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于是,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已经成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作为工作在教学前线上的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一直在有意探索适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在高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也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的总结。

我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的课堂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一、课前的准备阶段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三、学习结果的反馈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学科,其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有共性之处,即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但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之中的是心理教育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即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要满足于学生的本身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帮助的能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馈与其他学科的这三个环节比较起来,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方面。这些方面决不可忽略,否则将背离心理教育的宗旨,丧失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课堂的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必要的组成环节,除与普通学科相同的备课过程之外,有它的特有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一准备阶段如果得到学生的参与,围绕教师确定的基本课堂专题,师生共同讨论课堂中心内容和形式,一起完成课前的准备,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一)内容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目前还缺乏系统、科学地安排,作为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职责和自主权选择心理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心理课不同于通常的知识传授的学科,它是一门实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它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即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完成他们的学业,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而心理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将学生的内心需要放在首位,善用自己的自主权,遵循实用性原则去选择内容。教学与活动内容要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是他们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智慧,对他们要有具体的实践指导意义。

作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可分为五大部分:1、自我意识;2、人际交往;

3、学习适应;

4、人格辅导;

5、情绪控制。

依据高中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有计划地进行辅导。如,对于才入学的高中生,他们急需了解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生目标,来平息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心理,消除在新的人生阶段所产生的迷茫无措。因此,教师要预测学生的这种需要,对他们及时地进行学习和生活适应性的辅导;由于某些学生对高中学习没有全面的认识,对同学缺乏了解,易对高中学习和自己的同学产生错误的认识和评价,可能导致盲目的自卑或自负,因此,开学之初还要及早进行自我认识的指导;随着对新环境、集体、学习的适应程度的提高,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困扰高中生的重要人生课题。青春期的高中生由于自身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情绪易起伏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高中时期又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因此,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同伴交往、异性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情绪的调控等专题,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学生群体的特

点,做有计划、阶段性的安排。

无论是哪方面的辅导,都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从学生的迫切需要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角度寻找切入点。如,人际交往方面的辅导,可以从以下方面设立一系列专题:1、最初认识阶段如何正确了解他人,评价他人,与他人交往?(避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的干扰、人际交往道德基础和行为技巧等)2、如何避免和正确处理人际冲突?(在人际冲突面前惯常的反应方式以及导致的相应的结果分析,如何处理典型的同伴冲突、亲子冲突、师生冲突等)3、高中生应该怎样和异性同学交往?(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特点、异性间的交往技巧、处理异性交往问题的技巧、如何对待和处理"早恋"的情绪等)。

适量安排每节课的内容,问题单一,在课堂上可做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力求在45分钟内学生可以掌握重要知识点,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并转变为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形式的安排

心理健康课的形式是丰富的,心理课不是心理知识传授课,不以学习系统理论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学生不是被动的听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作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进行互助和自助。所以,活动是心理教育课的主要形式。

在活动中,首先,教师要有学生主体的观念,允许并敢于让学生进行活动;其次,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不论学生好坏,有多少缺点,都要一视同仁,将他看作心理课的一份子,即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活动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名同学都有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要创造条件使每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己、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再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和参谋者。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走近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感受世界,用他们的内在标准去知觉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思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指导他们。

教师设计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如,讨论、调查、辩论、演讲、阅读、写论文、问卷调查、量表测量、短剧表演等。要由内容的特点决定最适当的活动方式。如,自我认识部分,为加强学生的自我了解,采用多种量表测量,学生互评;人际交往中认知偏差的影响可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处理人际冲突一课中,采用情境讨论和冲突小品、短剧表演二种活动方式表现不同的行为反应及其相应结果,课堂上学生热烈参与,积极展开讨论,投入地表演自编自导的冲突小品或短剧,产生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引发他们更为深刻地思考,实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并通过活动进行有效地心理训练,同时也提高了知识的利用程度和实用价值,促进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课堂结构的安排

心理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但教师心理知识的指导也不可缺少,因此,教师必要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活动要紧密结合,基本结构是?quot;教师-学生-教师"的三段互动形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和领悟;以教师的指导为关键,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学生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泼有意义,不显拥挤,每段活动都要体现教师设定的主体,有利于教师引导课堂进程,引发学生的思索,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更深的感悟。

如,在《正确处理同伴冲突》一课中,教师由同伴交往的重要现实意义导入新课之后,首先安排的是情境讨论,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课堂,又以学生的回答引出了本课的知识点,即几种行为反应及其相应的心理基础、对应的不同后果,这部分作为心理知识的传授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等形式完成;然后,通过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两组心理小品使学生获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