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诗词:惠崇春江晚景

写景诗词:惠崇春江晚景
写景诗词:惠崇春江晚景

写景诗词: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

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

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

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

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

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

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

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

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

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

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惠崇春江晚景》简介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

苏轼的诗中,我们能够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

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

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

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

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

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古诗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惠崇春江晚景》(又叫《惠崇春江晓景》),元丰八年(1085 )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1 满地芦芽2 短, 正是河豚3 欲上4 时。 注释】 (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

之蒿。”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 ,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4)上:指逆江而上。 【白话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 )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 春江晚景> 》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赏析】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大家平时会关注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吗?关于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

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赏析佚名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

写景诗词:惠崇春江晚景

写景诗词: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 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 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 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 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 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 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 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 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 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诗意: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 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 教案1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惠、崇、豚”3个字,正确书写“惠、崇、”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4. 通过写作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 1、在北宋有位能诗善画的名僧叫惠崇,他通过他自己的画作《春江晚景》图给大家分享了他眼中的春天。后来诗人苏轼被这幅画中的美景深深吸引了,就为这幅画提写了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虽然春江晚景图在历史长河中已经遗失,但这首题画诗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首诗吧! 2、想要学好苏轼的诗,首先要了解他。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资料。评价语: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他是宋代的大才子。)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的,苏轼的文学造诣非常高。)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这是他的名和字。以后听到有人说苏子瞻我们就知道他说的是——,苏东坡说的也是——)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是的,到现在东坡肉和东坡肘子还是常见的佳肴)。 3、这些知识你们都是从哪得到的呢? 总结:学习语文不仅从课本上学,课外搜集资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过渡:老师已经感受到了你们学习的热情,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走进流传千古的名作《惠崇春江晚景》 二、讲授生字 1、课题中的惠崇两个都是这一课的生字。 2、先请学生观察(大家可以从字的形、部首、笔画、占位、识记方法来思考);讲解生字;请学生读一读。 3、后师范写(范写生字和书写课题),学生书空 惠:上下结构,心字旁,写的时候上半部分相对紧凑,关键一点要写好。下面的心要托起上半部分。 崇:上下结构,山字旁,巧记:“山下坐着一个戴帽子的小二”。写的时候山要写的扁一些,下面的宗要写的稍微宽一点拖起上面的山。 4、学生练习书写,描一个写两个 5、齐读课题三、讲授新课 1、出示古诗 ⑴老师先来给大家读一读,认真听字音以及停顿和重音。 ⑵大家听的很认真,你们也很想读吧?请大家放声朗读本首诗,字音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且请你用笔画出停顿符号。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纠正字音) ⑷出示加有停顿重音的诗,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⑸请学生再读(指导停顿重音) 2、出示春江晚景图 过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们根据苏轼的这首诗再创了这幅画,那我们就来找一找画中出现了那些诗中描写的景物。⑴学生指出画中的景物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苏轼。 3、能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5、能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当堂课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开始我们的《美文诵读》! 生:快起来,诵起来,大家一起来!(拍手诵诗,之前学过的写景诗)。二、新授(一)诵读1、大家背诵的多好啊!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看屏幕,齐读课题。(《惠崇春江晚景》)什么意思呢?(惠崇是一个和尚的名字,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让苏轼题的诗。)2、看来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苏轼。 我们对苏轼已经不陌生了,谁找到了关于苏轼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通过看书和上网找资料来介绍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下面咱们就来读读这首诗吧,(出示频幕)自己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学生自渎)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看屏幕几个学生读) 4、这几个同学读得都很流利,而且还注意到了咱们学习的停顿的读法。还记得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吗?谁来说说? (学生说:每句都是两个字停顿,两个字停顿,最后三个字停顿。)是这样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咱们跟朗读一起读一读。(音频资料) (二)学诗 1、好,下面同桌两个人就利用手中的资料来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同桌自学古诗意思) 2、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成果?(学生说第一句诗的意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3、谁来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学生说第二句诗意:春天迎来,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掌握生字词,会写“惠、崇、芦、芽、短”。 2、理解古诗意思,了解春天的美好。 3、发挥想象,口述诗意。 4、朗读和背诵古诗。 重难点: 1、理解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预习案 一、解题 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题的诗。 二、诗人简介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成“三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传诵甚广。 三、古诗简析 1、看图画,画中都有什么?在做什么?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青翠欲滴的竹林外,有两三枝红艳艳的桃花,鸭子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戏,最先感受到江水已经变暖。初春时节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苇也生出嫩芽。现在正是河豚将要沿江而上的时候。 3、难点突破 第一句描写了早春的风光,色彩艳丽,景色静雅。 第二句写了春天动物的活动,鸭子在春水中嬉戏,它们最先感受到江水回暖,这里揭示了只有置身于事物之中才会有深切感受的道理。 第三句写的是春天的植物,蒌蒿已经长得满地都是,芦苇也生出了嫩芽,给人以大地回春、草木复苏、到处充满生机的感觉。 第四句展现了想象中的情景,充满了情趣。 该诗描绘了画中的景物,又依据画面想到了画外的情景。翠竹、桃花、江水、戏水的鸭子、蒌蒿、芦芽是画中的景物,而春江的“水暖”和河豚“欲上”本是画面中没有的,也是画笔难以表现的,可是诗人凭借想象的眼睛看到并创造了画外之画,意境更为开阔,更增添了画中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探究案 1、《惠崇春江晚景》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 物?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前言】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注释】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

卵。 (5)上:指逆江而上。 【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教案

《惠崇春江晚景》 教材解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景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并背诵。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上节课咱们学习了一首杜甫的古诗,大家背过了吗?学生齐背。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这首诗大家掌握得不错,给自己鼓鼓掌。诗中杜甫描写了初春的景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春景色的古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3.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同时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古诗的掌握情况,引起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2.认读生字: huìchóng tún 惠崇豚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交替进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惠: 书写指导:注意字体的书写顺序。 崇: 书写指导:注意上下结构的占格。 芦: 书写指导:下面是“户”,不要少写了一点。 芽: 书写指导:“牙”横短,竖钩稍长。 短: 书写指导:“短”注意第五笔为点。 提示:动态演示笔顺的书写,帮助学生认识生字的书写笔顺,并强调易错笔画。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词,通过对生字字音、笔画、结构等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达到课上学会生字的目的。 4.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设计意图】通过断句练习,学习古诗的停顿,熟悉古诗韵律,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熟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朝代:宋代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鉴赏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 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 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 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 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补充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 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体现得那样令人 神往。在根据画面实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 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 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 是上市的好时节,能够在市场上销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时节)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 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 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能够说做到了这个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 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

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 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 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 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相关 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 《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 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 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不过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 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因为 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个切 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 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 活气息。

写景诗——《惠崇春江晚景》

写景诗——《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

(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惠崇春江晚景》简介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 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