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暴力的媒介传播效果

合集下载

七 八 九章: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

七 八 九章: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 荣 27
2,受众的分类 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一般 性受众和专门性受众。 日常接收某一媒介内容的习惯和程度: 基本受众和潜在受众。 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读者、观众、听 众和网民等。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 荣
C,冷媒介与热媒介 --- 将媒介分成两类:冷媒介与热媒介 --- 将媒介本身的特性与人类社会与文明的 变迁结合起来。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荣
20
3,技术决定论的发展与反思 •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观点都被称为 “ 技术决 定论”,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媒介工具自身物质 特性的强调,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 影响力。 •梅罗维茨《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 社会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媒介变化、社会情 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柯克霍夫的《文化肌肤》探讨了电子媒介和 其他新技术给人心智带来的变化。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荣
11
3、电视
语言要素 语法体系 媒介风格 运动图像 静止画面 声音 字幕 特效 节目元素 媒介特性
电 视
1、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 场面调度 变幻的 介 、 纷繁芜杂 2、电视时效性强 3、电视保存性和选择性 蒙太奇、 的 节目元素 开放的 较弱 4、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 组合手法 感、现场感和过程感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荣 15
三、技术与媒介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荣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

管理效果问题
总结词
管理效果问题是政府对媒介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管理效果不显著、未能有效引导媒介健 康发展等方面。
详细描述
目前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效果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效果不显著,未能有效引导媒介健康发展。同时, 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如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影响了管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此外, 管理效果的评估机制不健全,难以客观评价管理效果。
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导、行政监督等,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有效 地约束和规范媒介的行为。
行政手段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地实施管理,但缺点是可能存在滥用权力的风险,影响 媒介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手 段来管理和规范媒介的行为。
经济手段包括财政补贴、税收 优惠、信贷支持等,通过调节 经济利益来引导媒介的行为。
总结词
控制舆论、审查制度
VS
详细描述
该国政府对新闻媒体实施了严格的控制和 审查制度,要求媒体在报道时必须遵循政 府的立场和观点。政府设立了新闻审查机 构,对新闻稿件进行审查,确保报道内容 符合政府的宣传导向。对于违反规定的媒 体,政府会采取罚款、吊销执照等惩罚措 施。
案例三:某国政府对网络游戏的管理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概述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方式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内容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效果评估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问题与对策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案例分析
01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是指政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媒介的传播活动进 行规范和监督,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益、促进媒介健康发展。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杨立川教授的指导下,比拟系统地研究了媒介暴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媒介暴力的管理标准和学术研究,克服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里刊登他们的几篇研究文章。

关于媒介暴力的界定马小璐蒲莳郑少云陈琦讨论媒介暴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媒介暴力?以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主要的几种对暴力的定义:美国加州大学的传播研究中心自1995年起每年进行一次全国群众传媒的暴力监测,其暴力包括运动暴力、滑稽暴力、口语暴力等任何能导致身体伤害的暴力。

无论是有意无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伤害,都属于暴力。

1988年,新加坡亚洲群众传播研究与情报中心对亚洲8国的电视节目进行了暴力监测,对其定义为“使用体力或言辞对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或肉体上的伤害,以及包括对财产和肉体的消灭〞。

这个定义比葛伯纳对暴力的定义更多了对言语暴力、财产损害暴力和心理伤害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把“媒体暴力〞这一概念细分为“真实暴力〞与“梦想中的暴力〞两种形式。

真实暴力,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等等的报道,是所谓“真实暴力〞;梦想中的暴力,是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即是所谓的“梦想中的暴力〞。

以上主要是国内外理论界目前存在的对媒介暴力定义的相关论述。

国外的学者主要以实施暴力的出发点为界定条件,认为如果是有目的的,有意的暴力行为就属于媒介暴力;在媒介暴力的包含范围中,主要把媒介暴力分为语言上的暴力和心理上的暴力。

而我国对媒介暴力的界定,其实是从暴力内容上进行区分,包括真实存在的可以看得见的暴力伤害,也包括心理上潜在的暴力伤害。

根据以上国内外专家对媒介暴力的研究,我们把媒介暴力定义总结为:群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的行为。

我们认为媒介暴力的实施者是群众媒介,包括电视、播送、杂志、网络、户外媒体等所有群众媒介;主要是从暴力效果来进行界定,无论造成的伤害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在客观上对受众造成伤害;而伤害的内容不仅包括所有言语上能感受得到的伤害,也包含潜在的心理上的伤害,而有些负面影响不一定是在现场就可以发现的,或许是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示出来,比方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的恶意攻击、辱骂、诽谤、威胁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当前互联网时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新闻传播学旨在研究信息传播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因此在网络暴力的研究中,通过新闻传播学视角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网络暴力现象1.言行尺度失控。

在网络平台上,个别用户对他人进行谩骂、辱骂、侮辱等言语攻击,且使用恶意言论表达自己对个体或群体的不满甚至仇恨。

2.扩散效果凸显。

网络暴力表现出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一旦有人受到网络暴力攻击,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进而导致网络暴力现象的快速蔓延。

3.信息混淆和虚假报道。

网络暴力往往以虚假信息和恶意谣言为根基,通过其迅速扩散的特点,误导公众对特定个体或群体进行仇视和攻击,扰乱社会秩序。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传播机制1.网络匿名性。

在网络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化名、匿名等方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网络匿名机制为进行网络暴力攻击提供了方便。

2.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网络暴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迅速扩散,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3.传媒相关机构的报道导向。

事实上,新闻媒体通常更加关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冲突和争议,这种导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网络暴力的恶意扩散。

三、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对策1.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暴力事件暴露了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观混乱和缺失,需要建立起针对网络平台用户的网络道德规范,规范用户行为,重视个人的网络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网络素养教育。

新闻传播学可以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帮助大众提高对网络暴力的辨识力和应对能力,促进公众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抵制和反击。

3.倡导多元化的网络价值观。

在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下,应当加强网络媒体的多元化报道,向公众传递正能量,增加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警示,促进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4.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媒介暴力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媒介暴力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致 现 实暴 ( A r o u s a 1 )
些 人可能会认为通过观看荧幕暴力 镜头,这些暴力 内容 就会在人 们心 目中留下印象 ,并且这些节 目会唤起并 加强这些暴力 情绪。根据这 假设 ,受众 在将注意力放到 电视上的暴力 的时候 , 他们 的情绪会被唤 起 ,并且变得更加兴奋 。这一理论认为电视上的暴 力是 对已经预先存在 了的攻击性行 为的刺激 ,因此会激起或者加速攻击性行 为的发生或者趋 势。因此毫不奇怪 ,一些学者会认为通常情况下那些 已经有攻击性倾 向 的人会在观看到荧幕上 的暴力之后在行动上实施暴力 。 因为觉醒激励假设 主要探讨的是受众成员的心理变化 ,因此这个理 论是从心理视 角来调查 荧幕暴力 的影响 的。也 就是说 ,根据 这一理论 , 由于被唤醒的心理改变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慢慢 消退 ,因此 ,电视暴 力在 6 o分钟之后不会对个人产生任何 负面影 响。


生活 中实施暴力行为 ,人们 可以消除他们 的憎恨或者愤怒 的感 觉 。相反 地 ,暴力行为却没有方法去释放,当这种感觉一直在个人 体内累积的时 候 ,就会引发把暴力动作施 展到现 实中的严重后果 。 4 . 评 估支 持 性 的理 论研 究 由于大多数 的理论都是 从学者们 实施 的研究 中得 来的 ,因此 ,有 必 要来审视一下相关 的研究 。各 种各样 的试验 都 已经用 来测 试这 些理论 了,尽管它们 中的大 多数都证 明 了荧 幕暴力 和暴 力行 为之 间是 有关联 的,但是这些实验都不可避免地存 在缺陷和局限。通过探 讨这些试验 的 局 限性 ,我们可 以很明显地认为这些试验 由于方法论 的缺陷 ,因此结果 也是不完美 的。 ( i ) .实验 室研究 实验室 的试验是检测这些即时效果的最 重要 的方法 。在不同环境 中 实施 的这一研究 ,被试者总是被随机分成 两个不 同的群 体 ,分别接收 不 同的待遇 。结果可以通过衡量和对 比对于同一现象 的不 同反应来提取 。 典 型性研究 大量 的试验都采用 了这一方法 ,但是 最重要 的是 B a n d u r a和他 的同 事们做 的 “ B o b o ”D o l l( 波波玩偶试验)研 究。在 这个试验 中,孩 子们 都被分 为两组 , 观看人们戏弄波波玩偶 ,每过三分钟就分别受到 奖励 或 者惩罚 。结果发现 ,和对照组相 比,实验组的参与者确 实模仿 了他们 所 认为的暴 力行 为,尤其是在外部诱因存在的情况下。 实验室研究 的局 限性 另外 ,不像 电视 中出现的暴力镜头是有条件和上下文环境的,出现在 试验中的暴力镜头根本就没有任何上下文的背景交代 ,而只是去打击波波玩 偶, 这可能会对受试者 造成困惑,为什么这个玩偶要被殴打?一个在试验中 很暴力地对待玩偶的女孩事后问她妈妈是否这个玩偶是必须要被殴打的?由 于E 述所陈述的缺陷存在,这个试验的结果是很值得探讨 的,因此,使用这 的暗示受试者进行暴力行为的趋势 。 ( 2 ) . 外 场 试 验 在仍然坚信实验室试验有其可取之处时 ,外场试验也在尽 力弥补其 不足 ,也就是说 , 外 场试验允许受试者呆在一个他们熟悉 的环境中 ,外 场试验的受试者并不需要移 到一个完全陌生 的场景 中。攻击性 动作以及 对于暴力行为的态度在试验 中和试验后都会进行评级。 典型性研究 可能会用来支持 发泄假说 的一个试验是 F e s h b a c h和 S i n g e r ,两组参 与者分别被指定去分别观看暴力节 目和非暴力节 目六个星期。结论显示 电视 节目 的观众比其他组的受试者展示 了更少 的攻击性。但是,G a u n t l e t t 认为 , 些学者始终认为 ,是因为一些孩子被迫只能观看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指定 的节目,而不是所谓的发泄理论 ,才导致了他们的攻击 眭行为 。 外 场 试 验 的 局 限 这个方法还是处于一种制度性设 置的状 态之下 ,并且 这个方法试 图 避免使受试者远离他们原本已经熟悉的环境 ,但是它不可 能把受试者 完 全随机指派 ,因为孩子们在学校肯定是 以 团体 的形式来活 动 的。G u n t e r 和 Me A l e e r 认为研究 的目标根本就不具有代表性 ,因为 目标都 是来 自于 相 同的环境 ,有相同的知识和经历。而且 ,尽管这一试验 方法避免使 受 试者处于他们不熟悉的环境中 ,但 是它还 是很难控 制受试 者课后 的观 看 内容 ,因此使得实验结果具有不准确性。

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审查规定

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审查规定

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审查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审查规定为了规范广告发布市场,保护广告接收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制定了以下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审查规定:一、广告内容合法性审查1. 广告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含有任何违法、淫秽、恶俗、暴力、恶意攻击他人等内容。

2. 广告内容不得伪造事实,虚假宣传产品或服务的功效、效果等。

3. 广告内容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未获得许可擅自使用他人商标、专利等。

4. 广告内容不得含有虚假的商业宣传手法,如捏造消费者的评价、虚构竞争对手的不良情况等。

二、广告形式审查1. 广告形式不得过度侵入或扰乱接收者的正常生活,不得以过于煽动、冲击的方式呈现。

2. 广告形式应符合行业规范,不得亵渎社会公共文化传统,不得歪曲科学知识。

3. 广告形式应注重保护未成年人和特殊人群的权益,不得以虚假的方式吸引或诱导他们接受广告信息。

三、广告媒介审查1. 广告媒介应拥有必要的资质和许可证件,并符合相关的行业规范。

2. 广告媒介应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确保广告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审查规定。

3. 广告媒介应建立完善的广告发布管理制度,确保广告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合规性。

四、广告投诉受理与处理1. 对于接收者对广告内容的投诉,广告发布媒介应及时受理并进行调查核实。

2. 广告发布媒介应以公正、公开、合理的方式处理投诉,及时回应接收者的诉求。

3. 对于触犯法律法规的广告内容或违反审查规定的广告,广告发布媒介应立即停止发布,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惩罚。

五、监督与执法1.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广告发布市场的监督,对违法广告行为发现及时进行处罚和惩处。

2. 各大众传播媒介应主动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提供广告发布的相关证据和信息。

3. 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广告发布媒介应定期向监管部门提交广告发布的情况报告,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六、加强自律与行业规范1. 各行业的广告发布媒介应加强自身管理,制定专业的行业规范,完善广告发布的流程和标准。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十一章.r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十一章.r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20世纪40年代之前: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枪弹论的缺陷: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2、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二)有限效果论(强化效果论,最小效果论,无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媒介效果研究开始过渡到全凭观察和实验调查的研究方式,其研究结果对媒介万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最初,研究者根据受众的心理特征来区分可能的效果,随后又引入了个人与社会环境接触所产生的效果的相关变量;最后,他们还根据受众所关注的媒体的不同来加以区分。

代表性研究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劝服效果理论3、拉扎斯费尔德等:两级传播论1940年,伊里调查①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

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两级流动传播)。

②在影响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人际传播的影响似乎不仅比大众媒介更经常,而且更有效。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①有限效果论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响,未考虑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②有限效果论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

③有限效果论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④有限效果论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三)适度效果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2、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4、建立举报机制:设立便捷的举报渠道,鼓励受害者勇敢站出来,向相关部 门反映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5、加强国际合作:面对跨国性的网络暴力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 流,共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四、结论
四、结论
网络暴力是信息时代的一个严峻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还可能引 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传播者与受众的心理、传播渠道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为了应对这 一问题,
内容摘要
对于具体的案例,网络暴力现象表现为对受害者的攻击和谩骂。例如,某些 网民会对某些明星或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进行曝光和恶意解读,甚至制造谣言和诽 谤。这些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使其社会形象受损,
内容摘要
严重时还会影响其职业生涯。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受害者需要保持冷静,通 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加强管理,规范网民行为,减 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现象离不开互联网这个传播介质。互联网的匿 名性和去中心化特点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同时,互联网信息的无限性和迅速 传播性使得网络暴力影响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此外,互联网上还存在许多意见 领袖,
内容摘要
他们的影响力在网络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形成 规模。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目录
01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 与类型
02
二、网络暴力的传播 学解读
03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 力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主要渠道。然而,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大,一种新型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逐渐浮出水面。 本次演示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暴力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进行解读。

智慧树答案现代媒介素养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现代媒介素养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绪论1.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民众的媒介使用行为?答案:购买零件,组装电脑2.媒介对于社会产生影响,实际上是()与媒介结合并实现有效传播后,才能形成的。

答案:内容3.下列选项中,()属于媒介使用行为。

答案:看电视;刷微博;打网游;读报纸4.今天,媒介领域中的()在现实中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

答案:虚假消息;虚假广告;网络霸凌;煽动性内容5.所谓媒介素养,具体涉及()等。

答案:理解媒介的运行机制与基本特征;合理评价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反思和规范自己的媒介行为;理解信息与媒介的关系第一章1.《旧唐书·张行成传》载:“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其中,所谓“媒介”,指的是()。

答案:人2.微信企业号是一种()。

答案:群体传播媒介3.受众掌握信息存储控制权,但内容主题及其传播时间的控制权仍为媒体掌控的状况下,媒介的类型属于()。

答案:注册型4.现代媒介经营的“二次销售”模式中,媒介第二次出售的产品的实质是()。

答案:受众注意力5.下列选项中,属于典型的现代大众媒介的有()。

答案:广播;报纸;电视第二章1.大众传播媒介所发挥的主要功能有()。

答案:环境监测功能;协调功能;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2.媒介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基础,在于其代表了()。

答案:民意3.“意见的自由市场”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

答案:弥尔顿4.人们可以通过媒介学习交往礼仪、行为规范等,此时,媒介发挥了()作用。

答案:社会化5.“媒体报道将成为决策出台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反映了媒介的()功能。

答案:协调第三章1.基于控制论的观点,信息意味着()。

答案:不确定性的减少2.新闻是“人们欲知而未知的”,这个论断强调了()。

答案:新闻的新意3.传播学中所说的“人工符”,是象征物与特殊意义的结合特殊符号;按符号学的理论,此中所说的“象征”即是()。

答案:能指4.下列媒介内容中,属于观点性信息的有()。

答案:评论员文章;社论;时事分析5.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包括()。

新闻传播血腥暴力事件的负面影响

新闻传播血腥暴力事件的负面影响

新闻传播血腥暴力事件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闻传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不同的人和文化。

但是,当传播的新闻内容涉及血腥暴力事件时,这些报道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

这篇文章将探讨新闻传播血腥暴力事件的负面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新闻传播血腥暴力事件会让人们感到沮丧和恐惧。

当媒体传播血腥暴力事件时,人们会感到沮丧和恐惧。

这些新闻报道常常涉及到暴力、恐怖、犯罪和死亡等事件,这些都是会让人们感到不安的。

长期处于这种负面的情绪状态中,人们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极端情况下,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人们产生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等等。

二、新闻传播血腥暴力事件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当新闻传播血腥暴力事件时,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这些事件会对他们产生的恐惧感。

儿童如果长期暴露在这些负面情境中,可能会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等等。

此外,一些儿童可能会试图模仿电视或影视中的暴力行为,这也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三、新闻传播血腥暴力事件会导致人们愈发关注暴力事件。

当新闻传播血腥暴力事件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好奇,甚至产生病态的兴趣。

在此情况下,新闻媒体可能会更倾向于报道这些事件,因为这些报道往往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这也就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加强,一旦出现类似事件,新闻报道便会质量越来越低,甚至讲求的是市场效益。

同时,由于读者对于这类新闻感兴趣,新闻媒体们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商业化,新闻报道不再是公益宣传和媒体责任的履行了。

四、新闻传播血腥暴力事件有可能会误导公众。

当新闻媒体传播血腥暴力事件时,他们往往着眼于报道事实本身,而忽略了事情背后的原因。

如果人们只关注新闻标题,他们可能会忽略新闻报道中的其他元素和背景故事。

这将导致人们从报道中所了解的信息不完整、缺乏深度的情况下产生错误的观点或者判断,还有可能会把人们引导到错误的方向。

传媒行业中暴力新闻报道的道德观念分析

传媒行业中暴力新闻报道的道德观念分析

传媒行业中暴力新闻报道的道德观念分析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传媒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传媒行业中,暴力新闻报道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媒机构为了吸引观众和读者,往往追求新闻的“爆料性”,忽视了新闻报道应有的道德底线。

本文将对于传媒行业中暴力新闻报道的道德观念进行分析。

一、传媒行业中的暴力新闻报道暴力新闻报道是指新闻机构在报道新闻的时候,过于追求新闻的“爆料性”,通过播放暴力画面,制造恐惧氛围,以迎合现场旁观者的好奇心理,来获得更高的收视率或点击量。

此类新闻报道在不同领域都有涉及,包括社会新闻、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恐怖袭击等。

以家庭暴力为例,一些传媒机构在报道此类新闻时,倾向于选取暴力事件的最残忍画面,并通过文字和评论补充,制造令人不安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刺激,忽略对受害者隐私的尊重,并且可能将他们大规模曝光,导致其受到二次伤害。

二、道德观念的缺失由于现代传媒行业具有高度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特点,新闻报道往往过于注重收视率和点击量,使得传媒机构放弃了温情和真相,将报道转变成为了一场有血有肉的夜间盛宴,似乎只有越吓人、越残忍的才能引来观众的眼球。

更有甚者,一些新闻机构会将暴力新闻故事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挂钩,从而没有了新闻的客观性,倾向于影响社会公众的观念和情绪,甚至引导公众目光。

而且,传媒机构在竞争中,常常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对于涉及到暴力事件的报道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暴力新闻报道的过多,会对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一些报道商业化,偏离了正义、真相和诚信的原则,使得社会信任度的流失,影响了公众的信任。

三、合理的新闻报道行为对于传媒行业中的暴力新闻报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约束和规制:1.建立明晰的新闻道德规范。

针对新闻行业中的暴力报道问题,可以建立明确的新闻道德规范,引导行业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明确了行业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内涵。

2.提高读者的意识。

浅析香港警匪片中媒介暴力的隐性传播

浅析香港警匪片中媒介暴力的隐性传播

浅析香港警匪片中媒介暴力的隐性传播引言香港警匪片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的影视剧,经常将警察和犯罪分子的生活和生存冲突呈现给观众。

通过剧情的展开,观众不仅可以了解警察和犯罪分子之间的斗争,同时也接触和感受到片中扮演者所表现出来的媒介暴力。

本文将对香港警匪片中的媒介暴力进行一些浅析,并探讨其隐性传播。

媒介暴力的定义媒介暴力是指在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中,通过暴力镜头展示的信息和画面所造成的暴力影响。

而媒介暴力的类型又可以分为:实施明显的、明确展现的暴力和隐性的、更为微妙的暴力。

香港警匪片中的媒介暴力在香港警匪片中,媒介暴力的呈现方式较为明显,比如血腥暴力镜头、枪战和动作场面、暴力对话等等。

这些暴力元素组成了影视作品,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成为香港影视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的香港警匪片,对于媒介暴力的呈现和展示也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手法。

片中暴力一般来说,香港警匪片的主要情节都离不开暴力。

因为只有展现暴力,才能激发出观众的情感和对剧情的关注。

比如《英雄本色》、《无间道》和《踏血寻梅》等影片都充斥着各种暴力镜头,如多人持枪扫射、暴力殴打等等。

这类暴力镜头虽然引人注目,但也很容易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和麻木感。

暴力对话和氛围在一些香港警匪片中,除了暴力场面外,暴力对话和氛围也成为制造媒介暴力的重要手段。

警察和犯罪分子之间的对话总是充满了敌对和对抗的气息,语言中充斥着侮辱和威胁。

这种暴力对话在其中同时也会促进观众对角色、情节、和氛围的认知和理解,增加了观众的粘性。

暴力元素的附着在香港警匪片中,媒介暴力还表现在其它的元素组成上,比如背景音乐、配乐、灯光和色彩等等。

这些元素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和情感,加强媒介暴力的表现效果。

媒介暴力的隐性传播由于媒介暴力在香港警匪片中呈现方式的导致,使得这部分媒介暴力的传播方式比较隐性,甚至是无意识的。

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接受了这些媒介暴力信息。

这种隐性的传播方式,可能会给不少影迷和青少年带来影响,而这种影响通常是难以被察觉的。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应用与网络社会出现了,“网络暴力”也产生了。

为了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暴力”这个词语,需要先从传播学角度入手分析网络暴力的本质:是指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的、侮辱性的言论或者煽动性的文章等行为。

网络暴力的典型表现有谩骂、污蔑、人肉搜索、暴力贴吧等等。

网络暴力具体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在网上肆意攻击其他人,甚至对一些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进行人身攻击;第二,肆无忌惮地转载一些虚假的信息,尤其是虚假的谣言,破坏整个社会诚信的环境;第三,制造一些负面新闻,只是简单的针对某一人或者事件进行恶意炒作。

比如针对2012年10月份某明星离婚事件,有人专门设置了一个名叫“冯小刚与徐帆离婚”的百度贴吧,发布各种类型的攻击言论,由此形成网络暴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一谈网络暴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有网友反映,有人上传了一个视频,是一个残疾人在公园遛狗时遭到一条大型犬的攻击,引起众多网友的不满,因而在网络上开始谩骂攻击视频中的残疾人。

这位网友称这条狗没栓绳子,属于攻击行为。

那么在这个案例中,哪一方才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呢?其实这是一场双输的游戏。

首先视频中的残疾人被网民痛骂,甚至自己的生活都受到了干扰,更有甚者还有人跑去他家砸玻璃。

此外,也给视频中的残疾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备受煎熬。

而另一边,攻击者的攻击行为也招致了很多非议,在人格上被贴上了“冷血”、“无情”等标签,名誉上被扣上“恶毒”、“自私”等帽子。

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最终的受害者是两败俱伤,他们损失了自己的名誉,却赢得了别人的唾骂,到头来也只是换来自己的苦果。

第三个网络暴力,则是一个名叫“中国轮椅网”的网站所带来的后果。

在这个网站里,有一个个的帖子,内容多是在攻击残疾人,挖苦他们的不幸,批判他们的不堪。

尽管这样的帖子,没有侮辱残疾人的智商,但是对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的嘲讽,却不亚于侮辱。

而且当一个事物处于发展阶段的时候,更是这种攻击的高峰期,因为任何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兴现象,已经成为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网络暴力具有即时性、广泛性和隐蔽性,其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密切相关。

由于网络暴力的存在,虽然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旨在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以期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应对之策。

一、网络暴力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原因1.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人身攻击、谣言传播、群体攻击等。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网民利用匿名性和虚拟身份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和辱骂,给被攻击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此外,网络暴力还表现为散播谣言、造谣生事,给被害者带来名誉损失和不良影响。

2.网络暴力的原因网络暴力的出现有多种原因。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一些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其次,个人隐身和匿名化的特点使一些网民在网上敢言敢做,更容易变成网络暴力的行为者。

再者,一些网民缺乏网络伦理和道德意识,对他人的言论和行为缺乏尊重,容易陷入网络暴力的行为中。

二、网络暴力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及危害1.对个人的影响网络暴力对个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人身威胁,使被害者产生恐惧和焦虑感。

一些被攻击者因为受不了网络暴力的打击而选择自杀,造成社会的悲剧。

此外,网络暴力也给被害者的家庭带来困扰,甚至导致家庭矛盾和家庭关系的破裂。

2.对社会的危害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危害,还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存在导致社会风气恶化,伤害了社会道德底线和公共秩序。

同时,网络暴力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平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网络暴力还使公共舆论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舆论的负面导向,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三、针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对策研究1.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针对网络暴力现象,首先要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水平。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他人造成名誉、权益或精神上的损害。

这种现象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深入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匿名性带来的责任缺失在网络环境中,用户往往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觉得无需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发表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隐藏在虚拟的身份背后,逃避现实中的法律和道德约束。

2、信息传播的快速与失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网络。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可能被误读、夸大或歪曲,从而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3、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当一部分人的言论形成一种主流观点时,其他人往往会受到影响而跟随。

在网络上,这种群体效应更为明显。

一些人可能原本没有明确的立场,但看到多数人的言论后,为了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加入到攻击的行列中,从而使网络暴力的规模不断扩大。

4、现实压力的宣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

网络成为了一些人宣泄压力的渠道。

他们将现实中的不满和愤怒转移到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释放。

5、法律监管的不足目前,针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不够明确。

这使得一些实施网络暴力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6、媒体的不当引导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一些事件进行过度炒作和片面报道,误导公众的判断和情绪,从而引发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1、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网络暴力往往会使受害者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电视剧中的媒介暴力——以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例

电视剧中的媒介暴力——以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例
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媒介暴力
传播效果
著名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蔡康永曾 经说:“要深刻就看书去,别指望电视。” 然而这部电视剧的持久影响仿佛说明电 视剧同样可以深刻。十多年过去了,这部 电视连续剧还在产生着社会影响。在新浪
. 微A博ll中以R男i主gh角t的s名R字e“s安e嘉r和ve”d作.为关
整部电视剧中多次呈现了家庭暴力 的具体画面,灰暗而阴冷,恐怖得让人窒 息,好几处情节的惊悚程度直逼好莱坞恐 怖大片。整部电视剧中的家庭暴力画面大
32
概有四段,每段一分钟左右时长,有施暴 者安嘉和的脸部特写镜头,将面部表情的 细微变化全方位立体展现;也有施暴动作 的全景镜头,手脚的动作全面呈现,而家 庭暴力受害者的悲惨也通过受伤流血的 脸来体现。剧中第一次家庭暴力的画面出 现在第五集的 27 分钟左右,男女主人公 发生争吵。安嘉和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 角鼻子嘴角全部流 血,才无力地瘫软坐在沙发旁边的地上, 最后竟然像个野兽一般舔舐了一下沾在 自己手上的妻子的鲜血。第六集中,暴力 场面再次出现,场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 力 。安 嘉 和 咬 牙 切 齿 ,双 目 圆 睁 ,眼 球 突 出,鼻翼一丝一丝的抽动,面目狰狞,打到 女主角已经躺到了地上口吐鲜血,还一直 在用脚踹着女主角的身体,并将脚踩到了 女主的头上。所有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影像 面前,都显得无力与苍白,看到这些镜头, 不由自主让人心底颤抖,心生恐惧。
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有 773 条实时微博。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嘉和绝对是童 年阴影之一。”“安嘉和这个角色让我现 在都恐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又在 播出呢,看到我心情压抑,坚持了五分钟 就换台了,顿时有种惊心动魄的恐惧!” 还有网友总结 “新中国成立之后荧幕上 的四大经典坏人— ——黄世仁、南霸天、胡 汉三以及安嘉和,前三个代表阶级矛盾, 最后一个代表家庭矛盾。”网友微博评论 也从侧面展现出这部电视剧带来的深远 影响。

传播心理学11大众传播专题4媒介中的暴力

传播心理学11大众传播专题4媒介中的暴力

三、帮助儿童应对暴力媒介 机制性的解决方法 ●净化网络 ●电影、电视分级制度
1.
2. 家长介入和媒介素养
●课堂训练 ●系统脱敏训练 ●人格发展
第十一讲 大众传播心理学专题4 媒介中的暴力
●到一个普通儿童读完小学时,在电视上看到的 谋杀案大约有8000起,还有10万起其他类型的暴 力行为。 ●从1950年以来,在对3500例观看媒介暴力影响 的研究中,除了18例之外其他所有的(99.5%) 研究都证明媒介暴力具有负面效果。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现实中87%的犯 罪并不暴力,但在根据现实改编的电视娱乐节目 中,只有13%是不暴力的。 ●谋杀案仅占了现实中所有犯罪案件的0.2%,但 在电视上,谋杀案占到了所有犯罪案件的50%。
恐惧反应: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会很容易记起在 儿童或者少年时期受到电影惊吓的经历。这些记 忆及其他效果都是长久难以磨灭和消除的,包括 整体的恐惧/焦虑感觉、对具体事件的恐惧、入睡 困难和做噩梦等。
2. 模仿 有研究者认为,人们从媒介中看到一个暴 力的镜头,之后由于模仿就会比没看之前 表现得更加暴力。
一、媒介暴力的影响 1. 恐惧
Joanne Cantor 实验室对媒介暴力引起的恐惧 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短暂的恐惧反 应是很正常的,相当一部分儿童和青少年都会出 现持续而强烈的情感波动;同时,在各年龄层中 都有极少数一部分人更容易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 ,并会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反应。”
引发恐惧的形象:不同年龄的观看者对不同类型 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恐惧反应。一般来说,学龄 前儿童对一些扭曲的自然现象(例如,妖怪、精 灵)极为恐惧,但上小学的儿童更容易对危险以 及伤害(如战争、自然灾害)产生恐惧。年龄越 大,对于越是抽象的危险恐惧程度越高。

浅析媒介暴力与行为暴力

浅析媒介暴力与行为暴力

浅析媒介暴力与行为暴力【内容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过程中,传媒暴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本文从传媒暴力与实际的行为暴力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媒介暴力对与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传媒的暴力宣传所产生的“小既是大的效应”对人的社会化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控制传媒暴力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对策。

【关键字】:媒介暴力、行为暴力、反暴力策略【正文】: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所传递的暴力信息,我们称之为传媒暴力。

在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接受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学习社会规范、掌握生存技能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介入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着人生的行为和态度。

一、传媒暴力如何影响行为暴力根据国内外许多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观众的暴力行为与媒体暴力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最早的媒体暴力影响行为的研究是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布鲁默和社会学家豪赛对电影与儿童犯罪行为的研究。

其结论为:电影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犯罪倾向和行为【1】。

1982年美国全国精神健康研究所提供了这样的结论: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后,大部分研究团体认为,电视暴力的确导致了青少年儿童的侵犯行为。

据我国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青少年犯罪,其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电视、广播、游戏机和多媒体等【2】。

显然,传媒暴力影响受众的行为,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群体。

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发表其经历6年研究媒介暴力内容的成果中认为:暴力内容,增长对他人的暴力和攻击,会引发模仿的行为,以为暴力能解决问题。

如果仅仅是认为模仿暴力行为,还不是最致命的。

如今,暴力新闻对犯罪暴力行为的细节化“曝光”有一种强示范作用。

浅谈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

浅谈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

浅谈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王君杰(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擅要:媒介暴力一直是媒介效果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信息全球化的过程中,整个大众传媒都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甚至连动画片中也存在暴力镜头,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媒介暴力的控制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以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运用实证研究法中的内容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探讨了媒介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诩:媒介暴力儿童分级制度监督制度媒介暴力是媒介效果研究的热点之一。

电视、电影、新闻、影像游戏、网络中的暴力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一直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

格伯纳在20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做过电视节目的内容分析,指出平均有80%的电视剧含有暴力情节,每小时会出现7.5个暴力镜头;儿童类电视节目虽然凶杀场面相对少些,但暴力镜头的出现频率却最高,而动画片中的暴力动作及情节是所有电视节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川,笔者将以<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为例,分别从语言、肢体、武器和音乐等方面来统计这部动画片中的暴力画面的呈现次数以及给儿童带来的危害。

一、动■片中●力内窖的呈现<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一部深受儿童喜爱的动画片,总共播出530集。

2005年推出后,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最高收视率达17.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

这部动画片不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成年受众的追捧,网络上一度流传着“嫁人要嫁灰太狼”的流行语。

但是自从连云港9岁男童模仿动画片中“灰太狼烤全羊”的情节导致两名小伙伴烧伤以来,这部电影中大量的暴力内容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笔者通过“creat e r e—s ear ch s ys t em s”——一个检测网站的报告得出,在530集的样本中,抽样223集,数据分析的可信度为95%。

因此本文从530集的动画中以每5集为单位共抽取223集来做数据统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暴力的媒介传播效果
金菁
随着20世纪前半叶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逐步普及,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报刊、电视、电影、电台、网络等媒体几乎能无限制地满足视听感官需要。

同时,影像媒介的发展与技术的日益完善,促使了“战争暴力”、“体育暴力”、“卡通暴力”等的出现,使媒介暴力的表达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行为暴力,也不再是绝对的非法途径,而可能以反暴力或非暴力的形式展现着暴力的影像。

以战争暴力、体育暴力、卡通暴力等为代表的“合理暴力”,使暴力行为逐渐告别非法与无理,以种种合理、合法的方式给予表现,甚至可能赢得认同或称道,成为更为隐性的暴力表达,也更易被人忽略。

由于“合理暴力”中的暴力原素或未受到惩罚,或赢得了受众的认同,或其行为具有某种“正当性”的解释,因而增加了被模仿的可能性,甚至会导致观念上的根本转变[1]。

战争暴力此为“以反暴力名义表达暴力影像”的典型例证。

大众传媒与战争的结盟可以追溯至20世纪第一年的英国影片《突袭中国使团》,一战、二战期间传媒与战争也都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越南战争被称为“电视之战”,影像媒介开始了对战争肆无忌惮的转播与直播,战争赤裸裸、血淋淋地展现在受众眼前。

1990年海湾战争直播使CNN声名远播;2001年9.11事件的电视转播,让受众目睹了比任何好莱坞巨片都更具震憾力与想像力的暴力场景;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播更令半岛电视台一举成名,CCTV也因此创下收视率与广告收入的新高……凡此种种,使局部战争成为跨越国界的全球图景。

如果以“战争是和平的助推剂”为由,战争暴力似乎可以视作媒介反暴力的一面旗帜,但这面旗帜无法掩盖影像本身的暴力实质。

体育暴力体育从最初的单纯竞技游戏,到如今日益明显的商业介入,一直是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竞技运动本身的残酷性一方面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截然两分,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以正当且公开的方式展现暴力影像。

譬如,以用暴力行为击败对手为终极目标的重量级拳王争霸赛作为一项体育赛事本已备受争议,比赛实况的电视转播使主办方获利颇丰,也使这项暴力的运动以正当的理由传遍“地球村”。

获胜者的英雄形象甚至成为一代青年效仿、崇拜的对像,暴力在此成为合法的获利手段。

卡通暴力即使在卡通片已不是儿童的专利的今天,卡通暴力所暗含的危害依然不容小觑。

卡通暴力是一种“快乐暴力”,是暴力娱乐化、暴力游戏化的集中体现。

有关调查显示,娱乐节目中的暴力内容高于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

在快乐的掩映下,暴力不再面目可憎,甚至和蔼可亲,暴力因此成为一种“合法的甚至必须的文化表达”。

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说,按照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人所有本能的目标都是降低自身的紧张感,人的本性遵循“唯乐原则”的,意即渴望“享受与放松”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力。

人们都具有“生本能”与“死本能”(攻击本能)[2]。

人们在这两种本能的驱使下,去释放紧张、寻找快乐。

人们可以从追求快乐本身获得愉快,比如说“审美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此同时,也可以从攻击驱力上获得愉快----包括看恐怖影片、参与竞争性体育运动、作讥讽性对骂等不同活动都能使人们感到愉快与紧张的消除。

人类有攻击和残暴的本能,破坏与毁灭的东西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获得快
感,成为快乐的另类来源,比如,很多人喜欢看《动物世界》中狮子猎捕斑马的场景就是这个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合理暴力美学的电影备受追捧,“合理暴力程度与票房的收入成正比”,这往往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受众收视的一个深刻的也是基本的内心动因是:希望看别人受苦-----从中不但能实现自己的攻击驱力,释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同时还能从别人的灾难中感受到自己的强大,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与担忧[3]。

正是如此,媒体中的“合理暴力”受到受众的大肆追捧。

但对于青少年或是意志薄弱的成年人来说,在包裹鲜亮的合理暴力的影响下,很有可能影响他们对世界观、人生观。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因为被网络流行的合理暴力视频吸引。

成都三中四名学生拍摄了一部校园合理暴力短片(蛊惑仔成都三中).该短片由学生自导自演,画面中的中学生叼着烟头,表情桀骜不驯,疯狂殴打着一名同龄男生 A. 这也为媒介传播对校园合理暴力的负面作用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产生的长期效果。

尽管也有一些调查认为媒介暴力与攻击行为之间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但1986年休斯曼和埃龙进行了一项最大的调查研究,他们收集了一些8岁儿童的资料,并对同一样本追踪研究,直至他们30岁。

结果发现,那些童年时观看电视暴力最多的孩子,成人后更可能卷入严重的犯罪活动。

休斯曼从这项研究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攻击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年时期,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并预示着成年时期严重的反社会行为。

如果一个孩子观看媒介暴力内容并养成攻击行为习惯,将造成终身的危害性后果[4]。

合理暴力,虽然表面上包裹着合理的光鲜外衣,却难逃其暴力的本质。

有可能是儿童与青少年的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的暴力行为的催化剂。

作为媒体,不能以行业竞争激烈,就把暴力作为吸引受众“眼球”而在此大做文章;作为家长,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监督和管制,培养未成年人具有良好的获取分析评价媒介信息和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作为成年受众,有必要提要自己的素养,并形成良好的媒介认知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石义彬,张卓《媒介暴力研究多重视角》 2005-7-2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 贾碧峰,雷黎萍《媒介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类型》2007年04月04日
[3] 黄丽《电视暴力与儿童》2007-4-2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4] 廖卫民陈桂兰,《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新闻记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