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暴力的媒介传播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暴力的媒介传播效果

金菁

随着20世纪前半叶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逐步普及,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报刊、电视、电影、电台、网络等媒体几乎能无限制地满足视听感官需要。同时,影像媒介的发展与技术的日益完善,促使了“战争暴力”、“体育暴力”、“卡通暴力”等的出现,使媒介暴力的表达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行为暴力,也不再是绝对的非法途径,而可能以反暴力或非暴力的形式展现着暴力的影像。以战争暴力、体育暴力、卡通暴力等为代表的“合理暴力”,使暴力行为逐渐告别非法与无理,以种种合理、合法的方式给予表现,甚至可能赢得认同或称道,成为更为隐性的暴力表达,也更易被人忽略。由于“合理暴力”中的暴力原素或未受到惩罚,或赢得了受众的认同,或其行为具有某种“正当性”的解释,因而增加了被模仿的可能性,甚至会导致观念上的根本转变[1]。

战争暴力此为“以反暴力名义表达暴力影像”的典型例证。大众传媒与战争的结盟可以追溯至20世纪第一年的英国影片《突袭中国使团》,一战、二战期间传媒与战争也都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越南战争被称为“电视之战”,影像媒介开始了对战争肆无忌惮的转播与直播,战争赤裸裸、血淋淋地展现在受众眼前。1990年海湾战争直播使CNN声名远播;2001年9.11事件的电视转播,让受众目睹了比任何好莱坞巨片都更具震憾力与想像力的暴力场景;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播更令半岛电视台一举成名,CCTV也因此创下收视率与广告收入的新高……凡此种种,使局部战争成为跨越国界的全球图景。如果以“战争是和平的助推剂”为由,战争暴力似乎可以视作媒介反暴力的一面旗帜,但这面旗帜无法掩盖影像本身的暴力实质。

体育暴力体育从最初的单纯竞技游戏,到如今日益明显的商业介入,一直是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竞技运动本身的残酷性一方面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截然两分,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以正当且公开的方式展现暴力影像。譬如,以用暴力行为击败对手为终极目标的重量级拳王争霸赛作为一项体育赛事本已备受争议,比赛实况的电视转播使主办方获利颇丰,也使这项暴力的运动以正当的理由传遍“地球村”。获胜者的英雄形象甚至成为一代青年效仿、崇拜的对像,暴力在此成为合法的获利手段。

卡通暴力即使在卡通片已不是儿童的专利的今天,卡通暴力所暗含的危害依然不容小觑。卡通暴力是一种“快乐暴力”,是暴力娱乐化、暴力游戏化的集中体现。有关调查显示,娱乐节目中的暴力内容高于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在快乐的掩映下,暴力不再面目可憎,甚至和蔼可亲,暴力因此成为一种“合法的甚至必须的文化表达”。

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说,按照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人所有本能的目标都是降低自身的紧张感,人的本性遵循“唯乐原则”的,意即渴望“享受与放松”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力。人们都具有“生本能”与“死本能”(攻击本能)[2]。人们在这两种本能的驱使下,去释放紧张、寻找快乐。人们可以从追求快乐本身获得愉快,比如说“审美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此同时,也可以从攻击驱力上获得愉快----包括看恐怖影片、参与竞争性体育运动、作讥讽性对骂等不同活动都能使人们感到愉快与紧张的消除。

人类有攻击和残暴的本能,破坏与毁灭的东西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获得快

感,成为快乐的另类来源,比如,很多人喜欢看《动物世界》中狮子猎捕斑马的场景就是这个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合理暴力美学的电影备受追捧,“合理暴力程度与票房的收入成正比”,这往往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受众收视的一个深刻的也是基本的内心动因是:希望看别人受苦-----从中不但能实现自己的攻击驱力,释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同时还能从别人的灾难中感受到自己的强大,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与担忧[3]。正是如此,媒体中的“合理暴力”受到受众的大肆追捧。

但对于青少年或是意志薄弱的成年人来说,在包裹鲜亮的合理暴力的影响下,很有可能影响他们对世界观、人生观。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因为被网络流行的合理暴力视频吸引。成都三中四名学生拍摄了一部校园合理暴力短片(蛊惑仔成都三中).该短片由学生自导自演,画面中的中学生叼着烟头,表情桀骜不驯,疯狂殴打着一名同龄男生 A. 这也为媒介传播对校园合理暴力的负面作用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产生的长期效果。尽管也有一些调查认为媒介暴力与攻击行为之间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但1986年休斯曼和埃龙进行了一项最大的调查研究,他们收集了一些8岁儿童的资料,并对同一样本追踪研究,直至他们30岁。结果发现,那些童年时观看电视暴力最多的孩子,成人后更可能卷入严重的犯罪活动。休斯曼从这项研究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攻击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年时期,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并预示着成年时期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如果一个孩子观看媒介暴力内容并养成攻击行为习惯,将造成终身的危害性后果[4]。

合理暴力,虽然表面上包裹着合理的光鲜外衣,却难逃其暴力的本质。有可能是儿童与青少年的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的暴力行为的催化剂。作为媒体,不能以行业竞争激烈,就把暴力作为吸引受众“眼球”而在此大做文章;作为家长,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监督和管制,培养未成年人具有良好的获取分析评价媒介信息和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作为成年受众,有必要提要自己的素养,并形成良好的媒介认知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石义彬,张卓《媒介暴力研究多重视角》 2005-7-2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 贾碧峰,雷黎萍《媒介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类型》2007年04月04日

[3] 黄丽《电视暴力与儿童》2007-4-2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4] 廖卫民陈桂兰,《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新闻记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