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观:什么是生态自然观,它和我们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早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朦胧的,在古代人看来,“自然”创造了世界万物,是不可违背的,由此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自然中心主义应运而生.这种观念决定了人类只能服从自然。进人中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还不具备对自然进行根本性改造和变革的能力,还难以驾驭自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比较小,对天然自然的改变范围也是局部性的,对生态的破坏可以通过自然自身的再生变化和调整得到恢复,因此人与自然保持基本的和谐关系.
到了近代,黑格尔最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人化自然”的观点,认为人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完整性.因此,人把环境人化了,人化的环境就是人化的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成为近现代人的基本价值理念.此时的自然观被称之为“人工自然”这种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历史进程.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类不再敬畏自然.不再顺应自然而生活,而是大规模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和攫取.因此,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加深。
20世纪中期,全球性生态危机凸现.此后的近半个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危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的观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所谓生态自然,即把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及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都必须服从整体的自然规律.这种观点一方面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恢复人的自然地位,把人看成自然界的一部分,表现人向自然的回归;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纳入人及社会的发展中,把自然界看成人及社会的自然基础或无机身体.因此,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命运休戚与共,人类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在理论上殊途同归。
1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对生态系统特征的解释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有一定时空范围、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并且整体、开放、动态平衡的系统。正是基于生态系统以上的特点,生态自然观理论主张把人的角色从自然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一员,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统一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因子,人类与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更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2 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用实际行动来打破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而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概念中提出,不是不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以何种形式、何种程度实现经济增长,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去实行,才能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
的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这样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正确规范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应以高度民主的科学认识与道德责任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应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发展、公平、合作、协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结合具体事例试述科技创新的社会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存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认知自由度和物质自由度迅速提高,进而对低自由度状态时的伦理道德观形成冲击,提出了变革既有伦理道德观的需求;第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可能使科学技术探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大,进而使人类社会及其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伤害的风险陡增。这迫使人们必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价值评估和伦理道德规约。
纵观科技伦理道德发展的历史,影响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文文化的缺乏。人文文化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们研究由自己的意志所创造和构成的东西,其产品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它倡导的是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以人为出发点,强调人和人的价值,其终极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强调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精华。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也显示了人的巨大力量,人们赞美科技,崇尚科技,相信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这一方面使人类更关注获得关于自然界的有效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人文文化被忽视,人们不注重解决人生意义与价值判断的问题,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生、社会等问题割裂开来,科学技术张扬,人文精神陨落,以至于造成科技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日益恶化同步共存的局面。
二是人类认识方法上的局限性。人类的认识方法是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起来的方法论体系。这种认识方法在各个历史阶段上都存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近代科学发展400年来,人类建立了庞大的分析型学科体系,较准确地研究了自然界。但是我们知道,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系统,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分析方法把自然界的整体分成了一个个部分、一个个方面去研究,使我们有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而顾此失彼。比如肥料化学只研究如何使农作物近期内多产,而没有注意到化肥的长期使用对耕地的作用;农药化学只研究什么样的农药能最有效地杀死害虫,而没有注意这样的农药对土壤、江河、动植物以及人的危害作用。又如,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只注重如何使医药、农业、畜牧业等获得长足发展,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生物工程中可能向环境中施放许多有新的遗传特性的细菌、微生物等等。这些活的生物不容易回收,相反,它们能够生长、繁殖和突变,世世代代污染环境。同时,这种片面的思维认识方法的无限扩张,也使人类逐渐忘记了自身属于自然界这个整体,以致把人类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在道德价值选择上,以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者、征服者自居,结果招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三是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制约。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由知识、方法、活动、产品等不同层面和环节构成的整体。它是人的一种社团活动,因而它从始至终都受到人类社会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科学的体制化和研究者的职业化,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人的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制约;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宽、研究手段的日益复杂,使得科学技术活动已不再是按照个人爱好从事自由探索的事业,而是成为一种全社会支持的事业。不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