歌词教学》
[3] ISBN7-303-05875-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4]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