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旅游》课件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民俗与旅游课件

体验传统手工艺:参观 当地的工艺品制作工坊, 亲手体验传统手工艺, 感受匠心独运。
品味地道美食:品尝当 地的特色美食,了解食 材的来源和制作过程, 感受美食背后的文化底 蕴。
结交新朋友:在旅游 过程中结交当地的朋 友,了解他们的生活 和文化,拓宽视野。
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民俗旅游将更加注重 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满足游 客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民俗旅游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创新旅游产品:结合民俗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体验的吸引力。 拓展旅游市场:加强市场营销,提高民俗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服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
推动产业融合:加强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等产业的良性互动,提高综合效益。
添加标题
民俗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民俗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为 旅游业带来独特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添加标题
旅游与民俗文化相互促进发展:旅游和民俗文化相互促进发展,旅游为民俗文化提供传承和保护机 制,而民俗文化则为旅游业提供独特的资源和吸引力。
汉族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具有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民俗的定义与特点
民俗的定义:民俗是民间传承的文化现象,包括风俗、习惯、信仰、仪式等 民俗的特点:民俗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民俗的分类:民俗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 民俗的意义:民俗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旅游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课件 第1章 中国旅游历史

3 李白旅游 P7
➢唐代时,诗仙李白是一位著名的旅 行家。李白从仗剑出荆门,到42岁 唐玄宗招他至翰林院,连续漫游17 年之久。在长安三年后,天宝三年 (744年)他离开长安开始第二次 为期10年的漫游。两次漫游达27 年。他“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五岳寻仙杨广) 他从长安到江 都兴建了40多处行宫,最大行宫是 洛阳西苑
二、文人漫游山水
➢1 春秋战国时,儒家创始人孔子就 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是团体旅游 的创始人。他认为旅游“知(智)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着动 ,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 。” P5
➢纵横家苏秦、张仪级武士荆轲等也 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其目的或为巡视各地、或为封禅拜祭 (兼游山玩水,瞻仰前代帝王或名人 遗迹),是以巩固其政权为目的的旅 行活动。P1
➢代表人物:黄帝、大禹、周穆王、秦 始皇、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 广)。
➢1 黄帝 他在世时常外出旅行,游历了五大 名山.P1
➢2 舜 黄帝后裔,也游历了五大名山.P2
➢3 大禹 姓姒sì,名文命,颛顼(zhuān xū ) 氏的孙辈,生于石纽(即今四川北门石 纽山),大禹治水走遍了九州大地,涉过 九条大川,攀过九座大山,渡过九处大泽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 禹可称为我国第一位大旅行家。P2
民俗旅游第一章课件(第二讲)课件

4、民俗的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 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 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得 到调剂的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 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 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 永无休止地劳作,必须在适当 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 休息体力,调剂精神,享受劳 动成果,进行求偶、社交活动 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 的民俗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
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可以分四 个层面:第一是法律,第二是纪律, 第三是道德,第四是民俗。其中,民 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 层行为规范。法律源于民俗。如法字 的象形文,是水边一块地方有一个两 角动物及一个人。这个象形字是古代 判案习俗(即习惯法)的直接描绘。 古时遇有纠纷,往往采取神判法。其 中一种是将被告带到氏族的圣地,由 部族的神兽(带有图腾性质的动物), 以角相触,被触者为有罪。法字的象 形正式描绘了这种风俗,可见法律的 前身是民俗。
(四)传承性 传承性是指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所呈 现出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民俗特 征。 民俗的传承有两方面的含义:1、 流传,指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播。如 岁时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再以 婚俗,中国传统婚俗中的“六礼” 定型于汉代,一直传承五六十年代。 2、流行 指民俗在空间上的传播, 如七、八十年代流行的烫发等。
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周礼》记载:“仲春 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如泰族 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幕、民间的游戏:斗鸡、 斗牛、斗蟋蟀、下棋等,都能起到宣泄心理能量的 作用。再如婚礼上的闹房,葬礼中的哭丧等,都有 心理情感的宣泄。 民俗的补偿功能。如宗教仪式,人们暂时超越 了尘世的苦难,沐浴在神灵的光辉之中,得到精神 的补偿;再如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民间文艺,不 仅使人们赏心悦目,而且使生活充满吉祥的希望。 所有这些,都是民俗给人们单调而贫乏的日常生活 的补偿 .
中国民俗旅游——中国民俗旅游概述课件

③社会结构民俗(商家庭、家族、亲族、村落、 贸节社日团、、社帮交会节等日))
④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歌舞、工艺美 术、
口传文学、民间戏剧)
囍 3、意识民俗 定义:是深层次的民俗事象的总和,体现人们 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活动和操作行为 (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民间神灵信仰、 三大民各俗种禁交忌叉、各种巫术)。 社会民俗 婚礼 意识民俗
民俗旅游 风 靡
表现: “民俗”词汇使用率、 各界重视“民
俗”
高校 民俗旅游教材 (1)
高校 民俗旅游教材(2)
民俗旅游研究现状
• 全国多数省区重视 • 各地发展不均衡 • 理论与实践脱节 • 可操作性不强
第一方面: 中国民俗概要
一、民俗的定义
1、中国古代文献的界定
《管子·正世》:“ 料事务,察民俗。”
《传统婚姻民俗的演变与影响》
第二方面
民俗旅游的基本理论
前言
旅游学 经济行为 、文化 文化创造
内容结构 历史文化旅游 深化发展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定义:
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异域或异 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 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 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复合体, 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民俗的基本特征
传承性 稳定性 变异性 群体性 地域性
民族性
二、民俗的近似定义 风俗:是人类群体因特定的地理环境和
社会条件、社会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传 袭于社会的、具有一定的流传范围或区 域、一定的流行时间,甚至始终生生不 息的趋同性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 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文化创造。
《中国民俗与旅游》

目录摘要 1 绪论 2 第一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 3 1.1原则性导向鲜明 4 1.2文化特征鲜明 4 1.3地域性限制不强 5 1.4 参与体验性突出 5第二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6 2.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 6 2.2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开发 6 2.3民俗旅游服务设施开发 7 2.4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 7 2.5民俗旅游图书资料开发 7第三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 83.1原则性导向鲜明 8 3.2文化特征鲜明 8 3.3 地域性限制不强 9 3.4 参与体验性突出 9第四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 10 4.1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开发 9 4.2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开发 9 4.3民俗旅游服务设施开发 9 4.4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 9 4.5民俗旅游图书资料开发 9第五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0 5.1因地制宜原则 10 5.2特色差异原则 10 5.3旅游者中心原则 115.4文化内涵原则 11 5.5多样性与主题性原则 12 5.6可持续发展原则 13第六章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 14 6.1集锦荟萃式 14 6.2复古再现式 14 6.3原生自然式 15 6.4主题附会式 16 6.5短期表现式 17第七章结论18摘要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开发特点、对象、开发模式、开发原则、开发重点等方面对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进行分析,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原则;重点绪论随着全球化、信息化。
城镇化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俗旅游业已经持续不断升温长达20余年,现已成为全国旅游经济大潮中的一支引人注目的劲旅。
目前我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已经离不开民俗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
大量具有地方性和民族特色,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开发管理的旅游景区及其文化产业,其产品创意来源,多数出自具有鲜活地域特征和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
民俗旅游与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一起,成为我国许多地方促进改革开放、发展地方经济、解决社会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龙头支柱产业,尤其咋中西部地区,从省、自治区、市县,到城镇、乡村,人们都对民俗旅游综合效益和美好前景报以极大地热情和期待。
民俗与旅游(共18张PPT)

你知道下列名菜属于哪个菜系的吗?
你知道下列菜品是哪些地方的美食吗?
饮食文化差异,折射出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 ■ 四川地处盆地,湿度大,人们在食物中添加花椒、 辣椒等辛辣食材,以麻辣驱除体内湿气; ■ 南方和沿海地区水产丰富,食材多以鱼、海鲜为主 ■ 北方水产少,畜牧业发达,食材多以牛、羊、家禽 等为主; ■华东地区人们喜甜,食物中多以糖代盐,菜味偏甜。
■ 南方地区降水多,民居屋顶坡度大;
■ 在黄土高原,由于降水较少,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 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窑洞;
■ 云南气候湿热,傣族人民利用竹子建造竹楼,通风 散热除湿。
■ 土家族的吊脚楼,依山、依河而建,可防蛇蚁野兽
藏 土回族家族藏族服袍装
苗朝族鲜族服蒙装古族服装 满傣族族服装
■ 青藏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人们多以厚实的藏 袍御寒,白天气温高,可露出胳膊散热,夜晚气温低, 可以当睡袋。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 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 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在中国民居中,最有特点 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 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
根据以下民居判断当地的气候特点。 湿热
降水少
பைடு நூலகம்
降水多
高寒
■ 游牧民族的对房屋的迁移能力要求高,故牧区传统 民居以蒙古包、帐篷为主;
■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由于地理 环境的差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包括饮食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等。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 享有很高的声誉。
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特色、饮食习惯等差异, 我国各地烹饪各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粤、川、湘、 鲁、苏、闽、徽、浙等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还 有一些在中国较有影响的细分菜系:潮州菜,东北 菜,本帮菜,赣菜,鄂菜,京菜,津菜,冀菜,豫 菜,客家菜,清真菜等菜系。
中国民俗旅游第节课件 (一)

中国民俗旅游第节课件 (一)
中国民俗旅游第节课件是一门深入介绍中国民俗文化和旅游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各地的传统风俗和民间故事,还
学习了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来开展旅游业。
首先,我们学习了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了解常见的民俗
节日、民间传说、民间技艺和民间习俗等内容,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
了解了中国历史和地理的相关知识。
其次,我们学习了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业。
在课程中,我们了解
了旅游业对于区域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案例学习了如何开发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开展民俗文化旅游需要考虑的
多个方面,如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等因素。
除了理论知识,课程中还包含了多个实践环节,如实地调研、案例分
析和旅游规划等。
通过实践,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和
旅游资源,还锻炼了自身的调研和规划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还了解了中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行业一直保持着快速
增长的态势。
未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民俗文化旅游的
市场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旅游第节课件是一门富有实践性和前瞻性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旅游技能,还
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民俗与旅游》课件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总结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对旅游 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详细描述
中国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包括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 节等,这些文化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是旅游者了解中国多元文 化的重要途径。
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学习传统手工艺
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 绣、泥塑等,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参加民俗文化活动
参加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庙会、 灯会、赛龙舟等,深入了解当地的文 化特色。
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
阅读关于民俗文化的书籍和资料,了 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历史。
在旅游中融入民俗文化
多样性
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形 式多样,各具特色,展 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01
02
03
04
文化传承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和谐
民俗文化具有凝聚民心、促进 社会和谐的作用,有助于增强
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
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到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合理规划与开发
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时,应进行科学 合理的规划,确保在满足游客需求的 同时,不破坏当地民俗文化的原生性 和完整性。
强化法规与政策保障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加强公众对民俗文化旅游重要性的认 识,提高参与度和保护意识,形成全 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民俗与旅游综合概述PPT课件( 23页)

•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
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 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 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 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有四个:地域性、 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
• 物质生活民俗是指与人们衣食住行等日 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质民俗事象, 既包括人们的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 住民俗,也包括与人们出行有关的交通 民俗。(衣食住行)
• 意识民俗
深层次的民俗,体现人们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 活动和操作行为。
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祖先崇拜 宗教信仰:人为宗教、民间神灵 禁忌、巫术
一、旅游及旅游资源
旅游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离开他们 通常的环境,前往某些地方并做短暂停 留(不超过1年)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不 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任何经济效益。
民俗的类型划分
我们课本上将民俗划分为三大类型 • 物质民俗 • 社会民俗 • 意识民俗
• 物质民俗
所谓物质民俗,主要是指人类在与自然 界发生关系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产 生的风俗习惯。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 具体表现,就是生产、贸易、饮食、居 住、行旅、服饰等文化传承。
• 物质民俗可以分为物质生产民俗(行业民 俗)和物质生活民俗(消费民俗)。
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
14、梦想总是跑在我的前面。努力追寻它们,为了那一瞬间的同步,这就是动人的生命奇迹。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白族 朝鲜族 壮族
藏族 布朗族
布依族 阿昌族 达斡尔族 傣族 满族27
案例--苗族服饰
现有的苗族服饰,主 要以地域而定,分为 黔东南型、黔中南型、 川黔滇型、湘西型和 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 200种,是我国和世 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 多、保存最好的区域, 被称为“苗族服饰博 物馆”。
8
二、 中国民俗的特征
阶层性和地方性 多元性和复合性 传承性和传播性 稳定性和变化性
9
不同的婚俗
10
三、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释义: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 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 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 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17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贴春联 、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 、年 画 、守岁、爆 竹、拜年等;而 春节食俗就有吃 年糕、饺子、汤 团等。
18
二月初九惊蛰日 吃梨 扫虫炒虫 祭白虎
惊蛰是一年的第三个 节气,此时“万物出 乎震,震为雷,故曰 惊蛰,是蛰虫惊而出 走矣。”
惊蛰落雨到清明,一 日落雨一日晴。惊蛰 过,暖和和,蛤蟆老 角唱山歌。
中国民俗文化
1
目录
导言: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二、民族旅游区 第一节 中国民俗 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特征 三、中国的民风民俗 四、吉祥文化 第二节 民俗文化与旅游 一、民俗文化中旅游中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审美体验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2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民间民俗文化具有传统性、民间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对一般民众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民俗与旅游PPT课件

安居乐业
根据以下民居判断当地的气候特点。
藏族
牦牛
毛织
的帐
篷
牛绒织成的帐篷
质地粗厚,吸收
光热性能好,可
避风雨雹雪,具
气候寒冷,阳 光充足
有较强的保暖性,
也便于支拆、托
运。
55
拓展延伸
安居乐业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种有特 色的建筑?跟它当地的地理环 境有什么关系?
福建客家土楼
适应山区人烟稀 少、盗患械斗较 多的环境需要, 且可增强同宗血 缘的凝聚力
龙南客家传统饮食大致分为主食、名菜小吃、 茶酒等几类。龙南人以大米为主食,仅以大米做成 的饭有捞饭、焖饭、煮饭包、竹筒饭、钵子饭等多 种。
29
凤眼珍珠
龙南客家副食和小吃中的NO.1,做法工序复杂,配
以荸荠、荞头丝、葱花等为配料,勺以鲜美的鸡汤拌吃 则更为美味,客家婚嫁、乔迁之日为必备的菜肴。
清朝道光年间,龙南关西籍人徐思庄的书法为当朝 的一绝,徐思庄曾作过咸丰皇帝的书法老师,徐思庄一 次回乡省亲,正逢咸丰皇帝派人下江南采购物资,特地 嘱咐钦差到龙南看望徐思庄。因道路难行,累得钦差上 气不接下气,全身疲乏,傍晚才到徐家,言山路崎岖难 行,差点中暑。徐思庄即命厨师煮珍珠汤给钦差消渴解 饥,珍珠汤一端上,钦差见珠丸如碧玉凤眼,清香补鼻, 食欲猛增,食之,觉得柔中带韧,润滑可口,味美难喻。 食后,肠胃舒适,脑清目明,劳累尽消,即询问徐思庄 这是什么稀世山珍。徐思庄笑答道:此乃家乡一小菜也, 名龙眼珍珠。钦差听后正色道:菜名犯上,即赐名“凤 眼珍珠”。
22
川菜:麻婆豆腐
23
川菜:毛血旺
24
徽菜:清蒸马蹄鳖
25
苏菜:清蒸鲩鱼
26
旅游民俗文化课件

【学习内容】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婚姻民俗的仪式和程序
纳问 彩名
纳纳 吉征
请亲 期迎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传统婚姻民俗形态
1.抢婚
2.不落夫家婚
3.服役婚
4.转房婚
5.招养婚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少数民族婚姻民俗简介
蒙古族婚姻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回族婚姻
朝鲜族婚姻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第五节服饰民俗
【学习内容】
服饰民俗的概念 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汉族的服饰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的代表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服饰民俗的概念
• 服饰民俗的定义 • 服饰民俗的分类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服饰民俗的定义
服饰民俗
• 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在衣着穿戴方 面所形成的共同行为习惯和文化理念。
【学习内容】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礼仪民俗概述
人生礼仪民俗
礼仪民俗
社会交往礼仪民俗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人生仪礼民俗
诞生礼-开端之礼 成年礼-冠礼 婚礼
寿礼 葬礼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社会交往礼仪民俗
基本形式
握手礼 鞠躬礼 拥抱礼 亲吻礼 举手礼 合十礼 招呼礼
• 其它日常礼节:介绍礼节、称呼礼节、问候礼 节、谈话礼节、告别礼节及社交馈赠礼节
那达慕 蒙古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 地区特点的传统节日。每年的7、8月间举 行的融民族、文体、经贸、旅游为一体的 盛会。有赛马、摔跤、叨羊等传统体育活 动。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蒙古族那达慕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风情堪称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生动、最绚丽多彩的组成 部分。 如经济民俗中所包含的精妙绝伦的建筑和居住习俗,社会民 俗中所包含的妙趣横生的婚俗,信仰民俗中虔诚的宗教习俗, 以及优美动人的游艺民俗等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对旅游接待地民俗的双重影响
(一)地域性 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北方的靰鞡
西南山寨的背篓
(二) 传承性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 相对稳定性。
比如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我国自古以来就己完备的结婚习俗。
(三)变异性 民俗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 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如从清代满 洲族的旗袍到现代服装的旗袍。
商贸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
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 形态方面的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游艺民俗—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三、民俗的特征
积极影响: 由于旅游使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暂时 流动,所以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与发展。
消极影响:造成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发生 了变化,一些典型的民族习惯正在消失,无法形成 旅游产品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了解民俗有利于做好旅游接待 旅游接待者必须熟知本地风俗,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信手拈 来。 旅游接待者只有了解游客客源地的民俗,才可能了解游客的
❖ 2010年参与性
❖ (四)纯真性
彝族哑巴节 游客穿藏族服饰
❖ 三、民俗旅游的类型 ❖ (一)消遣观光型 ❖ (二)参与体验型 ❖ (三)考察探索型 ❖ (四)休闲度假型
❖ 四、民俗旅游的价值 ❖ (一)经济产业价值 ❖ (二)文化传承价值
中国民俗旅游
主编:曾亚玲、蒋玉华
目录
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第二章 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第三章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第四章 西南少数民族民俗 第五章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第六章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七章 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八章 民俗旅游的相关知识与研究
❖ 二、民俗的类别 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形成的民俗。
❖ (三)审美娱乐价值
街津口赫哲族 旅游度假区
❖ 思考与练习 ❖ 1.你认为哪些民俗适合开发成为民俗旅游资源? ❖ 2.民俗有哪些基本特点? ❖ 3.试举例证明了解民俗有利于做好旅游接待工作。 ❖ 4.你怎样理解民俗旅游所具有的文化传承价值?
需求特点,才可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回族不吃猪肉
第三节 民俗旅游概述
❖ 一、民俗旅游的概念 ❖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居住地,到异地以地域民俗事项为
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
❖ 民俗旅游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旅游”。
❖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 ❖ (一)文化性 ❖ 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 ❖ 2002年的旅游主题是“民间艺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