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体外分化成熟影响因素的研究

合集下载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其对T细胞的激发效应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其对T细胞的激发效应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其对T细胞的激发效应邱悦;邱玉华;蔡杰;邢卫星;何炎;季剑【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1(021)003【摘要】目的建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研究DC对T细胞的刺激效应.方法首先从外周血分离出非T细胞,再经贴壁和Metrizamide分离纯化去除巨嗜细胞、单核细胞及B细胞等,加入GM-CSF、TNF-α和IL-4培养.收获DC与异体T细胞混合培养.用MTT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2、IL-6及IFN-γ的分泌量.结果来源于外周血的DC前体细胞经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其总量可扩增18.34±6.26倍,可促进异体T 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结论来源于外周血的DC,其数量和浓度均较高,而且是一种功能性DC.【总页数】3页(P263-265)【作者】邱悦;邱玉华;蔡杰;邢卫星;何炎;季剑【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暨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免疫学研究室,;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暨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暨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暨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苏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暨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1【相关文献】1.黏蛋白1基因磁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抗膀胱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J], 孙璇;夏昕晖;廖育芬;张东方;王固新;罗刚2.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后诱导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J], 李坚;藏磊;许化溪;马斌;邵起祥3.树突状细胞与细胞融合后诱导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J], 王全楚;申德林;许丽芝;冯志华;周永兴4.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转染重组腺相关病毒诱导特异性T细胞的效应[J], 吴自勍;黄浩;尤长宣;罗荣城;Yong Liu;Paul L.Hermonat5.zVAD-fmk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初始性CD4^+T细胞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J], 骆志清;王毅;钱坤;罗志刚;郭军华;屈小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C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与前体细胞的选择

DC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与前体细胞的选择

DC在机体免疫监视机制中起着哨兵作用,它能对肿瘤抗原进行识别、处理和提呈,从而启动机体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目前制备的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就是利用DC这一特性,因此有效地在体外扩增培养DC是制备DC肿瘤疫苗的重要前提。

以下我们将就DC前体细胞选择以及DC培养所需细胞因子进行介绍。

一、DC前体细胞的选择1.直接分离骨髓、脐带血或外周血中DC:DC在组织中含量甚微,在血液中仅占单个核细胞总数的0.5%~1.0%,难以分离、纯化,且呈高度分化状,体外不易长期培养,更难建系。

因此该分离方法目前仅用于DC免疫活性,表面标志及DC亚型功能差异的研究;2.从人骨髓或脐带血的CD34+造血干细胞诱导DC:我们通常所指的DC均为髓系DC,其来源于人CD34+造血干细胞。

CD34+造血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大量增生能力的细胞,其可从人骨髓或脐带血中分离,在体外通过联合GM—CSF、SCF、IL—6、IL—3等多种细胞因子培养,诱导扩增生成大量的DC,但其缺点在于取材不方便,不利于广泛使用;3.分离外周血中CDl4+单核细胞:此方法为目前最常选用的分离获取DC前体细胞的途径。

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免疫磁珠分选出CDl4+单核细胞,采用GM—CSF与IL—4(或IL—13,其与IL—4具有相似性质)联合培养体系,经7~10天即可诱导出大量的典型的DC;4.由高度纯化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诱导DC:利用高度纯化乳铁蛋白阳性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在培养体系中加入6MCSF,IL—4和TNF—d,可得到DC样形态及具有DC相关表面分子的细胞。

从功能上比较,这些中性粒细胞诱生的DC特征与经典DC的群体相似;5.从人外周血或脐血CD34+前体细胞诱导DC:由于CD34+造血干细胞含量非常少,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为克服这一难点,有人即采取分离外周血或脐血中含量较高的CD34+前体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大量培养扩增,诱导生成DC;6.由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生成DC:目前的研究发现,可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功能成熟的DC,且这些白血病细胞来源的DC可提供大量的白血病相关抗原并进行肿瘤抗原呈递,而无需体外预激过程,从而减少了污染的机会,这种体外扩增的方法在临床治疗应用上极具吸引力。

DC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与前体细胞的选择

DC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与前体细胞的选择

DC在机体免疫监视机制中起着哨兵作用,它能对肿瘤抗原进行识别、处理和提呈,从而启动机体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目前制备的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就是利用DC这一特性,因此有效地在体外扩增培养DC是制备DC肿瘤疫苗的重要前提。

以下我们将就DC前体细胞选择以及DC培养所需细胞因子进行介绍。

一、DC前体细胞的选择1.直接分离骨髓、脐带血或外周血中DC:DC在组织中含量甚微,在血液中仅占单个核细胞总数的0.5%~1.0%,难以分离、纯化,且呈高度分化状,体外不易长期培养,更难建系。

因此该分离方法目前仅用于DC免疫活性,表面标志及DC亚型功能差异的研究;2.从人骨髓或脐带血的CD34+造血干细胞诱导DC:我们通常所指的DC均为髓系DC,其来源于人CD34+造血干细胞。

CD34+造血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大量增生能力的细胞,其可从人骨髓或脐带血中分离,在体外通过联合GM—CSF、SCF、IL—6、IL—3等多种细胞因子培养,诱导扩增生成大量的DC,但其缺点在于取材不方便,不利于广泛使用;3.分离外周血中CDl4+单核细胞:此方法为目前最常选用的分离获取DC前体细胞的途径。

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免疫磁珠分选出CDl4+单核细胞,采用GM—CSF与IL—4(或IL—13,其与IL—4具有相似性质)联合培养体系,经7~10天即可诱导出大量的典型的DC;4.由高度纯化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诱导DC:利用高度纯化乳铁蛋白阳性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在培养体系中加入6MCSF,IL—4和TNF—d,可得到DC样形态及具有DC相关表面分子的细胞。

从功能上比较,这些中性粒细胞诱生的DC特征与经典DC的群体相似;5.从人外周血或脐血CD34+前体细胞诱导DC:由于CD34+造血干细胞含量非常少,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为克服这一难点,有人即采取分离外周血或脐血中含量较高的CD34+前体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大量培养扩增,诱导生成DC;6.由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生成DC:目前的研究发现,可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功能成熟的DC,且这些白血病细胞来源的DC可提供大量的白血病相关抗原并进行肿瘤抗原呈递,而无需体外预激过程,从而减少了污染的机会,这种体外扩增的方法在临床治疗应用上极具吸引力。

雷帕霉素对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雷帕霉素对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雷帕霉素对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骆高江;方明;姜昌浩【摘要】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人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 CSF)、IL-4、胎牛血清及有或无雷帕霉素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CD1a、CD83、CD86、HLA- D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DC吞噬功能和凋亡细胞数;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雷帕霉素处理的DC表面CD1a、CD83、CD86、HLA- DR的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对T 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下降(P<0.01);细胞吞噬能力下降(P<0.01);凋亡细胞数增加(P<0.01),MLR中细胞因子(TNF-α、IL-10、IL-12)浓度降低(均P<0.01)。

结论雷帕霉素对人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防止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apamycin on immune function of human monocyte- derived dendritic cel s (DC). Methods Human monocyte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with fetal bovine serum,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M- CSF) and interleukin- 4 (rhIL- 4) with or without rapamycin. Al ogeneic T cel activation by DCs was tested by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IL- 10, IL- 12 and TNF- α. The im-munophenotype, cel apoptosis and endocytic activity of DCs were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The level of CD1a, CD83, CD86 and HLA- DR in rapamycin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1). Rapamycin inhibited the endocytic and T- cel stimulatingactivity of DCs (P<0.01), induced DC apoptosis, and decreased the secretion of IL- 10, IL- 12 and TNF- a(P<0.01). Conclusion Rapamycin can inhibit the immune function of human monocyte- derived dendritic cel s, which may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for prevention of in- stent restenosis.【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4页(P1771-1774)【关键词】雷帕霉素;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作者】骆高江;方明;姜昌浩【作者单位】322000 义乌市中心医院心内科;322000 义乌市中心医院心内科;322000 义乌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和免疫是致AS发病的中心环节。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培养和地塞米松对其分化的影响作用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培养和地塞米松对其分化的影响作用
etsa dtec a g n cl df rnit na dmauainatrDC t ae i e a tao e( xDC) M eh d DC ee sr d ye n h h n ei el iee t i n trt fe r td wt d x mehs n De — f ao o e h . t o s: sw r ot e
o d h a trsi d n rt r h lg ,h w v r ac a ce t e d i mo o o r i c i c p y o e e ,De — x r s e ih r e e o D1 n w r e e fC 3 t a h n r a— x DC e p e s d hg e v l fC 4 a d l e v lo D8 h n t e u t t l o l e
c a e i r o o y,f c in a he oy c c r c e z to s c mp e Re ul T e c lste td wih o t u x. d v l h ng n moph l g un to nd p n tpi haa tr a in wa o a d. s t h e r ae t rw ho tDe i r s: i e e—
Zh ha 9 0 u i51 0 0,Ch n ia
[ b t c] Obet e T td h op o g n u co f h ed t e s D A sr t a jc v :os ytem rhl yadfnt no ednri cl ( C)f m hma e p ea bodm n- i u o i t ic l r u npr hr l oo o i l o
R 9 .2 3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0 -8 X(07)40 6 0 04 4 2 0 0 - 0 3

dc细胞成熟条件

dc细胞成熟条件

dc细胞成熟条件
DC(树突状细胞)是一类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激活和调节免疫应答。

成熟的DC具有更好的抗原呈递和刺激T细胞的能力。

为了培养出成熟的DC,可采用以下条件:
1.因源:DC通常是从外周血、骨髓、脾脏等组织中分离得到的。

常用的因源包括单个细胞悬浮液、组织片段和骨髓细胞。

2.生长因子:DC的培养需要添加一定的生长因子。

常用的包括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L-4(白细胞介素4),它们可以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列的细胞分化为DC。

3.培养基:一般采用含有适当量的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如RPMI-1640(一种常用的细胞培养基)。

4.刺激剂:为了促进DC成熟,需要给细胞添加刺激剂。

常用的刺激剂包括脂多糖、CpG寡核苷酸(一种大肠杆菌的细胞壁成分)和细胞因子如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等。

5.培养条件:通常将DC在体外培养数天,温度维持在37摄氏度,5%CO2含量的培养箱中。

培养期间需要保持适宜的pH 值、氧气和养分供应。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条件是一般的培养条件,对于不同种类的DC和研究目的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因此,具体的培养条件还需要根据实验需求和文献资料进行调整。

不同诱导方法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不同诱导方法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Co rs n n a h r:CH U repo dig uto Zho g- ua,Emal CH U9 n h i: 009 1 3. e @ 6 nt
【 bt c】 O jcv T vsgt t m nyee f ie n ct i nim t e A s at r bete oi ei e h i ui fc o dfet y k eo a r i n ta e m t ft fr o n m u
d n rt el n vt . M e h d T e h ma n c t — e v d d n r i el we e i d c d i h e d i c l i i o i c s r t o s h u n mo o ye d r e e d i c c l r n u e n t e i t s
e d c t c ii ,T c l t l tr r l e ai n c p ct n o yi a t t c vy el si ao y p oi r t a a i s mu f o y,a d I 一 2 4 r d cin n L 1 p 0 p o u to .Re u t Amo g sl s n

不 同诱 导方法对人外 周血树 突状 细胞体 外 成 熟 的影 响
刘璐 李琳 伍 衡 闵军 王 捷 曾 育杰 褚 忠华
探讨 不 同诱 导方式对 于体外 培养 的树突状 细胞 (edt l ,C 免疫刺 激 dnric l D ) i es c
通过 rG C F和 I一 h M. S L4体外诱 导 的人外周 血单核细胞来 源 的 D 分别用肿 瘤 C,
标 记 小 鼠 抗 人 C 8 与 HL . D3 ADR、 异 硫 氰 酸 (urcii ticaaeFT ) l f oeens hoynt,IC 标记 小 鼠抗 人 C 8 、 o D 6

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1.06.025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张莹1聂红明"汪蓉3姜煜资1俞嫣青1王灵台$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3.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志码A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终极目标。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m,据此推算,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有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

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本病所致的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

虽然近年来已加大乙型肝炎免疫疫苗的接种和普及,但HBV感染在我国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

CHB发病率高,且易发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肝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目前HBV感染后的慢性化机制尚未明确,本文综合最新国内外进展对HBV感染后慢性化的发生机制行综述。

1宿主因素HBV侵入机体后,形成慢性感染与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程度是HBV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因素。

胎儿及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此时容易发生免疫耐受。

研究表明,乙肝携带者主要与母婴传播方式有关⑵。

成人感染HBV后,病毒侵入肝细胞形成cccDNA不断进行复制,激发人体的非特应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进一步对肝脏造成损伤。

同时乙型肝炎慢性化还与宿主的HLA基因型差异有关,使得HBV肝外不断复制得以免疫逃逸而致慢性化。

1.1免疫应答1.1.1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EC9706肿瘤条件培养基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EC9706肿瘤条件培养基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EC9706肿瘤条件培养基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路静;江亚南;杨洪艳;黄幼田;秦珍珠;白睿华;郑智敏;赵明耀;董子明【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8(043)006【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EC9706细胞肿瘤条件培养基模拟的体外肿瘤微环境对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化发育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含rhGM-CSF和rhIL-4的RPMI 1640培养液诱导DC.第2天对照组同前培养,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含rhGM-CSF、rhIL-4的EC9706肿瘤条件培养基;第4天加入超声破碎法制备的EC9706抗原;第6天加入脂多糖.第8天收集对照组正常成熟DC和实验组肿瘤相关DC(TADC),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RT-PCR检测CD1a基因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体外杀伤活性实验检测其诱导的细胞毒T细胞(CTL)的增殖能力及对EC9706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第8天,与正常成熟DC相比,TADC细胞呈发育迟缓状态,CD86、CD1a及CD11c表达降低(P<0.01),CD1a基因不表达(正常DC较强表达),TADC 体外刺激形成的CTL增殖率及对EC9706细胞的杀伤率均降低(P<0.01).结论:EC9706肿瘤条件培养基所模拟的微环境对DC的诱导分化及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机制之一.【总页数】4页(P1098-1101)【作者】路静;江亚南;杨洪艳;黄幼田;秦珍珠;白睿华;郑智敏;赵明耀;董子明【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相关文献】1.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J], 聂顺义;周彪;巴特;屠华雷;马双飞;李武2.单核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体外培养人血液树突状细胞的促成熟作用 [J], 韩少荣;王宝成;汪森明;张积仁;张健3.肿瘤坏死因子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源树突状细胞表达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1的影响 [J], 李亮亮;柴晔;张连生;曾鹏云;吴重阳;易良才;陈红鹰;白俊4.树突状细胞疫苗特异肿瘤多肽联合树突状细胞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功能评估 [J], 杨朵;李彬;任军;周心娜;王硕;王小利;袁艳华;杨化兵;耿会珍;彭兵;李子博5.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对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抗瘤作用的影响 [J], 汪晓莺;梁志强;张一心;孙伟红;石佑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2+2”陕速法培养及其鉴定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2+2”陕速法培养及其鉴定

A “ + 2d y "Fa t o o o o eGe e a in o n rtc 2 a s s t c l rt n r to f Pr f h De d i i
C el r m um a o d M o o y e lsf o H n Bl o n c ts
维普资讯





2 0 ,Au . 94:4 54 0 08 g 2 () 1-2
C 3 I 4 / I S 2 45 5 N 5 -O OQ S N 0 5 - 8 3 - -
d i1 . 7 4S . .1 12 0 . 4 1 o :0 3 2 / P J 1 4 .0 80 4 5
i i o h s b e sa l h d Du n h -t p d f r n it n a d a t a in p o e s we d mo s ae h t2 d y f n vt a e n e t b i e . r g t e 2 se i e e tai n ci t r c s , e n t t d t a a s o r s i f o v o r c l r t u t e wi GM — F a d I 一 r u ce t og n r t u h CS n L 4 we es f in e e a ei i t mmau eDCs a a l f n i e p a e S mi r emau e tr p be o t n u tk . i l l t t r c a g ayh
D s eeat a dwi ok io rN —,L 1 ,L6 adP E o i tr D a sT i“ +2 fsDC C r cv t t acct l fT F a I一1 I一,n G z m w i e h a 3 r f mma e C i 2dy . hs 2 ” at u n

dc细胞成熟条件(二)

dc细胞成熟条件(二)

dc细胞成熟条件(二)DC细胞成熟条件1. 引言在免疫学研究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简称DC细胞)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类型。

DC细胞可以促进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因此对于深入研究DC细胞的成熟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2. DC细胞的来源DC细胞可以从骨髓、外周血和淋巴组织等多种来源获得。

其中,从外周血中获得的DC细胞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研究领域。

3. DC细胞的培养条件DC细胞的培养条件对于其成熟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DC细胞培养条件:•细胞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包括RPMI 1640、DMEM等,其中加入10% FBS(胎牛血清)是常见的做法。

•细胞因子:通常需要使用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L-4(白细胞介素4)等细胞因子来促进DC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温度和CO2浓度:DC细胞的培养通常在37摄氏度的高湿度培养箱中进行,其中CO2浓度保持在5%左右。

•培养时间:一般情况下,DC细胞的培养需要持续5-7天,以使其达到成熟状态。

4. DC细胞的成熟标志DC细胞的成熟可以通过以下标志进行检测:•表面分子的表达:成熟的DC细胞通常表达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这些分子能够促进T细胞的激活。

•分泌细胞因子:成熟的DC细胞能够分泌IL-12、TNF-α等细胞因子,这些分子对于免疫应答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胞内酶的活性:成熟的DC细胞通常具有较高的胞内酶活性,比如酸性磷酸酶等。

•形态学特征:成熟的DC细胞表现出较大的体积和突起的形态,与非成熟的DC细胞相比更容易形成细胞凝聚体等结构。

5. 结论通过合理的培养条件,可以促进DC细胞的成熟,并使其具有更好的免疫调节功能。

研究和掌握DC细胞的成熟条件,对于深入了解和利用DC细胞在免疫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一些关于DC细胞成熟条件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Kapsenberg ML, Dendritic-cell control of pathogen-driven T-cell polarization, Nat Rev Immunol, 2003. 2. Banchereau J, Steinman RM, Dendritic cells and the control of immunity, Nature, 1998.。

CIK-DC-CIK细胞抗鼻咽癌CNE2细胞作用论文

CIK-DC-CIK细胞抗鼻咽癌CNE2细胞作用论文

CIK\DC-CIK细胞抗鼻咽癌CNE2细胞的作用研究【中图分类号】r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34-01【摘要】目的:探讨cik、dc-cik细胞在抗鼻咽癌cne2细胞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对经过体外诱导、扩增的cik和体外培养的dc-cik对鼻咽癌cne2细胞杀伤活性进行检测。

结果:在滴度 1:10以上时dc-cik 细胞对鼻咽癌cne2细胞杀伤活性明显比cik细胞高(p<0.05)。

结论:在抗鼻咽癌cne2细胞的作用方面dc-cik比单纯cik细胞显著增高。

【关键词】cik细胞;dc-cik细胞;鼻咽癌cne2细胞鼻咽癌作为多基因遗传疾病,其发病诱因很多,包括饮食习惯、环境因素、人类疱疹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近年相关研究显示,鼻咽癌的生物学行为、产生、发展与鼻咽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失调有关,因此,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其凋亡的促进是防治鼻咽癌的关键。

cik细胞作为细胞因子诱导杀手细胞,是具有杀菌活性高、体外繁殖能力强的光谱抗瘤免疫细胞,dc-cik细胞是cik细胞和目前抗原递呈细胞中已知功能最强的dc细胞共同培养物,为探讨dc-cik、cik细胞在抗鼻咽癌cne2细胞的作用,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其伤活性进行了检测。

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试剂: 培养基选用takara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gt-t551无血清培养基,试剂盒选用promega公司的cyto tox96细胞毒试验试剂盒,用r&d公司的cd3mcab、rhil-2、rhll-1、rh tnf-a、rhifn-y、rhgm-csf进行培养,采用cd3、cdl4、cd3cd4、cd3cd56、cd3cd8、鼠抗人cdla、fitc兔抗鼠荧光二抗和hla—dr等流式细胞仪标记抗体。

DC细胞解决方案

DC细胞解决方案

DC细胞解决方案引言概述:DC细胞(Dendritic Cell)是一种免疫细胞,具有重要的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功能。

近年来,DC细胞在免疫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DC 细胞解决方案的五个部分,包括DC细胞的来源、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DC细胞的来源1.1 骨髓源DC细胞骨髓源DC细胞是通过从骨髓中分离和培养获得的。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大量的DC细胞,但制备过程复杂,需要耗费较长时间。

1.2 外周血源DC细胞外周血源DC细胞是从外周血中分离和培养得到的。

相比骨髓源DC细胞,外周血源DC细胞的制备过程更简单、更快速,并且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DC细胞。

1.3 脐带血源DC细胞脐带血源DC细胞是从脐带血中分离和培养得到的。

脐带血源DC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并且在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二、DC细胞的制备方法2.1 培养方法DC细胞的制备主要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实现。

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如GM-CSF、IL-4等,可以促进DC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2 分离和纯化方法为了得到高纯度的DC细胞,可以使用磁珠分离、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进行细胞分离和纯化。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其他细胞类型,提高DC细胞的纯度和活性。

2.3 质量控制方法为了确保DC细胞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细胞活性检测、表面标记物检测、功能检测等,以确保DC细胞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三、DC细胞的应用领域3.1 癌症治疗DC细胞可以通过递呈肿瘤抗原,激活和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目前已有一些DC疫苗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

3.2 传染病治疗DC细胞可以递呈病原体抗原,激活和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对传染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3.3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DC细胞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四、DC细胞的优势4.1 高效性DC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能力,可以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不同培养基和促成熟组合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发育的影响

不同培养基和促成熟组合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发育的影响

h ma e i h r lb 0 d d rv d d n rtC c l d v l p u n p rp e a l 0 — e i e e d ii el e eo me t n
J N Yu l3 l e3 Z NG Biz‘ HA n 3 CHEN H , 3 ‘
l TM n lGr wo tp sme im n i ee tmau ain p o t g meh d M eho o ui z 5 a d Cel o t y e d u a d df rn trto r moi t o . f n t dsT tl e GM—C F+ L一 y i S I 4 c— tk n o i ain a d atro tr to ,f w yo tvc l p e oy e w r sd i ee tc l r ytms i h o i e c mbn t n l fmau e meh d l o e o c tmer el h n tp e e u e ,df rn u t e s se n te f u s p r aa tc nann h h n e f c tkn s wee d tr n d b u en tn o ti ig t e c a g s o yo i e r eemi e y ELIA,d f r n d u a d df rn trto S i ee tme im n ie e tmau ain f f p o tn to r n lz d wh c sfrDC o h u cin o e i rmoig meh d wee a ay e , ih wa o n te f n t ft mpa tb r h lgc lo s rain fri o h c ymop oo ia b ev t o mma o -

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H CV 同时阳性1例。

抗2H IV 阳性4例标本均由疾控中心带至上级H IV 确认实验室确认。

抗2H IV 阳性患者胃镜拒做。

抗2H CV 、H BsAg 阳性患者胃镜检查时采取更严格的消毒措施。

3 讨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因胃胀、胃痛、胃酸过多就诊的患者增多,门诊医生常根据病情要求患者做胃镜检查。

为避免交叉感染,胃镜前抗2H IV 、抗2H CV 、H BsAg 3项检查极其重要。

本实验4例H IV 抗体阳性确诊患者,3女1男,1患者为越南籍女子,1为缅甸籍女子,2例均是通过某种途径非法入境与本地偏乡僻壤的男子同居。

越南籍女子就诊时已出现食欲差、慢性腹泻6个月、低热3个月不退等ADIS 临床症状,但接诊的门诊医生对ADIS 临床症状了解不足,加上患者家属隐瞒其真实身份,开出胃镜检查单。

另1例为70岁消化道出血女性患者,当地人,20年前曾因病在某医院输血治疗2次,医生申请胃镜检查,是需查明出血部位。

抗2H IV 、抗H CV 同时阳性为1例男性患者,本地包工头,自述20世纪90年代初因斗殴致伤输血治疗,因胃胀自行要求做胃镜检查。

5例抗2H CV 阳性者,否认有输血史,除胃不适,身体自感良好。

H IV 通过血液、性及母婴垂直感染,H CV 除主要通过血液感染外,尚有不明传播途径,H BsAg有多种传播途径,我国人群中H BsAg 阳性率10%,携带率高112,胃镜前此3项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实验胶体金法H BsAg 阳性率7114%,抗2H CV 阳性率0.16%,低于1994年第2次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12,说明此法有漏检现象。

抗2H IV 、抗2H CV 、H BsAg 阳性标本经酶法复查,阳性例数降低,提示此法会呈现假阳性。

此方法虽受试纸条(卡)的灵敏度,条(卡)上包被抗体的质与量,环境的温、湿度影响,存在一定的欠缺,但因具有简便、快速的操作优点,特别方便从乡下来就诊做胃镜检查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一些传染源,为避免交叉感染发挥了重大作用。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

诱导培 养 5 ,多数 细胞呈集 落生长 ,细胞表 型 C 8 、 D a C 8 、 D 0及 C 4分别是 1.%、28 d后 D 3C l、D 6C 4 D1 43 1.%、
2 .%、99 O1 1 .%及 1.%。 加 入 rT FO诱 导 后 , 培 养 第 7天 , 胞 表 型 C 8 、 Dl、 D 6 C 4 62 h N —L 即 细 D 3 C a C 8 、 D 0及 C 4分 D1
激D C成熟。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D C形 态, 流式细胞仪检测 D C表面标志物 C 8 、 Dl、 D 6 C 4 、 D 4表 D 3C aC 8、 D 0C 1 达水平 , Mr 法测定 D 用 rr C刺激 同种异体 T细胞增 殖的能力。结果 :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 rG C F及 rI. h M. S hL4
实用 医学杂 志 2 1 第 2 0 0年 6卷 第 血 单 核 细胞 来 源 的树 突状 细胞 的体 外诱 导
彭卫 斌 沙卫 红 李瑜 元 聂 玉强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体外从人外周血单核 细胞诱 导培养成熟的树 突状细胞(e d t e , C) d nri cl D 的方法。方 ic l 法: 培养过程分 两阶段 , 第一阶段 : 采用 密度梯度 离心法分 离健康成人 外周血 中的单 个核 细胞 . 以黏 附法分 再
h n , L uy a , N E Y —i g og IY —un I uqa . n
D p r e tf G s oneo g , G agh uFr epesH sil eat n at etrl y unzo itP ol opt , m o r o s a ‘
别 是 2 .%、82 3 .%、81 98 l.%、36 2 .%及 8 %( 第 5天 比较 . P<00 ) . 与 0 均 .5 。成 熟后 的 D C具 备 较 强 刺 激 T细胞 增

人外周血来源的DC培养技术—— 张秀敏

人外周血来源的DC培养技术—— 张秀敏
认的最特异最理想的体外获得大量DC的方法; 寻Leabharlann 最佳组织来源及建立最佳技术方法以获得大
量高纯度的具有典型形态、表型、功能的DC成为 当务之急。
直接分离DC
方法
依据DC的低密 度和半粘附特性以 及DC特定的细胞表 面标志来直接分离 提取DC
缺点
1. 数量少 2. 技术操作要求高 3. 难以满足DC的 研究需要
小结
采取连续两次贴壁孵育PBMC的方法,以充分收集外 周血中CD14+DC前体细胞。此外,在贴壁细胞培养12h后, 去除牢固贴壁细胞再继续诱导培养,以尽量排除巨噬细胞 对DC培养的干扰。按照我们的改进方案,分离培养出的 DC无论是数量还是纯度都高于以往一次贴壁分离培养出
文字内容
的DC。每108的PBMC,经过连续两次贴壁分离培养7天 后可获得5×106—1×107个悬浮和半贴壁细胞,光镜观察 其中具有典型DC形态的细胞比例大于90%。
• 次日,吸出悬浮细胞及贴壁不牢固细胞于RPMI1640完全培养基
4
中继续培养
• 隔日半量换液,补充rhuGM-CSF 1000u/ml、rhuIL-4
5 1000u/ml,并在培养第5天加入TNF-α2000u/ml
• 从第7天起只给DC隔日半量换液,但不补充细胞因子。相差显
6 微镜观察DC形态及数量
红细胞下沉
常见问题
原因:滴加血液时间过长;叠加血液方法及速度 不当。 解决方法:在把稀释后的抗凝血加至分离液面时 将毛细管贴近分离液并倾斜离心管后再加血液; 按照先慢后快的原则,尽可能短时间内完成,不 能超过30分钟。
连续贴壁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来源DC技术
分离界面不清晰
常见问题
原因:滴加抗凝血的操作不当;离心速度、时 间及温度控制不好;ficoll液温度、血的保存不 当。 解决方法:尽量用15ml的离心管分离;稀释血 液时混匀不能太用力,否则会溶血;滴加稀释 的血液时不要冲破液面;不要振荡离心管; ficoll液要复温;血液常温避光保存,从采血到 分离不超过12个小时;离心温度只能在20-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