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引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调节情绪、树立积极心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也越来越重要。
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期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1. 多元化教学方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多元化,包括讲解、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视频或图表,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获取知识,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 情景化教学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情景化,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应对不同情境下的心理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体验并解决心理问题,增强他们实际应用能力。
3. 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个性化教学。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心态,调节情绪,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知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讲解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及处理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2. 心理健康技能除了心理健康知识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该教授学生一些实用的心理健康技能,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学习和角色扮演,掌握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心理健康态度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态度,包括乐观、积极、自信、适应等心理素质。
人教版高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
人教版高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备受关注。
而作为人教社旗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更是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本文将对人教版高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进行详细探讨。
一、人教版高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人教版高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
例如,在讲解焦虑症的课程中,教材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详细描述了一个学生在面对考试焦虑时的心理状态,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缓解和应对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探讨和思考。
2. 分组合作学习人教版高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提倡分组合作学习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和分析一个心理健康问题,并在一定时间内为其他组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3. 互动式教学人教版高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注重互动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例如,在课程中学习家庭心理健康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们可以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形成全面的思考和认识。
二、人教版高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案例分析1. 案例一:抑郁症的发生与治疗在人教版高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抑郁症的案例分析给予了学生深刻的启示。
这个案例详细描述了一个学生在面对学习和人际关系困扰时出现抑郁症的过程,并阐述了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通过该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抑郁症的症状和影响,并学到了如何正确对待和支持抑郁症患者。
2. 案例二:心理压力与应对人教版高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的心理压力与应对案例分析,引发了学生们对心理压力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一个学生在面对高考压力时的案例,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心理学方法来应对心理压力,如积极思考、放松训练和适度锻炼等。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一、教学思路立足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实基础可以发现:第一,高中阶段具有特殊性;第二,心理教学课程具有独特性。
基于以上两点,高中心理健康教学应采用的教学思路如下:(一)深入分析高中生心理特点高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高中生一方面摆脱了中小学时期较强的依赖性和较差的独立自主性,一方面又不具有与社会人一样成熟的心智。
尽管高中生的智力水平和逻辑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但他们仍然具有行为能力不足、自我认识不够全面、遇事易冲动等不成熟之处。
通过分析高中生心智特点可以发现,高中生处在一个“不破不立”的特殊时期――他们通过批判看待和评价前一阶段的自己实现自我认知,从而建立全新的人格。
这一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无疑会为高中生带来心理(如性心理的产生)和生理(如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上的迷惑和烦闷。
因此,教学思路应以高中生心理特点为立足点,针对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当中的问题和弊病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对高中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心理教育工作者应从总体和具体、当下和长远四重维度确立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即面对某一类具有类似问题的对象所制定的宏观导向性目标,具体目标则更具有针对性,指希望某一个或某几个个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
当下目标具有时效性和突击性,如“月考考前压力疏导”辅导;长远目标则以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旨归,较前者的立竿见影更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使教学工作的展开更具有导向性和规划性,这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应通过对授课对象的年龄阶段、理解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要点有三:其一,应不脱离心理教学理论与实践,保证活动内容设置的专业性。
其二,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保证活动的可操作性。
其三,应不忘设置评价反馈机制,注重实际成效。
二、教学实践(一)互动式教学将互动教学体验引入到高中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来,对开展高效教学和快乐教学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助益。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愈来愈受到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行为方式,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如何探究呢?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教育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和特点,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关注他人、探究心灵世界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情境演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够情感投入,并得到自我体验和感知,从而真正理解课程内容。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如果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只停留于知识传授,便会让学生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印象,对课程内容不易深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强化技能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以及心理健康行为方式的实际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打造显性与隐性技能的交流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能和知识层面,更需要关注学生的隐性技能和能力开发,例如学生的自我教育、情商培养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显性与隐性技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心理健康行为方式,同时也让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帮助。
这样既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四、多渠道引导学生学习,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学习手册等方式之外,教师可以结合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来引导学生学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模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分享来获取知识。
这样的互动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情感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模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举实际案例、展示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案例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素结合的跨学科模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突出跨学科的特点。
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英语、数学等科目相结合,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翻译心理学文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模式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小组辅导等方式,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五、家校共育的合作模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需要学校的教育,家庭的陪伴与指导同样重要。
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模式应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共育的合作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需求,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总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探索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探索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引言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课业压力、升学压力、社交压力等多重挑战,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各个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开始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理论基础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根基于: - 心理学:了解心理发展、认知和情绪等方面的知识; - 教育学:掌握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 社会工作学:提供支持和辅导的技巧。
学校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课程标准化:制定专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包括内容、目标和评估要求。
2.学科整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学科中,使其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理解。
3.专业辅导员支持:招聘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支持。
4.班级活动:通过组织班级会议、主题讨论等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们相互交流、分享问题和经验,并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社区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
2.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并给予家长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3.社区资源整合:整合社区内已有资源,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提供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项目。
效果评估与改进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1. 问卷调查: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意见和反馈。
2. 成绩数据分析:观察学生课业成绩、出勤率等指标是否有明显改善。
3. 口头访谈:与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该模式的感受和体验,并收集建议和意见。
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结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总结经验教训并持续改进工作
定期总结工作经验
组织教师定期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分享 成功的教学案例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方案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明 确改进目标和措施。
跟踪改进效果并持续优化
对改进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 调整优化方案,确保工作能够持续改进和提升。
反馈机制建立及优化建议采纳
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
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如心理健康教育信箱、在线反馈平台等, 方便学生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及时回应学生反馈
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 和需求,确保学生的声音能够得到及时关注和处理。
采纳合理建议并优化教学
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要积极采纳并融入到教学改进中,不断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校园心理文化节等品牌建设
打造校园心理文化节等品牌活 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 文化建设中。
通过心理剧大赛、心理知识竞 赛、心理电影展映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邀请心理专家、学者进校园举 办讲座或工作坊,提升师生对 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和自助互 助能力。
06
评估与持续改进策略部署
定期调查评估学生需求满足情况
1 2
设计全面、科学的调查问卷
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设计涵盖多个方 面的调查问卷,确保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 的实际需求。
定期开展调查评估
在每个学期或学年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评 估,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3
分析调查结果并制定改进措施
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学生需求未得到 满足的原因和问题所在,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被广泛应用于高中教育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健康调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等方面。
心理学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理论、心理评价和测量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学术层面上的知识基础。
心理健康调适包括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包括问题识别、问题解决、决策能力等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通过问题提出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身体和感官的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些心理过程和技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应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包括知识水平的评价、能力培养的评价和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知识水平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能力培养的评价通过学生展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行为和观念的改变进行评价。
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进。
1. 增加实践环节: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能够实际操作和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增加互动环节:课堂上增加一些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方法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方法介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
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处理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是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话题或情境,要求他们进行讨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相互研究和借鉴,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有趣且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并进行情景演绎。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心理状态下的情感和行为,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4. 听觉影像资料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不同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同时也可以提出解决方法和预防策略。
听觉影像资料分析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5. 游戏与体验运用游戏和体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游戏或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心理问题,并研究相关的处理方法。
游戏与体验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研究兴趣。
总结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听觉影像资料分析以及游戏与体验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升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浅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四种设计模式
浅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四种设计模式当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教育部曾明确指出,中学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健康心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因此,我们就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和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
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能力和个人特征,适应学生的相关需求。
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讨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的模式,即课堂活动模式、讨论模式、参观模式和创造性活动模式。
首先,课堂活动模式是指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通过游戏、讨论、投票等活动来教授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个性发展能力。
其次,讨论模式是指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各种模式的组织,如小组讨论、辩论、反思等,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参观模式是指安排学生参观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等,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熟悉相关知识,以及有关职业技能。
通过参观,学生可以得到有关心理健康方面更为直接的认识,激发他们发展自信心、增强情感态度和改善行为习惯。
最后,创造性活动模式是指将创造性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以工作坊、剧场剧等技巧,让学生利用大脑中的活动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性思维,用实际行动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总之,设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人特征、年龄特点等,采取上述四种模式的结合,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因此,总结起来,设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应从课堂活动、讨论、参观、创造性活动等多种模式中结合着实施,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综上所述,设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人特征、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模式的结合,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浅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四种设计模式
浅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四种设计模式从发展角度出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四种设计模式是指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质量的确保四种基本策略。
们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关系到学校升学形象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素质。
为此,必须建立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可行性的设计模式。
针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模式,我们将其划分为四种主要模式:诊断式教学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和综合式教学模式。
一、诊断式教学模式诊断式教学模式是以诊断为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医学为基础,创设适合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活动,以实现心理健康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它的核心思想是要以学生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为中心,多渠道、多层次地剖析学生的心理变化,以明确其发展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采取特定的教育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心理及其表现。
二、实践式教学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以实践和实践性学习为主,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行为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关怀心理学,可利用行为记录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以探究关系、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建立学生角色模型,以分析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友谊关系,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
三、讨论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开放式的活动组织形式,依托学生的参与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查考文献、研究问题,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其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为促进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综合式教学模式综合性教学模式是为各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
它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核心,实践式、诊断式、讨论式三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效地联系理论与实践,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教学发展。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正确开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全面成长。
本文主要探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效果。
1.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活动。
互动式教学方法适合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思辨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探究不同的心理问题。
2.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指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从实际中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并且通过分析和钻研案例,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根源、成因和解决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中丰富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典型的心理问题案例,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及其解决方法。
3.情感体验式教学情感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一些心理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热情。
此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负责心。
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情感沟通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感情的互动和变化,从而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1.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通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这是因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心理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健康自我辅导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心理韧性。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课堂实施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案例教学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案例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问题的本质和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表现,从而更好的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游戏化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繁杂,理论性较强,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充分结合学科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以降低学生对于课程的抵触情绪,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反馈性评价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实施反馈性评价,即不仅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重视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了解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施的具体措施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即增强教学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尽可能的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如安静、温馨、放松等,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和认知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持。
2.实施小组讨论和互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需要实施小组讨论和互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我们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探讨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分析其优点和适用情况。
模式一:课堂讲解与讨论结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首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通过互动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对自己身边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讨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然而,这种模式对于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模式二:小组活动与角色扮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活动,比如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练习到心理健康相关的技能,还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能够通过模拟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健康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能够体验到不同的心理状态,并在互动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然而,这种模式需要教师有较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支持。
模式三:实践体验与社会参与除了课堂教学,学校可以与社会合作,组织一些实践体验和社会参与的活动。
比如,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给学生们做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心理医院或社区心理服务机构等。
通过实践和社会参与,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心理健康领域的实际情况,并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社会参与,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并为自己和他人提供帮助。
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心理健康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时期,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问题成为青少年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
因此,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介绍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并探讨其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基于学生参与和交流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单向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通过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度。
首先,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构建场景和情境,学生可以在模拟中亲身经历并面对各种心理健康挑战,从而加深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
例如,通过模拟考试焦虑的情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焦虑的体验,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应对焦虑的方法。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常常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和困惑,他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解决方法。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支持,共同成长和进步。
此外,互动式教学模式还可以引入游戏化元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刺激性。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和活动,如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游戏等,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游戏化的元素,学生不仅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竞争意识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模式对于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互动模式
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互动模式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和家长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面对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建立师生互动模式,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互动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理解学生需求,建立信任关系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是独特而多样的。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首先需要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困惑,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怀。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
同时,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应以亲和力和亲近感来与学生交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所表达的问题和意见。
教师应当坚持保密原则,尊重学生的隐私权,让学生感到安全和信任。
只有建立了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学生才会更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二、运用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主体性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积极参与度。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情感表达等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心理专家或有经验的学长学姐进行讲座或座谈会,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和交流平台。
另外,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可以引入游戏、角色扮演等互动元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接触心理知识,通过亲身经历来理解和应用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三、关注个体差异,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教师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等工具,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策略
背景介绍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和身体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
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需要不断更学策略,并把它们融入到教学中。
教学策略
以下是一些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使用的教学策略:
1. 以案例为教学重点
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2. 运用互动性教学
互动性教学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活动形式。
学生可以在团队中互相研究和提高,从而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3. 引导学生主动研究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应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老
师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愿意主动地参与到
教学活动中去。
4.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调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
况和教学需要,选取相关案例、资料和活动。
结论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
策略的更新和调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健康和心理成长。
浅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于是,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已经成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作为工作在教学前线上的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一直在有意探索适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在高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也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的总结。
我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的课堂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三大模块:一、课前的准备阶段二、课堂教学过程三、学习结果的反馈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学科,其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有共性之处,即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但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之中的是心理教育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即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要满足于学生的本身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帮助的能力。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馈与其他学科的这三个环节比较起来,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方面。
这些方面决不可忽略,否则将背离心理教育的宗旨,丧失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课堂的准备阶段课前准备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必要的组成环节,除与普通学科相同的备课过程之外,有它的特有任务。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一准备阶段如果得到学生的参与,围绕教师确定的基本课堂专题,师生共同讨论课堂中心内容和形式,一起完成课前的准备,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一)内容的选择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目前还缺乏系统、科学地安排,作为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职责和自主权选择心理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
心理课不同于通常的知识传授的学科,它是一门实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它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即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完成他们的学业,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于是,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已经成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作为工作在教学前线上的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一直在有意探索适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在高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也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的总结。
我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的课堂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三大模块:一、课前的准备阶段二、课堂教学过程三、学习结果的反馈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学科,其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有共性之处,即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但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之中的是心理教育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即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要满足于学生的本身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帮助的能力。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馈与其他学科的这三个环节比较起来,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方面。
这些方面决不可忽略,否则将背离心理教育的宗旨,丧失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课堂的准备阶段课前准备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必要的组成环节,除与普通学科相同的备课过程之外,有它的特有任务。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一准备阶段如果得到学生的参与,围绕教师确定的基本课堂专题,师生共同讨论课堂中心内容和形式,一起完成课前的准备,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一)内容的选择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目前还缺乏系统、科学地安排,作为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职责和自主权选择心理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
心理课不同于通常的知识传授的学科,它是一门实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它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即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完成他们的学业,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而心理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将学生的内心需要放在首位,善用自己的自主权,遵循实用性原则去选择内容。
教学与活动内容要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是他们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智慧,对他们要有具体的实践指导意义。
作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可分为五大部分:1、自我意识;2、人际交往;3、学习适应;4、人格辅导;5、情绪控制。
依据高中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有计划地进行辅导。
如,对于才入学的高中生,他们急需了解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生目标,来平息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心理,消除在新的人生阶段所产生的迷茫无措。
因此,教师要预测学生的这种需要,对他们及时地进行学习和生活适应性的辅导;由于某些学生对高中学习没有全面的认识,对同学缺乏了解,易对高中学习和自己的同学产生错误的认识和评价,可能导致盲目的自卑或自负,因此,开学之初还要及早进行自我认识的指导;随着对新环境、集体、学习的适应程度的提高,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困扰高中生的重要人生课题。
青春期的高中生由于自身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情绪易起伏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高中时期又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因此,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同伴交往、异性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情绪的调控等专题,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学生群体的特点,做有计划、阶段性的安排。
无论是哪方面的辅导,都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从学生的迫切需要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角度寻找切入点。
如,人际交往方面的辅导,可以从以下方面设立一系列专题:1、最初认识阶段如何正确了解他人,评价他人,与他人交往?(避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的干扰、人际交往道德基础和行为技巧等)2、如何避免和正确处理人际冲突?(在人际冲突面前惯常的反应方式以及导致的相应的结果分析,如何处理典型的同伴冲突、亲子冲突、师生冲突等)3、高中生应该怎样和异性同学交往?(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特点、异性间的交往技巧、处理异性交往问题的技巧、如何对待和处理"早恋"的情绪等)。
适量安排每节课的内容,问题单一,在课堂上可做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力求在45分钟内学生可以掌握重要知识点,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并转变为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形式的安排心理健康课的形式是丰富的,心理课不是心理知识传授课,不以学习系统理论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学生不是被动的听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作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进行互助和自助。
所以,活动是心理教育课的主要形式。
在活动中,首先,教师要有学生主体的观念,允许并敢于让学生进行活动;其次,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不论学生好坏,有多少缺点,都要一视同仁,将他看作心理课的一份子,即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活动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名同学都有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要创造条件使每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己、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再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和参谋者。
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走近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感受世界,用他们的内在标准去知觉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思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指导他们。
教师设计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如,讨论、调查、辩论、演讲、阅读、写论文、问卷调查、量表测量、短剧表演等。
要由内容的特点决定最适当的活动方式。
如,自我认识部分,为加强学生的自我了解,采用多种量表测量,学生互评;人际交往中认知偏差的影响可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处理人际冲突一课中,采用情境讨论和冲突小品、短剧表演二种活动方式表现不同的行为反应及其相应结果,课堂上学生热烈参与,积极展开讨论,投入地表演自编自导的冲突小品或短剧,产生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引发他们更为深刻地思考,实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并通过活动进行有效地心理训练,同时也提高了知识的利用程度和实用价值,促进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课堂结构的安排心理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但教师心理知识的指导也不可缺少,因此,教师必要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活动要紧密结合,基本结构是?quot;教师-学生-教师"的三段互动形式。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和领悟;以教师的指导为关键,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学生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泼有意义,不显拥挤,每段活动都要体现教师设定的主体,有利于教师引导课堂进程,引发学生的思索,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更深的感悟。
如,在《正确处理同伴冲突》一课中,教师由同伴交往的重要现实意义导入新课之后,首先安排的是情境讨论,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课堂,又以学生的回答引出了本课的知识点,即几种行为反应及其相应的心理基础、对应的不同后果,这部分作为心理知识的传授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等形式完成;然后,通过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两组心理小品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心理感受,引起他们的思索,激发他们讨论的欲望;接着展开广泛地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刚讲解过的心理知识去分析问题的原因,预测不同反应将会导致的不同结果,设计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以此达到对有关同伴交往的心理知识的深刻理解、认可接受、灵活运用的目的;最后由教师对小品、短剧揭示的矛盾冲突和学生讨论的解决方法做简单地概括评述,加深认识:同伴之间发生冲突的基本原因?quot;个性差异";作为冲突的一方在解决同伴冲突中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应该是相互尊重、理解、宽容、信任等,学会以自信式的行为反应去应对冲突,解决问题。
(四) 课堂活动的辅导课堂上要开展某些活动,需要在课前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学生的活动更符合教学要求和目的。
比如,在《正确处理同伴冲突》一课中,对心理小品、短剧的课前辅导工作主要为:1、师生共同讨论在同学交往中常发生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际冲突。
2、选定主题,设计明显的冲突情境,以学生为主设计者,教师适当指导小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具体细节部分。
3、指导学生体会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在充分了解心理变化之下更好地去把握角色、扮演角色,并通过扮演得到一定的理解与领悟,进行自我教育。
4、给予适合冲突情境的解决方法的指导,解决方法要明确、合理。
二、课堂教学过程(一)通过设定活动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自由讨论发言中了解自己在冲突面前习惯性的认识和行为。
1、学生要明确本次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并反思在这一问题上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比如,《正确处理同伴冲突》一课中,首先由教师列举了一些在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冲突情境,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学习渴望,如,面对同学或朋友的误会、不理解;和同学的意见分歧、争执;情绪烦恼时同学的打扰;和某些同学的激烈竞争等这类很普遍的冲突,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情况,影响心情、活动兴致等。
通过这类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事件,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本次课学习内容的重视,也充分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内在积极性。
2、教师要以和蔼、亲切的态度,适当的语言和表情或是精巧的活动计划,营造和谐、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了解学生的看法,注意接纳各种意见,不轻易做好坏评价;防范错误不实信息模糊问题实质。
如《正确处理人际冲突》一课中,教师引入课题后,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冲突情境,"小刚好朋友因道听途说,误会小刚将他的事情告诉老师,因此当众指责、辱骂小刚",让学生推测小刚可能有的行为反应。
教师要通过语言和非言语信息鼓励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小刚会有的心理活动,踊跃发言,了解多数学生的反应倾向和大体想法,体现出学生认识上的特点、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
将学生列举出的行为反应进行总结、分类、归纳得到本课的知识点,即过激、退缩、自信三种反应方式。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推测、总结得到结论,为下一步教学活动做准备,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记忆更为深刻。
(二)分析、解决问题,深入学生的认识系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改变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此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心理体验,转变认识的重要过程。
此一环节既要有学生对精心设计的活动的积极参与,又要有教师适时地以心理知识作引导、总结。
1、教师要有一定心理知识的讲授,从而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领悟,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
但要防止心理知识的讲授变成政治思想说教,起不到心理教育的效果。
所以教师不能以领导者、管理者身份自居,不能在课堂随意指责、批评学生。
2、活动是心理教育的主要载体,任何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不能只为活动而活动,还要依据心理学原理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丰富、深刻、充分的心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